佛弟子文庫

先把自己內心污垢淨除

學誠法師  2013/09/0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先把自己內心污垢淨除

有位A女士,多年來不斷抱怨住在隔壁的B女士很懶惰。她經常說:「那個人的衣服永遠洗不乾淨,看,她晾在外面的衣服,總是有斑點。」

直到有一天,一個細心的朋友到她家,發現不是對面的太太衣服洗不乾淨。朋友拿了一塊抹布,把A女士家窗戶上的污漬抹掉,說:「看,這不就乾淨了嗎?」

原來,是自己家的窗戶髒了。

生活中,大多數人經常會有一些抱怨及指責,而且很多時候是一種自以為是的指責。

如果一個人常常認為自己的想法是最正確的,自己的所作所為最恰當,自己的選擇最正確,時間長了,就會成為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的執著。有了這種執著,經常會活得很痛苦,因為他們的生命裡缺少快樂的元素。

你對一個人有某種想法,別人未必知道,未必會有跟你一樣的想法;你對別人有一種很強的執著的錯誤觀念,別人未必跟你一樣;你對別人有很深的一種誤會,被你誤會的人反而不知道。這就是我們自己內心的問題。這些問題,每個人都會有,只有面對這些自我的心理問題,把它慢慢淡化,慢慢糾正,才能夠以智慧、以慈悲去面對外在的境界。

要想超越這種自我中心,就要認識自己的內心和真實地利益他人。認識自己,把握住自己內心的念頭,內心的很多問題也就可以有辦法去解決。要知道自己的盲點是什麼,如果認識不到自己的盲點和問題,那就會一直執著自己的觀點和主張。

然後,就是去利益別人。因為利益別人才是最大的自利。你利益了身邊的人,幫助了身邊的人,身邊的人同樣也會在你需要幫助時利益你,幫助你;如果你不去幫助別人、利益別人,經常以自己為中心,同樣的,別人也不會幫助你。這種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所以,遇到任何問題和境界,我們都要反觀自己的內心,先把內心的污垢淨除,認識自己內心的真實狀態。如果這樣做了,你就會發現一個真相,所有一切問題,都是我們內心的問題。正是因為你心靈的鏡子上有了塵垢,才折射出布滿塵垢的外在的一切。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人心與人生

各位學佛的時間和程度都有一定差距。有些人已學佛多年...

用功辦道這件事,心要細,膽要大,氣要剛

你們聽《楞嚴經講義》,你們應該把這個講義銷歸自心,...

【推薦】財色名三法,就像狗嚙枯骨

唯心識觀,這個地方我們講一下。唯心識觀就是說, 當你...

讓生命每一刻都變得有意義

一切依發心而定 懂得如何過日子極為重要。我們必需知道...

何可心靜,何可忘情

問: 何可心靜,何可忘情?心燥由萬事起,情卻為一人...

做任何事情都要善用其心

諸位菩薩慈悲,諸位道友慈悲。凡是發心的到了這個法會...

生命從哪裡而來

這種妄動跟業力的流轉大致上分成兩種:一種是眾生的別...

不要以「凡夫心」對接「聖人境」

問: 法師在講解中提到無我,既然這個神識不是我,我們...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大藏經】十小咒註音版

1、如意寶輪王陀羅尼 南(nan)無(mo)佛(fo)馱(tuo)耶(...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大藏經】佛說罪福報應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迦維羅衛國釋氏精舍,與千二百五十比...

人生之苦聚,言而難盡

且不說,輪迴的苦難,就我們此生來說,活在這個世界上...

寵辱誰能不動心

寵,是得意的總表相。辱,是失意的總代號。當一個人在...

依四法修習,令獲勝益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已千餘年矣,其教理高深,法門無量...

貧窮也能變富有

凡鳥要成彩鳳,寒儒要變貴人,需要的是造福於人和智慧...

大安法師:無上道心怎麼發

善導大師在《四帖疏》裡面,對這段經文,給我們開示了...

從三個方面談佛教徒的環保觀念

佛教不僅主張對人要慈悲,對生命要尊重,對自然要愛護...

與佛相應的心沒有了

有一位朱慈目居士是對淨土法門非常有修持的信徒,一天...

閑置的佛經該如何處理

問: 請來的經書該如何擺放?暫時不用的話又該怎麼處理...

不可四盡(法演四戒)

宋朝有一位禪師,名克勤,就是佛果圜悟禪師。他當年在...

阿賴耶識的種子有六義

剎那滅俱有,恆隨轉應知,決定待眾緣,唯能引自果。 大...

午睡的學問

英國《每日郵報》的一篇文章指出,每天中午打個貓盹,...

沒有永遠的親人,也沒有永遠的仇人

《梁皇寶懺》中說:仇人皆從親人而來。這確實是很有智...

中國老秤上的十六顆星

古代商人的地位很低下,是因為那時候是農業社會,有些...

聖嚴法師:許一個不會落空的願

人人都有願望,但不一定所有的願望都能實現。願望會落...

佛給在家人提出的五條基本規範

在佛教裡面,釋迦牟尼佛給在家人提出五條基本的規範,...

五德品格缺失,身體就會產生疾病

五德養性,是指根據仁、義、禮、智、信來養自己的性。...

【佛教詞典】萬物有靈論

乃英國人類學家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 1832~19...

【佛教詞典】無餘永斷

【無餘永斷】 p1069 分別緣起初勝法門經二十頁云:復言...

【視頻】龍口南山禪寺

龍口南山禪寺

【視頻】做定課常犯的毛病(慧律法師)

做定課常犯的毛病(慧律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