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夢參老和尚: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夢參老和尚  2018/10/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無依行品第三〉

「爾時會中有大梵天名曰天藏,久植善根,住第十地,具諸菩薩摩訶薩德。即從座起,合掌禮佛,而說頌曰:

功德藏慧海  我今問所疑  願慧海垂聽  為我除疑滯

我等今渴仰  德藏勝法味  及最上義味  舉眾咸欲聞」

這個偈頌是讚歎佛的功德,「藏慧海」是指著佛說的。佛是含藏一切的功德,含藏一切的智能,像海那麼深,像海那麼廣。他說,「我今問所疑」,我現在有點疑惑,可不可以請問,可不可以請求。「願慧海垂聽」,願佛憐憫,可以聽我說一說。那麼就可以為我消除這個疑惑。疑惑就是滯礙,有滯礙就不能前進。把疑惑去除了,我就能修了。

我們與會的大眾都渴仰,渴仰什麼呢?「德藏勝法味」。「德藏」是稱讚佛,稱讚世尊是含藏一切的功德,有殊勝的法味,這個法味就是佛說法的時候有一種味道,就像我們飲食的時候,感覺到生起妙味,這是諸法妙味。像你生起歡喜心,生起踴躍心,生起精進心,生起懺悔心,這包含很多,隨各人聞法的慧力,以及自己的善根力量。「最上義味」就是聞到法味,聞到最上的第一義諦,這個義是指第一義,誰都想得到這種殊勝的第一義,有智味,而且能得到飽足。聞到法味而飲食受用,那就自己去作!去行!所以,現在大家都想聽一聽。

我們要先知道〈無依行品〉的涵義,才知道這個法味的意思。「無依行」就是行無依。這是說在你行法的時候,生起的善根功德所依處,但卻沒有依處!「無依」就是沒有依處。行法本來是能功生德善根的所依處,這是無依,沒有所依處。為什麼沒有?或者你緣念邪知邪見,作種種的業。或者是惡緣,沒有遇到明師,遇著惡友引誘你,那麼你行法的時候,沒有功德善根為所依止,你的所作所為就不能產生善根,不能產生功德。那會產生什麼呢?產生罪過。以下一共有十種。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如來今者恣汝意問,當隨問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頌問曰:

利慧修定者  安住不放逸  為住勝義諦  為依止生死

晝夜於法義  精勤而誦習  為渡煩惱海  為退墮惡趣

勇猛勤營福  為定趣涅槃  為處生死中  退墮於惡趣

聰慧剎帝利  成就十種輪  為沉生死中  為當升佛果

雜染心難伏  諸煩惱所亂  以何淨其心  修定福誦業」

佛就稱讚天藏大梵天所問的問題。佛告天藏大梵天說:「如來今者恣汝意問,當隨問答,令汝心喜。」大梵天言:「唯然世尊,以頌問曰」。他先請示,前面這個頌就是請示佛,我有疑問,可不可以給我解答。解答之後,使我們都聞著勝妙的法味,聞著最殊勝的義味。法味義味,法裡含著有義理。佛又答應他,「隨汝所問」,你要問我,就給你解釋、答覆你。

大梵天就用這個偈頌來問,他一共說了五頌,每頌是四句。他說,有智慧很聰利的人修定、修三昧,能夠不放逸。這個不放逸包括不掉舉、不昏沉。像這一類眾生是住勝義諦嗎?還是隨著生死流轉呢?還是依止生死流轉呢?是依止勝義嗎?還是依止生死流?假使有這麼一個利慧修定的人,他安住不放逸的精進修行,他是住在勝義諦?還是依止生死?這是一個問題。

「晝夜於法義,精勤而誦習,為渡煩惱海,為退墮惡趣。」法就是佛所說的經,經裡頭就含著有義理。每部經都有義理,是無上義,是第一義諦。所以每一法都叫諦法。他對佛法的義理,晝夜的誦習讀誦大乘,而且是精進勇猛,精勤的不懈怠。這是不是能夠渡煩惱海?他這樣作是渡煩惱海嗎?還是退墮惡趣?這跟前面是一樣的涵義,一個是修定的,一個是讀誦大乘修慧的,修福的。

下面是營福的,「勇猛勤營福」,作一切佛事,還是勇猛精勤的去作。「為定趣涅槃,為處生死中,退墮於惡趣。」營福業的這一類眾生是不是能夠以他的福德力量趣向於涅槃呢?還是處在生死當中呢?退墮到惡趣呢?這又是一個。

第二個問題,聰慧剎帝利成就十種輪。「為沉生死中?為當升佛果?」前面所說的剎帝利王種,剎帝利灌頂王,他成就了十種王輪,登了金輪王位,或者銅輪王位。剎帝利有四種,我們舉的都是金輪王,具王四洲的。他成就了十種王輪了,他還是在生死當中浮沉呢?還是當升佛果呢?能夠成佛果呢?

「雜染心難伏,諸煩惱所亂,以何淨其心,修定福誦業。」這是總說這些偈頌。現在的眾生,不論修定的也好,修誦業的也好,營福的眾生也好,他的心是雜染心。剎帝利灌頂王,他為什麼這樣問?營福能不能趣向涅槃?持誦業能不能成到佛果?修定能不能成就三摩地?一正一反,他為什麼要這樣問呢?「雜染心難伏」。眾生的煩惱心、雜染心很難調伏,往往在行道的時候,他那個心不能專注一境,會受到煩惱擾亂,以什麼方法才能使他的心清淨下來修定修福?作這樣殊勝的事業?

現在當前的時代,就是末法的時候,有好多的道友修定,乃至於讀誦大乘,訂成日常的功課,每個寺廟的早晚功課,都是讀誦大乘。還有一些密咒,作佛事,或者誦經、禮拜。或者有道友們、齋主來請求,或者設齋營福。那麼,作這些福業能不能成道?能不能成佛果、成道業?為什麼這樣問呢?因為他作的時候是雜染心,雜染心是善惡兩種心都有,他的心不能專注一境。

誦經的時候大家都知道,不容易貫注經文的前義、中義、後義。從第一句開始念經題,以至於最後迴向,完了之後,這中間有沒有雜亂妄想?心是不是清淨的?我們自己都可以判斷。有的時候清淨,有的時候念的念的不知念到哪兒!念的打瞌睡的時候也有。在沒有用功的時候,還感覺不出來,你一用功,昏沉、掉舉全來了。一下子就想到別的事,一下子又就想到其它的事,這兩者是最容易干擾的。在這裡念經,口裡是在念,好比你念熟了,念了好多年的〈普門品〉,你念了十年以上了,都會背了。就像我們拜懺,拜沒有好久,大家都背得了。背得了之後,更容易散亂。口裡在念,心裡跑到別處去了!這樣有沒有福報呢?我認為有的。起碼他的口業身業是定的,只是妄想不能夠清淨。

他所問的問題是怎麼樣能淨其心!要淨心修定、修福,乃至於這樣子來讀誦,這樣的效果才大。如果以雜染心,煩惱把你擾亂了,是不是還有功德呢?佛有沒有善巧方便的方法,令這眾生去掉雜染心來修定、修福,來習誦?他問的涵義是這樣的意思。

   「爾時世尊告彼天藏大梵天曰:善哉善哉!汝善辯才,能問斯義,汝於此法已作劬勞,汝於諸行已得圓滿,汝於過去殑伽沙等佛世尊所,已勤三業,興隆正法,紹三寶種,今為饒益無量眾生,復問如來如是深義。善男子!有大記別法名無依行,過去一切諸佛世尊,為欲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

佛就答覆這位天藏的大梵天說,你問的很好,你是辯才無礙的,善於辯才所以能夠問出這種道理。「斯」就指他上面所問的這些問題。「斯義」就是這些的義理。「汝於此法已作劬勞」,說你對這個法已經修了很久。「劬勞」就是讚歎他很辛苦,很精進,因此你對你所問的諸法,已經圓滿了。諸行已經得到圓滿了,他已經到了十地,住到十地的菩薩,到法雲地,已經將近圓滿了。你不但現在問我,在過去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尊所,你也如是問。

這種深義都是你經過修持的,經過自己作的,有經驗的,他已經知道。在修定的時候,修讀誦大乘修慧業的時候,修福的時候,那是雜染心,煩惱所惱,能不能了生死?能不能證到佛果?他是經驗過的,用雜染心是不可能證得的,必須得清淨心。有什麼方法能夠使他心不妄動呢?能夠證得清淨心呢?

所以佛就讚歎說,你在無量的過去恆河沙數那麼多的佛世尊面前,你的身口意三業,精勤修行,護持正法,興隆正法,紹三寶種,也如是這樣問過諸佛世尊。為了饒益無量眾生,現在你復問我如是深義,這個道理是很深的。你說雜染心,沒有福報,淨心又從何而得?善根是逐漸種的,惑業是逐漸消的。諸佛菩薩都是經過無量劫的修行,釋迦牟尼佛是示現的化身,修三大阿僧祇劫,何止三大阿僧祇劫?地藏菩薩的修行是無量無量劫,好多個三大阿僧祇劫。所以,佛道難成!

善男子!有大記別法名「無依行」,諸佛都如是。「大記別」就是授記,佛本來預言未來如何如何如何,這叫記別。乃至於佛證實了某個弟子,說你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經過多少劫,你要成佛了。成佛的時候,你叫什麼名號,那國土叫什麼名字,那世界叫什麼名字,這叫授記,這是指法說的。

「大記」,是指法,不是指人。說未來的一切眾生,如何如何如何,這也是記別。正法、像法、末法,這也是記別的涵義。末法時代,眾生如何如何,乃至佛法稀少,作業的多,斷見、常見、惡見很多。

    「現在十方諸佛世尊,亦為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未來一切諸佛世尊,亦為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汝於過去諸如來所,已具得聞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我於今者,亦為成熟諸有情故,為令厭離生死法故,為令除斷業煩惱故,為令三乘速圓滿故,宣說住持此無依行大記別法。汝應諦聽,善思念之,吾當為汝分別解說。」

無論過去現在未來諸佛,三世諸佛為了讓一切眾生斷他的業,斷他的惑,斷他的煩惱。讓他成熟,離開生死,證得涅槃,成就三乘果位,不再在六道輪迴,也宣說這個無依行的大記別法,而且三世諸佛是這樣說的。「汝」是指天藏大梵天,說你在過去諸佛所,已經得聞了此無依行大記別法,你都聽說過了,但是你為了利益眾生的緣故,又來請我說。我現在也是為了成熟一切諸有情的緣故,讓一切有情斷煩惱證菩提,為令他們厭離生死,為令他們得證涅槃,為令他們證了聲聞緣覺菩薩的果位,速成圓滿,也要宣說此無依行的大記別法。

「汝應諦聽」,你要好好的聽,如理的聽。佛對問者的答覆都是如理聽、諦聽。十地果位的菩薩,乃至於文殊菩薩問、地藏菩薩問,佛都是答覆諦聽、如理聽,就是對我們說的。我們一定要如理的、審思的,這叫作聞,就是聽。聽聞就是聞慧,聞思修,不聞你怎麼能思惟呢?不思惟,你怎麼能修呢?否則是盲修。你必須知道怎麼修,怎麼去作,作有作的方法,所以叫他諦聽。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佛言大梵: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唯然世尊願樂欲聞。」我一定照佛的囑託,我願諦聽,很希望聽到佛說。「佛言大梵,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這是說有十種無依行法,他行法的時候無依,不依著三寶,不依著佛的教法,這樣修定不得成。

這十種無依行法,有一種都不能成就,連欲界的善根尚且成就不了。如果他先成就了,他行法的時候,十種無依當中,有一種無依,他以前有的都會退失。我們的善根,我們的福報,不是無限量的。如果今生不修,今生就退失以前的福報。今生享受完了,就沒有了。

學道者,要是不精進,一懈怠,「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你不勇猛精進,未達到不退位的時候,還是會退的,除非成了佛。成佛就是他的身口意不需要再加護念,不需要再加作意,自然的,沒有一點的不善。像那大菩薩摩訶薩八地以前的菩薩都要護念,阿羅漢雖然是證得了,他認為是涅槃不動,他要護他的身口意,這叫有護。佛已經到了不護的地步,到了不護地。

這十種的無依行,你有一種,想成就欲界的善根是不可能的。以前成就的,現在有了無依行,有那麼一法,你就退失。你要想修禪定,得禪定,不可能,一般禪定都得不到。色界的禪定,無色界的禪定,都得不到。也就是四禪四空定,八定一個也得不到,何況你說的聲聞緣覺菩薩三乘的果位,一乘也成不了,就是這樣的涵義。以下就說十無依行。

   「何等為十?一者世有一類,雖欲修定而乏資緣,經求擾亂。二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犯尸羅,行諸惡行。三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顛倒見,妄執吉凶,身心剛強。四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心掉動,不順賢聖,諸根輕躁。五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離間語,破亂彼此。六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粗惡語,毀罵賢聖。七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雜穢語及虛誑語。八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貪嫉,於他所得利養恭敬心不歡悅。九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瞋忿,於諸有情心常憤恚。十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邪見,撥無因果。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

「何等為十?」徵啟的意思,哪十種呢?「一者世有一類,雖欲修定而乏資緣,經求擾亂。」你要想修定,得有資糧,先備辦資糧。修定資糧有兩種,你要有個寂靜的處所,有人護持你,衣食住行什麼都有,不要再操心,不要起心動念。這都是行道的資糧,更重要的是法的資糧。你要修定,要先修加行。你先懺悔懺悔,消除業障。我們受過三歸,受過五戒,都先懺悔,就是這個意思。

你沒有資糧,要想修定、靜修,辦不到。辦不到,你心裡頭的妄想一定會生起的,吃了這頓沒下一頓,怎麼辦呢?還在那兒坐靜的時候,就想起來了,明天還沒有下鍋的米,或者你穿的衣服不夠,不能御寒。或者你修道的處所蚊子很多,咬你叮你,定力還不夠的時候,你是定不住的。想住在山裡,找一個寂靜處,山林不是那麼好住的。在中國講,你未破參的時候,不能住山,也就是你定不了,沒有那個定。第一種就是無依,沒有資糧所依,這樣去修行,是不成的。這是第一個。

「二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犯尸羅,行諸惡行」,犯了戒,破了戒。尸羅是保護你的,尸羅是生善的根本,是防非止惡。如果你犯了戒,破了律儀,你想修定是不可能的。沒有守戒就是犯戒,犯戒就是行惡行,行惡行要想去修定是不可能的。這是第二個無依行。

「三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顛倒見,妄執吉凶,身心剛強。」想要修定,就用顛倒見,吉凶禍福,吉凶禍福包括很多。顚倒見是什麼?看見這個房子,或者住宅,一進去看,就說你這個地方不對,這個窗戶沒有開好,這個門沒有開好,這樣開了要招凶,你要改正一下。要怎麼樣才是吉,這叫顚倒見。吉凶禍福是由你過去的業,過去的因而定,而且吉人處惡地,惡地也變吉了,惡人處吉地,吉地也變惡了。一切在人,不在那個處所,也不在那個屋子。

你有顚倒見的時候,妄執吉凶禍福,身心很剛強,他不接受正知正見的。佛沒有這樣說,乃至說神通,乃至大妄言,那不屬於這裡頭。乃至吉凶禍福醫人星相這一類,這一類就是顚倒見。顚倒見是在什麼地方顚倒?因果顚倒了,不相信善惡因果。

「四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心掉動」,心定不下來!掉舉就是妄念很多,非常雜亂,也就是諸根煩躁。修定的人,起碼六根要收攝一下。為什麼我們習定的時候,眼睛要張三分,閉七分,眼根不向外頭去尋伺,到處看!要靜下來!眼對境的時候,要靜下來,耳聞聲的時候,要靜下來!為什麼要找寂靜處呢?沒有吵擾。你住在大路上,汽車來往的聲音,你那定怎麼修得下去呢?修不下去。這都是屬於掉舉。心掉舉,沒有按聖賢的教導去作,諸根很煩躁的,身體坐不下去。眼耳鼻舌身這六根都輕躁浮動。

「五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離間語」,就是破戒的現象。前面說那破戒的,挑撥離間,如果不說挑撥離間話,他過不去。也就是看人家好了,他還有一個嫉妒心,他在中間造謠生事,彼此說破壞話,這個我們不需要舉例,誰都懂得這個道理。

「六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粗惡語」,口裡說話,盡帶不乾不淨的,帶很污髒的語言,就是粗惡言。或者是「毀罵聖賢」,這裡頭包含著謗佛、謗法、謗僧,乃至賢人、道友之間。人家修道,他就生起障礙。這個中間都含著有爭利,爭名也含著在裡頭。不過是粗惡語,他不是無緣無故就罵人,總有個涵義。說這種語言的,是無依。你要修行無依,有惡依,沒有善依。

「七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雜穢語」,雖想修定,這雜穢語就是綺語。綺語,說話沒有意義,也就是閑聊,或者聊天。聊天,在此方叫沖殼子(閑聊天),好像那個糧食,要是把外殼去了,現了真實的殼子,沖的還很有意義的。但說這些沒有意義的話,雜穢還加上不乾不淨的話,雜穢言虛誑語、說假話騙人,就是妄語。

「八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貪嫉」,慳貪嫉妒,這以下是三個貪瞋癡。他自己貪,他沒有得到,看見別人得了,他生起嫉妒。看人家受恭敬、受供養,或者經營商業,或者不管作什麼,得了利益,他不但不隨喜,不生歡喜,反而嫉妒。嫉妒,他就破壞了,於他所得到的利養,不生恭敬心,不生歡悅心,就生起嫉妒障礙。

「九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瞋忿。」瞋恨心對別的有情,他總是看的不順。或者看別人的行動,他也不順。看人的言語,他也不順。他自己心裡頭有一種瞋恨心,有瞋恨心就有憤怒。憤怒,瞋在心,忿在相,他的相就顯相,而對一切的有情,他常生起一種忿恨心。這個不涉及利害關係,就是他對一切眾生,就是我們所說的憤世嫉俗。對這個世界上,他非常嫉妒,非常貪,由於他沒有得到,嫉妒人家得到了,所以他常生慎恨。

「十者復有一類,雖欲修定而懷邪見」,邪見就是愚癡,也就是貪瞋癡的癡。愚癡,邪見,不相信因果。不相信因果,就撥無因果,不相信作善得善報,作惡受惡報。不相信因果,這叫撥無因果。

「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尚不能成欲界善根,設使先成,尋還退失,況當能成色無色定,乃至三乘隨成一乘。」佛又對天藏的大梵天說,你應該知道,上面我所說的,叫作十種無依行法。行法的時候,不依善法而作種種的惡業行,行就是作惡業,無依就是沒有善法的所依。要是修定的修行者,行人隨著十種當中有一種,他想成就欲界的善根,生到天人,得福報。轉到大富,轉到來生的時候,很安樂很愉快的過一生,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的一生很愉快,我們應當感謝自己的過去。求人不如求己。你過去作的有善根,今生自然就享受。你過去傷害別人很多,今生也受人家傷害很多。過去你無意的傷害別人,自己還不知道。你今生,也是受別人的無意傷害。就像台灣的飈車族,警察把他逮捕了,問他為什麼要這樣作?為什麼要殺人?跟他有怨嗎?有沒有認識嗎?不認識!自己也不曉得為什麼要這麼作!這就是共業所感。這不是一個人的業。

我們想要修善根,轉變我們過去的業。怎麼可能?今生所修的都是無依行。怎麼樣叫有依行呢?下面會講。我可以先說一下,像我們歸依三寶,受了三歸五戒。受了三歸五戒,那是依著善行,有依,是依什麼呢?依三寶,依著佛所說法的教導,相信因果,那當然就有依。有依,不但是你遇見善根能成就,三乘果位也能得到,一定能成佛!

但是一天當中有很多雜染心,我們隨作隨懺。當懺悔的時候,拜懺的時候,你就迴向。迴向今生所作的錯誤事情,所起的雜念,所起的不正確的念頭,身體所作的不端正的行為,甚至破戒。破戒,隨時懺悔,懺悔了還復清淨。

這是有所依,依佛所教導的懺悔法,依著三寶而修行。佛有一定的教導,就像這部經,是修持來去念。這是有依,依正法而修定,修行十善業。這叫有所依,能夠成就三乘的道果。不止這十個無依,下面還有。

「復次大梵,又有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何等為十?一者樂著事業,二者樂著談論,三者樂著睡眠,四者樂著營求,五者樂著艷色,六者樂著妙聲,七者樂著芬香,八者樂著美味,九者樂著細觸,十者樂著尋伺。」

前面那十法是初行。還有十法,如果具足這十法,你想修得諸定,高深一點的定,三摩地就是三昧,過去生所成就的,今生有了這十種的無依法,隨有一法,也會捨掉,也會退墮、退失,沒有了。這十種名詞,下面會一個一個解釋。

「大梵當知,是名十種無依行法。若修定者隨有一行,終不能成諸三摩地,設使先成,尋還退失,若不能成諸三摩地,雖集所餘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緣,發起恶心心所有法,於諸國王大臣等所,犯諸過罪,或被呵罵,或被捶打,或被斷截肢節手足。由是因緣,或成重病,長時受苦,或疾命終,於三惡趣隨生一所,乃至或生無間地獄,如嗢達洛迦,阿邏荼底沙,瞿波理迦,提婆達多,如是等類,退失靜慮,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

「大梵當知」,佛又叫這位大梵天,跟他說,他是當機眾。這十種的無依行法,要修定的,隨有一行,也不能成就諸三摩地,想求三昧求得深定,

是不可能的。不但不可能成現生的,過去有的,「尋還退失」。「若不能成諸三摩地,雖集所餘諸善法聚,而有是事,追求受用信施因緣,發起恶心心所有法,於諸國王大臣等所,犯諸過罪。」「犯諸過罪」,是說定修不到,還有別的善法呢?所餘的諸善法聚。「所餘諸善法」,是指什麼呢?沒有得到定,那麼我們誦經,作佛事,這也是善事,這也是善法聚。有這等事,假這個餘善法去追求享受,追求受用就是享受,受人家的信施因緣。因為信三寶的人,佈施供養了。

因為有這個因緣,他就去追求。追求就去化了,這是化緣的意思。化緣的時候,有時得到了,有時得不到。他的心裡,就生起惡念。惡念,心心所有法,心所有法是與心相應的,而且是同時發起的,與心同時發起的。心只是八識心,心所有法有五十一個。但是心生起個惡念與心相應的忿隨煩惱都來了,那是與心相應的、一起同時發起的。

在這個國土裡,在這國王大臣等所,他會犯很多錯誤的,因為他追求這個受用,以這個心識緣去追求。去追求了,就會犯很多的過錯,犯了過錯就被這個國王大臣訶責,或者被捶打,或者是被截斷手足、胳臂、肢節,也就是四肢。或是受了捶打,之後,或者成了重病,或者長時間受苦,或者因此而命終。命終之後墮到三惡趣了,隨他一生的所作所為,乃至生到無間地獄了。

這裡佛只是舉個例子,如嗢達洛迦、阿邏荼底沙、瞿波理迦,這三種是外道。提婆達多是佛的堂弟,阿難的哥哥,他是犯五逆罪的,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想當佛。像如是等類,他們都退失靜慮,也就是退失定。過去有的,乃至於習靜慮、習定的時候,不但退失了,而且墮到無間地獄了,受無量的種種難忍大苦。苦難很多,「難忍大苦」。

你們看《地藏經》裡當中有些苦,如果以我們這個肉體去承受,是無法忍受的。如果你想那個苦,你會受不了。但是受到了,你無力抵抗,也就受了。身心所受的折磨,那就是我們過去受了,都忘了。無量劫來,誰都受過,但是都迷了,也就忘了。如果那個境界再現前的話,修道的心,可能可以成就的快一點。知道苦,就不敢再造業了。

這幾個外道都是修外道定的,也是修定的。提婆達多修道修了十二年,最初出家的時候是很好的,後來他沒有成道,他就抱怨,去找外道,去學神通。神通學到了,他就作惡事了,這就退失了。

「爾時世尊告阿若多僑陳那言:吾聽汝等給阿練若修定苾芻最上房舍最上臥具最上飲食,一切僧事皆應放免。所以者何?諸修定者若乏資緣,即便發起一切恶心心所有法,不能成就諸三摩地,乃至墮於無間地獄,受無量種難忍大苦。」

所以修定必須具足因緣,資糧必須得具足。佛又重說了。佛最初成道之後,到鹿野苑度五比丘,僑陳如是上首,是上首出家的第一個,這是佛的上首大弟子。受比丘戒的當中,他是第一個,他們一共有五個人。這五個人就是五上首,也叫五比丘。他們以前是在皇宮隨著佛一同出家的。他看到佛在苦行之中,跟佛一起修,後來看佛受牧羊女的乳酪,他們以為佛退道心了,不修苦行,他們也就離開佛了,到鹿野苑去修。鹿野苑離菩提迦耶沒有好遠,佛在迦耶菩提場成道之後,就到鹿野苑去,先度他們五個,給他們說法。他們五個是最先得度的。

所以說阿若僑陳如是最上首的弟子,他是管理一切的分配。佛為什麼要跟他說呢?因為房舍、臥具、飲食,都是聽他的安排。佛就跟他說,我許可你給那個修定的比丘,給他最好的房舍,最好的臥具,最好的飲食,他在一切的僧事上,應當勞動的事都免了,叫他安心修定。為什麼要這樣作呢?所以者何?這就是徵啟的意思。我為什麼要許可你對這修定者,給他們這麼好的照顧。

佛就跟他說,如果習定的人,沒有資糧,沒有很好的環境,他就會生起恶心。恶心雖然不是很嚴重的,可是他會抱怨,在修的時候,不安心。是這樣的意思,這種情形,大家可能有經驗過的。

我在上房山時,那些住茅蓬的道友們,有時候大家碰到一起,到常住領完下來,拿了一小包用紙包的鹽巴。「常住好慳吝,才給我們這麼點的鹽呢?這三十天怎麼辦呢?一個月才發這麼一點的鹽巴?」他說,常住苦,沒有供養。那時候我們北方是發小米,發玉米還好一點,經得起餓,小米就不太經得起餓。哪有小米粥?是小米,三十斤,常住還留三斤。那麼,三十斤留三斤,一共發給你二十七斤。這一點鹽巴,你拿到茅蓬去,只能煮稀飯,修定的人需要的糧食不多。

我要說的就是他的抱怨。資糧不足的時候,怎麼修行得下去?那就去攀緣了。像我們那時候出家不久,並不是老修行,也沒有緣份。老修行就想:「哪個施主該照顧我一下,該給我送來!」或者他心裡就想這些,那定怎麼修?佛是了解眾生心,了解一切的事物。所以免了他們一切的勞務,照顧的特別好。特別好了,能不能修呢?兩者都不可以,增長貪心也不可以!

在河北省有一位大德,他發心要供養修禪定、住靜的人,你要什麼就給什麼。有些人就到常住處,要最好的毛氈,他也給買,要好表,他也給買。而且每間屋子有暖水瓶,那時候是很高級的。他要那些人在那兒住定下來,每個屋子要暖水瓶,他給每人買一個。身體住的不好,要吃餃子,在北方能吃餃子就是很高級的,他照樣給他煮餃子。而後,他這個禪定是不是修的很好呢?不是!到了最後,他的福德不夠,修禪定的人漸漸的都跑光了,一個都沒有剩下,他也結束了那間道場。那是一九三幾年的時候,三五、三六、三七,大概不到三年,就結束了。

過份苦不可以,過份好也不可以。好了,他又放逸。苦了,他就抱怨。可是,資緣是不能夠缺乏的,否則會引發起恶心所。但是資緣特好,特方便,他的恶心所也成立了。攀緣、貪求,他定不下去,也修不下去。所以不能成就三摩地,甚至墮到到無間地獄,受無量難忍大苦。

   「修定行者若具資緣,諸三摩地未成能成,若先已成,終不退失。由此不起一切惡法,廣說乃至不善尋伺,往生天上,證得涅槃。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諸三摩地,初夜後夜當捨睡眠,精進修學,遠離憒鬧,少欲知足,無所顧戀,一切貪瞋忿覆惱害,憍慢貢高,慳悋嫉妒,離間粗惡,虛誑雜穢,一切人間嬉戲放逸,皆悉遠離。如是行者,應受釋梵護世四王轉輪王等讚歎禮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況剎帝利、婆羅門、筏捨、戍達羅等,未得定者,尚應受此讚歎、禮拜、恭敬承事、奉施供養,何況已得三摩地者。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修定能斷惑  餘業所不能  故修定為尊  智者應供養」

修定的行者,一定要具足資緣。那時候,諸三摩地未成就的能夠得成就。要是先成,已經成就的,那就更增長,再不會退失。那麼,有定力,心能降伏得住,一切惡法部不起。「廣說乃至不善尋伺」。尋伺,是追求的意思,不去追求的意思。這樣子,可能往生到天上,證得涅槃,更能夠修成。或者修四禪四定,或者四空四定,就可以生到天上,乃至再深入的修諸三摩地,乃至於究竟證得涅槃,乃至證成三乘果位。

這是佛讚歎修定的。在世間修行的時候有三種,第一種是修定心,第二種是讀誦,第三種是營福。這個修定的行者就是修行的人,行道的人。定,就是靜慮、寂靜。在修因的時候,就是修寂靜,修靜慮,修觀,而後成就的時候,達到三摩地。三摩地,前面講了很多,等持,翻寂靜。修定行的人應該作些資糧的工作,修的時候,你才容易證得。你們要注意的事項,也就是環境,外面的客觀的情形,你都應當注意。

如果你還沒有成就三摩地,也就是還沒有得到定之前,你就要辛苦一點。初夜、後夜,你還沒有成功的時候,應當辛苦一點。如果在初夜的時候,以現在十二小時計算,你在中夜的四個小時可以休息一下。初夜跟後夜這八個小時,你都應當精進的修行,不要太貪睡,「當捨睡眠」,四個小時是不夠的。這是指真發心要了生死的人,我們想斷煩惱,像這類的修行人,真正的信仰佛所教導的。

我所指的這個信心並不是我們一般的信,而是真正的深信不移。你相信佛的教誨,佛告訴我們怎麼作,我們就怎麼作,這樣的話,才能夠入道。現在我們自認為都是很信佛的,我個人感覺到是不夠的。我們並不能一天二十四小時當中,只睡四個小時,其餘的二十個小時,我們都能行道嗎?像我們出家人,比丘比丘尼是專業的,專業都作不到,像大家學佛修行都是副業,並不是專業的。

大家知道,在我們出家之後,有早晚課,我們都是兩點半起來,每間寺廟都是兩點半。這個規定,你到哪個廟掛單都是兩點半起床,這裡含著很多的意思。以前大陸上,寺廟裡沒有晚飯,他叫藥石,也就是吃藥。現在,末世的身體,不像過去古人那樣的健康,就得吃藥,拿這個晚飯當藥。但是寺廟里正常規矩,這個藥是稀飯、臭鹹菜,你願意吃就吃,不願意吃就算了。

現在當然不是這樣子,大家如果到寺廟去吃晚飯,還是吃得很好的。有的小師父還到外面去下小館,像我們下邊那個門口,盡是小館,這樣還能修道嗎?種個善根而已!真正要修行的,你應當不要太貪睡,睡眠是一蓋。我們算一算,我們這一生當中,睡眠的時間佔去多少?佔去很多時間!但是有些人為了經營事業,或者作工人的,還得加班加點,有時候為了賺錢,他睡的也很少,那跟這個沒有關係,這裡是專指修行者說的。你要想修定的時候,應當要精進,不要懈怠。睡眠,這是懈怠!你把好時間都耽誤了。

有的道友們發了心,想住山裡,或者我們有好多的道友居士想學古德,不睡眠的,這也很多。甚至也有不吃飯的,打一個七兩個七,把時間集中起來,要修道,目的是想得定。得定有什麼好處呢?大家是知道的,一有定,就能開智能。在定中的時候,你什麼都明瞭。就像那些阿羅漢,你要是請他給你迴向,他在未入定的時候,跟我們差不多。他一入定,觀照起來,智能現前,他才能知道。他捨了報,就入了三摩地,證了空理。

所以,在修定還沒有成功之前,要捨掉睡眠,要精進修學。學什麼呢?學禪定,要習定。但是你待在市中心可不成!汽車的干擾,讓你不易入定。人聲嘈雜,也不能入定。憒鬧的地方是不成的。

少欲知足,知足者常樂,不要貪求太多。我們因為貪心太大,沒有覺悟到我們的肉體是幻化的,沒有把肉體認定是無常的,就給他找舒服,怎麼調和,怎麼舒適。多欲而不知足,好多人都不會滿足的。有時窮人看到富人,他很奇怪,他有那麼多錢,這輩子吃得了嗎?富人看窮人,說你不修福,該受罪,你窮是應該受的。

這是教我們少欲知足,像我們有些大德住在山裡,他的福報很大,但是他都捨棄了,這樣才能得到快樂。知足者常樂,少欲者自安。少欲,你才會平平安安的。無求,你也不傷害誰,因此,必須少欲知足,無所顧戀。顧戀就是貪戀的意思,對世間的一切事物,就我們來說,衣食住行,吃的、穿的、住的,還有一個代步的,對這個不貪戀。對於貪瞋、忿覆、惱害、憍慢、貢高、慳吝、嫉妒、離間、粗惡、虛誑、雜穢,你要具足慈悲喜捨,對治貪瞋癡愛。顧戀就是貪的意思,瞋就是不如意的時候,會生起煩惱,瞋就是瞋恨心。

這是罪業的三根本,貪、瞋、癡。癡就是沒有智能。憍慢,每個人都這樣想,我是普普通通的一個人,我有什麼憍慢?但是,事實上不然,每個人,你回想在同輩、同事當中,總覺得我比別人強。驕,簡單說就是驕氣,廣泛的說,就是矯揉造作。矯揉造作的事太多了,不懂裝懂,不會裝會。明明不成,自己還認為自己了不得,為什麼把驕跟慢連在一起,這個慢就是傲慢的意思。

窮人也會傲慢嗎?窮人更傲慢。他感覺到自己很清高,特別是讀過一些書的,古來窮秀才,現在有些是大學畢業的,現在大學畢業就差一點,博士學位的,碩士學位的,我記得二十幾歲在上海的時候,博士是不少,在北京,博士也不少。我曾經遇到兩個博士都是在美國學的,一個在康乃爾學農業的,他在大學當教授,驕傲還可以。把他捉起來關到監獄,他總以為比別人高,「我是博士住監獄!」我說:「我是和尚住監獄!」叫我陪他,他總感覺更驕傲。他這個驕傲、慢,無論到什麼地方,他都表現出來。任何時候,他總比人強。恐怕是下了地獄,他還覺得只有他才夠這個資格下地獄。你沒作這個業,你還來不了這個地方。

像我在監獄裡,住的時間太久了,跟犯人打堆的多。到了那個地方,犯人跟犯人,他也認為我比你們這些犯人都強。每個人都有這個表現。這就是俱生我執。這個很厲害!因為我比人家強,女道友無論多丑,她認為自己是很美的,一天總是照鏡,都在擦洗。為什麼?憍慢、貢高。

慳,就是貪的意思,很吝惜。捨心不重!我們講的捨是什麼?是佈施,慈悲喜捨的捨,捨要從你自己心裡捨,不只是物質。除了物質以外,先捨心。如果你心裡頭捨得清淨了,那就成功了。慳貪沒有了,反過來就是佈施,就是慈悲,就是捨。嫉妒呢?那涵義就更多了,嫉妒人家的好事,要是有利害關係,你嫉妒還可以理解。跟他毫無相關,只要是幾個人,一說別人的好事,別人讚嘆別人,他就說破壞的話。「他算老幾,他有什麼了不得!」這就是嫉妒。這類的事情很多很多,你隨時隨地都可以碰到。

在〈普賢行願品〉十大願王,第五大願隨喜功德,看見人家好事,你要讚歎,讚歎隨喜,他的好事就分給你一半。我們要經常隨喜諸佛菩薩的功德。地藏菩薩,大家都知道,願力大,下地獄度眾生。觀世音菩薩願力也很大,有十二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文殊菩薩十大願,我們都隨喜。隨喜,就分一份,看見別人作好事,我們沒有那個力量,作不到,我們就隨喜。隨喜他,見面分一半,我們中國是見面分我一半,但是我們佛教不講要物質,我就隨喜,也不傷害他原來的,就是隨喜功德,這樣就可以消除嫉妒了。

「離間粗惡」,離間就是挑撥離間。看別人要是成功了,他就要破壞。還有兩舌,搬弄是非。

像上面所說的貪瞋忿覆、惱害憍慢貢高種種的粗惡都是虛誑,髒的、穢的,也就是垢穢的。不只是放棄這些,人間的嬉戲放逸,皆悉遠離。像在家裡看電視,這算不算嬉戲呢?看你怎麼看。如果發心的人,修道的人,你在那個情境的時候,看你怎麼用心?你定不定得住?如果定得住,你那個嬉戲,就變成精進,嬉戲放逸皆變成精進。「那伽常在定」,佛大菩薩作一切隨順眾生的事情,他常在定中。這些事情翻過來,就是精進。如果我們作不到,我沒有這個定力,頂好遠離一點,自己檢點一些。有些人經常拿這個當藉口,「哪有放逸!我在修道呢!」

那是自己騙自己。如果是我們二十四小時,雖然不能夠作二十個小時,十個小時可以不?作不到!五個小時可以不可以?作不到!兩個小時可以不可以?還是作不到,一個小時可以不可以?也作不到!那你早晚的時候,臨睡覺,臨起床,念上十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恐怕還是作得到吧!或者你再多一點,念上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乃至到十者普皆迴向,背背普賢大願王的十大願王。這個可以吧!如果這個也記不得,念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念普賢菩薩,念念地藏菩薩。但是,我們習慣上還是念觀世音菩薩跟地藏菩薩的時候多。這個念上個十幾聲,恐怕作得到吧!作什麼事,你念上十幾聲,都可以吧!

這樣可以對治很多的煩惱,就是這麼一點點,時間雖然很少,可是利益非常之大。普通的、善根淺薄的,像諸位道友經常來聽經,一聽一兩個鐘頭,你聽進去的是文字,或者聽到哪位法師所說的語言,能不能入你的心?用耳根聞了,聞了反聞聞自性,跟你的心性結合起來。佛所說的這些事情,好像我都有犯,所以我沒有定。怎麼辦?我知道了之後,就應該漸漸的遠離。

另一方面,要是貪瞋忿覆,乃至於虛誑雜穢的一切嬉戲放逸,這是不好的。不好的,要離開:好的,要精進,要作到。「如是行者」,也就是這個行道的人,這樣修定的人,當然不一定是出家人,我們諸位道友,優婆塞、優婆夷、一切居士,凡是修定的,你要這樣作,在寂靜處去修道,精進減少睡眠,你不貪、不瞋、不癡、不慳貪、不嫉妒、不放逸,你應得到什麼呢?得到大梵天王來護持你。還有四天王,或者人間的轉輪王,也就是國王,他們都讚歎恭敬禮拜來承事你。乃至於對這個修定者,行道的人,佈施百千那庾多供那麼多,也就是供養很多的意思。

一個剎帝利種、婆羅門種,乃至筏捨、戍達羅,這四種種姓的人,他們在那兒習定的時候,雖然還未得定,他也是修行者,他都能夠受著這些梵釋四王的讚歎、禮拜、恭敬、承事、供養。如果已經得了三摩地,修定成就了,得了定,得了三摩地,那麼所受的供養就更不可思議。這必須從兩方面說,跟他過去多生累劫的善根有關係。

像在印度,有些羅漢證了四果阿羅漢,不但修定,而且他是得到三摩地的,得到空定的,得到自在的。為什麼他去托缽去乞食,還是得不到呢?當時有人這樣問世尊,佛就給他答覆說,他過去多生累劫很少佈施。慧的方面,雖然是成就了,但是福的方面很少。印度有句話:「修慧不修福,羅漢托空缽。」乞食乞不到。「修福不修慧,香象掛纓絡。」國王騎的那些大象,掛些珠寶纓絡莊嚴,它就是修福不修慧,墮到畜生道。羅漢,修慧不修福托空缽,也不是永遠托空缽,偶而有托空缽的時候。因此知道一切事物當中,不論在內教,在外邊的境界相上,不要鑽牛角尖。有些人愛問這些,愛攢空字。我不修定,我也得到供養。或者這樣說,得到供養,是因為你的福報,不是從慧所生長出來的。這是佛鼓勵修定的人。

佛說法,都是給眾生一點甜頭,所以說地藏菩薩加持我們,能得到許多好處,他才肯念。〈普門品〉說,念念觀世音菩薩聖號,你可以得到很多的加持,免除了很多的災難。那等於是加持。現在你要是跟眾生講空,「空,那我信什麼?」他不信,這是他理解錯了。你必須到什麼程度才說什麼話,就是這個涵義。所以,世尊就把上面這段話的意思用偈頌表達一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修定的人,他能斷惑。惑者就是迷惑的意思,就是不明白,沒有正知正見。起貪瞋癡,起忿覆惱害,他沒有定力,他見到貪慾就定不住,隨著境轉了,心被境轉,所以就墮落了。要是有定力,心能轉境,心能轉境即同如來。

他說,雖然說了三個方法,修定、讀誦大乘、乃至營福,這三個方法當中只有修定是最好的,「修定能斷惑,餘業所不能」。你作別種修行,不是修定的話,你想斷惑是很難的。因此,「故修定為尊」,最尊重的、最尊敬的,是以修定為最好。「智者應供養」,有智能的人應這樣作,供養承事。

   「爾時天藏大梵天言:大德世尊,於佛法中而出家者,若剎帝利大臣宰相,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為當合爾?為不合耶?」

這是專指出家人說的。大梵天王稱讚佛為「大德世尊」,在這個佛法中出家的,出家全是指比丘、比丘尼說的。出家的,離開世俗家,入了佛家。對於出家的比丘,要是剎帝利國王,或者是國王的大臣,或者是宰相,他們有勢力,有權勢,以那個鞭子或者棍子,打比丘的身,刑罰出家人。或者把他關到牢獄,或者呵罵他,斥責他。或者斷他的四肢、肢節就是斷他的四肢,斷手斷腳,斷臂斷腿,或斷其命,乃至把他殺了。現在的說法,就是把他槍斃了。

這是對的嗎?合適嗎?或是不對呢?有這麼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具有很多的涵義。在末法的比丘,出家非常難,修道更難。在末法的時候,信佛的人很難,而且信心生不起來。不信者多,或者信了之後,進進退退。我有一次回南普陀寺,大家都知道台灣有位比丘尼,先是掛著比丘尼的名義,後來還俗了。她到大陸去,到處招搖,我們廟裡的出家人居然跟她學,還認為她了不起。後來宗教局把她驅逐,這一攆,這些跟她學的出家人嚇跑了,跑到老家躲起來了,現在就沒事了。已經在佛學院畢了業,還讀了幾年佛學,怎麼會還有這種迷惑呢?如果佛法聽的少的人,遇著那種外道,遇著所謂的神通,所謂的開天眼,開三眼,看見這個,看見那個,就認為這是可信的,現在這種情形在台灣很多。

對於三寶,佛、法、僧三寶,你必須有寧捨身命不譭謗三寶,有這種信仰力,才能堅住你的信根。你的信必須生根,必須有力量。信的時候,信到念不退,乃至要修定,定不退,要修慧,慧不退。這是就初步說的,那個信心不是你修的,就能達到那個目的。就是那個信心,有這麼信心。有慧,能辨別是非。有定力,不被境轉。他說什麼,你就從教義上看。他的定跟佛所說的定,四禪八定,乃至於這部經上講的,持念來去,有沒有這種功力?至於見鬼神,《地藏經》說的很清楚。

如果你想問一問,你拿地藏占察輪相問一問我們自己的業報,占察自己的業報。他或者是靈狐轉世的,或者黃鼠狼那種鼬成仙的轉世的,或他是報德通的。在各個國家,都會把這種人控制起來。他的眼睛能看地下好幾千尺,能夠看到未來的吉凶,能夠說出種種的預言。

這是屬於生死分的,沒有什麼了不得的,你不要信他,要具足正知正見。所謂正知正見者,你可以考驗一下。他談不談一切的法都是無我,能不能觀一切法無常,觀一切法都是苦的,觀一切法都是空的。能不能這樣?能不能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你用法印,用佛所教的法去印證一下,你一辨別就清楚了。你了解他到底對不對,必須得具足這種智能。不然在末世修道難,出家更難。

在末法五欲熾盛的時候,人慾橫流。大家看一看我們這個世界,現在當前的社會是什麼形態?如果在這個時候,你能修這麼一年,我看比在極樂世界修一劫都強的多。極樂世界沒人惹你,你犯不到錯誤,佈施,你佈施給誰?黃金,到處到都是奇珍、瑪瑙珠寶滿地,樹也是寶,什麼都是寶,沒有一個人起貪心,太多就不貪了。

我跟人抬杠的時候,他說:「這個世上黃金最貴。」我說:「不見得。」他說:「你說什麼最貴?」我說:「還是大米飯、饅頭最貴。」他笑起來,他說:「大米飯一兩塊錢買好多大米?」我說:「在一般的時候,要是有大米飯,大米飯不値錢。如果發水災的時候,一個饅頭,你給他十兩黃金,他都不賣給你。」國家動亂的時候,沒吃的才亂,沒穿的才亂,金子有沒有,都沒有關係。

有這麼一個故事。黃河發大水,兩個人逃離,一個人逃難帶了一口袋金子。有一個人他就背了一些饅頭。這個背饅頭的人,他背的輕,他就爬到樹上去了。那個背著黃金者,爬也爬不上去,他在那樹的中間。後來兩人都餓了。那背黃金的說:「我給你一塊金子,換你一個饅頭,可以不可以?」背饅頭這個人一想:「這實在太划算了,好,賣你一個。」給他一個饅頭,他就遞一塊金子。這個水簡直不退,他隨時拿黃金買饅頭,水還是不退。那個背饅頭的人把饅頭都賣給那背黃金的人了。他以為很快會退,可是水還是不退。那個背饅頭的人心裡想:「水一退了,我就發財了。」那個背饅頭的人就對那個背著黃金的人說:「這個黃金,你買回去!換饅頭回來!」那個背著黃金說:「饅頭,我都吃了,沒有了!」其實他還有幾個饅頭,自己留著。上頭那個背饅頭的人餓死了,這個背著黃金的人因為有饅頭,就活出來了。那個背饅頭的人餓死了,背著黃金的人照樣把換出去的黃金拿回來了。

這個故事,我們聽起好像很好笑。你說,哪一種東西最貴重?我說,最貴重的是智能。本來他逃脫的時候,他背饅頭是對的,因為他家裡沒別的東西,也沒有黃金。他那時沒想到,這個時候要錢作什麼呢?錢有什麼用處?貪心就不生了。

那個時候,國王大臣對待三寶,沒有信心的。你們或者是想,國王剎帝利大臣宰相,他們都是有福報的,怎麼會對三寶不恭敬?沒有信心呢?怎麼會還這樣對待比丘?呵罵打解肢節呢?不相信,大家睜開眼睛看一看,不論是台灣,不論是大陸,還是美國,人家根本不懂得你是出家人,根本不管你這些。他懂得這些嗎?到了印度,印度現在已經沒有佛教的出家人。雖說印度還是有出家人,要到大菩提寺,這些出家人或者是從斯裡藍卡去的,至於印度人本身就沒有了。

還有,有些寺廟,那是現代的西藏喇嘛到那兒修的,他本身的廟都被破壞了。這種情況在末法是普遍的。所以我經常說,《大集十輪經》是對我們末法的照相,是給我們攝影的。大家可以看一看,現在的情況是不是這樣子?還有宗教信徒,雖然不是比丘,但是他信教義的,總是作善事的、作好事的人。這樣子,可以不可以,是不是對的?

「佛告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鬚髮,被片袈裟,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何以故?除其一切持戒多聞,於我法中而出家者,若有破戒,行諸惡法,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恆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破戒諸惡苾芻,猶能示導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

這位天藏大梵天是有智能的,他這樣問是有道理的。所以佛就告訴天藏大梵天言:「善男子!若諸有情於我法中出家,乃至剃除鬚髮,被片袈裟。」很少,一點點一片兒,也就是這個衣披上一片兒,「若持戒,若破戒」,出家以後,對於戒律很精嚴的,持戒,也就是不犯,持清淨戒的。若是出家之後,犯戒,「下至無戒」,把戒全毀了。

「一切天人阿素洛等,依俗正法,猶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這是依俗正法。而殺人者償命,欠債者還錢,偷人者就受牢獄之災,也要關起來,也要判刑。也是依照世間的法律,一定要受到責罰的。法律之前,人人平等,出家人也不例外。

從唐宋到現在以來,每個朝代都有。甚至於像紫柏老人這樣的大德是死在監獄裡的,憨山大師則是充軍,也是住過監牢的。在明朝,皇太后是很信佛的,這種現像是常有的。唐太宗是盛世的皇帝,他也殺了很多和尚。因此,帝王都不免要造這個業的,他若依俗的正法,他是犯了錯誤,都不應該用那鞭杖,捶拷其身,或者閉牢獄,或者呵罵他,或者肢解他,或斷其命。

「何以故?」為什麼我這樣說呢?「除其一切持戒多聞,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那麼持戒多聞有道德的,那就不用說。若有破戒的、行惡法的,內懷腐敗,外在雖然出了家,他並沒有真正的修行,沒有去作,沒有去行。

破戒就是行惡法,上面講的貪瞋癡都具足了,「內懷腐敗」,那髒的,似那蝸螺,也就是蝸牛。這個字有時候我念蝸牛,蝸牛縮到殼裡頭去。「螺絲」,螺絲在那螺殼裡頭保護它,但是那裡頭很髒,它在那裡頭吃屙,那是很雜穢的。那麼,它是作了業,墮入那種道。

所以破戒的、行惡法的人,就像螺絲,像蝸牛似的。他雖然披著袈裟,出了家,但不是沙門。他自己說是沙門,自稱沙門,自稱是出家人,「實非梵行」,他所作的都不是清淨行。他自己說是清淨行,恆為種種煩惱所勝。煩惱勝過他的善業,惡業勝過他的善業,「敗壞傾覆」,把他的梵行、清淨行都敗壞了。佛門都被他敗壞了。像這樣破戒的惡比丘,他也能夠給人天作福德。

「猶能示導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無量功德珍寶伏藏。」只要他是佛弟子,只要還他披一片袈裟,就能示導八部鬼神。

在印度有一個住墳地的人,他看那個惡龍,沿路上吃人,那個墳地裡頭有位比丘圓寂了,之後那個袈裟破了,掉了一片,他趕快把那袈裟頂到腦殼,那惡龍就不吃他,惡龍就過去了。這個故事是說,雖然他是惡比丘,但是他披著袈裟,也能夠示導給八部鬼神,因為那片袈裟就含藏著無量的功德珍寶伏藏。並不是因為他這個人,而是他那片衣,那叫三寶種性。

「又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應生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何等為十?謂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或有見已,生於念佛殷重信敬殊勝思惟。由是因緣,終不歸信諸外道師書論徒眾,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見了這件袈裟,生起殊勝想,雖然他破戒,但是他是佛子,他表現的還是佛子。哪十種功德呢?「謂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或有見已,生於念佛殷重信敬殊勝思惟」。他破戒了,見了他的眾生並不以為他破戒,有情只看著他身上是比丘,只見著你一個相,因為見著你是一位比丘,他心裡頭就生起殊勝想。因這個比丘而念佛、念法、念僧,念佛的生起了信敬的殊勝思想。他就這樣想,他這個比丘是佛弟子,因此就想到佛的功德。

「由是因緣,終不歸信諸外道師書論徒眾。」這個人見到破戒的和尚,他想到佛,想到法,由於這個因緣,他就歸依佛法僧。他不歸信外道師,外道的論就是外道的那個書,也就是外道的法。徒眾,就是外道的僧眾,也就是外道的三寶,「不歸依外道師書論徒眾,乃至於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見了這個破戒的比丘,他生起殊勝的因緣,思念佛、思念法,乃至於恭敬這個僧。由於這個因緣,他就能夠離了一切恐怖,證得涅槃,能夠入定,能夠證得不生滅。

   「或有見已,生念聖戒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離殺生,離不與取,離欲邪行,離虛誑語,離飲諸酒生放逸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佈施殊勝思惟。由是因緣,得大財位,親近供養正至正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有的人見了這位比丘,看見他的威儀,看到他是持戒的,他是出家人,就以能出家這一念,很不容易了。由是因緣,因為看見這個比丘是斷貪瞋癡,不殺、不盜、不邪淫,離虛妄語,不打妄語,不說假話,離飲酒,離諸酒生放逸處,不喝酒。也就是因為見著一位破戒的比丘,生起這麼多的殊勝感。

他因為能夠看見這個破戒的比丘,給他種善根,最後成道了,證入涅槃城。他看著一位比丘,他生起殊勝感。對他供養,生佈施想,由是因緣得大財位。見著一位比丘,把他當成聖僧看待,他要生起殊勝想。因為他的形相,「親近供養,正至正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

   「或有見已,生念忍辱柔和質直殊勝思惟。由是因緣,便能遠離離間粗惡雜穢瞋忿,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勝思惟。由是因緣,能捨家法,趣於非家,勇猛精進,修諸勝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遠離諸散亂心,靜慮等至殊勝思惟。由是因緣,心樂山林阿練若處,晝夜精勤,修諸定行,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智能殊勝思惟。由是因緣,欣樂聽聞讀誦正法,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宿植出離善根殊勝思惟,軟語慰問,乃至禮足。由是因緣,當生尊貴大勢力家,無量有情咸共瞻仰,乃至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善男子,於我法中而出家者,雖破戒行,而諸有情覩其形相,生此十種殊勝思惟,當獲無量功德寶聚。是故一切剎帝利王大臣宰相,決定不合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

「或有見已,生念忍辱柔和質直殊勝思惟。」這是忍辱波羅蜜。「由是因緣,便能遠離離間、粗惡、雜穢、瞋忿。」離了瞋恨心,離了雜穢。雜穢就是粗惡語,不惡口。就是因為見了這個破戒比丘的形相,使他能這樣的思惟,乃至於能入離諸怖畏大涅槃城。「或有見已,生念出家精勤修行殊勝思惟。」他出家就是無慾無著,清淨瀟灑,破戒的比丘也很瀟灑。

大家看到道濟禪師,他示現的是逆行,雖然是逆行,其實是行菩薩道。哪知道他是聖僧?不知道的。看他喝酒,下館子,甚至上妓女院去度人。聽我這麼一說說,他上妓女院,大家或者會懷疑他,不是的。我記得看《濟公傳》的時候,我那時候也是生起殊勝想,他是怎麼度人呢?

有一天他到他弟子那裡,在蘇州的西門住的一個員外,叫蘇北山,他到那兒去看蘇北山。他問:「你今天有事沒事?」弟子:「沒事。」道濟禪師說:「沒事,你跟我去個地方。」弟子問:「師父到什麼地方去?我跟你去。」道濟禪師說:「你多帶點錢。」「師父你喝酒,我供養得起你,沒有關係。」道濟禪師說:「我今天不喝酒,我要去個地方。」他問:「到什麼地方去?」道濟禪師說:「我到花街去。」  「師父,你到那個地方幹什麼?」「你不要管,你跟著我去。」那徒弟搖搖頭,好吧,就去妓女院。去了,那裡有一個新來的妓女,是名妓。道濟禪師說:「要就要這個妓女,董春香。」董春香一看這位和尚又髒又邋遢,那個樣子很難看的。但這個員外看起來不同,有官位又有大財富。她對那員外很獻慇勤。道濟禪師就說:「你過來。他不能救你,救你還得我。」她問:「大師你要作什麼?」道濟禪師說:「你過來我跟你說!閑來無事且開懷,和尚也要樂一樂。叫聲春香你過來,你到我這兒來,不要到他那兒去。」董春香就問:「師父,你要作什麼?」道濟禪師說:「快快解開香羅帶」,那董春香就詫了。道濟禪師又說了:「贈與貧僧捆破鞋。我這個草鞋都掉了,你把那個帶子給我捆鞋,沒有別的意思。」

道濟禪師是去幹什麼?那個董春香是被人害了,賣到妓院去。道濟禪師是為度她才到那兒去,讓蘇北山拿錢把她買出來,送她回家的。這個女孩子不知道,她媽媽跟她已經脫離關係了。道濟禪師是有神通的,就讓她找蘇北山的管家,送給她媽媽一些錢,道濟禪師是去救人的。

還有,有一個老和尚也是如此。他收四五歲的小孩,帶他回到山裡頭去了。住在山裡,這個小孩,除了看著這個木頭,山流水,再就是看見野獸、老虎,其它的什麼也沒有看見。等這孩子十八歲長大成人,他師父就帶他到街市上走一走。哇!這小孩一看見玲琅滿目,應接不暇。最後走到妓女院,那些姑娘擦胭脂抹粉的,那些妓女,他師父領他看一下子。他徒弟問他說:「師父,那是什麼?」師父答說:「老虎。」山裡的老虎都是吃人的。回到山裡後,他師父問他:「今天你看什麼東西最好呢?」他說:「什麼都不好,就是老虎最好。」

這叫惑。惑,就是迷惑,也就是俱生帶來的業。貪慾是難斷的,我們每個人就驗證驗證自己。破戒的比丘,他也能給你斷貪慾,因為你只是從現象上看。那些聖人,那些阿羅漢,他示現逆行,像道濟禪師,他就到酒館去,從茶館出來。他一天就這麼樣子,你看他也不修行,也不幹什麼的,拿著瓶子酒,懷裡揣著狗肉。道濟禪師能在淨慈寺的井裡頭撈木頭,你能不能撈?那是修淨慈寺的。現在你要是到大陸杭州,你到淨慈寺去看一看,那個井裡頭還有一個木頭擱在那裡。最後說,夠了,就不撈了。那個木頭就一直在那兒。

你信不信?有些是事實。道濟禪師確實是事實。但是,也有些不是事實,是小說編的。他的出家,瘋瘋顚顚的,你以為他是破戒和尚,其實是內密菩薩行,你並不知道!所以你只能恭敬三寶,你不計較他犯什麼戒,跟你沒有關係,他受報是他的,你把他當成聖僧看,你把一切眾生都是當成佛看,當成菩薩看。蘇東坡跟佛印禪師的故事,也是這樣。你用佛性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但是,這樣看的很少,觀想的時候,還不見得是這樣。

   「復次大梵!若有依我而出家者,犯戒惡行,內懷腐敗,如穢蝸螺,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恆為種種煩惱所勝,敗壞傾覆。如是苾芻,雖破禁戒,行諸惡行,而為一切天、龍、藥叉、健達縛、阿素洛、揭路荼、緊捺洛、莫呼洛伽、人、非人等作善知識,示導無量功德伏藏。如是苾芻,雖非法器,而剃鬚發,被服袈裟,進止威儀,同諸賢聖。因見彼故,無量有情種種善根皆得生長,又能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正路。」

若有依我出家的,犯戒惡行,犯什麼?就像蝸牛,雖然他作這樣的業,你也不能輕視他,他能夠示導無量的功德伏藏。這個比丘,雖然不是法器,不是一個盛法的好器皿。一個好的器皿,是盛載飲食,盛上好的飲食。一切的出家人,或者四眾弟子,都是盛法器的。佛所說的一切法都盛入,他雖然不是很好的法器,但他剃除鬚髮,披了袈裟,他的舉止威儀還是一樣的,跟賢聖一樣。「同諸賢聖」,因為一切的無量有情見到他,就能生長善業,況且,凡是出過幾天家的,他再少再少都會說幾句佛法,又能夠開示無量有情,「善趣生天涅槃止路」。

雖然他自己不修行,但他告訴你,怎麼信仰三寶,怎麼修行,如何恭敬,如何佈施。因此,大家對外道,對邪師,不要產生恐怖感。如果你有恐怖,對著佛菩薩、對著經書拜就好了,那是可以避邪的。只要你心正,有正知正見,邪見不會侵入的。

   「是故依我而出家者,若持戒,若破戒,下至無戒,我尚不許轉輪聖王,及餘國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況依非法。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芻,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餘勢,譬如牛、麝,身命終後,離是無識傍生死尸,而牛有黃,而麝有香,能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破戒苾芻亦復如是,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尸,而有出家戒德餘勢,能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因為這個緣故,凡是依我出家的,不管他是持戒的,還是破戒的,下至連戒都沒有的,我不許可轉輪聖王及餘國王諸大臣等,「依俗正法」,以世間法來捶拷他,乃至於鞭杖打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他命,況於非法。」非法更不成,更犯罪。「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芻,雖於我法毘奈耶名為死尸」,在我們佛教內部,如果破了四根本戒,殺、盜、淫、妄,四根本戒,破了四根本戒名為死尸。比丘戒有七聚法,七聚法在辭典上是不翻的,但是總的內容可以知道一些。七聚法說的四根本就是四波羅夷法,就是棄罪,驅逐佛大海之外,把他擯出佛教之外,叫波羅夷法。在比丘戒裡,這是不通懺悔的。

依照大乘法,像我們拜〈地藏懺〉,或者拜〈大悲懺〉、〈占察善惡業報懺〉,還是可以懺悔的,但是必須懺了之後,見了好相。你拜懺見了地藏菩薩,拜〈觀音懺〉、拜〈大悲懺〉見到觀世音菩薩,你的罪就清淨了。但是在戒律裡面,比丘戒裡是不通懺悔的。要懺悔的時候,也是大眾僧經過二十個清淨僧,給你說,你懺悔完了,自己單住,單叩頭禮拜,依佛的教導。這個也是拿戒法講的,這是專對比丘比丘尼講的。第二種是僧殘法。僧殘者就是還有一口氣在,還未死。在處理的問題上,我只說個名詞而已,大家知道就是了。

七聚淨戒,是專指比丘說的,這些戒他不是全部都犯了,只要犯了四根本,在律宗說名為死尸。死等於尸體一樣,也就是犯了棄罪。「有出家戒德餘勢」,雖然是破戒了,但是他最初出家的時候,還是持清淨戒。持清淨戒的那個勢力,還沒有完全盡。那種勢力,就像牛是有牛黃,牛要是吃了靈芝草,牠的胃就消化不了。有如癌症,長一個瘤子,這瘤子裡頭含著什麼呢?這叫牛黃。馬要是吃了靈芝草,就叫馬寶,狗要是吃了靈芝草,那就叫狗寶,這都叫寶。

所謂寶者,有什麼功能呢?解除病苦。牛黃奪不治之症,牛黃割一點點入藥,就給你除病了。麝是麝香,獐子牠命終之後,雖然是捨了,死了,麝香還是值錢的,還是寶。牛雖然死了,牛黃還是寶,並不是每頭牛都有。但是這種麝香獐子,它一死的時候,就把肚子鼓起來,往地上把它蹭破了,讓它流失,讓打獵的人想得也得不到。

鹿子有鹿茸,你要是打那個鹿子,把它打傷了,或者打死,獵人先抱住腦殼,不然它就會往那樹上撞。鹿茸就是血,那血一出去,就沒有用處了。人打鹿子,就是為了它的茸,人射獐子就為了它有麝香。牛黃就不一定,有時候,那頭牛病死了,醫生判斷說這頭牛死了,它雖然是有牛黃,那主人並不知道,把它埋了,或者是把肉割著吃了,那就錯誤了。這個要獸醫斷定的。

身命終後,雖是無識的傍生死尸,雖然是畜生,沒有識,沒有知識,是個死尸傍生的,而牛有黃,麝有香,能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給它作藥,能夠醫好多人的病。破戒的苾芻,亦復如是,他雖然於法的毘奈耶中,在律裡頭名為死尸,而出家的戒德餘勢,能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

「大梵!譬如賈客,入於大海,殺彼一類無量眾生,挑取其目,與末達那果和合搗簁,成眼寶藥。若諸有情盲冥無目,乃至胞胎而生盲者持此寶藥塗彼眼中,所患皆除,得明淨目。破戒苾芻亦復如是,雖於我法毘奈耶中名為死尸,而有出家威儀形相,能令無量無邊有情暫得見者,尚獲清淨智能法眼,況能為他宣說正法。」

海里有一類眾生,魚類,那個賈客,殺了那一類眾生,把它的眼睛都取出來。「末達那果」,也叫醉人果,但是有毒。把它跟魚類的眼目、眼珠子,掏成一起,成了醫眼的藥。有些眾生,盲冥無目,生來就是瞎子,都管用,乃至胞胎而生盲者,也就是從胞胎一生下來,就是個瞎子。把這個寶藥給他一抹,他就看得見了,眼珠就恢復了。

破戒的比丘也是這樣。雖然是在我法的毘奈耶中,叫「死尸」,他有出家的威儀形相,能使無量無邊的有情,即使暫時見他一下子,都可以獲得清淨的智能法眼,這是你種的善根。如果沒有這個因緣,連破戒比丘的形相都見不到,也見不到這個披袈裟的,乃至於這麼一見的功德,都不可思議,這是真的。在大陸上,從五零年到八零年之間,你想看見一位穿出家衣服的僧人,全部沒有了。

我記得大光法師,他是寫〈影塵回憶錄〉,他跟我講,他說:「我到上海去,就作怪。」我問:「你作什麼怪?」他說,他穿了黃袍子,披上紅祖衣,手裡拿個錫杖,也就是地藏菩藏拿的錫杖,專到上海外灘,南京路,到那裡去鑽,那裡的人把他圍得人山人海。大家都說這是個怪物,不曉得是什麼東西。完了,警察就來了,把他帶走。一看他是香港來的華僑,立刻驅逐出境。那個時候要是有人穿和尚衣服,就是犯法的。這樣就犯法,何況為他宣說正法?要是這個破戒比丘還能說法,那更不得了。

「大梵!譬如燒香,其質雖壞,而氣芬馥,熏他令香。破戒苾芻亦復如是,由破戒故,非良福田,雖恆晝夜信施所燒,身壞命終墮三惡趣,而為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謂皆令得聞於生天涅槃香氣。」

燒香,它的質雖然是壞的,但是氣味還是芬馥的香,人受到它的熏染,也就有香氣。破戒的比丘也是這樣子的。由於他破戒的緣故,不是好福田了,但是他恆晝夜的信施所燒的,身壞命終墮三惡道,他自己受人家信施供養,死了之後,就墮了三惡道,到地獄了,下到三惡道,但是他能夠給無量無邊有情作大饒益。另一方面說,他自己破戒,還是要受報的,但是他能給這個一切有情作好事,一切有情在他的分中,還能夠得聞到生天涅槃的香氣,他身上還有香氣,還有他以前受戒、持清淨戒的香氣。

「是故大梵!如是破戒惡行苾芻,一切白衣皆應守護恭敬供養。我終不許諸在家者,以鞭杖等捶拷其身,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我唯許彼清淨僧眾,於布薩時,或自恣時,驅擯令出,一切給施四方僧物飲食資具不聽受用,一切沙門毘奈耶事,皆令驅出,不得在眾,而我不許加其鞭杖繫縛斷命。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瞻博迦華雖萎悴  而尚勝彼諸餘華

破戒惡行諸苾芻  猶勝一切外道眾」

他這樣子的橫行,那是不可以的,僧眾會舉行布薩制裁他。所謂布薩就是我們出家人,初一,十五,十五半月,半月要說一次戒,布薩就是說戒。你在廟上得掛牌,有的寫布薩,有的就寫誦戒,就把戒拿出來讀一遍。這個時候,就把他叫出來,將他驅逐出僧團之外。凡有供養僧的,和合僧所享受的飲食,資生資具,衣、單,他這一份永遠沒有了。如果大家半月半月誦戒的時候,再不許他來了。凡是作羯磨法的時候,只要作律事,就把他驅出去,不得在大眾中,但是我不許可對他加以鞭扙繫縛斷命。

比丘雖然是破戒了,就像印度的瞻博迦華似的,他的香氣萎悴,都要勝過餘花的,比其他的花還要好。雖然破戒惡性的比丘,他對一切外道眾,一切惡眾,比他們還強!這個意思就是不聽許在家眾謗毀比丘。我以前跟道友說,比丘再壞,你也不要說四眾過。

有些大德們,大和尚們,他個人如何,你不要管。特別是白衣,你不要評論。出家人跟出家人可以說?一個人也不能說,要請大眾把他擯除,乃至於製定他,看他屬於七法之中的哪一法,該什麼罪、該怎麼處罰就怎麼處罰。但是僧眾的事,在家的道友,你把他當成佛弟子,當成僧寶,把一切比丘都當成聖僧,你心裡就是聖僧了,你的功德一點兒也不泯滅的,不因為他破戒而影響到你,佛教講的很清楚。因此,大家千萬莫說三寶過。如果你輕視僧人,謗毀了、打罵了、斷肢節,你應當受什麼報,後面會說。

這點,請諸位道友注意。這個只能跟佛弟子說,不信佛的,他當然不信。他連好比丘也不信,管你是什麼比丘呢?反正他不信你的。像以前的香港,如果早晨看見一位剃了頭髮的出家人,廣東人就罵說,他要倒霉,今天的生意,可以不用作了。「和尚!您在早晨的時候,不要上街!」現在好了,因為和尚多了,現在作佛事的也多了,漸漸知道了。要是他不知道,你也沒有辦法。

以下很長的經文,都是講對比丘的尊敬,這並不是佛護短。也不是因為是佛的弟子,他怎麼壞,你們都要恭敬,怎麼壞都要恭敬,不是這個涵義。因為佛看的很遠,能看見我們過去的無量劫,也看到未來的無量劫,他看見很多人因為謗毀三寶而墮落三塗的,有恭敬三寶而得到無邊的幸福。我們認為好的比丘,我們當然是恭敬的。那些壞的破戒比丘,不可以對他譭謗,不可對他進行處理。

前面講過了,若是看見有些比丘,他心裡頭喜歡脫離塵世,要到山林裡頭修靜。住靜的比丘,修定行的比丘,若是見了他,你能生長智能。像這些涵義,你怎麼解釋呢?為什麼見了他就能夠生長智能?見了他就能夠得到定?大家天天見著我,你有沒有生定呀?有沒有生了智能?這不是暫時的。你見到他,你若生起了對三寶的恭敬心,你就能把過去世以前所種的善根,漸漸成長了。

因為我們種在地裡頭的苗稼,經過水土的滋潤,像我們要是見到僧寶,見到法寶,見到佛寶,會滋潤你一次,你又培育了,又粗壯了一下。就這樣子種下了,久了,善根增長,久了,你自然就得成就了。學佛乃至於行道,不是一蹴而成的,因為無量劫來,作惡造罪,不是一下子造成的,而是多生無量劫的累積。現在你想要消除無量劫的罪,要經過很長時間的磨練。

因此,讀到這一段經文,就要體會到,為什麼破戒的比丘,乃至於沒有梵行的比丘,我們還要恭敬他?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不看僧面看佛面,就是這樣的意思。我們看到他是佛的弟子,因為我們尊敬三寶,尊敬佛,是這樣的一個涵義。你要是認為說,明明知道他很壞,我們見到他披片袈裟還是很恭敬他,這個不合理?不是這個涵義,並不是對著他這個人。他既然是佛弟子,當他沒有這個法服,沒有剃度之前,若他犯戒了,儈團要開除他,他就沒有法服了,那時候他就不是了。只要他還披著袈裟,他還在僧寶之中,就算犯了很多戒,破了戒,那破戒比丘,他也不會跟你說,我是破戒比丘,他會大張旗鼓的宣傳嗎?你根本不知道他破戒不破戒。所以,他只要現著僧相,恭敬他,就對了。

為什麼律藏上講,要發露懺悔。有了罪要懺悔,若是隱瞞,就是欺騙。除了他本身所犯的罪之外,他的隱瞞欺騙又犯了罪。這是罪上加罪,那就很多了,懺悔的時候,總是很不容易懺清淨。過去我們這些錯誤,犯得太多,我們不開悟,乃至於人生當中害病,很多不如意的事,人家是順順當當的,你就是棍棍棒棒的,走不通,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無量劫來這事作的太多了。一時懺悔,還是很不容易懺悔清淨的,你必須長時間的懺悔。

「復次大梵!有五無間大罪惡業,何等為五?一者故思殺父,二者故思殺母,三者故思殺阿羅漢,四者倒見破聲聞僧,五者恶心出佛身血。如是五種,名為無間大罪惡業。若人於此五無間中,隨造一種,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犯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如是之人,已有出家威儀形相,我亦不許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

這叫五無間,如是五種,名為無間大罪惡業。如果這五種罪,隨造一種,不合出家,不能收他出家,更不能給他受具足戒。當你出家時,你的師父要問你,你在出家之前,都作些什麼事情,有沒有犯過這件事情?如果有犯過這件事情,他不敢收你。還有六根不全的,現在佛門也有,瞎子、瘸子、跛子、神經病患者,這都是不可以的。

還有,五種不男,也就是不男不女,這是不許的,你必得如實說。你不說,那個師父也不會檢查你,你要自己坦白說,如果欺騙不說,就是犯欺騙罪。你混進來了,護法龍天會對你產生種種障礙擾害,這是不能欺騙的。

等你受戒,登戒壇的時候,他要問遮難,像五無間就是難。還有許多遮止的,你不能受戒。像五不男,不男不女,他跟男眾在的時候,他就是女眾,跟女眾在的時候,他就是男眾。或者是半個是男,半個是女。上面是陽,下面又是陰。像這種都是五種不男。像太監是不能出家,不能收的。

所以作比丘是很難的。最初的時候,你若過去有五無間罪的時候,那就注意了,它有個「故」字,「故思殺父」。思就是準備,乃至於這裡頭,殺因、殺法、殺人、殺業,那必斷命根,死了就是算數,就是這個罪成立了。要是不是故意的,無心的,那就不犯根本戒,那是相似罪。

所以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前面都有「故」字,這三種都有「故」字,也就是故意。有心,乃至策劃籌謀,這三種是這樣。「倒見破聲聞僧」,倒見不是正知正見,邪知邪見顚倒,破和合僧,把僧眾一眾分成兩眾,好比我們這間廟裡有三十位出家人,經過你一挑撥離間,分出去三個以上的僧眾,就是破和合眾。挑撥一個人,不算。如果挑撥了七個八個的,分開了,那就是破和合僧。大家共同在和合修道的時候,你破壞,就叫破和合僧,這只限於聲聞眾。出佛身血得恶心,恶心有謗毀心,甚至有忿,有瞋,這都算是恶心。出佛身血,這只是佛在世的時候。

有道友問我,紙像的佛像,我們沒有注意,或者把它扯毀,或者在那兒掛著,你往下摘的時候,把它扯壞了,這樣算不算出佛身血?這樣是不算的,只能算是輕微的過失。只是你心裡頭不太尊重,只能算這樣,不能算是出佛身血,紙像不會出血。泥像木雕的,會出血嗎?沒有血,這是指現前的境,是真實的境,這樣才算是五逆罪,這叫五無間大罪。無間就是受苦無間,受苦從來不間斷。你臨命終的時候,入地獄的時候一點也不間斷,快速得很。

於這五種,隨造一種都不聽許出家,連出家都不可以,受戒更不可以。受具足戒,也就是比丘二百五十戒。假使這位師父,令他出家,或者使他受具足戒,這位師父犯罪了。要是收他,這位師父本身就犯罪了。那麼他所收的這些徒眾呢?具足這些遮難的人,要把他驅逐僧團之外,不能留在僧團之內,要把他擯出佛教之外,在佛法之中是不收的。用個比喻,就像淹到海里頭的死尸,海浪一定要把它翻出來的,海里是不容死尸的。佛的法海,不容破戒之人。乃至於他破五無間罪,他的師父把他收了,也受了具足戒,還未擯除,還混在出家人之內。

他有了出家的威儀形相,受了具足戒,還披上衣,這個袍子是無所謂的。我們這個袍子就是漢人的服裝,漢唐宋明都是這樣的。不過,口袋沒有這麼大,袖子也沒有這麼大,略微增加一點。那個時候就是指這個衣,現在這個衣也改良了。

有些人說,我們這個社會變化了,應該改良,現在的掛鉤是我們中國出的。就是這樣,印度原來也是那樣子,現在的印度人穿衣服也是這樣子。我們這裡有很多印度人,你看男眾女眾一披往上一搭,就是這樣。

他具足了出家人的威儀,出家的威儀,有好多呢?三千。古來形容出家的威儀,如果你上殿,走路的時候,眼睛視力不能超出面前五呎。如果腦袋東看西看的,像波浪鼓似的,這是不許可的,已經犯了威儀。走路,有一定的限制,這都要學。乃至於吃飯,不是像我們這樣。飯碗怎麼擱,筷子怎麼拿,吃的時候怎麼吃,特別是吃面的時候,如果發出聲音,那還得了。

在鼓山的時候,過堂的有一千多人,從在齋堂門口過,你是聽不到裡頭有一點兒的聲音,這還沒有說碗筷子,連吃飯的聲音都沒有,哪像千八百人在裡頭吃飯,你還不知道這裡頭有這麼多人呢!那時候,我剛到鼓山,我說這間廟這麼大,怎麼這麼空,一進去,還有點恐怖感。走廊上一個人也看不見,等到一出梆,一到上殿的時候,每個小門,看的很小,都住著出家人。那個時候,總共住的有八百七十多位出家眾,還有一千多位淨人。淨人就是給廟裡頭服務的、種地的,經管果園。像這個都得具足出家人威儀。

你在廟裡當淨人,得具足威儀,只要進了廟,那就跟世俗的不同。不過現在也進步了,這些都不要了,感覺太囉嗦。三千威儀八萬細行,把一個人束縛起來,成為一個樣子。在那個時候,在那裡頭生活的僧眾,他也不感覺,已經習慣了。從受戒,一直到住叢林,到大廟。你出家一定得住叢林,才知道威儀的形相。只要他有威儀形相,不管他過去犯五逆罪,乃至他混到僧眾裡頭來,還未把他擯出去的,都不應當對他責罰、鞭打,或者系閉牢獄,或者呵罵,或者解他的肢體,或者斷命,這都是不可以的。就算過去有五無間罪的眾生混到佛門來的,也都是不可以的。

今天有道友問我:「假使知道他犯過五逆罪的人,我對他的恭敬心就生不起來!」你生不起來,應當懺悔。因為你的心不是佛心,不是三寶心。你見三寶,你怎麼會生不起信心?你認為他是破戒的,只要他有僧相,我們看到這個師父很好的,這個師父自己也感覺到很好的。但是他微細行所犯的戒,龍天鬼神是知道的,乃至還不知道自己犯戒了。從來沒有學戒,他怎麼知道犯戒了?雖然這樣,龍天鬼神還是恭敬他。

「復有四種,近五無聞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何等為四?一者起不善心,殺害獨覺,是殺生命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二者淫阿羅漢苾芻尼僧,是欲邪行大罪惡業根本之罪。三者侵損所施三寶財物,是不與取大罪惡業根本之罪。四者倒見破壞和合僧眾,是虛誑語大罪惡業根本之罪。」

這是說近五無間罪,並沒有犯那麼重。近五無間罪有四種,第一種,起不善心殺害獨覺,不善心起恶心,起恶心殺害獨覺。獨覺是無佛出世,他在寂靜山林之中修行,證到獨覺果,證到二乘的獨覺果位。獨覺就是無佛出世,他開悟證道了,這就叫獨覺。有佛出世,叫緣覺,依照十二因緣法覺悟。殺害了,這是近於五無間,不算五無間罪。

但是,這是殺生罪,是大惡業的根本之罪,但不是無間罪。二者淫阿羅漢苾芻尼僧,不管他知道不知道,這是近無間罪的,也是大罪惡的罪。三者,侵損常住的三寶物,所施的常住三寶物,這是不與取的大罪惡罪。四者,倒見破和合僧。倒見破和合僧,只從他言語上作罪,在兩眾方面撥弄是非,只算惡語裡頭的,虛誑語,把他撥到妄語戒裡,這就是殺盜淫妄四根本戒。

「若人於此四近無間大罪惡業根本罪中,隨犯一種,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得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如是之人,已有出家及受具戒威儀形相,我亦不許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

破了四種根本戒的人,也是罪大惡極的根本罪人,不過不是五無間,而是近於無間。這四種當中隨犯一種,師父不能收他。如果問遮難的時候,你有沒有殺過聖人?這也包括緣覺聲聞二乘人,他說沒有。他自己也不知道他所殺者是不是聖人,他怎麼知道?羅漢跟獨覺不會說:「我已經證了獨覺。」大家讀過《金剛經》就知道了。須菩提說,證無所證,懂得這個道理就行了。這些雖然是根本罪,但是不能出家,是根本罪,不是無間罪。

犯四大惡罪的人也不能出家,這叫犯四根本。殺盜淫妄,性罪上犯了,他還沒有出家,還未有受戒的,他遮罪不犯。如果已經出家,他又受了比丘戒,兩者都犯了,性罪、遮罪都犯了。明明知道犯罪了,你還要去受戒,罪加一等,自討苦吃。你墮地獄,或者受雙料的處罰,時間更長。假使這個師父把他收了出家,從一開始就欺騙他的師父,他的師父根本不知道,後來查出來了,這位師父就犯突吉羅罪,要向大家懺悔,那位老師就得懺悔,之後就把徒弟驅出去,佛法之內是不容許的。這些具四大惡罪的人,他已經混到出家裡頭來,佛也不聽許鞭打他,乃至於呵罵他、解肢節斷他的命。

「如是或有是根本罪非無間罪,有無間罪非根本罪,有根本罪亦無間罪,有非根本罪亦非無間罪。何等名為是根本罪亦無間罪?謂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殺他已到究竟見諦人等,如是名為是根本罪亦無間罪,此於我法毘奈耶中應速驅擯。」

用這四種來分別,有的是根本罪,但不是無間罪,就是他殺聲聞、殺阿羅漢,乃至淫羅漢比丘尼,這是根本罪,不過不是無間罪。有的是無間罪,非根本罪,這個罪一定要辨識清楚。它是五無間,不能算是根本罪的範圍。反正,根本罪也好,無間罪也好,這兩種都不能收他出家的。乃至於混進來了,受了戒,我們知道他是這樣子,你也不能輕視他。得依僧法,把他擯除出去。

有的人是根本罪也有,五無間罪也有。殺業瞋恨心,乃至於殺盜淫妄都犯的很重,兩者都具足了,那罪就更重。有的就是不屬於這兩者的,也非根本罪,也非無間罪,兩者都不是,那就是輕罪。輕罪在佛經上講是「七聚法」之中的「僧殘罪」,那也很重的。那得要在二十位清淨比丘面前才能懺悔掉。在小乘教義上,這是不通懺悔的。

「何等名為是根本罪亦無間罪?」下文就一個一個的解釋。「謂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殺他已到究竟見諦人等,如是名為是根本罪亦無間罪。」兩者都具足了。如果他是出家之後,受了具足戒,有意的,「故」字就是有意,故意的。「思」就是想方法,是殺緣,就是殺因。有了殺因、殺緣,這樣子去殺究竟見諦人,究竟見諦人是指阿羅漢,或者初果,見道位。見道諦理菩薩是指大菩薩說的,見道諦理,見者是見道位的意思,諦是理,證得了。如果受戒的人,如果把這個人殺害了,這樣子就是根本罪也犯了,無間罪也犯了,兩者都具足。

「何等名為是根本罪非無間罪?謂我法中先已出家受具戒者,故思殺害他異生人,下至方便與人毒藥墮其胎藏,如是名為是根本罪非無間罪。此人不應與僧共住,諸有給施四方僧物,亦不應令於中受用。」

在律藏裡頭,犯這種罪,一刻都不能停留,一知道,馬上就驅逐,速度快得很。「何等名為是根本罪非無間罪?」謂於我法中,先已出家受了具足戒,故思殺害他異生人,這只是殺人罪。「異」是不同,不同的形相,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色身,都叫「異生」。種種異相,就叫「異生」。「異生」就是眾生,這種種的眾生。「故思」,有意殺害這些人,乃至於使種種方便法,給人家毒藥,墮胎,大家知道,這就是殺害異生人,殺害他人。這就叫根本罪。

大家知道墮胎是殺人罪,是根本罪,與殺人罪,同一論處。不過在世俗的法律上,並沒有這麼嚴重。犯罪是犯罪,但是在有些國家的法律是不犯罪的,有的國家還提倡墮胎。雖說是根本罪,非無間罪,但是這個人不應跟大眾僧共住,也不應給大眾儈所享受的四方儈物,供養大眾僧的,他於中不能分一份,於中不能受用。

「何等名為是無間罪非根本罪?謂若有人或受三歸,或受五戒,或受十戒,於五無間隨造一種,如是名為是無間罪非根本罪。如是之人,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得罪,彼應驅擯,令出我法。何等名為非根本罪亦非無間罪?謂若有人,或受三歸,或受五戒,於佛法僧而生疑心,或歸外道以為師導,或執種種若少若多吉凶之相祠祭鬼神。若復有人於諸如來所說正法,或聲聞乘相應正法,或獨覺乘相應正法,或是大乘相應正法,誹謗遮止,自不信受,令他厭背,障礙他人讀誦書寫,下至留難一頌正法,如是名為非根本罪亦非無間,而生極重大罪惡業,近無間罪。如是之人,若未懺悔除滅如是大罪惡業,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師便得罪,彼應擯除,令出我法,若已出家,或受具戒。犯如是罪,若不懺悔,此於我法毘奈耶中應速驅擯。所以者何?此二種人習行破毀正法眼行,習行隱滅正法燈行,習行斷絕三寶種行,令諸天人習行無義無利苦行,墮諸惡趣,此二種人,自謗正法,毀呰賢聖,亦令他人誹謗正法毀呰賢聖,命終當墮無間地獄,經劫受苦,不可療治。」

「何等名為是無間罪非根本罪?」若說要是有人受了三歸,或者受了五戒、受了十戒,於這五無間罪隨造一種,如是名為是無間罪,非根本罪。只是受了三歸五戒的,受十戒的,在這五無間罪中隨造一種,故殺父,故殺母,這都算是無間罪,是無間罪,非根本罪。具足無間罪了,但是不能兩者都具足。他只是具足一個,不是根本罪。根本罪輕一點,無間罪重一點。這種人也不能收他出家,不合出家及受具戒。「若令出家,或受具戒者,師便得罪。」這位剛出家的人,要擯出去,不許在僧眾之內。

若是有人受了三歸,受了五戒,於佛法僧生起懷疑,他又去歸依外道。歸依外道,以外道為師導,說了很多的吉凶之相。受了三歸,受了五戒,你在佛法僧三寶之中生起懷疑心,又去研究吉凶禍福,歸依外道。

我們現在多加一個,學氣功。學氣功對不對呢?若你作為鍛練身體,打拳練氣功,以為會得什麼好處,那就錯了。這就要看你的用心是怎麼樣?但是在佛教中,你受了三歸五戒就不能作,那是外道,非佛教,也就是佛道之外的。要他來作你的老師,引導你,或者執著多少都不管,乃至於一點點吉凶禍福之相,甚至於像祠堂、祠祭、神宮。這個祠包括很多,祠堂祭鬼祭神,祭鬼祭神都要酒肉,拿素食到鬼神廟去祭供,你還不如不供,你供他,還會產生瞋恨心。

「若復有人於如來所說正法,或聲聞乘相應正法,或獨覺乘相應正法,或是大乘相應正法。」相應的意思就相合,你的心意跟大乘法、跟二乘法相應。「誹謗遮止」,或者別人去弘揚,令眾生得度,你卻在這個地方謗毀,勸人家不要信,說沒有什麼好處,乃至於說很多的破壞話,遮止別人,不准他去聽,或者是不准他去受、去聞,或者不准他親近,這都包括在內。

自己不信,還令別人背叛,乃至於讓他對三寶生起厭煩心。或者障礙他人讀誦經典,書寫經典,包括了一頌四句,這不是根本罪,也不是無間罪,但是罪惡是極大的。所以說是謗法罪,這叫近無間罪,跟無間罪相近。

如果這個人還沒有把這個懺除,沒有懺悔,沒有除掉這個罪,那麼有這個大罪惡就不能出家,也不能給他受具足戒。這都是不通懺悔的罪。假使說這位師父把他收了作徒弟,完了,還給他受具足戒了,這位老師得罪,他犯法,所犯的法是佛法,並不是犯俗家的正法,那麼這位弟子就會被驅擯。

所以,若是已出家,或者受了具足戒,犯了這個,怎麼辦呢?要懺悔,懺悔的方式有很多。二十僧眾給他懺悔,或者僧眾給他作羯磨,讓他永遠作淨人,在寺廟裡永遠行苦行。他要是懺悔,可能這樣處理。要是不懺悔,很快的就把他驅逐出去。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兩種人習行破毀正法眼行,他所作的,使這個正法眼藏,不能久住世間,會瞎人天的眼目,瞎一切眾生的眼目。

沒有佛法,我們就不明,有佛法就是照明的意思。同時他所作的是把正法像燈似的照明,給他隱滅,使他不顯,乃至滅除。這種行為是什麼行為呢?斷絕三寶的種行,這叫斷三寶種,令一切天人習行無義無利的苦行,墮諸惡趣,讓人家都去墮惡道。

所以這兩種人,他自己是譭謗正法,毀呰賢聖,而令別人譭謗正法,毀皆賢聖。命終了,當墮無間地獄,經劫受苦不可療治,墮到五無間罪的時間非常的長。所以要是墮到無間獄,於賢劫的千佛出世,你一個也遇不到,你還沒有離開地獄,千佛出世,你都遇不到,乃至經過無量的大劫,不是小劫,而是無量的大劫。

這一段專門指著破戒比丘,造大惡業的比丘,你不要謗毀他,應當恭敬,也不能夠鞭打,乃至惱害。或者使他的生活資具不完全,將有一個施主要供養他,你說:「那是破戒比丘、壞人!」糟了,他馬上就不供養,那你就犯罪了,你這個罪跟這個破戒比丘是一樣的。

「復次大梵,或有遮罪無依行法,或有性罪無依行法,於性罪中,或有根本無依行法。云何根本無依行法?謂若苾芻行非梵行,犯根本罪,或以故思殺異生人犯根本罪,或復偷盜非三寶物犯根本罪,或大妄語犯根本罪。若有苾芻於此四種根本罪中隨犯一種,於諸苾芻所作事業令受折伏,一切給施四方僧物,皆悉不聽於中受用,而亦不合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如是名為於性罪中根本重罪無依行法。何故說名為根本罪?謂若有人犯此四法,身壞命終,墮諸惡趣,是諸惡趣根本罪故,是故說名為根本罪,何故無間及近無間根本罪等,說名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

我們就講性罪,性罪裡頭有根本、有非根本的。什麼叫根本的無依行法呢?「若苾芻行非梵行」,行非梵行就是犯淫戒,犯根本罪。或以「故思殺異生人」,若犯殺戒,犯根本罪了,或有偷盜非三寶物,犯根本罪了,偷人家東西。但是在印度,佛陀制戒的時候,他有個標準。在印度當中,這個東西要是值五個印度的錢,那也算根本罪,也就是盜戒的根本罪。

或者大妄語,大妄語在佛教是自己未證言證,未得言得,這叫大妄語。未得聖果,自己說證聖果,騙取人家的信仰。自己為了名利而騙取信仰,主要是為利。這四種叫淫殺盜妄。因為在聲聞法中,把淫戒擺在前面的。你受菩薩戒的,他是殺盜淫妄,把淫擺到第三位的,這是有關係的。在菩薩,是大慈大悲為主的,以菩提心救度一切眾生,怎麼還會去殺眾生呢?所以這個罪最重。在次序上,殺戒最重。偷盜,行菩薩道,要佈施,第一個要佈施眾生,拔眾生苦,怎麼還會偷眾生的東西,來營養自己?所以他犯的很重。這叫四根本。

淫殺盜妄,此四根本罪中,隨犯一種,於諸苾芻所作的事業令受折伏,你這種事業會抹黑清淨的比丘眾們。折伏的意思就是被人所折伏,或者是自受折伏,乃至於說犯了這種根本罪的人,他是在比丘所作的事業上,受了挫折。對於一切施主所供養的四方僧物,都不給他受用。一切房舍,衣物,乃至於僧眾的東西,都不能分給他。也就是取消僧人所應當享受的福利。雖然是這種人,「而亦不合加其鞭杖,或閉牢獄。或復呵罵,或解肢節,或斷其命。如是名為於性罪中的根本重罪無依行法。」因為這些都是不生善法的、不生功德的無依行法,我們前面講了,所作的就是不能生功德的,這叫無依行法。

何故又說名為犯根本罪呢?下面就解釋什麼叫根本罪。假使有人犯此四法,身壞命終,墮諸惡趣,看他犯時的情節。在律戒上講,要研究你犯戒的時候,心猛利不猛利。猛利也有關係,有意無意也有關係。或者當你殺異生人的時候,你的瞋恨心非常重,那就是猛利。你要是想殺又不想殺,這種心情是不猛利,也就是你殺的時候,感覺自己在犯罪,自己心裡也很難過,但又不得不殺他。不殺他,恐怕就要受到危害,這個罪就比較輕一點。

所以為什麼要學戒呢?就是學這幾種,一個是因,因就是猛利不猛利,一個是緣,促成的緣,緣的情況很複雜,這裡頭都要加以分別。當他犯罪的時候,如果學過法律的,他就懂得這個。世間法也如是,這叫根本罪,名為根本罪。若要是有人犯了這四法,身壞命終,墮了惡趣。有的犯淫邪行,要墮鴛鴦,墮畜生道,要墮傍生道。傍生也是指畜生,但不是飛禽。畜生包括很多,有海里的、陸上的,都有所不同。什麼叫無間及近無間呢?根本的罪呢?說名極重大罪惡。這是所造的罪業,是無依行法。

「善男子!譬如鐵摶鉛錫摶等擲置空中,終無暫住,必速墮地,造五無間及近無間四根本罪,並謗正法疑三寶等,二種罪人亦復如是。若人於此十一罪中隨造一種,身壞命終,無餘間隔,定生無間大地獄中,受諸劇苦,故名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犯此極重大罪惡業無依行法補特伽羅,於現身中決定不能盡諸煩惱,尚不能成諸三摩地,況能趣入正性離生,彼人命終,定生地獄,受諸重苦。」

拿鐵丸或者鉛丸,凡是重的,你把它往空中擲去,它落下來非常的快,一時都不停,重的物品,擲往空中,在空中不能暫住。這是說,犯了這種罪的人,一命終,一念之間,馬上就墮地獄。這人死了,你把他擺七天也好,當時把他燒了也好,毫無價值,沒有關係。在佛教,人死了之後,他的尸體最少要停留三天,乃至於七天。

為什麼呢?他的神識未離體,善惡業都不猛利。善業猛利,一念間生極樂世界,一命終,一念之間就走了。或者生天,一念間就走了。他沒有,善業不猛利,惡業也不猛利,就是他趣向未來受報的時候都不猛利。不猛利,他就很緩慢,他的神識就不離開他的肉體,還眷戀他的肉體,捨不得走。神識未離體,就因為這樣子多擱幾天,等他確定死了,身上都冷了就走了。

這在經上講得很詳細,有些人走的時候先由下部涼,或者由頭部涼。從頭部涼的,墮三塗的多,從下部涼的,生天的機會就多。這種測驗都是對二不定的。但是對於作業猛利的時候,墮地獄如射箭,就像鐵丸、鉛丸,反正是重的,你把它往空中丟,它很快就墮了,終不能暫住,必速墮地,一定要墮下來的,墮的還很快。造五無間及近五無間,乃至於四根本罪,並謗正法懷疑三寶的二種罪人,也就是近四無間、近四根本罪這兩種罪人,也是這樣子,很快的就墮地獄。

「於此十一罪中隨造一種,身壞命終,無餘間隔。」上面五無間罪是五個,叫五無間。四根本是四個,這就是九個。還有,「近於根本」、「近於無間」兩種,這樣就有十一個。隨犯哪一種,身壞命終,無餘間隔。中間命盡了,中間一點兒間隔都沒有了,「定生無間大地獄中,受諸劇苦」,這種苦難非常的劇烈,故名極重大的罪惡業。「無依行法」,犯此極重大罪惡的無依行法的補特伽羅,這一類眾生,於現生中,決定不能盡諸煩惱。

今生你想除盡煩惱,證得佛果,是不可能的,乃至於得定也不可能。尚不能成就三摩地,況能趣入正性離生嗎?離生正性就是指涅槃說的。而見道的正性離生,離開生死的煩惱,那叫趣入正性離生,趣入涅槃,離開生死。彼人命終,定生地獄,不但證果不能,生天也不可能,再轉人道都不可能。

「受諸眾苦」,從無間地獄出來,時間非常的長,即使會出來又託生到人。可是由於過去的業力,他會變得盲聾瘖啞,四肢殘缺。這種人,就是從三惡道中出來的,或者從地獄出來的,大概從五無間出來的這類人很多。他所投生的家庭,還是惡行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這種罪可作不得。

但是透過拜懺,稱名號,〈大悲懺〉也好,〈地藏懺〉也好,我們拜的〈占察懺〉,拜〈千佛名懺〉,都能消除這種罪業,這叫大乘法。你念地藏聖號、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念這幾位大菩薩,乃至於念佛號,都能消滅你的重罪。不過,當生想得成就,是不可能的。

我們再翻過來說,現生得成就的人,那是過去他積的業很善、很大,修的道將成而未成,就在今生完成,是這個涵義。你看見別人受供養,你要隨喜讚歎,因為他有功德、福報。你雖然沒有得到,因為這一隨喜讚歎,你就有了一半,一定要隨喜功德。十大願王的第五大願,「隨喜功德」,是我們種善根,乃至於培福,這是最好的方法。

你看著街上,不論是三寶弟子或是一般的人,隨便作什麼好事,看人家放生的,你雖然沒有出錢,但讚歎隨喜一下,你跟他是一樣的功德。見了善事,你都應該隨喜。見了惡事,你一定要懺悔,幫他迴向,這樣子你自己就是行菩薩道。第四大願是「懺悔」,懺悔完了就隨喜,這應當是隨時要作的。這是資糧,備辦這種資糧,對未來成道有很大的關係。

   「復次大梵!若善男子,若善女人,以淨信心,歸依我法,或趣聲聞乘,或趣獨覺乘,或趣大乘,於我法中,淨信出家,受具足戒,於諸學處深心敬重,於四根本性罪戒中,堅固勇猛,精勤守護,如是之人,常為一切人非人等隨逐擁衛,名不虛受,人天供養。」

前面是說作惡的、破戒的。這裡是說持戒的,兩者相互對比。若有男眾女眾,有這些很善良很好的男子、很好的女人。淨信心,信心我們都有,淨,就很不容易。我們總說,不為名,不為利。想求聖道,不是偷閑,看見和尚,以為和尚很好當。過去有句詩,是羨慕和尚的生活:「鐵甲將軍夜渡關,朝臣侍漏五更寒,日出三竿儈未起,看來名利不如閑。」

我出家之後,就感覺這首詩根本是不對的。為什麼呢?「日出三竿僧未起」,他看見和尚在睡覺,可是並他可不知道和尚兩點半就起來了,上完殿,喝完粥,過完堂,回去重新休息一下。他看見的是和尚還沒有起來。有的睡一下,有的去打坐,他看見的是這一段。和尚兩點半鐘就起來了,你到寺廟去,鐘鼓一敲,還不起來?那大鼓大鐘,滿寺院的人都起來了,你不能缺勤。以這樣的心態來出家,羨慕和尚的生活安閑,或者躲債,或者避難,來到和尚堆裡,這種人是不能作到好的和尚,但是你也不能夠輕視他,有這個涵義。這個是有淨信心的。

歸依佛法之後,他求修道,或者是修苦集滅道四諦,修十二因緣,或者修六度萬行,我們總說,拿這個作代表,這叫三乘法。那麼他以清淨的信心來出家,受了具足戒,「於諸學處」,就是戒,受了戒,得要學,比丘戒必須得受後才能學。菩薩戒是反過來的,先學好再受戒。三歸五戒,那是容易的。你可以先學再受,也可以受之後才學,那是方便善巧、攝引的。但是比丘、比丘尼戒就不同了。

受了戒之後,比丘出家的前五年,一定要學戒律。戒學精通了,才能學經學論。戒律是最先的。同時學的時候要具足深心、善心、淨心,深心就包括很多了,這個地方講的深心,是要有至誠懇切心。

〈大乘起信論〉上講深心,深心要具一切善法,而大菩薩所作的只是這個深心,也就是至誠懇切。這樣子才能在殺盜淫妄的四根本戒中,堅固勇猛,精勤守護。受戒容易,守四根本戒很難。所以必須要堅固,堅固的意思就是非常的堅強,受任何的挫折都不退心。你才能守得住四根本戒,不然很不容易守。因為有過去無量劫的習氣,但是這只限定在比丘戒相,你把相守住就行了。

在菩薩戒,也是講心。像在四根本戒,瞋恨心不起,沒有殺人之心,不可能。當你恨人家的時候,什麼心都會生出來,先不說殺人,你看蟑螂,或者老鼠,它把你的東西咬壞了,把你的飲食給破壞了,你的瞋恨心馬上就來了,你想把它整死,這就是殺心。所以,你必須有深切的信仰,這是堅固的、勇猛的意思。這四根本戒,你不能退卻。你稍微的一退卻,那就完了,雖然沒有犯到根本,沒有犯到究竟。但是一方便,你又犯了。要精勤守護,一點也放逸不得。

「防意如城」,守戒就像如意玉的潔白無瑕,不能有一點兒玷,有了,怎麼辦呢?錯了馬上就懺悔。半月半月布薩,就是要把自己所作的錯事提出來,讓大眾僧知道,你清淨了,又還願。這等於是我的衣服髒了,洗一洗,洗了,它不又乾淨。衣服破了補,補比洗可就難了。雖說補上,還是有個疤。破了戒,雖然是你懺悔了,但是總也是污點。所以你精勤守護,要不犯,這樣子才能得到人天的供養,「人非人等」,「非人」就指是神鬼,他就擁護你,受人天的供養。

「於三乘中,隨所欣樂,速能趣入成辦究竟。是故真實求涅槃者,寧捨身命,終不毀犯如是四法。所以者何?諸有情類要由三因得涅槃樂,一者依止如來為因,二者依我聖教為因,三者依我弟子為因。諸有情類依此三因,精勤修行,得涅槃樂,若人毀犯如是四法,我非彼師,彼非弟子。」

在聲聞緣覺菩薩的三乘法中,隨你所欣樂,就是你前生的因,跟現在外邊的助緣,因緣成熟了。那麼,你學四諦法,或者是學因緣法、六度法,四根本戒不犯,其它的細行威儀,你犯了,一懺就清淨了,不會障礙你的修道,不會障礙你的成就。犯四根本戒就會障礙你的修道成就,你修道時就無法進入。為什麼這樣說呢?如果是成辦究竟,這樣子才來求涅槃,求不生不死、不生不滅的道理。所以你守這個戒,應當堅固的守到什麼樣程度呢?「寧捨身命」。

在佛經的戒律裡頭,不殺生到什麼程度呢?綁上一個草,那盜賊搶他的時候,沒有甚麼可以綁的,就拿條繩子,就把他栓到草上。他知道比丘不敢動,他一動,那個草就被拔了,這樣就破戒了。印度的那些盜賊,對出家人都這麼相信。這叫草系比丘,要是那樣,他就成道了。這叫勇猛精進。

我們都會有善巧方便,為什麼把他綁在草上?你把他綁在樹椿上,他都想辦法解開,自己跑了,是不是這樣呢?這是說持戒堅固的事,他寧可捨掉他的身命,終不犯如是四法,不犯淫殺盜妄這四戒。為什麼要這樣說呢?「所以者何?」說一切有情類,要由三因,得涅槃樂。

這三種因,這上面說的是依止如來,「依止如來為因」。開闊一點,要依止善知識,依佛,要依聖教,要依法。如來為因,聖教為因,就是法為因。還要依我弟子,也就是依止儈,這叫依止三寶為因。那麼還再接受教導,這個法裡頭經律論三藏都包括在內,並不是專指戒律,經論都包括在裡頭。一切有情類,一切眾生,依著這三因,就是依著佛法僧勤修行,就能證得涅槃樂。

這些我在台北清泉會館講了四次,就講歸依三寶。也就是依著三寶修行就夠了。依著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晝夜的持誦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這樣就功德無量了。所以,以此為因。

還有,助緣!有這三因,精勤修行,精進勇猛不懈怠的修行。《大集十輪經》所講的修法是持念來去,觀出入息,這都是修行的方法。所以三寶為因,就是你不去分別他什麼犯戒、沒犯戒,不管他,就管你自己的心好了。這個因是種在你的心裡頭,對我一切的弟子,佛說了,你不要去分別他。你對一切僧眾平等,聖僧,我也一樣,凡夫僧,我也當聖僧,對聖僧、凡夫僧不起分別。

不說這個僧有修道,他修行得好,我要供養他一點,福報就大一點。這個僧是破戒和尚,我供養他,恐怕我福報就減少,你別這樣去分別!如果你沒有分別心,都當成聖僧去供養,那麼你所種的福報、所得的福田、所行的道,就如是。

如果你看這是泥塑木雕的像,說這是紙像,紙像、泥塑、木雕的,當然不靈。紙有什麼靈呢?你當成是真佛在,他就靈,是你的心靈。這是佛法僧三寶在你的心裡頭,給你作修道的因。你得有淨信,有清淨信心,才能進入,才能夠達到無分別。如果沒有清淨信心,怎能無分別?我們兩個眼睛,用意識眼識,他就分別了。習慣了,還不等到舌根去嘗,你也知道苦辣酸甜,苦瓜一定是苦的。

這種道理要時時的防護。這是說一切諸有情要依止這三因,精勤修行,就能得到涅槃樂,要是毀犯了如是四法,犯了淫殺盜妄,我不承認他是我的弟子,「我非彼師,彼非弟子」,要擯出佛法之外。

「若人毀犯如是四法,則為違越我所宣說甚深廣大無常苦空無我相應利益安樂一切有情別解脫教,若越如是別解脫教,則於一切靜慮等持,皆成盲冥,不能趣入,為諸煩惱惡業纏縛,於三乘法亦為非器,當墮惡趣,受諸重苦。若善男子,若善女人,於我所說別解脫教所制四種根本重罪清淨無犯,我是彼師,彼是弟子,隨順我語,善住我法,一切所作皆當成滿。此人善住尸羅蘊故,名為善住一切善法。或名具足住聲聞乘,或名具足住獨覺乘,或名具足住於大乘。所以者何?若能護持如是性罪四根本法,當知則為建立一切有漏無漏善法勝因,是故護持如是四法,名為一切善法根本。」

若人毀犯如是四法,則為違越我所宣說的甚深廣大無常苦空,無我相應利益安樂一切有情的別解脫教。違背了,越過去了,也就是犯了。違越什麼呢?就是我所說的一切法,總說,就是無常、苦、空、無我,這四法是與涅槃相應的。這跟不生不死,乃至於成就道業,是相應的。如果這四法不犯,跟苦空無常無我的四聖諦相應,能夠使一切眾生得到利益,乃至於使一切眾生能夠解悅,這是專指或說的。

別解脫,你持一條戒,就解脫束縛,持一條戒就是把束縛解脫一些,這就解脫了。二百五十戒清淨不犯,證阿羅漢果,如是分別解脫戒。若是超過,就犯了。「則於一切靜慮等持,皆成盲冥」。等持就是等持一切法,平等持一切法的法義。盲冥就是瞎子,冥就是黑暗,就是在你習定修法的方面,乃至於學教義,你都不能趣入,黑暗一片。盲,什麼也看不見了。我們有眼目不是盲,但是在明中沒有燈光、沒有日光、沒有月光,沒有三光的時候,你也是冥的,也看不見。所以,不能趣入。你怎麼能趣入涅槃呢?為諸煩惱的惡業所纏縛,「於三乘法亦非法器」。這樣子為了煩惱惡業,惡業所作的業都是不順法性的,對於解脫戒不相應的,這就是惡業。

或者說我們的煩惱很多,這是因為我們所作的事,盡是產生煩惱,不產生功德的。功德無依,你所行的是無依的,是生煩惱的,不能夠生功德的,不能生善法的。因為惡法把你纏住了,一天在煩惱當中,你還怎麼修道呢?乃至於你修道的好壞,信佛之後,不論你念經習定,這是最好的檢查,感覺自己的煩惱如何,你見著什麼,心裡都不痛快。你信佛之後,歸受三寶,受了三歸,乃至於五戒。你之所以沒有得到利益,因為你還在煩惱當中。煩惱是跟惡趣相應的,是跟不善業相應的,是跟惡業相應的。不煩惱是跟善法相應的,是跟善業相應的。

如果能夠守好四根本戒,佛怎麼說,我們就怎麼作,「隨順我語,善住我法」,依教奉行,佛怎麼說,他就怎麼作,常住於佛法中。這個法是什麼法呢?佛法就是你的心法。文殊菩薩教導我們就是「善用其心」,「善用其心」就是斷煩惱,隨時隨地把你的心用得很好,用到善上。我們很多人是善用其惡,他以為自己有好多點子,好多主意,好像很有辦法,但他是惡念,在善上,不大管用的。你所作的事業怎麼會能成就呢?

如果是「隨順我語,善住我法」,那麼他一切所作的皆當成滿,圓滿成就,無欠無缺。「此人善住尸羅蘊」,尸羅就是律,尸羅的涵義,你善住防非,止惡生善法,這就是尸羅的涵義。蘊是蘊藏著,尸羅裡蘊藏著無量的善法,無量的功德,這才叫「欣善住一切善法」,「或名具足住聲聞乘」,「或名具足住獨覺乘」,「或名具足住大乘」,這樣就住於三乘了。

大家想一想淫殺盜妄這四戒,過去雖然沒有犯那麼嚴重,但是在心裡頭,我制止不住。我看見人家好的東西,心裡就想得到,想佔為己有,這是犯盜戒。生起過份的想,好比花在那兒有主的,沒主的不算,山上的不算。有主的這花是供佛的,你到那兒聞一下子,這是盜香,供佛的香,買香的時候,買花的時候,你不要先聞。如果你不買它,不是供佛的,你的意念沒有作過供佛用,那你可以聞一下。

如果你已經確定,我買這花是要供佛的,聞一下,就是盜香,你沒有得到佛的許可,你拿著就聞了,那不成。盜戒是非常難持的。我沒有偷人家的東西,我還犯盜戒?好多人說他犯盜戒,他不承認!「我偷人東西?」你一天當中都是偷心、偷業、偷法、偷緣,多得很。

所以弘一法師單作一本盜戒戒相,盜戒戒相是很難持的。但是,對我們來說,舉離本處為犯。好比這朵花,我把它拿了,離開原來的地方。後來我又後悔了,把它擱下,犯了,還是要懺悔。只要舉離本處,就已成犯了。第一念完了,成了事實,後悔。第二念,我是持戒的,我怎麼能犯這個!這是犯五戒的,淫殺盜妄四根本都具足了。趕緊又擱回去,已經犯了,擱回去也得懺悔。不過這是輕微的。

實在的說,如果四根本法不犯,是建立一切有漏無漏的善法勝因。在有漏法中,他也是殊勝因,你想得到人天的福報,想得到榮華富貴,那也得要依這四種法,也就是世出世間法。有漏是指世間法,無漏是證了佛法的果位。佛法是無漏的,證得了這個果位。這是一切善法的勝因,最殊勝的。因是因能生起,能生起一切善法的,最殊勝的因。是故護持如是四法,名為一切善法的根本。因此,你要護持這四法,這一切善法的根本,就因此而產生的,從此而生。

我們回顧一下,就說這個性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在人跟人的交往當中,大家想想看,不犯這種四種罪的人能有多少?大家是從台北來,大家再看看在台北不犯這四種罪的人多不多?很多,冤枉殺的,害人家的,捏造事實陷害別人的,恐怕都很普通。真正的要是護持四法不犯的,反而成了少數,犯的成了多數。

所以《大集十輪經》跟我們日常生活很有關係,我們應當隨時的觀想,這個四種很容易記,你觀照起來也很容易,起心動念的時候去觀想也很容易。假使不清淨的話,沒有堅固信心,這個裡頭生出的煩惱太多了,千千萬萬,有種種的方式,種種的不同。

大家知道學戒是很難學的。弘一老法師,自從他出家之後,就圈點南山三大部,三大部就是三部論,他並不是去批註,只是圈點一下,句點,逗點,圈點一下,都費了好些年的功夫。如果我們打開看,有文學底子的都不容易看的懂,他寫的時候是沒有句點的。戒律是很難學的,所以我們受了三歸五戒,一定要遵守好三歸五戒。五戒就是四根本,能持好五戒,一切善法的根本都具足了,乃至能夠逐漸的成佛。

「如依大地,一切藥谷卉木叢林皆得生長,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一切善法皆得生長,如依大地,一切諸山:小輪圍山、大輪圍山、妙高山王,皆得安住。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聲聞乘,及獨覺乘,無上大乘,皆得安住,如依大地,求得一切世間美味,如是依止極善護持四根本戒,求得一切念定總持安忍聖道,乃至無上正等菩提。」

四根本戒就是淫殺盜妄四根本戒,五戒當中的飲酒戒不算,飲酒戒算是輕微的。這四根本戒,不論是歸依三寶的、受三歸五戒的弟子,八關齋戒的弟子,乃至沙彌尼、式叉摩那女、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女、比丘、比丘尼七眾弟子,是共同遵守的。為什麼叫根本戒?因為根本戒能生根本智能。如果犯了這個戒,智能生不了,福德也都喪失了。如果是破了四根本戒,所有的一切善法你都不能安住。

佛就比喻說,因為有這個大地才能夠生長一切,各種的糧食、各種的藥物、各種的花卉,乃至於樹木。我們知道,沒有樹木,我們是不能生存的,樹木是製造氧氣的。如果城市的樹木少了,就不能調劑氧氣。如果沒有大地,一切事物都不能存在,就是這個涵義。如是者,就拿這個大地來作比喻,我們要護持四根本戒的目的,就是生長我們的一切善法,像大地似的,一切山得依靠大地而安住。

一切善法,都是靠護持四根本戒。如果受三歸之後,沒受五戒的,他根本不犯。如果他犯了這四根本戒,他是依著國法制裁的。犯這四根本戒,從古至今,國家法律都要制裁,那麼他就不犯遮罪。但是他所得的功德、所得的善法,也就不能生長,生長得非常慢。

你要是入了佛門之後,要想得禪定、得三昧,「總持」就是三昧,得陀羅尼,乃至於得六度萬行,乃至於成佛。如果不護這四根本戒,你想求得念清淨,得定清淨、得三昧,這些都是不可得的,成佛更是無望。像大地,它是沒有選擇的,它是平等的。

所以,他不管你在這個地表上有什麼乾淨的、不乾淨的,它沒有分別。平等的任持,它沒有選擇,不能夠說清淨的,我就任持,不清淨,我就不任持。佛拿這個是比喻破戒的比丘。如果犯了四根本戒,又怎麼辦呢?我們前面講的,說剎帝利帝王,或者是婆羅門,乃至在家的兩眾弟子,這一切的人類,對於出家人要尊敬,不能破壞,不能說他的過。

「又如大地,於淨不淨皆等任持,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復如是,於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譏不弄,不自貢高,不率呵舉,能為一切善法生處。又如大地,一切有情皆共受用而得存活,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善男子及善女人亦復如是,於諸如來所說正法,生長第一歡喜淨信,於諸有情無差別想,以四攝法平等攝受,一切有情皆共依止,受用法樂而自存活。」

以下說的是出家人對出家人,和尚對和尚。對這些破戒的比丘應當怎麼辦呢?這個僧團就像大地一樣的,淨不淨,持清淨戒的、不持清淨戒的,還是平等對待他。但是,護持清淨戒的,容易成聖道,容易脫離煩惱,容易離開苦難。你過去破了四根本戒,雖然經過無量億生都得受苦惱的。就算再變成人類,或者四肢殘缺,或者精神不正常,或者沒有福德智能,那就是對我們前面所講的修定、持誦,乃至營福,都沒有了。如果過去破根本戒的,他現在乃至再聞法,那就很難了,不知道要經過無量億劫,很難得遇著三寶。

所以說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護持戒的,應當像大地一樣。有的是法器,聞法,就能夠受持,也就是盛法的器皿。有的他雖然聞法,不是盛法的器皿,他就漏落。像我們裝水的碗,或者缽,你不能有一針孔大那麼大的破洞。如果有漏處,那就有漏,水總是盛不住的,總會漏完的。但是我們可以補一下,找個補碗的補一下。現在更有辦法,拿膠布在底下黏上,把洞黏上,他就漏不出去。但是,還是有殘缺,這大地對一切的染淨都能平等對待。

所以僧之內的僧寶,對待這些出家的,或者是對待在家受五戒的,也受四根本戒,他破戒了,你的心還是平等的對待他們,不要譏諷他們,不要笑他們,不要對他們表示:「我是持清淨戒的,你是破戒的」。在我們道友之間,有很多這些問題。佛就專門針對這些問題指出來,大家要特別注意。要以平等心來對待,不要輕率的呵責他,乃至於揭發他,揭舉他的過錯。像我們道友之間,雖然是同一個師父受的三歸五戒,還互相指責,不是同一個師父的,那就更不用說了,這些都是錯誤的。

如果這樣來護持,就使一切善法能生,那些已經作錯事犯了戒的人,就想求懺悔,懺悔之後就清淨了。但是不能懺悔的,只要他有慚愧心,有悔過心,不繼續再作,他所犯的一切,知道是錯誤的。雖然他沒有懺悔清淨,他不再繼續作。作罪惡也如是,作善也如是,好像有個習慣。他作慣了,不作,他心裡很不舒服。

我住監獄的時候,問那小偷,為什麼要偷人家的東西?偷了,你又不享受!他說,他見東西不偷,心裡手癢,也沒有辦法睡,飯也沒有辦法吃。等把它偷了,自己也不用,拿了又把它丟了,或者給人,他就心安了。還有,你問作屠宰業的,他不作,心裡不安。他作某種業,那種業力使他繼續作惡,他就是不能懺悔。佛教僧海里也如是,就如那大地一樣,大地的一切有情,大家共同享受,能夠共同生活。這四根本戒,就是我們要使我們的僧團好,要使佛法能夠興盛,能夠久住於世間,那你就護住四根本戒,佛法就能久住世。

什麼是第一歡喜淨信呢?於一切眾生一切有情不起分別心,沒有差別想。但是這裡頭又有一個問題,沒有差別想。為什麼比丘、比丘尼一樣出家的,女眾的戒律那麼嚴呢?有三百四十八!為什麼男眾只有二百五十?這不是差別。為什麼受菩薩戒的出家人,受菩薩戒一定得受十重四十八輕戒,在家可以受六重二十八輕?這不是法的差別,而是根基,有的接受得了,有的接受不了。但是都要求你有一個清淨的信心,不要生差別想,三乘法是平等的。

對於這個根基,他只能接受到這個程度,就給他說苦集滅道。對哪一個根基,因為程度不同,就給他說佈施、持戒、忍辱、禪定、智能,給他說六度法。這不是差別,而是真正的平等。他能接受多少,就給他說多少。

佛有這個四攝法,是平等攝受的,佈施是不擇對像的。說他是佛菩薩,我們就供養,他是苦眾生,我們就施給他。佈施不一定就是給點錢,也包括法施,像你給他說法,第一個就是佈施。像愛語,跟人家說使他喜歡聽的話,不要出惡語,不要隨便呵責別人,對任何人都如是。就是連幾歲小孩,都有自尊心,你把他呵責慣了。當父母的不如意的話,順手就給他耳光,或者打他兩下子。他稍微錯了,就罵他、呵責他,這是不可以的。

還有,對他作有利益的事情,利行。無論在言語行動上,或者財利方面,任何對他有利的事情,多作利他。同事,你如果想度他,他作什麼,你就作什麼,你才容易接近他,使他的心接受。佛教導我們用四攝法,去攝受一切有情。這樣他就容易接受。因為佛法在世間的時候,一切有情皆共依止。依止,他就能夠得到法的歡喜,能夠得到法的快樂。這樣存活包括兩種,一種世間法的存活,與世無爭,生活的煩惱很少。另一種存活,在教內,在佛法之內,經常這樣的行道,長養自己的法身。

佛說這段話,優婆離尊者感覺有問題,問佛:「我對於惡行比丘應該如何處理呢?」下一段文就是這樣的說法。

「爾時尊者優波離聞佛所說,從座而起,整理衣服,頂禮佛足,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說,極善護持四根本戒諸善男子及善女人,於其法器及非法器,其心平等,不譏不弄,不自貢高,不率呵舉。若如是者,於未來世有諸苾芻破戒惡行,實非沙門自稱沙門,實非梵行自稱梵行,諸苾芻僧,於是人等,云何方便呵舉驅擯?」

優婆離尊者是佛弟子當中持律第一的。律藏結集就是以優波離尊者為主結集的,他是護持戒律的。他聽佛說,對一切都要這樣平等,那惡行破戒的比丘還對他不呵責,要是這樣的話,僧團怎麼辦呢?他就問佛,前面是指請問的時候所作的儀式。他問,照佛這樣說,護持四根本戒的善男子善女人,這是法器,要是對非法器破戒的,破了四根本戒的,怎能對他平等?還不准譏諷他,不准戲弄他,那個持戒的比丘,不能貢高我慢的,不能輕易的就呵舉這個破戒的比丘。要是像這樣子,未來那些破戒的惡行,根本不是沙門,自稱沙門,他所作的都是污染的。他自己說是梵行,是清淨行,於大眾之中,要怎麼樣制裁他呢?

「佛告尊者優波離言:我終不許外道俗人舉苾芻罪,我尚不許諸苾芻僧不依於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何況驅擯?若不依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或復驅擯,便獲大罪。」

在佛的法中,外道就不是佛教內的,還有在家人、俗人,乃至國王、大臣,不許他們說出家人的罪,不許他們治出家人的邪。即使要呵舉他們的時候,得依法。依什麼法呢?佛對於犯戒的比丘有七種制裁的方法,哪七種制裁法呢?也就是作法事,第一是現前法,第二是憶念法,第三是佈施法,第四是自然製法,第五是逆罪向法,第六是多人與法,第七是草敷地法,要依這個作羯磨法。

說比丘過,要依法,也就是要呵舉這個破戒比丘,得眾僧,一個人不行,起碼要有三個僧僧以上,才能舉比丘過。你跟他不如意,你看他破戒,內心生起煩惱,你隨便就呵舉、呵責這個破戒的比丘,或者就把他攆出去了,驅擯了,「便獲大罪」。這個是你自己的罪,要受這個罪責的。這個大罪當然不是僧伽布薩,也不是波羅夷那樣的罪,也就是犯於呵僧之罪,輕視三寶罪,破壞三寶罪,你的罪很大。所以,佛說完了之後,就跟優婆離說:

「優波離!汝今當知有十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諸有智者皆不應受。何等為十?一者不和僧眾,於國王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二者不和僧眾,梵志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三者不和僧眾,宰官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四者不和僧眾,於諸長者居士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五者女人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六者男子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七者淨人眾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八者眾多苾芻苾芻尼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九者宿怨嫌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十者內懷忿恨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如是十種,名為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設依實事而呵舉者,尚不應受,況於非實。諸有受者,亦得大罪。」

你現在知道「有十種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符合這十種呵責比丘的罪,就成立了,有智能的人不應當這樣作。何等為十呢?我說的十種非法,哪十種呢?「不和合僧眾」。這一條要非常注意的。凡是僧人意見不和合,利不和合、意見不和合,我們大家都知道,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爭執很多。利不和,就是分配常住物,分配的不合理,這個當然會不和合。

大陸也如是,當家師、知客師,廟裡的老和尚,他拿二十塊錢,你拿一塊錢。佛在世,這是不行的。佛在世,佛也是一塊錢。我只是舉例,其實,佛在世是沒有人供養錢的,佛也不收錢的,持金銀戒。供養衣服僧衣,要供養這個衣,就是一人一件。

迦留陀夷尊者死後,他所有的財產值六十萬,那個時候的六十萬,不知道值多少錢。迦留陀夷尊者在佛在世的時候,他表現的是貪,故意作樣子。他是證了阿羅漢果的,得了無我。他為什麼還要這樣作呢?示現的,這樣才好制戒。我是舉這個例子。

所以有這麼十種,不許呵責破戒比丘。第一個條件就是不和合僧,你不能作佛事,本來是不和合。或者在國王面前,「率爾呵舉破戒苾芻」。國王到寺廟來,那破戒比丘當然他不受,他也看不起國王,破戒比丘是很驕傲的,他連戒都不受,他還幹什麼呢?二者是不和合僧,在那個梵志修清淨行的,就像中國儒教的長者、學者那一類的,在他跟前,不能呵責比丘過。

三者不和合眾的僧眾,在長官、地方官、或是高級官員面前,你不能呵責比丘過,責備他什麼錯,這是不可以的。四者不和合僧眾,於諸長老長者居士眾前,就在家俗人長者居士眾前,不能輕易的呵責破戒比丘過。五者在女人面前,不能呵責破戒的比丘過。

六者在一般的俗人男子眾前,不能率爾的呵責比丘過。七者在淨人眾前,率爾的呵責比丘過,這個淨人是在廟裡住的,不是出家人。像我們有打散工的,作義工的,那叫淨人。但是長期住在廟裡頭,不能在他們面前呵責比丘過。第八是眾多苾芻、苾芻尼前,大家正在眾會,很多比丘比丘尼前,你不能夠去呵責比丘過,哪怕這個比丘是破戒比丘。

九者是宿嫌怨前,這個比丘跟別的人有嫌怨,你當著跟他有嫌怨的人,去呵責他的過,這是不可以的。第十是內懷忿恨,你心裡已經起憎恨心,你就呵責比丘過,不可以的。雖然他破戒了,你不能輕率的、未經過合法的去指他的過之前,你不能這樣的呵責比丘過。

「如是十種,名為非法率爾呵舉破戒苾芻」。這裡有一個問題,大家想一想,破了戒比丘,佛還這麼保護他作什麼呢?為什麼還不許人呵責他?還不許人說他的過?過去的一切諸佛都如是。他雖然是破了戒,他的清淨種子還在,當他一念受戒,那一念間,乃至他出家的那一段過程,將來一定能成佛。由於這個,我們就聯想到所有聞到佛法的一切眾生,能夠親近佛法的補特伽羅,一定能成佛。什麼時間成佛呢?那就不一定,時間就很長,他這個種子種下去,他一定要生根,茁壯,成長,一定能成佛。

「設依實事而呵舉者,尚不應受,況於非實。」就是他所犯的錯誤,犯戒是事實,也就是事實的情況。應當在僧眾依照僧伽的法,舉他的罪。有二十個僧人、十個僧人或者三個僧人,那麼依著羯磨法來舉他的罪,下面有例子。要是不這樣作,那是非法的。況且那個事情,你是聽來的,是不是事實,還待考察,這樣就來呵舉他是不可以的。凡是這樣來呵舉比丘,亦得大罪。諸有受者而依事實呵舉他尚不應受,何況不依事實呢?這個「受」字是指什麼說的呢?有人檢舉,讓大眾僧來作法的時候,不應當接受,應當先調查,調查清楚了,再接受。既然是事實了,也要愼重,這樣很容易破壞僧團。

像大天比丘,在印度就受到呵舉,他就單分那一眾,成了五百眾,單立他的法,就有大天法,大天有五法。這就是在戒律的名相,因為意見不合而分裂的。佛涅槃後,戒律集結,就分成二十眾,當時就分為二十個部派,這是因為意見不同的緣故。你讚成這個比丘破戒了,要作羯磨法,我不贊成。你這一班人讚成,你一班人作,我這一班人也不贊成的,我就分開一班,當時就分二十個部派,這要學了戒律才能知道。這是專指比丘和合眾的,佛對這個問題非常愼重,說的非常多。

「復有十種非法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諸有智者亦不應受。何等為十?一者諸餘外道呵舉苾芻。二者不持禁戒在家白衣呵舉苾芻。三者造無間罪呵舉苾芻。四者誹謗正法呵舉苾芻。五者毀呰賢聖呵舉苾芻。六者癡狂心亂呵舉苾芻。七者痛惱所纏呵舉苾芻。八者四方僧淨人呵舉苾芻。九者守園林人呵舉苾芻。十者被罰苾芻呵舉苾芻。如是十種非法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設依實事而呵舉者,亦不應受,況於非實,諸有受者,亦得大罪。」

不能接受,不能領納這種問題。何等為十呢?諸餘外道呵舉苾芻,外道呵舉比丘是不可以的。不持禁戒的在家白衣呵舉比丘,那個禁戒,是在家的。你受五戒或者八關齋戒,是佛所禁止的,依律說的。在家白衣,你不能呵舉比丘。三者造無間罪的呵舉苾芻,你造過無間罪,更不能呵舉比丘,你雖然懺悔了也不能呵舉比丘。四者誹謗正法的,不能呵舉比丘。

五者毀呰賢聖呵舉苾芻,這也不可以呵舉比丘。所以在家白衣呵舉清淨比丘,你犯罪,造無間罪。破戒比丘,你也不能呵舉他,你先得檢查自己清淨不清淨。前面是和合僧眾,若是僧眾不和合,不能舉比丘過。

「六者癡狂心亂呵舉苾芻」,你的內心都不正常,說了不算話,連這個呵舉都不算話,這也犯大罪。他有精神分裂,那是不可以的。「七者痛惱所纏呵舉苾芻」,他自己的煩惱纏縛他,去找比丘的過失,呵舉比丘。「八者四方僧淨人呵舉苾芻」,四方的僧淨人,在僧伽裡頭的淨人,這個淨人專指著在家人,並不是指出家人,在廟裡作事的,也就是僧伽淨人。九者守園林的人,守園林的人是指僧伽園林,守護園林的,也就是守護僧人財產的,不能呵舉比丘。「十者被罰苾芻呵舉苾芻」,你自己都被處罰了,沒有權力再去呵舉比丘。

如上者十種,「如是十種非法呵舉破戒苾芻便獲大罪」。「設依實事而呵舉者,亦不應受。」僧團不應當接受,就是他們上面這些人說的是事實,也不應當接受,就叫非法。何況他們所說的不是事實呢?誰要是接受了,誰要是呵責比丘誰就犯大罪。這樣子說來,破戒的比丘還可不可以跟僧共住呢?

   「復次優波離,若有苾芻,毀犯禁戒,與僧共住,於僧眾中,有餘苾芻,軌則所行皆悉具足,一切五德無不圓滿。應從座起,整理衣服,恭敬頂禮苾芻僧足,便至破戒惡苾芻前,求聽舉罪,作如是言:長老憶念,我今欲舉長老所犯,以實非虛妄,應時不非時,軟語非粗獷,慈心不瞋恚,利益非損減,為令如來法眼法燈久熾盛故。長老聽者,我當如法舉長老罪。彼若聽者便應如法如實舉之,彼若不聽,復應頂禮上座僧足恭敬白言:如是苾芻犯如是事,我依五法如實舉之。時僧眾中上座苾芻,應審觀察能舉所舉,及所犯事虛實輕重,依毘奈耶,及素怛纜,方便檢問,慰喻呵責,以七種法如應滅除,若犯重罪,應重治罰,若犯中罪,應中治罰,若犯輕罪,應輕治罰,令其慚愧懺悔所犯。」

他毀犯禁戒。佛禁止的戒,他犯了,但是他還在僧團裡跟大眾僧共住,那麼守規矩的、不犯戒的清淨比丘,他所行的持戒清淨皆悉具足,一切五德,無不圓滿。

這五德恐怕跟平常所說的五德不同。五德是結夏安居的日子,可以自諮舉罪。怎麼叫自諮舉罪呢?自諮就是隨意的意思,自諮就隨他人的意,也隨你自己的意,叫自諮。諮意,諮是就意字講,隨你自己的意,也隨他人的意見,那麼就互相舉發過錯。也就是安居的四月十五到七月十五結夏安居,安居圓滿,就懺過去的罪。這是指現生的,短期間的,一年結夏安居才一次。這一年之中,你有沒有作過什麼錯事?對大眾,你自己可以說你自己的,別人也可以揭發你的。這裡包括了見、聞、疑。連懷疑都可以說的,但是不成事實,不能懺罪。

一位比丘他有瞋恨心,說另一個比丘犯不淨行,但是,事實上,他舉什麼?他是看著公羊跟母羊在行不淨行,他說這個比丘也行不淨行。這種事情也算是事實嗎?這叫「所見非實,所舉也非實」,這叫懷疑,像這種的不算。雖然面對其它比丘公開懺悔,但是得看罪惡的大小。罪大的三個比丘,再大的十個比丘,懺悔清淨了,完了再好好的修行,這叫自諮。自諮,有自諮五德的,有自己說,對自己不礙、不愧、不怖、不疑。「自諮不自諮知之」,自己認為我這個罪,是不是真正犯罪?我自己還不能知道,說出來讓大家給我證實一下。大家說,你這個不犯罪,那你就不犯。要是說你犯罪,你就懺悔,這叫「自五德」。

第二個,舉罪五德,也就是「他五德」。「知時」,你要知道什麼時候才可以舉比丘罪。知道什麼時候,也就是自諮於大眾僧懺悔的時候,這是時。平常,大眾僧聚會,你出來先請示,如果他當人承認了,你舉那個,他承認了,你可以舉。若是真實的,若對他有利益,對自己有利益,對僧團有利益,要柔和善順的,還要有慈悲心,這叫五德,叫「自他五德」。那麼具足五德,自他五德都圓滿了。這樣的一位比丘,從他的座位起來,把衣服整理好,「恭敬頂禮苾芻僧足禮大眾」。這個時候,他又到破戒的苾芻前說:「我要舉你的罪,你許可不許可?」「作是言」,怎麼樣跟他說呢?說長者憶念,你得想一想,思惟想一想,憶念一下,我現在想要說你所犯的罪。

「我今欲舉長老所犯」,我說的可是事實,不是虛妄的,我現在這個時候是應時的,不是非時的,我現在跟你柔和、善順、輕語的說,不是粗獷的粗惡語,我沒有瞋恨心,我要使僧團清淨,使你清淨好修行,我是慈心的,不是瞋恚的,我是利益你,不是損減你的道德。為令如來的正法眼藏,如來法燈永久熾盛於人間,是這樣子的,我來請你長老允許我說你的過。

「聽者」,如果前面比丘聽他說的是對的,許可他檢舉,那他就可以如法的來舉這個罪。要是那個人,被檢舉者,他不聽,不理他,說你所說的不對,我沒有犯錯。那他該怎麼辦呢?他就應當頂禮上座。

「上座」,或者優婆離,或者出家久的,也就是上座大德出家的、僧臘高的,主持這個法會的,就向上座頂禮,也要如是恭敬白陳。說如是比丘犯了如是罪,「我依五法如實舉之」,這個五法就指他前五重戒,波羅夷、僧殘、九十波夷提、乃至於三十三尼沙波夷提,也就是四法,再加上一個二不定。但是這二不定就不算了,可以取消。還有,百眾學法。這就依著戒條的戒文,必須如實舉之。

另一個五法是羯磨法,這是出家人的事。這個羯磨法,只能跟出家人說,不能跟在家人說。

另外五法就是大眾僧集合了,要唱。「舉籌」就像選票似的,你們讚成不?要舉他的過。如果有一個人不贊成,不能舉。還有很多法,這只是對出家人說的。那麼這個僧眾,上座比丘應當觀察,「能舉所舉」,能舉的人跟所舉的人,能舉的事跟所舉的事,跟所犯的事,是假的,是真的,是虛的,是實的,是輕的,是重的。那麼再依照「毘奈耶」,也就是依照律藏,「素怛纜」就是經藏,依照佛所說的經,依佛說的戒律,方便就是善巧方便,就檢驗一下子。這個時候,又安慰他,又呵責他。

「以七種法,如應滅除」,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七種法,憶念法、自諮法、自說法,乃至於最後他犯的大小過錯太多,如草伏地,就這樣對大眾懺。但是不是四根本,四根本就不行了,應重的就重治法,應輕的就輕治法。「令其慚愧懺悔所犯」,達到什麼目的呢?令破戒的比丘,一定要表示懺悔,以後再不作。大眾僧給他制裁,叫他拜懺,叫他面壁。禁足,不許他出去,這都是制裁的方法。看看當時的情況而定,現在這種法已經沒有辦法行了。而僧團的本身就不是那麼和合,現在就是你說他,他說你,僧團更混亂,只有依著經,自己去懺悔。像這樣作可以嗎?所以,優波離尊者又向佛請說。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夢參老和尚文章列表

臨終聽到地藏菩薩的聖號,就能永不墮三塗

佛又對觀世音菩薩說:復次觀世音,若未來、現在這世界...

念地藏菩薩聖號,為何能讓病好

【隨住如是諸佛國土。若入無憂神通明定。由此定力。令...

求「地藏水」有沒有效果呢

我是求過地藏水的,有沒有效果呢?效果是有,怎麼樣開...

為何地藏法門的要求比淨土法門還高

地藏法門的修學,要求很高,比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在十齋日中,做的佛事功德會加倍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眾生。於月一日。八日。十四日。...

如何為病人臨終之人造福迴向

【 復次,普廣! 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床枕,求生...

平時念佛與臨終念佛的利益

【世尊,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若天若人,若男若女,但念...

求地藏菩薩卻「事與願違」的背後

我們都是佛弟子,皈依三寶了,我們對佛法有沒有疑心?...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念楞嚴咒半年都會背了,為何不產生效果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

觀一切法都是清淨無染的

這依法界觀,觀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清淨的。你這個觀念...

修定的資糧

修道的時候要有助道因緣,什麼是助道因緣呢? 你修道的...

信心不是一句話,你的信具足了嗎

信心不是一句話 我要說每個道友說你沒信心,他絕對心裡...

依他淨土與諸方淨土

我要告訴大家,《莫到老來方修道》系列,你一定要連續...

以三見闡明破三關

修行要在實行,不是口說就能起作用的。此事無形無相,...

輪迴真相與處理方法

眾生有兩種緣起。佛陀在大乘經典中,把我們生命的緣起...

善心不僅能救命 還能救心

有一次,一位患血癌的囚犯被送來我們醫院,醫院發現他...

如何看待破戒僧和皈依僧

問: 對於破戒僧只能做到表面恭敬,做不到由衷地恭敬,...

法界最可靠的保險

我曾把在香港辦理的繳費11年的保險退了,為的是得到四...

見壞法者能呵責,當知是人真佛子

在現實生活當中,有很多信仰者陷入了一個誤區,什麼樣...

聖嚴法師《有邊與無邊》

邊是界限、範圍、領域、階段等的意思。從空間講,這個...

【推薦】只要你願意念佛,你就不需要修福報了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舍利弗,若...

無明的產生

一個禪師在講禪:禪可以斷除人的無明煩惱。 這時有一...

以愚夫愚婦自居,老實念佛得利益

很多人都說念佛人都是愚夫愚婦 ,好像他修參禪的、或者...

【推薦】永離女身的兩種捷徑

信樂永離女身願: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

【佛教詞典】長夜

(臂喻)凡夫流轉生死。無明之昏,未寢之間也。法華經...

【佛教詞典】穢身

由惑業所感得的有漏不淨之肉身。即指凡夫污穢不淨之身...

【視頻】夢參老和尚《一切本來寂靜,不要沒事找事》

夢參老和尚《一切本來寂靜,不要沒事找事》

【視頻】大安法師《淨土圓頓之教》

大安法師《淨土圓頓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