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天】
「爾時。世尊而說偈言。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佛對須菩提說,你要學般若波羅蜜的時候,不要用色相,沒有能見所見。不要從音聲來求法,離開色相,離開音聲,因為心有生滅,相會消失,無相見如來,非空非色見如來。如來不是色相,那就落於空了,要空了,還有法可說嗎?也無法可說,就是這樣。這個是顯示如來的真如法身,不是見聞所能達到的。那眼見,耳聞,達不到。離開音離開相,那麼佛在這邊顯示真實的如來境界,真智、真智慧啊,只有你證得才能相應。怎麼想?所以不可觀色相,就是淺的意思啊,怕一些眾生執著。
見如來的色相以為是如來,聽音聲說法以為是如來。咱們每天,咱們現在上殿過堂,每天所見的,難道都是行邪道嗎?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不要錯會理會嘍,錯會理會就錯了。咱們上殿啊那拜佛呀念經啊,說你要證見分明,悟得真性,不要在色相上求,是這個意思。見色相離開色相,聞音聲離開音聲。「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莫作是念。為什麼?假使作是念就落了邪見呢,也是落邪見,空落邪見。不以具足相見如來。那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真的假的?
就是說要我們不要執著,不執著,什麼都對,一切皆是非,離心厭相,離心緣相?。總而言之是破執著的,說你也不能如是想,不以具足相見如來。那離開具足相你怎麼見如來啊,如來是得到無上正等正覺呀。但是這個得,是得無所得。如來不會執著的,那麼這佛既然說了,不可以聲相色相觀如來,恐怕人呢,誤解了,便離開相求佛。離開色相,離開音聲,離開寺廟這些形相,那你還求什麼?你在到哪去求啊?離也不可得,即也不可得。
應該怎麼辦呢?不離不即,離相求佛,是錯誤的,即相求佛也是錯誤的,就是非即非離。這個是要觀想的了,要多做思維的了。「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那應該怎麼想呢?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候,不應該斷滅相來見如來。離相求佛,即相求佛,都不可以,要離開相求佛,落於法的斷滅,還能得菩提嗎?因為佛在一切經論都跟我們講,不說不與一法?,說斷滅法相,要說斷滅法相,那就沒有六度萬行了,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是福德減損,莊嚴相就不生了。
那還能得到菩提啊,離菩提去得遠了。這一段總說起來,這段經義呀,要不即不離,離一切處理求法,斷滅。那即一切相求法,那是把假的當成真的。例如我們這大殿的佛像,我們去禮拜。那是真佛嗎?那不是啊,但是離開這個假的,我們要哪裡去找真的?說這個意思告我們,就是離開你執著,要不即不離。對於佛如是,法如是,一切三寶如是,佛法僧三寶都如是。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法不是斷滅相,你要說斷滅相,那非佛法。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佈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不受福德是不執著福德,這樣那說不受。通達一切法了,沒有個能得所得,沒有這個心。是無生法忍的含義,就住在忍字上,諸法無生,無生法。但是忍可,忍可諸法無生。
這個忍字就代表你得的一切法的福德,得他的智慧。因為菩薩所有的行菩薩道,他所得的福德不是為了自己。那為了誰啊?為了一切眾生。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幸福。它的意義呢,菩薩的意義呢,就是在利益眾生。這樣說,不受福德。把這福德都佈施給眾生。因而說不受福德呢?再重複一遍。菩薩所作的一切福德,不是為了自己,一直就在利益眾生。這樣說,不受福德。菩薩以滿恆河沙那麼多世界七寶來佈施。他達到了,能施者,所受施者,所施的一切物,一切七寶,全是空的。空的意思,就是不執著。
就叫三輪體空,即不執著,知覺自己是能施的人,也不執著還有受施的眾生,更沒有所施的一切七寶,這就是三輪體空。得成於忍,就是成道的意思。忍可,無生,那這個菩薩比前頭那個菩薩佈施的功德就大多了。為什麼這樣說呢?「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菩薩得成一忍,不見福德相,這樣說的不受啊。那須菩提對這個意思,不能完全領受。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因何菩薩不受福德呀?那請示的意思就是說,你說這個菩薩不受福德,我不明白啊,菩薩不是向佛求福的智慧嘛,成佛嗎?那福圓滿,德圓滿。福德智慧圓滿了才能成佛。說不受福德這個含義是什麼呢?須菩提這樣的問。佛就答覆的了,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就是去掉貪著而已,不是說不受福德,是故佛說不受福德,就是叫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就是說我們佈施,說我們念經,大家念一遍金剛經那個福德智慧,好大呀。
但是我們心裡呢,沒有貪著,也沒福德的感覺,沒有貪求。也不因為我念了一部金剛經了,聽了一部金剛經了,我的福德很大的了啊,那就不行了。那你一執著,福德反而小了,反倒沒有了,不執著就大了。因為咱們金剛經是講空的,注重於空義,但是佛又恐怕眾生執著空,邊說邊去除,不要你落到空寂上。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臥。世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因為如來無去來坐臥的相,沒有去來坐臥這個相。這是指著說,以佛三身的法身說明,法身不動,像虛空一樣。法身永遠不動,沒有去來之相。說釋迦摩尼是毗盧遮那,法身佛的妙用。佛的三身,毗盧遮那是佛的法身。
咱們都讀梵網經啊,盧舍那佛,身量高大千丈,盧舍那佛是佛的報身,釋迦摩尼佛是佛的化身。而且咱們這個娑婆世界,這個釋迦牟尼佛,化身的千百億化身之一。這個大家,我們在讀梵網經的時候,每迴念的時候,一花百億國,一國一釋迦,每一個國度都有個釋迦摩尼佛,化身佛。得分大化小化。盧舍那佛,報身佛,坐那蓮花葉,坐的那個座子是千葉蓮花。千葉蓮花一花一世界,那就有啊,盧舍那佛的化身,釋迦牟尼。這叫大化千葉,有千億個釋迦牟尼佛。
一花一百億國家,百億國家,一國一釋迦。說千億佛的化身究竟千百億釋迦佛,佛的法身無去無來,化身是隨機應現,哪有急哪就現,實實在在的呢,是佛的身體,沒有。示現度眾生,有機,那就有佛,沒機,佛就隱了。這樣的說,將來這樣的來認識了啊。說如來非來,那麼化身佛又不是不來,非來,非不來。那佛圓寂了,是去了涅槃了,非去非不去,佛的坐臥都是如是,非臥非不臥。行走坐臥的威儀中,空寂的,常在空寂中。如如不動,來而不來,就叫如來。「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云何。
是微塵眾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
佛說三千大千世界,把他譬喻什麼呢?就是眾生一切眾生性。這個世界的微塵,形容眾生,說一切眾生性上的微塵的數字,就是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這麼多的微塵。這個意思就是咱們,說這個一切眾生的妄想了。一切眾生的妄念,說我們妄念像微塵那麼多。我們一天該打好多妄念吶,這一生該打好的妄念嗎?這一天這個思想,你會想到這裡去了,一會兒想到那裡去了,那個思想啊,妄想紛飛。
咱們經常這樣說的,拿了三千大千是比喻的意思了啊,把我們的貪瞋癡妄念,每一個過一千,就是心吶,產生的善惡的念頭,無窮無盡。現在我們在這聽金剛經的時候,我們這個念,是聖人的念。那你還到社會上去,你那個心念就不是聖人那樣了,那就是凡夫的,一起貪瞋癡,再起傷害別人的心,那是三途的念。一天就這妄念紛飛,誰能知道妄念的數字嗎?一切眾生的妄念簡直不可知數,這個形容詞。
「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那這次是理上說的。其實比喻我們貪瞋癡的妄想,每一念具足一千。那心為善惡的總樞紐啊,善惡的發源地,我們這個心時而作凡夫,時而就是作聖人,沒法兒測度。自己都不知道自己,那別人怎麼測度啊。所以這樣子。就形容啊,拿眾生來比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現象,即非世界是理。從理論上說,是名世界是隨緣。基本上每一法都這麼三折,一個從性體上來說,沒有。一個從隨緣意上來說,上建立一切事相。
何以故。佛又重疊來解釋。什麼原因?這樣說,世界本來一個合相。山河大地,人物水土,總和合成叫一個世界。如來說這個合相非合相,是名一合相。這個是佛來利益眾生來說呀,以佛的智慧,觀察一切眾生界。因為一切眾生自造煩惱。就像那句話,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世界本來是清淨的,本來無事的,庸人自擾啊,就是了,迷了,不知道諸法離一切相而變成無量相,變成個世界。這個世界是實有的呀,是虛假的?說他實有的,不可以,因為他變壞的。世界必定消滅,不是實有的,而虛的。說假的,那麼現在在這個世界上生活究竟是真的是假的?你能說是假的嗎?一天你產生的苦樂、悲歡,不是假的。那你在這造的善業惡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都是你心造的,這是假的嗎?當你受報的時候,你不認為是假的了,很苦啊。假使你認為是假的,真正的證得假的,所有世間是煩惱盛啊,動啊靜啊,證得我都假的了呢,那你要進入,進入聖人的境界了。
那進入金剛般若波羅蜜的境界了,金剛般若波羅蜜就看這一切世界,虛無,虛妄,全是假的。那我們把一切事物當成實有的,這是妄知。因為世界不是實有的,暫時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就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假的。這個世界是假的,你生活在世界當中,在假的裡面生存。那你不論你的家庭你的自身,你所做的事業,你能假的了嗎?這個真的假的?在你一心,你自己悟得了心無所得。
那你認識世界一切事物都是假的,生住異滅。沒有一樣是真實的,你能看得破放得下嗎?那你對生老病死苦,你怎麼看法?災難怎麼看?你看這人生了,降生的降生,死的死了,這個生住異滅,這是世界現象啊,無窮無盡的。你在現實生活當中,你怎麼認識它?諸佛菩薩利益眾生是大悲心。大悲心利益眾生,但是諸佛菩薩,有智慧。用智慧,他不是愛見大悲。認識這個世界是幻化的,一切眾生是幻化的。眾生自己幻化不了。那佛呀,就來給我們消災免難啊,那佛成就的菩提,不是幻化的。佛證得的果,不是幻化的。
但是咱們說不出來,也表達不出來。這叫妙,說咱們佛經裡頭都講了妙字,那妙不可言。你說是幻化的,眾生感覺是真實的。在諸佛是幻化,幻化的大悲心要怎麼生。知道是幻化的,你不會隨著他轉嗎啊?佛利眾生,不見眾生相,就這個含義來說呢,說不可盡。所以,凡夫貪著文字,事業財富,凡夫不會興起大悲大智慧。
對佛來說,佛菩薩大慈大悲來度眾生呢,他以悲自發利益眾生,完了求生菩提。假使眾生,不貪求,認識了得無所得,得到了,還是空的,一切事物本身自性是空的。又得到了什麼呢?得到最後還是空的,信不信?你必須得信吶。就是你生下來,你帶什麼來了?當媽媽生下我們的時候,我們帶什麼來了?走的時候你要帶什麼走?你財富房產,你能帶它走嗎。走的時候,人家一燒,你這個骨頭連著這個肉體都燒掉,什麼都沒有了。走的時候呢,更是什麼也沒有。這樣來觀想,來認識啊。
不但我們個人如是,整個的世界,沒有自己體性的,不是實有的,假名世界而已啦。在這個,過去未來現在,都是生滅法。所生的一切不是真實的,假使微塵要是實有的,佛就不會說是微塵啦。微塵是個假名,因為微塵本來沒自性,所以才說微塵的。世界碎了,碎成微塵,微塵成合到一起了,又稱為世界了。微臣實非微塵,是名微塵,凡夫即非凡夫,是名凡夫。一合相如是啊,就是不可說。
須菩提,若人言。一般的人都這樣說,如果一般人所說的話,就是一般人所認識的。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你須菩提怎麼看法?就是人間所有的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佛也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云何呀。世間人聽佛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他們理解沒理解呀,問須菩提。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怎麼樣看法?你問這世間一些人,理解我說這個道理了嗎?
須菩提答覆啊。不也,世尊。是人不理解,不解如來所說義。為什麼呢?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假名而已,我見即非我見,人見也非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也如是。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是金剛經的一貫的,三疊。因為凡夫貪著,我人眾生,在一切事務上,一切法上,虛妄執著。因為有我,有人有眾人有壽者。要把這些個執著去了,還有嗎?什麼都沒有了。
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原來就是空的,本來是空的,體無所有。體上沒有空見,也沒有我見也沒有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所以說我見即非我見,人見即非人見,眾生見即非眾生見,壽者見即非壽者見。佛隨順世間,說這個法,意思令一切眾生啊,開他的般若的智慧,讓他自己明白,開得智慧。有了智慧,修理修理,修理他的口,修理修理他的身體,修理修理他心裡所想的。
修理明白了,證得菩提果了。修理得發心,得先有個菩提心,才能修行啊。修行啊,很簡單,修理修理你自己吧。把他分開來講,修理你自己的行為,修理自己口裡說的話,修理身體所做的,修理我們心裡所想的。這一修理啊,知道什麼也沒有,空寂的,當體即空。我見即非我見,人見即非人見,眾生見即非眾生見壽者見即非壽者見啊,都是隨世俗,假立的名言,沒有真實的體。
所以金剛經這講完了課,講完了。金剛經是令一切眾生,很簡單,悟自己的般若波羅蜜的智慧,不是外頭來的,也不是佛加給你的。佛告訴你一個方法,依照這個方法,把你的自己的智慧,般若智慧發揮出來了。那我剛才講,你把你自己修理啊,修理修了你的行為啊,假的都修理掉了,依著你那菩提心證得菩提果。因為不能明白的,一切眾生不明白,對佛說的經義不懂。
說如來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這些見。就讓你達到,一切無相,一切法無我。你要能達到一切法無相無我無為,你就進入般若波羅蜜了。等你進入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時候,這個般若波羅蜜的智慧啊,像金剛一樣的了,不為一切所。所以如來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跟凡夫那個我見人見眾生壽者見,兩個截然不同,截然不同。
你體會到了佛的我所說的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把你那個認識的那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把它變成佛所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麼如來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換句話說,一切眾生都能成佛,很簡單嘛。為什麼?因為一切眾生原來都有佛性,原來就是佛,原來有的自己把它修理修理,讓他重新發現發出光明,這不很簡單嗎?不是外來的,不是我一修行就增長了,沒有。你說一切眾生有煩惱嗎?本來沒煩惱,自性本來具足清淨的。
所以咱們煩惱成了客塵,做客的了客人。客人不是常的,主人才是常的,人稱客塵煩惱就是這個含義。「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如果發無上正等正覺的心。「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名法相。是名法相。」這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的七寶持用佈施,這是一方面。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但是為人演說呢,不要取相,不取相如如不動。這個裡頭是兩方面對比,一方面,一個人把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來作佈施,另一個人發菩提心持誦金剛經。不是全部,乃至受持四句偈,跟人家解說。把這兩個相比較起來,哪個福德大?哪個是真的,哪個是假的?告訴我們,七寶雖然多,不如發菩提心者,發一個覺悟的心,持誦金剛經。那你這個人的福德,比那個用阿僧祇世界七寶供養那個幅度大的多。
但是說法的時候,最主要得對機啊。對機了就是他願意聽金剛經,他有這個善根,你給他一解說,你給他當助緣,使他能夠明瞭。他信,相信金剛經是真的。所有其他的世間的形相啊,最主要的生命、財富,全是假的,屬於生滅的。金剛經上說的話是不生滅的,是真的。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分別心,其心不同如其面顏。我們這麼兩三百人,每一個人都跟人不同,一人一個樣,大小等有點差別。這就表示根,根不同。
但是所說的法,佛所說的法,對機說法,隨你什麼根。我們在這說,一個人講,那幾百人聽,各有各的想法。在他耳根聽到我一句話,他就分析了,分析就是他心裡頭領受。那佛教授我們的,應當以一個空寂的心,沒有分別的心,來學金剛經。金剛經教授我們,心無所得,以無所得的心。這個無所得的心,也不說爭強鬥勝,一個希望心。
沒有生滅心,你心吶,如如不動,而聞如是法。如果你在這裡的聽經的時候,我說的明白,聽進去。但是你心裡想著有你的事兒,這兩個格格不入。若能聽到,經上所說的話,你能夠遇到語言,跟你自己的心契合,把你的心吶,好好修理,那就叫修行。你感到心裡所想的,跟經上所說的話不契合,不相應,合不到一起,那你把你內心修理修理,讓它與經相契。能夠結合到一起,那就能得到利益了。
最後了啊。「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夢,因為你有個妄想的身,妄身,在加虛幻的妄念。如泡就是煩惱,我們從身心起的煩惱,如影子,就是我們造的業障。再一個,如夢,就我們這個妄想的身體,幻想身體所起的幻想,就是所起的妄念就是幻。泡呢,就是煩惱。影子呢,是前輩子留下來的業,過去生,無量生,你所造的業。如影隨形,還隨著你,障著你。但是滅,夢幻泡影啊,這是有為法,不是真實的,全是假的。真實的沒有這些個名字,要是開了悟了,悟得沒有夢幻泡影,也沒如露亦如電。這樣來認識呢。
佛跟須菩提,乃至教我們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就像那早晨的露水,像那個失火電光的電。你這樣來認識他啊,就是這樣來看問題。不要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乃至於諸法相,乃至於非法相,這些都是不可得的,過去就沒有了。第一個就是假的,認得你真如實相,那一個才是永遠不變的。假使我們能不取相,不由相,不取相。相是假的,是變化無常的。
如果我們觀我們自己。從幾歲到幾十歲,你這一生的經歷。你回頭想一想,你在經歷當中找一個真實的,有嗎?一個你也找不到。由你的妄想心,所經歷的一切妄想,就像夢幻泡影啊,全沒有實體。妄現的相有,是有,但是非有。咱們上一代的人都過去了,還在嗎?還有嗎?他沒有實體的。那你這樣子常時這樣想,我見不生了,這個妄想妄現的,這不是真有,它可以破壞。有,又沒有了。
過去的境界全沒有了。能這樣懂得這個意思了,我們就能明白了,明白什麼的?明白是假的虛妄的。因而虛妄的,你還執著什麼呢?假設你不執著你放下了。放下就是般若。承認,若見諸相非相,而這相都是假的。經典告訴我們最後,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就是你常時這樣想。金剛經告訴我們,認識一切法全是夢幻泡影。那這裡頭有個真實的了。
離開這些東西,你有個真實的,你那真實的是不變的。真實是不變的。在楞嚴經上,佛跟波斯匿王說,大王啊,你什麼時候看見恆河沙?看見恆河的?波斯匿王跟佛說,我三歲,我媽媽帶我朝天,朝天神。過恆河,我第一次看見恆河。那大王,你現在好大年齡啊,大王說63歲了。隔了60年。說你現在看的恆河,跟你三歲看見恆河,一樣不一樣?
他說我三歲看跟現在好像沒什麼變化。還是一樣。這是說佛問他的意思,說你的見,你的見。三歲的見跟63歲的見,沒變。三歲看恆河,63歲看恆河,都如是,但恆河是變了,你見不到,為什麼,它很唯心。那我們比如說,三歲看見長江,跟你六十幾歲看見長江,變沒變。水性沒變,其實也在變了。就是這個中間說,你能見的見性,跟所見的事物,所見的事物是生的法,你能見的見性是不生不滅的,它不變。在一部金剛經佛就跟我們顯我們的,那個自性的體。那體跟金剛似的,我們那個體,本具的智慧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的,它是不變的。不變的不隨外界客塵煩惱所變,不變。這認識這樣子。
再一個,就是讓你認識自己的自性,好像明心見性。因為金剛經啊,就讓我們從經上悟得、明白,明白你自己的體性,這些全是幻想的妄念,全是客塵煩惱,真實的離開名相。悟得的悟了沒有一切業。業障消失,沒有作用。所以最後說金剛經,三世諸佛之母,能產生諸佛。聞著金剛經四句話,你把一切惡趣斷絕,這就是斷絕惡趣的因。你能升起一念清淨的信心,來受持金剛經,一定能證得菩提。要能夠依經而行,依照金剛經所說的話去做,不要取相,不要在相上執著。這個意思就是你修行再好,你不要認為我是在修行了,不要用這個執著心。就這樣,你做一切好事,不要再執著,做了就算了。如果你一執著,那個好事啊,就不大了,好事變成壞事了。本來是不生不滅的無上的金剛法,讓你一執著,這個金剛法變成了瓦片,瓦片一打就碎了啊,不是金剛了。不是外表,是內心。希望大家,發金剛的菩提心,直至成佛。咱這部經就講完了啊。咱們迴向一下。
聞經功德殊勝行,無邊勝福皆迴向。普願沉溺諸有情,速往無量光佛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