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天】
「須菩提!於意云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
在我們前文,前一段文講,一切法不可言說,一切法無可說相,不取於相。那人家有疑惑呢?這個聲聞他自己沒有個果可證,如果他證了初果,是不是取到初果了,那我現在假設他證到初果了,有這個念頭沒有?佛這樣問。須菩提答覆都是沒有,這個意思就是說,本來就無取,無取就無得。因為這段經文講的是意相,意相無相,無相還有什麼可取啊,就證明無可取相。但是解說當中,說不入色聲香味觸法,就說證了須陀洹果了,他對八十一品的見惑斷了。證得初果時候啊,他把這個見惑都斷了,所以才叫入流啊。入流就是入了聖人流,這是對凡夫而說的。凡夫有這些個見惑,所以成了凡夫,就是凡夫的意思啊。聖人入了聖人流了,不再流轉了,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四果的聖人都如是。須菩提,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能得斯陀含果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
那麼須陀洹是斷見惑的。斯陀含已能斷思惑了。九品思惑,斯陀含斷了六品。名斯陀含。說他從這個人間,這個世界啊命終了之後,他升到天上,就來人間一次了,所以叫阿那含。實際上呢,沒有往來之相,為什麼?因為他悟得我空了。我空了就是沒有我,我都空了誰往來啊,就是這個含義。隨順世間而會往來,所以說往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來,是名阿那含。」
這是第三果聖人了啊。他把欲界的九品思惑都斷了,才叫阿那含。那阿那含華言就是不來了,就是不再來人間受身了,從此命終之後,他生於色界天上,不到欲界人間來受身,所以叫不來,實實在在沒有來去。既然無我了,證得無我之理了,那兒還有什麼來與不來分別呢?這個含義,這四果都這如是個沒什麼解釋的了。
須菩提於意云何。阿羅漢能作是念。能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著我、人、眾生、壽者相就不是阿羅漢了。有煩惱了嘛。
什麼叫阿羅漢呢?就是說他沒有煩惱,譯名叫殺賊,或我們叫無賊。他到阿羅漢的果位,他見惑、思惑都斷盡了。他不再受分斷生死的。阿羅漢,名應供。應供者,受人天的供養,大多數受天上的供養啊。這個初果到四果都無所得。證得,證得了沒?證得了之後沒有一個得果的心,就叫無所得。並不是他證得了阿羅漢了,不是阿羅漢,不是這個意思。他的意思是說,他沒有一個念頭,說我已經得了果了,已經成了。為什麼?因為他已經不執著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在這個意義上,說他無所得,那為什麼初果到三果不名得道,唯有四果才叫得道了,究竟成就了?意思就是說,是唯到四果才斷絕生死了,究竟斷絕生死了,證得了阿羅漢。就是說他見惑、思惑的煩惱全斷盡了,在天上人間最為第一。須菩提舉他自己的例子:佛說我得無諍三昧,人中最為第一,因為我離了慾念了,離了欲了,是離欲阿羅漢,但是我沒有這個念頭,世尊啊,我不作是念,我從來沒想過啊,我是離欲阿羅漢啊。須菩提說。
前文所說的為什麼阿羅漢不作是念,他拿他自己的例子來說,說我就是這樣,我證得阿羅漢了,我沒有個念頭說我是離欲阿羅漢,因此其他的阿羅漢,也如是了。須菩提拿他自己作證明,假使我要還有念頭,說我是離欲了,證得阿羅漢道了,那世尊就不說我是樂阿蘭那行者了,就不說我是無生滅相了。因為什麼呢?實實在在須菩提實無所行,才名須菩提是阿羅漢,這個是解釋無諍的意思,因為須菩提證了阿羅漢果的,阿羅漢心是無生無滅,不受這個世間法所限制。這個又名他無諍三昧,他修行見了性,斷了見思惑了,有正知正見,證了空理了,空中明明淨淨,沒有爭鬥,沒有爭議,在這個空理當中,沒有邪,沒有正,沒有什麼邪正之爭的。為什麼?他念念常常是正,沒有煩惱了,沒有見思惑,沒有煩惱了,他不起一念邪心,貪瞋癡的心沒有了,所以才叫無諍三昧。這個三昧呢是在人中最為第一。人家根本沒欲了,那他當然更能證得阿羅漢果了,但是他說我有沒有得果之心呢,沒有,我若有得果之心,有得就有失,有得就有不得,它有相對的,他沒有得果之心也無得無不得,因此才說是人中第一。那麼凡夫心就不同了,有得有失,聖人心無得無失,他與人無爭,什麼事都不爭。
那為什麼說樂阿蘭那行者?這個講一講阿蘭那啊,阿蘭那翻為華言是寂靜,即是無喧鬧的意思,就是無所行,實無所行,修行沒有執著我是在修行的,沒有這個執著心就叫實無所行,因為我相空了,無我了,連我都沒有了還有我所行嗎?所以說無所行,但是實實在在的,他還是有所作,有個什麼作呢?他修寂靜啊,還有個寂靜心啊,成阿羅漢了還有個成就心,與人無爭是清淨心啊,不是完全無心,是清淨心,只是把有所得的心除掉,沒有能得所得,就這個含義。假使要有所得,那就有非得,就有不得,有得有不得這就相爭,無爭就是清淨道,沒有個得也沒有個不得,那是為什麼呢?他已經證得無所得心,常住了,就叫無諍心。這段解答辨別清楚了。
這就人來說,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呀?佛拿自己來做證明,不止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佛也如是。佛告訴須菩提啊,說你如何想的?於意云何,就是問你怎麼想的。「如來昔在然燈佛所」,佛最初授記、成佛,然燈佛給釋迦牟尼佛授記,說是汝未來在娑婆世界成佛,叫釋迦牟尼。這叫授記啊,這在《法華經》上這樣說的,說我昔在然燈佛所,有法有所得否?不只你阿羅漢無所得,我往昔在然燈佛的會下,然燈佛給我授記了,未來成佛名釋迦牟尼。在那個時候,我於法有所得否?我有沒得?我有成佛了要得佛果了?佛以此來問須菩提,不止你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於佛,也如是,無所得。這個須菩提,回答得很對的:「不也,世尊,如來於然燈佛所實無所得。」就是從凡夫修,證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到成佛,一切無所得。不可說不可取。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則非莊嚴。是名莊嚴。「
那佛呢,恐怕眾生還有疑惑,疑惑什麼呢?疑惑菩薩修菩薩道的時候,就是莊嚴他自己的淨佛國土?所以在經上經常講,佛自己無量劫修的功德,正報如是,他所得的依報的國土也如是,這段就是說乃至成佛的正報啊,佛沒有這個生心:我在修行要成佛,我在莊嚴佛國土。沒有,就是報得的,國土是他果報所感的了,那在佛土中的種種莊嚴,那種種莊嚴都是由菩薩在行菩薩萬行的時候,在因地之中。在因地當中,菩薩修行的時候,修的善業,那他後來所感的國土,就是佛國土,那麼成佛的時候呢所得的報土就具足莊嚴,佛國土種種莊嚴,就是由他過去所行所感的。這個道理都明白,我們自己的,就像我們現在一些人,你過去,你做的好事,做的壞事,單說做好事吧,你做的善業,你今生所感的善果,住處,享受啊,房屋啊,乃至你所居的國土周圍啊,都是莊嚴的,即沒有變亂也沒有戰爭,就說明你過去善根力很強。
如果你周圍盡是不清淨,打仗的,鬥毆的,或者戰亂的,就證明了你呀,過去啊,修行的,沒有修行,乃至你所作的事業不好。那麼諸佛修行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他自然地感果,感到萬分莊嚴。那麼佛就問須菩提:說,你如何想?菩薩莊嚴佛國土沒有?他修行時候是不是他的依報也很好,也莊嚴,是不是因修行而感?這說到佛,須菩提答佛:佛沒有莊嚴。如何解釋呢?莊嚴佛國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即莊嚴而非莊嚴,莊嚴的是能莊嚴的,是佛修行的感,所莊嚴的是所受的依報,就是菩薩在行那個佈施、持戒、禪定、忍辱、智慧的時候,這叫六度萬行,那他所感應的國土,他所處的佛土自然是清淨的,這個行為是不是有意啊,因為想莊嚴佛土才行菩薩道啊?沒有這個思想。
沒有這個能莊嚴的,也沒有所莊嚴的,佛行菩薩道只是利益眾生,沒有還說我要利益眾生我要得個什麼果。如果有這個心呢那不叫菩薩,就不叫行菩薩道了,這個道理我們大家都懂,但是,他自然的,行菩薩道自然感應行菩薩道的報應啊,自然的感應,所以叫莊嚴即非莊嚴,這一段經文是為下文來說的呀。下文什麼意思,就是我們修定修慧的時候,在你修定修慧禮佛拜懺這些種種功德吧,你有一個莊嚴國土或未來處一個很好地方,有這個想法嗎?佛亦如是,因為那個佛的正報依報,都是無形無相的了,這一品就講無相,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要見諸相非相才見如來。
就是免你一切的執著,菩薩行菩薩道的時候他是清淨心,沒有未來我自己還有什麼國土還有什麼報身,沒有這個心呢,為什麼呢?菩薩在行菩薩道的時候生的是清淨心,不應當住色生心,不應當住香味觸法生心,不住六塵境界,一切無住而生其心,這才叫清淨心,無住生心,這一品就還講的,就像我們現在修行,假使說你有住,說未來啊我能生個富貴家,未來啊我能清淨成道,若有這個心,那你是在六塵境界上生心呢,修道者不應當在六塵境界上生心,無所住,生起了無所住心,咱們再講通俗一點,說你在修行時候,不要著修行的相,就是這麼個意思,咱不說這個深奧的意思,說你一天拜佛,你要向人家誇耀,我一天拜好多佛呀,真修行者呀,這就糟糕了,你要求名求利,不是拜佛,你拿這個拜佛作幌子,你內裡頭有名利心。
拜佛,給我們消業障,求消災,求免難,不求什麼,就是行無所行,這個就讓我們去一些執著,這個行無所行,做無所做,菩薩在行菩薩道自然地莊嚴佛國土,而不是著相,沒有這個用心,就是這樣。那麼修行的人對自己如是,對別人也如是。不要談論是非,對於看那個沒有入佛門的千萬不要輕視他,將來他要入佛門修行也許超過我,比我還強,這就是不輕視一切眾生,同時修行人絕不要談論是非,心裡頭不要輕慢那些沒學佛法的人,如果有這個輕慢心就不是清淨心啦!這樣的保持你覺性,常生起智慧。保持個什麼心呢?平等,慈悲,對任何人都平等慈悲,不分高下貧富貴賤老幼,這叫平等。再說清淨一點,心最清淨的,心無所住,只要一有住就不清淨了,一有住就著相了,對於法著法相,對於人就起分別心,見什麼執著什麼,見色執著色,就住色生心,這叫迷人,不是開悟的。
開悟的見色離色,見色離一切色相,這叫不住色生心,不住聲香味觸法生心,這叫悟入,在六塵境界裡悟了。為什麼?你住色生心就叫妄念,不生妄念了,不住色生心就叫妄念消除,不住色生心就是生智慧,就是真正的智慧了,這個含義。「須菩提,若有人」,就是假設啊,「身如須彌山王,這個高大得不的了,他的身體呀象須彌山王一樣呢,須彌山呢就是妙高峰啊,那山大得不的了,不是泰山,當然也不是我們雲居山了,雲居山太小了,這個山是相當的大。「於意云何?」你作何想法?佛問須菩提作何想法,這個身體夠大了吧,須菩提言:「甚大」。不錯,那身相如須彌山似的,身相就太大了,但是我說的大可不是這個意思,什麼意思呢?世尊啊「何以故?」
佛不是說非身是名大身,身不是身,這個身和虛空一樣,那個身可就大了。那麼我們一般人都說佛是丈六金身呢,我們看哪個殿裡塑的像都比人大好多倍,有的塑得非常大,樂山大佛多少丈?千丈。那算大吧?不大,凡所有相,只要你有形象,你說出來大就不大了。須菩提說甚大,當然大了。為什麼這樣說呢?佛說非身是名大身,身不是身是空的,那才叫真正大身。所以須菩提答完了之後自己來解釋,我說的大身可不是比較得大。為什麼?身本非身啊,身是對俗諦來說的,世間上來說的,要對身體來說的。一切報身是空的、假的、不存在的,身本非身,這樣才叫大身啊,須菩提這樣答的。身大了,心很小,內心的量小那還叫大身啊?心大,心包太虛、量周沙界,那你的身哪,就隨著你的心大起來了。身大到成什麼樣子,虛空有好大,身就有好大。身等虛空,這樣才叫大身。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云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
單就恆河都無數,何況其沙呢?須菩提呀,我今實言告汝,要三千大千世界以用佈施,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我今告訴你,實實在在的,我說是實在話啊,假使有善男子善女人,拿著珍珠瑪瑙七寶滿爾所恆河沙三千大千世界,拿它來施捨。這個數量該多吧?佈施該大吧?得的福多不多?須菩提啊,甚多了!這個以這等財實佈施啊,得的福德啊是無數的,甚多!佛猶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那這個我們大家都能明白了,少量的,少量的聞到金剛經,聞聽金剛經的功德,你又能把金剛經上的話,乃至很少四句話對別人說。就是你學金剛經,把金剛經的話對別人說,你所感的福德,比那個用恆河沙那麼多三千大千世界。
恆河沙的沙子比咱們這個河沙子細得很多,像面粉一樣的,沙礫都分不出來。印度說恆河是從天上來的。不是天上來的,是從雅魯藏布江流去的,就是我們中國珠穆朗瑪峰山上流下來的水,流到西藏的雅魯藏布江,西藏雅魯藏布江流到印度,在印度就叫恆河。西藏雅魯藏布江水沒流到咱們國內境內,流到這個印度,所以印度叫恆河。山的南面流入這個越南、老撾、柬埔寨,那個又叫湄公河,但是都是從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流下來的。因為這個水在印度是像我們長江一樣的,流了多少省流了很長,所以在印度人稱這個恆河叫天上來。因為那個沙子啊非常細膩,一粒沙作一恆河,那麼這些個恆河的沙再把它加起來,你說這個恆河該有好多沙吧,形容無數的意思。甚多的意思,一沙一世界,把這個所有的世界的所有的財寶都拿來供養,這個功德該大吧,但是不如有人用金剛經上的四句話給別人說,少量功德啊。意思說,佛就告訴我們,你聽到金剛經啊,你把金剛經上的話傳給那些個沒聽到的人,勸他不要多,四句,你那個所種的福德啊,比用恆河沙那些個七寶供養眾生,比那福德還大。
諸位道友你們信嗎?得生決定信。咱不說就把咱們中國整個的土地大地都變成七寶,我們都向世界佈施,這個功德你計算起來有好大吧,他也不如你用金剛經四句話勸人信解。什麼意思?七寶再多是生滅法啊。生滅滅已了就沒有了,金剛經是不生滅法。生滅跟不生滅怎麼比啊。不生滅的功德是無相法門,它是無相的。反過來說,我們今天學習金剛經,你就知道為什麼咱們前頭說,難遭難遇,百千萬劫難得遇到聞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名字。咱不止聞名,還能把全經學習一遍,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呀。
這個經前文咱們講初果二果,他都是無所得的心,咱們學金剛經的人都以無所得的心:施捨即非施捨,是名施捨。這沒有施捨的心,從心量計得這個功德,不可思議。無所得而施,不計較而施,因此說功德多。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則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再就是特別提出來,在這段經文特別提:要尊敬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是有人、有地方、有人說金剛經,不是全部,就是四句偈語,那功德都無量。這個處所,就是說金剛經這個處所,那一些世間、天上、人類、阿修羅都應該供養,供養這個地點,何況我們這個地點就是佛的廟,就是佛的塔,我們是在佛的廟裡說,在塔裡說。但是,所有在座的,都能夠受持讀誦,我想大家都受持讀誦,都能聽到。
現在我們共同來學習,我們把這一法當成成就最上第一稀有,所以這金剛經啊,這樣的聽眾成為金剛經就是般若波羅蜜經啊,所以經所在,為有佛在,經在就是佛在,若尊重弟子,佛在佛的弟子菩薩聖眾也在。這個我們大家都懂了,這個經典所在就是法身佛,法身無相的,法身具足報化,法身就具足報身,盧舍那報身佛,具足化身釋迦摩尼,三身一體,經在即佛在。這個意思。這是指的佛的法身在,報身在,化身也在,乃至於尊重所有的佛弟子,這個佛弟子不是專指比丘比丘尼說的啊,像我們在家的道友,優婆娑,優婆夷,凡是聞法的弟子,都是尊重的弟子,那就說明了經所在,佛在,僧在,三寶具在,三寶就是人天所供養的,這個沒什麼疑惑的,這是正常的。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啊,我等云何奉持?佛講到這裡頭,須菩提啊,就向佛表白了,說這個經啊,這麼重要,應該有個名字吧,有名字之後我們好奉持啊,這個經叫什麼名呢?經名啊?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
咱們所學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佛親自定名的,以是名字,汝當奉持,你應當奉持金剛般若波羅蜜。什麼原因?所以者何?就是為什麼要奉持。所以者何?佛又跟須菩提說,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三轉,波羅蜜是指般若的力度,般若就是智慧,智慧的力度,我們要想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難,每位都要了生死,都知道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肉體啊,是假的,他要消失的,就是他要滅亡的,這我們都知道的,但是他的體呢不會滅亡的,體就是性,所以佛把這個經,命名成了金剛的意思,堅固。咱前文講了,不壞,它鋒利,般若的體就像金剛似的,波羅蜜就是金剛的力量,力度,波羅蜜就是般若的體,般若的體波羅蜜,他能使我們一切苦難都度過。
昨天有的道友問我,他說這個末法災難很多,說念阿彌陀經好啊,念什麼咒好啊,念什麼呢?我跟他說,金剛經明告訴你,你就念金剛般若波羅蜜,所有苦難都消失了,他不信。經上也就是這樣告訴我們,因為什麼呢,因為金剛般若波羅蜜是空的,性空,了不可得,也了無所得,無所得才是真的。就是換句話說,我們從此岸到達彼岸了。假使心有所得呢,就在此岸住下了,你永遠到不了彼岸。心無所得,一法無有,那才能到達彼岸。這個道理大家多思維啊。
這個此岸有一法你捨不得把你留住了,那你怎麼到達彼岸啊?你得此岸全清淨全沒有都是無掛無礙的,看破了放下了,這不是口說啊,得要心裡頭去做,你天天如是想,你如是想如是觀你到達彼岸了,你就可以超脫生死,到達不生不死的境地。其實金剛經講到這裡就完了,佛由底下再重複。須菩提是不是能完全接受啊?這回須菩提完全接受了。未來的佛弟子能不能接受啊,以下都是重複了啊。須菩提於意云何?你如何想法如何看法,如來有所說法否?如來是不是在講了很多經說了很多法,是不是這樣子呀?須菩提白佛言啊,須菩提對佛說,世尊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這會學般若波羅蜜經開了悟了,不是以前的須菩提了,不是二乘了,是大乘的菩薩了,他已經進入佛乘境界了。
佛問他,說你怎麼樣想的,如來是不是有所說法呀?須菩提跟佛說,如來無所說。不是不說,是說即無說。我們也有的道友,人家問他啥,他把嘴一閉不說。學佛無所說,那叫啞羊僧,跟羊子一樣。人家是說即無說,不是無知,不是不說,是說的時候就知道無所說。怎麼講呢?說的時候不執著就叫無所說,不著相,不著所說的法,一切無所執著,那叫說即無說。執著了,一執著相了,有所說才為非法,不執著所說的法即是諸佛。
例如我們講一些相的當中,什麼最多,我們經常念金剛經,這個世間什麼最多,大家想一想啊,什麼最大,什麼最多?佛舉例,都說微塵,誰能把微塵數出來?就咱們這個講堂裡的微塵,地下,就在空中咱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塵?有些微塵咱們能見,像這空中有的微塵,咱們見不到,太微細了。大,咱們所說的大,三千大千世界大吧,咱這個南閻浮提,南閻浮提四大部洲,四大部洲咱們所處的南瞻部洲,這在三千大千世界裡是個微塵而已了。以這個來計算,佛問須菩提,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多不多?你能知道好多嗎?須菩提的神通沒辦法,他不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微塵有好多,他只能知道甚多。須菩提啊,這個須菩提跟佛說呀,甚多了。佛又跟須菩提說,諸微塵如來說既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在我們這些有形有相的東西,說形象,說多少,都沒有,最多是微塵了,多沒多過微塵的。最大的,大沒大過世界吧,還有比三千大千世界大的嗎?沒有!但是微塵沒有實性,世界也沒有實性。什麼是微塵的體呀?它沒有實性的東西呀,所以說微塵即非微塵,世界即非世界這個意思就告訴我們,這些東西都是緣所成法,這個緣是虛妄的緣,虛妄的緣假名說世界說微塵,世界與微塵都沒有的,是空的。
佛就告訴我們,世界,微塵一樣都沒有真實的,還包括說大千世界,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假的。你對一切世界,最大的世界,最小的微塵,你都認識它,真真在在都是假的,那反過來說,你要念念地,真正地,來對般若波羅蜜,這個無著無相的,是真實的,你了知了一切虛妄的念頭都叫塵勞,巧把塵勞當佛事啊。在塵勞之中你把它作佛事,你能得到清淨的法性,知道這是塵勞,是虛妄的,是沒有的,你還執著它作什麼呢?不會執著啦。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在你了解一切妄皆是真,真隨一切妄的緣,了真即妄,了妄即真,真和妄二個都不存在,因為有妄才說真,有真才說妄,真沒有了,妄也不存在了,妄沒有了,真也不存在了。
真妄是相對的,缺一邊,就不成立了,微塵,世界,是我們妄念分別的,如果我們妄念沒有了,微塵非微塵,這樣來說的微塵,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真和妄俱不存在了,還有法嗎?一切法沒有,這樣來理解,所以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世界是微塵成就的,說微塵即非微塵是名微塵。所以世尊跟須菩提說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佛又問須菩提,全是問答,叫須菩提的名字,佛跟他說,問他怎麼樣看法?「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現在你知道了世界非世界,微塵非微塵,那你如何來看待佛的三十二相?叫他重新再認識認識什麼是佛。三十二相是佛嗎?見了三十二相就見了佛了嗎?這時候須菩提已經開悟了,明白了,「不也,世尊」。不是這樣的,世尊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如來不是三十二相。「何以故?」什麼原因?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非相才是三十二相,要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就這個含義。佛舉這個例子來問須菩提,須菩提答的時候,說不可以三十二相來見如來。因為什麼呢?三十二相是依他起的,不是圓成實的,是依他起的,三十二相沒有自性,所以是非相,無自性的體相還能存在嗎?
非相之相叫做三十二相,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教授我們,要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三十二相即是非相,見三十二相即是非相,如來不是三十二相,要離開三十二相,何處表現出來呢?在天台四教說,叫空假中三觀都具足了,在華嚴中說,真空絕相,理事無礙,週遍含融。不論在四教,在華嚴五教,就講這個要講多少卷,多少文字,要多少力才把它解釋清楚,咱把這一句話就把它都帶過了:要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所以這個要分析起來,整個五教真空絕相,四教就空,理事無礙,空假合成的。周邊含融,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即假即真,即真即假。所以在我們這個經上啊,一句話就帶過了,在我們把它詳細弄清楚啊,得用多少紙墨呀,多少卷吶,才能把它解釋明白。所以在我們金剛經上說,佛問須菩提:你是不是以三十二相看佛呢?須菩提這個時候已經開悟明白了:不也,世尊。我不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的。你問如來說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那你又如何見如來呢?佛又跟須菩提說:要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佈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從此以下都是講金剛經的功德,跟你世間其他的比喻來做證明。究竟哪個功德大。就是咱們說的利益吧。哪個得到的利益多,當然我們都想得的多了。這個拿生命來比,來比較而言呢。說現在這個金剛經的功德大,還是我捨無量的生命幫助別人的功德大。就是這麼句話。說是有善男子善女人用恆河沙的那些生命來佈施,恆河沙一粒沙就是捨一次生命,那無量無量了,你捨這麼多生命來幫助別人,救活別人,功德大啊。這是一方。另一方,他受持金剛經的四句話一個偈誦,要人家看著這部經,持這部經,這四句話跟那個以恆河沙的生命來佈施兩個比喻一下子哪個功德大。是用生命來比較,來信仰受持金剛經,兩個功德哪個功德多。那麼以此金剛經來說,此經重於生命。你捨無量無邊的生命,不見得聞到金剛經,也就永遠得不到解脫,只是有功德。
人最重要的就是生命了。咱們很多經論說,菩薩為法在無量劫中捨生命,捨得無窮無盡。釋迦牟尼佛過去說,釋迦牟尼佛曾在別的經論上講三千大千世界沒有一個微塵,不是釋迦牟尼佛捨生命處。那該捨了好多生命啊。說菩薩為法忘軀捨了很多生命,那這個福德該大吧。不如受持金剛經的四句。你能受持金剛經的四句偈,甚於多劫舍生命的功德,因為眾生受持金剛經的時候,金剛經所教授我們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了。人我都頓盡了,妄想消除了,能夠成佛。頓悟成佛。你雖然多劫舍你的生命,只是得福啊,不能成道啊。你受持金剛經呢,你能成道啊。成道與得福兩個相比,那就天壤之別了啊。
這個道理啊,須菩提現在已經開悟了,明白了。爾時,就在這個辯論終結的時候,須菩提聽到這個經了,就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深解意趣啊。到這個時候,須菩提對般若波羅蜜經的深意,他完全開悟了,完全明白了。感恩啊,涕淚悲泣啊,就表達感情啊。其實須菩提早就沒有見思惑了,到現在塵沙惑也斷了。表達他的感情,而白佛言。向佛說啊,希有世尊。今天佛所說的法呀,太希有了,最尊貴了。希有是最尊貴的意思。佛說如是甚深經典,佛你今天言說這個甚深的經典,怎麼我以前沒有聽說過呀。我從昔來所得的慧眼。慧就表的心啊,我從昔來我所有的智慧,我從來沒聽說如是之經。沒聽到哩,是這因緣還沒成熟啊。那現在因緣成熟了,佛就對他們說了。
因此我們現在回觀我們自己,我們現在是凡夫。跟須菩提還距離很遠哩。須菩提是四果聖人,佛在世的時候,他是解空第一,他名叫空生,多生累劫解空第一。他聞到金剛經,而且能如實信解,那我們跟須菩提距離還很遠呢。聞法在契,聽法一樣的,我們今天也能受持金剛經,所以決定了我們聞經的殊勝功德不可思議。這個不可思議就是我們想像不到的,議論不到的。須菩提就向佛表白: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此經,我們都聽到了,但是有一句話,信心清淨,再一個我們自己來反觀一下子我們自己的信心,清淨嗎?但是這個說是信心清淨。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什麼是實相呢?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非相如來說名實相。
這個告訴我們千萬別著相。不要執著。要你生清淨的信心,可不要有染著。我們信心能清淨嗎?所以不能生實相,那我們慢慢的修。怎麼辦呢?得天天念金剛經,一天念一遍。假使你發心一天念它十遍,天天念,漸漸心就能清淨了。這個生的意思啊,真空實相的體,我們怎麼能生,我們現在有我執,有法執,你得把我執空了,沒有我了,再空法,我法二空,都空了中道才能顯現。生起中道的思想,這才叫生。
有這個生起,這個思想,金剛經對你就是你第一的希有功德。什麼叫實相呢?實相是無相。讓我們生起個實相的想法,這個實相千萬別去琢磨哦,只是正在相應,也就是我們禪堂師父,頓超直入,立證菩提,那個觀與心相應了,產生了,那叫實相。實相無相,只要能證得就相應了,但是我們在緣起分別上頭不就過去緣起分別,緣起的分別跟實相相違,這要是在我們那個俗諦當中建立的假名,如俗諦的假名進入真諦,由真諦才能契入實相,這個清淨心,我們的知見。我們知見有兩種,大體分兩種,一種是染,一種是淨。我們見的淨象,見的垢象,這個是說我們以無垢的心,以無垢清淨心見的實相必須有個無所得的心才行,但心有所得,即非實相,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為什麼我們念金剛經?例如說沒受到實際的效益,我們的功夫還沒到,你不要感覺著不足,你就多念多誦,久誦久讀,你生起了自己的智慧,生出智慧來,你能漸漸的明白,契合實相,明白了不等於證得,了知了不等於得到。這個道理我想我們都明白,都明白啊。
所以須菩提跟佛說,世尊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我今天,此是須菩提當時聞法的時間啊,我現在聞到金剛般若波羅蜜了,我能信解受持,這個不困難啊,不足為難。信解受持不難,因為他已經證的阿羅漢果了。發大菩提心了,當然他不足為難了。他見思惑都斷了,那要是當來世,當來世就是未來,如果是佛滅了度了,離我們現在後五百歲,五百年,現在我們也超過很多了,五個五百年,六個五百年都過了啊,那時候眾生聽到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信解受持,是人才為第一希有啊!過了五百年,有人能聞到金剛經信解受持,那真是太為希有了!為什麼?那個人能夠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可是五百年之後哦,假使一個五百年,二個五百年,咱們已經六個五百年之後,要有人能信解受持,那真是稀有當中的稀有。什麼原因這樣說呢?他能夠離一切相,離相才能成佛。
這個道理很深哦,大家多想一想,多思維思維啊。金剛經指導我們,教授我們是讓我們行的啊,聽是第一步,你練習去做,去行,那才能契入。聞法要契入,契入說佛在這兒說的這些法,告訴我們一個方法而已,你得去做,做了,你又做而不捨,不是做一回兩回啊,時時做,念念做,心裡常記真如。如果你一天能念上十遍金剛經,你貪瞋癡的心就少了,漸漸的消滅貪瞋癡,增進戒定慧,那你漸漸才能契入。但是這種的功德道理很難生起,我曾經見到一個人念了十年金剛經,退了,退了道心了。他怎麼了?他說我金剛經已經念了十年了,我沒得到,什麼也沒得到,不念了。我問他,我說你想得到個什麼?他說幸福啊,生活當中的幸福。還有我想,金剛經告訴他能成道啊。
金剛經成道就叫你無所得,你在那兒求得,你跟金剛經所教育的背道而馳,你能契入嗎?我們讀哪部經,一定依教奉行。我想這個道理每個道友都懂得。你不依教也不奉行,完了又想得到經上所說的利益,哪兒有這個事兒啊。不論你學哪部經,你要聽話。聽誰的話啊?聽佛的話呀。經是佛說的,佛叫你做,你不做。佛要你往南邊走,你往北邊行。你跟佛背道而馳,你越走越遠!你怎麼走到一路上去啊?
我希望道友:第一步,聽到金剛經了,你讀或誦,把你這個思想啊,跟金剛經結合了,遇到任何事,金剛經的道理就現在眼前了,或者你跟人有爭執,你一想金剛經,哎呀看破了,放下了,不爭了,遇到有什麼煩惱,拿起金剛經念一遍,你心中的煩惱就輕了,就是說火很大,喝杯涼水,澆一澆吧,就涼快了,就清醒了。你必須心跟經所教授的道理結合到一起。不然呢,我們是種善根,得福報,在修行利益上得不到。心要契入,心跟經啊契合到一起!這就能得到。得到了什麼利益呢?你就任何事情都看破了,無煩無惱。這樣你有什麼好處?少病少惱,求富貴,能得到;求長壽,能得到。你所有求,你以一個無相之心求有相法,那應運而得解。無相心求無相法,那就難一些個。但是你有一個無相心,求無相法,也決定能成道;以有相心,求無相法,你很難得到。你得先把有相放下,完了能進入無相。
學金剛經第一個要不執著。這個我想大家啊,說起來很容易,對任何事不執著,什麼事看開一點,今天的事兒就擱的今天。早晨八點鐘的事兒啊?現在十點鐘了,放下!八點鐘沒有了,永遠沒有了。明天早上還有個八點,那個八點不是今天的八點了。這個道理應該懂了,過去不會回來,過去就屬於過去了。未來呢?未來還沒有來,誰知道未來怎麼回事啊。你以為明天的還是照樣的太陽出來,那不一定,也許夜間就陰天了。一切事物你應當作如是觀。這樣呢,第一步首先解決你心煩惱,心沒煩惱了,身體自然就健康了,煩惱就少了啊。多觀心,少說話,多說話,不觀心,信口開河,這個身、口、意三業,特別要注重,注重!老和尚你講錯了,講《心經》講《金剛經》講心的了,心發生在什麼處?寄託在什麼地方?這個大家要參考一下子啊,思一下子啊,今天就講到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