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五蘊並不是真正的「我」

濟群法師  2015/11/1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五蘊並不是真正的「我」

五蘊每個生命的存在,無非是色、受、想、行、識五蘊。蘊為積集義,指相關事物的積聚組合。

色蘊:指有情的色身部分,由地水火風四大構成;受蘊:指情感部分,如苦、樂、憂、喜、捨等感受;想蘊:指思維部分,如產生的想法,作出的抉擇等;行蘊:指意志和行為,包括感受、思維以外的各種心理活動;識蘊:即精神主體,具有了別的作用。所謂的「我」,就是由這五種要素組成。其中,色身來自父母的遺傳基因,並由後天飲食滋養而成。而精神系統源自無始以來的積累,也包括今生的教育和經歷。它們共同形成了我們現有的心態、人格和生命品質。

五蘊非真「我」在本質上,五蘊只是一堆元素的組合,是一個暫時存在的生命形態,其中並沒有固定不變的自性。雖然它和我們有關,是我們可以使用的一個工具,但不是真正的「我」。如果把這些當做是「我」,就會影響到我們對生命真相的認識。

但世人為無明所惑,無常執常,無我執我,不淨執淨,才會顛倒妄想,以苦為樂。為什麼衰老、疾病、死亡會給人帶來痛苦?就是因為看不到無常的真相,所以幻想自己長生不老、永葆青春。有了對永恆的貪著,又會進一步形成依賴。問題是,這些對像都是無常變化的。一旦出現變故,依賴就會落空,煩惱也就隨之而生了。

可以說,眾生所有的痛苦、煩惱、輪迴,都是因為不能正確認識五蘊所致。

唯有「涅槃寂靜」才是永恆之樂佛法所說的「人生是苦」,就是針對這個有漏生命體而言。當然,在我們的感受中,還是有苦樂憂喜捨的不同。當慾望得到滿足,我們會感到快樂。可當條件發生變化,快樂很快會轉為痛苦。就像我們飢渴難耐時,吃喝可以帶來快樂。但這種快樂是建立在飢渴的痛苦上,只是對痛苦的暫時緩解。而且這種緩解是有定量和期限的。一旦飢渴消除之後,繼續吃喝就馬上成為痛苦而非快樂的事。

可見,這種快樂不是本質性的。如果是本質的快樂,那麼,無論何時享受,也無論享受多長時間,都應該是快樂的,不會有樂極生苦的逆轉。能不能找到這樣的快樂?佛陀告訴我們,唯有「涅槃寂靜」才是永恆之樂,因為它來自息滅煩惱後的心靈,是從空性而非感官生起的。凡是通過滿足慾望得到的感官快樂,都是有漏的、短暫的、不穩定的,其本質是痛苦而非快樂的。

快樂不僅和痛苦有關,而且是和痛苦成正比的。當渴求帶來的痛苦越強烈,得到滿足的快樂也越強烈。就像你越是渴望見到某人,見面時才越覺得欣喜若狂,快慰平生。如果沒有這種渴求,見面不過是尋常小事,甚至是多餘的麻煩。而渴求又是從貪瞋癡而來,當人們得到一次滿足後,就會追憶並執著這種快樂。

這種追憶將成為動力,讓人產生新的渴求。如果不及時制止,渴求將一輪接一輪地升級,永無止境。問題是,滿足渴求需要條件,而滿足不斷升級的渴求,需要更多的條件。這就使得人們一生都為了滿足各種渴求而忙碌,卻往往看不清:我們為了解決痛苦,又招感了更多、更大、更持久的痛苦。

仔細想想,我們總是在用長時間的痛苦換取短暫的快樂;又因為短暫的快樂,產生更長時間的痛苦。對於這種所謂的快樂,沒有得到時,我們會因希望得到而焦慮;一旦得到,又會因為擔心失去而惶惑;真的失去後,則會因此悔恨懊惱,倍感失落。我們為什麼會有孤獨?為什麼會有焦慮?為什麼會有恐懼?都是來自對「快樂」的依賴。

認清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相,照破五蘊針對這種「愛取有」的輪迴,佛陀為我們反覆開示了「有漏皆苦」的原理,讓我們認清五蘊的真相。但我們要知道,說苦不是消極,更不是逃避,而是對人生所作的本質透視。當你認識到它的本質,一樣可以享受快樂,但不會執著,而是放鬆、自在地享受這個當下。不是像我們以為的那樣,因為看到苦,快樂就消失了。事實上,快樂反而變得更持久。

此外,「諸行無常」和「諸法無我」也是建立在正確認識五蘊的基礎上。常人面對老、病、死的時候,不僅有色身的痛苦,還有心理的痛苦,結果身心交迫,苦上加苦。聖者同樣會有老、病、死,但只有色身的痛苦,沒有心理的痛苦。因為他已接納青春、色身的無常,就能以平常心面對衰老、疾病乃至死亡。當我們真正接納無常的時候,色身之苦不過是自然規律,也就沒那麼難以忍受了。

至於佛教所說的無我,不是說這個身體不存在,而是說它由眾緣和合而成,其中並沒有作為主宰的、恆常不變的「我」。凡夫因為無明,或是把身體當做是我,總擔心「我病了、我死了」;或是把想法當做是我,糾纏於「我高興、我不高興」。身體和想法是「我」嗎?有「我」嗎?如果是,如果有,就意味著我們可以主宰它。

事實上,這個五蘊有它自己的運行規律,並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它要衰老,要生病,要死亡,我們都無能為力。乃至它要生氣,要痛苦,要煩惱,我們也往往做不了主。可見,它雖然和我們關係密切,卻不能真正代表「我」。如果把五蘊當做是「我」,進而產生恆常的執著,就會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認識到有漏皆苦,無常無我,就可以遠離對五蘊的貪著。我們之所以對色身有眾多貪著,對世界有眾多貪著,關鍵是因為看不清它的真相,也看不清這種貪著會給人生帶來無盡禍患。所有的煩惱、輪迴、生死都是由這些錯誤設定造成的,進而還會引發孤獨、焦慮、煩躁、不安、恐懼等負面情緒。

解脫到修行的關鍵,就是通過五蘊認清苦、空、無常、無我的真相,最終息滅煩惱,導向涅槃。這就需要對身心和世界保持覺知,保持正念。關於五蘊的修行,在《阿含經》中所佔的份量很大,很多阿羅漢都是通過照破五蘊而解脫的。如果忽略對五蘊的觀察,即使學了再多道理,也很難轉化為認識自己的智慧。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濟群法師文章列表

身相既離,心亦如幻,示疾者誰

示眾:豁開正眼,千聖罔測其由;一句全提,萬別千差路...

聖嚴法師:沒有一個不變的「我」

在我們的生命過程中,心中諸多的煩惱現象,總是圍繞著...

既知死後無情義,早把生前恩愛勾

你在娑婆世界所受的痛苦,毫無意義,對你的增上一點都...

苦從何來

有一次,有人問隆波田禪師,怎麼解釋苦。隆波田禪師拿...

慧律法師:摧毀「自我意識」的空間

如果每個人都能體會到:「世間沒有任何一樣東西是我們...

以善攝惡,治貪慾病

人除了物質生活以外,還要重視心靈的淨化與提升。假使...

我們所擁有的一切,只是暫時的擁有

我們這種身體存在的現象,是由什麼來組成的呢?地、水...

主導六道輪迴的親因緣、增上緣

情想合離,更相變易,所有受業,逐其飛沉,以是因緣眾...

【大藏經】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夫滿教難思,窺一塵而頓現;圓宗叵測,覩纖毫以齊彰。...

【大藏經】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佛為首迦長者說業報差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

【大藏經】【註音版】大佛頂首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楞嚴經五十陰魔章...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出家後如何成為法器

出家,需要依止一位懂得戒律的師長,在其指導下培養僧...

出家後是不是就沒有煩惱了

問: 出家後是不是就沒有煩惱了? 濟群法師答: 如果...

濟群法師:擁有後內心還是空虛要怎麼辦

問: 一無所有時曾苦苦追求,可擁有後還是空虛,該怎...

既然心即是佛,為何還要學佛

問: 何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為何還要學佛? 濟群法...

生西勸持觀音聖號

生西勸持觀音聖號, 為什麼《印光法師文鈔》當中有這麼...

覺得自已業障重,應如何改變

問: 如果覺得自已業障很重,應如何改變? 寬見法師答...

不受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古云:學道猶如守禁城,緊把城頭戰一場。不受一番寒徹...

一個人的相貌,隨著他心裡的狀態而變

妙色呢,佛所示現的妙色身。為什麼加個妙?這是化的,...

【推薦】怎樣把福報留住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上,一切都是福報的化現。福報可以化...

越追求物質享受,心就越散漫

現在高科技,電腦,尤其是手機,可以上網。我看到許多...

身上毛病多是不是「福力盡了」的表現

問: 弟子這段時間雖然也在聽聞佛法修行,但總感覺身心...

獨修需要具備哪些因緣條件呢

世尊成道後未久,彌醯尊者作為侍者,悉心照料著佛陀的...

果報還自受

一日,佛陀問目連尊者說:如果你的敵人怒目衝冠,來勢...

為你點盞燈,將我心照亮

有這麼一個故事:漆黑的夜晚,遠行尋佛的苦行僧走到一...

【推薦】【漫畫】惡不能障,彌陀救度

四川省梓潼縣農村有一對夫婦,年紀四十歲左右,一直以...

修行是自己的事,沒有一個人可以把「道」送給你

其實修學是不能取代的。我再講一次,沒有一個人可以把...

【佛教詞典】有為增上法

【有為增上法】 p0549   品類足論六卷八頁云:有為增...

【佛教詞典】正等覺

真正普遍平等的覺悟,亦即佛的覺悟。...

【視頻】人生無常,波她卡娜的故事

人生無常,波她卡娜的故事

【視頻】《廣欽老和尚啟示錄》有聲書

《廣欽老和尚啟示錄》有聲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