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云:過去有人,癡無智慧,極渴須水,見熱時焰,謂為是水,即便逐走,至辛頭河。既至河所,對視不飲。傍人語言:汝患渴逐水,今至水所,何故不飲?愚人答言:君可飲盡,我當飲之。此水極多,俱不可盡,是故不飲。爾時眾人,聞其此語,皆大嗤笑。譬如外道僻取其理,以己不能具持佛戒,遂便不受,致使將來無得道分,流轉生死。若彼愚人見水不飲,為時所笑,亦復如是。
意思是說:過去有一個人,非常愚癡,毫無智慧,特別口渴的時候很需要喝水,看到了天氣炎熱時的陽焰就說是水,於是就朝他以為是水的方向追逐而去了,直到了辛河。但當他到達了河邊,卻看著河流而不知道喝水。旁邊有人跟他說:「你就是因為口渴才追逐水源,現在到了水邊,為什麼又不喝水了呢?」那個愚癡的人回答說:「你如果可以做到一飲而盡,那麼我就可以跟你一樣也喝下這個水。但因為這水非常之多,兩個人都不可能喝盡,所以我也就不用喝了。」
在場的大眾聽到了這樣的說法就都大聲笑起來。譬如有些外道很片面地執著自己所認識的宇宙人生之理,因為自己不能完整受持佛陀教導的戒律,於是就連任何一條戒律都不受了,以至於他將來也無法得到清淨解脫的涅槃之道,繼續流轉在三界之內的生死苦海之中。就好像那個愚癡的人看到了水卻因不能全部喝完而一點也不喝,被當時的人所恥笑,道理相同。
這個故事說明了愚人固執於自己錯誤的看法,並且以這種錯誤的看法作為人生的行為準則,對自己對他人都毫無利益,甚至大有損害。但愚人卻堅持執著到底而不知道悔改,也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看上去這個故事的情況是極其荒謬的,但類似固執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卻屢見不鮮。比如小孩子常常不吃飯,需要跟大人比賽才會有動力吃下去,如果大人們不吃的話,他也不吃。古人讀書就有陪讀之說,也就是如果沒有人一起讀書,小孩子就會沒有毅力讀下去;有了陪讀一起念書,他才會安心把書讀下去。
這是人類共同的孤獨症所在,怕自己一個人做事情沒有意義、沒有安全、沒有人認同,所以做好事和做正確的事,也需要有榜樣、有楷模,甚至有人跟你比較、比賽才會更好更快地完成,才會有更大的衝勁兒。
當然,故事中更不可理喻的地方是要對方「飲盡」,自己才「飲之」,因為大家都喝不完,所以自己就不喝了。其實,生活中類似的人也是不少的,因為不能完全達到目的,所以就連起步都否定了。尤其是善事和修行,因為怕自己達不到聖賢的要求和境界,所以放棄了最基礎的行善和修道。
佛陀教導我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果報應,如影隨形。一切善行都有相應的結果,只要朝著正確的方向走去,總有一天會到達目的地。不必一開始就要呈現最終的結局,更不必看著別人的行為才去行善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