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能夠信願念佛是人中芬陀利華

大安法師  2020/03/17  大字體  護眼色

能夠信願念佛是人中芬陀利華

對西方淨土依正莊嚴,阿彌陀佛的光明、願力、德行,要有一個很好的認知,要有一個由衷地、踴躍地神往和渴望的心。所以這個願就是由願離娑婆、欣求極樂來合成。有這個心態來念佛,才能夠跟彌陀的大悲願力感應道交。

因為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是要接引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既然要接引的話,你必須要去,他十劫以來都伸著手要拉我們,你得要把手伸出來,你把手縮回去那沒辦法。你只要伸出手來,阿彌陀佛金色的手臂就把我們緊緊地拽住了,我們必然就從娑婆世界被拯拔出去。

所以佛菩薩,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大願,就在娑婆世界這個苦海當中撈摝眾生,就像撈魚一樣的,能撈一個就撈一個。

怎麼能撈得上來?你手要伸出去,你得要有信願感通,不談其它的。所以這個信願啊,一般人總認為修行,如果修止觀啊、修懺法啊,才很高明。他不知道信願是最高明的。賢首大師在註解《大乘起信論》時,講到大乘的佛法當中有三種根機。

他講修懺法的,懺悔業障的是下等根機的人修的;修止觀是中等根機的;修以信願往生淨土一法,這是上根器人的所修法。這是華嚴的祖師這樣判的。

不像我們一般的眾生知見,覺得你就是一天到晚念佛求往生,覺得你水平很差。你看我能修止觀,比你高明。正好相反,他能夠信願持名,他是最了不起的,是善根最好的人,是人中好人,人中妙好人,人中最上人,人中稀有人,人中分陀利華!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念地藏觀音聖號和念彌陀名號有什麼區別

問: 念地藏菩薩、觀世音菩薩、阿彌陀佛名號有什麼區別...

播放念佛機播經機,度無形眾生可以嗎

問: 我們佛友都在家中二十四小時播放念佛機、VCD,開...

為什麼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勝過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問: 《無量壽經》說: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

可以打餓七來見佛嗎

問: 佛法大意將某人絕食7天就見到阿彌陀佛,能否倣傚...

兩土世尊一個遣一個接,為我們保駕護航

善導大師在給《觀無量壽經》著疏的時候,對一個修淨土...

【推薦】第三世怨的結果

淨土宗祖師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對淨土法門產...

大安法師:十種念佛方法

至於念佛方法,淨宗經典與歷代祖師大德提供了諸多繁簡...

為什麼淨土宗可以帶業往生

身為一個凡夫眾生,在一期的生命當中,我們或多或少都...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如何對治淨業修習中的進進退退

問: 淨業修習總是進進退退,這其中有何因緣因果,如...

我祈請佛力加持,可為何總碰到不如意事

問: 我每天都念佛迴向給我妻子,祈請佛力加持工作順利...

大安法師:為什麼發不出厭離心

淨土三資糧信願行中,願的本質內涵就是厭離娑婆、欣求...

大安法師《四心念佛決定往生》

諸位大德比丘、諸位居士同修: 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

印光大師提出的做人16字綱領

一、敦倫盡份 敦是敬重,相應,符合的意思。倫是倫理道...

水陸法會有何功德

水陸法會是佛教中十分隆重的法事,是漢傳佛教在寺廟中...

要照顧自己的心,不要在意外面的境界

我們這個色身會生老病死,終有一天要丟棄,是沒有用的...

如何改掉不孝頂撞父母的惡習

問: 請問師父:如何才能打開心量,改掉不孝順、頂撞父...

賢愚壽夭,富貴貧賤,皆可自作主宰

【原文】 修德有順有逆。順性而修,愈修愈近。修極而徹...

全佛是心,心外無有佛為心所念

徹悟禪師說【一句阿彌陀佛,具足四句宗旨。一、以唯心...

佛陀探病

佛陀住在只園精舍的時候,有一位比丘患了重病,因為臥...

美滿的家庭,要做到尊重與包容

家庭如果要達到和諧,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尊重對方...

靠這個來了生脫死太難太難

《淨土十要》裡面登了一個這樣的例子,禪宗在江西一帶...

惡馬八態

一大早,四面八方的人都集中到王舍城裡來趕集,熱鬧非...

賺錢留給兒女好嗎

問: 我有一個朋友,和我一樣快五十歲了,他年輕的時...

盛者,衰之始;福者,禍之基

悖凶類 悖是違背、違逆的意思,悖凶指違背事物發展的自...

【佛教詞典】淨土七經

(名數)為支那淨土教依典之七經也。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教詞典】因明正理門論

《因明正理門論》一卷,陳那造,唐玄奘於貞觀二十三年...

【視頻】淨慧法師《從當下的一念心上用功》

淨慧法師《從當下的一念心上用功》

【視頻】慧律法師《第一義諦》(七)

慧律法師《第一義諦》(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