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經典上說女眾有五種不能

淨界法師  2015/10/08  大字體  護眼色

經典上說女眾有五種不能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其有女人,聞我名字,歡喜信樂,發菩提心,厭惡女身,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

在我成佛的世界當中,有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當中有很多很多的女眾,那這些女眾她在修學過程當中,她選擇以彌陀功德當做她的本尊相應法門,她每天不斷的對彌陀的功德加以禮拜、口業的讚歎、意業的觀想,而且內心當中保持一種歡喜信樂,一種真實的信心,相信本尊的功德是真實的存在、相信本尊的功德她自己可以成就,而且能夠依止菩提心來厭惡女身,這個地方很重要,她心中有這個願望,對女眾這種污穢的色身產生厭惡。

這樣子一方面她本身有厭惡女身的願望,一方面她的心進入彌陀本願的功德,有什麼加持力呢?

壽終之後,復為女像者,不取正覺。在她未來的生命當中,就不再出現女眾的果報。

在本尊功德修學的過程當中,它是先遠離兩種被譏嫌的、有過失的果報:第一個是六根不具,第二個是女眾的果報。這個女眾的果報體,在古德講有兩個障礙:第一個、胸量狹小;第二個、貪愛心重。

當我們得到這個果報的時候,你很自然就會有這樣的想法,這種胸量狹小、貪愛心重的交互作用,就容易產生一種嫉妒、高慢。當你有所得,你就很容易高慢;當你有所失,你就會嫉妒。這兩種心態正是障礙我們發廣大的菩提心。

在經典上說女眾有五種不能:

第一個、她不能作轉輪聖王;

第二個、她不能作帝釋天王;

第三個、她不能作大梵天王;

第四個、她不能作魔王;

第五個、她不能作佛。

因為這五個都必須現出大丈夫相。

這個唯識學的意思就是說,色法跟心法是交互影響的,心法創造了色法,但是色法也影響心法,所以唯識學上說隨所生所繫,你變現這個果報,這個果報體就把你障礙住了,係就是你被果報所繫。

你變成一隻螞蟻,你就很容易產生螞蟻的心態;你變成一個天人,你就會產生天人的狀態;你今天顯現一個女眾的色身,你就很容易產生女眾的心態,而這種心態是障礙菩提心的。

所以當我們不斷的修本尊相應的時候,我們這一念心不斷的憶念彌陀的功德、禮拜彌陀的功德,我們能夠保證不會出現這種女眾的果報體,這個是第二個保證。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內心深處要厭離到徹骨徹髓

為什麼淨土法門講信願?這個願就是厭離娑婆。這厭離娑...

四種念佛的方法

淨土往生的因行,各祖師所強調者雖有不同,但多以信願...

母親離世的警醒

我出生在一個佛化家庭,家裡三代人都有佛教徒,因此我...

消業往生與帶業往生

近來差不多在全國各地,圍繞著關於淨土宗的異方便帶業...

善人念佛求生西方,決定臨終即得往生

原文: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

歷代淨土聖賢傳一(白話)

往生比丘 晉朝慧遠大師(蓮宗初祖),雁門樓煩人,小...

淨土法門能不能成就取決於至誠心

淨土法門能不能成就,實際上就取決於至誠心。第十八願...

若能以此修持,百人修持即百人往生

若能如上念念相續,畢命為期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戒之在色賦

【原文】 蕩蕩情天。昏昏欲界。智慧都迷。癡呆難賣。亦...

了解自己,看清內心的相貌

在《楞嚴經》裡面,修假觀,第一個,先了解自己,你這...

往生到極樂後的正報身心相貌

我們看第十七,樂如漏盡願。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所受...

佛家如何看待自殺

佛教雖然說有生皆苦,但並不代表佛教認同自殺。相反,...

尋寶

一處山城裡住著一位大地主,他娶了很年輕的太太,併生...

佛菩薩的名號功德

名號是什麼意思呢?我們稱為聖號,聖號就是聖人的名號...

七十歲的人切勿將念佛當作泛泛悠悠的事

日前陳豫堂來函,言汝父女二人均欲皈依,祈為取法名,...

佛法貴精不貴多

【原文】 佛法貴精不貴多。精貫多。多不能專精。故提綱...

完美逆襲病苦的徹悟大師

蓮宗十二祖徹悟大師,降誕清季,童真入道,廣參叢林宗...

莫讓地球母親再流淚

地球如慈母般哺育著萬物,以豐富的物產滋養著人類。作...

作繭自縛的人生

【原文】 蠶之作繭也,左之右之,上之下之,盡吐腹中所...

在家居士可以常替亡者助念嗎

問: 在家居士,可以經常替亡者助念嗎? 大安法師答:...

念佛號時是否還需要觀想

問: 念佛號,是否需要觀想?還是只需自念自聽? 大安...

阿彌陀佛這個願發得太及時太重要了

垂慈接引,這個接引對我們很重要啊,這個願發得是太及...

【佛教詞典】頓悟機

(術語)上根上智得速入悟之人。無量壽經註曰:頓悟上...

【佛教詞典】隨眠義

【隨眠義】 p1364 品類足論三卷九頁云:隨眠是何義?答...

【視頻】南無觀世音菩薩(四音調)

南無觀世音菩薩(四音調)

【視頻】妙境法師《這箇壞不壞的道理》

妙境法師《這箇壞不壞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