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點出「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之後,為什麼接下來卻先解釋「無相」、接著「無念」、最後「無住」?因為雖然我們希望達成無念,但是著手的時候,一下子就教你無念,這可能性不大。
譬如六祖惠能教惠明禪師「不思善、不思惡,正在這個時候,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的時候,好像其中一定有個人在不思善、不思惡;而「正在這個時候,什麼是你的本來面目?」裡面,也好像是有個人的本來面目在,其實這都是有相的,若是沒有相,你就沒有著力點來達成無念。所以,開始用功的時候,是希望達成無念的目標,但著力點是從有相開始的。
不過,在用「相」的時候,你必須知道這些「相」都是假相、是虛妄相、是空相,不是真實相,這是基本的佛法——無常。什麼東西是無常?我是無常,整個我的身心都是無常,而了解了無常,也就是無相了。因此,是以有相為著力,來達成無相。
我曾經有一個老朋友,是一位教授,現在已經退休了。我每次向他問候的時候,他總是嘆口氣說:「唉,無常啊!」我說:「怎麼了?」他回答:「我的爸爸前不久往生了。」過了一段時間,我又問候他:「你好嗎?」他又嘆一口氣:「唉,無常啊!我媽媽也往生了。」再過一段時間,我再問候他,他又說:「無常啊!我的老伴也走了。」
第四次我問候他:「你的孩子好嗎?」他回答:「最近生了一個男孩子。」我說:「這是一樁喜事,恭喜你。」他卻嘆口氣:「無常啊!」我問他:「才剛剛生孩子,你怎麼說無常呢?」他回答:「他生的孩子是他的,沒有孩子以前他還跟我住在一起,有了孩子以後,就搬出去另組一個家庭了。」
現在他只有一個人了,可能下一次就輪到他無常了。生命就是這樣,一個家族也是這樣,最初是由少變多,再由多變少,最後只剩下一個人,乃至連一個人也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