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祈達王臨終,為驅蠅人以拂拂面,一念瞋心,遂墮為毒蛇。一婦人渡河失手,其子墮水,因撈子故,與之俱沒,以慈心故,得生天上。夫一念慈瞋,天畜遂分,則此臨終之緣生一念,可不慎乎?
苟以此心緣念彌陀,求生淨土,得不見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僥倖而致,必須存之以誠,操之有素。是故吾輩於此一句彌陀,千念萬念,以至終日終年念者,無非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純熟,則臨命終時,唯此一念,更無異念。智者大師雲,臨終在定之心,即淨土受生之心。然唯此一念,更無異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見彌陀,更見何人;不生淨土,更生何處。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
—— 徹悟大師《徹悟禪師語錄》
我們決定到哪個地方去,都是由念頭牽引的,所以念頭是好念頭還是壞念頭,我們一定要把控住。這裡舉出兩個公案:
臨命終時,有一個阿祈達國王,他還是一個佛教徒,優婆塞,受過五戒,是一個護法居士。他在臨命終時,旁邊有一個侍者,幫他驅臉上的蒼蠅。可能那個侍者站在那裡很久了,有點疲勞,就打瞌睡,一打瞌睡,他是拿著拂子趕蒼蠅,一下不小心,拂子就掉到了阿祈達國王的臉上。一掉到臉上,這個國王就生氣了,生起一念瞋恨之心,就在這一念瞋恨心起來的時候,就斷氣了。這一斷氣,帶著這一念瞋恨心就墮到毒蛇裡面去了。
所以臨命終時,確實要照顧到那個病人,臨命終時不要讓他生氣。他一生氣,因為最後那一念是非常有力量的,非常猛利的。這一念,如果是一個善人,他這一念是惡念的話,它能把他一輩子的善事全都推翻,隨著這個惡念去輪轉。反過來說,一個惡人,一輩子造作了很多惡,如果臨命終時是一個很好的念頭,都能抵消他一生的惡行。所以臨終時的這一念,最後這一念,就叫大念大心。他這一念沒有把握住,就成了毒蛇。
還有一個公案,是一個婦女,這是出在《涅槃經》。這個婦女,她有一個小孩,當時自己的家鄉遭受饑荒,饑荒年代,她就出去逃荒,在外面生了一個小孩。過了一兩年,她聽說自己家鄉饑饉的災難過去了,地方也豐收了,可以生活了,就準備回到故鄉去,背著她的兒子,要穿過恆河。正好恆河水漲起來了,她渡恆河的時候,不小心失手,一下子把兒子掉到河裡去了。當時她唯一的念頭就是要救她的兒子,哪怕自己同歸於盡, 也一定要把她的兒子救出來。
就這一念的慈愛之心,雖然她沒把兒子救起來,她跟他的兒子一起淹死在恆河裡面,但是由於她臨終這一念慈心,她當下就生到天上去了。這個女人,她一輩子是一個比較惡的女人,由於臨終這一念慈心,生到天上。阿祈達國王,他一生是一個善人,然而臨終一念是瞋恨,墮到了毒蛇。所以你看,就是臨終那一念,是慈悲的一念,還是瞋恨一念,就決定了他一個到天上,一個到畜生道,就分開了。
從這個例子表明,臨命終時,緣起的這一念是要非常慎重的。
從前面的兩個公案,引申到臨命終時,緣生之一念,導引到什麼地方,是非常重要的。這是我們生命輪轉過程當中,必須要了解的一個事情真相。
有鑒於此,我們就得用現前一念來系緣在彌陀的名號上。當我們在念佛的時候,要體會到阿彌陀佛救度我們的悲智,以及給我們提供的方便。因為我們現前這一念,是最難掌控的,它是心猿意馬,到處亂跑。
一般它所奔跑的場地,都是五欲六塵,都是輪迴裡面的境界。我們想把它系緣到另外的境緣,都很難。阿彌陀佛知道我們念頭難以把控,就是我們無性緣生,雖然是當體即空的空如來藏,都是我們緣生出來的,被五欲六塵境界緣生出來的,都是不好的念頭,無不是惡,無不是罪,自私自利,非常狹劣,貪瞋癡慢疑充滿。所以,這個系緣的境界就非常重要。
淨土法門,就是讓我們轉換一個境界。不是叫我們去無念,因為眾生做不到無念,做不到無相,做不到無住,所以還是讓我們有念、有相、有住。什麼相呢?你念阿彌陀佛的音聲之相,這是一個真如法界,我們的心繫緣在彌陀名號當中,就能夠緣起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系緣這句萬德洪名,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的因,就會導致臨命終時,見阿彌陀佛前來接引,拿著蓮華,我們的神識安穩坐在蓮華當中,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果。
所以,這個心繫緣在彌陀名號當中,這一念,一定要把它控制住。
但臨終這一念,不是僥倖就能達到的,一定要平時存之以誠,用至誠心,用懇切心來念這句名號,而且要訓練有素。就好像射箭,開始射不中,不斷地訓練訓練,訓練到你每一箭都能中的。
所以,要把這個阿彌陀佛念頭念熟,一定要用至誠心去念。你用膚淺的心、懈怠的心,都很難把這句佛號念到我們的內心深處去。這個存之以誠,就是用深心在我們的阿賴耶識裡面熏習一個念佛的種子,佛號的種子,要念到、達到不念自念的程度。
古往今來,很多念佛行人,他念得很熟悉。他真的就是,他在不念的時候,內心都有一句佛號出來。而且,念得很熟的時候,都能夠轉耳根,你聽到的風聲、雨聲、鐘鼓聲,都是阿彌陀佛的聲音,它是能轉的。這都要存之以誠,操之有素。
誠,具體就是指深信切願,是用至誠心厭離娑婆,欣求極樂。然後每天或一萬,或三萬,或五萬,或七萬,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就這麼念,全身心靠倒這句南無阿彌陀佛,就好像靠倒一座須彌山一樣。對著我們所有的煩惱、魔軍,用這句名號作為金剛王寶劍,就能夠使我們所向披靡。
所以這句佛號——南無阿彌陀佛,誰都能念,但要念得操之有素,念得如渾鋼鑄就,是要以我們的信願懇切作為背景、作為動力,去驅動的。所以,每天念幾千聲、幾萬聲,以至一天到晚念,一年到頭念,念這佛號,最終無非是使這臨終一念非常純熟而已。
因為我們輪轉六道,最終決定的是這一念,我們能不能往生,也是決定在這一念。我們就要把這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念頭,念得非常熟,念得具有力量,念得在我們阿賴耶識的各種種子裡面,它的力量最重、最大、最深、最切,它就最先可以出來。
祖師大德在信願行裡面,首先要解決信願問題。信願解決之後,一定要把信願具體落實在行持當中,具體就落實在這一念,把它念熟。
為什麼要強調這個熟字呢?由於這句佛號開始對我們來說,很生疏。作功夫,就要有個轉換,熟處變生,生處變熟,要進行這個轉換。對我們凡夫來說,佛號很生疏,五欲六塵對我們很熟悉。所以我們在那裡一打妄想,不需要自己勉強,這些妄想就來了,東家長、西家短,妻兒子女,功名利祿,這些都來了,它很熟,不請自來。你要讓我們念佛,那不容易,一定要卯足勁來,非常勉強,依眾靠眾,建立法會等等方法,才能夠把這句佛號提得起來。
要麼他天天想的都不是這句佛號,都是他認為很重要的事情,無非就是世間輪迴的一些事情,五欲六塵的事情。所以,對一個淨業行人,一定要把五欲六塵的熟的念頭變生。怎麼變生?一個是要產生厭離心。你一想這些,馬上想到這是夢幻泡影,想它幹嘛?有時候冤家對頭來了,你也不要把要報復的念頭熟了,也要生疏,「哎呀,我都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了,我不要跟他計較。」碰到那些五欲的境界,對我們很有誘惑,你就想:「我是西方極樂世間往生者了,還要去貪這些東西幹嘛呀?」
你得慢慢用種種方法,對這些五欲六塵的東西,把它變得生疏。然後,熏習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每天想到西方極樂世界是我的故鄉,是我的寶所,那裡有慈悲的父母在等待我們。要把它變得親切、熟悉。當這個熟悉的時候,馬上出來的就是這句佛號。
但很多人由於不熟悉,出來的就不是這句佛號,在關鍵時刻,都不是這句佛號。
原來我在北京的時候,有一個居士,有一天到我家來,他說:「哎呀,我念了十多年佛號,最後發現我還是不行。」因為他平時退了休,還搞了很多東西,又是參加老年大學,又練書法,又搞這個,又搞那個。有很多學佛是口頭上的,他心裡是裝著很多他認為應該幹的事情,實際上都是很沒有必要幹的事情,他都要去幹。這樣出現了什麼情況呢?有一天,他騎自行車,忽然要發生一場車禍,那輛車就向他開來,要碰車了,就在這萬分危機的時候,他出來的是一句什麼呢?「我的媽呀!」他大叫「我的媽呀!」當時這輛車正好緊急剎車,沒有撞到他身上,他就倒在地上,也沒有大事。但事後他回想:「我學佛十多年了,為什麼這個時候不是一句阿彌陀佛出來,是我的媽出來?如果車真的撞上來了,我的媽救不了我啊!她是凡夫,惟有阿彌陀佛有能力救我啊!」所以他就覺得自己不行。他倒是覺悟了,覺悟了之後,他就說:「我把一切愛好全都放下,專門來念佛。」
有些外道的修行人,他們也很重視這個念頭放在什麼地方?我們看甘地,《甘地傳》,他是婆羅門教的,爭取印度在英國殖民地統治下的獨立,非暴力主義的,最後爭取了印度民族的自決和獨立,所以印度把他稱為國父。他確實是一個虔誠的宗教信徒,他為了和解婆羅門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的矛盾衝突,作調解,引起了婆羅門教比較激進的分子對他的憎恨,就要謀殺他。甘地是死在自己的婆羅門教教徒手上的。婆羅門教的一個教徒在甘地正好講完經之後,在回來的路上,衝上去拔出手槍,面對面的射擊。
甘地在這個情況下,沒有任何的恐懼,他還是面帶笑容,連中幾槍。他在這個時候,都在念著他的神的名字,「拉姆,拉姆,拉姆,拉姆,拉姆(音)……」念著「拉姆」這個神的名字躺下,倒在地上的。那你看,甘地還是了不起啊!他這個念頭很熟啊!他沒有瞋恨,也沒有害怕,面對槍口就是「拉姆,拉姆,拉姆……」試問我們自己面對槍口能不能面帶笑容,「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你開槍打死我,正好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
可能,說不準不熟悉,如果面對烏黑的槍口,「我的媽呀!」趕緊抱頭鼠竄,是吧?這都是要功夫的,不是口頭上說的。關鍵時刻,生命到來的時候,你能不能穩如泰山,就是阿彌陀佛?而且對對方不瞋恨,面帶笑容,對他生憐憫心,「等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成佛以後,我要度他。」
所以,存之以誠,操之有素,這是我們做功夫的秘訣。
具體到一天到晚,千念萬念,終日終年念,就是要使這句阿彌陀佛的念頭非常熟。在任何時候,乃至生命的緊要關頭,就是這句阿彌陀佛現前。如果我們淨業行人真的對這句阿彌陀佛的念頭非常純熟,不是一般的熟,是純熟,裡面不夾雜其他任何念頭。那麼,臨命終時,就這一念,沒有任何其他的念頭。
現在各地,無論寺院還是居士團體,都很重視臨終助念。臨終助念就是幫助我們念佛行人在生命的最緊要關頭,你把這個阿彌陀佛的念頭提起來,不能有其他的念頭。我們有很多心裡牽腸掛肚的事情,你都首先要把它完成。你的遺產處理、債務的處理、家親眷屬的處理,什麼情況你都把它處理完,然後萬緣放下,什麼都不管,天塌下來都不管。你不能有其他任何念頭,就是這句阿彌陀佛。
所以助念團為什麼在關鍵時候要告訴他的家親眷屬,你既然讓我們來助念,這個病人、亡者就由我們來處理。不能到了關鍵時刻,家親眷屬在那裡哭哭啼啼,在那裡問這問那,這都不行,動念頭。你哭哭啼啼,動他情愛的念頭啊!
原來有一個老居士,優婆塞,他在臨命終時,本來也是比較有正念,結果他的妻子就在那兒哭哭啼啼,「哎呀,你走了我怎麼辦呀?我怎麼活呀?我怎麼怎麼的……」哭得他也覺得「是呀!」就帶著這一念情愛之心斷氣了,成了他妻子鼻子裡面的一個蟲了。他的妻子還在那裡一把鼻涕一把淚,最後鼻涕下來,那蟲也帶下來了,她就甩在地上,準備用腳去踏那個蟲。這時候一個證果阿羅漢看到了,說:「你不要踏這個蟲,你知道這個蟲是什麼?就是你的丈夫啊!」這一念情愛,可得了啊?所以臨終助念對我們現在的眾生是非常重要的。
實際上,助念的方法從古印,很遠很古老的時候就開始了。古印有一種方法,臨命終時,他要作隨佛往生想。他有一尊佛像,佛像就在病人的前面,然後用一根彩線,一個線頭連在佛的手上,另外一個線頭就握在病人的手上,病人就想著:「佛用這個線帶著我走。」旁邊人就幫他助念佛號,他就在佛號當中,作隨佛往生想,來這樣做臨終助念。
這種方法也傳到了我們中國和周邊的東南亞國家,包括日本,他們都有這樣的臨終助念方法。臨終助念,一定要幫助他把念佛的念頭提起來。臨終助念的負責人要細微地觀察,這個病人在臨命終時有很多反覆,有很多業障,你要具體地根據他的情況,及時地做開示,及時地讓他放下一切,讓他的心安穩在這句名號當中。
所以,我們這個念頭,在功夫層面為了獲得往生的保證,臨命終時一定要護念好。
智者大師在《淨土十疑論》裡面講,淨業行人臨命終時,在定之心,就是西方淨土受生之心,這兩心是同時的。當我們念佛,什麼叫在定?就是禪定,禪定就是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心念就在一點上,就在阿彌陀佛上,這就是在定。在定之心,這一念的阿彌陀佛名號,感通阿彌陀佛第十九願現前,西方三聖來接引,拿著蓮華過來。蓮華就是我們淨土的生陰,受身的那個中陰。所以,念佛行人是不經過通途的中陰身過程的,要七天乃至四十九天,第一個七天怎麼樣,第二個七天怎麼樣,他不需要。你臨命終時,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現前,馬上彈指間、一念之間,就在七寶池的蓮華中誕生,這兩者是同時的。
這種同時就有一個比喻,叫文成印壞。文成,就是印文,我們用一個泥巴或者蠟泥做一個章子,像公章樣的,裡面有印文,當你把刻的這個印按下去的時候,它的紋路,那個章子的線條就出來了,但是這整個線條的組成部分還是泥巴。所以,我們眾生在娑婆世界的業報身結束,馬上西方極樂世界蓮華化身的法身慧命就誕生,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而且他是當下的、同時的。在阿彌陀佛的佛光裡面,我們馬上,所謂業報身的死,當下西方極樂世界就誕生,它是非常快捷的,也是非常保險的。所以,臨命終時,唯此一念南無阿彌陀佛,更沒有其他的念頭,這就是在定之心。
如果念頭果然都是阿彌陀佛,如渾鋼打就,那一定能見到阿彌陀佛,不會見到其他人。
有很多修種種法門的人,他可能臨命終時見到很多,一下子我的爹來了,一下子我的媽來了,一下這個來了,一下那個來了,這都麻煩了!你的爹媽都去世了,這時又來找你,你的爹媽在什麼地方啊?說不準是冤家債主,叫做含笑詐親。含笑,裝作是你的親人,引你到哪裡去呀?引你到三惡道裡面,跟你算帳去啊!《地藏經》裡面就講這個事情。確實有冤家對頭找麻煩,要跟你怨懟了結債務關係。所以,臨命終時,你見到任何人,你都不能跟他走,親生爹娘你也不能跟他走,一定要等到見阿彌陀佛、觀音勢至你才能走。你就見到其他的菩薩都不要走,其他的佛也不要走。
因為你是念阿彌陀佛的,一定要見西方三聖才走。在這個過程當中,有的是可能見到天上,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這些,來接我們走,你也不要走,如如不動,不求天堂,就求西方極樂世界。我們但念阿彌陀佛,一定就能見阿彌陀佛!我們每天發願求生淨土,也一定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會生到其他的地方。我們一定要有這種自信。
所以我們從功夫層面來說,也是要倡導努力,臨終時正念現前。但是這裡要注意了,萬一不能正念,是不是一定不能往生?這就是有同修提出的問題。我們從正面闡釋,一定要把這句佛號念熟,臨命終時是這一念。那從一個解釋系統來看,我們說取法於上,這是我們所要去追求的目標,也是萬修萬人去的一個保證。
但如果一旦是橫死,突發事件,沒有辦法在這一念當中是正念,這時候能不能往生?不能說這一念不是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上,就絕對不能往生,沒有在阿彌陀佛這句佛號上,有不能往生的現象,但是也有往生的現象。這就是我們所要表述的,就看他平時有否信願持名,乃至一晝夜的功夫。這時侯,阿彌陀佛會在關鍵時刻,發揮他的不可思議的威神願力,來給我們救度。
一般的通途教法都說,在中陰身階段都能得救度。那麼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在意識的深層,乃至在第六意識昏迷的情況下,阿彌陀佛的無量光、無邊光、無礙光都會在我們阿賴耶識的深處,發揮作用,導引我們前往西方極樂世界。這裡面的內涵就更細微、更深邃,也代表著阿彌陀佛救度眾生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的威神力量。這是在另外一個層面,要加以了解。
談這些問題,都是很細微的。一方面我們要正念往生,另一方面,你不能把正念作為往生的唯一標準,但是,我們說不能作為唯一標準,你就認為:「反正怎麼樣都能往生」,你就不去念熟這句佛號了。所以這些微細的差異,我們都要好好把握它,一定要把這句佛號念好。
為什麼當我們信願問題解決之後,我們要打佛七,甚至精進佛七,每個月晝夜念佛,十天百萬佛號閉關,甚至更長的時間閉關,我們為什麼會採取這些方法來鼓勵大家念佛,甚至印刷功課冊,讓大家記數念佛?無非就是讓我們進入千念萬念,把這句佛號念熟,就是這個目標。
存之以誠,操之有素,這是一個淨業行人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的一個具體表達。如果你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卻一天到晚都不去好好念佛,一天到晚都在五欲六塵裡面、妄想堆裡打滾,這是不可以的。
我們要把這現前一念安立在什麼地方?以及臨命終時,使這句佛號能夠現前,我們平時就得要做功夫,而且要做鈍功夫,才能夠使這句佛號熟,熟就能生巧。你純熟到那個分上,那就自在了,那就安心安樂了。阿彌陀佛在我們純熟的這一念當中,就更能夠把他的威神願力,完整地在我們身心當中體現出來。
那種體現出的情況,感通的美妙,都有很大的瑞相,那就有佛光啊,有異香啊,有天樂迎空,有幢幡過來啊,有蓮台,大家都能得看到,西方三聖大家都能看得到,是這樣的瑞相。所以往生瑞相的大小、有無,都是決定於我們的功夫怎麼樣。但是,能不能最後往生,還是要在信願感通當中,去把它辨析清楚。這些問題都是多層面的。
在這裡,徹悟大師正面闡述我們用功夫該怎麼去用,該怎麼樣保證我們臨終決定往生,決定見阿彌陀佛的一個開示,我們要堅信,就能夠把功夫用得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