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用什麼態度來對待眾生呢

大安法師  2016/01/10  大字體  護眼色

佛用什麼態度來對待眾生呢

針對我們這些背性、遭苦的眾生,佛是用什麼態度來對待的呢?佛在同體的心性當中,跟一切眾生,無論是有情和無情都是同體的。

當佛在成佛的那一刻,他現量見證的一切都是佛。所以佛在跟一切眾生同體的心性當中,圓成了他的佛果的時候,雖然是在享受涅槃法樂,但他並沒有在那裡獨享他的法樂。

由於他現量親證跟一切眾生同體,所以眾生在遭苦、遭受六道輪迴的劇苦之時,佛就生起大悲心。有同體他就有悲心,悲是拔苦,拔苦為悲。

就好像父母看到子女在生病的時候,甚至得絕症的時候,父母是不是很悲傷啊?他還能夠去卡拉OK嗎?他還能夠自己一個人去旅遊嗎?他一定會念念想著如何讓自己的子女病好啊!

子女生病就好像自己生病,恨不得把這病移到自己身上來,這是感同身受的天性相關,這是同體的悲心所致。

無緣大慈,由於佛是證到空性產生的大慈心,慈就是給一切眾生安樂,慈以予樂。

為什麼叫無緣呢?由於在這種空性當中,大平等的胸懷出來了,就不會區別對待:這是跟我有緣的,這是跟我無緣的。有緣的,跟我有親屬關係的,我對他好一點;冤家對頭我對他壞一點。佛沒有這些,他對一切眾生都是大平等的胸懷,這就是無緣大慈。

我們要了解,為什麼諸佛如來要不斷地示現到這個世間,八相成道救度我們?就是出於這兩句話,就是由於佛有「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不得不來,一定要來。也唯有把這兩句話把握住了,我們才了解什麼叫宗教精神。

在世間一般的價值觀當中,認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他對我好一定會有目的。但是佛法的精神告訴我們,就是有無條件的愛,就是有超越交換條件的慈悲、奉獻。

為什麼呢?同體!只有從同體的角度,我們才了解宗教的精神就是無條件的仁愛,不講交換的慈悲,完全自我犧牲的奉獻,這就是菩薩道精神。

諸佛在常寂光的狀態當中,以他同體無緣的大慈悲心,每個念頭都在憶念我這個苦惱的眾生。

我們眾生都心有分別,為什麼很難理解佛的大慈悲心,總認為「你成佛了,跟我有什麼關係啊?我受苦,你還會想到我?」可是,佛就能想到我們啊!

他念念都在憶念於我,念念都在觀察我們的時節因緣。什麼時候時機成熟了,就不失時機地來攝受教化於我們。

就在當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就在那裡觀察十方世界眾生,討論哪個世間眾生機緣成熟了,怎麼去救度,馬上觀音、勢至就會以種種身份過來。二六時中都在關照著我們。

而且佛菩薩都有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都能把我們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們要想到:哦,原來真的有一種超越於父母恩德的,佛菩薩的恩德,是這樣的關照著我們。

如母憶子,佛看一切眾生就像自己的兒子,像羅睺羅一樣。所以我們對佛要有絕對的信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釣魚,殘忍的雅致

佛子們,盡量勸別人不要釣魚。曾幾何時,釣魚,一直被...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來之大道曰慈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來之大道曰慈。人物雖異,心性是同...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

正道大慈悲,出世善根生。此二句,名莊嚴性功德成就。...

讓我們生活變得有意義

人生就像讀一本書一樣,也是有盡頭的,光陰飛逝,一晃...

佛以慈心降毒龍入缽

佛初成道於鹿野苑度五比丘,又度化了耶舍等五十位年輕...

佛寺造得再大,不如護持佛法的功德大

奉施佛及僧,彼所獲福聚,不如護佛法。 物質供應是有限...

菩薩的化身

菩薩是什麼樣子呢?菩薩就供在廟堂,是不是就長這樣呢...

動物們為何流淚(圖)

動物有與人類一樣對愛、快樂和悲傷的感受嗎?動物是否...

何故阿彌陀佛來了,為何不把此人接走

問: 有位信士,一次她病重,可能是她過去世種過善根...

「至信」與「至樂」的含義

至信就是深信,裡面不夾雜懷疑。法相宗裡說信是一個善...

淨土宗善知識的標準

淨業善知識首先要知見正確,具足信、願、行三資糧。對...

為何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

問: 怎麼不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佛是念佛的什麼? 大...

學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淨矣

佛言:如人鍛鐵,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學道之人,去心...

首富只靠一粒米

台灣首富王永慶早年因家貧讀不起書,只好去做買賣。 ...

傳喜法師:初學佛從何學起

問: 我是一個在校大學生,因為我剛接觸佛法,不知從...

經營生意就是經營人心

清代乾隆年間,南昌城有一點心店主李沙庚,以貨真價實...

飲酒的三十六種過失

佛言人於世間。喜飲酒醉。得三十六失。何等三十六失:...

大安法師:念佛人臨終時冤親債主會不會來障礙

問: 一些講法者在講法的時候,特別強調怨親債主的問...

佛教的五條基本戒律

佛教的基本戒律是五戒,不管出家在家都要遵守。菩薩戒...

什麼樣的程度才能稱為至心

這口稱佛號,告訴他(下品下生者)要至心去念,令這個...

帶著前世記憶的一品高官

清朝初年有一位記得前世經歷,深受順治、康熙皇帝賞識...

目犍連救母

有一次,目犍連尊者在七月間結夏安居打坐時,突然想起...

【佛教詞典】佛岩山

位於四川成都仁壽縣之東約十四公里之處。又稱佛龕山。...

【佛教詞典】外海

於佛教之世界觀中,世界之中心為須彌山,須彌山四方有...

【視頻】道證法師-娑婆憂惱處請迴首仰望靈山

道證法師-娑婆憂惱處請迴首仰望靈山

【視頻】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瑜伽焰口)

金剛薩埵百字明咒(瑜伽焰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