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大安法師《徹悟禪師語錄》

2015/08/1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3講

諸位大德比丘、比丘尼、諸位居士同修:請掀開文本,請看文句:【現前一念心性,本與佛同體。佛已久悟,而我猶迷。佛雖已悟,亦無所增。我雖猶迷,亦無所減。佛雖無增,以順性故,受大法樂。我雖無減,以背性故,遭極重苦。佛於同體心性之中,雖受法樂,以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念念憶念於我,念念攝化於我。我於同體心性之中,雖遭眾苦,不知仰求於佛,不知憶念於佛。但唯逐境生心,循情造業。曠大劫來,五逆十惡,種種重業,何所不造。三途八難,種種大苦,何所不受。言之可慚,思之可怖。設今更不念佛,依舊埋頭造種種業,依舊從頭受種種苦,可不愧乎,可不懼乎。】

好,請看這一段。徹悟大師在這一段,主要是闡釋我們凡夫眾生同阿彌陀佛之間的內在關係。我們跟佛之間的關係,在佛那邊是非常清楚,然而在我們凡夫眾生份上,往往就一概不知。所以這段文句非常透徹地把這個關係給我們揭示出來,這段有它層層遞進的關係。

首先揭示出大乘佛法的一個基本原理:心佛眾生等無差別。心就是我們現前介爾一念心性,這個體性跟阿彌陀佛、跟十方諸佛是同體的、一道的,同體一道。那麼這樣,我們跟佛的體性平等,毫無差別,這樣我們就得內重己靈了:原來我們確有這麼高貴的體性,這是從性體上說。但從修證的角度來看,我們跟佛卻有很大的差異。佛也是凡夫修成的,他在沒有成佛之前,沒有成菩薩之前也跟我們一樣。但是他發大菩提心之後,就精進勇猛,自利利他,斷種種煩惱,他就開悟了、斷惑了,成為福德智慧圓滿具足的佛陀了。所以佛是很久以前就已經悟了,就好像《法華經》向我們所透顯的。當釋迦牟尼佛在講了《法華經》之後,稀有難遭,極為殊勝,開權顯實,會三歸一,一切都授記成佛。當時也有很多他方世界的菩薩,在這法華會上發願要護持這部《法華經》,釋迦佛就沒有同意。

不需要他方世界的菩薩來護持,本土的菩薩就能護持這部《法華經》的流傳。這一念,馬上從地底下湧出了無量無邊的菩薩,都是相好莊嚴、神通具足,遍滿整個的虛空啊。當時與會的聲聞眾就很驚詫:「怎麼出現這麼多菩薩,這些菩薩是修了多長時劫才成就了這樣的福德智慧?」這些菩薩,地湧菩薩都向釋迦牟尼佛頂禮,稱「本師」 ,原來這些菩薩都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聲聞弟子們就更奇怪了,「我們只知道釋迦牟尼佛,太子出家,菩提樹下悟道,也就是幾十年的時間,怎麼教化這樣無量無邊的菩薩呢?」 很奇怪。就好像一個二十五歲的年輕人,他對面有很多百歲的老人,都稱他這個年輕人為父親一樣,這樣的奇怪。

這時候釋迦牟尼佛就告訴真相了:你們不要以為我是這一世,才成道只有幾十年。我是無量無邊塵沙劫以前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所以釋迦牟尼佛是這一期的示現,他也是無量恆河沙劫前久已開悟、悟證的一尊佛。阿彌陀佛亦復如是,也是動經無量無邊不可數阿僧祇劫以前,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阿彌陀經》說,「阿彌陀佛成佛以來,於今十劫」 ,我們不要僅僅理解為阿彌陀佛只是成佛十劫,他成佛十劫,也是這一期的示現成佛十劫,阿彌陀佛也是早已實成的一尊古佛。所以諸佛已經在動經無量劫以前久已開悟,而我呢,還在三界六道裡迷惑顛倒,首先要承認這樁事實。但雖然佛已經成佛了,我還是凡夫,佛雖然已悟,但是他的佛性沒有增加一點;我雖然還在迷惑顛倒,但佛性並沒有減少一點,我們的如來藏性、佛性還是完整具足的、無欠無餘的。在事相、修證方面跟佛是天淵之別,但是在理體上還是平等平等的。

那麼在下一層就遞進地詮釋,佛雖然佛性沒有增加一點,但是由於他舉心動念、行為造作都隨順一切種智,都隨順實相真如,所以他就受大法樂,大法樂就是涅槃的常樂我淨。這種大,其大無礙,就是心體。法性的樂、涅槃的樂,就叫極樂。我們一般講樂,都是相對於苦而言來談樂,有苦相對待的樂,這種樂不叫真樂,它本質上還是苦。一定要超越苦樂對待的那種絕待的樂、稱性的樂,才叫極樂,才叫法樂,才叫法喜。這種樂是不會變異的,是有它的真實性的,所以諸佛如來受這樣的大法樂。那麼我們這些眾生就苦了。雖然我們佛性沒有減少一點,但我們違背了佛性,違背了真如,捨父逃逸,背覺合塵。正好跟佛相反,佛的行為造作是隨順一切種智、隨順實相。我們的行為造作都是隨順我們的煩惱,隨順五欲六塵的誘惑,對我們的法性、實相有違背。所以我們就享受不到那樣的法樂,所得到的卻是極重的苦難,所以跟佛之間苦樂相比懸殊極大。

針對我們這樣背性、遭苦的眾生,佛是用什麼態度來對待的呢?下面這一層告訴我們,佛在這種同體的心性當中,跟一切眾生,無論是有情和無情都是同體的。當佛在成佛的那一刻,他現量見證的一切都是佛。我們凡夫眾生每一個念頭裡,念念都有無量的菩薩圓成無上正覺,這些都是同體的天性親緣關係。所以佛在跟一切眾生同體的心性當中,圓成了他的佛果的時候,雖然也就是享受涅槃的法樂的時候,但他並沒有在那裡獨享他的法樂。由於他現量親證跟一切眾生同體,所以眾生在遭苦、遭受六道輪迴的劇苦,佛就生起大悲心。有同體他就有悲心,悲是拔苦,拔苦為悲。就好像父母看到子女在生病的時候,甚至得絕症的時候,父母是不是很悲啊?他還能夠去卡拉OK嗎?他還能夠自己一個人去旅遊嗎?他一定會念念想著如何讓自己的子女病好啊!所以這是同體的悲心所致。子女生病就好像自己生病,恨不得把這病移到自己身上來,這是感同身受的天性相關。無緣大慈,由於佛是證到空性產生的大慈心,慈就是給一切眾生愉樂,慈以愉樂。為什麼叫無緣呢?由於在這種空性當中,大平等的胸懷出來了,這裡他就不會區別對待:這是跟我有緣的,這是跟我無緣的。有緣的,跟我有親屬關係的,我對他好一點;冤家對頭我對他壞一點。他沒有這些,他對一切眾生都是大平等的胸懷,這就是無緣大慈。

我們要了解,為什麼諸佛如來要不斷地示現到這個世間,八相成道救度我們?就是出於這兩句話,是由佛有「同體大悲,無緣大慈」 。他不得不來,一定要來。也唯有把這兩句話把握住了,我們才了解什麼叫宗教精神。在世間一般的價值觀當中,認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他對我好一定會有目的。但是佛法的精神告訴我們,就是有無條件的愛,就是有超越交換條件的慈悲、奉獻。為什麼呢?同體,只有從同體的角度,我們才了解宗教的精神就是無條件的仁愛,不講交換的慈悲,完全自我犧牲的奉獻,這就是菩薩道精神。諸佛在常寂光的狀態當中,以他同體無緣的大慈悲心,就念念地,每個念頭都在憶念我這個苦惱的眾生。我們眾生都心有分別,為什麼很難理解佛的大慈悲心,總認為「你成佛了,你成佛跟我有什麼關係啊?我受苦,你還會想到我?」 哎,佛就能想到我們啊!他念念都在憶念於我,念念都在觀察我們的時節。什麼時候時機成熟了,不失時機地來攝受教化於我。就在當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觀音、勢至,就在那裡觀察十方世界眾生。討論哪個世間眾生機緣成熟了,怎麼去救度,馬上觀音、勢至就會以種種身份過來,二六時中都在關照著我們。而且佛菩薩都有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這些都能把我們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們要想到:哦,原來真的有一種超越於父母恩德的,佛菩薩的恩德,是這樣的關照著我們。佛對我們的關照,後面還會講到。如母憶子,佛看一切眾生就像一子,像羅睺羅一樣,就好像釋迦佛對待羅睺羅一樣的,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有這樣的一個特點。

那麼我們凡夫眾生呢?在這種跟佛同體,同樣尊嚴的的心性當中,由於自己造作種種的惡業,背性,愚癡,所以必然會遭受種種的苦難。遭受種種的苦難,他也想辦法解決。他靠自己的力量解決,有時候是怨怨相報、雪上加霜、怨天尤人,他不知道解決苦難的方法。有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向佛祈禱。但是我們愚癡啊,就不知道仰求佛來幫助,不知道回光憶念佛。因為佛念念在憶念我們,我們只要憶念佛,馬上就會感應道交。佛的力量很大,佛又有大慈悲心,他一定是給我們及時的救度。但我們不知道,這還是信心問題,沒有信心。由於不知道這樁事情,所以只是憑著自己凡夫狹小的心量,追逐五欲六塵的境緣,生起自己貪慾的心、瞋恨的心。貪到了就高興,貪不到就瞋恨。循著自己的那種情執的見解:貪、瞋、癡,慢、疑、我執、我見,就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這個「逐境生心,循情造業」,就是我們在同體心性當中的可悲現狀。

由此導致「曠大劫來,五逆十惡,種種重業,何所不造。」怎麼造業呢?五逆他都敢造,殺父、殺母、殺聖人、破和合僧、出佛身血,這是五逆。為什麼稱為五逆呢?父母對我們有生育之恩,恩德很大,理當要報恩。你現在不僅不報恩,而且還殺害父母,犯這個大逆罪直接要下阿鼻地獄。佛、法、僧三寶都對我們有出世間的恩德,我們也要報這個大恩。你不僅不報,還殺害聖人,這些都是五逆重罪,最重的罪業,我們都敢去造啊。十惡,十惡就是身三、口四、意三。身業:殺生,現在除了殺人之外,還有平時貪口腹之樂,殺了很多飛禽走獸,甚至吃都要吃活的,殺生。偷盜,看到好東西佔為己有,窮得沒有辦法就想到搶銀行,偷盜。邪淫,這種淫慾的心極重,沾花惹草,這些都是以人高貴的身體來作畜生的行為,這種邪淫現在風險也很大。原來我們《淨土》雜誌登了一個大學生的一封懺悔信, 他剛剛才參加工作,從農村考上來的。家裡好不容易培養一個大學生,他在一家外企公司工作,有一天跟同事吃飯喝醉了酒,就上了一個什麼理髮廳,就邪淫了一次,僅僅就是一次,就染上了愛滋病,這時候就悔之晚矣!

這叫身三。口四,就是口業的四種惡:妄語,說假話,見言不見,不見言見,見聞覺知都與事實不相稱。甚至在修行的時候說大妄語,沒有得三昧,沒有得神通,沒有證果,他說自己得三昧,得神通了,這是妄語。綺語,說那些浮華的語言,導人慾望的語言。兩舌,挑撥離間,東家說西家怎麼樣,西家說東家,斗構兩頭。惡口,就是罵人,罵得非常難聽,如刀割心。這是口四。意業的三種惡:第一慳貪,慳就是慳吝,屬於自己的東西不願佈施給他人,小氣。貪,不屬於自己的東西,要把它佔為己有。瞋就是瞋恨,碰到不如意的違緣,他就生起瞋怒之心,存積心裡,形成很大的怨結,時刻想著怎麼報復,這就是毒,毒氣。愚癡,最大的愚癡就是撥無因果,不相信因果,不相信輪迴。這是十惡。這種五逆十惡你去造了,十惡裡面分三品,上品的十惡下地獄;中品的十惡墮餓鬼;下品的十惡墮畜生,所以三惡道也根據你犯十惡的程度來決定。

所以五逆十惡就是種種的重業,我們在「背覺合塵」的時候都造過啊!確實一個人,他在違背了自己的法性的時候,就像一個小孩在黑夜裡行走一樣,一點方向感都沒有,走到懸崖峭壁掉下去他也不知道,我們就是這種迷惑顛倒的眾生。由於造作五逆十惡的重罪,那當然導致的就是三途八難、種種大苦,這樣的果就要現前。三途就是三惡道,刀途、火途、血途。八難,這個八難也是佛教的一個基本的常識,就是障礙我們見佛、聞法、修行的八種障難。這八種障難,首先三種就是三惡道:地獄,惡鬼,畜生。它們遭受種種的劇苦,受苦都來不及,沒有閑暇,沒有機會見佛、聞法、修行,這是三難。第四難是長壽天難,他修定修到非非想天,他的神識枯定在那個地方,也不能見佛、聞法、修行、修佛法,長壽天。第五難是邊地,沒有佛法的地方,沒有三寶的地方,邊地包括四大部洲的北俱盧洲,也屬於邊地。所以韋馱菩薩護法是三洲感應,不去北俱盧洲,太享福了,沒有修佛法的發心。

第六難是盲、聾、喑、啞。就是殘疾人,瞎子、聾子、啞巴,他們沒有辦法見佛聞法。第七難是世智聰辯。世間人的分別心太重,所謂的邏輯思惟非常發達,看到什麼都要分析個一二三,動不動就找證據,而且巧舌如簧,非常狡辯。這些世智聰辯,也沒有辦法來聞道修行。自從我們現在這種知識體系開始,科技發達之後,這種世智辯聰的人是越來越多。就好像現在的教育往往出現一個現象:越受現在的教育受得越多,越難相信佛法。這就是他的世智聰辯的障礙,分別心太重,機心太重。第八難是生在佛前、佛後。沒有生在佛世,或者佛還沒有出現之前,他就生在佛前;我們屬於生在佛後,生在佛後還是在末法時候,還能遇到佛的遺法、遺教,等到末法一萬年之後,那些眾生就不能聞到一點佛法了,所以這叫八難。

我們遇到這樣的八難,都是我們的五逆十惡的因導致的。所以種種的大苦我們都受過啊!每當談到這些我們要生起大慚愧心。這裡不是別人強加給我們的,都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所以生大慚愧心。而且在思惟這種因果的循環時,我們才會生起大恐怖心,「思之可怖」啊!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今生僥倖得人身,僥倖聞淨土一法,還不發大心來念佛求生淨土,解決輪迴之苦,那就還在 「依舊」 ,還依著原來那樣的五逆十惡、三途八難,那樣的「埋頭造種種業」 。埋頭是什麼?就是沒有智慧,就像鴕鳥的頭埋在沙地裡一樣。埋頭造種種業,這樣就必然像以前一樣再從頭受種種三途八難的苦。所以這就更讓我們慚愧了,更讓我們感到恐懼了。原來不明白還情有可原。現在聞到佛法,還不趕快跳出來,還像原來一樣,那就更不應該了。

好,我們請看下面:【今且知佛以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化於我,則我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一向長劫枉受眾苦,欲求脫苦,故應念佛。已造之業,無可如何,未來之業,可更造乎,生慚愧心,故應念佛。同體心性,既曰本有,即今豈無,只欠悟證耳,求悟心性,故應念佛。以求悟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切;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好,我們來看這一段。今生借助宿世的一些善因,知道了阿彌陀佛以他的大慈大悲,於念念中憶念、攝受、教化於我。這個「今且知」 ,我們是不是當下就已經了知、相信了這個事呢?可能還不一定,不是所有的人。何以故?這個末法眾生的一個特點就是不知恩、不報恩,有這麼一個特點。不知恩是由於沒有智慧;不報德是他沒有德行。確實,要我們對阿彌陀佛這種同體的大悲、無緣的大慈這一點,從內心深處感知到、接納到、要信解這一點,還不是很容易的。我們還會覺得「佛是佛,我是我,阿彌陀佛跟我有什麼關係,他憑什麼要關心我呀?或者他關心我,他真的就能幫助我嗎?」 內心會不期然地隱隱約約地出現這些疑點。所以我們熏習這個聖言量,要讓我們去了解阿彌陀佛,首先就得要了解他的大慈大悲。大慈大悲是什麼?就是佛心啊!我們要了解佛心可不是容易的事情。就好像一個小孩要了解父母的心,你說容易嗎?

原來我在高校當老師的時候,有一個學生寫一篇作業,談到他小學的時候非常頑皮,常打架,很傷父母的心,他也不在乎,他的父母真的為他操碎了心。結果有一天他又跟同學打架了,被老師罰站。然後老師把他的母親叫到學校去,還訓了他母親一頓說,「你怎麼教育小孩的,這麼頑皮,怎麼怎麼……。」他的母親這時真是……就一個獨生子女,獨生的兒子,把他帶回家,也沒有打他也沒有罵他。就握著他兒子的手,在那裡默默的,就這麼母子倆握著手,坐了三個小時。到了第三個小時的時候,這個頑劣的小子才感覺到「哎呀,我真的不能這樣做了,我真的把我母親傷害得太厲害了!」三個小時之後,他才猛地有這一念出來,原來都滿不在乎的。所以他母親,以她悲哀的、快要操碎心的母愛,用三個小時的握手讓他才醒悟了一點點。

他開始改變了頑劣的習慣,開始認真讀書,考上了大學。他考上大學以後,還總是想到那三個鐘點對他心靈的震撼。有很多人會對父母終身後悔,由於他在少年期間、中年期間,不了解父母的心,甚至還會覺得父母親怎麼怎麼他。我有時候碰到我家族的一些年輕人,他跟我埋怨他的母親對他不好。怎麼不好啊?說他母親對他很苛刻,「我的鉛筆都寫斷了,她都不給我買。」諸如此類的。他不知道父母對他是多麼的疼愛,只是由於家庭經濟比較困難,讓他節儉一點而已,他都會埋怨。所以你說世間的子女理解父母的心都很困難,而往往是等他做了父母的時候才能夠了解父母的心。

那麼我們一個凡夫眾生要去了解阿彌陀佛的心,會容易嗎?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心,又怎麼可能會對淨土法門產生死心塌地的信心呢?所以這都是一些難點了。祖師大德在這方面不斷地給我們灌輸、滲透、教化。佛菩薩是以大慈大悲心,每個念頭都在念著我們,都在攝受我們,都在教化我們,我們有一點進步他都很高興。我們在這裡背性、背覺合塵,造種種惡業,他就會難受啊!當然佛心不會像我們情感性地難受,就是悲憫,哀其不幸啊!會有這種心。你看韋馱菩薩在護法,他護法也是很有苦心的。他知道這個南閻浮提眾生修道,都得要有很寬容的精神去護持。只要他有一念的善根,有一件善事,就不計他的諸惡。如果說韋馱菩薩護法很苛刻,你必須持戒很精嚴,各方面道德都很好,我才護你的法。你如果持戒不怎麼怎麼樣,我就不護你的法,如果這樣他就沒有幾個人可護法了。他是哪怕你有一點優點就護你的法,其他的缺點都可以抹掉不看。這樣他工作業務才比較多啊!

比如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禪師,好像是高峰禪師,他想開悟。為了對治昏沉,他就坐在懸崖峭壁那個凸出的地方,只要一昏沉就栽到山底下去。他把自己置於一個死地,只要昏沉就要栽下去,粉身碎骨。古人道心很切,寧可這樣他也要對治昏沉。就在那打坐,打坐打坐,真的昏沉來了,真的就一下子栽下去了。這一栽下去,就在他還沒有落地的時候,被兩隻巨手托住了。托住了以後他就沒有死,他就問「這是誰呀?」 「我是韋馱菩薩。」這時高峰禪師就有了一念傲慢心,「哎呀,是韋馱菩薩護我的法,說明我還很有道德。」他就問「這個地球上像我這樣有道心的人有幾個啊?」

韋馱菩薩一聽就說:「就由於你這一念傲慢心,我不護你的法了。」高峰禪師這下就很慚愧,「是啊,自己昏沉掉下去,人家救了我的命,我還覺得自己很有道德,還這樣問。」他就生起大慚愧心,覺得自己業障太重了。他又繼續在那裡坐,坐著坐著,坐了一段時間又昏沉,昏沉又掉下去了。這回掉下去他想:「這下完蛋了,肯定死了,沒有人護法了。」誰知道等到要掉下去的時候又被托住了。托住了,他就問:「又是誰托住的?」 「韋馱菩薩。」「你不是說不護我的法嗎?」韋馱菩薩說:「你一念慚愧心、改過心,那我就又再護你的法。」所以你看,這些都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對我們眾生的呵愛、關顧真是無微不至啊。

所以我們再看四十八大願,每一願都是針對眾生的困難而發的。讓我們順利地到達西方極樂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順利、快速地得阿鞞跋致,得一生補處,快速成佛。他這五大劫的思惟願力都是出於他的大慈大悲,觀察眾生種種的根機來加以施設的。所以我們現在真的是阿彌陀佛念念在憶念我們,念念在攝受、教化於我們。當我們知道這個,我們就該深感佛恩。為什麼我們感恩的心出不來?是由於我們不了解佛心的大慈悲的特點。就好像一個子女對他父母的孝心出不來,是不理解他的父母在他身上付出了多少的心血,那種無條件的仁愛。那麼我們深感佛恩,就應該要懇切地念佛,當下念佛,念佛才是最好的報答佛恩的方法。

何以故?順應佛願故,順應佛心故,阿彌陀佛就是懇切地慇勤地希望我們念佛嘛!我們孝順就是要順,順著佛心來做才是最好的報恩。所以說供養,什麼是最好的供養?如法修行供養,是最高的供養。佛很希望我們修行,我們就聽佛話去修行,佛就高興,這就報了佛恩了。所以「今者深感佛恩,故應念佛」 。我們不僅是一般的感恩,是深感。深心內了知這樁事情,深心裡去念佛,深心裡報答佛恩。什麼叫真正的報佛恩?我們要了解佛心、佛願、佛意所在,我們才會去順應,去念佛,這是感佛恩念佛。

「一向長劫枉受眾苦」,就是無量劫以來,我們都在冤枉地受種種三途八難的劇苦。這個「枉受眾苦」 ,大家注意,不要草草看過。冤枉,本來我們都有佛性,跟佛同體,這麼尊嚴、這麼高貴,本來就能成佛的這麼一個心性,卻被這種無明、貪慾害得我們在三界六道受苦,真是太冤枉了!所以枉受眾苦。這時候就得要發起脫離三界六道劇苦的心。但是要脫離這樣的輪迴之苦,怎麼辦?就應該念佛。為什麼呢?我們想脫離眾苦,靠自己的力量不行。惟有靠阿彌陀佛的願力加持,才能令我們橫超三界,截斷六道輪迴的苦難,到達解脫的極樂世界。惟有信願持名,才能做得到。到極樂世界無有眾苦,但受極樂,脫離一切眾苦,所以應該念佛。

再思惟我們無量劫以來,由貪瞋癡鼓動身口意,造作無量無邊的惡業。這種惡業如果有體積的話,盡虛空容納不了。我們想懺悔也沒有辦法懺除,所以往者不可追啊,無可奈何,隨緣消舊業。但是未來我們得要把握住自己了,未來就不能再造這樣的惡業了。由此我們要生慚愧心,應該念佛。慚愧,這兩個字是我們佛門常常講的。慚,就是對以往的罪業的一種內疚感;愧,就是做了不好的行為,面對他人的目光,感覺到羞愧。所以慚有點兒像英文的guilt,就是內省的一種自責的心理。愧是面對他人,被發現的一種不好意思,一種羞愧。那麼一個人有慚有愧,就會改往修來,對他原來所作的行為有種懺悔心,對他以後的行為有一種抑惡揚善的補救。所以這種心理是修道的很好的心理,在佛教也稱作兩種白法。那麼為什麼「生慚愧心,故應念佛」 呢?

這是認證到我們造作的無量無邊的惡業要懺除的話,靠其他的懺法,效果都不是很好。無論是事懺、理懺、作法懺,懺法很多,但是一切懺法當中最殊勝的懺法就是念佛,至心稱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消八十億劫生死重罪。為什麼念佛能夠消這麼重的重罪,是一切懺法當中最殊勝的呢?這裡就有一個原理了,因為我們用這種虛妄的心造作的業再重,這個業也是虛妄的,業性本空的,你不要認為它很真實,業性本空。而我們念的這句名號是實相、是佛心、是光明。造的業都是在黑暗的狀態當中,愚癡的心造愚癡的業。千年暗室,一燈照亮。就好像冬天裡的冰霜,只要一輪杲日出來了,冰霜自然融化。所以這種懺罪就是實相懺法,實相懺法不是像作法懺、作相懺,是尋枝摘葉的、漸次的懺。所以知道自己往昔所造的惡業,以懺悔心趕緊念佛,才能消往昔的惡業,才能阻斷未來可能會造的惡業。

那麼再要思惟到,我們跟佛平等、同體的心性,是本自具足的,是本有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所以我們成佛,也是不由他悟,不是從外得到的。只要把我們分別、執著的障礙撤除了,我們本有的佛性就自然現前了。就好像一面古鏡,它本身就可以照天照地的,只因蒙上了塵垢,所以照不出一點影子。很多人不知道這面古鏡是寶物,就把它拋到廁所裡,它就成了廢物。但有個人知道這是一面無價的寶鏡,就把它拿來擦洗、磨洗,洗濯垢污,慢慢磨掉了塵垢,這面寶鏡就能夠放光,就能夠照天照地。這面鏡子,鏡體本有的照亮的功能、放光的功能,是本具的,不是從外來的,只是被遮蓋住了,所以是它本有。既然佛性是本有,那麼今天雖然還是迷惑顛倒,還是苦惱凡夫,不能就說沒有佛性,還照樣是有。

所以「佛性本有」 ,對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作智慧的觀照,這是佛不斷地向我們傳達的。釋迦牟尼佛菩提樹下悟道,說的第一句話就是「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惟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 。所以現在還是本自具足的,那麼只是欠什麼?欠修行。首先要覺悟,覺悟自己本有佛性。但覺悟自己本有佛性,一般眾生都覺悟不了。所以佛才苦口婆心,跟我們開示悟入佛之知見,來指點我們具有佛性,來開示我們怎麼把佛性顯發出來。所以我們首先要了知、了悟我們本具佛性,然後就開始修行。修證它還是很需要的,通過修證,恢復我們的本有。

那麼了解到這一點,我們就要希求開悟自己的心性。那麼開悟自己的心性,什麼是最好的方法呢?前面講的「明心之要,無如念佛」,所以我們就應該懇切地念佛。這句佛號——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光,無量壽,兩個核心意義。無量光壽就是法界的體性,就是實相。那麼這個實相的名號,就是作為本質境投到我們凡夫眾生這裡,就能把我們每個眾生本具的、本有的無量光壽給引發出來。我們覺悟無量光壽,我們證入無量光壽,這就是「悟證心性」 。

悟證心性,由於我們的無量光壽的心性、性德被無明煩惱遮蓋得太深重了,我們沒有辦法引發出來,所以透過佛號就能夠引發出來。這就是蕅益大師所說的,要知道這個無量光壽是本著眾生的心性建立的。這個名號,無量光壽,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本著眾生的心性建立起來的。如果沒有眾生無量光壽的心性,這個名號也建立不起來。建立了也跟我們很隔膜,我們也不會去念它。另外一方面,凡夫眾生的無量光壽的性德也唯有靠這個無量光壽、彌陀名號才能顯發出來。所以這個名號的建立,確實是阿彌陀佛是深刻了解眾生的心性特點而加以施設的。所以要求悟心性,就應該念佛,單刀直入、非常快捷。

那麼下面進一步遞進,如果我們以求悟心來念佛,要悟明我們的心性,通過念佛法門得到明心見性,我們念佛才會懇切。因為我們修行人也確實要悟明心性,如果我們開佛知見了,我們看很多事情很明白了,有智慧辨別是非邪正了,我們造惡的可能性就會減少。很多時候是由於我們沒有智慧,好心也想辦好事,但由於糊塗顛倒,造了很多惡業。所以必須要「求悟心」 ,求開悟,求明白,必須念佛。這樣念佛就必定懇切,「心性不悟如喪考妣」 。黑夜裡面沒有一點亮光,在黑夜裡行動、行走是非常危險的,念佛必懇切。

「以慚愧心念佛,念佛必切。」無量劫以來,造作種種的惡業,現在必須要以慚愧心懺悔,誓不再造。對這一點,也是悟的兩個方面。我們說信悟,信心就是悟。信心裡面包括兩個方面,第一是覺悟自己無量劫以來造作種種的惡業,是罪惡生死凡夫,而且罪惡生死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出離不了生死輪迴的苦難的。無量劫以來我們以自己的力量也修行,也想出離,但是常出常沒,沒有出離的機會。所以要覺悟這一點,靠自力沒有辦法解決。這種慚愧心,自知自明要出來。然後在這樣的情況下才會覺悟到什麼?原來阿彌陀佛就是對我這個不能出離的罪業生死凡夫已經發了四十八大願,已經有西方淨土的建立,已經有名號度我們的方便。現在我們全身心投靠阿彌陀佛,就是「南無」阿彌陀佛,我們就能脫離六道輪迴的眾苦,圓成無量光壽的佛果。所以這樣的悟,就包含著對自己的嚴峻的解剖和在佛那邊的得以救度的肯定。所以我們唯有在念佛當中,才能得到對於這種根機的認知,和對於淨土妙法的靠倒的利益,所以我們必須懇切念佛。

「以畏苦心念佛,念佛必切。」我們這個畏苦心,往往是很難出得來的。為什麼?由於我們凡夫的眼界很狹隘,很難了解死後的情況,甚至對死後的情況他都不去想,所以他才敢肆無忌憚。如果想到他每一個罪惡的行為,馬上會到地獄裡遭受相應的比它連本帶利、百千萬倍的劇苦的話,他能看到這樣的因果關聯的話,他就不敢去造,他就會有恐懼感。現在通過佛給我們慈悲的開示,祖師大德給我們的轉述,我們要生起這一念畏懼三惡道苦的心。我們知道自己不修行不能解脫,不念佛不能往生的話,必然是到三惡道報到,所以這樣的畏懼心就使我們念佛非常懇切。對我們來說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就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得大法樂,要麼就到三惡道裡去遭大苦。那怎麼辦?我們每個人都有趨樂避苦的本能要求,如果這種選擇放在面前,肯定會選擇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而不會選擇到三惡道去。所以以這樣的畏懼三惡道苦的心來念佛,念佛必定懇切。

「以感恩心念佛,念佛必切。」 這時候接納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救度,深知阿彌陀佛的大慈悲心,對我們往生這樁事情有個信心決定。不是我有多少能力,我是業障深重,實在是阿彌陀佛太慈悲了,他太有力量了,他能令我往生,我們感恩不盡,就念佛懇切、念佛報恩。也讓一切眾生聞信這個法門,也來念佛,也是報答佛恩。這是一個萬修萬人去的法門,徹悟禪師在後面有一封信裡說得很有意思,他說在閻浮提,弘揚淨土法門,讓大家相信這個法門,到時候會出現什麼情況呢?寺院的燈沒有人點,寺院的地沒有人掃,為什麼?都往生了。這時候可不要懊惱了。所以我們要感恩,要懇切地去念。

好,請看下面文句:【我不念佛,佛尚念我,我今懇切念佛,佛必轉更念我矣。大勢至菩薩雲,十方諸佛憐念眾生,如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為。若子憶母,如母憶時。母子歷生,不相違遠。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此大士親證實到境界,吐心吐膽相告語也。我今念佛,必得見佛。一得見佛,便脫眾苦,即開悟有期。果得開悟,便可一痛洗已往之慚愧矣。佛尚可不念乎。】

好,這一段的結語進一步提醒我們,阿彌陀佛是這樣的大慈大悲。在我原來沒有聞到這個名號、淨土法門的時候,乃至於我們在三惡道裡受苦,根本沒有辦法念佛的時候,就在那個時候,阿彌陀佛尚且還在憶念我。現在我得到了人身,又聞到了佛法,尤其聞到了淨土這個難信之法。而且還能產生一些信心,還能在信願的導引之下懇切地念佛。這時候阿彌陀佛會更歡心,他就會更轉而來念我。是不是?我不念他的時候他還來念我,我在念他的時候,他就會更念我。就好像一個頑劣的兒子,天天不聽父母的話,不聽父母的話,父母還在念他。忽然有一天他轉心了,哎呀,要孝養父母,也不作惡事了,父母就更高興了,不得了,就像寶貝一樣的,是這樣的。

所以我們能相信名號,能來念佛,阿彌陀佛對我們就太……更為護佑。這一點,《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就把佛、阿彌陀佛跟我們什麼關係,闡述的非常清楚。這篇《念佛圓通章》也是淨土五經之一,印光大師選錄的。它是在楞嚴會上,由二十五位大阿羅漢和菩薩來向佛稟告自己證得圓通的方法。為什麼二十五呢?像六根、六塵、六識、七大這些,從二十五個途徑契入自性圓通。這位大勢至菩薩的根大圓通,和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是在這二十五圓通當中特別選出來的。耳根圓通最契娑婆世界的根機,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最契十方世界一切眾生的根機。大勢至菩薩稟告自己就是專修念佛三昧,證入圓通的。他所遇到的一尊古佛——超日月光佛,向他傳授念佛三昧之法。傳授方法的時候,首先就告訴他,你念佛,為什麼念佛?阿彌陀佛,十方諸佛在這裡表稱是阿彌陀佛,他憐念、憐憫、憶念我們眾生就好像慈母憶念兒子。

首先就把佛跟眾生的關係用世間的比喻告訴我們——母子關係,一下子就把關係拉近了,母子的天性相關。所以我們念佛不要有隔閡感,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大慈母,他十劫以來就在憶念著我們。但我們卻是捨母逃逝啊,從來沒有想到母親在憶念我,從來沒有想到要回到母親的懷抱。只是順著自己頑劣的天性、貪瞋的慾望,造作惡業,在三界六道裡輪迴,每況愈下,從黑暗進入更深的黑暗,從苦難遭受更大的苦難,這就是逃逝,逃逝得越來越遠。面對這個逃逝的兒子,慈母雖然憶念,又何為呢?很無奈,不能感通。就好像打電話,一個電話信號出去,對方一定要接了之後,通話了才有作用。發出去信號他不接,雖憶何為?那麼這個流浪的兒子,他苦,苦到了極點的時候,可能會有個機緣回頭。眾生會有回頭的時候啊!

他原來認為五欲六塵很真實,所以他才猛利地貪慾地去追求,追求不到的時候就瞋恨,瞋恨來了就報復,造作種種惡業。等到他得到這些東西的時候,他才發現這些東西也沒有什麼好,並不能帶給他真正的幸福。就好像我們沒有錢的時候,吃不飽飯的時候,錢對我們很重要。等到你去賺錢,賺了很多錢,成了億萬富翁了,這時候你是不是覺得也很平常啊!這個錢多了也沒有什麼意思,是不是這樣?這些都是假的啊,而且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啊!

所以人在中年的時候會有一段時間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他所追求的一些追求到了,追求到了也覺得無所謂,沒有什麼意義。如果遭受疾苦的時候,或者生了個絕症,或者被冤家對頭碰面追殺……,他一念回光,「我幹什麼這樣?」這時候他一念回光,回到自性,如果能聞到佛法,這時候才知道有一個更莊嚴的淨土,有一個自性的佛性。我為什麼不觀照生命真實的東西,而去留戀、執著、纏綿生命中那些虛假的東西呢?可能一念覺悟就回頭了,他也就開始念佛了。這就是若子憶母。若子憶母,慈母早已在憶念我們,早已在發射這個慈悲的信息。你也在憶,你就在接通這個信息了,這就能對話了、溝通了、互動了。母子天性相關,歷生不相違遠,母子就會聚在一起,如影隨形了。

所以我在念佛的時候,大家有沒有有想到佛就在我心中,我跟佛就很親切,我們是可以跟佛心靈對話的,我們每一個念頭阿彌陀佛當下都會知道的。你看很多人修行修到很苦的時候,你好好禱告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給你加持。上次有個新加坡居士說他晝夜念佛,念到晚上兩點鐘的時候,實在是太難受了,當下就想躺到地下去睡覺。這時候他覺得不行,他就向阿彌陀佛禱告,說「我的業障太重了,阿彌陀佛保佑啊,讓我挺過去,挺過去。」他可能求得很懇切,這一下,再過來念,順利通過。所以跟阿彌陀佛是可以對話的,母子之間是當下可以溝通的,慈母是能解決我們一切問題的。要有這種信心,這是真實情況。

我們眾生心都是生滅心、煩惱心、污染心、貪瞋心、這些眾生心。你要以如母憶子般真實的信心來憶佛念佛,我們所繫緣的是佛的境界,佛的名號,佛的功德,佛的光明。我們只要去念佛,阿彌陀佛就有辦法來解決我們修行當中的一切障礙,清除我們的業障,開發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現前或者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離阿彌陀佛很近了,到西方極樂世界華開見佛了。如果上根利智,而且勇猛精進用功,又有六度萬行福德的深厚基礎,他現前得念佛三昧,就現前見佛。沒有那麼好的根機,功夫不是那麼勇猛,他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蓮華綻開見阿彌陀佛。

所以這個法門就是不假方便,不需要借助其他的方便,自然我們的真如心就會打開。那麼這段話是大勢至菩薩親證的境界,他真實得到的利益。這不是作一般的概念性的學問,這是他向釋迦牟尼佛匯報自己證入圓通的過程,用什麼方法,所以他不能打一句妄語。而且他為了利益我們這些眾生,是吐心吐膽真誠相告,也希望我們跟他一樣,通過專修念佛三昧,如子憶母般的懇切去念,也必定可以見阿彌陀佛,一定能夠證入無生法忍。透過大勢至菩薩這樣真誠的稟白,我們要銷歸自性。任何佛語、菩薩的語言、祖師的語言都是我們修行的教誨、指南。我們現在就開始專修念佛法門,也必定可以現前、當來必定見佛,要有這種信心。

那麼我們一見阿彌陀佛,就能離開一切苦難。我們這個世界八苦交煎,無量的眾苦。在眾苦當中從輪迴來看有兩種:一個是分段生死,就是在三界六道,一段一段地輪迴;離開了分段生死,斷見思惑,還有微細的生死,叫做變易生死:塵沙惑、無明惑。如果只是斷了見思惑,在變易生死也是苦;初地菩薩跟二地菩薩相比,初地菩薩也苦。所以離開眾苦,就包括這些微細的變易生死的苦難,也都脫離了。這樣悟明心地就是決定的,果能大徹大悟,自性現前,我們就可以完全徹底地把無量劫以來的罪業懺除,洗乾淨。那麼念佛一法具有這麼大的利益,阿彌陀佛以他的同體大慈悲心這樣地憶念我們,我們念佛就一定能很快得到殊勝的利益。這句六字洪名,無價的摩尼寶珠,我們還能繼續忘卻它,繼續漠然對待它嗎?佛還能可不去念嗎?「佛尚可不念乎?」

徹悟禪師用這樣的反問句法,告訴我們阿彌陀佛名號趕緊要懇切地、真誠地、不間斷地、無夾雜地去持念,這樣才能隨順佛心,才能令我們徹悟。這也是他的經驗,原來徹悟大師是稱為夢東禪師,他後來觀察所有的一切,作了個偈子「世間出世思惟遍,不念彌陀更念誰。」對夢東禪師來說,他對自己的修道、法身慧命是高度負責的,他對世間的善法,儒家、道家都思惟了個遍,都了解了。然後對出世間的所有法門,他也了解了個遍,了解遍就是擇法。最後結論,世間和出世間的,我都思惟遍了,不念彌陀更念誰呢?只有念阿彌陀佛才是最殊勝的。為什麼?一心具足十法界,哪個念頭當下顯現,就出現哪個法界。念阿彌陀佛就出現佛法界,那是最殊勝的。所以「佛尚可不念乎?」大家老實念佛。南無阿彌陀佛。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消業障最快最好的方法

首先無論是初學者還是久學者,我們都是業障深重的。業...

雖然身體還沒往生,但心早已過去

你想憑自己的功夫往生,是不可能的。這樣可就不空費了...

往生到極樂後還會迷嗎

問: 《妙法蓮華經》說我們原來是佛,現在迷了,那我...

有禪無淨土,十人九蹉路

宋代的很多禪師,比如五祖師戒禪師一轉世成為大文宗,...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四種攝受

在經典上說,菩薩發了菩提心以後,在娑婆世界求增上生...

能夠這樣堅持,往生就能預知時至

何為水到渠成呢?就是功夫純熟的時候,你嘴上在吃飯,...

龍褲國師念佛成就的公案

在明朝萬曆年間,有一位國師,名號為龍褲(法名已經佚...

四十八大願——(第26願)菩薩得金剛身

設我得佛,國中菩薩,不得金剛那羅延身者,不取正覺。...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療痔病經

佛說療痔病經...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安法師:做不到的就全交給阿彌陀佛

我們因無明的煩惱沒有斷,俱生我執堅固,會有什麼清淨...

四十八大願——(第20願)繫念必得往生

設我得佛,十方眾生,聞我名號,繫念我國,植眾德本,...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願不同的願目數字

問: 如何理解阿彌陀佛大願不同的願目數字? 大安法師...

人者,忍也

人者,忍也。這個忍字,心字上面一把刀,從忍從心。心...

四法供養為最上

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曾經駐錫於過去四佛弘法之處拘深瞿...

【佛學漫畫】地藏菩薩的故事——見聞利益品

地藏菩薩的故事——見聞利益品...

為什麼偏空涅槃只是個化城

然此三人,修行證果,雖則不同,而同斷見思,同出三界...

如何建立楞嚴咒壇場

立壇方法 這一科是說明:假設我們是生長在末法時代,末...

六個會傷腎的行為

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虧或腎氣過早衰...

怎樣才算出家因緣成熟

問: 怎樣才算出家因緣成熟? 慧律法師答: 出家還是...

善自調身心,具諸功德力

調心,改變人生的好習慣 古德云:君子慎所習。 良習,...

菩薩六度,佈施擺第一

佈施是一個好事。在菩薩六度裡面,佈施擺在第一。 大家...

找回那個沒有結婚前的你

一位婦人在河邊尋死,被路過的船夫搭救了,詢問原因,...

吃沙而亡的比丘

《百緣經》中的故事──佛在世時,舍衛城中有一位婆羅...

極樂世界是大乘菩薩的法界

第十五是大義門功德,大義門就是大乘門。極樂世界是大...

菩薩不涉險難之處

新年伊始,即驚聞上海外灘發生重大踩踏事件。通過官方...

【佛教詞典】一家宴

禪林用語。又作一家筵、一家宴。本指不招請他人,只為...

【佛教詞典】差摩蓮華鮮

佛世時,一比丘尼之名。善顯神通。嘗於樹下靜坐,思惟...

【視頻】對於極樂世界,你是真信還是假信(大安法師)

對於極樂世界,你是真信還是假信(大安法師)

【視頻】幸福的護欄-五戒十善

幸福的護欄-五戒十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