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勿作「二寶」弟子

大安法師  2014/04/01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勿作「二寶」弟子

在家信眾修行中首先要恭敬僧寶。尤其在佛滅度之後,佛寶、法寶還完全依靠僧寶來傳遞,離開僧寶一切免談。大陸現在有所謂的「二寶弟子」,就是皈依佛、皈依法,但不皈依僧。到最後一寶都沒有,成為「活寶」。對出家師父沒有恭敬心,就難以得到修行佛法的利益。

袈裟是三世諸佛解脫的幢相。能出家就說明善根深厚,光這一點都值得我們恭敬。更何況他還受持出家戒,每天福德流長!一個持戒比丘就是每天受用萬兩金子的供養也消的起。

供養三寶,首先是自己得到利益。當年唐太宗和玄奘法師有一個談話。唐太宗說:「對您這樣的高僧大德我能恭敬,然而對修行一般的比丘,好像不值得恭敬?」 玄奘法師說:「不能這樣!就好像你要祈禱真龍下雨,先要向泥龍祈禱,真龍才能下雨。要向佛求福,首先要先向凡夫僧求,佛菩薩才會使你得福。」唐太宗一聽豁然開朗,以後就是見到沙彌都恭恭敬敬。一個皇帝都有這個心態,何況一般的居士。對出家人恭敬就有福德,反之會折福。以前就有一位國王因為對阿羅漢傲慢失禮,由此而失去了國王的位置!

要多看出家師父好的方面,末法時代你用聖賢僧的標準來衡量所有出家師父也是不恰當的。僧團是住持佛法的主力軍,如果你老是講出家人的過失,使得社會一般人士對整個僧團一點信心都沒有,佛法當然就會名聲掃地。如果出家師父確實有不如法的地方,你可以私下以慈悲心勸勉,萬不可當眾宣揚。菩薩戒在十重戒裡規定說四眾過犯波羅夷。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大安法師文章列表

供養佛陀十字繡頭像是否不恭敬,應該如何處理

問: 信女早年未學佛前喜佛,敬佛,並在集市上見一佛陀...

至誠懇切專念南無阿彌陀佛

很多人對於佛教淨土理念,知道但是行不到。知之匪艱,...

至誠懇切的心,啟動了咒語的力量

【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

要謙虛、勿驕傲

在佛教中,有佛、有菩薩、有羅漢、有天人。 我們人,...

持經利益隨心論講記

今天我們首先講幾則褻瀆三寶遭惡報的事例,然後再講解...

一定有要恭敬心,才能在佛法當得到利益

你看玄奘大師那麼艱辛去印度取經求法,我們今天佛法送...

個子矮小的男子女人應改掉輕慢人的毛病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云:為人因何短小?以鳳生...

在恭敬中求,從生活裡修

天龍寺的夢窗國師擔任七朝的帝師,久受朝廷恩典,更受...

【大藏經】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大藏經】禪秘要法經

禪秘要法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

【大藏經】【註音版】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梵網經菩薩戒本(誦戒專用)...

【大藏經】唯識二十論

唯識二十論一卷 世親菩薩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極樂世界的水有不可思議的功德

水功德: 寶華千萬種,彌覆池流泉。 微風動華葉,交錯...

解決人生當中最終極的問題

【或問終身。菩薩曰:汝問終身耶?我這裡沒有斷終身的...

半信半疑的人能否往生

問: 如病人生前半信半疑,阿彌陀佛能帶他往生西方嗎...

何謂「大佛頂」

先了解何為大佛頂,古人都說這部《楞嚴經》是開悟的《...

宏海法師:淨土資糧--信願行

一、願 各位法師、各位居士,我們一起先合掌。 南無本...

溫暖的擁抱比耳光更有力量

球王貝利出生在巴西海岸線附近一個貧困的小鎮裡,父親...

一口氣不來,便向驢胎馬腹胡鑽亂撞

諸仁者,生死事大,無常迅速,生不知所從來,死不知所...

泥土的比喻

佛陀有一段時間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他...

「空、假、中」三觀的具體操作

一心三觀,它第一個,回歸到一念心性,這是第一個思想...

一念彌陀,頭上便放光

明朝萬曆年間的蓮池大師,淨土宗的第八祖。蓮池大師還...

光圖熱鬧恐怕你永遠都走不進佛門

問: 當前非法的佛教場所很多,合法的寺院也會搞一些...

印光大師:居士早晚課應專修淨土

佛說經咒甚多,誰能一一遍持。古人擇其要者列為日課,...

是什麼樣的因緣而墮畜生道

己三、示畜生趣 畜生是什麼意思呢?他內心愚癡,而不能...

人生的短暫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隨著時光的流逝,此時我終於感受...

五種因緣加持往生者不退轉

有人就問,我們都是業力凡夫,具足見惑思惑了,常常起...

疑人竊斧

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走的,於是...

【佛教詞典】五法不得授人戒

比丘當深信因果,常生慚愧,戒行精進,法義無忘,方堪...

【佛教詞典】兩舌語戒犯相

亦名:兩舌戒犯相、離間語戒犯相 行事鈔·隨戒釋相篇:...

【視頻】大悲咒(法鼓山唱誦)

大悲咒(法鼓山唱誦)

【視頻】顯明法師《普潤大師六即頌簡釋》

顯明法師《普潤大師六即頌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