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鐔津文集卷第十六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鐔津文集卷第十六

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非韓下

第十四

韓子為贈絳州刺史馬彙之行狀曰。司徒公之薨也。刺臂血書佛經千餘言。期以報德。又曰。其居喪有過人行。又曰。愈既世通家詳聞其世系事業。從少府請。掇其大者為行狀。託立言之君子而圖其不朽焉。馬彙者蓋北平郡王司徒馬遂之長子也。司徒公之薨者。乃其在父之喪也。刺臂出血書佛經者。在韓子當辯。乃從而稱之。韓子殆始識知乎佛經歟。夫父母之德昊天罔極。而孰可報之。今曰期以報德。韓子其乃知佛之法有所至乎。曰其居喪有過人行。是亦高其能行佛之事也。曰掇其大者以為行狀託立言之君子而圖其不朽焉者。韓子亦欲人皆勸而從事於佛乎。吾考韓子為行狀時。其年已三十四五。立朝近作博士御史矣。韓子自謂。素讀書著文。其楊墨釋老之學無所入其心。至此乃善彙為佛氏之事。豈韓子既壯。精神明盛。始見道理。迺覺佛說之為至耶。其後之雖稍辯佛(如辨佛骨事也)將外專儒以護其名。而內終默重其道妙乎。不然何徹至老以道理與大顛相善之慇勤而如彼也。夫佛乃人之至大者也。其可毀乎毀之適足以自損。於佛何所傷也。雖然原道先擯佛。何其太過。而行狀推佛。何其專也歟。韓子固亦不恆其德矣(注韓子為進學解。謂其陽斥佛老矣故其作原道最在前)。

第十五

餘讀唐書見其為韓子與李紳爭台參移牒往來論台府事體。而見愈之性愎訐言詞不遜大喧物論。及視韓子論京尹不台參答友人書而其氣躁言厲爭之也。噫韓李皆唐之名臣。何其行事之際乃若此。唐之典故御史台則掌持邦國刑憲典章。以肅正其朝廷也。京兆府雖所管神州畿縣。其實乃一大州牧之事體耳。以其台府較則台重於府矣。韓乃兼御史大夫。李正中丞。然大夫固高於中丞而韓李互有其輕重也。此所以發其諍端矣。韓子見幾初當避而讓之可也。不然姑從朝廷之舊儀。何乃使之輒爭。春秋時滕侯薛侯朝魯而爭長。孔子惡其無禮書之。遺左丘明而發其微旨。聖人豈不因前而戒後乎。紳愈縱不能見幾稍悟。豈不念春秋之法而懼之耶。然李氏吾不論也。韓子自謂專儒。毅然欲為聖人之徒。是亦知儒有爵位相先者。久相待遠相致者。在丑夷不爭者。又曰。君子矜而不爭者。韓子與公垂平生相善。始公垂舉進士時。韓子乃以書稱其才而薦諸陸員外者。及此正可推讓以顧前好乃反爭之。喧譁於朝廷。而韓子儒之行何有。故舊之道安在。使後學當何以取法。假令朝廷優於韓子。詔獨免其台參。韓子自當以不敢虧朝廷之令式。固宜讓第恭其禮貌日趨於台參。彼李紳識者。豈不媿且伏也。彼欲嫁禍於二人者。豈不沮其姦計而自悔。豈不歸厚德稱長者於韓子耶。是豈獨當時感媿乎逢吉而已矣。亦垂於後世士大夫之法也。惜乎不能行諸以成就其德。豈韓子力不足而識不至耶。昔廉頗不伏其位。居藺相如之下。宣言欲辱之。而相如至每朝時嘗稱疾。不欲與頗爭列。餘嘗愛相如有器識臨事守大體。太史公謂退讓頗名重丘山。宜其有重名也。較此其賢於韓子遠矣。漢孝景之時。竇嬰與田蚡交毀而相爭朝。既出而武安侯怒御史大夫韓安國不專助己。安國因責蚡曰。夫魏其毀君。君當免冠解印綬而歸可。曰臣幸得待罪。固非其任。魏其言皆是也。如此則上必多君有讓德。今人毀君。君亦毀之。譬如賈竪女子爭言。何其無大體也。韓子當時雖幸無御史之責。今其垂之史書而取笑萬世之識者。其又甚於安國之讓也。慎之哉。慎之哉。

第十六

韓子為鱷魚文與魚。而告之世。謂鱷魚因之而逝。吾以為不然。鱷魚乃昆蟲無知之物者也。豈能辨韓子之文耶。然使韓子有誠必能感動於物以誠即已。何必文乎。文者聖人所以待人者也。遺蟲魚以文。不亦賤乎。人哉文之。其人猶有所不知況昆蟲歟。謂鱷魚去之。吾恐其未然。唐書雖稱之。亦史氏之不辨也。

第十七

韓子與孟簡尚書書曰。來示雲。有人傳愈近少奉釋氏者。傳者之妄也。潮州時有一老僧號大顛。頗聰明識道理實能外形骸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要自以為難得。因與往來。及祭神至海上。遂造其廬。及來袁州留衣與之別。乃人之情。非崇信其法求福田利益也。噫韓子雖強為之言務欲自掩。豈覺其言愈多而其跡愈見。韓子謂大顛實能外形骸而以理自勝不為事物侵亂也者。韓子雖謂人情且爾。亦何免己信其法也矣。夫佛教至論乎福田利益者。正以順理為福。得性如法不為外物所惑。為最利益也。韓子與大顛游。其預談理論性。已廁其福田利益矣。韓子何不思以為感。乃復云云。吾少時讀大顛禪師書見其謂。韓子嘗問大顛曰。云何為道。大顛即默然良久。韓子未及諭旨。其弟子三平者遂擊其床大顛顧謂三平何為。三平曰。先以定動後以智拔。韓子即曰。愈雖問道於師。乃在此上人處得入。遂拜之。以斯驗韓子所謂以理自勝者是也。韓子雖巧說多端欲護其儒名。亦何以逃識者之所見笑耶。大凡事不知即已。不信即休。烏有知其道之如此。信其徒之如是。而反排其師忍毀其法。君子處心豈當然乎。大顛者佛之弟子也。佛者大顛之師也。夫弟子之道。固從其師之所得也。韓子善其弟子之道。而必斥其師。猶重人子孫之義方而輕其祖禰。孰謂韓子知禮乎。又曰。積善積惡殃慶各自以其類至。何有去聖人之道。捨先王之法。而從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此韓子未之思也。夫聖人之道善而已矣。先王之法治而已矣。佛以五戒勸世。豈欲其亂耶。佛以十善導人。豈欲其惡乎。書曰。為善不同。同歸於治。是豈不然哉。若其教人解情妄捐身世。修潔乎神明。此乃吾佛大聖人之大觀。治其大患以神道設教者也。其為善抑又至矣深矣。廣大悉備矣。不可以世道輒較也。孔子曰。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義也者理也。謂君子理當即與不專此不蔑彼。韓子徒見佛教之跡。不睹乎佛教聖人之所以為教之理。宜其苟排佛老也。文中子曰。觀極讜議知佛教可以一矣。此固韓子之不知也。又曰。且彼佛者果何人哉。其行事類君子耶小人耶。若君子也。必不妄加禍於守道之人。如小人也。其身已死其鬼不靈云云。此乃韓子疑之之甚也。既未決其類君子小人。烏可輒便毀佛耶。其閭巷凡庸之人最為無識。欲相詬辱也。猶知先探彼所短果可罵者。乃始罵而揚之。今韓子疑佛。未辨其類。君子之長小人之短。便酷詆之。不亦暴而妄乎哉。幾不若彼閭巷之人為意之審也。謂佛為大聖人。猶不足以盡佛。況君子小人耶。雖古今愚鄙之人。皆知佛非可類夫君子小人。而韓子獨以君子小人類佛。又況疑之而自不決乎。誠可笑也。又曰。天地神祇昭佈森列。非可誣也。又肯令其鬼行胸臆作威福於其間哉。夫天地神祇誠不可誣。固如韓子之言。但其欲賴天地神祇不令鬼作威福。此又韓子識理不至也。苟自知其所知詣理。理當斥斥之。理不當斥則不斥。知明則不待外助。理當則天地自順。吾輩於事是非抑揚。特資此矣。不類韓子外引神祇以為咒矢而賴之也。易曰。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韓子之徒。何嘗彷彿見乎聖人之心耶。劉昀唐書謂。韓輩抵排佛老於道未弘誠不私也。史臣之是非不謬也矣。

第十八

昔陽城以處士被詔遷諫議大夫。久之其諫爭未見。眾皆以虛名譏城。謂其忝也。而韓子遂作諫臣論非之。其意亦以城既處諫官。而使天下不聞其諫爭之言。豈有道之士所為乎。逮城出守道州。以善政聞。而韓子為序送太學生何堅還城之州。又特賢城所治為有道之國。特比漢之黃覇為頴川時。感鳳鳥集鳴之賀。餘小時視此二說。怪韓子議論不定。而是非相反。夫是必是之。非必非之。何其前後溷惑如此。古今所論。謂聖賢正以其能知人於未名之間。見事於未然之時也。昔王濬有大志。其未效之時。人皆笑之。唯羊叔子謂其必堪大事。而善待之。而濬果立功於晉。唐征淮西之時。李光顏初碌碌於行伍。人未之識。獨裴中立稱其才於憲宗。不數日奏光顏能大破賊兵。晉時戴睎少有才惠。人皆許以有遠政。唯嵇侍中謂其必不成器。其後睎果以無行被斥。故唐晉書稱其知人。而稽羊裴晉公三君子之美。灼灼然照萬世矣。韓子賢者。其識鑒人物固宜如此也。使賢城果賢。方其諫爭未有所聞之時。韓子當推之以質眾人之相譏。豈前既不賢。其後因時之所美。而隨又賢之。若是則韓子稱其有道無道。是皆因人乃爾。豈韓子能自知之耶。餘視唐書。見陽子素君子人也。非其賢為太守而不賢於諫官。乃韓子自不知陽耳。韓子謂。亢宗居諫官之職。而欲守處士之志。乃引易蠱之上九與蹇之六二交辭。以折其行事。此陽氏居官。自有王臣謇謇之意。而韓子不見。按唐書。正(避後諱)元之初。諫官紛紛競言。事細碎者無不聞達。天子益厭苦之。然當此亢宗自山林以有道詔為諫列。固宜相時而發。烏可如他諫臣齗齗遽騁口舌以重人主厭惡。詳亢宗在官而人不見其諫爭者。非不言也。蓋用禮五諫之義。而其所發微直自有次序。不可得而輒見。其五諫也者。曰諷。曰順。曰闚。曰指。曰陷也。諷諫者。謂知禍患之萌而諷告之也。順諫者。謂出詞遜順不逆君心。闚諫者。謂視君顏色而諫。指諫者。謂質指其事而諫。陷諫者。謂言國之害而忘生為君也。然其事未至亡國大害於政。則未可以指陷也。指陷謂言直而氣厲。激怒於人主。失身多而濟事少也。魏文正曰。臣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忠臣縱殺身有直諫之名。而不益其事。更彰君之惡。若是則諷諫果優隱於直諫。直諫豈不為不得已而用之耶。故古之聖賢多尚諷諫。孔子曰。吾從其諷諫乎。禮曰。為人臣之禮不顯諫。又曰。事君欲諫而不欲陳。此豈不然乎。陽子蓋如此之謂也。及裴延齡輩用事。邪人為黨。傾覆宰相。大害國政。亢宗不得已。遂與王仲舒伏閣下。一疏論其姦邪。天子果怒欲加罪誅城。會順宗適在東宮。解救僅免。然城諫爭法。經緊緩乃隨其事宜。始城與其二弟日夕痛飲。客苟有造城欲問其所以。城知其意即坐客強之以酒醉客。欲其不暇發語。此足見陽子居官其意有在。雖尋常之士。亦可以揣知陽子之意。韓子何其特昧而遽作論譊譊。輒引尚書君陳之詞而曰。若書所謂則大臣宰相之事。非陽子之所宜行也。是又韓子不知經也。若君陳曰。爾有嘉謨嘉猷則入告爾後於內。爾乃順之於外。曰斯謨斯猷維我後之德也。嗚呼臣人咸若時惟良顯哉。其所以嗚呼也者。蓋慨嘆凡臣於人者咸皆順行此入告順外之道。豈不為良臣大能昭顯其君之德也。孔安國傳之亦然也。如此則入則諫其君。出不使外人知者。何獨在大臣宰相者乃得行之耶。陽子立朝為諫議大夫。其位豈甚下。其官豈甚小。入則諫出則不使人知。豈不宜其所行。孰謂不可耶。夫諫爭自古罕有得其所者。漢之善諫者袁盎汲黯。而言事尚忤觸人主所不陷其身者。賴文武賢主而納諫。其後薛廣德朱雲劉輔輩。激怒天子又其甚矣。方陽氏之諫爭。師經有法。在韓子固當推之以教後世可也。更沮之。謬論如此。不亦易乎。

第十九

韓子讀墨謂。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不相用不足為孔墨。及與孟簡書。乃曰。二帝三王群聖之道大壞。後之學者無所尋逐。以至於今泯泯也。其禍出於楊墨肆行而莫之禁故也。韓子何其言之反覆如此。惑人而無准也。

第二十

韓子序送高閒曰。今閒師浮屠氏。一死生解外繆。是其為心。必泊然無所起。其於世必澹然無所嗜。韓子為此說。似知佛之法真奧有益人之性命焉。夫一死生者。謂死猶生也。生猶死也。在理若無其生死者也。既見其理不死不生。則其人不貪生不惡死也。夫解外謬者。自其性理之外男女情污嗜欲淫惑百端。皆其謬妄也。繆妄已釋。死生既齊。故其人之性命。乃潔靜而得其至正者也。老子曰。清靜為天下正。斯言似之。夫性命既正。豈必在閑輩待其死而更生為聖神為大至人耶。即當世自真可為正人為至行既賢益賢不善必善。而韓子不須與閑之言。其原道乃曰。絕爾相生養之道。以求其所謂清靜寂滅也。夫清靜寂滅者。正謂導人齊死生解外繆妄情著之累耳。以全夫性命之正者也。韓子為書。不復顧前後。乃遽作原道。而後生末學心不通理。視之以謂韓子之意止乎是也。遂循手跡以至終身。昧其性命而斐然傲佛。不識韓子為言之不思也。就使從閑而言自閑釋氏之所由。非欲推其道為益於世。意苟有益於世而君子何不稱之。孔子曰。大人不倡游言。蓋言無益於用而不言也。謂韓子聖賢之徒。安得為無益之言耶。將韓子雖謂文人於道尚果有所未至乎。吾不知也。

第二十一

唐人餘知古與歐陽生論文書。謂近世韓子作原道。則崔豹答牛享書。作諱辯則張昭論舊名。作毛頴傳。則袁淑大蘭王九錫。作送窮文。則楊雄逐貧賦。作論佛骨表則劉晝諍齊王疏。雖依倚若此愚未功過。然餘生論不足校其是否。其送窮文謂窮有鬼。窮鬼蓋委巷無稽自諛。韓子為文。此縱然如其鬼相睹何其怪乎。韓遂託斯以自諭。何取諭之不祥也。若韓子之智知學文(知或之字)與其文乃資鬼而為之。韓子豈自謂誠明人乎。君子之言法言也。謂可以教人而君子乃言也。不可以教人君子不言也。故孔子曰。大人不倡游言。韓子如此何以教人耶。語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韓子果窮尤宜以君子固守。烏可輒取陋巷鄙語文以為戲耳。

第二十二

韓子為歐陽詹哀辭。謂詹事父母盡孝道。仁於妻子。又曰。其於慈孝最隆也。而唐人黃璞傳詹。謂其以倡婦一動(一作慟字)而死。而譏詹不孝。乃引孟簡哭詹詩曰。後生莫沉迷。沉迷喪其真。璞詹之鄉人也。評詹固宜詳矣。檀弓曰。文伯之喪。敬姜據床而不哭。以文伯多得內人之情。而嫌其曠禮也。況以婦人之死而遺其親之恨者也。韓子稱詹之孝隆。不亦以私其黨而自欺乎。不亦不及敬姜之知禮乎(注詹之所以死者亦見於太平廣記)。

第二十三

韓子為羅池廟碑。而唐史非之。宜非也。其事神在韓子當辯。乃從神之而張其說。何其好怪也。語曰。子不語怪力亂神。而韓子乃爾。豈不與孔子相悖耶。

第二十四

韓子為毛頴傳。而史非之。書曰。德盛不狎侮。又曰。玩人喪德。玩物喪志。韓子非侮乎玩耶。謂其德乎哉。

第二十五

韓子論佛骨表。以古之帝王運祚興亡其年壽長短校之。謂無佛時其壽祚自長。事佛則乃短。指梁武侯景之事。謂其事佛求福。迺更得禍。以激動其君也。當南北朝時。獨梁居江表垂五十年時稍小康。天子壽八十六歲。其為福亦至矣。春秋時。殺其君者謂有三十六。彼君豈皆禍生於事佛乎。韓子不顧其福而專以禍而誣佛。何其言之不公也。自古亂臣竊發。雖天地神祇而無如之何。豈梁必免耶。此韓子未識乎福之所以然也。夫禍福報應者。善惡為之根本也。佛之所以教人修福其正欲天下以心為善。而不欲其為惡也。猶曾子曰人之好善福雖未至去禍遠矣。人之為惡。凶雖未至去禍近矣。佛之意正爾。但以三世而校其報施者。曾氏差不及佛言之遠也。故其禍福之來。自有前有後。未可以一世求。苟以其壽祚之短謂事佛無效。欲人不必以佛法為則。洪範以五福皇極教人。合極則福而壽。反極則禍而凶短折。如漢之文景最為有王之道。何則孝文為天子才二十三載。年四十七而死。孝景即位方十六載。年四十八而死。其曆數也。皆未及一世。其壽考也。皆未及下壽。豈謂孔子所說無驗而即不從其教耶。嗚呼聖人為教設法。皆欲世之為善而不為亂。未必在其壽祚之短長也。韓子謂。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國命來朝。陛下接之不過宣政一見禮賓一設賜衣一襲。衛而出境不令惑眾也。況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穢之餘。豈可直入宮禁云云。此韓子蔑佛之太過也。佛雖非出於諸夏。然其神靈睿智。亦真古之聖人也。又安可概論其舍利與凡穢之骨同校也。雖中國之聖人如五帝三皇者。孰有更千歲而其骨不朽。況復其神奇殊異。有以與世為祥為福耶。此韓子亦宜稍思而公論也。昔有函孔子之履與王莽之首骨者。累世傳之。至晉泰熙之五載。因武庫火遂燔之。夫大善者莫若乎孔子之聖人也。大惡者莫若乎王莽之不肖也。前世存其跡而傳之。蓋示不忘其大善也。留誡其大惡也。古今崇佛靈骨者。其意蓋亦慕乎大善也。若前所謂不過禮賓一設者。是乃示其不知禮而待人無品也。借令佛非聖人。固亦異乎異域之眾人者。安可止以一衣一食而禮之也。昔季札由餘入中國。而中國者以賢人之禮禮之。彼季札由餘第世之人耳。未必如佛神靈而不測者也。至使其君待佛。而不若乎季札由餘者也。孔子曰。事君欲諫不欲陳。謂不可揚君之過於外也。假或唐之天子以佛而為惡也。韓子乃當婉辭而密諫。況其君未果為惡。烏得訐激而暴揚其事乎。昔魏徵能諫。不能忘其言。書之以示史官。而識者少之。馬周垂死命焚其表草。曰管晏彰君之過。以求身後之名。吾弗為也。而君子賢之。若韓子之諫比魏徵。則未必為當留其表。使世得以傳其為謬。固又過於徵也。而全君之美。不及馬周之賢遠矣。又況君之所為未至為惡。而暴表論之。乃見斥流放抑留其說以自影其識智膚淺。播極丑於後世也。嗚呼。

第二十六

韓子上於頔書。稱頔若有聖賢之言行。乃曰。信乎其有德且有言也。乃引楊子云言曰。商書灝灝爾。周書噩噩爾。信乎其能灝灝而且噩噩也。然與頔列傳相反。不亦諛乎。

第二十七

韓子斥潮州。其女拏從之。商南層峯驛遂死。其後移葬。韓子銘其壙。恨其路死。遂至罵佛。因曰。愈之少為秋官言。佛夷鬼其法亂治。梁武事之。卒有侯景之敗。可一掃刮絕去。不宜瀾漫。夫華夏有佛。古今賢愚雖匹夫匹婦莫不皆知佛非鬼。知其法不教人為兇惡以亂政治。而韓子獨以為鬼亂治。韓女自斃。何關乎佛。而韓子情泥私其女。至乃戾古今天下之人。褻酷乎不測之聖人。誣毀其法尤甚。列子謂。西方之人有聖者焉不治而不亂。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蕩蕩乎民無能名焉。非此謂三王五帝三皇之言聖者也。宋文帝謂其群臣何尚之等曰。佛制五戒十善。若使天下皆遵此化。朕則垂致太平。韓子叢蔽而固不省此言也。又其作詩送澄觀而名之。詞意忽慢如規誨俗子小生。然澄觀者似是乎清涼國師。觀公謂詩詞有云。皆言澄觀雖僧徒。公才吏用當今無。又云。借問經營本何人。道人澄觀名籍籍。或云。別自一澄觀者。夫僧儒於其教名以道德。道德尊故有天子而不名高僧。唐之太宗以公稱玄奘是也。傳曰。盛德之士不名。太宗豈用此法耶。然春秋書名。非善之之意也。既贈之詩。特名呼而規刺之。豈其宜乎。縱非清涼國師已不當然。果在觀公益不可也。若觀法師者。自唐之代宗延禮問道。至乎文宗乃為其七朝帝者之師。其道德尊妙學識該通內外。壽百有餘歲。當其盛化之時。料韓氏方後生小官。豈敢以此詩贈之。是必韓子以觀公道望尊大。當佛教之徒冠首假之為詩示其輕慢。卑抑佛法之意氣。而惑學者趨尚之志耳。非真贈觀者也。韓子雖漫然不顧道理可否橫斥於佛。殊不知並其君與其本朝祖宗而辱之也。禮不敢齒君輅。馬蹴其芻有罰。見君之几杖則起。過君之車乘即下。尊敬其君故也。適韓子乃特慢忽其君之師。天子嘗所禮貌之者。其於禮義何若也。如德宗皇帝誕聖節賜輩延之內殿談法廣敷新經。帝時默湛海印朗然大覺。誡於群臣曰。朕之師。言雅而簡。詞典而富。扇真風於第一義天。能以聖法清涼朕心。仍以清涼賜為國師之號。然法師道德位貌若此尊嚴。可侮而失禮君師之德義乎。不唯無禮其君師與朝廷。抑又發乎後生小子輕薄之心。吾知而今而後天下不遵禮義。忽慢道德之士。其輕薄之風自韓子始也。

第二十八

韓子答崔立之書曰。僕見險不能止。動不得時顛頓狼狽。失其所操持。困不知變。以辱於再三君子小人之所憫笑。以至雲若都不可得。猶將耕於寬閑之野。釣於寂寞之濱。求國家之遺事。考賢人哲士之終始。作唐之一經。垂之於無窮。誅姦諛於既死。發潛德之幽光。吁韓子所謂作唐之一經過也。古之立書立言者。雖一辭一句必始後世學者資以為法。其言不中則誤其學者。周書。武成出於孔子之筆序而定之。其曰。血流漂杵。孟軻猶不取而非之。謂其不當言而言之過也。夫孔子作春秋六藝之文。尚不自謂為之經。稱經特後儒尊先聖之所作云爾。昔楊雄作太玄經。以准易故也。而漢諸儒非之。比之吳楚僭號稱王者也。今韓子輒言作經。何其易也。使韓子德如仲尼而果成其書。猶宜待他輩。或後世尊之為經。安得預自稱之。雖其未成比之楊雄。亦以過僭矣。其曰誅姦諛於既死發潛德之幽光者。此乃善善惡惡褒貶之意。蓋韓子銳志欲為之史耳。及視其外集答劉秀才論史書。乃反怯而不敢為而曰。夫為史者。不有人禍必有天刑。乃引孔子聖人作春秋辱於魯衛陳宋齊楚。卒不遇而死。齊太史兄弟幾盡。左丘明紀春秋時事以失明。司馬遷作史刑誅。班固瘦死。陳壽起又廢卒亦無所至。王隱謗退死於家。習鑿齒無一足。崔浩范曄亦族誅。魏收天絕。宋孝王誅死。足下所稱吳競亦不聞身貴而後有聞也(一本止略引司馬遷范曄左丘明等三人)然以此為尤。韓子何其勇於空言而怯於果作可笑也。誠前所謂顛頓狼狽失其所操持。而發斯狂妄耶。

第二十九

韓子謫潮陽。與方士毛於姬遇。遂作毛仙翁十八兄序謂。於姬者察乎言。不由乎孔聖道。不猶乎老莊教。而以惠性知人爵祿厚薄壽命長短。發言如駛駟。信乎異人也。然兄言果有徵以至雲。即掃廳屋候兄一日歡笑。韓子乃信其說。謂果若如兄言。即掃廳屋候兄者。即以兄事之。自列於門人也。當此韓子何其不知命而易動如此也。縱於姬之言果驗如神。在眾人當聽而奇之。韓子自謂專儒頡頏為聖賢之士。固宜守聖人之道也。語曰。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此謂君子。明故不惑。知命故不憂。勇於義故不懼。子夏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孔子曰。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蓋亦皆推乎聖人性命之道。無俟於苟也。烏得不顧此而輒如眾人惑於毛生乎。韓子自顧為學聖賢之儒如何耶。苟其道不至。安可以學聖賢自負乎。韓子前作謝自然詩而譏斥神仙異端者。語句尤厲。今方降為郡乃自衰變動尤惑。兄事仙翁異人。帖帖然願欲伏為其門人。掃灑廳宇以候之。憑其言而望脫去遷謫。以酬其待用之志也。中庸曰。素患難行乎患難。素夷狄行乎夷狄。韓子於聖人中庸。得無愧乎。

第三十

餘觀韓子之書。見其不至若前之評者多矣。始欲悉取而辯之。近聞蜀人有為書而非韓子者。方傳諸京師。所非謂有百端。雖未覩乎蜀人之書。吾益言之。恐與其相重姑已。劉昀唐書謂。韓子其性。偏辟剛訐。又曰。於道不弘。吾考其書驗其所為誠然耳。欲韓如古之聖賢從容中道。固其不逮也。宜乎識者謂韓子第文詞人耳。夫文者所以傳道也。道不至雖甚文奚用。若韓子議論如此。其道可謂至乎。而學者不復考之道理中否。乃斐然徒效其文而譏沮佛教聖人。大酷。吾甞不平。比欲從聖賢之大公者。辯而裁之。以正夫天下之苟毀者。而志未果。然今吾年已五十者。且隣於死矣。是終不能爾也。吾之徒或萬一有賢者。當今天子明聖朝廷至公。異日必提吾書貢而辯之。其亦不忝爾從事於吾道也矣。

鐔津文集卷第十六

 

上篇:鐔津文集

下篇:辯偽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咒

(可治癌症跟痔瘡、青春痘等等) 佛說療痔病咒: 怛(dan...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華嚴經傳記

華嚴經傳記卷第一 京兆崇福寺僧沙門法藏集 部類 隱顯...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

北魏僧惠生使西域記 魏神龜元年十一月冬。大後遣崇立...

婆藪槃豆法師傳

婆藪槃豆法師傳 陳天竺三藏法師真諦譯 婆藪槃豆法師者...

東林十八高賢傳

慧遠法師 法師慧遠。姓賈氏。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

佛說般舟三昧經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問事品第一...

佛說分別緣生經

佛說分別緣生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

【註音版】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有德女所問大乘經...

止觀大意

止觀大意 唐天台沙門釋湛然述   因員外李華欲知止觀...

佛說彌勒來時經

佛說彌勒來時經 失譯人名附東晉錄 舍利弗者,是佛第一...

眾經譔雜譬喻

眾經譔雜譬喻卷上 比丘道畧集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四品法門經

佛說四品法門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

雲門匡真禪師廣錄卷上並序 祖燈相繼數百年間。出類邁...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佛說尸迦羅越六方禮經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譯 佛在王...

【佛教詞典】一休和尚

(1394~1481)日本臨濟宗奇僧。法名宗純,字一休。號...

【佛教詞典】轉隨轉

轉與隨轉之併稱。轉,梵語 pravrtti,即轉起,謂法之生...

如何放下煩惱

問: 如何放下煩惱? 正如法師答: 人生在世,煩惱總是...

蕅益大師《見聞錄》

(一) 【原文】 楚中有一生員,心跡正直,值冥府缺第...

孝道是什麼,該如何弘揚孝道

問: 現在弘揚《弟子規》的朋友們也經常宣揚《二十四...

遭受任何痛苦,都是自己業力的顯現

佛陀在經典上說:一切有情,皆依食住。有情眾生的依止...

右手交給左手

從前在印度,有一個生性非常慳吝的人,不要說叫他佈施...

擁有了一億元,你就能得到幸福嗎

2005年,英國男子凱什.高夫和妻子喜中900萬英鎊,約...

返觀內照,觀此生滅之心

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須向讀書作文已了時,種種應緣處...

你動在什麼地方,你的心就在那裡

古時候有一個公案說:在饑荒的時代,有一個母親,她要...

不要購買有佛像標籤的香燭

賣香這件事,最容易培福,也最容易造罪業。製造粗劣、...

囉嗦嘮叨對孩子成長有沒有影響呢

問: 師父,我是一個孩子的母親,為了關心孩子,平時...

霧霾——淨業行人的欣厭劑

在過去的三五年裡,整個中國大地基本都籠罩在霧霾的陰...

對六字洪名繫念不止,一定能生彌陀淨土

你只要對六字洪名繫念不止,一定會生到阿彌陀佛的淨土...

【視頻】《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善音居士讀誦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善音居士讀誦

【視頻】《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黃慧音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黃慧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