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鐔津文集卷第十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鐔津文集卷第十五

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非韓中

第二

始視韓子原道。止以仁義為道德。謂韓子如此當絕不識儒之道德也。其後見彼顏子不貳過論曰。聖人抱誠明之正性根中庸之正德。又引中庸曰。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又曰。皆謂不能無生於其心而不暴之於外。考之於聖之道差為過耳。夫中庸誠明者。真聖賢道德仁義百行之根源也。如此韓子固亦知有中庸誠明之道德。原道何故棄之而不言也。謂人不足與知此道耶。謂人固不可忽歟。或將匿善而不盡言耶。君子固不可匿善也。是必韓子徒。見其誠明中庸之語。而心未通其理乎。然理最為幾微。精審而不易至也。七十二子之徒。孔子於此獨與顏淵。乃曰。其殆庶幾乎。而顏子至之。故其言鮮過。今韓子推本乎聖人之道德仁義與人何尚。其文字前無後有自相反亂。是可謂至其至乎。心不達誠明中庸至理。雖益著書可傳以為法乎。

第三

韓子。取孔子所謂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與其曰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者為性。而著原性曰。性之品有三。而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何也。曰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道而上下也。下焉者惡焉而已矣。其所以為性者五。曰仁。曰義。曰禮。曰智。曰信。上焉者主於一而行之四。中焉者之於五。一也不少有焉則少及焉。其於四也溷。下焉者之於五也。反於一而悖於四。謂上焉者善也。故能行其五者之道。中焉者可道而為善惡也。其於五者雖不甚有。亦可進而及之也。下焉者惡也。其於五者反悖而不能為之也。性之於情視其品。情之品亦有上中下三。其所以為情者七。曰喜。曰怒。曰哀。曰懼。曰愛。曰惡。曰欲。上焉者之於七也。動而處其中。中焉者之於七也。有所甚有所亡。然而求合其中也。下焉者之於七也。亡與甚直情而行也。然韓子如此而言善惡之者。與夫佛老之言同。乃特異其說也。夫性豈止佛老乎。天下之人皆得。蓋至公之道者也。烏可私之而臆說耶。嘻韓子惡佛老。遂至以其性命而曲說。何其愛惡如是之甚乎。夫孔子所謂惟上智與下愚不移者。蓋言人之有才智與聰明及愚冥而無識耳。非言性也。夫智之與愚乃其性通塞之勢耳。非性命之本末。若夫性者即在物靈焉。而有知者是也。今天下之人靈。然利至而知趨。害至而知避。孰不皆然。豈有上下之別耶。但其所知有遠邇。其能有多寡。是蓋通塞之勢異爾。論語所謂性相近者。蓋言其性則同也。曰習相遠者。蓋言其因學習故則人善惡異矣。其後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也者。是亦承會前語之意耳。謂人苟不為不善之習所移易者。唯是上智高才者也。不為善習而卒易者。亦唯是下愚絕頑者也。此外罔不由其所學習而為善為惡也。是亦聖人篤於勸教而化之也。夫上焉者聖人也。下焉者愚人也。善惡者好惡也。好惡與生皆生人皆有之。豈聖人唯好而愚人唯惡。苟曰聖人愚人皆有好惡。是善惡均也。豈上者唯善下者唯惡乎。韓子必謂上智與下愚不移。為上下之人其性善惡各已定矣。何孔子既曰性相近習相遠。謂人性之不差遽。又曰唯上智與下愚不移。謂人性之善惡各定。豈聖人之言前後不相副反覆而如此也。不直不相副。抑亦非示教也。謂聖人之言反覆可乎。韓子讀書不求其文之意如何耳。乃輒勍其語遂以為立言。夫仁義五常蓋人情之善者也。而韓子不審知。乃曰。所以為性者五。彼徒見五常者出。於性而遂以為性。殊不知性之所出者皆情也。今問其人曰。爾為五常仁愛與爾七情愛惡之愛異耶同乎。是必曰同也。爾五常好仁義之好與爾七情喜好之好同乎異耶。是必曰不異也。如此則韓子之謂五謂七謂善謂惡者。豈不皆情耶。著在乎情而始處性之邊徼也。韓子之所師者孔子也。欲為書安得不審其師之言而然後發何輒作謬乎。聖人之意也如此。孔子之言性。曰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物而動性之欲也。又曰。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夫人生而靜者。寂然不動者。是豈非人之性唯寂唯靜何嘗有善有惡有其品乎。夫感動而動性之欲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者。豈非接乎外物乃成其善惡之情耶。中庸曰。喜怒哀樂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是亦備見乎情性之分矣。嗚呼古聖人其言情性如此之效白。而後世不遵競務異而苟為其說。雖欲求異乎佛老。殊不識大悖其師之言而亂乎聖人之道也。易曰。利貞者性情也者。謂性正也情邪也。必以性制情乃中正也。後之學者方不知其性。乃為狂為悖為邪為佞為貪為惑。鮮有成其德性者也。豈堪立言垂法者。乃復以情以性不辨其真偽而傳之。其人吾恐夫益惑也。聖人之道斯將廢矣。

第四

韓子作原人曰。形於上日月星辰皆天也。形於下草木山川皆地也。命於其兩間夷狄禽獸皆人也。曰然則吾謂禽獸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獸皆舉之矣。指山之一草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則不可也。故天道亂而日月星辰不得其行。地道亂而草木山川不得其平。人道亂而夷狄禽獸不得其情。天者日月星辰之主也。地者草木山川之主也。人者夷狄禽獸之主也。主而暴之。不得其為主之道矣。是故聖人一視而同仁。篤近而舉遠。噫韓子何為言之不辨也。謂韓子善著書。吾不知也。彼其意亦類乎。祭統曰。夫人生於天地之間者皆曰命。其萬物死皆曰折。人死曰鬼。如孔子曰折曰鬼者。蓋分辨乎。人與禽獸草木異矣。韓子雖曰吾謂禽獸人可乎。曰非也。指山而問焉曰山乎。曰山可也。山有草木禽獸皆舉之矣者。欲以別其禽獸與人。而文不分明而取喻不切當。韓子之意其實謂人與夷狄禽獸皆同其性命之道也。不直云爾是必欲異乎他教之說也。然韓子如此而異。亦猶狙公賦茅曰朝三而莫四。朝四而莫三。果何能為異耶。其曰人者夷狄禽獸之主者。此又溷漫蓋不足為訓也。韓子苟謂人為血氣之主。彼夷狄者亦人爾。自可主乎禽獸也。安得謂如禽獸而主乎人耶。然禽獸亦非人為之主也。萬類各自有其主焉。人自主於其人類之長。禽獸亦乃自主於其類之長者也。天下何有禽獸馴狎人而為之主耶。彼韓子苟恤乎夷狄禽獸。與吾同其性命。欲人不暴之也。為之原人當曰人者夷狄禽獸之同其生也。同生而暴其生者不得其所以為生之道也。如此則庶幾可乎。

第五

韓子為本政曰。周之政文。既其弊也。後世不知其承。大敷古先。遂一時之術以明示民。民始惑教百氏之說以興。又曰。聞於師曰。古之君天下者化之。不示其所以化之之道。及其弊也易之。不示其所以易之之道。政以是得民以是淳。其有作者知教化之所繇廢。抑詭怪而暢皇極。伏文貌而尚忠質。茫乎天運窅爾神化。道之行也其庶已乎。韓子此說豈非厭以文之過惡。為教之有跡者也。然其言似欲天下如三王之政以文質相救。又若欲天下如三皇以易簡之道以為化。其言不端倪。令學者惑之。韓子苟欲如三王之政。則三王安得不示其所以政之之道耶。苟欲如三王之無為。其茫乎天運窅爾神化。則類乎老子之所謂其道德者也。如古之君天下者化之。而不示其所以化之之道者。莫盛乎伏犧神農黃帝三皇氏者也。三皇乃老氏之道之所師宗者也。韓子當譏老子謂其道德而為一人之私言也。老氏之說果私。則韓子斯言烏得為公耶。韓子為書何其不思不審而如此也。使學者何以考而為法。

第六

韓子作原鬼。謂適丁民之有是時也故原鬼為其辯之也。噫鬼何必原乎。使民不知鬼於政何損也。使民知鬼。於教亦何益耶。古之君子以道辯惑以政平妖。如斯而已矣。昔殷政弊而其民以鬼。先王患而殺之(殺或救字)以鬼者謂其多威儀似乎事鬼神者也。況又原鬼。真以鬼而示民。豈先王之法乎。語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韓子之為言。不唯悖先王之道。抑又昧乎孔子之意也。謬乎甚哉若此也。

第七

韓子為獲麟解曰。麟之出必有聖人在乎位。麟為聖人出也。聖人者必知麟。麟之果不為不祥。此謂麟為孔子出。孔子知麟。麟為祥。以解夫魯人昔謂麟為不祥者也。韓子之所謂何其未識經也。麟所以興春秋。苟不能發明孔子作春秋之意何用解麟。夫麟學者亦能辯之也。孔子聖人。豈止能知麟爾。言麟謂孔子出者。苟取雜家妄說無經據謬論也。韓子為知聖人稱麟。非徒為其出不出也。昔孔子因麟而作春秋者。蓋以麟鳳四靈大率係於王政。故禮運曰。聖人作則四靈以為畜。孔子之時。周室積衰王道已絕。有麟而無政。聖人感此遂以度吾將存乎王法也。故其書起於平王而絕筆獲麟。而杜預注獲麟。其說漫漶不決。既曰。麟為聖王之嘉瑞。又曰。時無明王。感嘉瑞而無應。既無明王。何以感其出耶。此蓋杜氏不能考其出不出之意也。禮運孔子謂。聖王之政大順。故鳳皇麒麟皆在郊棷。龜龍在宮沼。郊謂其逼王城也。棷謂其樵薪之淺叢也。謂大順所感。則麟鳳如其所畜養也。此言處乎近郊樵薪之間耳。其謂麟之出也如此。左氏曰。西狩大野獲麟。大野者蓋魯之大澤也。其荒遠險絕。視楚之雲夢吳之具區。皆天下所謂十藪者也。然深山大澤固異物之所隱伏也。麟不幸為魯搜而致之豈感而自出耶。吾故曰。麟未始出必謂此為麟之出也。則禮運孔子之言為謬矣。聖人豈謬乎哉。經曰。西狩獲麟。麟不自然而出可知也。聖人筆此。非善之之謂也。春秋凡稱獲者。不單訓於得。蓋兵戈勍勁得勝之謂也。經曰。獲晉侯之例是也。今曰西狩者。蓋惡其非時而暴物也。獲麟乃有譏耳。異義者曰。孔子修春秋。立言為素王之法。麟乃應之。或曰。興者為瑞亡者為災。謂麟為後代受命者之符瑞。此皆經傳所不見載。苟以臆裁殊不足取之。謂孔子為素王。其誣聖人之甚也。

第八

韓子以三書自薦。求用於宰相。吾讀之未始不為嘆息。世謂韓子若繼聖之賢之出也。餘謂聖賢進退語默動有師法。不宜與常士相浮沉也。古之士皆欲用。非其禮不與之用。三代之士仕以天下自任。無如伊尹。周之末憂天下。無如孔子。戰國之時欲行其道。無如孟軻。雖然皆以禮聘而為政。不聞以書自舉而求其用也。禮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語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歟。陳子謂孟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云云。夫古之聖賢待而不求也。如此待而不求。蓋貴義而守道也。此其所以為聖賢也。韓子既不能守道而貴義如古之聖賢也。又以書而自舉於其上。固宜恭其言平其氣自道可也。烏得躁以忿遽非人之政治耶。孔子曰。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又曰。今之矜者忿戾韓子推周公之事而較其時之政治。非其不至。夫身未及居位而輒誚其政。非躁乎。自舉不得而責人。非矜乎忿耶。儒行曰。澡身而浴德。陳言而伏。靜而正之。上弗知也。麁而翹之。又不急為也。陳言而伏也者。謂儒有所陳說。必伏而待上之命也。靜而正之也者。謂雖不得命必靜而守之。正不以傾躁也。上弗知麁而翹之又不急為也者。謂已雖有善言正行上弗之知。則同其顏色粗略而發之。不必急暴而為也。聖人如此之謂。蓋欲人遵理而遠辱也。遵禮所以為儒也。韓子慕孔子謂為純儒。而其所為反聖人之法如此。可謂真儒乎。不唯不至於儒。亦恐誤後世之。人失禮而招辱也。韓子之書欲其朝廷因己爵祿以誘致天下遺逸之士。韓子以此言待天下。何其淺且謬也。天下固亦有不隕穫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大能守道。抱節而賢過韓子者。如傅說諸葛亮輩。傅說諸葛亮豈止因人而遽來。徉徉然以趨祿利耶。此猶略舉其世之聞見之盛者。時主可以禮義誠聘而致之有為者也。況有沉名絕跡。逃越世網者耶。蓋有視分國如錙銖而不臣不仕。若泰伯伯夷者。雖爵命百返蔑如也。韓子亦何能誘而致之乎。吾恐韓子之策。未必能為國家取其至賢者也。韓子曰。古之人三月不仕則相吊。此引孟子滕文公下章初答周霄之問也。韓子徒略孟子之言(略或作掠)而不能以盡其意。其卒章孟子乃曰。古之人未嘗不欲仕也。又惡不由其道不由其道而往者與鑽穴隙之類也。其意正謂。士雖急於仕也。亦待其命而用。不可苟進而求用也。苟進而求用者。固如男女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鑽穴隙相窺踰牆相從。為人之所賤者也。今韓子自薦而求用。乃援孟子此章為諭。何忽自彰其失禮亡義也哉。吾聞古者欲有所見。唯以其所贄而前。天子則贄鬯。諸侯則贄玉。卿則贄羔。大夫則贄雁。士則贄雉。故孟子曰。孔子出疆必載質。不聞以書而見其上者。蓋後世者之苟為也。漢孝武時。四方之士如東方朔之徒。矜誕衒鬻。蓋以書而自薦。天下乃相效靡然而成風。孟子謂自鬻以成君。鄉黨自好者不為。而謂賢者為之乎。然而孰嘗以此而為愧也。嗚呼後世益衰風教浮薄愈甚。學者以藝相誇以能相勝。傲誕自大。孰不然也。溫良恭儉讓其道殆廢。當是時韓子固宜力行聖人之道。以身率先天下而正其風俗可也。又從事其事而矜誇忿躁愈盛。後生者學不知根本。徒見韓子之書乃相謂曰。韓子大儒。吾輩宜傚其所為也。如此不唯益損其風教。抑又害其臣之節。辱其人之身。故曰。韓子之書不法。吾無所取也。或曰。韓子之時。其取士之道異乎古也。韓子蓋因其時而為之也。必若守古之道。待其聘而後用。士君子之道必至死而不得其行也。曰不然。韓子尚以周公之道而責其時之宰相。當是何不念。今之時與古異矣。不可以古道而求今也。豈謀身即謂隨時而責人即謂必如古道。君子果如是為意耶。然聘士之禮何世無之。唐之時亦尚聞以禮而詔其隱者也。豈有遺聖賢而不聘耶。語曰。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此韓子之徒。亦宜思之也。

第九

韓子為對禹問。謂禹雖以天下傳之子。而其賢非不及乎堯舜傳賢之賢也。予少時著評讓。初亦取韓子所謂禹傳子之說。其後審思之。即考虞夏之書。竟不復見禹傳賢傳子之說。唯孟子曰。禹薦益於天。七年禹崩。三年之喪畢。益避禹之子於箕山之陰。朝覲獄訟者。不之益而之啟曰。吾君之子也。謳歌者。不謳歌益而謳歌啟曰。吾君之子也。及證之史。夏本紀太史公亦謂。禹以天下授益。益讓啟。天下遂奉啟以為君。此始明禹未嘗自以其天下與之子也。荀卿楊雄雖皆言傳授之事。亦未始稱禹自與其子之天下也。因怪韓子疎謬不討詳經史。輒為此言。假謂韓子苟取百家雜說。謂禹與子天下。其賢不減於堯舜也。又與禮運之言不類。禮運謂大道之行。天下為公者以其時為大同。謂大道既隱。天下為家者以其時為小康。而鄭氏解曰。天下為公者。禪讓之謂也。天下為家者。謂傳位於子也。夫禪讓既為大同。而家傳之時乃為小康。而禹苟果以天下與之子。其為賢也。安得不劣於堯舜耶。韓子雖欲賢禹。而反更致禹之不賢。然韓子揣堯舜禹所以傳授。而乃為其言曰。堯舜之傳賢也。欲天下之得所也。禹之傳子也。憂天下爭之之亂也。又曰。堯以傳舜。為憂後世。禹以傳子。為慮後世。何其文字散漫不曉分而如此也。然得所即不爭。爭即不得所也。憂猶慮也。慮猶憂也。其為義訓亦何以異乎。大凡爭鬪其必起於私與不平也。既謂禹欲使後世不爭。乃當不與其子。於事理為得也。既與之子。安得制其不爭之亂耶。禹之後及其子孫方二世。而羿遂奪其天下而有之。與寒浞輩紊絕夏政幾二百年。少康立乃稍復夏政繼禹之道也。所謂不爭安在耶。夫禹聖人也。豈聖人而不識其起爭之由耶。韓子雖苟為此說。而不累及夫禹乎。語曰。巍巍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孔氏之注。迃疎固不足發明乎聖人之意。此乃謂舜禹雖有天下。不我私而有之。皆謂常有所讓也。不幸禹之禪讓。其事不果。遂乃與其子。相承而有天下。孔子以其世數。姑列禹於三代之端。故禮運曰。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然而堯舜禹其則未始異也。夫天下者天下之天下也。與賢與子而聖人豈苟專之而為計乎。苟當其時天下之人欲以天下與之賢。而堯舜雖欲傳子不可得也。當其時天下之人欲以天下與之子。禹雖欲傳賢亦不可得也。故時當與賢則聖人必與之賢。時當與子則聖人不能不與之子。聖人之傳天下也。正謂順乎時數人事而已矣。豈謂憂之慮之為後世強計。而與其天下異也。堯謂舜曰。天之曆數在爾躬。舜亦以此命禹。禮曰。堯授舜。舜授禹。湯放桀。武王伐紂時也。是故易曰。天下隨時之義大矣哉。韓子之說無稽。何嘗稍得舜禹傳授之意歟。嗚呼謬哉。

第十

韓子既謫潮州。乃奏書謝天子。因諷其天子封禪。謂己文章可以振錫功德編乎詩書而不讓古人。吾竊笑韓子所發輕率而事不稽。古封禪乃國家大典。帝王之盛事。臣子平時猶不可使人主遽為。況乎在其斥逐齟齬而輒言之。韓子豈善自宜之耶。如陸贄以宰相黜忠州十年。杜門絕人事。不復為私書。贄不唯能慎。蓋亦知其自不當預朝廷之事也。陸公可謂識大體矣。若夫封禪者非二帝三王之事也。其始於秦之始皇。而甚乎漢之孝武。其事勢雄侈貲費。蓋百巨萬。禮度與古所謂類上帝望山川豈等耶。當時儒者雖引舜典至於岱宗柴望秩於山川之義。以傳會其說。似是而非。殊不得實。復援管夷吾對齊桓公封禪之言。是亦非出二帝三王之書也。漢書稱倪寬議封禪曰。然其薦享之義不著於經。誠然也。昔太史公雖以之為書。蓋避其當時依違。不敢灼然是非。弟曰餘從巡祭天地諸神名山而封禪焉。退而論次自古以來用事於鬼神者。具見其表裡。後有君子得以覽焉。至於班固議論郊祀至封禪。或可或否。亦不灼然是之非之。但推谷永之奏為正。後世宜有卓識賢者毅然推二帝三王之制度。折中夫秦漢舊事。以俟乎後世之為封禪者可也。吾嘗慨先儒如楊子云之徒。徒善著書是非今古。萬世而卒不及此。文中子雖稍辯之欲警隋之封禪者。而其說甚略於穆。後世如有功德不充符瑞未至輒以其法而苟為之者。其何以質之耶。韓子平生自負。謂能專二帝三王之道。而善斥百家古今之謬妄。安得一朝稍黜乃自衰謬反以秦皇漢武之雄侈夸誕者以事其君乎。韓子其所守如何哉。就令其君稍有功德可封禪也。猶宜斟酌比較太宗之時而然後舉之。唐之文皇帝。平數百年之積亂獨振王道。其功德崇盛宜比乎禹湯文武。雖漢之文景。尚恐其不足預其所有如此太宗猶不敢議封禪。故曰。如朕本心但使天下太平。雖缺封禪亦可比德堯舜。如百姓不足。雖修封禪亦何異桀紂。昔秦始皇登封岱宗奢侈自矜。漢文竟不登封。躬行儉約。今皆謂始皇為暴虐之主。而漢文為有德之君。由此而言。無假封禪。唐太宗可謂聖賢有道之君者也。而章武之時。其治道功德符瑞。其勝於太宗乎。不直不勝。亦恐不及正觀之風遠矣。而韓子乃欲其封禪。何其不思之甚也。然則秦漢文封禪者。豈專告其成功於天地耶。乃慕神仙求長生永壽而為之者也。是故其書曰。封禪即不死黃帝是也。又曰。上封則能仙登天矣。元和之末。天子方惑神仙長生之說。引方士柳泌服餌其金丹而為患殊甚。況又推秦皇漢武欲其重之。韓子舉事其見幾乎。豈其遭斥逐窮窘欲媚人主以自苟解免歟。中庸曰。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斯謂所向苟不失其理。皆可安之而無以寵辱禍福亂其志也明夫君子能以中庸而異於小人也。昔孫叔敖相楚。三進三黜而無喜慍之色。白居易斥潯陽。不以遷謫介其意。二子如此。蓋亦以中庸而自處也。韓子既勇於言事。方降為郡吏。乃舉動躁妄矜誇嗟諮。不能少安。不及孫子白樂天也遠矣。

第十一

韓子與馮宿書論文。謂人不知其文。遂自比楊子云。為太玄之時。乃引雄之言曰。世不知我無害也。後世復有楊子云。必好之矣。因謂子云死近千載。竟未有楊子云可嘆也。其時桓譚亦以雄書勝老子。老子未足道也。子云豈止與老子爭疆而已乎。此不為知雄者。其弟子侯芭頗知之。以為其師之書勝周易。然侯之他文不見於世。不知其人。果何如耳。以此而言。作者不祈人之知也明矣(已上皆退之文)吾視此未嘗不撫書而為其太息。謂韓子可賢耶。何其為言之易也。夫聖賢之所以著書。豈欲與人爭彊乎。聖賢唯恐道不明而人不治。故為之書欲以傳其道也。豈意與人爭疆也。不爭而乃有所為耳。夫以其所為而與人欲爭疆鬪勝者。此特流俗使氣不逞者之所尚也。聖賢如此而為其去眾人也何遠哉。其道至自形人之不至。其言是自形人之不是。其人有知遂自服而尊美也。豈有爭之而得人尊美乎。自古著書而其文章炳然藹如也孰如孔子。而孔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聖人豈以其道而苟勝乎。中庸曰。寬柔以教不報無道。南方之強君子居之。是豈以爭之而為強耶。語曰。由也兼人。故退之。是聖人豈欲儒者而與人爭彊乎。韓子師儒。為言不類其法。不亦誤後世之學者也。若老子之書。其所發明三皇五帝之道德者也。其文約而詳。其理簡而至。治國治家修身養神之方。出師用兵之法。天地變化之道。莫不備之矣。孔子嘗從事而師問其人豈非以其如此也。而老子豈易勝之乎。又況其所尚以不爭為德也。子云平生學問於蜀人嚴遵君平。故其法言盛稱於君平。君平乃治老子者也。及子云為太玄。乃以一生三為創製之本。是亦探老子所謂一生二二生三者也(此說見太玄解義)故子云曰。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雄書之宗本既出於老子。而謂玄勝老氏。亦其未之思也。然桓譚豈為能知子云乎。而韓子乃援桓譚之言。則已可笑矣。乃又曰。其弟子侯芭頗知之。以為其師之書勝周易。此又韓子之大謬矣。若雄之太玄。設方州部家四位者。乃易之四象六畫耳。布八十一首者。易之六十四卦也。二百四十二表存之而不盡書者。依周武口訣也。展七百二十九讚者。乃易之三百六十爻耳。其本不出乎陰陽二儀。其生剋不出乎七八九六五行之數。其紀綱不出乎三極之道。而雄之書大底資易而成之耳。其法言曰。其事則述。其書則作。漢書稱雄亦曰。以為經莫大於易。故作太玄皆酙酌其本。相與放依而馳騁雲。吾嘗治易。得其四象八卦之數。凡玄之所存者。六氣五行三才七政四時十二月。二十四節七十二候五紀五方五神五音十二律九宮十日十二辰。莫不統而貫之。蓋聖人含章天機秘而不發耳。至漢而焦贛京房輩輒分爻直日。而易之道遂露矣。子云蓋得意於焦氏之分爻也。復參之以渾天之法。然其巧思推數。自起其端為位為首為讚。以鈐乎一歲。傚易以佔天人之事。此其賢也。夫易者資河圖洛書以成之。蓋天地自然至神之法。非聖人之創製也。然非聖人亦不能發明之。雖其時世更歷三古藉聖人發揮者九人焉。唯伏犧文王孔子。事業尤著。若子云之書。其始何出而何得之。其為書之人何如於伏犧文王仲尼乎。然玄之法。蓋出於人之意思經營之致耳。與夫天地自然之道。固不可同日而言哉。子云之賢不及伏犧文王孔子。雖童蒙亦知其然也。而韓子以侯芭為頗知之而謂玄勝易。何其惑之甚也。晉書謂。王長文嘗著書號通玄。有文言卦象。可用卜筮。時人比之楊雄太玄。是亦可謂勝易乎。彼侯芭者尚不知其師之所祖述。何妄為之說掩抑聖人之經。亂後世學者之志。非細事也。此足以識芭之狂。愚何甚也。不必待見其他文而知其為人也。韓子於此當辨斥之。以尊證聖人之道可也。乃更從事其說。苟以資其自矜。儒者果當爾耶。吾恐以文爭強而後生習為輕薄。人人無謙敬之德。未必不自韓子之造端也。吾嘗謂。楊子因易以成書。其謂述之可也。不應作經自為其家與夫大易抗行。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仲尼猶不敢作。子云乃作之歟。漢書謂。諸儒譏楊子非聖人而作經。蓋亦以其不能尊本也。何複用其書勝易以重儒者之相非耶。

第十二

韓子以上書斥佛骨得罪。謫之潮陽。舟過洞庭湖。懼謫死。乃求祐於黃陵二妃之廟。韓子自謂比之聖賢正直不狥邪斥佛何遽乞靈於婦人之鬼耶。昔孔子疾病。子路請禱。子曰。丘之禱久矣。夫聖賢乃自信其誠素合乎天地神祇也。不待禱而求福。韓子禱之。其亦有所未合乎。及其得還乃出財治其廟。以具禮物祀之。為書以志其事。夫黃陵廟者。古今相傳雲。二妃從舜南巡有苗道死。遂瘞洞庭之山。由是廟焉。然此但世俗相傳耳。雖稍有所見。皆雜家或辭或志。非六藝備載。舜典唯曰陟方乃死。檀弓亦止曰舜葬蒼梧之野。蓋二妃未之從也。他書或曰二妃葬於衡山。或曰洞庭山二女所居。自天帝之女也。非舜之妃也。韓子自負師經。為聖人之徒。當此宜執經以正其世之疑訛可也。反從事而益為其說。孔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者謟也。二妃其事未正。復非己祖禰。而韓子事之。韓子不信佛而方遭毀佛骨之譴。何苟欲鬼神之福也如此。而不畏夫孔子之言耶。

第十三

韓子為處州孔子廟碑。以孔子社稷句龍棄。比而校其祭禮之豐約。謂孔子以德得盛禮之祀。勝於社稷與句龍棄。其詞曰。其位所不屋而壇。豈如孔子用王者事。巍然當座。以門人為配。自天子而下。北面拜跪薦祭。進退誠敬禮如親弟子者云云。夫社稷者。用其達天地之氣正。以不屋而壇為尊。唯喪國之社乃屋。示絕陽而通陰戒之也。故社稷屋之。乃其辱耳。韓子欲以社稷之無屋與孔子校其榮。何其不知經之如此耶。夫孔子者自以其教為儒者之先聖。固當享其釋菜釋奠之禮。烏可以句龍棄等比功德乎。是又韓子其評論之謬甚也。

鐔津文集卷第十五

 

上篇:鐔津文集

下篇:辯偽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 古筠比丘德異撰 妙道虛玄不可思議...

無量義經

無量義經序 蕭齊荊州隱士劉虯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

續集古今佛道論衡一卷(西域天竺國事) 大唐西崇福寺沙...

續清涼傳

重凋清涼傳序 白馬東來。象教流行於中土。玄風始暢。...

迦葉結經

迦葉結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一時世尊滅度未...

辯偽錄

辯偽錄序 元翰林直學士奉訓大夫知製誥同修國史張伯淳...

施食獲五福報經

施食獲五福報經(亦名佛說施色力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

諸佛要集經

諸佛要集經卷上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

起世經

起世經卷第一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等譯 閻浮洲品第一...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佛為海龍王說法印經 大唐三藏法師義淨奉 詔譯 如是我...

【註音版】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信力入印法門經

信力入印法門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曇摩流支譯 歸命一...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實相般若波羅蜜經 唐天竺三藏菩提流志譯 如是我聞:...

佛說須達經

佛說須達經 蕭齊中印度三藏求那毗地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諸德福田經

佛說諸德福田經 西晉沙門法立、法炬共譯 聞如是: 一...

【佛教詞典】非苦似苦住大寂靜

【非苦似苦住大寂靜】 p0720   雜集論六卷十一頁云:...

【佛教詞典】華嚴經綱要

凡八十卷。明代德清撰。又作大方廣佛華嚴經綱要。收於...

趙尊仁的往生故事

趙尊仁。法名培庚,江蘇如皋縣人。年三十餘歲,從事商...

修行法語

1、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

為什麼說名號即實相

阿彌陀,正翻無量,本不可說,本師以光壽二義收盡一切...

五戒善法為做人應知應行之原則

吾人生在世界,不只是要從自然界的萬物得到自身生活之...

聖嚴法師《慈悲是為了保護自己》

感同身受的慈悲,可以幫助我們破除執著、抗拒誘惑。但...

學佛要從做好身邊小事開始

佛經上告訴我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意...

謙虛十要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外貌。外貌乃內心之窗;心有所思,...

佛法的藏、通、別、圓四教

天台宗的智者大師把佛法的內容分成藏、通、別、圓四教...

從不好的果報中推出前因

我們看一個人,他今生的果,就要推出他往世的因,這是...

素食,就是不做餓死他人的幫兇

哈佛營養學家梅爾指出:如果美國肉類生產降低百分之十...

燃一香炷就能夠消無始罪業嗎

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說,為什麼我們無始的罪業,因為燃一...

對善人你要親近,對惡人要遠避

對善人你要親近,對惡人要遠避。善人、惡人就是吉、凶...

【視頻】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佛說阿彌陀經(音樂伴奏唱誦)

【視頻】《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道證法師念誦

《大寶積經無量壽如來會》道證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