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東林十八高賢傳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慧遠法師

法師慧遠。姓賈氏。雁門樓煩人。幼而好學。年十三。隨舅令狐氏遊學許洛。博綜六經。尤善莊老。宿儒先進。莫不服其深致。二十一。欲度江。從學范寧。適石虎暴死。南路梗塞。有志不遂。時沙門釋道安。建剎於太行常山。一面盡敬。以為真吾師也。初聞安師講般若經。豁然開悟。嘆曰。九流異議。皆糠秕耳。遂與母弟慧持投簪受業。精思諷誦。以夜繼晝。因求直道場。沙門曇翼。每給燈燭之費。安師聞之曰。道士誠知人。師神明英越。志與理冥。至二十四。大善講貫。有客聞說實相義。往覆問難。彌增疑昧。師為引莊子之說以相比類。惑者釋然。安師因許令不廢外典。常臨眾嘆曰。使道流東國者。其在遠乎。後隨安師南遊襄陽。值秦將符丕為寇。乃分張徒屬。各隨所往。耆德臨岐。皆蒙誨益。唯師不聞一言。即跪請曰。獨無訓敕。懼非人類。

安師曰。如汝者。復何所慮。師乃與弟子數十人。南適荊州。居上明寺。念舊與同門慧永。約結屋於羅浮。太元六年(晉孝武帝)。至尋陽見廬山間曠。可以息心。乃立精舍。以去水猶遠。舉杖扣地曰。若此可居。當使朽壤抽泉。言畢清流湧出。尋陽亢旱。師詣池側。讀海龍王經。忽見神蛇從池而出。須臾大雨。歲竟有秋。因名龍泉精舍。永師先居廬山西林。欲邀同止。而師學侶寢眾。永乃謂刺史桓伊曰。遠公方富弘道。而貧道所棲。隘不可處。時師夢山神告曰。此山足可棲神。願毋它往。其夕大雨雷震。詰旦林麓廣辟。素沙布地。楩楠文梓。充布地上。不知所自至。伊大敬感。乃為建剎。名其殿曰神運。以在永師舍東。故號東林。

時大元十一年也。此山儀形九疊。峻聳天絕。而所居盡林壑之美。背負爐峰。旁帶瀑布。清流環階。白雲生棟(廬山記匡裕先生殷周之際受道於仙人即岩成館人稱神仙之廬因名廬山尋陽記山高三千三百六十丈週二百五十里其山九疊水亦九派郡國志疊障九層包藏仙跡)。別營禪室。最居靜深。凡在瞻履。神清氣肅。師聞天竺佛影。是佛昔化毒龍瑞跡。欣感於懷。後因邪舍律士。敘述光相。乃背山臨流。營築龕室。淡辨圖寫。望如煙霧。複製五銘。刻於石。江州太守孟懷玉。別駕王喬之。常侍張野。晉安太守殷隱。黃門毛修之。主簿殷蔚。參軍王穆夜。孝廉范悅之。隱士宗炳等。咸賦銘讚(見廬山集)。先是尋陽陶侃刺廣州。漁人見海中有神光。網之。得金像文殊。

志雲。阿育王所造。後商人於海東獲一圓光。持以就像。若彌縫然。侃以送武昌寒溪主僧。僧珍常往夏口。夜夢寺火而此像室獨有神護。馳還寺果焚。像室果存。及侃督江州。迎像。將還。至舟而溺。荊楚為之謠曰。陶惟劍雄。像以神標。雲翔泥宿。邈何遙遙。可以誠至。難以力招。及寺成。師至江上。虔禱之。像忽浮出。遂迎至神運殿。造重閣以奉之。因制文殊瑞像讚。嘗謂諸教三昧。其名甚眾。功高易進。念佛為先。既而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不期而至者。慧永(同師安公先居西林)。慧持(遠師同母弟)。道生曇順(並羅什門弟)。僧睿曇恆道昺曇詵道敬(並遠師門人)。佛馱邪舍(此雲覺明罽賓國人)。佛馱跋陀羅(此六覺賢迦維衛國人)。名儒劉程之(號遺民)。張野周續之張詮宗炳雷次宗等結社念佛。世號十八賢。

復率眾至百二十三人。同修淨土之業。造西方三聖像。建齋立誓。令劉遺民著發願文。而王喬之等。復為念佛三昧詩以見志。師神貌嚴肅。瞻仰者則心戰。沙門有持如意致獻者。不敢陳白。竊留座隅而去。法師慧義。強正少可。謂師弟子慧寶曰。諸君膚淺。故於遠公望風推服。常至山。值師講法華。欲致難。輒內悸流汗。出謂慧寶曰。此公言貌。誠可敬服。殷仲堪任荊州。入山展敬。與師俱臨北澗松下。共談易道。終日忘倦。仲堪嘆曰。師智識深明。實難庶幾。師亦曰。君之才辨。如此流泉(後人名其處曰聰明泉)。司徒王謐。護軍王默。並欽慕風德。遙致敬禮(王謐有書往反)。盧循據江州。入山詣師。師少與循父遐同為書生。及見循。歡然道舊。其徒諫曰。循為國寇。得不為人疑。師曰。我佛法中。情無取舍。識者自能察之。此何足懼。及宋武進討循設帳桑尾。左右曰。遠公素王廬山與循交厚。宋武曰。遠公世表之人。何可疑也。乃遣使馳書。遺以錢帛。有行者來侍師。善驅蛇。蛇為盡去。因號辟蛇行者。有一虎往來。時見行跡。未嘗傷人。人號遊山虎。師與社眾。每遊憩上方峰頂。患去水遠。

它日有虎跑其石。水為之出。因號虎跑泉。又於一峰制涅槃疏。因名擲筆峰。初是大教流行。江東經卷未備。禪法無聞。律藏多闕。師乃命弟子法淨法領等。遠越蔥嶺。曠歲來還。皆獲梵本。昔安公在關中。請曇摩難提。出阿毗曇心論。其人未善晉言。頗多疑滯。後僧伽提婆至。即請重譯。及三法度論。於是二論乃興。師即制序以貽學者。聞鳩摩羅什入關。遣書通好。什答書曰。傳繹來貺。粗聞風德。經言末代東方有護法菩薩。欽哉仁者善弘其道。曇摩流支入秦。師遣弟子曇邕。請於關中。出十誦律流傳晉國。西土諸僧。咸稱漢地有大乘開士。每東向致禮獻心盧岳。及佛馱跋陀羅至。師即請出禪數諸經。於是禪戒典出自廬山。幾至百卷。先是此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說。但言壽命長遠。

師曰。佛是至極。至極則無變。無變之理。豈有窮耶。乃著法性論十四篇。羅什見而嘆曰。邊方未見經。便闇與理合。秦主欽風。以大智度論新譯致書求序。師以其文繁廣。乃抄其要為二十卷而為之序(羅什譯智論凡百卷)。桓玄征殷仲堪。要師出虎溪。稱疾不往。玄將入山。左右曰。昔殷仲堪禮敬於遠。請公勿屈。玄曰。仲堪死人耳。及玄見師不覺屈膝。所懷問難。不復敢發。及語至征討。師即不答。玄後以震主之威。勸令登仕。師正辭以答。玄不能強。既而欲沙汰眾僧。下教僚屬。曰沙門之徒。有能申述經誥。禁行修整者。始可以宣寄大化。其有違於此者。悉當罷黜。唯廬山道德所居。不在搜簡之列。師因致書廣立條制。玄悉從之。初庚冰輔政。以沙門應敬王者。何充奏不應禮。及玄在姑熟。復申冰議。師答書曰。袈裟非朝宗之服。缽盂非廊廟之器。塵外之客。不應致敬王者。乃著沙門不敬王者論五篇。

一明在家者有天屬之愛。奉主之禮。二明出家以求志。變俗以達道。豈得與世典同其禮敬。三明求宗不順化。宗謂泥洹不變。以化盡為宅(泥洹即涅槃翻不生不滅)。不順化者。其生可滅。其神可冥。冥神絕境。謂之泥洹。而不隨順於生生化化。流動無窮之境。斯所以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豈復有所禮敬者哉。四明體極不兼應。謂歷代君王體極之主。但務方內。而不可並御於方外。故曰不兼應。天地之道。功盡於運化。帝主之德。理極於順通。與夫獨絕之教。不變之宗。優劣明矣。若夫如來之道。則無所不應矣。五明形盡神不滅。謂火之傳於薪。猶神之傳於形。火之傳異薪。猶神之傳異形。方生方死。往來無窮。但悟澈者反本。惑理者逐物耳。有頃。玄篡位。即下書曰。佛法宏誕所未能了。初推奉主之情。故令興敬。今事既在己。宜盡謙光。

諸道人。勿復致禮也。桓玄西奔。安帝自江陵還京師。輔國何無忌勸師侯迎。師稱疾不行。帝遣使勞問。師上書謝病。帝復下詔慰答。師嘗講喪服經(當是禮記小記大記四制等篇)。雷次宗宗炳等。並執卷承旨。次宗後著義疏。首稱雷氏。宗炳寄書責之曰。昔與足下面受於釋和尚。今便稱雷氏耶(陸德明毛詩音義雲周續之與雷次宗同受詩義於遠法師亦此類也)。釋惠要患山中無刻漏。乃與水上立十二葉芙蓉。因波隨轉。分定晝夜以為行道之節。謂之蓮花漏。僧澈善篇牘。嘗至山南攀松而嘯。和風遠集。眾鳥悲鳴。超然有自得之趣。退諮於師曰。律禁管絃歌舞。若一吟一笑。可得為乎。師曰。苟以亂意。皆為非法。徹唯而止。師居山三十年。跡不入俗。唯以淨土克勤於念。初十一年澄心繫想。三睹聖相沉厚不言。後十九年七月晦夕。於般若台之東龕。方從定起。見阿彌陀佛。身滿虛空。圓光之中。有諸化佛。觀音勢至。左右侍立。又見水流光明。分十四支。流注上下。演說苦空無常無我之音。

佛告之曰。我以本願力。故來安慰汝。汝後七日。當生我國。又見佛馱邪舍慧持(義熙八年先逝)慧永(義熙十年先逝)劉遺民(義熙六年先逝)在佛之側。前揖師曰。師志在先。何來之晚。師語法淨惠寶曰。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見佛相。今復見之。吾生淨土必矣。又曰。七日之期。斯為漸矣。即寢疾。制遺誡曰。吾昔以知命之年。托業此山。自審有必盡之期。便欲絕跡外緣以求其志。良由性弱於斷。遂令同趣相引。時賢過眷。情以類感。不覺形與運頹。今年已八十三矣。仰尋違離之誨。俯慨自負之心。徒令此生虛謝。以悼往疾之深。今於至時露骸松林之下。即嶺為墳。無土木同狀。此乃古人之禮。汝等勿違。苟神理不昧。庶達其誠。大哀世尊。亦當祐之以道。門徒號慟若喪父母。師以世情難割。乃制七日展哀。至期始順寂。即義熙十二年八月六日也。弟子不忍露尸。與尋陽太守阮侃奉全軀舉葬於西嶺。累石為塔。謝靈運立碑以銘。遺德張野作序。自稱門人。宗炳復立碑於寺門。以表德業。師將終耆德請以豉酒治病。師曰律無通文。請飲米汁。師曰。日過中矣。又請食蜜和水。乃令披律尋文。卷未半而終。所著經論諸序銘讚詩記凡十卷。號廬山集(刻梓在越府)。自佛圖澄道安師遠法師曇順僧睿五世為國師云。唐宣宗大中二年。追諡辯覺大師。升元三年。追諡正覺(南唐李先主年號即晉高祖皇帝天福四年也)。大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追諡圓悟大師凝寂之塔。

慧永法師

西林法師慧永。河內潘氏。年十二出家。事沙門竺曇現。初習禪於恆山。與遠師同依安法師。期結宇羅浮。及遠師為安公所留。師乃欲先度五嶺。太元初至尋陽刺史陶范素挹道風。乃留憩廬山。舍宅為西林以奉師。布衣蔬食。精心克己。容嘗含笑。語不傷物。峰頂別立茅室持往禪思。至其室者。常聞異香。因號香谷。一虎同居。人至輒驅去。遠師來之龍泉桓伊為立東林。三十年影不出山。師居西林。亦如之。嘗因法事至近邑。還山薄暮烏橋營主醉騎馬當道遮師不聽去。師以杖指馬。馬驚走。營主仆地。師捧慰之遂還。營主病。往寺誨罪。師曰。非貧道意。為禱之。尋愈。鎮南將軍何無忌鎮尋陽。至虎溪。請遠公及師。遠公持名望。從徒百餘。高言華論。舉止可觀。師衲衣半脛。荷錫捉缽。松下飄然而至。無忌謂眾曰。永公清散之風。乃多於遠師也。師標誠植願。動在安養。義熙十年在疾。忽斂衣求屣欲起。眾驚問。師曰。佛來也。言終而化。異香七日。方歇葬於寺之西南。春秋八十三。唐玄宗朝。詔重建塔亭。追諡覺寂大師實智之塔。

慧持法師

法師慧持。遠公同母弟也。幼讀書一日所記常敵十日。年十八與兄同事安公。遍學眾經。游刃三藏。及安公在襄陽遣遠公與師東下。遂止廬山。師形長八尺衲衣垂膝。徒屬三百。師為上首。豫章太守范寧請師講法華經阿毗曇論四方雲聚琅邪王珣與范寧書問遠持二公孰愈。寧曰。誠謂賢兄賢弟。珣復書曰。但令如弟。誠未之有。況復賢邪羅什在關中。遙相欽敬。每致書通好。隆安三年。辭兄入蜀。遠公留之曰。人生愛聚。汝獨樂離。師曰。滯情愛聚者。本不應出家。今既割欲求道。正以西方為期耳。即悵然而別。至成都[郫-卑+((白-日+田)/廾)]縣。居龍淵寺。大弘佛法。升其堂者。號登龍門。義熙八年順寂春秋七十六。臨終遺命。務嚴律儀。專心淨業。以東間經籍付道泓。西間法典付曇蘭。以泓行業清敏。蘭神悟天發。並能系軌師蹤焉。

道生法師

法師道生。魏氏。鉅鹿人。幼從竺法汰出家披對經誥。一覽能誦。年在志學。便登講座。吐納明辨。雖宿望莫敢酬抗。初依盧山常以入道之要慧解為本。乃與僧睿慧嚴慧觀等遊學長安。從羅什受業關中。僧徒咸仰神悟。嘗喟然嘆曰。自經典東流。譯人重阻多滯權文。鮮通圓義。若忘筌得魚。始可與言道矣。於是校閱真俗精練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報。及頓悟成佛義又著二諦論。佛性常有論。佛無淨土論。應有緣論。並籠罩舊說妙有淵旨。守文之徒嫌嫉競起。師又以法顯三藏所翻泥洹經本先至(六卷成文)。經云。除一闡提。皆有佛性。師云。夫稟質二儀。皆有涅槃。正因闡提含生之類。何得獨無佛性。蓋是經來未盡耳。乃唱闡提之人。皆得成佛。時大本未傳。孤明先發。舊學僧黨。以為背經。遂顯大眾。擯而遣之。師正容誓之曰。若我所說背經。當見身癘疾。若與實相不背。願舍壽之日。踞師子座。遂拂衣而行。及後大經至聖行品雲。一闡提人。雖復斷善。猶有佛性。於是諸師皆為愧服。師被擯南還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至闡提處。則說有佛性。且曰。如我所說契佛心否。群石皆為點頭。旬日學眾雲集。忽雷震青園。佛殿有龍升天。因改寺曰龍光。師於寺請罽賓律師譯沙彌塞律傳於世。既而辭眾復投廬山預蓮社。久之還都止青霞寺。宋文帝大會沙門親御地筵食至良久。眾疑過中。帝曰。始可中耳。生乃曰。白日麗天。天言始中。何得非中。遂舉箸而食。一眾從之。莫不嘆其機辯。時王弘范泰顏延之並挹敬風猷相從問道元嘉十一年十一月庚子於廬山陞座說法將畢。眾見麈尾紛然墜地隱幾而化。宛若入定諸師聞之。益信前誓有證。翌日葬於廬山之西阜。初關中僧肇。始注維摩詰經。世咸玩味師乃更發深旨。人服其妙。所述維摩詰法華泥洹小品諸經皆有義疏時以師能推闡提得佛之義。於是顯其頓悟不受報等論。

曇順法師

法師曇順。黃龍人。幼出家承訓羅什講釋群經妙盡色空無著之旨。什嘆曰。此子奇器也。後來廬山同修淨業。寧蠻校尉劉遵孝於江陵立寺。要師經始。盛弘念佛三昧之道。宋元嘉二年。別眾坐逝。異香滿室。春秋七十九。

僧睿法師

法師僧睿。冀州人。遊學諸方嘗行經蜀西界為人所掠使牧羊。有商客異之。疑是沙門。及問以經義。無不綜達。即出金贖之。後遊歷天竺諸國。還至關中。從羅什諮稟經義。羅什翻法華經。以竺法護本雲。天見人。人見天。什曰。以此言過質耳。睿曰。將非人天交接。兩得相見。什喜。遂用其文。久之。來入廬山。依遠公修淨業。既而適京師止烏衣寺。講說眾經。聽者推服。宋彭城王義康要入第受戒師曰。禮聞來學。王乃入寺。祗奉戒法。王以貂裘奉師常用敷坐。王蜜以錢三萬買之。師曰。此雖非所宜服。然王之所施。不可棄也。王聞益加敬。謝靈運篤好佛理。殊方俗音。多所通解。嘗以經中字音求證於師。因為著十四音訓。梵漢昭然。元嘉十六年無疾。告眾曰。吾將行矣。即面西合掌而亡眾見臥內一金蓮花倏爾而隱。春秋八十五。

曇恆法師

法師曇恆。河東人。童孺依遠公出家。年甫十三。便能講說。內外典籍。無不通貫。德行清孤。物情推服。常有群鹿馴繞座隅。自入廬山。專志淨業。義熙十四年端坐合掌。厲聲念佛而化。春秋七十二。

道昞法師

法師道昞。穎川人。陳氏幼出家為遠公弟子。該通經律。兼明莊老。志節孤峻。言與行合。念佛三昧究心無間。義熙十四年豫章太守王虔。入山謁敬請為山中主用紹遠公之席。眾以道源法嗣。咸知宗仰。元嘉十二年集眾念佛。就座而化。春秋七十一。

曇詵法師

法師曇詵。廣陵人。幼從遠公出家。勤修淨業。兼菩講說。注維摩經行於世。常著窮通論以明宿修述蓮社錄以記往生。又能別識鳥獸毛色俊鈍之性。洞曉草木枝幹甘苦之味。妙盡其理。人知其有密證雲。元嘉十七年集眾謂曰。自建寺以來。至此五十年。吾之西行。最在其後。即跏趺念佛百聲。閉息遂絕。春秋八十。

道敬法師

法師道敬。琅邪王氏。祖凝之刺江州。遂從遠公出家。年十七。博通經論。日記萬言。每嘆戒律。終日難全。願淨六根。但稟一戒。以為得度之要。遠公知其堅正。許之篤志念佛。蚤夜弗替。遠公歸寂。乃入若邪山。宋永初元年謂眾曰。先師見命。吾其行矣。即端坐唱佛而化。眾見光明滿室。彌時方滅。春秋五十二。

佛馱邪舍尊者

尊者佛馱邪舍(晉雲覺明)。罽賓國婆羅門種。有沙門至其家乞食。父本外道怒歐之。遂手足攣躄。巫師謂曰。坐犯賢聖。即請此沙門悔過。旬日乃瘳。因令邪舍出家。時年十三。隨師行曠野。與虎遇。邪舍曰。虎已飽。必不傷人。前行中道。果見餘骸。年十五。誦經日至萬言。以分衛廢業為憂(梵語分衛晉言乞食)。一羅漢來代乞食。年十九誦經滿數百萬。言性度簡傲。不為諸人重。至三十猶為沙彌復從舅氏學五明論世間法術(內眾外道皆有五明內五明者一聲明二醫方明三咒術明四工巧明五因明外五明者前四並同後一是符印明)。至沙勒國。待遇隆厚。既而羅什至。乃從學阿毗曇論十誦律什隨母反龜茲師遂留止行化。符堅遣呂光伐龜茲執羅什。師聞歡曰。我與羅什未盡懷抱。今忽羈虜。相見何期。後十年。師東至龜茲。盛弘法化。羅什在姑臧。遣信要之。師恐國人止其行。取清水以藥投之。咒數十言。與弟子洗足。即夜便發。比旦行數百里。追之不及。問弟子何所覺耶。答曰。唯聞疾風流韾。兩目有淚。師又咒水洗足乃止。既達姑臧。什已入長安。聞姚主逼以妾媵。嘆曰。羅什如好綿纊。何可使入棘林。羅什勸姚主遣使迎師。既至。別立省寺於逍遙園。四事供養。一無所受。時至分衛一食而已。時羅什譯出十住經師更相征決。辭理方定師髭赤善解毗婆沙論。時人號赤髭論主。秦弘始中譯出四分律(四十四卷)長阿含經(二十二卷)。義熙八年來廬山入社。後辭還本國。自罽賓以虛空藏經一卷。寄商客至涼州。

佛馱跋陀羅尊者

尊者佛馱跋陀羅(晉雲覺賢)。姓釋迦。迦維羅衛國人。甘露飯王苗末也。幼亡父母。出家為沙彌。年十六。博學群經。深達禪律。嘗與僧伽達多。共遊罽賓。達多閉戶禪坐忽見師來雲。暫往兜率。致敬彌勒。言訖便隱。後益見其神變。敬心祈問。方知得不還果。時姚秦沙門智嚴至罽賓睹法眾清淨慨然東顧曰。我諸同輩未遇真匠將何發悟。即諮詢於眾。孰能遂我祈請。流化東土。僉應之曰。跋陀羅其人也。嚴乃要師裹糧而行。經歷諸國。至交址附舶循海。達於青州東萊。聞鳩摩羅什在長安。即往從之。秦太子泓請師於東宮集眾說法。與羅什論色空義。師曰。汝祗說得果中色空。不說得因中色空。什問何謂。師曰。一微空。故眾微空。眾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無眾微。眾微空中無一微。往覆數番。羅什罔測。秦主興供僧三千。盛修人事。而師禪靜自守。忽謂弟子曰。吾見本國五舶俱發。眾謂妄言。因共擯棄。乃與弟子慧嚴慧觀四十餘人。俱發至廬山香谷[菱-八]舍而居([菱-八]蒲曷切草舍)。時會蓮社遠公謂師被擯過由門人縣記五舶。於律無犯。即遣弟子曇邕致書秦主為其解擯。乃請師東林譯出禪數諸經。自是江東始耽禪悅。師志在游化。西適江陵。持缽分衛。果見天竺五舶至。此後還都立道場寺。先是支法領于于闐得華嚴梵本三萬六千偈。未經宣譯。義熙十四年。吳郡內史孟顗右衛將軍褚叔度請師為主譯。與沙門法業慧義惠嚴慧觀等為筆授譯。成六十卷。有二青衣。且從池出灑掃研墨。師先後譯出。觀佛三昧經。般泥洹經。修行方便論。及法顯所得大僧祗律。凡十五部。宋元嘉六年。念佛而化。塔於廬山北嶺。

劉程之

劉程之。字仲思。彭城人漢楚元王之後。妙善老莊。旁通百氏。少孤。事母以孝聞。自負其才。不預時俗。初解褐為府參軍。謝安劉裕嘉其賢相推薦。皆力辭。性好佛理。乃之廬山傾心白托。遠公曰。官祿巍巍欲何不為。答曰。君臣相疑。吾何為之。劉裕以其不屈。乃旌其號曰遺民。及雷次宗周續之宗炳張詮畢穎之等同來廬山。遠公謂曰。諸君之來。豈宜忘淨土之遊乎。程之乃鑱石為誓文。以志其事(文見廬山集)。遂於西林澗北。別立禪坊。養志安貧。精研玄理。兼持禁戒。宗張等咸嘆仰之。嘗貽書關中。與什肇揚搉經義著念佛三昧。詩以見專念坐禪之意。始涉半載。即於定中見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於正念佛中。見阿彌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程之曰。安得如來為我摩頂。覆我以衣。俄而佛為摩頂。引袈裟以披之。它日念佛。又見入七寶池。蓮青白。其水湛湛。有人頂有圓光。胸出卍字(卍字音萬是佛具萬德之相)。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飲之。程之飲水甘美。及窹猶覺異香發於毛孔。乃自慰曰。吾淨土之緣至矣。復請僧轉法華經。近數百遍。後時廬阜諸僧畢集。程之對像焚香。再拜而祝曰。我以釋迦遺教故。知有阿彌陀佛。此香先當供養釋迦牟尼如來。次供養阿彌陀佛。復次供養妙法華經。所以得生淨土。由此經功德。願令一切有情。俱生淨土。即與眾別臥床上。面西合手氣絕。敕子壅。積土為墳。勿用棺槨。時義熙六年也。春秋五十九(廬山集載感應事蹟甚詳)。

張野

張野字萊民。居尋陽紫桑。與淵明有婚姻。契野學兼華梵。尤善屬文。性孝友。田宅悉推與弟。一味之甘。與九族共。州舉秀才。南中郎。府功曹。州治中。征拜散騎常侍俱不就。入廬山依遠公。與劉雷同尚淨業。及遠公卒。謝靈運為銘。野為序首。稱門人。世服其義。義熙十四年與家人別。入室端坐而逝。春秋六十九。

周續之

周續之。字道祖。雁門人。父歿過江。因居豫章。八歲喪母。哀戚過於成人。十二詣范寧受業。通五經五緯。時號十經童子。養志閑居。窮研老易。公卿交辟無所就。入廬山事遠公。預蓮社。以為身不可遺。餘累宜絕。遂終身不娶。布衣蔬食。劉毅鎮姑熟。命為撫軍。復闢太學博士。俱不就。以稽康高士傳。得出處之正。為之註譯。宋武帝北伐。太子居守。迎館安樂寺。入講禮月餘。復還山。江州太守劉柳。薦於武帝。辟太尉掾不就。武帝踐祚。召至都間館東郭外。乘輿行幸問禮經。慠不可長。與我九齡射於矍圃三義。辨析精異上甚說。或問身為處士。時踐王庭何也。答曰。心馳魏闕者。以江湖為桎梏。情致兩忘者。市朝亦岩穴耳。時號通隱先生。續之素患風痹。不復堪講。乃移病鐘山。景平元年卒。春秋六十七。

張詮

張詮。字秀碩。野之族子也。尚情高逸。酷嗜典墳。雖耕鋤。猶帶經不釋。朝廷征為散騎常侍。不起。庾悅以其貧起為尋陽令。笑曰。古人以容膝為安。若屈志就祿。何足為榮。乃入廬山。依遠公研窮釋典。深有悟入。宋景平元年無疾。西向念佛。安臥而卒。春秋六十五。

宗炳

宗炳。字少文。南陽人。其母聦辨。富於學識。教授諸子皆有成。炳妙善琴書。尤精玄理。殷仲堪桓玄並以主簿辟皆不就。劉裕領荊州。復闢為主簿。答曰。棲丘飲谷。三十年矣。乃入廬山築室依遠公蓮社久之。兄臧為南平守逼與俱還江陵。閑居絕俗。劉裕辟太尉掾不就二兄卒。累甚眾。頗營稼穡。武帝敕南郡長時至餼賚衡陽王義季在荊州親至其室炳角巾布衣引見不拜。王曰。處先生以重祿可乎。對曰。祿如秋草。時過即腐。宋受禪征為太子舍人。元嘉初征為通直郎。太子建征為中庶子並不應。妻羅氏。亦有高志。羅氏歿。炳哀之過甚。既而悲情頓釋。謂沙門慧堅曰。死生之分。未易可達。三復至教。方能遣哀。雅好山水。往必忘歸。西涉荊巫。南登衡岳。因結宇山中。懷尚平之志。以疾還江陵。嘆曰。老病俱至。名山不可再登。唯澄懷觀道臥以游之。凡所游履。悉圖之於室。謂人曰。撫琴動操。欲令眾山皆響。宋元嘉二十四年卒。春秋六十九。

雷次宗

雷次宗。字仲倫。豫章南昌人博學明詩禮入廬山預蓮社立館東林之東。元嘉十五年召至京師立學館雞籠山置生徒百員除給事中不拜。久之還南昌公卿徂道以送與子侄書曰。吾童稚之年。已懷遠略。弱冠托廬山事釋和尚。游道餐風。二十餘載。淵匠既傾。復與汝曹歸耕先壟。山居谷飲。忽復十年。及今未老尚可勵志。成西歸之津梁。自今以往。家務大小。一勿見關。二十五年召拜散騎常侍不就。復征詣京師。築室鐘山。謂之招隱館。每自華林園。入延賢堂。為太子諸王講禮經。是年無疾而卒。春秋六十三。子肅之頗傅素業。官至豫章郡丞。

十八賢傳。始不著作者名。疑自昔出於廬山耳。熙寧間嘉禾賢良陳令舉舜俞粗加刊正。大觀初沙門懷悟以事蹟疏略。復為詳補。今歷考廬山集。高僧傳。及晉宋史依悟本。再為補治。一事不遺。自茲可為定本矣。

百二十三人傳

曇翼

餘杭人。初入廬山依遠公。後往關中。見羅什東還會稽入秦望山誦法華經十二年。感普賢大士化女子身。披采服。攜筠籠。一白豕大蒜兩根。至師前曰。妾入山采薇(上采服五采也彩俗下采薇採取也作采俗)。日已斜。豺狼縱橫。歸無生理。敢托一宿。師卻之力。女復哀鳴不已。遂令居草床上。夜半號呼腹疼告師按摩。師辭以持戒。不應手觸。女號呼愈甚。師乃以布裹錫杖。遙為按之。翌日女以采服化祥雲。豕變白象蒜化雙蓮。凌空而上。謂師曰。我普賢菩薩。特來相試。郡太守孟顗聞於朝。來建法等寺(今天衣寺)。初餘杭山沙門法志。常誦法華。有雉巢於庵側。翔集座隅。若聽受狀。如是七年。一日忽燋悴。志曰。汝能聽經。必生人道明旦雉殞。即為瘞之。夜夢童子拜曰。因聽經得脫羽類。今生山前王氏。後其家設齋。志方踵門。兒曰。我和尚來也。志撫之曰。汝我雉兒也。解衣視掖下有雉毳三莖。七歲令入山出家。十六落髮以掖有毳。因名以翼。

曇邕

楊氏。關中人。形長八尺。雄武過人。南來廬山依師遠公。內外典籍。無不綜習。立茅屋於山西以自居。止有弟子曇果。澄思禪門。一夕夢山神求受戒法。果曰。家師在此。可往求之。邕忽見一人著裌衣。風神端雅。從者三十人。乞授戒。師以果先夢。知是山神。乃為說法授五戒畢。神以外國二鋤為嚫。禮謝而去。師後往荊州行化。卒於竹林寺。

僧濟

入廬山問道。精悟深要。遠公嘆曰。紹隆大法。其在汝乎。及在疾。遠公以燭遺之曰。汝可馮此建心安養。師執燭停想。延僧誦淨土經。至五更。以燭授弟子元弼。隨僧行道。頃之覺自秉一燭浮空而行。見阿彌陀佛接至於掌。遍事諸佛。須臾而覺。喜曰吾以一夕觀念。便蒙接引。明日復於空中。見佛菩薩。謂弼曰。佛來也。即舉首西顧。一息而終。時方炎歊。體三日不變。異香郁然。

慧恭

豫章豐城人。與僧光慧堪慧蘭同志為學。光等學力不逮恭。而於淨土系想則過之。蘭謂恭曰。君雖力學博聞。豈不知經云。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恭曰。學不可已。孰能未死昧昧如癡哉。後七年。蘭等先逝。去時並有奇應又五年恭病且篤曰。大道沿洄。何時可止。死生去來吾何歸哉。於是叩頭雨泣。誓心安養。念不少間。忽見無量壽佛。以金台前迎。恭乘其上。見蘭等於台上光明中而告之曰。長老受生。已居上品。五等不勝慰喜。但恨五濁淹延相依之晚耳。恭於是日告眾。欣然奮迅而滅。義熙十一年也(廬山集有恭道人臨終感應事)。

法安

初依遠公為弟子。妙善講說。兼習禪業。律身持戒。為行尤精。義熙中。新陽邑社有暴虎居神廟樹下。前後害民以百數。安游其村。居民皆早閉門。乃之樹下禪坐。須臾虎負人至。見安驚喜跳伏。安乃為說法授戒。有頃而去。明旦居民見安。謂是神人。相率禮敬。因改神廟。立寺宇。請安居之。左右田園。並舍為寺業。常欲畫像須銅青。慮不可致。忽夢一人跪床前雲。此下有銅鐘。窹即掘之。果得二鐘。取青成像。而以銅助遠公鑄佛。後不知所終。

闕公則

入廬山白蓮社。既逝。有同社人至洛陽白馬寺。夜中為公則修忌祭。忽一時林木殿宇。皆作金色。空中有聲曰。我是闕公則。祈生極樂國。今已得生矣言訖無所見。

陸修靜

吳興人。蚤為道士。置館廬山。時遠法師居東林。其處流泉匝寺。下入於溪。每送客過此。輒有虎號鳴。因名虎溪。後送客。未嘗過獨陶淵明與修靜至。語道契合。不覺過溪。因相與大笑世傳為三笑圖。宋泰始三年。羽化於京師。賜謚簡寂。以故居為觀(雲笈七簽本傳雲元徽五年化)。

不入社諸賢傳

陶潛

字淵明(一字元亮)。晉大司馬侃之曾孫。少懷高尚。著五柳先生傳以自況。時人以為實錄。初為建威參軍。謂親朋曰。聊欲絃歌為三徑之資。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耶。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及宋受禪。自以晉世宰輔之後。恥復屈身異代。居尋陽柴桑。與周續之劉遺民並不應辟命。世號尋陽三隱。嘗言夏月虗間。高臥北窗之下。清風颯至。自謂羲皇上人。性不解音。畜素琴一張。弦徽不具。每朋酒之會。則撫而和之曰。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嘗往來廬山。使一門生。二兒舁籃輿以行。時遠法師與諸賢結蓮社。以書招淵明。淵明曰。若許飲。則往。許之。遂造焉。忽攢眉而去。宋元嘉四年卒。世號靖節先生。

謝靈運

祖玄有功晉室。靈運為康樂公主孫。襲封康樂公。文章為江左第一(應為江右指金陵也)嘗著木屐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則去後齒。尋山陟嶺。必造幽峻。至廬山。一見遠公。肅然心伏。乃即寺築台。翻涅槃經。鑿池植白蓮。時遠公諸賢。同修淨土之業。因號白蓮社(或云□為東西二地)。靈運嘗求入社。遠公以其心雜而止之。

范寧

字武子。篤學多所通覽。時浮虛相煽。儒雅日替。寧以其源始於王弼何晏二人之罪。深於桀紂。乃著論非之。累遷中書侍郎。朝廷疑義。輒諮訪之。出補豫章太守。大設庠序。起學台。功用彌廣。刺史王凝之上言抵罪免官歸家。遠公招之入社。而寧竟不能往。

龍眠李伯時。為餘作蓮社十八賢圖。追寫當時事。按十八賢行狀。沙門慧遠。初為儒。因聽道安講般若經。豁然大悟。乃與其弟慧持。俱棄儒落髮。太元中。至盧山。時沙門慧永。先居香谷。遠欲駐錫是山。一夕山神見夢。稽首留師。忽於後夜。雷電大震。平旦地皆坦夷材木委積。江州刺史桓伊表奏其異。為師建寺。是為東林。因號其殿為神運。時有彭城遺民劉程之。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之。南陽宗炳。張詮。張野。凡六人。皆名重一時。棄官舍緣。來依遠師。復有沙門道昺。曇恆惠睿曇詵道敬道生曇順凡七人。又有梵僧佛馱跋陀羅。佛馱邪舍二尊者。相結為社。號廬山十八賢。時陳郡謝靈運。以才自負。少所推與。及來社中。見遠師心悅誠服。乃為開池種白蓮。求預淨社。遠師以其心亂拒而不納。

陶潛時棄官居栗裡。每來社中。或時才至。便攢眉回去。遠師愛之。欲留不可得。道士陸修靜居簡寂觀。亦常來社中。與遠相善。遠自居東林。足不越虎溪一日送陸道士。忽行過溪。相持而笑。又嘗令人沽酒。引淵明來。故詩人有愛陶長官醉兀兀。送陸道士行遲。遲沽酒過溪俱破戒。彼何人斯師如斯。又云陶令醉多招不得。謝公心亂去還來者。皆其事也。此圖初為人路。與清流激湍。縈帶曲折。逾石橋。溪回路轉。石岩一。又繚而上石岩一。二岩之間。有方石池種白蓮花。嵓之傍。有石梯。度山迤邐而去。不知所窮。當圖窮處。橫為長雲。蔽覆樹腰岩頂。其高深遠近。蓋莫得而見也。傍石池有高崖懸泉。下瀦為潭。支流貫池。下注大溪。激石而湍浪者。虎溪也。嵓之外。遊行而來者二人。一人登嶺出半身者。宗昺也。一人躡石磴而下者曇順也。嵓中經筵會講者四人一人踞床憑幾揮麈而講說者。道生也。一人持羽扇。目注懸猿。而意在深聽者。雷次宗也。一人合掌坐於床下者。道敬也。一人相向而坐者。曇詵也。一人執經卷。跪聽於其後。童子一。舒足搔首有倦聽之意。蓮池之上。繯石台坐而箋經校義者五人。石上列香爐筆硯之具。一人憑石而坐者。劉程之也。一人手開經軸。倚石而回視者。張詮也。一人正坐俯而閱經者。惠睿。也一人回坐拱手傍視而沉思者。惠持也。一人持如意而指經者。惠永也。一人捧經笈與童子持如意立其後。又童子跪而司火。持鋏向爐而吹。一人俯爐而方烹。一人捧茶盤而立。傍有石置茶器。又一岩中有文殊金像繯坐其下為佛事者三人。一人執爐跪而歌唄者。曇恆也。一人坐而擎拳者。道昺也。一人執經卷而坐者。周續之也。臨溪偶坐者二人。皆梵僧。一人袒肩持短錫者。跋陀羅也。一人舉如意據膝而坐者。耶舍也。童子一。卷髮胡面持羽扇立其後。一人露頂坦腹仰視懸泉坐而濯足者。張野也。童子持巾立其側。又蹲而汲者一人。石橋之傍。峭壁崛起。前有僧與道士相促而笑者。遠公送陸道士過虎溪也。一人貌怪雄視。捉巾瓶而立者。捕蛇翁也。童子負杖卻立而待。一人乘籃輿者。淵明之回去也。淵明有足疾。嘗以竹籃為輿。其子與門生肩之。前者若欲憩而不得。後者若甘負而忘倦。蓋門人與其子也。童子負酒瓢從之。一人持貝葉騎而方來者。謝靈運也。傍一人持曲笠。童子負笈前騎而行。凡為人三十有八。馬一猿一。鹿一。器用草木。不復以數計。人物灑落。泉石秀潤。追千載於筆下。萃群賢於掌中。開圖恍然。若與之接。揮麈而談者。如欲懸河吐屑。肆辯而未停。默坐而聽者。如欲屏息社意。審諦而冥冥。沉思者。如欲鉤深味遠。叩玄關宅靈府。而游乎恍惚之庭。梵唄者。如欲轉喉鼓舌而有云雷之響。與海潮之聲。行往來者。如御風而遐舉。坐臨水者。如騎鯨而將去。笑執手者。軒渠絕倒。達於衣冠。蓋其心手相忘。筆與神會。而妙出意表。故能奴隸[(廠@((既-旡)-日+口))*頁]陸。童僕張吳。跨千載而獨步。非十八人者。不足以發伯時之筆。非伯時者。不足以寫十八人之趣。豈非泉石膏肓。煙霞錮疾。其臭相似。故形容之工。若同時而共處者也。伯時與餘為從兄。實山林莫逆之友。為此圖凡三十八日而成。餘得之。游居寢飯其下。客來觀者。或未知蓮社事。因記其後。覽者當自得之也。圖成於元豐庚申十二月二十五日。越明年辛酉正月二十六日。龍眠李沖元元中記。

東林十八高賢傳(終)


上篇:觀音經持驗記

下篇:諸上善人詠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七佛本願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

觀無量壽佛經疏

觀經玄義分卷第一 先勸大眾發願歸三寶  道俗時眾等,...

【註音版】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印光大師校印本)...

觀無量壽經義疏

觀無量壽經義疏(本) 淨影寺沙門釋慧遠撰 此經開首先知...

無量壽經義疏

無量壽經義疏上卷 沙門慧遠撰 聖教不同。略要唯二。一...

阿毗曇心論

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勝造 晉太元元年僧伽提婆共惠...

大乘起信論義疏

大乘起信論義疏上之上 淨影寺沙門慧遠撰 大乘起信論者...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大方廣佛華嚴經感應傳 四明山大方廣無生居士胡幽貞刊...

大唐西域記

大唐西域記序 竊以穹儀方載之廣,蘊識懷靈之異,《談...

道宣律師感通錄

道宣律師感通錄 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宣律師感天侍...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隋天台智者大師別傳 門人灌頂撰 大師諱智顗。字德安。...

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

釋迦如來涅槃禮讚文序 宋霅谿沙門仁岳撰 儒家流有終身...

佛說未生冤經

佛說未生冤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晚課蒙山施食儀

晚課蒙山施食儀...

佛說決定義經

佛說決定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

西方合論

重刻西方合論序 儒以三綱五常,奠乾坤而正人類;至於...

佛說七佛經

佛說七佛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

佛說婦人遇辜經

佛說婦人遇辜經 乞伏秦沙門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佛說闢除賊害咒經

佛說闢除賊害咒經...

外道問聖大乘無我義經

外道問聖大乘法無我義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佛教詞典】非聚

【非聚】 p0711   大毗婆沙論三十二卷一頁云:問:何...

【佛教詞典】慈恩八宗

慈恩大師將佛教分為八宗,即   一、我有法空宗,指犢...

12個最內涵的漢字,道盡人生真諦

漢字除了是語言外,還蘊含著我們老祖宗的深刻智慧,以...

認定你這個朋友

單位和家之間的路途有點遠,又不在公交線路上,遇上緊...

世界名人談素食

1、物理學家愛因斯坦 我認為素食者的人生態度,乃是出...

在地下入定七八年, 生死卻仍未了

明朝有一位皇帝要到紫金山的寺院上香,當時是一個下大...

一句佛號能解怨,凶煞之地化清涼

自古以來佛家有一句成語說:一子持齋千佛喜,九玄七祖...

為提婆達多申訴的比丘

昔日,佛陀住在王舍城的竹林精舍時,五百位大比丘跟隨...

邪淫如同桶底洞,有多少福都會漏完的

印光大師曾經開示說:人生世間,父母,壽命,相貌,學...

120歲傳奇高僧虛雲老和尚一生的十大劫難

一難生為肉球 老和尚是在清道光二十年(歲次庚子)七月...

慧律法師《死亡的藝術》

前言 好生惡死乃人之常情。多數的人忌諱談死,殊不知...

「善念」和「善根」的差別

菩提心它是一種善根,我們一般人是善念,善念跟善根的...

切勿舍淨土而修其它法門

閣下既看《文鈔》,宜依之而行,則決定會得大利益。切...

當心平靜下來,頭腦也會清楚一些

觀世音菩薩究竟是什麼樣子呢?在好幾部重要的經典裡,...

【視頻】平興寺2014年除夕辭年禮祖晚課

平興寺2014年除夕辭年禮祖晚課

【視頻】《解深密經》聆志居士念誦

《解深密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