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鐔津文集卷第五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鐔津文集卷第五

藤州鐔津東山沙門契嵩撰

論原

禮樂

禮王道之始也。樂王道之終也。非禮無以舉行。非樂無以著成。故禮樂者王道所以倚而生成者也。禮者因人情而制中。王者因禮而為政。政乃因禮樂而明效。人情莫不厚生而禮樂之養。人情莫不棄死。而禮正之喪。人情莫不有男女。而禮宜之匹(一本作正)人情莫不有親疎。而禮適之義。人情莫不用喜怒。而禮理之當。人情莫不懷貨利。而禮以之節。夫禮舉則情稱物也。物得理則王政行也。王政行則其人樂而其氣和也。樂者所以接人心而達和氣也。宮商角徵羽五者樂之音也。金石絲竹匏土革木八者樂之器也。音與器一主於樂也。音雖合變非得於樂則音而已矣。是故王者待樂而紀其成政也。聖人待樂以形其盛德也。然則何代無樂與。何代無禮與。禮愈煩而政愈隳。樂愈舉而時愈亂。蓋其所制者禮之儀也。非得其實也。所作者樂之聲也。非得其本也。夫樂之本者在乎人和也。禮之實者在乎物當也。昔有虞氏也修五禮。故其治獨至於無為恩洽動植。而鳩鵲之巢可俯而觀。乃韶作而鳳凰來格。故孔子曰。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蓋言舜修禮得禮之實也。作樂得樂之本也。叔孫通制禮。事禮之儀者也。杜夔修樂。舉樂之文者也。舉文則宜其治之未臻也。事儀則宜乎其政之未淳也。夫禮所以振王道也。樂所以完王德也。故王者欲達其道而不極(極或作及)於禮。欲流其德而不至於樂。雖其至聖。無如之何也。人君者禮樂之所出者也。人民者禮樂之所適也。所出不以誠則所適以飾虛。所出不以躬則所適不相勸。是故禮貴乎上行。樂貴乎下效也。夫宗廟之禮所以教孝也。朝覲之禮所以教忠也。享燕之禮所以教敬也。酢醻之禮所以教讓也。鄉飲之禮所以教序也。講教之禮所以教養也。軍旅之禮所以教和也。婚娉之禮所以教順也。斬衰哭泣之禮所以教哀也。夫教者教於禮也。禮者會於政也。政以發樂。樂以發音。音以發義。故聖人治成而作樂也。因音以盛德也。因宮音之沉重廣大以示其聖。因商音之剛厲以示其斷。因角音之和緩以示其仁。因徵音之勁急以示其智。因羽音之柔潤以示其敬。律呂正也。以示其陰陽和也。八風四氣順也。以示其萬物遂也。猶恐人之未睹。故舞而像之。欲其見也。恐人之未悉。故詩以言之。欲其知也。感而化之則移風易俗存乎是矣。是先王作樂之方者也。

大政

大政言其大公也。大公之道在乎天。則君子不苟能也。小人不苟爭也。德裕君則君之。德裕臣則臣之。何必苟能得其生則生之。得其死則死之。何必苟爭。世無苟且則法無所閑也。人無爭奪則兵無所起也。堯舜之所以揖讓治也。大公者何。推至誠而與天下同適也。聖人大誠。故其所為(一本無所)則大公也。誠以道則以道傳天下也。誠以正則以正用其人也。誠為大則范法乎天地也。誠為小則察微乎神妙也。故能道成而不私其位也。政成而不有其功也。育萬物而不顯其仁也。周萬物而不遺其智也。故聖人大有為而無累也。大無為而化淳也。誠也者天道也。公也者人道也。聖人修天道而以正乎人道也。誠者不見也。公者見也。由所見而審所不見。則聖人之道明矣。堯命四正其人稱也。物所以遂其時焉。民所以得其死生焉。舜命六官四岳十二牧其人當也。故其政亦臻也。教亦顯也。堯有子曰朱。舜有子曰均。二子道不足以在位也。迺以天下之賢人也。故授之舜也。授之禹也。蓋以天下為公。而天下之人之民。孰為有苟私而爭也。狄人未化而聖人益德而懷諸。故德者得其政也。政者發其誠也。誠者貫乎天地人物鬼神也。是故聖人(聖人或作君子)誠之則五材四時罔不若也。易曰。中孚豚魚吉。又曰。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爾靡之。故堯舜之政治所以簡也。用人所以當也。政簡則無煩法也。用當則無妄官也。示五刑所以持民之過失而不章也。修五禮所以正人之恭敬而不怠也。政之大至所以帝也。治之大公所以讓也。推帝於太上者。品治道而所以勸也。歸讓於大德者。辨時宜而所以教也。後政不至謂之帝可乎。治不公謂之禪讓可乎。大公之化熄而人甚苟私。智以計校欺。愚以氣力爭。當是時也。以帝者化不可也。以帝者讓亦不可也。故曰。賊帝道者自秦始也。亂讓德者自漢始也。

至政

至政者。言其至義也。天下以義舉則政有所伸也(政或作正)邪有所抑也。善有所勸也。惡有所沮也。愛惡是非其事萬端有所決也。天權可以扶義。其權雖重必行也。義可以行權。其義雖輕必舉也。權不以義會。甚之則終賊。義不以權扶。失之則必亂。故古之擅大政者必有其權也。操大柄者必濟其政也。湯武運大權。其所以扶斯義也。周昭徐偃亡大權。故斯義所以愆也。義也者何。域大中而與天下同適者也。適之得其所。天下謂之有道也。適之非其所。天下謂之無道也。聖人建厥中以正天下之所適也。其世變而人甚苟私。大則私其國。次則私其家。小則私其身。協義者少也。反義者多也。而後聖懼其爭且亂也。示有刑非苟暴也。示有兵非苟殺也。欲驅人而趨其義者也。在執者與人不義眾得以而去之。與眾不義官得以而治之。是故禹湯文武周公。此五聖人者謹大政。故不苟擅大權也。行大權故不苟讓大位也。征有扈也。放夏傑也。殛葛也。伐紂也。攝天下誅管蔡也。以家傳天下。而天下之人從而服之而不有怨也。蓋其政至矣。故逸詩曰。棠棣之華。偏其反而。豈不爾思。室是遠而。書曰。刑其於無刑民協於中時乃功懋哉。君子以是不亦慎政而重權乎。迨其政之敝也。人因之而作勢。其權之敝也。人資之以為亂。謂政者名在而實亡也。謂權者任枉(枉或作奇)而忘正也。夷王下堂而交諸侯。可謂政之不足也。隱公苟讓千乘之國。可謂權之不足也。齊桓公以伯自誇。可謂權之始邪也。周公王以王自降。可謂政之始微也。夫政之於權猶量之有概也。權之於政猶衡之從石也。得其人則正之也。非其人則欺之也。故道也者待人而隆也。孰曰時乎。

賞罰

賞罰公王道振也。賞罰私王道熄也。聖王欲其道行故理其公私也。賞罰以正善惡公也。賞罰以資喜怒私也。公之所以同天下也。私之所以異天下也。天下同之。其道不亦興乎。天下異之。其道不亦寢乎。賞罰者天下之大中也。宜與天下共之也。王政者所以正善惡也。天下之善不可不賞也。天下之惡不可不罰也。賞罰中所以為政也。賞也者近乎恩也。罰也者近乎威也。孰有喜而不欲推其恩耶。怒而不欲加其威耶。故曰非至公高明之人。不可授之以賞罰之權也。傳曰。可與適道未可與權。蓋慎之至也。洪範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蓋戒之深也。周之季非無賞罰也。蓋賞罰出其私也。出於私所以致天下之亂也。以私賞則恩歸乎私者也。以私罰則威在乎私者也。威以驅眾。眾必隨之。惡以懷眾。眾必效之。眾人無常心與利害而推移。其利則苟附也。害則苟免也。擇之正偽其亦寡矣。古人譬之牛馬唯婁委己者也柔焉。媚之與眾為之不可沮也。夫賞罰者先王行道之大權也。欲道之行則不可俾賞罰之權須臾在私也。小私以之則瀆是刑也。大私以之則瀆是兵也。瀆兵則征伐出於諸侯自是始也。瀆刑則政令出於大夫自是始也。故春秋諸侯專征而春秋罪之。春秋諸侯專封而春秋罪之。蓋不與其諸侯之賞罰也。春秋之大夫專取而春秋罪之。春秋之大夫專與而春秋罪之。蓋不與其大夫之賞罰也。春秋者所以示王者之賞罰也。子曰。罪我者其惟春秋乎。聖人冐罪而作春秋。所以懼後世之賞罰者也。

教化

禮義者。教之所存也。習尚者化之所效也。非所存則其教不至也。非所效則其化不正也。是故善教者必持厥禮義也。慎化者必防其習尚也。天下不可無教也。百姓不可不化也。為天下百姓上者教化其可亡乎。教化風也。民飛物也。風其高下則物從之浮沉也。聖人慮人之流惡而不返。故謹於教化者也。夫教者生於官政也。化者成於民俗也。禮義者示於朝廷國家而見於天下也。詩曰。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其所生猶氣脈也。所成猶四體也。人欲豫其四體而不理其氣脈者未之有也。所生者正則所成者端也。所視者修則所見者治也。是故古之在官政者。必先修禮義以正其己。而後推諸其人焉。人未之從也。必自揣其教之未造邪。則加修以勸之。又未之從也。此其淫風邪俗者也。始可以舉法以懲其犯禮違義者也。湯誥曰。其爾萬方有罪在予一人。故誅一罪而人明。舉一令而人從此。所謂教修於上而人化於下也。後世則不爾也。不治所教而欲其所化也可乎。政不正而責人違義。教不中而責人犯禮。是亦惑矣。禮也者中也。義也者正也。上不中正而下必欺邪焉。教化之感蓋其勢之自然也。猶影響之從形聲也。諺曰形端影直響順聲和(上二句似文倒)及其不直也不順也。責形聲邪責影響邪。是故君子入國觀其俗尚。而後議其政治也。

刑法

問曰。在古法寬刑省而民之過姦者庸寡。後世法謹刑繁而民之過姦者滿多。斯何故爾。曰古之以刑法者存其本。故民過者鮮也。後之以刑法者存其末。故民過者多也。曰何謂本末乎。曰政教者其本也。刑法者其末也。苟輕本而重末也。與夫灑油救焚用之雖甚而其焚愈熾何由熄哉。或曰。僕也故不識政教之所以為本者也。幸吾子盡言之。曰人之善惡豈其性之素爾。是物移之而然也。故開之利則喜焉。推之害則怒焉。自古聖人知其如是也。制田裡以通其安所生養致庠塾以導其為相孝弟澤梁交通教其不相爭利關譏市平教其不相欺負。十一之賦教其效私奉公。為之禮以節其哀樂之情。為之樂以正其遺風舊俗。號令以定其言。刑法以防其失。不幸有一坐法當刑。而聖人猶求諸己曰。使民如此。蓋朕教之未至政之未修。而寬之不以刑為。禹南狩至蒼梧。視其市以罪殺人泣而下車。問之左右。曰若罪人也不順而至。然君王何以傷之。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心為其心。今朕為君。而人自其心。是以痛之也。文王之時。有虞芮兩國爭封而訟於文王。文王詞而釋之。既而曰。政之不明使其然也。而篤務政虞芮。由是息訟。夫人情孰不愛好而憎惡貪生而懼傷。苟同有以得安樂其生得和同其族類得遂性人得美稱。豈肯恝然不相從而為之也。雖夷貊之人必不能如此之不變也。斯古聖人之所以力推於教化者也。故古之人鮮過者善其俗者也。蓋其政教之致也。政教致故無所用其刑法者矣。君子不得已而用之。非專之也。孔子曰。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故曰。刑也者成也。上古一切而成之者也。刑不預章。故民不知法。民不知法則無所生其訟端。有虞氏知其後世益薄懼吏巧法苟陳。故制五刑於其書曰。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朴作教刑。金作贖刑。眚災肆赦怙終賊刑。後世其德益衰。而書其刑名不可勝數。刑愈繁而民愈惡。蓋其本末倒持故也。逮韓非申子商鞅輩苟作慘酷之刑。秦人用之。未終世而其國滅亡不暇。然若甫侯之刑。酇侯之法。以至公而持。尚可以救一世之敝。柰何又後之俗吏僥倖。文法從其心以淺深。刑罰從其情以輕重。夫法者先王所以務禁姦也。及其敝也。為姦刑者先王所以制沮暴也。及其敝也。為暴非特為暴。亦所以引人生暴。非特為姦。亦所以引人生姦。是故君子之論刑法者。重其本而不重其末也。或曰。子之言可謂迂矣。非適時變也。如子之論宜古而非宜於今也。今之民滋惡。非刑法不能治。古之民尚淳。必教化而可勸。苟尚以教化於今世。則獄犴益豐而殺人者罔間。曰子誠通於時而乃塞於道也。謂時則古猶今也。謂道則善猶惡也。古之民淳。蓋得其道也。今之民偽。蓋失其道也。予患道德之不修。不患其民之不速化。患政教之不臻。不患其民之不淳。詩曰。伐柯伐柯。其則不遠。執斧以伐柯。睨而眎之。猶以為遠。言道之不遠可修而至之也。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言政教化民之疾也。漢文帝修縣默為之政務於寬厚。恥語人之過失。化行而世無告訐之俗。命張釋之為廷尉。欲其持法甚輕。於是刑罰大省。歲卒斷獄四百。天下有刑錯之風唐太宗平世禍亂。欲以文治天下。引房喬杜如晦諸儒輔相力興王道。天下遂大治。正觀三十年民家外戶不閉。嶺表行旅而不裡糧。歲卒斷獄不過三十人。肆之還家而其人應期畢至。當是時也。天下亦幾乎刑錯之風。然漢唐二世各接乎秦隋舊俗。其民也豈唯雅善乎。而其教治之如此也。豈非在其道而不在其時乎。古語曰。治天下顧其力行如何耳。或人默然再拜而去。

公私

公道者導眾也。私道者自蹈也。公私者殊出而共趨也。所謂共趨者趨乎義也。公不以義裁(裁或作材)則無以同天下。私不以義處則無以保厥躬。義也者二道之闤闠也。公私之所以翕張也。是故君子言乎公則專乎公道也。言乎私則全乎私道也。不叛公而資私。不效私而亂公。故率人而人從。守己而己得。詩曰。豈不懷歸。王事靡監。我心傷悲。蓋言其得公道也。王事靡監不能蓻稷黍。蓋言其失私道也。彼君子兮不素飡兮。蓋言其不以私而冐公也。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蓋言其不以公而忘私也。方周衰而私道強也。其諸侯也專征。其大夫也專政。厥禮樂祭祀也顛倒不倫。二百餘年厖戎大亂而不沮。春秋作故正之公道。逮乎秦氏振試商君之法而公道復強也。天下困其賦。百姓斃其刑。秦不改世尋亦亡矣。然公道不必強也。私道不必弱也。正而已矣。王制十一之賦。井田則八家九百畝。澤梁不禁關譏不征罪人不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此乃公私之鈞也。夫公私也者。存乎大也。則國家朝廷之謂公也。百姓編戶之謂私也。存乎小也。眾人之謂公也。一身之謂私也。苟得義焉。雖其小者亦可尊也。苟不義焉雖其大者亦可卑也。漢之孝文以千金而罷露台。可謂卹私也。以一弄臣而沮法。可謂妨公也。唐之太宗方議太子投力而曰。拜之爾舅與爾。可謂蔽公而耀私也。藺相如之不校廉頗。可謂尊公而卑私也。管夷吾之三歸反坫。可謂尊私而卑公也。舅犯可謂始公也。荀息可謂終公也。王莾可謂蔑公也。蔑私也。眺錯請削。可謂苟公也。平津示儉。可謂苟私也。霍光以其寶不討賊。可謂不純公也。公儀休祛其葵織。可謂純公也。曾子寇去而反武城。可謂不苟公也。子路結纓而死。可謂不苟私也。顏真卿以害其死。可謂不用私而屈公也。東夏綺角四生者。可謂以公而屈私也。黔婁嚴君平。可謂安其私也。魯連段幹木。可謂不以公而渝其私也。嗚呼公乎私乎。大也小也。其在物也。豈不昭昭乎。豈自昧而欺其中乎。

論信

人道信為之端也。人無信雖道何以教乎。道推信所以行也。信導道所以達也。君子務道。是故謹於信也。君之信存乎政也。父之信存乎親也。師友之信存乎法也。政惑則民無所信也。親欺則子無所信也。法失則宦學無所信也。故善為政者正號令而其民不敢違也。善為親者正恩愛而其子不敢疑也。善為法者正學行而其徒不敢不敬也。君子正信也。小人苟信也。正信故久行而不違其道也。苟信故久與而必失其義也。小人不信天命也。君子不信不義也。不信天命故妄求而多過也。不信不義故無妄而自裕也。然則正小人之信。莫若發乎君子之道也。奉君子之信。莫若免乎小人之過也。甚乎後世之無信也。然非人之無信也。其所以為信者不足信故也。表達路者堠書也。表人民者教令也。堠書惑則達路者所以迷南北也。教令失則人民者所以欺上下也。湯武者有教而天下稟也。有誓而天下從也。是亦其所表端也。為後世者出令而自惑。行事而自欺。說道而自反。若是則是示無信於其民也。於其子也於其徒也其為無信不亦宜乎。恐世失誠。堯舜所以謹信也。恐世失信。湯武所以誥誓也。恐世失誥誓。春秋所以謹盟約也。恐世失盟約。諸侯所以交質子也。然盟愈謹而渝愈數。質愈重而亂愈甚。故曰諸侯苟信而非信。三王推信而招信。五帝懷信而大信。大信故不令而人自化也。推信故有令而人自從也。無信故雖令而人不敬也。不令者其化誠也。有令者其教正也。雖令者其政亂也。武王伐紂八百諸侯不期而會於孟津。武王以大義信於天下。而天下不忍不從也。唐太宗肆當刑之人以期。而其人應期皆至。太宗以大刑信於天下。而天下不敢不服也。可信而不信不智也。不可信而信不祥也。信可信信誠也。信不可信信佞也。信佞危之也。信誠安之也。君子之信安危之所繫。可不慎乎。君子信人之言。而不揣人之情也。小人揣人之情。而不信人之言也。

說命

物皆在命。不知命則事失其所也。故人貴盡理而造命。命也者天人之交也。故曰有天命焉。有人命焉。天命者天之所鐘也。人命者人之所授也。夫天也者三極之始也。聖人重其始。故總曰天命。天命至矣。人命必矣。至之雖幽明其有效也。必之雖貴賤其有定也。貴賤有定。故不可曲求於天也。曲求於天則廢乎人道也。幽明有效。故不可苟恃乎人也。苟恃乎人則逆乎天道也。是故古之人。有所為者不敢欺天命也。有所守者不敢越人命也。何謂天道乎。天道適順者也。何謂人道乎。人道修教者也。故古之人。德合天道而天命屬之。德臻人道而人命安之。春秋先春而次王。此聖人顯王者之尊天命也以正次王。此聖人明文王法天而合乎天道也。故得天命者謂之正統也。廢人道者謂之亂倫也。曰正統曷詳哉。吾子盡雲也。曰昔者民阨洪水天下病之。禹以勤勞援天下於既溺。功德合乎天而天命歸之。故謂正統也。夏之末也。民不勝其虐天下苦之。以湯至仁而天命歸之。故為人統也。殷之末也。如夏文王以至德懷民。故天命將歸而武王承之故為天統也。秦也隋也而人苦其敞。漢唐始以寬仁。振五季偽亂也 吾宋以神武平。故天命皆歸焉。曰天事幽也。莫可聞見接。而謂天命也。曷以明之耶。曰人心歸其德而五行七政順其時者也。此舜禹湯武之所以享天下也。泰誓曰。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此所以明天命也。異乎後世則推圖讖符瑞。謂得其命也。用五行相勝。謂得其德也。五勝則幾乎厭勝也符瑞則幾乎神奇也。魏季南北雜然稱制。而互謂自得天命也。而以兵相凌。四海之內斃民如棄芥。夫天命者因人心而安人也。是則人心歸其德乎。五行七政順其時乎。雖曰奉天之命。其實安天之命者也。後世不仁而棄德。始異者之致之也。坐其罪故不容於刑。天命者大命也。人命者稟天而成形。亦大命也。交大命者貴以正氣會。會之不得其正也。雖成其人非善人也。雖成其形非美形也。故天也常乘。正而命人。故人也常持正而乘天。如君非得其忠。不可推命於其下。臣非有其職。不可稟命於其上。父命其子必待孝。子奉父命必須恭。天人之道也。古之所謂正統也者。謂以一正而通天下也。統之不正則天下何以通乎。後之不及乎古者多矣。豈天命之來至乎正也哉。

皇問

或者問曰。今稱皇者而不列其道。真學士固疑之而罔辯。雖然百家雜出。君子謂非所信也。是果有然。是果無耶。吾子至學不謬聖人。必能引決。為我明之也。曰是何云乎皇道豈無有耶。特乃不見耳。夫皇道者簡大無為。不可得而言之也。縣縣默默合體乎元極。元也者四德之冠也。五始之本也。體而存之。聖人之所以化也。推而作之。聖人之所以教也。教也者五帝之謂也。化也者三皇之謂也。善推教化則皇帝之道皎如也。古語云。德合元者皇。德合天者帝。與仁義合者王(仁或作人)孰曰皇無道真乎。曰如此也。孔子盍推而廣之。而祖述則何獨尊乎堯舜文武而已矣。曰夫聖人之雲為者。必以其時之所宜也。苟非其宜雖堯舜必不能徒為也。故曰。孔子聖之時者也。言其能以時為而為之也。昔者孔子處周之衰世。因酌後世之時必也益薄且偽。因不稱以簡大之道化。是故推至乎禮樂刑政者也。蓋以合乎後世之時為治之宜也。然禮樂大造莫造乎堯舜者也。刑政大備莫備乎文武者也。此孔子所以推尊乎堯舜文武者也。故皇道者聖人存而不推也。王道者聖人推而不讓也。易曰。包犧氏沒神農氏作。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聖人現皇道而存之者也。禮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此聖人嘆皇道而不得行之也。適有贏糧而趨於行者。不審其所以往而趨於行也。第以路跂相爭。斯雖愚夫亦笑其不知道也。與乎今之學者所以辯何以異哉。老子莊生亦頗論皇道。而學士嘗以為聖人之書。雜其所出而鄙之。此亦非詳也。夫皇道也以易言之。則文王周公其先德也。彼老莊也又何能始之乎。曰孔氏雲。伏犧神農皇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少昊顓帝高辛唐虞之書謂之五典。言常道也。今子也而論皇帝。而安見其所謂大道常道者耶。曰彼孔氏者以跡其教化而目之也。吾本其道真而言之也。教化跡也。道本體也。窺跡則宜其有大有常。極本則皇與帝者宜一。孔氏可謂見其徼者也烏足以知道淵邪。或者曉然而作。

鐔津文集卷第五

 

上篇:鐔津文集

下篇:辯偽錄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廬山記

廬山記序 餘昔者讀書山中。愛其泉石塔廟之 志之不詳...

付法藏因緣傳

付法藏因緣傳卷第一 元魏西域三藏吉迦夜共曇曜譯   ...

比丘尼傳

比丘尼傳卷第一併序 大莊嚴寺釋寶唱撰 晉洛陽竹林寺淨...

燉煌錄

燉煌錄 効穀城本是漁澤。漢孝帝時。崔不意教人力田得...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註音版】佛說淨業障經

佛說淨業障經...

二諦義

補刻二諦章敘 嘉祥藏大師所譔二諦義章三卷。傳流吾國...

佛說應法經

佛說應法經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一時,婆伽婆...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闕譯人名附東晉錄 佛至拘羅懼國,...

【註音版】金光明經空品

金光明經空品...

八佛名號經

八佛名號經 隋天竺三藏闍那崛多譯 如是我聞: 一時,...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

大薩遮尼乾子所說經卷第一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留支譯 序...

禪宗決疑集

禪宗決疑集 西蜀野衲智徹述 源湛流清門 原夫法不孤起...

【佛教詞典】殘宿一異

資持記釋云:「一三兩句,正屬此戒(食殘宿食戒),輕...

【佛教詞典】東司

(雜名)又曰東淨。謂禪林東序之廁也。其在西序者即西...

守護六根

今天講守護六根。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守護就是不叫...

吉祥人生的四個道德實踐

講到吉祥人生的道德實踐,這就落實到我們每個人自己身...

佛陀與風塵女子的因果

佛陀在世時也曾遇到許多困難,其中有一件事讓佛陀永遠...

小怒數到十,大怒數到千

聰明的一休是很招人喜歡的,喜歡他的中國人可能有好幾...

冬令六款純素補氣補血湯

氣血不調會導致手腳冰涼、精神不振等症狀。今天向考慮...

【佛學漫畫】萬病總治的阿伽陀藥

信願念佛,求生西方,名為阿伽陀藥,萬病總治,下手易...

要確信一切都是完美的

一位從事商品零售業的居士向清淨訴苦:近期業務不景氣...

不要再「傻傻」地求了

很多人剛開始接觸佛教的時候,都是帶著一種有求的心態...

苦難的源頭

魚籃 捕魚的人在河中設置只能進、不能出的竹籃,旁邊放...

忙得好快樂,累得很歡喜

我常勉勵人︰「忙、忙、忙,忙得好快樂;累、累、累,...

「精進」有十種利益

精進十種利益,謂修菩薩行者,於諸梵行,念念進修,精...

五逆十惡能往生,是否就可以殺盜淫妄

問: 信得及五逆十惡亦能往生,所以不需要戒煙、戒酒...

【視頻】《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

《普賢行願品》木魚唱誦

【視頻】早課(印能法師唱誦)

早課(印能法師唱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