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傳燈錄卷第十
大鑒下第十二世
投子青禪師法嗣
芙容道楷禪師。沂州沂水人。生崔氏。為人剛勁孤硬。自其少時即能辟穀學道。隱伊陽山中。後游京師藉名術台寺。試所習得度具戒。謁青華嚴於淮山海會。問佛祖言句如家常茶飯。離此之外別有為人言句也無。青曰。汝道寰中天子勅。還假禹湯堯舜也無。楷擬酬之。青以拂子摵之曰。汝發意來早有二十棒也。於是楷悟旨於言下。再拜即去。青呼曰。且來。楷亦不顧。青曰。汝到不疑之地耶。楷以手掩耳。後掌眾食。青問。廚務句當良苦。對曰不敢。曰汝炊飯耶煮粥耶。對曰。人工淘米著火。行者煮粥炊飯。曰汝作甚麽。對曰。和尚慈悲放他閑去。又嘗從青遊園。青以拄杖付楷曰。理合與麽。對曰。與和尚提鞋挈杖不為分外。曰有同行在。對曰。那一人不受教。青遂休去。至晚青謂曰。早來說話未盡。對曰。更請舉看。青曰。卯生日戌生月。楷即點燈來。曰上來下去總不空然。對曰。在左右理合如此。曰奴兒婢子誰家屋裡無對。曰和尚尊年缺他不可。曰與麽慇勤。對曰。報恩有分。元豐五年北還沂間居馬鞍山。遂出世說法。初住沂州之仙洞。後遷西洛之招提龍門。又遷住郢州之大陽隋州之大洪。皆一時名公卿為之勸請。洞上之風大振西北。崇寧三年有詔住。東京十方淨因禪院。大觀元年冬移住天寧。差中使押入不許辭免。俄開封尹李孝壽奏。楷道行卓冠叢林。宜有以褒顯之。即賜紫伽黎號定照禪師。楷焚香謝恩罷。上表辭之曰。伏蒙聖慈特差彰善閣秖候譚禎。賜臣定照禪師號及紫衣牒一道。臣感戴睿恩已。即時焚香陞座仰祝聖壽訖。伏念臣行業遷疎道力綿薄。常發誓願不受利名。堅持此意積有歲年。庶幾如此傳道後來。使人專意佛法。今雖蒙異恩。若遂忝冒則臣自違素願何以教人。豈能仰稱陛下所以命臣住持之意。所有前件恩牒不敢祇受。伏望聖慈察臣微悃。非敢飾詞。特賜俞允臣沒齒行道上報天恩。上閱之以付李孝壽。躬往諭朝廷旌善之意。而楷確然不回。開封尹具以聞。上怒收付有司。有司知楷忠誠而適犯天威。問曰。長老枯悴有疾乎。楷曰。平日有疾今實無。又曰。言有疾即於法免罪譴。楷曰。豈敢僥倖稱疾而求脫罪譴乎。吏太息。於是受罰著縫掖編管緇州。都城道俗見者流涕。楷氣色閑暇。至緇州僦屋而居。學者益親。明年冬勅放。令自便菴於芙容湖中。數百人環繞坐臥。楷慮禍。乃日各食粥一盃。不堪者稍稍去。在者猶百許人。政和七年冬勅賜所居菴額華嚴禪寺。明年五月十四日無疾而歿。先寫偈付侍者曰。吾年七十六。世緣今已足。生不愛天堂。死不怕地獄。撒手橫身三界外。騰騰任運何拘束。初楷在大陽。青華嚴遣果侍者。以大陽皮履直裰付之。楷以付襄州洞山道微。微退罷還淛東歿於雙林小寺。今取以還鹿門山。建閣藏之曰藏衣。楷偈句精深有旨法。作五偈述其門風。一曰。妙唱不幹舌。偈曰。剎剎塵塵處處談。不勞彈指善財參。空生也解通消息。花雨岩前鳥不嗛。二曰。死蛇驚出草。偈曰。日炙風吹草裡埋。觸他毒氣又還乖。闇地若教開死口。長安依舊絕人來。三曰。解鍼枯骨吟。偈曰。死中活得是非常。密用他家別有長。半夜髑髏吟一曲。氷河紅焰卻清涼。四曰。鐵鋸和三台。偈曰。不是宮商調。誰人和一場。伯牙何所措。此曲舊來長。五曰。古今無間。偈曰。一法原無萬法空。箇中那許悟圓通。將謂少林消息斷。桃花依舊笑春風。楷舊隱與虎為隣。虎嘗乳四子。月餘。楷闞其出往視之。腥臭不可言。竊攜其一還。虎得彘曳至弄穴前伏地。喜見嵴尾。但見三子。怒以足跑地吼。群鳥皆鳴翔其上。楷即放還之。其伊陽宰韓承議偈曰。老愛依山人事稀。虎馴菴畔怪來遲。寥寥石室塵埃滿。不知何日是歸期。又曰。數里無人到。山黃始覺秋。岩間一覺睡。忘卻百年憂。
隨州大洪山報恩禪師。衛之黎陽劉氏子。世皆碩儒。師未冠舉方略擢上第。後厭塵境請於朝乞謝簪紱為僧。上從其請。遂遊心祖道至投子。未久即悟心要。子曰。汝再來人也。宜自護持。辭謁諸名宿皆蒙印可。丞相韓公縝請開法於西京少林。未幾大洪革律為禪詔師居之。上堂。五五二十五。桉山雷主山雨。明眼衲僧莫教錯舉。僧問。九鼎澄波即不問。為祥為瑞事如何。師曰。古今不墜。曰這箇且拈放一邊。向上還有事也無。師曰。太無厭生。曰作家宗師。師曰。也不消得上堂。如斯話會誰是知音。直饒向一句下千眼頓開。端的有幾箇是迷逢達磨。諸人要識達磨祖師麽。乃舉手作揑勢曰達磨鼻孔在少林手裡。若放開去也。從教此土西天說黃道黑欺胡謾漢。若不放過不消一揑。有人要與祖師作主。便請出來與少林相見。還有麽。良久曰。果然。上堂拈起拄杖曰。昔日德山臨濟信手拈來。便能坐斷十方壁立千仞。直得氷河焰起枯木花芳。諸人若也善能橫擔竪夯遍問諸方。苟或不然少林倒行此令去也。擊禪床一下。僧問。一箭一群即不問。一箭一箇事如何。師曰。中也。曰還端的也無。師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曰恁麽則石鞏猶在。師曰。非但一箇兩箇。曰好事不如無。師曰。穿卻了也。問三玄三要即不問。五位君臣事若何。師曰。非公境界。曰恁麽則石人拊掌木女呵呵。師曰。杓卜聽虛聲。熟睡饒譫語。曰若不上來伸此問。焉能得見少林機。師曰。放過則不可。隨後便打。上堂橫按拄杖曰。便與麽休去已落二三。更若忉忉終成異見。既到這裡。又不可弓折箭盡去也。且衲僧家遠則能照近則能明。乃拈起拄杖曰。穿卻德山鼻孔。換卻臨濟眼睛。掀翻大海撥轉虛空。且道三千里外誰是知音。於斯明得大似杲日照天。苟或未明不免雲騰致雨。卓一下。問祖師西來九年面壁。最後一句請師舉唱。師曰。面黑眼睛白。師甞設百問以問學者。其略曰。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忘。為甚麽一稱南無佛罪滅河沙劫。又作此○相曰。森羅萬象總在其中。具眼禪人試請甄別。上堂拈拄杖曰。看看大地雪漫漫。春來特地寒。靈峯與少室。料掉不相於。休論佛意祖意。謾謂言端語端。鐵牛無蹤跡。明月蘆花君自看。卓拄杖下座。師素與無盡居士張公商英友善。無盡嘗以書問三教大要曰。清涼疏第三卷。西域邪見不出四見。此方儒道亦不出此四見。如莊老計自然為因能生萬物。即是邪曰。易曰。太極生兩儀。太極為因亦是邪因。若謂一陰一陽之謂道。能生萬物亦是邪因。若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今疑老子自然與西天外道自然不同。何以言之。老子曰。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無慾則常有。徼則已入其道矣。謂之邪因。豈有說乎。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神也者妙萬物而為言。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天下之故。今乃破陰陽變易之道為邪因。撥去不測之神。豈有說乎。望紙後批示。以斷疑網故也。師答曰。西域外道宗多途。要其會歸不出有無四見而已。謂有見無見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也。蓋不即一心為道則道非我有。故名外道。不即諸法是心則法隨見異。故名邪見。如謂之有有則有無。如謂之無無則無有。有無則有見競生。無有則無見斯起。若亦有亦無見非有非無見亦猶是也。夫不能離諸見則無以明自心。無以明自心則不知正道矣。故經云。言詞所說法。小智妄分別。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又曰。有見即為垢。此則未為見。遠離於諸見。如是乃見佛。以此論之。邪正異途正由見悟殊致故也。故清涼以莊老計道法自然能生萬物。易謂。太極生兩儀。一陰一陽之謂道。以自然太極為因。一陰一陽為道。能生萬物則是邪因。計一為虛無則是無因。嘗試論之。夫三界唯心萬緣一致。心生故法生。心滅故法滅。推而廣之彌綸萬有而非有。統而會之究竟寂滅而非無。非無亦非非無。非有亦非非有。四執既亡百非斯遣。則自然因緣皆為戲論。虛無真實俱是假名矣。至若謂太極陰陽能生萬物。常無常有斯為眾妙之門。陰陽不測是謂無方之神。雖聖人設教示悟多方。然既異一心寧非四見。何以明之。蓋虛無為道道則是無。若自然若太極若一陰一陽為道。道則是有常。無常有則是亦無亦有。陰陽不測則是非有非無。先儒或謂妙萬物謂之神則非物物。物則亦是無。故西天諸大論師皆以心外有法為外道。萬法唯心為正宗。蓋以心為宗則諸見自亡。言雖或異未足以為異也。心外有法則諸見競生。言雖或同未足以為同也。雖然儒道聖人固非不知之。乃存而不論耳。良以未即明指一心為萬法之宗。雖或言之猶不論也。如西天外道皆大權菩薩示化之所施。為橫生諸見曲盡異端以明佛法。是為正道。此其所以為聖人之道順逆皆宗。非思議之所能知矣。故古人有言。緣昔真宗未至。孔子且以繫心。今知理有所歸。不應猶執權教。然知權之為權未必知權也。知權之為實斯知權矣。是亦周孔老莊設教立言之本意。一大事因緣之所成始所成終也。然則三教一心同途異轍。究竟道宗本無言說。非維摩大士孰能知此意也。
沂州洞山雲禪師上堂。秋風卷地夜雨翻空。可中別有清涼箇裡更無熱惱。是誰活計到者。方知才落見聞即居途路。且道到家後如何。任運獨行無伴侶。不居正位不居偏。
長安福應文禪師上堂。明明百草頭。明明祖師意。直下便承當。錯認弓為矢。惺惺底築著磕著。懵懂底和泥合水。龜毛拂逼塞虛空。兔角杖撐天拄地。日射珊瑚林。知心能幾幾。擊禪床下座。
滁州龍蟠聖壽曇廣禪師。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楊廣山頭雲靄靄。月華菴畔柏青青。曰恁麽則投子嫡嗣大陽親孫也。師曰。未跨鐵牛捧如雨點。曰今日已知端的。師曰。一任敲磚打瓦。
玉泉皓禪師法嗣
郢州林溪興教文慶禪師上堂。六六三十六。東方甲乙木。嘉州大像出關來。陝府鐵牛入西蜀。參。
夾山遵禪師法嗣
江陵福昌信禪師。僧問。一花開五葉。如何是第一葉。師提起坐具。僧曰。雲生片片雨點霏霏。師曰。不痛不知傷。僧曰。這箇猶是風生雨意。如何是第一葉。師將坐具摵一摵。僧拍掌。師曰。一任[跳-兆+孛]跳。問如何是佛。師曰。東家兒郎西家織女。僧曰。學人不會。師曰。擲筆拋梭。上堂召大眾。眾舉頭。師曰。南山風色緊。便下座。
佛印元禪師法嗣
臨安府百丈慶善陀淨悟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問誰。曰特問和尚。師曰。鷂子過新羅。上堂。說則搖唇行則動腳。直饒不說不行時錯錯。拍禪床下座。
常州善權慧泰禪師上堂。諸佛出世廣演三乘。達磨西來密傳大事。上根之者言下頓超。中下之流須當漸次發明心地。或一言唱道。或三句敷揚。或善巧應機遂成多義。撮其樞要總是空花。一句窮源沉埋祖道。敢問諸人作麽生是依時及節底句。良久曰。微雲澹河漢。疎雨滴梧桐。參。
饒州崇福德基禪師上堂。若於這裡會得。便能入一佛國坐一道場。水鳥樹林共譚斯要。樓台殿閣同演真乘。續千聖不盡之燈。照八面無私之焰。所以道。在天同天在人同人。還有知音者麽。良久曰。水底金烏天上日。眼中瞳子面前人。
婺州寶林懷吉真覺禪師上堂。善慧遺風五百年。雲黃山色秖依然。而今祖令重行也。一句流通遍大千。大眾且道是甚麽句。莫是涵蓋乾坤截斷眾流隨波逐浪底麽吽。有甚交涉。自從有佛祖已來未曾動著。今日不可漏泄真機去也。顧視大眾曰。若到諸方不得錯舉。
洪州資福宗誘禪師上堂。龍泉今日與諸人說些葛藤。良久曰。枝葛上更生枝蔓。
洪州翠嵓廣化惠空禪師。僧問。如何是道。師曰。荒田不揀。雲莫便是和尚為人處麽。師曰。量才補職。示眾曰。昨日雨霖霖。今朝日杲杲。文殊與普賢。全身入荒草。賴得王老師夜來眠起早。拈起拄杖曰。來也來也。不見道春無三日晴。下座。
饒州密嵓淨土德溥禪師。僧問。如何是密嵓境。師曰。芙容頭上清風起。雲如何是境中人。師曰。雨露增前野老歌。雲向上宗乘如何指示。師曰。新聲調古曲。那箇是知音。
南康軍雲居山仲和禪師。僧問。如何是佛。師曰。問處分明。僧雲。夜來松竹起清風。吹散白雲三兩片。師曰。且莫磕著露柱。僧禮拜歸眾。師噓噓。
廬山同安崇勝幼宗禪師。上堂拈拄杖示眾曰。拄杖子是體。擊禪床一下曰。這箇是用直得高低普見遠近皆聞。正當恁麽時且道是分不分。良久曰。楖栗橫挑華藏界。維摩掌上未為多。下座。
袁州龍興居岳禪師。僧問。師唱誰家曲宗風嗣阿誰。師曰。自從達磨分流後。萬派都歸是一家。雲學人未曉請師直指。師曰。集雲峯下四藤條。
廬山萬杉子章禪師。僧問。道泰不傳天子令。時清共唱太平歌。如何是太平歌。師曰。雲盡日月正。雪消天地春。雲恁麽則雨灑千峯秀風動萬年枝。師曰。星江水闊連天碧。五老山橫宇宙寬。問師資未相見時如何。師曰。定光金地遙招手。雲見後如何。師曰。尊卑定位。
信州鵝湖山仁壽德延禪師。僧問。如何是鵝湖境。師曰。一泓湖水春來淥。數隻仙鵝天外歸。雲如何是境中人。師曰。松聲來客坐。山翠上人衣。乃曰。眾口咸來發問端。當空一點欲酧難。而今大義重宣也。剔起眉毛覿面看。久立。
廣因要禪師法嗣
福州妙峯如璨禪師上堂。今朝是如來降生之節。天下緇流莫不以香湯灌沐共報洪恩。為甚麽教中卻道。如來者無所從來。既是無所從來。不知降生底是誰。試請道看。若道得其恩自報。若道不得明年四月八還是驀頭澆。
智海逸禪師法嗣
瑞州廣蘖志因禪師。僧問。如何是得力句。師曰腳。曰學人不會。師曰。一步進一步。上堂。四十九年說恩潤禽魚。十萬途程來警悟人天。這二老漢各人好與三十棒。何故一箇說長說短。一箇胡言漢語。雖然如是且放過一著。
福州大中德隆海印禪師上堂。法無異法道無別道。時時逢見釋迦。處處撞著達磨。放步即交肩。開口即咬破。不咬破大小大。上堂。夫欲智拔先須定動。卓拄杖曰。唵蘇嚧[口*悉]唎娑婆訶。歸堂喫茶。上堂。觸境無滯底為甚麽抬頭不起。田地穩密底為甚麽下腳不得。譬如天王賜與華屋。雖獲大宅要因門入。乃曰。門聻。樊噲踏開真主出。巨靈抬手錦鱗噴。參。上堂。平旦寅曉何人。處處彌陀佛。家家觀世音。月裡麒麟看北斗。向陽椑子一邊青。
福州白鹿山仲豫禪師。開堂日問答罷。師乃曰。設使言中辯的句裡藏機。意思交馳並同流浪。何故吾祖之道豈其然乎。若是上根作者。獨步丹霄臨機大用。把住涓滴不漏。放行乃浪湧千江。踞地全威壁立千仞。得不英靈自己荷負宗門。直饒恁麽未稱衲僧。且道衲僧有甚麽奇特。良久曰。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台一笛風。下座。
簽判劉經臣居士字興朝。少有逸才登仕版。於佛法未之信。年三十二會東林照覺總禪師與語啟迪之乃敬服。因醉心祖道。既而抵京師謁慧林沖禪師。於僧問雪竇如何是諸佛本源。答曰千峯寒色。語下有省。歲餘官雒幕。就參韶山杲禪師。將去任辭韶山。山囑曰。公如此用心何愁不悟。爾後或有非常境界無量歡喜。宜急收拾。若收拾得去便成法器。若收拾不得則有不寧之疾成失心之患矣。未幾復至京師趨智海依正覺逸禪師請問因緣。海曰。古人道。平常心是道。爾十二時中放光動地不自覺知。向外馳求轉疎轉遠。公益疑不解。一夕入室。海舉傳燈所載。香至國王問波羅提尊者。何者是佛。尊者曰。見性是佛之語問之。公不能對疑甚。遂歸就寢。熟睡至五鼓。覺來方追念間。見種種異相表裡通徹。六根震動天地迴旋。如雲開月現喜不自勝。忽憶韶山臨別所囑之言。姑抑之。逗明。趨智海悉以所得告。海為證據且曰。更須用得始得。公曰。莫要踐履否。海厲聲曰。這箇是甚麽事卻說踐履。公默契。乃作發明心地頌八首。及著明道諭儒篇以警世。詞曰。明道在乎見性。餘之所悟者見性而已。孟子曰。口之於味也。目之於色也。耳之於聲也。鼻之於臭也。四肢之於安佚也性也。楊子曰。視聽言貌思性所有也。有見於此則能明乎道矣。當知道不遠人。人之於道猶魚之於水。未甞須臾離也。唯其迷己逐物。故終身由之而不知。佛曰大覺。儒曰先覺。蓋覺此耳。昔人有言曰。今古應無墜。分明在目前。又曰。大道秖在目前。要且目前難覩。欲識大道真體。不離聲色言語。又曰。夜夜抱佛眠。朝朝還共起。起倒鎮相隨。語默同居止。欲識佛去處。秖這語聲是。此佛者之語道為最親者。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瞻之在前也。忽焉在後也。取之左右逢其源也。此儒者之語道最邇者。奈何此道唯可心傳。不立文字故。世尊拈花而妙心傳於迦葉。達磨面壁而宗旨付於神光。六葉既敷千花競秀。分宗列派各有門庭。故或瞬目揚眉擎拳舉指。或行棒行喝豎拂拈槌。或持叉張弓輥毬舞笏。或拽石搬土打鼓吹毛。或一默一言一吁一笑。乃至種種方便皆是親切為人。然秖為太親故人多罔措。瞥然見者不隔絲毫。其或沉吟迢迢萬里。欲明道者宜無忽焉。祖祖相傳至今不絕。真得吾儒所謂忿而不發開而弗違者矣。餘之有得實在此門。反思吾儒自有其道。良哉孔子之言。默而識之一以貫之。故目擊而道存指掌而意諭。凡若此者皆合宗門之妙旨。得教外之真機。然而孔子之道傳之子思。子思傳之孟子。孟子既沒不得其傳。而所以傳於世者特文字耳。故餘之學必求自得而後已。幸餘一夕開悟。凡目之所見耳之所聞心之所思口之所談手足之所運動無非妙者。得之既久日益見前。每以與人人不能受。然後知其妙道果不可以文字傳也。嗚呼是道也。有其人則傳。無其人則絕。餘既得之矣。誰其自知乎。終餘之身而有其人邪無其人邪。所不可得而知也。故為記頌歌語以流播其事。而又著此篇以諭吾徒雲。
支提隆禪師法嗣
杭州靈隱玄本禪師。僧問。蚌含未剖時如何。師曰。光從何來。問臨濟入門便喝。德山入門便棒。此意如何。師曰。天晴不肯去。師見僧看經乃問。看甚麽經。僧無語。乃示頌曰。看經不識經。徒勞損眼睛。欲得不損眼。分明識取經。
淨土素禪師法嗣
杭州淨土院惟正禪師。秀州華亭黃氏子。幼從錢塘資聖院本如隷業。且將較藝於有司。如使禱觀音像以求陰相。師謝曰。豈忍獨私於己哉。郡人朱紹安聞而加嘆。欲啟帑度之。師慨然曰。古之度人以清機密旨。今反是去古遠矣。吾墮三寶數當有其時已。而遇祥符覃恩得諧素志。獨擁毳袍且弊。同列慢之。師曰。佛乎佛乎儀相雲乎哉。僧乎僧乎盛服雲乎哉。厥後有願輸奉歲時用度俾繼加之院務。亦復謝曰。聞托缽乞食。未聞安坐以享。聞歷謁諸祖。未聞廢學自任。況我齒茂氣完。正在筋力為禮。非從事屋廬之秋也。於是提策東引。學三觀於天台。復旋徑山恣單傳之旨於老宿惟素。素董臨安功臣山淨土院。師輔相之久而繼席焉。然為人高簡律身精嚴。名卿巨公多所推尊。葉內翰清臣牧金陵。迎師語道。一日葉曰。明日府有燕飲師固奉律能為我少留一日欵清話否。師諾之。翌日遣使邀。師留一偈而返曰。昨日曾將今日期。出門倚杖又思惟。為僧祇合居嵓谷。國士筵中甚不宜。坐客皆仰其標緻。師識慮洗然不牽世累。雅愛跨黃犢。出入軍持巾缽悉掛角上。市人爭觀之。師自若也。杭守蔣侍郎嘗與師為方外友。每往謁至郡庭下犢。談笑終日而去。蔣有詩曰。禪客尋常入舊都。黃牛角上掛瓶盂。有時帶雪穿雲去。便好和雲畫作圖。師嘗作山中偈曰。橋上山萬層。橋下水千里。惟有白鷺鸞。見我常來此。平生製作三十卷號錦溪集。又工書筆法勝絕。秦少游珍藏之。冬不擁爐。以蘆花作毬納足其中。客至共之。夏秋好翫月。盤膝大盆中浮池上。自旋其盆吟笑達旦。率以為常。九峯韶禪師嘗客於院。一夕將臥。師邀之曰。月色如此。勞生擾擾對之者能幾人。峯唯唯而矣。久之。呼童子使熟炙。峯方饑意作藥石頃乃橘皮湯一盃。峯匿笑曰。無乃太清乎。有問曰。師以禪師名。乃不談禪何也。師曰。徒費言語。吾懶寧假曲折。但日夜煩萬象為敷演耳。言語有間而此法無盡。所謂造物無盡藏也。皇祐元年孟夏八日語眾曰。夫動以對靜未始有極。吾一動歷年六十有四。今靜矣。然動靜本何有哉。於是泊然而逝。
寶林殊禪師法嗣
婺州寶林用明禪師。僧問。世尊三昧迦葉不知。和尚三昧什麽人知。師曰。泥牛穿海去。木馬透雲歸。雲恁麽則學人請益。師曰。未敢相許。僧無語。師曰。真箇。
東山宗禪師法嗣
建州定峯曉宣禪師。僧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曰。雲收千岳翠。雲如何領會。師曰。雨洗百花鮮。問學人上來請師垂示。師曰。江澄秋夜月。風掃曉天霞。雲一句才聞流通萬古。師曰。汝作麽生會。僧喝。師便打。
續傳燈錄卷第十
續傳燈錄卷第十一目錄
大鑒下第十二世
雲居舜禪師法嗣十五人
蔣山法泉禪師
天童澹交禪師
崇梵餘禪師
慈雲修慧禪師
長耳子良禪師
開元瑩禪師(已上六人見錄)
衡山澄信禪師
祥符曉儒禪師
褒親暕禪師
善果懷演菴主
觀音元隱禪師
祥符法周禪師
西禪懷義禪師
開平處良禪師
慈雲居慧禪師(已上九人無錄)
大溈宥禪師法嗣五人
歸宗慧通禪師
興教慧憲禪師
崇福清雅禪師(已上三人見)
崇福貴安禪師
大溈和尚(已上二人無錄)
育王璉禪師法嗣二十三人
佛日戒弼禪師
天宮慎徽禪師
徑山維琳禪師
臨平勝因資禪師
彌陀正彥菴主(已上五人見錄)
金山寶覺禪師
安岩崇海禪師
廣慧利和禪師
明仙道信禪師
鳳皇文喜禪師
佛日道榮禪師
萬壽洪德禪師
精嚴同定禪師
寶雲有馨禪師
東禪智華禪師
東禪智賢禪師
極樂興嗣禪師
普先處忠禪師
石門希仲禪師
解空清瑞禪師
五磊智環禪師
顯聖宗利禪師
孫覺莘老居士(已上十八人無錄)
靈隱知禪師法嗣二人
靈隱正童禪師(見錄)
雪峯守超禪師(無錄)
承天簡禪師法嗣二人
智者利元禪師
瑞安僧印禪師(已上二人見錄)
九峯鑒韶禪師法嗣一人
大梅法英禪師(見錄)
稱心倧禪師法嗣一人
慧日堯禪師(見錄)
報本蘭禪師法嗣二人
中際可遵禪師
法明上座(已上二人見錄)
稱心明禪師法嗣一人
上藍光寂禪師(見錄)
承天宗禪師法嗣九人
崇福了禪師
承天守明禪師
鳳皇有從禪師
大龍德全禪師
海印法安禪師(已上五人見錄)
崑山曇玉禪師
因勝師俊禪師
法雨重俊禪師
護國從利禪師(已上四人無錄)
長蘆福禪師法嗣六人
廣慧和禪師(見錄)
保寧真戒禪師
長蘆法海禪師
壽寧楚韶禪師
資福文雅禪師
三祖慧雲禪師(已上五人無錄)
天衣和禪師法嗣二人
菩提志專禪師(見錄)
菩提光用禪師(無錄)
雲居齊禪師法嗣五十六人
雲居契瓌禪師
靈隱文勝禪師
瑞岩義海禪師
廣慧智全禪師
保福居喣禪師
南明惟宿禪師
清溪清禪師
萬杉廣智禪師
金鵝虛白禪師
翠峯洪禪師
上藍普禪師(已上十一人見錄)
龍華悟乘禪師
報恩行思禪師
漳江昭遠禪師
興國洪禪師
楊岐居蘊禪師
九峯子玄禪師
鵝湖令新禪師
雲龍子才禪師
三祖岳禪師
雲竇遇新禪師
報本義圓禪師
建山智杲禪師
楊岐德海禪師
上方子澄禪師
化城會平禪師
清化智聰禪師
象田德圓禪師
育王居素禪師
圓通利柔禪師
羅漢懷端禪師
化城自顏禪師
薦福臻禪師
清化子昌禪師
龍華有忠禪師
顯聖居耀禪師
雲居慧震禪師
興化善能禪師
北禪覺寧禪師
慧日達禪師
甘露真禪師
東禪清顯禪師
岳楚永柔和尚
彬州文靖和尚
明州智遠和尚
越州承雅和尚
南嶽彥詮和尚
西蜀義詮和尚
安德玄邃和尚
玄寂義勳和尚
饒州仁鑒和尚
撫州保麟和尚
南山省堂主
正慶惠洪和尚
鹿門慧昭山主
蘇州慶思和尚(已上四十五人無錄)
功臣軻禪師法嗣四人
堯峯顥暹禪師
聖壽志昇禪師
功臣守如禪師(已上三人見錄)
寶華懷古禪師(無錄)
棲賢澄湜禪師法嗣十一人
興教惟一禪師
西餘體柔禪師
定山惟素山主
福嚴省賢禪師
仰山智齊禪師(已上五人見錄)
棲賢智通禪師
石佛宗禪師
東禪覺禪師
雪竇惟則禪師
西餘榮禪師
南嶽福嚴和尚(已上六人無錄)
羅漢林禪師法嗣十五人
長蘆讚禪師
支提昭愛禪師
靈峯道誠禪師
仰山擇和禪師
崇勝道珍禪師
富樂智靜禪師
慧力紹珍禪師
太寧慶璁禪師(已上八人見錄)
何山曉禪師
興國慧禪師
萬杉懿宣禪師
漳江昭達禪師
羅漢齊因禪師
崇勝楚齊禪師
報恩傳進禪師(已上七人無錄)
鳳棲卿禪師法嗣一人
鳳棲通禪師(無錄)
萬杉爽禪師法嗣一人
法華德嵩禪師(無錄)
永安楚禪師法嗣一人
疎山重秀禪師(無錄)
雪峯敦禪師法嗣一人
雪峯善譽禪師(無錄)
景清素禪師法嗣四人
何山日儉禪師
承天辯岑禪師
承天自能禪師
翠峯子淵禪師(已上四人無錄)
乾明同禪師法嗣四人
雙池智常禪師
含珠洞禪師
普寧常瑩禪師
南台善圓禪師(已上四人無錄)
上篇:續傳燈錄
下篇:傳法正宗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