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離心的栽培的確是應該經過一個時期的栽培,我們才會有出離心。怎麼樣栽培呢?應該觀察人生是苦,應該從這裡開始栽培。「苦」,就是我們不歡喜的事情非要感受不可,雖然你不歡喜,但是你不可以脫離這件事,那麼這就是苦。苦這件事應該是很容易認識的,但是因為我們有欲的關係,就移轉了我們的注意力,我們對於苦這件事的注意不夠,我們的思想就注意我們所欲的事情,所以對於苦的感覺雖然是很明顯,但是就好像遲鈍了一點。
最明顯的,就是思惟我們人一定會「老」,這件事你歡喜嗎?我們也很明顯的會有「病」痛,這也是一件苦惱的事情,看醫生可能是看好了,但是也可能沒看好;就算是看好了,過一個時期又有病了。你能夠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嗎?你若這樣思惟,你這個出離心就可能會建立起來。其次,還有一個「死」亡這件事。死亡這件事也並不是陌生的事情,殯儀館天天有人死亡,我們也是常常看見這件事,但是你視而不見,你注意其他的事情。那麼這是一個苦。
其次,「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而這些事情,我們就拿這個「愛別離苦」來說,彼此相愛是自己所歡喜的,為什麼要有別離呢?就是有事情要別離,那麼心情就感覺到苦。「怨憎會」,這個人是我恨的人,我願意遠離他,但是非要在一起不可,這是苦。還有很多很多的事情不能符合你自己的願望,不能滿足你的願望,你怎麼樣求也不行。
我們看歷史上,唐太宗他歡喜他的小兒子,願意和小兒子在一起,但是不可以,非要離開不可,即是愛別離苦。離開了以後,常和他小兒子通信,要和他小兒子談談話。他希望在一起住,但是辦不到,他也有求不得苦。我看不只這一樣,還有很多的求不得苦。唐太宗他的能力是很強,他把他哥哥殺死了,他有個弟弟也殺死了,他心情快樂嗎?心情也是不快樂。
我們說漢高祖,漢高祖他本來的意思,要叫他的兒子趙王如意繼承他皇帝的位子,但是辦不到。他知道他死掉了以後,戚夫人危險、是不安全的,但是辦不到,不能保護戚夫人的安全。所以他臨死之前,漢高祖常常是流淚的。所以我們平常人,哎呀,我是平常人,很多求不得的事情;其實不止我們,就是最高的皇帝、有大權威的人,一樣有很多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說這件事如意了,如意了它會變化的。所以佛法裡面講無常,無常就是變化,就是把你如意的事情變成不如意。
所以你若常常地思惟這些苦,你出離心就會建立起來;要解脫這些苦惱,就叫做出離。當然這些事情,你若常能夠學習佛法,你就會從這些苦惱的境界裡面建立出離心。我們只是不如意的事情要解脫,解脫以後就是得聖道,是個大自在、大安樂的世界。很明顯的一件事,我們現在的生命體有老病死這個問題,那麼我們若在佛法裡面努力地修學,將來會成就一個不老、也不病、也不死的一個大安樂、大自在的生命,你不歡喜嗎?
社會上不明白佛法的人、沒有學習佛法的人,武斷地說佛教是迷信、說佛教是消極的,這是情有可原的事情,因為他沒有學習佛法,不知道這件事。我們學習了佛法的人,應該對於聖道的解脫有強烈的意願才是對的!因為佛法告訴我們了(我們昨天、前天也提到),天上的人的生命體比我們好得多。一個很明顯的事情,天上的人他不需要廁所,就這件事就是比我們人間好得多了。天上的人不老、也不病,你看,這就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很不幸,他們有死亡的問題。所以若是修學聖道,死亡的問題也解決了,就是沒有老病死,是無量壽的,不是有時間、到時候又死了,是大自在的境界,隨你自己的意願的。
當然,我們現在的思想上有問題的,我們希望的事情未必是對我們有利益,因為我們的智慧不夠。但是若修學聖道、得了大智慧的時候,和我們現在可是不同了,他不會做一些對自己有傷害的事情,所以他能夠隨心所欲,完全是理想的;不像我們糊塗,做一些對自己有傷害的事情,自己還不知道。所以我們在學習佛法的經論的時候,一方面觀察世間上的苦,一方面觀察出世間的理想的生命,我們的出離心就建立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