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法華傳記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法華經傳記卷第四

諷誦勝利第八之二

    釋曇邃一
    竺法純二
    釋僧生三
    釋法宗四
    釋道[囗@(兒/口)]五
    釋慧慶六
    釋普明七
    釋法莊八
    釋慧果九
    釋慧進十
    釋弘明十一
    釋慧豫十二
    釋超辯十三
    釋法慧十四
    釋僧侯十五
    釋志湛十六
    五侯僧十七
    僧法常十八
    并州舌十九
    釋慧超二十
    釋慧顯二十一
    釋善慧二十二
    釋慧達二十三
    釋法誠二十四
    釋慧銓二十五
    曇無竭二十六
    釋法緒二十七
    釋僧翼二十八
    釋智聰二十九
    釋智嶷三十

晉阿陰白馬寺釋曇邃一

釋曇邃。未詳何許人。少出家止阿陰白馬寺。蔬食布衣。誦法華經。常一日一遍。又精達經旨。亦為人解說。甞於夜中。忽聞扣戶雲。欲請法師九旬說法。邃不許。固請。廼赴之。而猶是眠中比覺已。身在白馬塢神祠中。並一弟子。自爾日日密往。餘無知者。後寺僧經祠前過。見有兩高座。邃在北弟子在南。如有諷誦講說聲。又聞有奇香之氣。於是道俗共傳。咸雲神異。至夏竟。神施以白馬一匹白羊五頭絹九十匹。咒願畢於是各絕。邃後不知所終(高僧傳第十二雲。誦正法華以同本故。靈異並同既勘其文焉)。

晉山陰顯義寺竺法純二(異名惠昂)

竺法純。不詳何許人。少出家。止山陰顯義寺苦行。有德善誦法華觀音品古維摩經。晉元興中。為寺上蘭渚買故屋。暮還於湖中。遇暴風而船小。純唯一心憑觀世音。口誦普門品不輟。俄見一大流船。乘之獲免。至岸訪船無主。須臾不見。道俗咸嘆神感。後不知所終矣。

晉蜀三賢寺釋僧生三

釋僧生。姓袁蜀郡陴人也。少出家。以苦行致稱。成都宋豐等。請為三賢寺主。晝夜誦法華經。兼習禪定。於山中誦法華經。有虎來蹲其前。誦經竟廼去。後每至諷詠。輒見左右。有四人為侍衛。年雖衰老。而翹勤彌厲。後微疾。便語侍者雲。天童子來迎雲。汝依誦經力。當生兜率。期既至吾將去矣。死後可為燒身。若燒身處。生青色華以為驗。弟子依遺命為燒其人。實如所言。眾人流淚。異之而已。

宋剡法華台釋法宗四

釋法宗臨海人。少好遊獵。甞於剡遇射孕鹿母墮胎。鹿母銜箭。猶就地舐子。宗廼悔悟。知貪生愛子。是有識所同。於是摧弓折矢。出家業道。常分衛自資。受一食法。蔬苦六時以悔先罪。誦法華維摩。常升台諷詠。響聞四遠。士庶稟其歸戒者三千餘人。遂開拓所住。以為精舍。因誦為目。號曰法華台也。中時有異光明。暗夜如晝。人皆異之。宗後不測所終。台寺現在。若有疾病者。止宿於中祈念即愈矣。

宋京師南澗寺釋道冏五

釋道[囗@(兒/口)]姓馬扶風人。初出家為道懿弟子。懿病。甞遣[囗@(兒/口)]等四人。至河南霍山採鐘乳。入穴數里。跨木渡水。三人溺死。炬火又亡。[囗@(兒/口)]判無濟理。[囗@(兒/口)]素誦法華。唯憑誠此業。又存念觀音。有頃見一光如螢火。追之不及。遂得出穴。於是進修禪業。節行彌新。頻作數過普賢齋。並有瑞應。或見梵僧入坐。或見騎馬人至。並未及暄涼。倏忽不見。後與同學四人。南遊上京。觀矚風化。夜乘氷度河。中道氷破。三人沒死。[囗@(兒/口)]又歸誠觀音誦法華。廼覺腳下如有一物自[敲-高+危]。復見赤光在前。乘光至岸達都。止南澗寺。常以船舟為業。甞中夜誦經已入禪。忽見四人御車至房。呼令上乘。[囗@(兒/口)]欻不自覺。已見身在郡。後沉橋間。見一人在路坐胡床。侍者數百人。見[囗@(兒/口)]驚起曰。坐禪人耳。彼人因謂左右曰。向上令知處而已。何忽勞屈法師。於是禮拜執別。令人送[囗@(兒/口)]。還寺扣門。良久方開。入寺見房併閉。眾咸莫測其然。宋元嘉二十年。臨川康王義慶。攜往廣。陵終於彼矣。

宋廬山釋慧慶六

釋慧慶。廣陵人也。少出家。止廬山寺。學通經律。清潔有戒行。誦法華十地等。每夜吟諷。常聞闇中有彈指讚歎之聲曰。汝諷誦法華。我等深生喜。決定成佛道。唯願誦不止。甞於小雷遇風波。船將覆沒。慶唯誦法華經不輟。覺船在浪中如有人牽之。倏忽至岸。於是篤厲彌勤。宋元嘉末卒。春秋六十有二。異香滿室。微細音樂。聞於空中。人皆謂誦經福力得淨土迎而已。

宋臨淄釋普明七

釋普明。姓張。臨淄人。少出家。稟性清純。蔬食布衣。以懺誦為業。誦法華維摩二經。及諷誦之時。有別衣別座。未甞穢雜。每至勸發品。輒見普賢乘象立在其前。誦維摩經。亦聞空中唱樂。又善神咒所救皆愈。有卿人王道真。妻病請明來咒。明入門婦便悶絕。俄見一物如狸。身長數尺許。從狗竇出。因此而愈。明甞行水傍祠。巫覡自云。神見之皆奔走。八十有五卒。

宋京師道場寺釋法莊八

釋法莊。姓申淮南人也。十歲出家。為廬山慧遠弟子。少以苦節標名。晚游關中。從睿公稟學。元嘉初。出都止道場寺性率素止一中而已。誦大涅槃法華淨名。每後夜諷誦法華。比房常聞。莊戶前有如兵杖羽衛之響。實天神來聽誦經。如斯感化非一。宋大明初卒。七十有六。

宋京師東瓦官寺釋慧果九

釋慧果豫州人。少以蔬苦自業。宋初游京師。止瓦官寺。誦法華十地。甞於圊廁見一鬼。致敬於果雲。昔為眾僧作維那。小不如法。墮在噉糞鬼中。法師德素高明。又慈悲為意。願助以拔濟之方也。又云。昔有錢三千。埋在柿樹根下。願取以為福。果即告眾掘取。果得三千。為造法華一部並設會。後夢見此鬼。雲已得改生。大勝昔日。果以諷誦力。得小通力。以宋太始六年卒。七十有六。

齊京師高座寺釋慧進十

釋慧進。姓姚吳興人也。少而雄勇。任性遊俠。年四十。忽悟心自啟。遂爾離俗。止京師高座寺。蔬食素衣。誓誦法華。用心勞苦。執卷輒病。廼發願。願造法華百部以悔前障。始聚得錢一千六百。時有賊劫來問進。有物不。答雲。唯有造經錢在佛處。群賊劫聞之。赧然而去。於是聚集信施。得以成經。滿足百部。經成之後。病亦小差。誦法華一部。得過情願。情願既滿厲操愈堅。常迴諸福業。願生安養。未亡少時忽聞空中聲。曰汝所願已足。必得生西方也。至齊永明三年。無疾而卒。八十有五。

齊永興柏林寺釋弘明十一

釋弘明。本姓羸會稽山陰人。少出家貞苦有戒節。止山陰雲門寺。誦法華習禪定。精勤禮懺。六時不輟。每旦則水瓶自滿。實諸天童子。以為給使也。明甞於雲門。坐禪及誦經。見一小兒來聽明誦經。明曰。汝是何人。答雲。昔此寺沙彌。為盜飲食。今墮圊中。聞上人道業故。來聽誦經。願助方便。使免斯累也。明即說法勸化。領解方隱。又虎來入明室內。伏於床前。見明聞經。端然不動。久之廼去。後於永興石姥岩入定。又有山精來惱明。明投得以腰繩系之。鬼遜謝求脫雲。後不敢復來及解放於是絕跡。以齊永明中卒。

齊京師靈根寺釋慧豫十二

釋慧豫。黃龍人。來游京師。止靈根寺。少而務學。遍訪眾師。善談論美風則。每聞臧否人物。輒塞耳不聽。或時以異言聞止。瓶衣卛素曰以一中自畢。精勤標節。以救苦為先。誦法華涅槃等。又習禪業。精於五門。甞寢見有三人來扣戶。並衣冠鮮潔。執持華蓋。豫問覓誰。答雲。法師應死。故來奉迎。豫曰。小事未了。可申一年不。答雲可爾。至明年滿一週而卒。齊永明七年。五十有七。

齊上定林釋超辯十三

釋超辯。姓張燉煌人。幼而神悟孤發。履操深沉。誦法華金剛般若。聞京師盛於佛法。廼越自西河路。由巴楚達於建業。頃之東適吳越。觀矚山水。停山陰城傍寺。少時後還都。止定林上寺。閑居養素畢命。山門誦法華。日限一遍。心敏口從。恆有餘力。禮千佛凡一百五十餘萬拜。足不出門三十餘載。以齊永明十年。終於山寺。七十有三。葬於寺南。沙門僧祐。為造碑墓所東。莧劉勰製文。

齊山陰天柱寺釋法慧十四

釋法慧。本姓夏侯氏。少而秉志。精苦律行氷嚴。以宋大明之末。東遊禹穴。隱於天柱山寺。誦法華一部。蔬食布衣。志耽人外。居閣不下三十餘年。王侯稅駕止拜房而反。唯汝南周顒。以信解兼深特與相接。時有慕德希禮。或因顒介意時一見者。以齊建武二年卒。八十有五。

齊京師後崗釋僧侯十五

釋僧侯。姓龔西涼州人。年十八。便蔬食禮懺。及具戒之後。遊方勸化。宋孝建初。來至京師。誦法華維摩等。常二日一遍。如此六十餘年。蕭慧開入蜀。請共同遊。後慧開協同義嘉負罪歸闕。侯廼還都。於後崗創立石室。以為安禪之所。自息慈以來。至於捨命。魚肉葷辛。未甞近齒。腳影小蹉。輒虛齊而過。齊永明元二年。微覺不悆。至中不能食。廼索水漱口。合掌而卒。八十有九(已上十四緣梁高僧傳第十二。並內典錄第十等)。

魏泰岳人頭山[衛-韋+含]草寺釋志湛十六

釋志湛。齊州山荏人也。是朗公曾孫之弟子也。立行純厚省事少言。仁濟為務。每游諸禽獸。而群不為亂。住人頭山邃谷中[衛-韋+含]草寺。寺即宋求那跋摩之所立也。讀誦法華用為常業。將終之日。沙門寶誌奏梁武曰。北方山荏縣人。住今[衛-韋+含]草寺。須陀洹果聖僧者。今日入涅槃。揚都道俗。聞志此告。皆遙禮拜。故湛之亡也。寂無餘惱。端然氣絕。兩手各舒一指。有西天竺僧。解雲。若二果者舒兩指。驗湛初果也。還收葬於人頭山。築塔安之。石灰泥塗。鳥獸不敢陵污。今猶在焉(續高僧傳第二十八)。

范陽五侯寺僧十七

五侯寺僧失其名。不知何處人。精苦節常誦法華為業。更無餘志。漸及衰邁。卒於其寺。初死之時。弟子摧殯堤下。後遷改葬。骸骨並枯。惟舌不壞。人皆謂之誦法華舌不壞也。

雍州僧法常十八

僧法常。一心誦法華。不樂人間。常遊山林。遂隱於白鹿山。晝夜常誦。感一童子常來供給餅飯等。自然而有。臨終之時。紫雲聳山。異香滿山。以死骸置岩下。經歷多年。餘骸枯朽。惟舌如故。見者隨喜。

齊并州誦經舌十九

齊武成世。并州東看山側。有人掘地。見一處土。其色黃白。與傍有異。尋見一物狀。如人兩脣。其中有舌。鮮紅赤色。以事聞奉帝問諸道人。無能知者。沙門大統法上奏曰。此持法華者。六根不壞報耳。誦滿千遍徵驗乎。及勅中書舍人高珍曰。卿是信向之人。自往看之。必有靈異。宜遷置淨所設齋供養。珍奉勅至彼。集諸持法華沙門。執爐潔齋。遶旋而咒曰。菩薩涅槃年代已遠。像法流行奉無謬者。請現感應。才始發聲。此之脣舌一時鼓動。雖無響及而相似讀誦。諸同見者。莫不毛竪。珍以狀聞。詔遣石函藏之遷於山室雲。

唐終南山藍谷悟真寺釋慧超二十

釋慧超。姓汎氏。丹陽建元人。稟懷溫裕立性懷仁。[苟*苟]齡厭俗自出家。後誦法華經。聞光州大蘇山慧思禪師。獨悟一乘善明三觀。與天台智者仙城命公。篤志幽尋。積年請業。行優智遠。德冠時賢。思對眾命曰。超之神府得忍人也。及游衡嶺。復與同途。留誦經停函移歲序。自隋初廓定。北入嵩高。餌藥坐禪。冀言終老。隋太子勇召集名德。總會帝城。以超業行不群。特留供養。而恭慎凝攝。不顧世華。及勇廢免。一無所涉。晚移定水。高振德音。道俗歸宗。仰其戒范。會淨業法師。卜居藍田谷之悟真寺。欽超有道。躬事邀迎。共隱八年。倍勤之三慧及大乘。承運禪定初基。爰發詔書。延入行道屢辭砭。疾後許還山。德感物情。頗存汲引四川。貴望一縣官民。莫不委質。投誠請傳香德。並為經始伽藍。繼綜羞粒。大唐伊始。榮重於前。京邑名僧慧因保恭等。情慕隱淪。咸就棲止。蔭松偃石。論詳道義。皆曰。斯誠出要樂也。後外疾。少時弟子跪問。答曰。吾之常也。長生不欣。夕死不慼。乃面西正坐雲。第一義空清淨智觀言如入定奄。遂長往。春秋七十有七。即武德五年十二月六日也。露骸松石一月餘日。顏色不變。天策上將聞稱希有。遣人就視。端拱如生。自超九歲入道。即誦法華五十餘年。萬有餘遍。感靈獲瑞不可勝言。弟子法成等。為建白塔於寺之北峯焉。

百濟國達拏山寺釋慧顯二十一

釋慧顯。百濟國人也。少出家。苦心精專。以誦法華為業。祈福請願。所遂者多。聞講三論。便從聽受。法一染神彌增其緒。初住本國北部修德寺。有眾則講。無便清誦。四遠聞風。造山諠接。便往南方達拏山。山極深險重隒岩固。縱有往展。登陟艱危。顯靜坐其中。專業如故。遂終於彼。同學輿尸。置石窟中。虎噉身骨並盡。惟餘髏舌存焉。經於三週。其舌彌紅赤。柔軟勝常。過後方變紫鞭如石。道俗怪而敬焉。俱緘閉於石塔。時年五十有八。即貞觀之初年也。

唐驪山津梁寺釋善慧二十二

釋善慧。姓苟氏河內溫人。博通群籍。統括文義。逮於九章。律歷七曜盈虛皆吞。若胸中抵掌符會乃深。惟世務終墜泥塗。遂解褐抽簪。創歸僧伍。初在徐州之彭城寺。誦法華經。聽收攝論。時遭寇蕩。兵食交侵。而慧抱饑自勵。奉法無殆。洗穢護淨彌隆。恆日但以邊邑寮學文字紕謬。至於音詁。眾議紛然。雖復俗語時通。而慧意存雅正。周訪明悟。還同昔疑。乃以大業末齡負錫西入。屢逢群盜。衣裳略盡。但有蔽布自遮。猶執破瓶。常充淨用。既達關口。素闕繻文。遂即正念直前。從門而度。於時中表列刃。曾無遮止。孟冬十月初達京師。值沙門吉藏正講法華。深副本圖。即依聽受。形服鄙惡。眾不納之。乃掃雪藉地。單裾襯坐都講財唱。傾耳詞句。擬定經文。藏既闡揚。勇心承旨。望理通義。由情存兩得。不暇忍寒。歡咲凞如賈獲寶。竟冬常爾。眾方美之。問以詞旨。斥無遺忘。乃以聞法。同屬禪定寺沙門法喜。便脫衣迎之。引至房中。智觀無濫。慧又師喜。兩振芳規。武德初年。隨住藍田之津梁寺。俗本驪戎互相梗戾率獎陶化十室而九然。而性愛英賢。樂相延致。自西自東百有餘裡。名林勝地。皆建禪坊。所以逃逸之儔。賴其安堵。以貞觀九年正月。終於驪山之陽涼泉精舍。春秋四十有九。初慧棄擲俗典蒞此。玄摸言不重涉。專心道業。省言節食。佩律懷仁。迎頓容旅。雅重經教。於中誦法華不改志。其有未曾覿者。要必親觀。若值行要。累日誦持。以為熏習之基也。

晉大原沙門釋慧達二十三

釋慧達者大原人。誦法華經五千餘遍。行坐威儀。其聲不輟。偏存物命。直視低目。地有蟲豸。必迴身而避。不敢跨越。有問答曰。斯之與吾。生死不定。將不先成正覺。安可妄輕之耶。以貞觀八年四月。結跏趺坐。誦法華而終。人謂入定。停於五宿。既似長逝。又不臭腐。乃合床內於窟中。

唐終南山悟真寺釋法誠二十四

釋法誠。姓樊氏雍州萬年人。童小出家。止藍田王效寺。事沙門僧和。和亦卿族所推。奉之比聖。甞有人欲害。夜往其房見門內。勐火騰焰昇悵。遂即退悔。性飲清泉。潔清故也。人或弄之。密以羊骨沉水。和素不知。飲便嘔吐。其冥感潛識。為若此矣。誠奉佩訓勗。誦法華經。以為恆任。又謁禪林寺相禪師。詢於定行。而德茂時宗學優。眾仰晚住雲華。綱理僧鎮隋文欽德。請遵戒范。乃陳表固辭。薄言抗禮。遂負笈長驅。歷游名岳。追蹤勝友。咸承志道。因見超公。隱居幽靜。乃結心期。棲遲藍谷。處既局狡。才止一床。旋轉經行。恐顛深壑。便剗跡開林披雲。附景茅茨。葺宇甕牖疎簷情事相依。欣然符合。今所謂悟真寺也。法華三昧。翹心奉行。澡沐中表。溫恭朝夕。夢感普賢。勸書大教誠曰。大教大乘也。諸佛智慧。所謂般若。又手寫法華。正當露地。因事他行。未營收舉屬。洪雨滂注溝澗波飛走。往看之。而合桉並乾。餘便流潦。甞卻偃橫松。遂落懸熘。未至下澗。不覺已登高岸。無損一毛。至貞觀十四年夏末。日忽感餘疾自知。即世願生兜率。索水浴訖。又索終輿。旁自撿挍。不許榮厚。恰至月末。明相將現。無故語曰。欲來但入。未假絃歌。顧侍人曰。吾聞諸行無常生滅不住九品往生。此言驗矣。今有童子相迎。久在門外。吾今去世。爾等佛有正戒。無得有虧。後致悔也。言已口出光明。照於楹內。又聞異香。苾芬而至。但見端坐儼思不覺。其神已逝。時年七十有八。然誠之誦習也。一夏法華科五百遍。餘日讀誦。兼而行之。猶獲兩遍。縱有人容。要須與語者。非經部度中不他言。略計十年之勤萬有餘遍。

唐京師大莊嚴寺釋慧銓二十五(附智證宋公事)

釋慧銓。姓蕭氏。今特進宋公瑀之兄子也。父仕隋為梁公祖。即梁明帝矣。性度恢簡。志用沖粹。姑即隋煬之後也。自幼及長。恆在宮闕。慕樂超世。無因自達。年既冠成。帝乃尚以秦孝王女為妻。非其願也。事不獲已。時行侁儷及妻終後方遂夙心。以鄭氏東都。預茲剃落。及武德初歲。方還京輦。住莊嚴寺。廣聽眾部。而以法華攝論為心。頗懷篇什。尤能草隷。隨筆所被。用為摸揩。故經題寺額。咸推仰之。又弟智證出家同住。誦通法華。即宋公之兄太府卿之子也。證與兄銓相次而卒。以家世信奉。偏弘法華。同族尊卑。咸所成誦。故蕭氏法華皂素稱富特進撰疏。總集十有餘家。採掇菁華。揉以胸臆。勒成卷數。常自敷弘。時召京輦名僧。指摘瑕累。或集親屬僧尼數將二十。給慧以時。四事無怠故。封祿所及惟存通濟太府。情好讀誦為先故。生至終誦盈萬遍。僱人抄寫總有千部。每日朝參。必使儐者執經在前。至於公事微隙。便就轉讀。朝伍仰屬。以為絕倫。自釋化東傳流味彌遠。承受讀誦世罕。伊人蕭氏一門。可為天下摸楷矣(已上十緣續高僧傳第二十八)。

宋黃龍沙彌曇無竭二十六

宋永初中。有黃龍沙彌曇無竭者。誦觀世音經。淨修苦行。與諸徒屬二十五人。往尋佛國。備經荒險。貞志彌堅。既達天竺舍衛。路逢山像一群。竭齎經誦念稱名歸命。有師子從林中出。象驚奔走後有野牛一群。鳴吼而來。將欲加害。竭又如初歸命。有大鷲飛來。牛便驚散。遂得剋免。其誠心所感在險。剋濟皆此類也(於此一緣。嘉祥等師。引為觀音品應驗。今桉僧傳。觀世音經者。非觀音品。是觀世音授記經也。為欲令知同異。且此中編錄之)。

晉蜀石室山釋法緒二十七

釋法緒。姓溷高昌人。德行清謹。蔬食修禪。後入蜀。於劉師塚間頭陀山谷。虎哭不傷。誦法華維摩金光明等。常處石室中。且禪且誦。盛夏於室中捨命。七日不臭。尸左側有香。經旬乃歇。每夕放光。照徹數里。村人即於尸上。為起塚塔焉。

宋山陰法華山釋僧翼二十八

釋僧翼。本吳興餘抗人。少而信悟。早有絕塵之操。初出家止廬山寺。依慧遠修學蔬素苦節。見重門人。晚適關中。復師羅什。經律數論。並皆參涉又誦法華一部。以晉義熙十三年。與同志曇學沙門。俱游會稽訪山水至秦。望西北見五岫駢峯。有耆闍之狀。乃結草成菴。稱曰法華精舍。太守孟顗富人陳載。並傾心挹德。讚助成功。翼蔬食澗飲三十餘年。誦法華功莫大。深夜有光明。廼是普賢。現其人前。以宋元嘉二十七年卒。春秋七十。立碑山寺。旌其遺德。

唐潤州攝山棲霞寺釋智聰二十九

釋智聰。未詳何許人。昔住楊都白馬寺。後住止觀寺。陳平後度江。住揚州安樂寺。大業既崩。思歸無計。隱江萩中。誦法華經。七日不飢。恆有四虎。遶之而已不食。已來經今十日。聰曰。吾命須臾。卿須可食。虎曰。造立天地。無有此理。忽有一翁。年可八十。腋下挾船曰。師欲度江至棲霞住者。可即上船。四虎一時目中淚出。聰曰。救危扶難正在今日。可迎四虎。於是利涉往達南岸。船及老人。不知所在。聰領四虎。同往棲霞。舍利塔西經行坐禪。誓不寢臥。眾徒八十。咸不出院。若有凶事。一虎入寺。大聲告眾。由此驚悟。每以常式。聰以山林出遠。糧粒艱岨。乃合卒揚州三百清信。以為米祐。人別一石。年別送之。由此山糧供繼。道俗乃至。禽獸通皆濟給。至貞觀二十三年四月八日。小食訖往止觀寺。禮大師靈像。執鑪遍禮。又往興皇墓所。禮拜還歸本房。安坐而卒。異香充溢。丹陽一郭受戒道俗三千餘人。奔走山服。哀慟林野。時年九十九矣。

隋京師靜法寺釋智嶷三十

釋智嶷。姓康本康居王胤也。國難東歸魏。封於襄陽。因累居之十餘世矣。七歲初學。尋一乘文。究竟無師。自悟敬重佛宗。雖書權俗緣。令依學侶。而夜私誦法華。竟文純熟。二親初不知也。十三拜辭。即蒙剃落。更諮大部情因彌著二十有四。方受具足。嶷住寺多年。專心諷誦法華。常思定慧。非大要事。不出戶庭。故往參候。罕覩其面。諷誦入曉更。化人現前。安慰其人。誦及千部。千佛共守護。若及萬部。必生淨國。聞是語已。歡喜彌勵其志。即世七十有餘矣。

法華經傳記卷第四

法華經傳記卷第五

諷誦勝利第八之三

    釋遺俗一
    史呵誓二
    僧玄秀三
    僧道慧四
    釋道泰五
    釋普安六
    釋僧定七
    隋沙彌八
    釋僧徹九
    釋僧衍十
    岑文本十一
    陵肅璟十二
    韋仲珪十三
    釋慧獻十四
    釋慧和十五
    崔義起十六
    陽蓋護十七
    容文策十八
    宋沙彌十九
    隴志通二十
    涼寡婦二十一
    高守節二十二
    釋明曜二十三
    釋僧洪二十四
    宋王珠二十五

唐雍州醴泉沙門釋遺俗一

釋遺俗。不知何許人。以唐運初開。游止雍州醴泉縣南美泉鄉陽陸家。鎮常供養。清儉寡慾。惟誦法華為業。晝夜相係乃數千遍。以貞觀初。因疾將終。遺屬友人慧廓曰。比雖誦經。意望靈驗。以生蒙俗信向之善。若身死後。不須棺盛。露骸理之。十載可為發出。舌根必爛。知無受持。若猶存在。當告道俗為起一塔以示感靈。言訖而終。遂依埋葬。至貞觀十一年。廓與諸知故。就墓發之。身肉都銷。惟舌不朽。一縣士女。咸共仰載。誦持之流。又倍恆度。乃函盛其舌。於陽陸村北甘谷南岸。為建塼塔。識者尊嚴。彌隆信敬。讀誦更甚。

雍州福水陰史村呵誓二

雍州長安縣界郊南福水之陰。有史村史呵誓者。少懷善念。常誦法華。行安樂行。慈悲在意。不乘畜產。經云哀愍一切故也。虛約為心。名霑令史往還京省。以習誦相。仍恐路逢相識人事暄涼。便廢所誦。故其所行必小逕左道。仾氣怡顏。緣念相續。初不告倦。及終之時。感異香氣。充於村曲。親疎同怪。而莫測其緣。遂理殯之。爾後十年。妻亡乃發尸出。舌根鮮明。餘並朽盡。乃別標顯葬矣。

黃州隨華寺僧玄秀三

僧玄秀者。住黃州隨華寺。其性清慎溫恭為志。常誦法華。每感徵異。未以為怪。時屬炎暑。同友逐涼。遣召秀來。欲有談笑。既至房前。但見羽衛嚴肅人馬偉大。怖而返告。同往共觀。如初不異。轉至後門。其徒彌盛。上望空中填塞無際。多乘象馬類雜鬼神。乃知其感通也。置而卻返。明晨慚謝。朋從遂絕。秀專斯業。隋末終焉。

唐益州福成寺僧道慧四

僧道慧蜀人。少喪父母。從兄養大。晝夜悲哭。戀慕其父母。生年九。從師誦通法華。祈請其脫苦。誦滿一百部。夢福成寺上空。有殊特光。漸近於庭。忽見有天。百千天眾。而圍繞之。告道慧言。吾是汝雙親。依汝誦經力。生第二天。脫惡趣怖。若誦滿千返。必生淨土。當知親子深契來謁陳情。作是語已。隱而不見。覺悟倍生信重。彌專諷誦。聞者展轉。為父母脫苦誦經。感夢告蓋多。略不述而已。

魏常山衡唐精舍釋道泰五

釋道泰。元魏末人。住常山衡唐精舍。夢人謂曰。若至其年。當終於四十二矣。至期年遇重病甚憂。悉以身資為福。友人曰。餘聞。供養六十二億菩薩。與一稱觀世音同。君何不至心歸依。可必增壽。泰乃感悟。遂於四日四夜。專精不絕。所坐帷下。忽見光明從戶外而入。見觀音足趺踝間。金色朗照。語泰曰。汝念觀世音耶。亦復誦法華不。泰褰帷頃便不復見。悲喜流汗。便覺體輕。所患遂愈誦通法華文。念彼觀音。年四十四。方為同意說之。泰後終於天命耳。

陳揚都釋普安六

釋普安。姓陳氏。少出家誦通法華。自矜為業。遇熱病苦。口齒皆落。更止自矜。慧心誦滿一夏。夢天童來。以楊枝指齒肉曰。君專心誦經。落齒生如本。當來得道時。即齒白細密。語已夢覺。口中滿齒。後移居靜室。向牖誦經。自然飲食在桉前。適食訖。後七日如飽食。身肥滿如斯。感應勝利甚多。春秋八十有九而卒。香滿室音樂聞空。其夜弟子夢。胡僧說偈曰。

 若聞法華經  專心而諷誦
 聖眾來授手  必生淨土中

推之依誦經生淨土矣。

唐潞州法住寺釋僧定七

釋僧定。是曇榮同門。住法住寺。行方等懺悔。諷誦法華。晝夜未甞眠臥。戒行精高。夢感見諸聖眾。彌悔彌誦。貞觀七年七月十四日。於法住道場內。見大光明。五色間起。從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語僧定雲。我是毘婆尸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以汝罪銷故來為證。然非本師。不與授記。如是六佛。皆同此詞。又有大光明倍前。從上而下。中有九百九十四佛。語僧定皆同此詞。最後一佛雲。我是汝本師釋迦牟尼也。為汝罪銷故來授記。汝身器清淨。於賢劫中。當作佛名為普明。汝行方等大乘。普賢道場。誦持法華不可思議也。若斯之應現感靈。難稱記矣(若依續僧傳。曇榮與僧定。同行方等悔法。見七佛釋迦。授二人記。更不雲誦法華。然別記中。誦持法華。行方等大乘普賢悔法。記者所聞不同而已)。

隋岐州東山下村沙彌八

隋開皇初。有揚州僧。忘其名。自誦通涅槃經一部。謂多誦自矜為業。時岐州東山下村中有沙彌。誦觀世音經。二人俱暴死。心下俱暖。同至閻王所。乃處沙彌金高座。甚恭敬之。處涅槃僧銀高座。敬心不重。事訖勘問。二俱餘壽。皆放還。彼涅槃僧。情大恨恨。恃所誦多。門下沙彌住處。於是兩辭。各蘇所在。彼從南來至岐州。訪得具問所由。沙彌言。初誦觀音。別衣別所。燒香咒願。然後乃誦。斯法不怠。更無他術。彼謝曰。吾罪深矣。所謂涅槃威儀不整。身口不淨。救忘而已。古人遺言。多惡不如少善。於今取驗。悔往而返雲。

縫州陷泉寺釋僧徹九

釋僧徹。住縫州南孤山陷泉寺。昔行遇癩者在穴中。徹引至山中。為鑿穴給食。令誦法華。素不識文字。加又頑鄙。句句授之。終不辭倦。誦經向半。夢有教者。自後稍聰。得五六卷。瘡漸覺愈。一部既了。鬚眉平復。膚色如常。故經云。病之良藥。斯誠驗矣。

唐并州釋僧衍十

釋僧衍。并州人也。凡厥并州人。七歲已上。皆解念佛。生淨土多。衍久居并州。誦法華經。欣求安養。以經云即往安樂世界故也。每日一遍。三年成千部。夢自身左右生羽翼。以法華文字為文綵。欲飛翔身自輕。即飛去西方。到七寶地。宮殿相並。天人滿中。顧視己身。羽翼頓成。大寶蓮華台。一一文字。變作丈六佛身。各說偈云。汝在濁世誦妙法。眾生業障唯見字。實是三身圓滿佛。今成羽翼複本身。聞偈見台。六萬九千三百餘化佛坐葉上。台上佛是阿彌陀佛也。進頂禮。台佛即語衍。汝還閻浮。以我雲相示眾生。又弘法華功德。應時諸佛變作本羽翼。還娑婆。夢覺流淚。誦法華更入觀心。於舌端有八葉蓮華。華上有佛。結跏趺坐。法華一一文字。從佛口出。皆作金色。具有光明。變為佛身。遍滿虛空。圍持經者。閉眼即現此相。開眼即不見。專觀專誦。臨終之時。紫雲聳砌。端坐誦經而卒。春秋七十有。具注此事。秘收經奧。後見聞者。悲泣結緣而已。

中書令岑文本十一

中書令岑文。本江陵人。少信佛。常念誦法華經普門品。甞我乘船。於吳江中流船懷。船人盡死。文本沒在水中。聞有人言。但念佛必不死也。如是三言。既而隨波誦出已著此岸遂免。後於江陵設齋。僧徒集其家。有一客僧獨後去。謂文本曰。天下方亂。君幸不預其災。終逢太平彼富貴也。言畢趨出。既而文本自食。椀中得舍利二粒。後果如其(文本自向唐臨說)。

國子祭酒肅璟十二

國子祭酒肅陵人。梁滅入隋。姊為煬帝皇后。生長貴盛。而家崇佛法。大業中自以誦法華經。乃依經文作多寶塔。以檀香為之。塔高三尺許。其上方復下原下。並為木多寶佛像。經數年。其兄子銓在宅。朝起忽於前院草中。見一檀木浮圖。蓋下有一鍮石佛像。製作異於中國。面形似胡。其眼精以銀為之。中累精光。淨如自然者。銓怪走告璟。璟視驚喜。取蓋還試置多寶塔上。宛然相稱如故造。璟喜勸自以為精誠。盛其佛像。函內有舍利百餘枚。璟女以尼年小竊疑。胡僧每雲。舍利鎚打不破。乃試取三十枚。於石上以斧折之。舍利了無著者。女就地拾覓。唯得三四枚。餘並失不見所在。既而懼以告璟。璟往塔中視之。則舍利皆在如舊。璟從此日。誦法華經一遍。以至於終。貞觀十一年病篤。蕭後及弟姪視之。璟與相見。各令燃香。因即共別。唯留弟公瑀及女為尼者。令燃香誦經。頃之謂其尼曰。我欲去。普賢菩薩來迎我。在東院。師可迎之。尼如言往迎之未還。璟曰。此院不淨不肯來。吾當往就。汝等好住。因與瑀等別。仍起長跪合掌。正向西方。次之倒臥遂絕。遺令獨載一車歛。以在身之服。婦人不得送葬。勿以酒肉祭。制坎才令沒棺。潮野嘆其道寤。家人奉而行之。

臨邛韋仲珪十三

仲珪者天性孝悌。為州裡所敬。年十七群表尤異。為蒙陽長。父廉自資陽都。遂以老歸。武德中遇病。仲珪不釋冠帶而養。久之父卒。謝遣妻妾。閭於墓右。尤信佛教。誦法華經。晝則負土成墳。夜專誦經。精誠不倦。終三年不歸。甞有一虎。夜至廬前。蹲踞聽經。久之而不去。珪正念曰。不願勐獸之相逼也。虎即起去。明旦見繞墓生芝草七十二莖。當墳前者。行列次第如人種殖。皆朱莖紫蓋。蓋經五寸。光色異常。隣裡以告州縣。時爭君昌為刺史說裕為別駕。共至墓所察之。忽有一鳥。如鴨[衛-韋+含]雙鯉魚。各長一尺許。飛來集君昌前。魚置於地而去。君昌等尤深嗟嘆。採芝對奏。詔表門閭(仲珪弟孝隋為大理主簿為臨說。更閭州人亦同云爾)。

唐金城瓦官寺釋慧獻十四

釋慧獻者金城人也。失父母後出家守戒。從師訪道。誦通法華。專志為業。發願於父母墓所誦經。欲救輪迴苦。凡經歷三年。精勤諷誦。未曾暫廢。至夜三更。空中有大光明。又雨華如雪而下。中有聲語獻言。吾是汝父。汝初誦經力。已住第二天。誦滿千部。聖眾來迎。從天生淨土。汝母依涅槃經力。即生不動國。彼在生之時。書寫涅槃一卷。汝誦經資彼在生善故。語已隱不現。隣裡謂失火。至曉更問慧獻。獻具說始末。聞者悲涕。於墓所誦經資親。其類蓋多。

都下眾造寺慧和十五

慧和道人者。宋秦始義嘉時。未出家為南賊。劉胡下都參值諜來著新林。被捉便欲研頭。其前在鵲渚遇台軍。已經怖懅。從此之後恆誦觀世音經。臨被殺時。心念益至。遂爾曰斬之三研三折。於是軍主謂為異事。立便放去。慧和得脫便出家。

司亢少常伯崔義起十六

崔義起大不信佛。妻父肅鏗念善誦法華般若數千遍。辛酒不入門。起妻以五月亡。為修三七日齋正食。亡妻來有婢素玉。見作夫人語。我生時雖聞地獄。不大信今受苦不可言。汝男女等。不得不信。由汝為我轉經燃燈功德。蒙放暫歸。便向大眾陳懺。我至二十日更來。將素玉看我受罪。至期果至。將素玉去。見大城官府。夫人入別院。須臾火鑊鐵床總至。夫人受毒苦。忽見夫人父肅公。坐蓮華台。語夫人。早放素玉。還告素玉。我女生時。不用我語。多嗔妬不信善惡。今受此苦。我無力可救。汝歸可悟其夫兒女道令修功德。不久解脫。又見婆羅門僧從空中下。教素玉誦金剛般若。又誦藥師法華兩卷一遍。兩卷並改名為聲聞。又曰。閻浮提人不信佛。汝誦此經聞婆羅門。並解經語。婢死三日便蘇。家人良賤。初如常遇患。麟德元年正月。薛將軍宅齋。迎婢請三道佛頂骨。婆羅門僧。令試誡素玉。乃昇座長誦。一無脫漏。皆合掌嘆曰。如西國本不異。合眾驚訝希有奇事。薛將軍遂口奏。天子大嘆曰。百官亦有不信者。冥道若此。何得不信。時朝貴聞者。咸生大信。司成館博士茫叔元。又將僧二十人。就翊善坊宅。召素玉令誦本經。梵音深妙。令人樂聞。自云不忘故爾雲(感通錄下卷)。

山陽蓋護十七

蓋護山陽人。甞係獄應死。此人本誦觀世音經。三日三夜。心無間斷。忽於夜中。眼見觀世音。又放光照之。立時鎖械自脫。諸戶自開。便引護出去。護隨光而走行。得少裡地。於是光滅。護止宿草中。明日徐去得免(應驗傳)。

秦州慕容文策十八

秦州上邦縣人慕容文策。年十七誦持金剛般若法華經。齋戒不關。隋大業七年四月十五日夜。忽有兩鬼。來至床前。手持文牒雲。王今遣取公來。文策良甚忙怕。乃遂使者而去。將至一大城。樓櫓嚴峻城郭六重。將入第一第二門。極大光明。至第三門。其門相去四里已上。並皆黑闇。都不見道。使者引之而過。至五六門內。復大光明。去門三里。即有宮室殿堂。四邊持杖宿衛。還如見在宮闕無異。王宮殿而坐。所將男夫婦女僧尼道士及女等。外國六夷不可稱數。策在後行典。唱名而過。王一一問其在生福業。有福効驗。在西而立。無福驗者。在東而立。末後始唱策名。王問。一生作何福業。策即分疎。一生已來。唯誦持金剛般若法華八部。般若晝夜轉讀。又持齋戒一日不闕。王聞此言。合掌恭敬嘆言。功德甚深。付主司細撿文簿。不錯將來。其典執桉諮王。未合身死。王即放還。且遣西行。立未去之間有沙門。可年十五六。執一明炬。於策前而過。續後又一沙彌。執明炬而過。策即捉袈裟挽住。願師救弟子。使者錯追將來。蒙王恩澤。撿文簿放還。不知去處。願師慈悲救護弟子。示其來路。二僧語策。檀越持般若。轉讀大乘經典。好牢持齋戒故來救之。師云。我執明炬在前。檀越但從我後。還於六重城門而出還。詣黑闇二門。二僧手執明炬。喻如日出光明。皆現出於六重門外。二僧即語策雲。檀越以知地獄處否。策雲。不知。二沙彌即舉手。指城西北角處。有一大城。相去四里。此是地獄之城。二沙彌雲。將檀越於此城觀看。從師至彼。其城高峻。有大城門。並鐵網垂下。有四羅剎。手執鐵叉。侍立左右。二僧雲。是地獄之門。一切罪人配入。並從此門而過。即將策入門。可行二百步。見一灰河。其中一切受苦之人。身在河中。唯見其頭百千萬億。勐火熾燒此罪人。苦痛號叫。不可具說。又四邊皆是鐵床釰樹。有四獄卒。手持鐵叉。畔上行走。叫喚之聲。甚可怖畏。二僧雲。十八地獄。咸在此城。策見心中怕懼。唯正念佛。心中恆誦經不絕。二僧即將策出城門。至於本來之道。五箇道相近。意中荒迷。不知本從家之道。二僧即欲別策而去。禮拜求請。五道之中。不知弟子從何道去。願師慈悲。示其道處。二僧即於中道引前。可行十里許。有一大門。塞其道口不得而已。二僧以錫杖開之。即語策雲。努力勤修功德。誦經莫生懈怠。必得長壽。策別師至家。體中醒悟。父母親知並忙怕。以禮慰喻。說其因緣。蒙放還家。功德之力。聞者欣悅。心意泰然。以此誦經齋戒功德。勸化一切。各各發心。讀誦一日不闕。更加精進。又得長年矣。

宋法華台沙彌十九

宋法華台者。釋法宗歸心後。開祐昔所住。以為精舍。因誦號法華台也。凡諸州誌諷誦者。群集此台。眾將三千。諷誦成喧雜。大眾評議。分十二時。以定眾限。打揵搥為剋限。諷誦不絕。其業常存。時一沙彌。從遠方而來。愚戇不識文句。晝夜志諷誦。望入眾限。然天性懶墮。亦不了剋限。大眾悲愍愚。汝以曉更揵搥聲為期。先習諷誦功方成。堪為眾限。一夏誦習。才得兩三行。眾人輕慢。所誦甚少。不樂人眾。沙彌悲愁。以曉更鐘聲為期。日日專志流淚慚先業。欲投身於山崖河淵。即到高崖。放身而投悶絕。依先業入鑊湯地獄。獄卒以杖打罪人。鐵杖觸鑊緣。響聲似昔揵槌。沙彌憶本志。自能不覺。誦法華題目。獄中罪人。皆坐蓮華。地獄變作涼池。獄卒嘆未曾有。將沙彌奏閻魔王。王言。沙彌有餘命。還閻浮提盡其志。聞是語已。如眠臥而覺。身無損壞。還到台說此因緣。眾或信不信。沙彌至心發願。我冥所見不空。即業障輕微。一部文義。自然照了。發願已行道誦經。一部文義。自然誦通。眾聞所誦。併伏膺。上座沙彌為僧。於諷誦眾為上首。

天水隴城志通二十

天水郡隴城縣誌通。年未弱冠。住持齋戒。讀誦法華金剛般若等經。六時禮懺不曾闕。年二十即節黠。入請德府衛士。名樹軍團。奉勅差征南蠻。從家至彼一萬餘裡。在路晝夜禮誦不闕。至南蠻之界。官軍戰敗。兵士散走。當時侶一百餘人。不知所投。多被傷殺。志通惶迫。奔走無路。忽有五人。並乘牝馬。在通前後。有一人走馬告通曰。莫怕莫怕。汝具修功德。前後圍繞。不能為害。行可七里有餘。至一塔廟。即入其中藏隱。蠻即還營。忽有二僧來通所。語通雲。檀越誦金剛般若法華。禮念諸佛。不可思議故遣救汝。向者五人乘馬在汝前後者。並是法華般若之力。亦同救汝恐賊傷害。汝身好修福業。誦持經典。莫生懈怠。一切諸善神王。恆相衛護。作是語訖。即乘空而去。通經日不得食。非常饑乏。須臾有二童子。將一缽飯並醬菜及餅。與通而食。食訖又告通。勤修功德。誦般若經。莫令廢闕。訖亦乘空而去。通涕淚悲泣。深心懺悔。即投大軍。頻經三陣。不被寸鐵所傷。據此因緣。並是法華般若之力。於蠻破官軍放還。專心誦持法華般若。不敢怠慢。又云。貞觀八年正月二十八日身患。至二月八日夜命終。遂被將向王前。閱過徒眾甚多。通在後而立。其典唱名。王即問其善惡之業。亦依次而配。末後始唱通過。具問生在作何福業。通即啟王言。一生已來。誦持金剛般若法華經等。常持齋戒。六時禮佛。王聞此言。即合掌恭敬言。善哉善哉。此人功德不可思議。語使當取之。日據何簿帳。而追付主司。細撿文籍。不枉將來。其主司關天曾捨報。此人更有六年壽命。未合即死。王乃索安。自尋果然非謬語左右侍者。取床幾將來。即於南廂。持金床玉幾至王前。即遣殿上西邊安置。鋪種種氈褥。遣通上座誦經。便誦般若法華各一卷。並悉通利。又使典藏中取其誦經及修功德文簿。典與通向西相遂往取。可行二里。有大經藏。所有功德簿帳咸在其中。並七寶嚴飾。使者於最下中。取得一卷。可有一紙。題名表志通造功德簿。即持向王邊開捻其中。注通誦般若經萬遍。誦法華經千遍。禮佛齊戒功德。總在其中。王語使人。其通所造功德其深。領將地獄觀看。知其罪福。使者奉勅引通。出城西北五里有餘。有一大城。樓櫓卻敵鐵網垂下。門中有四獄卒。頭如羅剎。口出火炎。身形長大。手持鐵叉。左右而立。有二銅狗。在門兩廂。口吐融銅。流灌獄所。注射罪人。一切受苦之人。並從此門而入。十八地獄。並在此城。通見如此。身心戰慄。無以自安。領時詣王白言。見地獄訖。王語通雲。汝今具見受罪福業。好勤精進讀誦莫廢。汝今命六年。在放汝還家。莫生退心。落入惡道。無人救汝。必須讀誦。不退菩提。於汝長年。至老命終。必生淨土。通蘇說此事。彌修彌誦。經六年後而卒。異香滿室。得淨土迎矣。

涼州寡婦二十一

涼州有寡婦。姓李家本事佛。恆隨逐齋會。每聰性罷輒能誦之。後忽有虜公主婦寄宿。日瞑不忍遣去。須臾吏來錄之雲。李藏叛婢。既被錄付獄。便至心誦觀世音經。得十餘日。欻目晝夜見觀世音。問李何以不去。具答不能得去。又曰。但起而鎖即已脫。於是徑直歸家。獄官及守防人。都自不覺。虜後知之遣問。那得歸。具答如此。亦不復更錄。此是誦經力。感聖應而已。

隋并州高守節二十二

隋并州人高守節。家代信奉。而守節尤為精到。年十六七時。曾游化郡。道遇沙彌。年可五六十。自稱海雲。與之談敘。因謂曰。兒能誦經不。答曰。識其本心。雲即將向五台。至一處見三草屋。才得容身。乃於中止。教誦法華經誦間在外乞求給其衣食。節屢見胡僧來至與師言笑。終日而歸去。後雲輒問曰。識向胡僧不。曰不識。雲懇似戲言曰。是文殊師利菩薩。節雖頻承此告。未悟其旨。後使節下山就村取物。仍誡曰。夫女人者惡之本。壞菩提道。破涅槃城。汝向人間宜其深慎。節敬諾受教上山。中路乃見一女人。年十四。衣服鮮幸姿容雅麗。乘一白馬。直趣其前。扣頭向節曰。身有急患。要須下下。乘馬好跳躍。制不自由。希君狀慺濟此微命。節遂念師言竟不迴顧。女亦追尋數里。苦切其辭。節執志如初。俄而到失。既還本處。具陳其事。師曰。汝真丈夫矣。雖然此其文殊師利菩薩。節尚不悟。猶謂戲言。然於此誦經。凡歷三載。法華一部。甚得精淳。後聞長安度人。心希剃落。就汝必欲去。當辭好師。此之一別。難量相見。汝京內可於禪定道場依止臥倫禪師。節入京求度。不遂其心。乃往倫所。倫曰。汝從何來。答從五台山來。和上遺與師為弟子。倫曰。和上名誰。答曰。名海雲。倫大驚嘆曰。五台山者文殊師利。海雲比丘。即是華嚴經中善財童子第三大善知識。汝何以棄此聖人。千劫萬劫無由一遇。何其誤耶。節乃始悟由來。恨不碎其身。當首而愚情眷二。猶希再覩。遂辭倫返跡。日夜奔馳。乃至故處。都無所見。

昭果寺釋明曜二十三

釋明曜。未詳姓氏。志學之年。早怯俗網。問津訪道。略無常師。住昭果寺。常誦法華讀華嚴。每作佛光寺觀。曾與解脫。俱至大學寺。祈請文殊師利。至華園北見一沙門。容服非常。徐行前進。乃至東邊佛堂。將欲東趣。曜時驚喜交集。肘步而前。未至數尺。遂無所覩。悲嘆久之。與脫俱返。曜形長七尺。威容都雅。談敘揚動心。有時會蹟。先往五台。親承禮拜。語蹟雲。我大業十二年。見安禪師。歷名山諸寺。禮覲聖已。今日復見法禪。是不思議。願法師長命無病。弘讚佛乘。時年一百六歲。未曾策杖。而菽采無墜焉。復不知年幾而終。

瓦官寺釋僧洪二十四

道人釋僧洪者。住都下瓦官寺。作丈六金像。鎔鑄始畢。於時晉義熙十二年。大禁鑄銅。僧洪未得開模見像。便為官所收繫。在相府姦罪應入死。僧洪便誦法華觀世音經。得一月日。忽夢見其所作像。來至獄中。以手摩洪頭。問汝怖不。僧洪具以事答。像曰。無所憂也。夢中見像胸前。方一尺許。銅色燋沸。後遂至市見殺。爾日府參軍應監刑。初喚駕車。而牛絕不肯入。既入便奔車即粉碎。遂至瞑無監。更後剋日。因有勅。從彭城還道。若未殺僧洪者。可原既而出破模看像。果自胸前如夢。此像今尚在瓦官寺。當知誦力感聖也(高僧傳第十三)。

大原王珠二十五

王珠字叔衍大原人也。宋元嘉九年。作涪陵郡令。坐遭賊失守。系江陵府獄。箸一具大鎖。釘之極堅。珠在獄中。恆持齋誦觀世音經。一夜忽夢。已自坐高座上。有道人與其一卷經。題雲光明安樂行品。並諸菩薩名。珠得便開讀。忘第一菩薩名。憶第二是觀世音。第三是大勢至。皆有國土及名號。因是眠覺便見。後鎖已解。珠知有感應。不復憂怖。因自釘治其鎖。依常著之。涉三日事非意。便散珠。元嘉十九年。見為衛府行參軍。從鎮廣陵。精進甚至矣。

法華經傳記卷第五

法華經傳記卷第六

諷誦勝利第八之四

    越道人一
    河薰雄二
    釋通慧三
    隋沙彌四
    僧福緣五
    彭子喬六
    釋慧勝七
    尼法空八
    釋妙蓮九
    釋慧生十
    釋曇義十一
    釋清慧十二
    建王穀十三
    尼妙法十四
    唐林通十五
    李山龍十六
    僧法賢十七
    釋僧智十八
    釋慧達十九
    女揚氏二十
    釋法道二十一
    北道僧二十二
    釋思約樹二十三
    竺長舒二十四

越州觀音道場道人一

百濟沙門釋發正。梁天監中。負笈西渡。尋師學道。頗解義趣。亦修精進。在梁三十餘年。不能頓忘桑梓。歸本土發正自道聞他說。越州界山有道場。稱曰觀音。有觀音堵室故往視之。欀椽爛盡。而堵牆獨存之。尚有二道人。相要契入山。一人欲誦華嚴經。一人欲誦法華經。各據一谷。策作堵室。其誦華嚴者。期月可畢。心疑其伴。得幾就往候之。曾無一卷。其人語曰。期已將盡。糧食慾絕。宜及至期竟之。若不能念誦一部。正可誦觀世音經也。便還其室。於是此人心自悲痛。宿因鈍根。乃至心讀誦。晝夜匪懈。諳得略半。後數日。其人復來者為此人以實告之。其人語曰。我已誦華嚴矣。奈何如此觀世音之初。況逕兩三日而不諳乎。我若捨汝而去。則負所要。若待汝竟精食慾盡。既於三日不竟。理不得相待耳。將以明復來者矣。子其免雲。此人至到悲痛倍前。至心誦念。才得竟畢。明旦其人復來者語曰。如此觀世音之初。尚不能誦。無可奈何。我時捨汝而去也。此人跪曰。昨暮才得竟耳。於是其人大喜。欲以相試。乃坐床誦之。三十卷經。一無遺落。次復此人上床誦之。始得發聲。即於空中。雨種種華香。華溢堵室。香聞遍谷。氣氳滿天。不可勝計。於是誦華嚴者。即下地叩頭。頭面流血。懺悔謝過。事畢欲別去。此人止曰。常有一老翁饋我食。子可少待與。久久不來。相到與者。此人欲汲水。如向老翁擔食參休於草下。此人怪而問曰。我伴適來。望得共食。有何事竄伏不饋。翁答。彼人者輕我若此。豈忍見乎。於是始知。是觀世音菩薩。即五體投地。禮拜甚至。須臾仰視。便失所在。此人所[貝*系]堵牆至今猶存哉。發正親所見焉。

河東薰雄二

河東薰雄。少誠信佛道。蔬食數十年。貞觀中為大理丞。十四年春坐。為連刺史李仙童事。系御史台。於時上以為黨。心大怒使治書侍御史韋悰等鞫問。忽防禁嚴密。坐禁者十數人。大理丞李敬玄司直王。忻並連此坐。與雄同屋囚禁。皆被鎖牢固。雄專念誦法華經普門品。數日得三千遍。夜中獨座誦經。鎖忽自解落地。雄驚告忻玄。忻玄共視鎖仍法合地。其鉤亦儼然不壞。而鉤鎖相離數尺。玄等異之。雄恐罪責。告守者請鎖開鎖。是夜監察御史張守一宿直命。更開鎖。史以火燭照之。見鎖不開。而自然相離甚怪異。因開鎖鎖之。用紙封纏其鎖。書署封上而去。雄後坐誦經五更。鎖又解落。而有聲如人開者。雄懼又告忻玄。忻玄等謂。欲曉不宜請史。既明共視之。鉤鎖各離在地。而鎖猶合。其封署處。全固不動。鉤甚完密。無可開。敬玄自少及長。不信佛法。見其妻讀經。常謂曰。何故乃為胡神所媚。而讀此書耶。及見雄此事。乃深嘆寤曰。吾乃今知。佛為大聖無有倫匹。誠不可思議也。時忻亦誦八菩薩名。滿三萬遍。晝鎖自解落。視之鎖拔伏地。雄不為異也。玄於是信服愧悔。既而三子俱靈。玄乃寫法華經。畫八菩薩像。歸依供養。臨時病篤在家。玄未問疾。具說其事。臨病癒攝職。問台內官吏。與玄說不殊。雄亦自說其事。而精厲彌篤。雄今見存為盩厔令(感通錄下卷)。

唐熘州釋通慧三

釋通慧姓虞氏。少有精勤。貞操出家作沙彌。蔬食苦節。專學律儀。更通律藏。二十歲受具足。時有相師。語通雲。阿師大聰明智慧無邪相。唯命全短。不能繼軌。通聞此語。遂諮諸大德。將修何功德而得延壽。諸大德達識者共議。一代教中法華最大。若受持不老不死。若能依法受持諷誦。必得長壽。通時流議。捨戒律書。從師受經。即入深山。受持法華經。精勤諷誦。三年出山。更見前所相者雲。阿師修何功德。得五十年壽。頓能如此。通雲。前被相短壽。入深山諷誦法華經六千遍。若斯勝利歟。更無餘功德。相者嘆曰。大乘功德。能延短壽。因此功德。遂為大德。年過九十。後實如相師記。

隋開善寺沙彌四

隋朝開善寺藏公。有給仕沙彌。年十五能識威儀。不違人情。見者稱神情。時有河胤之。謂藏曰。此沙彌全無年壽。藏聞之悲愍。沙彌遂歸父母家。過五箇年。還投藏所。藏公生希奇念。對胤更告之曰。此沙彌為相改耶。答曰。相既改得八十年壽。藏公大嘆異。語沙彌雲。汝有何勝功德。沙彌答雲。更無修功德。唯昔於僧坊聞一偈。所謂諸佛兩足尊知法常無性佛種從緣起。是故說一乘口游諷誦。不知幾千萬遍。時夢。赤服官人。以一卷書自稱官牒。即披讀雲。汝壽唯十八。今依誦一偈。變成八十。是其延壽緣也。藏公嘆曰。此偈者法華經方便品文。汝依誦妙偈。得延其壽。吾昔入山。五年受持金剛般若得長壽。汝口游誦勝吾精苦。大乘之力不可思議。莫令懈倦。聞者無不凝信矣。

沙呵羅國西耳福緣五

外國有寺。名菩提寺。從南十餘裡。於空中有現銀宮殿。於中男女諸天而遊戲。又有現金宮殿。中有一聖僧。此事希奇。諸國王臣。雲集禮拜供養。是時聖者雲。天下不安穩。穀果不熟。疾疫競起。良由不信三寶。三寶境界不可思議。恆沙劫稱嘆難盡。佛經之力亦不可思議。所以者何。我本住沙呵羅國西耳寺。名曰福緣。住寺小室。恆誦法華經。得無生忍。我所誦經。入白匣而收置寺內。我本遺骨。寺西十餘裡小山中古塚埋之。捨命之後方三十年。依願力故。舌變今煠。時時放光。以彼應知我語虛實。今來示昔緣。銀宮中天人。是助誦經給仕人也。作是語已。隱而不現。王臣悲喜交集。尋其本緣。蓋如所言。一一不謬而已(此出西域傳。雖非親聞。今依古記而錄出之而已)。

宋益陽彭子喬六

彭子喬者。益陽縣人也。任本郡主簿。事太子沉文龍。見執付獄。遂欲殺之。喬少曾出家末雖還俗。猶恆誦習觀世音經。時文龍必欲殺子喬。刺無復冀。唯至心誦經。得百有遍。既大疲極。暫得晝眠。同系者有十許人。亦俱睡臥。有湘西縣吏杜道榮。亦繫在獄中。時如眠非眠。不甚得熟。因恍惚中。見有兩白鶴集子喬屏風上。須臾一鶴下。至子喬邊。時復覺如美麗人。形容至好。道榮心怪之。過起觀子喬覺。道榮問。向得夢不。子喬答曰不夢。道榮為說其所見。歡喜不可言。自還著械。不使人知。得四五日。遂非意放散。義安大義太原王琰。與果有舊。作冥祥記。道其族兄璉。親識子喬及道榮。聞二人說。皆同如此(法苑第二十七)。

青州白苟寺釋慧勝七

青州白苟寺道人釋慧勝。宋元嘉二十六年。忽病聾盲。頓失耳眼。自念。此非差疾。又無醫藥。唯當誓心歸觀世音。誦此經一千遍。誦數載滿耳目不覺。豁然自差。

宣州尼法空八

尼法空者。俗姓韓氏。宣州人也。幼歲辭親。詣五台山西南百餘裡建安寺出家。後於祇洹寺受戒。每誦法華。用為常務。傳聞。有僧道超。別無行業。但久住五台山華嚴寺。不出山門二十餘載。其後命終。生都率內院。時天人語超曰。汝於人間。別無行業。祇誦法華。承文殊境界力故。得生此天。汝可還下人間接四部得令聞知。道超依言不捨天報。下告人間。法空如此。思惟生希有難遭心。發願然後至華嚴寺西北三泉院。前林中更逢一老人。謂法空曰。汝寄住此。修行妙法。決證勝果。言訖遂不見。法空知大聖告。悲泣渧淚。即依此院。別結草庵。居止策勵三業。曉夕靡怠。經五年取身所著衣。令弟子悉送常住施大眾。法空曰。我從止此來。蒙大聖告。語教示妙法蓮華四字。開佛知見。清淨無染。得生淨土。眾各努力。無得空過。言訖而卒。端坐如生。眾茶毘收舍利千餘粒。四眾分之供養而已。

代州總因寺釋妙蓮九

釋妙蓮。慈悲濟物特誦法華經以為業。謂師友言。吾以誦經力。生兜率內院。欲值遇慈氏。此願可不。師友答甚可。經云。若人受持讀誦。是人命終。即往兜率天上彌勒菩薩所。佛豈虛說。蓮彌勤行大精進。諷誦法華。未甞休息。生年七十有餘。微疾頓起。召請諸師友語言。吾有微疾。不為痛患。天童來迎。化佛授手。言訖而逝。端坐如生。三日方蘇曰。吾依誦法華力。至於兜率彌勒內院。諸天讚曰。汝在閻浮誦法華。功德自至此天處。奉見慈氏妙相尊。聞法早契不退忍。聞偈生喜心。慈氏菩薩告曰。爾於人間。以誦法華力故。得生此處。此處諸天。多是於釋迦遺法中。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者。爾可速還下人間。接四部弟子得令聞知。暫持妙法。大銷諸罪。則用補生天之闕行也。爾時白菩薩言。以何為證。徒眾當信受。即菩薩以薰香塗蓮手。以是因緣還活。時彼手香遍滿一州。國人皆取信。作是說已。不久而卒。寺東北起塔。安置遺身。塔尚薰香。若摩觸壁。三日已上香氣不竭。現所見聞也。

唐真寂寺釋慧生十

釋慧生。從慧如受道。慧之所生。名曰慧生。聞慧公說地獄相。及見腳疵。深恐怖後世。專誦法華經。遂一日一夜。不動如入禪定。眾皆異之曰。師慧如。七日不動入三昧。被閻羅王請。此必然也。及曉更而慧生開眼。悲喜涕淚交流。眾僧問之。何故悲喜。答曰。吾忽見二赤服人。容儀秀麗。綺衣紈袴服飾鮮華。雲我是泰山府君閻羅王。遣請阿師。即令乘白馬須臾到王所。王從座而下。恭敬就坐。語吾言阿師昔有地獄定受業處。其地獄業者。父母為君殺害豬羊鵝鴨等。雖非自殺。惡業故必應受報。又沙彌時犯用僧分。威儀不調。其罪無量。應墮地獄。今以誦法華故。其罪銷盡。生十方佛前。然為令知其業處。及普得聞知惡業果報及滅罪要故。請阿師宜往地獄見應受罪處。乃勅使者遂使而去。即指東方。更有大城。相去四五里。次第三十二大城。此是地獄之城。當巡撿一一城中眾生受苦相。即前入一城門。見鐵車鐵馬鐵牛鐵驢火炎熾燃。牛角毛皆如鋒鋩。馬身毛如鋒鉤。跳踏罪人。於中無量沙門受苦。使者曰。此諸沙門。不惜將來。但取現在名利。犯佛淨戒。畜不淨物。乘車馬等。受人信施。所得果報。又次到一城中。地有鐵[金*疾]鏫銐如鋒鋩。遍佈其地。復有鐵衣纏罪人。火炎俱熾。中有五百沙門受苦。使者曰。此諸沙門。昔服俗衣。捨正法服故。受斯重苦。復次到一城。獄卒以融銅灌口。罪人五體燒盡。有五千沙門。受斯重苦。使者雲。昔不知三寶四諦等食。求信施故。受此重苦如此。三十二大城中。若受人信施。不楊枝滲漱香湯沐浴。遊行世間。手觸佛經。若犯四重。不知滿足。與白衣共宿。登踏師座。臥佛形像陰涼之下。若錢田利殖。自手作食。自飡不與他人。若手不淨。多有垢穢。捉男女根。爪甲有臭穢。便捉經卷者。若腳足不淨。來行佛地僧地。乘車馬等。遊行佛寺門戶。若著靴鞋。以上圊廁而不脫。踏佛僧地靈塔之影。若飲酒食肉。自言無罪報。若手捉弓箭。若師弟各瞋恚諍競生怨想。若手擿眾僧果等。自食不與他人。若引徒眾遊人間。自稱淨人。若不著袈裟入聚落。若起愛憎心。分衛飲食。若不淨說法。若行欲身形常入堂寺。而禮佛像。如此罪人充滿其中。具見受罪人處訖。還投王所。王言。君若不能受持大乘滅罪經典。必應受此等苦。更有無量地獄。此則一方小分。聞此說悲喜交集。覺悟而已。時眾僧聞是語已。心意驚怖。如踏鐵刀。各各悲喜。咸信大典。乃至見聞者。勤行不廢。從是已後。諷誦如林。以為規模矣。

并州釋曇義十一

釋曇義。并州人也。幼而出家。住十力寺。堅持禁戒。推諸世務。苦節頭陀。常居五台山。願依文殊大師策修勝業。每日誦法華兩遍。讀華嚴一帙。以此為恆。如此因修積有年稔。後與弟子曇訓。遊歷諸台。因至南台。見一比丘尼誦經口放光。義既發願。誦法華華嚴。精誠感通。自口放光。光中隨音韻。化佛出現。臨終之時。具說此事雲。唯獨自明瞭。餘人所不見。此言有驗矣。

齊州三總山釋清慧十二

釋清慧。梓州慧義寺清靈之弟子。從師至齊州靈岩寺北三總山中。多年而住。師去後清慧亦發願。為三惡道受苦眾。諷誦法華經。其詞雲。一切眾生流轉父母。從冥入冥。互不知恩。願誦經力。早得離苦。永證解脫。游諸佛國。即長安元年七月十五日。至於神龍元年正月。五年精誦。終不移志。未得感應。悲泣嘆曰。大師清靈深心發願。為三途受苦眾生。受持金剛般若經。三七日中。速得感應。今吾五年。精誠無徵。恨非其人。議一大事因緣。失上乘微驗。面目流血。悲泣懺謝。神龍元年正月十五日隅中。忽然似夢。見一大城。縱廣可五六里許。莊嚴奇麗。寶幢幡懸列。於中有金床玉冠。右執白拂者。而坐自謂王者。又兩白銀空座。慧將入城。時天童子相從。王見慧及童子。從座而下甚恭敬。請坐金座。慧昇寶座。童子在銀座。王在地胡跪白言。阿師為三途受苦眾生。誦法華經。甚可佛意。但先師為三塗受苦眾生。誦金剛經。放卻少多輕者。今無其人。是故經歷五年。受苦眾生。既墮集不論輕重。為師放卻之。將與童子共詣。見受苦處。即童子從座而起。引慧手漸進見城郭。無有一人。自問。何無人耶。答依師誦願。悉生天上。中有一人受苦者見不。此謗阿師願。優婆塞姚通是也。慧曰。謗者尚得不退。豈留不生天。即應聲不見。便還王所陳其事。覺悟自說此因緣。誦經功德。自他俱救如斯而已。

建德郡王穀十三

王穀建德郡人也。為黃龍國守。庫吏器物耗散。罪當至。怨念耗非己藏。而罪無所逃。便至心諷誦觀世音經得千遍。身上鎖械悉斷絕。人謂希有矣。

長安大寺比丘尼妙法十四

比丘尼妙法。俗姓李氏京兆長人也。母閔氏。初夢一梵僧持三莖蓮華。授而語之曰。與爾良種。宜善護持。因有身焉。遂誕生立字稱蓮華。年漸長大。不樂居家。情欣出俗。年十二。其姊教法華經。披文如有宿習。日誦八紙。未盈月餘誦一部訖。人美其德。名曰妙法。遂於佛前。焚香立願。諷誦八千遍。兼誦通無量義及普賢觀。三莖之夢。將非其事乎。靜夜諷誦。其聲及百餘裡。遠近所聞無大小聲。凡入道已後。志節彌堅。臨終之時告徒眾言。普賢現我前。安慰我心。諸師友悉來迎。即往生淨土。言已而卒。座生三莖白蓮。如池生時。華七日不萎落。見者謂奇瑞耳。

唐洛州虞林通十五

貞觀三年。虞林通發心。欲誦法華。俗寰勞務。多不能稱素意。遂因患致死。忽有六人冥官。前後圍繞。至大城門。傍見有一僧自云。吾是藥王也。汝誦經願。不稱其意頓致死。即可誦一偈。教其文曰。每自作是念以何令眾生得入無上道速成就佛身。菩薩授偈。謂之曰。若誦此偈。能變地獄為蓮華池。能轉苦器。作佛界身。努力莫忘。林盡誦通。遂入城中見王。王問。此人有功德不。答無別修善。唯誦一偈。王曰。其偈如何。林誦之聲所及處。受苦之人。皆得解脫。十八地獄。變作華池。王曰。止止不須復誦。早還人間。即經二日方蘇。說此因緣。祥親所見聞也。

左監門挍尉憑翊李山龍十六

李山龍。誦法華兩卷。以為善業。以武德中暴亡。而心上不冷如掌許。家人未忍殯殮。至七日而蘇。自說雲。當死時被冥官收錄。至一官遭廳。事甚宏壯。其庭亦廣大。庭內有囚數千人。或枷鎖或杻械。皆向北面立滿庭中。吏將山龍至廳下。見天官坐高床座。侍衛如王者。山龍問吏。此何官吏。曰是王也。山龍前至階下。王問。汝生平時作何福業。山龍對曰。鄉人每設齋講。恆施物同之。王曰。汝身作何善業。山龍曰。誦法華經兩卷。王曰。大善可昇階。既昇廳上。東北間有一高座。如講座者。王指座謂山龍曰。可昇此座誦經。山龍奉命至側。王即起立曰。請法師昇座。山龍昇座訖王乃向之而坐。山龍開經。曰妙法蓮華經序品第一。王曰請法師下。山龍即止。下座復立階下。顧庭內囚已盡。無一人在者。王謂山龍曰。君誦經之福。非唯自利。乃令庭內眾囚。皆以聞經獲免。豈不善哉。今放君還去。山龍拜辭。行數十步。王復呼還。謂吏曰。可將此人歷觀諸獄。吏即將山龍東行百餘步。見一鐵城甚廣大。上屋覆其城。傍多有小窓。或大如小盆。或如盂椀。見諸人男女從地飛入窓中即不復出。山龍怪問吏曰。此是大地獄中。多有分隔。罪計各異。此諸人者。各隨本業赴獄受罪耳。山龍聞之。悲懼稱南無佛。吏求出至院門。見一大鑊火勐湯沸傍有二人坐睡。山龍問之。二人曰。我罪報入此鑊湯。蒙賢者稱南無佛。獄中諸罪人。皆得一日休息疲睡耳。山龍又稱南無佛。吏謂山龍曰。官府數移改。今王放君去。可白王請抄。若不爾恐他官不知。復追錄君。山龍即更謁王請抄。王命紙書一行字。付吏曰。為取五道等署。吏受命。將山龍更歷兩曹。各有廳事。侍衛亦如此。王之遣吏皆取其官署名書一行訖付山龍。龍持出至門有三人。謂山龍曰。王放君去。可不多少乞遣我等。山龍未言。吏謂山龍曰。王放君不由彼然彼三人者。是前收錄君使人。一是棒主。當以棒擊君頭者。一是繩主。當以赤繩縛君。一是袋主。當以袋歙君氣者。見君得還故。須乞物耳。山龍惶懼謝三人曰。愚不識公。請至家備物。但不知於何處送之。三人曰。於水邊若樹下燒之。山龍許諾。吏送歸家。見親眷人正哭經營殯具。山龍入室尸傍即蘇。後日剪紙作錢帛。並酒食自送。於水邊燒之。忽見三人來謝曰。蒙君不失信重相贈遺。愧賀言畢不見。山龍彌信。誦一部為業。自向大總持寺主僧辯等說之耳(感通錄下卷。並法苑第二十一雲。右一驗出冥報記也)。

龜茲國沙門達磨跋陀十七

達磨跋陀。唐云法賢。龜茲國人也。天性聰明。具通三藏。粗識外國言詞。謂小為極。自生貢高。陵辱摩訶衍眾。時有巡禮沙門。名曰須梨耶。誦達法華六千偈。無脫法。對法賢論所誦幽致。賢識三藏單淺。歸心大乘。從須梨耶。誦達法華。每日五遍為業。敬法夜叉。守護此人。又每夜草坊現異光。人謂失火諮法賢。答曰。四大天王。番番來護光明。臨終之時。語徒眾言。昔執小典為極。如執瓦石為金寶。今翫法華得真金也。以三年諷誦面見普賢。入正位得不退記。汝等專諷持此經。期正位不過三生。即注遺書而卒。如入禪定。於遺身骨上起塔。夏雨盛降。雨不能濕塔。鳥類群飛。不近塔邊。凡見聞者。禮拜供養如市而已(此出外國記)。

金城釋僧智十八

釋僧智。戒行清潔。然誦法華。以為常業。智自本無齒。發願諷誦。夢有胡僧。以楊枝指齒肉。覺口中齒生。或登古塔上誦經。身疲眠臥。從塔而墮。未到地上。空中有人。接取無損。智問誰人。答我是毘沙門也。若人受持法華經者。我必守護。智後往西域。不知終處矣。

晉沙門釋慧達十九

釋慧達。誦法華經為常業。以晉隆安二年。於北瀧上。掘甘草。於時羌餓。捕人食之。達為羌所得。閉在構中。彼中有多人眾。先羌擇肥者食之。達一心稱觀世音菩薩。並誦普門品。羌食餘人已盡。唯在達並一少兒。擬次食。明日達竟禮誦。羌來欲食。急見一虎從草聚出。吼哮馳逐。時諸羌散走。幸得大平。將其小兒。還於本處。誦經之力。感觀音應揭焉。

長安城寡女揚氏二十

女揚氏。少亡父母。中年喪其夫。孤寡而住。偏厭無常。兼厭女身。從師訪道。授以提婆品。精誠勤誦。一年中諳誦。晝夜不疲。夢自坐蓮華中誦經。覺白師。師曰。經曰。蓮華化生其事也。彌勵殷志。又夢自身頓為丈夫。百千眷屬圍繞。具白師。師言。經曰。具丈夫相。夢表當來相。汝所願必定無疑。女信心貞潔發願。願我父母並亡夫諸親友。依誦經功必脫苦。夢父母亡夫諸親友來告女。吾等依汝恩得蓮華座。以所夢復白師。師言。依汝誦力得淨土迎。女歡喜言。我亦不樂欲樂。以今身善迴向極樂。生十方佛前。文豈簡西方。發願晝夜誦經。臨壽之時白師。我諸親友並觀音來迎。先生淨土。待師語訖而卒。微細音樂。聞於外縣。希有香薰。依寡婦咸。男女持提婆一品者多。是故長安舊本。多無此品。不勘書寫。功大部品故也。

沙門釋法道二十一

釋法道。誦觀音品為常業。更厭喧雜。入山遊行誦經。忽逢賊。且念賊遇釋子不祥。挽弓箭射之。欲放箭堅著弓。不能放射。賊遂歸命。投弓於地。又不能得如是神人等。捨而逃走。禪因脫難而已。

隋相州北道僧二十二

相州北道有二人僧。失其名。朋友之道。其利斷金竝室而住。一人誦十地論。一人誦法華經。靜夜止誦相告曰。吾等二人。若死者。當來報因果之有無也。數歲之後。誦十地僧先病卒。良久無報。朋友僧晝夜悲泣。恨遲來報。夢來報曰。吾以貢高勝負心。誦十地論。不思後生苦樂。以心麁故。炎魔法王。配我置收闇室。若任其罪。滅貢高勝他罪。方生淨土。公追憶我誦經。大光明照闇室身涼苦息。不久離苦。朋友之道。遠霑後世。我慶幸公善知識。公何恨我哉。公三年後。當生淨土。願為我諷誦一百部。速生淨土。來迎公神。夢覺澡浴塵穢。著新淨衣。更誦一百部。又夢來報曰。依公恩澤往淨土。經三年來迎。莫廢誦業。寤向同行僧說之。

唐西京勝業寺二僧二十三

釋思約樹果二人。少小出家。住京勝業寺。以垂拱三年。俱為內庫直歲。忽於五月夜中。被冥官投。將見王。王問。汝等生時作何業行。約答曰。誦得法華經三四卷。王合掌敬之雲。且放還。遣人將觀受苦之處。行向西南到一大門。北院見一行長捨。以板為牆。東西相當作孔。如枷孔無異孔。孔之中皆有僧頭常見。同寺僧大諒身猶見在。頭出孔中即見約果。啼哭驚喚不可具之。其大諒甞撿挍。修葺殿中三大像。私用像物故被追攝。每孔邊皆有獄卒。形狀可畏。執刀刎之。血汗狼藉。獄卒安頭唱活。還即頭出孔中。如是不久。乃經三十度。次西行。又見殺生食肉受罪之處。無數眾僧被割截。聲叫難堪。被害所食眾生。咸來索命。分噉食血。又見同寺寺主僧智感都維那阿六被縛極急。勘當食肉用僧物罪。約果忽被推。著深黑坑中。俄而甦活。遍體流汗。心魂無主。後不盈月日。諒即身死感暴亡。極受辛苦。阿六發心懺悔。不出房中。讀一切經。晝夜勤殷。數見冥司使。二黃衣人。騎白馬來取到阿六門內。一人云。大大發心。日夜不捨。讀一切經故當可放。凡三四度來。於是阿六並親見勤悔不已。遂得無他(又出自鏡錄)。

晉竺長舒二十四

竺長舒者。其先西域人也。世有資貨為富人。竺居。普元康中內徙洛陽。長舒奉法精至尤好。誦觀世音經。其後隣比失火。長舒家悉草屋。又正下風。自計火已逼近政復出物所全無幾。乃勅家人不得摙物。亦無灌救者。唯至心誦經有頃。火燒其隣屋。與長舒隔籬。而風忽自迴。火亦際屋而止。於時咸以為靈。裡中有輕險少年四五人。共毀笑之雲。風偶自轉。此復何神伺晴燥夕。當熱其屋。能令不燃者可也。其後地甚旱燥。風起亦駛。少年輩密共束炬。擲其屋上。三擲三滅。乃大驚懼。各走還家。明晨相率詣長舒家。自說昨事。稽顙辭謝。長舒答曰。我了無神政誦念觀世音。當是威靈所祐。諸君但當洗心信向耳。自是隣裡鄉黨。咸敬異焉(法苑第二十三)。

法華經傳記卷第六


上篇:弘讚法華傳

下篇:天台九祖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阿育王傳

阿育王傳卷第一 西晉安息三藏安法欽譯 本施土緣 歸命...

宋高僧傳

進高僧傳表 端拱元年十月日左街天壽寺通慧大師賜紫臣...

梁京寺記

梁京寺記 闕名 小莊嚴寺 梁小莊嚴寺。在建業定陰裡。...

護法論

重刻護法論題辭 蘇州開元住持煥翁禪師端文。不遠千里...

晚課(暮時課誦)

南無蓮池海會佛菩薩(三稱)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龜茲三...

佛說四願經

佛說四願經 吳月支國居士支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拘...

龍舒增廣淨土文

龍舒淨土文序 華嚴經云。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

辯意長者子經

辯意長者子經 後魏沙門法場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捨...

【註音版】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佛說阿遬達經

佛說阿遬達經 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羅譯 聞如是: 佛在...

佛說法常住經

佛說法常住經 僧祐錄雲安公失譯經人名今附西晉錄 聞如...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

佛說大方廣善巧方便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

佛說小道地經

小道地經 後漢天竺三藏支曜譯 道人求息,所以不得息者...

【佛教詞典】瓦器金器

(譬喻)聲聞之戒,譬之瓦器,菩薩之戒,譬之金器。清...

【佛教詞典】觀不思議境

(術語)十乘觀法之第一。就一念之心而觀不思議之理也...

出家後我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很多朋友問我,出家後我如何對待兩性慾望。 這確實是很...

包容的尺度

包容別人可以減少自己的煩惱,增加智慧,但是包容應該...

佈施多而福報少的原因

《菩薩本行經》裡面談到,若有眾生不能以至誠心去佈施...

最適合在夏季食用的7種水果

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氨基酸以及誘人的味道是水果能...

怎樣才能預知時至自在往生

問: 我們常常聽說預知時至,自在往生,請指教我們怎...

鴿王

有一天,一隻鴿王率領著部下五百隻鴿子,到御花園去找...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

【經文】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

怎樣修行才不被外境所轉

問: 我最近一個朋友介紹虛雲老和尚方便開示,其中說...

如何息滅心中火

假如你家的房子著火了,你是先救火,還是放著燃燒的房...

十念往生通平時也通臨終

往生的情況我們一定要注意一個基本點:不能僅僅站在凡...

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

我今天的講題是:如何處理信仰與家庭事業的關係。如何...

淨土法門是一條捷徑,所證之果又非常勝妙

修行通途佛法,一定要強調戒定慧三無漏學由戒生定,由...

【視頻】孟庭葦-心經

孟庭葦-心經

【視頻】《十善業道經》聆志居士念誦

《十善業道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