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補陀洛迦山傳

大元丘茲盛熙明述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補陀洛迦山傳題辭

大元丘茲盛熙明述

九州之山川。具載於書傳。山海之詭奇。亦見於圖記。其來尚矣。謹按。補陀洛迦者。蓋梵名也。華言小白華。方廣華嚴言。善財第二十八。參觀自在菩薩。與諸大菩薩。圍繞說法。蓋此地也。然世無知者。始自唐朝梵僧來覩神變。而補陀洛迦山之名。遂傳焉。盤礡於東越之境。窅芒乎巨浸之中。石洞嵌岩。林巒清邃。有道者居之。而阿蘭若兆興焉。自非好奇探幽。乘桴汎槎者。罕能至也。惟我。

皇元。際天所覆。均被化育。梯航所及。靈跡悉著。至於茲山。瞻拜相繼肸蠁昭答。不可勝紀矣。然圖志脫漏。言辭庸謬。四方不傳。僕。頃因謝病。偶在海濱。恭叩靈躅。旁搜經籍。首集自在之功德。繼攷洞宇之勝概。若夫由心所見。光景斯彰。因緣有時。廟塔興建。具載於篇。能遊目者。不起於坐。飛神於大方之外。當知清淨光明廣大悲心。與菩薩無二。推惻隱之端。躬行於日用之間。非徒空言也。儻欲南詢。亦必問津於此。而與善財同乘般若慈舟。共達毘盧性境。入海印之三昧。證大悲之法門。圓解脫之深因。滿普賢之願海。普令法界含生。盡登菩提彼岸者。豈虛謬哉。

補陀洛迦山傳

    自在功德品第一
    洞宇封域品第二
    應感祥瑞品第三
    興建沿革品第四
    附錄第五
    觀音大士讚第六
    名賢詩詠第七

自在功德品第一

釋典所載。菩薩名號。如恆河沙數。不可勝計。惟觀自在洋洋赫赫功德。獨顯乎世間。凡遇厄難。竭誠稱念。稽首請命。亦往往如影響。誠由行願弘深。大悲無礙之力也。廣如藏教。今略陳之。

梵雲阿哩耶婆盧吉帝。此雲聖觀世音。又梵雲阿嚩盧枳帝濕伐羅。此雲觀自在。諸經所稱。或單雲觀世音。或云觀自在。或兼雲觀世音自在。觀音三昧經。及大悲經。悲華諸經說。此菩薩。久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又云。後成正覺。號遍出一切光明功德山王如來。楞嚴經云。觀世音菩薩言。我昔於無數恆河沙劫。有佛出現。名觀世音。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從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瞭然不生。如是漸增。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忽然超滅世出世間。十方圓明。上合十方諸佛本覺妙心。同一慈力。下合十方一切六道眾生。同一悲仰。由於供養觀音如來。蒙授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身成三十二應。入諸國土。所謂佛身。獨覺。緣覺。聲聞。梵王。帝釋。自在天。大自在天。天大將軍。四天王。及天王太子。人王。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女主。童男。童女。天龍。藥叉。乾闥婆。阿修羅。緊那羅。摩呼羅伽。人非人等。我於彼前。皆現其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令諸眾生。獲十四種無畏功德。彼佛。嘆我善得圓通法門。授記我為觀世音號。由我觀想十方圓明。故觀音名。遍十方界。

法華經說。若有眾生。受諸苦惱。一心稱觀世音菩薩名號。既得解脫。若水火雷電。龍蛇惡獸。夜叉羅剎。王難枷鎖。軍陣怨賊。諸難之中。能施無畏。於苦惱死厄。能作依怙。現三十二身。隨類說法。地獄鬼畜生。生老病死苦。以漸悉令滅。

大悲心總持經云。若有誦持大悲咒者。即滅百千億劫生死重罪。不墮惡趣。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隨願往生諸淨土中。能獲無量等持辯才。解脫八難。滅除三毒。一切所求。無不成就。大悲總持具載別本。

藏教密乘經中所載。觀自在菩薩。為蓮華部主。現諸神變。忿怒則稱馬首明王。救度則聖多羅尊。滿諸願則大准提尊。及如意輪王。不空羂索。乃至師子吼。並毘俱胝。一髻責項。白衣葉衣。千首千臂。皆有儀軌。真言略舉其名。若西天。未譯番本。師傳本續。真言要門。未易悉究。

今上即位之初。聖師大寶葛嚕麻瓦。自西域來京師。解行淵深。福慧具足。明通三世。闡揚一乘。同自在之慈悲。宣六字之神力。上自宮庭王臣。下及士庶。均蒙法施。靈感寔多。不可備錄。將非大士之應化者乎。然江南未之聞也。故略紀其實。若六字咒。師所常誦。


唵 麻 尼 巴[口*能](二合) [口*迷] 吽
oṃ  ma  ṇi  pa  dme  hūṃ

功德具在莊嚴寶王經

洞宇封域品第二

世傳。蓬萊方丈。在弱水中。非飛仙莫能到。昔秦皇漢武。窮年遠討。勞神苦體。卒如捕風追影。終不得其涯涘。今小白華山。距四明不遠。為聖賢託跡之地。石林水府。神光瑞像。雖在驚濤駭浪之間。航海乘風。刻日可至。故特舉其勝概如左。

昌國志雲。昌國州。在東大海西。星紀之次。在牽牛婺女分野。昔夏少康。封世子於越。至句踐。滅吳獲夫差。欲使居甬東百家。杜預雲。句章縣。東海中洲也。國語。以為甬句東。今州有甬東村。是也。由秦歷漢。屬鄮縣。唐開元二十六年。以鄮縣。置明州。領縣四翁山。今之昌國也。五代後。改鄮為鄞。則又屬鄞。宋熙寧間。創縣為昌國。東控日本。北接登葉。南亙甌閩。西通吳會。寔海東之巨障。皇元至元十五年。陞縣為州。

寶陀寺。在州之東海梅岑山。世傳。梅福煉丹之所。釋所言。東大洋海。西紫竹旃檀林者。是也。自四明陸行。東九十餘裡。過穿山渡。至大謝。再經嵩子渡。至昌國州。陸行七十里。沉家門止一渡至山。周圍僅百里許環繞大海。憑高望昌國諸山。隱隱如青螺。東極微茫無際。日月出沒上下若鑒。微風時來。雷轟雪湧。奇極孤迴。非復塵世也。山茶樹高數丈。丹葩滿枝。猶珊瑚林。水仙紫蓀。芳菲滿地。金沙玉礫。的落璀璨。

潮音洞。菩薩示現之所。去寺三里。至洞皆黃砂。石洞巉岩。瞰海回顧無畔岸。人跡不及。洞上有穴如天窓。下屬洞前。舊有石橋橫亙。可以瞻禮。今崩廢。

善財洞。在潮音洞右。亦祥異顯現。岩石有罅。峭峻蹙逼中。窅叵測。其外則石崖壁立。泉熘如珠不涸。謂之菩薩泉。瓶罌盛貯。以洗目疾。

盤陀石。平廣上坐百餘人。下瞰大海。五更遠見扶桑。五色光發。頃有一輪極大。從海湧出。真奇觀也。

三摩地。在寺西偏。登山由此。有亭。曰極清淨。嘉木森秀。清泉甘冽。亂石錯出。有聳立者踞伏者。詭奇萬狀。

真歇庵。在寺後山深處。真歇了禪師。修道菴中。後圓寂立塔。

無畏石。在真歇菴前。突然方廣。然峻不可陟師子岩。在無畏石側。形如師踞。

正趣峯 靈鷲峯 觀音峯

應感祥瑞品第三

嘗讀楞嚴。謂。世間曠野深山。聖道場地。皆阿羅漢所住持。故世間麁人。所不能見。是山。自梵僧啟其端。而始知大士之宮宅。其信然乎哉。或因風濤怖懼而致禱。或好事尋幽而有遇。使者銜命。至誠所格。緇素夙緣。目擊道存。如鏡中像水中月。皆由清淨心現。往往不同。自昔多失紀錄。今姑存一二。俟來者繼述焉。

唐大中。有梵僧來洞前燔十指。指盡。親見大士說法。授與七寶石。靈感遂啟。

日本僧慧鍔。從五台山。得菩薩像。將還國。抵焦石。舟不能動。望潮音洞默叩得達岸。迺以像捨於洞側張氏家。屢覩神異。遂舍居作觀音院。郡將聞之。迎像入城。為民祈福。未幾。有僧。不知何許人。索嘉木扃戶刻之。彌月像成。僧不知所在。今所奉菩薩像。即此也。

元豐中。謁者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大龜負舟。惶怖致禱。忽覩金色晃耀。現滿月相。珠瓔粲然。出自岩洞。龜沒舟行。洎還以奏。上聞。始錫寺額。曰觀音寶陀。自是海東諸夷。如三韓日本扶桑阿黎佔城渤海。數百國。雄商鉅舶。繇此取道放洋。凡遇風波寇盜。望山歸命。即得銷散。感應頗多。

崇寧間。戶部侍郎劉逵。給事中吳栻。使高麗。及還。自群山島。經四晝夜。月黑雲翳。海面冥蒙。不知向所。舟師大怖。遙叩寶陀。未幾。神光滿海。四燭如晝。歷見招寶山。遂得登岸。

宋給事中黃龜年。恭禮洞前。親覩大士。紫金自在相。朗然坐石上。偕游老穉俱見。備作讚頌。

紹興戊辰三月望。鄱陽程休甫。四明史浩。至此翼早詣潮音洞。寂無所覩。炷香供茶。盞浮花瑞。歸寺食訖。晡時。再至洞門。俯伏苔磴。凝睇嶔空。惟亂石累累。興盡欲返。有僧指曰。岩頂有竇。可以下瞰。攀緣而上。瞻顧之際。瑞相忽現。金色照耀。眉目瞭然。二人所見不異。惟浩。更覩雙齒潔白如玉。於是慶快。用書於壁。庶幾來者觀此無疲。不以一見不見而遂已也。

又傳。史衛王彌遠。見茶樹上示一目。蓋二十年相業之讖也。

咸淳丙寅三月。范太尉。以目疾。遣子致禱洞下。無所遇。汲泉歸洗目。既愈。覆命子來謝。洞左大士全現。澹煙披拂。猶隔碧紗。繼往善財洞。童子忽現。大士亦現縞衣縹帶。珠瓔交錯。精神顧盼。如將示語。

紹定庚寅十月。慶元昌國監胡煒。登大士橋。禮潮音洞。倏現光明。左則月蓋長者。與童子並立。一僧居右。師子盤旋。兩目如電。及至善財。嵒童子再現。黛眉粉面。寶蓋珠鬘。森列於前。傍現一塔。晶彩煥發。眾僧曰。我等雲集。歷年未覩。今承恩力。共覿色相。遂刻山圖於石。以示悠久。

嘉定歲。僧修者。所禮大士栴檀像。偶毀亡一指。心甚懊惋。後於洞前波間浮一花。視之。乃向失像指。眾尤異之。

淳祐。連歲苦旱。制帥顏頤仲。禱雨洞中。大士並童子。喜悅出迎。自是。隨求輒應。

皇元至元十三年。丙子六月。丞相伯顏定江南。部帥哈剌歹。來謁洞下。杳無所見。乃張弓引矢。射洞而回。及登海舟。蓮花滿洋。遂驚異悔謝。徐見白衣大士。並童子像。於是。施財莊嚴像設。並構殿於洞上。

大德五年。集賢學士張蓬山。奉

旨祝釐潮音洞。見大士相好。彷彿在洞壁。次至善財洞。童子倏現。頂上端藹中。大士再現。寶冠瓔珞。手執楊枝。碧玻璃椀。護法大神。衛翊其前久之。如風中煙漸向鎖沒。但祥光滿洞。如靄霞映月。見數尊小佛。作禮慰快而去。

致和元年戊辰四月。御史中丞曹立。承

上命。降香幣。至洞求現。忽見白衣瑞相。瓔珞被體。次及善財洞。童子螺髻素服。合掌如生。適以候潮未行。再叩再現。而善財洞大士亦在。童子鞠躬。眉目如畫。七寶瓔珞。明潔可數。群從悉見。

嘗詢諸耆老。雲。自昔游者。至今為盛。若夫西域名師。王公貴人。備極精誠。有覩白衣禪定。或冠佩莊嚴。或千首臂。或坐立異相。有眉目儼若。親承於咫尺。或景像縹緲。若瞻對乎繪素。至有羅漢長者。童子天龍。前後翊從。寶瓶蓮花。森列乎海波。頻迦鸚鵡。飛翔於香靄。或共見如一。或獨見非常。變化示現。殊不可詰。若夫竭力遠來。罔遇恍惚。常居其境。終不得瞻望餘光者。亦多有之。

興建沿革品第四

海嶠孤絕。蛟龍呵護。自非遺世高蹈者。鮮能棲息也。草茅以為廬。朮芝以為食。歲月既久。輝光煥發。致感王臣之崇重。士民之歸仰。大其宮室。廣其田疇。以養其徒侶。修習至道。將與山川增重。助益風化於無窮也。

梁貞明二年。日本僧惠鍔。首創觀音院。在梅岑山之陰。

宋元豐三年。王舜封。使三韓。遇風濤有感。以事上聞。賜額曰寶陀觀音寺。置田積糧。安眾修道。歲許度一僧。

紹興元年辛亥。真歇禪師清了。自長蘆南遊。浮海至此。結菴山椒。扁曰海岸孤絕禪林。英秀多依之。郡請於朝。易律為禪。

嘉定三年庚午八月。大風雨。圓通殿摧。住山德韶。言於朝。賜錢萬緡。七年殿成。潮音洞。無措足地。鑿石駕橋。凡六年。御書圓通寶殿大士橋以賜。建龍章閣以藏之。植杉十萬。是時。有田五百六十七畝。山千六百七畝。

是年。丞相史彌遠。承父志。捨財莊嚴。殿宇廊庾備具。香燈供養。上聞。賜宸翰。並金襴衣。銀缽。瑪瑙數珠。松鹿錦旛。陳帥機。施錢一百六萬。置長明燈。

淳祐八年戊申。制帥顏頤仲。禱雨有應。施錢二萬。米五十石。置長生庫接待。莊仍請於朝免租役。

皇元大德二年戊戌春。中宮。命內侍李英。降香修繕寺宇像設。明年春。宿衛孛羅。奉旨降香。賜金百兩。命江浙省臣董其事。一新棟宇。供嚴之具。金碧璀璨。四年春。遣使魏也先等。飯僧轉經。及歸。以玉琢聖像獻。四年。復遣大出齎綵幡緘香。降內帑二千緡。建演法堂。益修從宇。俾浙省。割官田二千畝供僧。於正五九月。諷誦祈禱。特頒璽書護持。自是。祝香賚錫。歲以為常。勅翰林直學士劉賡。製文。集賢直學士趙孟頫。書丹刻石。以彰聖化。

皇慶二年冬。

皇太后。遣使法華奴等降香。賜主僧袈裟。飯十方僧。勅浙省。賜鈔八百六十八錠。買田三頃。以給佛燈長明。

泰定四年夏。中宮。遣中政同知貼閭。賜鈔千錠。僧衣百八。黃金織文幡。金綵綺帛等。供聖飯僧。買田二頃二十六畝。以其入供營繕。

致和元年四月。中丞曹立。降香幣及鈔百錠元統二年。宣讓王。施鈔千錠。建石塔。高九丈六尺。

至順二年。江西之萬安陳覺和。率眾化財凡八載。范銅為大士像。千尊佛。鐘磬旛蓋供具。今置閣上。

我朝列聖相承。信崇佛法。遣使錫予。實不能備紀。

今上踐位以來。尤加尊異。祝香集福。以錫下民。絡繹不絕。

謹攷此寺。自日本鍔兆基。真歇了禪師。道風振起。改講為禪。繼以然自得暉辦至瀾。而恢大基業。恩球以次相續者。曰。雪屋立。坦堂圓。蘧菴成。還菴深。鑒菴寶。小菴高。間雲韶。大川濟。鐵腳清。古岩顓。深谷[日*奐]。無咎吉。寒岩悟。夢窓清。石屋環。寒岩舉。松州基。東岩日。溷溪清。白雲恭。愚溪智。東州永。一山寧。次翁元。險崖遇。太虛沖。孚中信。古鼎銘。大方聘。朴翁淳。元虛照。竺芳聯。所菴睿。

附錄第五

長安南五台。乃觀音降火龍處。靈異甚多。難以具載。

武林西山上天竺寺。自昔相傳。海上浮香木現光湍。因刻為觀自在菩薩像。多現祥異。士民歸嚮。自春至冬。焚香叩禮。雨暘急難。感應如響。積有年矣。至正二十年庚子。杭城薦罹兵燹。西山祠宇盡毀。聖像不知所在。眾共追慕。丞相太尉開府康裡公。出金旁求。乃於草莾中得之。遂卜日。齋戒徒跣率僚佐士庶。自北關恭迎聖像。安奉於今丞相公所建。清平山之西天寺中。時聖像上。大放光明。照耀雲漢。分為三道。其一。遠屬東方。若嚮補陀山者。其一。屬上天竺寺。其一。徑屬今西天寺。一時咸覩。益加敬仰焉。

大都薊州之境。控接澶州。有霧靈山。山谷高深。林巒清邃。古昔相傳。為菩薩道場。山之上下。舊有寺宇。每歲。士庶敬禮求現當。有綿雲起自谷中。潔白彌滿。凝蔽天日。或變琉璃境界空洞一碧。次現蒲萄累垂遍佈。光映遠近。忽見白衣端正之像。陵空而立。鮮見面目。然亦往往或異。夜有天燈。或如列宿。或如爟火。聯輝接焰。陵虛遠來。殊不可測。山頂寒甚。澗有泉水。起落應潮。傳雲。潛通大海也。僕。嘗游五台山。從密嘚哩室利師。獲聆番本補陀洛迦山行程記始自西竺。至葛剌拶迦羅國。有靈塔。當晝夜遶道叩禮。自有告以道裡方所。乃可前進。中間歷羅剎鬼國。誘以聲色飲食。慎勿犯之。及種種魔礙之所。但勇往毋退。復遇寶池。獲飲甘露。身力增倍。備踐勝境。亦莫貪戀。一心徑往。漸近聖地。當有馬首金剛。遠來迎導。至於下岩。聖多羅尊。攝受慰喻。然後詣岩中。紫竹栴檀。森欝交蔭。流泉清潔。纖草如菌。菩薩充滿。觀自在菩薩。常住其中。天龍圍繞。行者至此。蒙宣妙法。即得開悟。凡有所求。依願圓滿。此其大略。不能具錄。以是考之。則決非凡境。豈造次所能至哉。似匪此地比擬也。後至四明。屢有邀餘同遊補陀山者。心竊疑之。不果往也。一夕。忽夢有人謂曰。經不雲乎。菩薩善應諸方所。蓋眾生信心之所向。即菩薩應身之所在。猶掘井見泉。然泉無不在。況此洞。神變自在。靈跡夙著。非可以凡情度量也。既覺而嘆曰。嗟。夫諸佛住處。名常寂光。遍周沙界。本絕思議。何往而非菩薩之境界哉。斷無疑矣。既集成傳。附以天竺霧靈事蹟。並以舊聞。庶顯非同非異。無別無斷。用祛來者之惑也。至正辛丑歲四月望。寓四明之盤谷。玄一道人盛熙明記。

補陀洛迦山傳(終)

觀音大士讚第六

唐王勃製

蓋聞。圓通大士。乃號觀音。接物利生。隨機應現。向乾坤東畔娑竭海中。雲濤湧金色之山。聖閣起琉璃之界。巍巍寶座。凝然居自在之身。蕩蕩慈容。皎若現白衣之相。身掛雲羅素服。藕絲織而色映寒霜。體嚴瓔珞同心。衣縷盤而麗晶皓雪。翠迎仙島五雲之寶蓋玲瓏。豔迸摩尼百寶之花冠赫奕。眉橫纖黛。如海門之秋月初彎。目紺重瞳。似水面之青蓮乍秀。齒排珂玉。舌瑩紫檀。丹珠一點豔頻婆。兩臉朦朧勻琥珀。向靜綠波上。圓相舒而有金毫玉毫。虛白光中。勝境現而有佛界仙界。於是。雲雷吐辯。宣諸佛秘密之金言。釋梵雨華。嘆聖德希奇之妙事。獻寶子有龍王龍女。奏樂子有天仙地仙。向孤絕迴處作津梁。於浩淼波中拔急難。尋聲救苦。赴感隨緣。如萬水之印孤蟾。似洪鐘之應千谷。是以。經云。王法賊盜。水火漂焚。惡龍惡鬼。毒藥毒蛇。或被人推落金剛山。或惡風吹入羅剎國。或臨軍陣或值雷霆。若能仰告觀音。應時即得解脫。菩薩有不思議之弘願。無盡意之神通。悲心誓救於娑婆。遺教遍臨於穢土。誠以周塵周剎。普應普觀。無遐無邇盡歸依。有願有求皆赴感。河沙功德億劫難量。遙望洛伽之山。稽首聊伸歌讚。

南海海深幽絕處。碧紺嵯峨連水府。號名七寶洛伽山。自在觀音於彼住。寶陀隨意金鼇載。雲現兜羅銀世界。眾玉裝成七寶台真珠砌就千花蓋。足下祥雲五色捧。頂上飛仙歌萬種。頻伽孔雀盡來朝。諸海龍王齊獻供。寶冠晃耀圓光列。瓔珞遍身明皎潔。臉如水面瑞蓮芳。眉似天邊秋夜月。繡衣金縷披霞袂。縹緲素服偏袒臂。[王*(犮-乂+又)]珈珂佩響珊珊。雲羅綬帶真珠綴。紅纖十指凝酥膩。青蓮兩目秋波細。咽頸如同玉碾成。羅紋黛染青山翠。朱唇豔瑩齒排珂。瑞坐昂昂劫幾何。化生百億度眾生。發願河沙救鼻阿。我慚我愧無由到。遙望觀音悲讚歌。大聖大慈垂愍念。願舒金手頂中摩。觀音滿願真言曰。唵阿嚕力伽娑婆訶。

名賢詩詠第七

縹緲雲飛海上山。掛帆三日上孱顏。兩宮福德齊千佛。萬里恩光照百蠻。澗草岩華多端氣。石林水府隔塵寰。鯫生小技真榮遇。何幸凡身到此閒。

集賢學士吳興趙孟頫

金碧玲瓏塔影雙。綺霞香霧濕疏窓。蛟人織貝為華蓋。龍女獻珠持寶幢。震海雲雷音縹緲。彌山潮汐響舂撞。願求示現將軍相。一鼓群魔盡攝降。

一輪寶月海波澄。海上觀音現大乘。劍佩鬼神來剡剡。煙霞樓觀起層層。燒香使者天台客。說法高人日本僧。安得此身生羽翼。還從彼岸快先登。

江淅分省郎中天台劉仁本

縹緲蓬萊未足誇。海峯孤絕更無加。入門已到三摩地。攜手同遊千步沙。碧玉鏡開金菡萏。珊瑚樹宿白頻迦。慇勤童子能招隱。共采芝英和紫霞。

驚起東華塵土夢。滄州到處即為家。山人自種三珠樹。天使長乘八月槎。梅福留丹赤如橘。安期送棗大於瓜。金仙對面無言說。春滿幽岩小白花。

丘茲盛熙明時圖秩八葉芝同遊

寶陀品畔禮慈容。滿袖香吹菡萏風。海市障天番霧黑。地輪推日上潮紅。悟迷不必分明暗。觀照何須了色空。不涉音聞三際斷。大千塵剎盡圓通。

返視何妨更返聞。須知了妄即同真。十虛影現塵沙界。萬像光含剎土身。轉物頭頭皆妙境。窮源處處盡通津。普門廓徹無邊表。紫竹紅蕖別是春。

靈隱住山沙門竺曇送僧禮補陀

補陀大士鎮南海。弘慈廣度娑婆界。三十二相應群機。眼聽耳觀常自在。藹若春行陸。皎如月印空。一念超去來。觸境皆圓通。東吳沙門乘願起。筆鋒倒蘸九河水。於一毫端轉法花。百億毫頭顯真諦。一文中現無盡身。一句中含無盡義。一文一句妙難思。了心證入三摩地。是身非相空名模。蓮花舌滴香醍醐。見超文句會真說。普門有路昇天衢。

豫章沙門蒲菴為昇天衢讚普門品觀音

一毫端現菩薩身。大悲光相離諸塵。無量句中無量義熾然常說。開迷淪。圓音遍法界。萬像皆玄文。耳觀入真境。眼聽融真聞。言詞寂滅相非有。心本無生法無咎。香風冉冉散紅蕖。甘露溥溥灑青柳。普門妙境包大千。物物顯示超虛玄。我願瞻依發弘誓。利生同證菩提緣。

天台沙門全室讚普門品觀音

餘洪武十七年孟夏上旬。泛海遊山。諦觀聖境。頓見水天一色。淨若琉璃。萬像森羅。炳然齊現。所覩靈異。難以具陳。是故。踴躍歡喜。自不知形身在於人間世也。信知。如來說華嚴時。入海印三昧。豈欺我哉。偶於洪武乙亥仲冬。夢遊是境。與昔無別。遂乃焚香遙禮。輒伸鄙見。說偈讚曰。

菩薩常居娑竭海。悲願弘深無向背。分明化境滄溟東。應現諸方無不在。所證三摩地。那分西與東。突出摩醯眼。八面虛玲瓏。海印發輝炳然現。懸河四辯明真宗。花開小白岩。天香吹遍界。紫竹栴檀盡作林。孔雀頻伽歌梵唄。昔年親曾海上游。露山倒卓波面浮。可是圓通真境界。白衣妙像乘蓮舟。四圍縱周覽。浩淼難可窮。上極通宵漢。下瞰龍伯宮。波先瀲灩吐陰火。潮音日夜號天風。雲鋪白銀界。地布黃金沙。琉璃相間錯。有若優曇花。磐陀上看扶桑日。紅輪湧現猶天車。覽斯妙境非實相。普門示現如夢想。幻出樓台縹緲間。寶網珠光遞輝朗。聞聲豈是聲。見色原非色。別是一壺天智識誰能測。經行宴坐水晶宮。受用風清與月白。十聖及三賢。到此應難渡。萬派洄漩任參互。潛流密佈四神洲。潤濕群萌為雨露。我今親禮讚。惟垂遙鑒知。併卻見聞知覺。掃除語默離微。徹底揭飜生死海。普令頓證佛菩提。

古並崇善住山雁門野衲了菴性徹洞然拜讚

補陀洛迦山傳一卷。元盛熙明撰。桉陶九成書史會要曰。盛熙明。其先曲鮮人。後居豫章。清修饉飭。篤學多材。工翰墨。亦能通六國書。今此書題龜茲盛熙明述。籍貫正合。熙明尚撰有法書考八卷。采入四庫全書子部藝術類。熙明傳。原僅五篇。其王勃觀音讚。名賢詩詠。皆元釋所附益者。觀音讚。文筆疲俗。必非子安之製。

欽定全唐文凡例。指為偽託。信然。釋子無識。闌入俗文。幸熙明原書。未經竄亂。讀者。分別觀之可也。光緒甲申十月。吳縣蔣清翊。識。


上篇:續清涼傳

下篇:毗尼日用切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史傳部目錄

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捨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淨土五經日誦集要(淨宗早晚課)

序 諸佛如來出興於世,唯欲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淨...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

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序 垂拱四年三月十五日,仰上...

金剛經持驗記

念經儀式 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淨手焚香開卷。至...

三國遺事

校訂三國遺事敘 三國遺事。繼金氏史記而作。收錄新羅...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

集神州三寶感通錄卷上 唐麟德元年終南山釋道宣撰 夫三...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

佛說廣博嚴淨不退轉輪經卷第一 宋涼州沙門智嚴譯 如是...

萬善同歸集

萬善同歸集序 朝奉郎守司農少卿致仕輕車都尉長興縣開...

【註音版】佛說八師經

佛說八師經...

四明尊者教行錄

四明尊者教行錄卷第一(並序) 四明石芝沙門宗曉編 陳隋...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六菩薩亦當誦持經 失譯附後漢錄 師子戲菩薩、師子奮迅...

【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佛說九橫經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九輩九因緣...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乘遍照光明藏無字法門經 大唐天竺三藏地婆訶羅再譯...

五門禪經要用法

五門禪經要用法 大禪師佛陀蜜多撰 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

【佛教詞典】十六小地獄

又作十六游增地獄。為八大地獄(八熱地獄)之眷屬。有...

【佛教詞典】贖命

(術語)佛以末代比丘起惡見,亡法身之慧命,為之說涅...

應如何稱呼出家人

佛教的教制、教職在各國不盡相同。在我國寺院中,一般...

一代高僧一誠長老印象記

一辦心香沖天上,數聲鐘鼓落人間。祈禱和平干戈息,祝...

馬無夜草不肥,人有外財不發

幹了虧心事,即使別人不知道,但天知、地知、鬼神知,...

做父母的要以五事來對待兒女

人人都會生兒女,但不見得人人都知道教兒女;生兒女易...

是什麼力量讓輪迴相續的

業力是第六意識造作,果報是第八識釋放。本來是獨立的...

弘一大師《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地藏菩薩聖德大觀 第一章 譯名辨異 梵名乞叉底檗沙,...

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諸位!我們這樣想,當我們念佛的時候,有兩種力量:一...

寺院安居自恣儀軌

註:本文僅限出家人看 安居的首日,稱為結夏,在安居之...

在愛情中成長

《四十二章經》云:愛慾之人,猶如執炬,逆風而行,必...

持名念佛的勝妙功用

疏文:今念佛者,以佛大願攝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幹,...

婚前同居的危害

婚前同居通常是指男女在戀愛過程中,未經結婚登記,而...

佛陀座下的七眾弟子

(1)優婆塞: 漢譯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等,即是...

【視頻】八十八佛懺悔文(妙印法師)

八十八佛懺悔文(妙印法師)

【視頻】《佛說療痔病經》潮語讀誦

《佛說療痔病經》潮語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