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不隨妄轉」對念佛人很重要

淨界法師  2015/12/17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不隨妄轉」對念佛人很重要

你應該怎樣訓練你自己不要老是被外境所轉,不是等到臨命終才不被外境所轉。我們不相信你平常八風一吹,你的心就動搖,到你臨命終的時候突然間不動,不可能有這種事情,這不合乎唯識的等流性。你現在是什麼心態,你臨終就是什麼心態。這一棵樹往東邊不斷地生長,你把它砍斷了,它肯定是往東邊倒下去;它往西邊發展,砍斷了是往西邊倒下去。淨土宗它不要求你斷煩惱,但是你能夠做到「不隨妄轉」這樣的智慧觀照,對一個念佛人而言,就很重要。

經文分三大段,首先說明我們如何觀察人生,才能夠決定不隨境界轉。

舉相幻化

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我們能夠把心安住在「不生滅心」,你必須有「空、假、中」三種智慧。

【總標】我們應該怎樣去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呢?「一切」指的是我們生命的全部,包括色身,包括內在的思想,就是身心世界。我們的身心世界,佛陀講出二個譬喻來形容它:

一、浮塵:飄浮在空中的灰塵,身為一個灰塵,它自己作不了主,這個灰塵要往東、往西是「業力」的風在主導的。從「浮塵」的譬喻,我們知道我們的生命有二種相貌:

(一)、它是變化的——「諸行無常」。你看你昨天好好的,今天早上起來身體就不舒服,很正常!生命本來就不是一條直線,它是波浪狀的,起起落落,因為我們過去也不是完全造善業,也不是完全造惡業,善、惡業都混在一起,就創造一個變化的人生,所以浮塵是變化義。

(二)你沒辦法作主─諸法無我,它要往東或是往西你作不了主,它不會滿你的願。

二、諸幻化相。它是虛妄不實的,就好像魔術師所變現的兔子,你看魔術師他把手帕變現個兔子。它明明是手帕,但是他就是假借這幻術,把它變成一隻兔子,所以兔子只是一個假象,它沒有實體。

我們從「浮塵」跟「幻化相」的譬喻,得到一個結論:我們的生命是「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你要能夠不受生命的干擾,你必須要正確的觀察人生。我們今生的生命,它是因緣和合而出生,也因為因緣別離而消滅——「當處出生,隨處滅盡」。

在《楞嚴經》當中,佛陀教導我們觀察人生,他習慣用的思考模式,佛陀告訴我們,你經常要問你自己:「你從什麼地方來?怎麼就有你現在的色身?怎麼就有你現在的思想呢?」

「你從什麼地方來?」你說:「我是從前生而來。」這句話是不對的!因為你前生不是長這樣子,你前生的思想也不是這個思想,你怎麼說你從前生而來呢?如果前生創造了今生,那你應該要跟前生很相似啊!我們前生可能是一隻螞蟻,有螞蟻的色身、螞蟻的思想,你今生變成一個人,怎麼螞蟻會把人創造出來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我們不是從前生而來。

「你將往哪裡而去?」你說:「我到來生去。」也不對!因為你來生也不是這個樣子,也不是你今天這個色身、這個內心。

我們如何正確去看待人生呢?

人生是沒頭沒尾的,「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它只就在某一個時空。在我們無量的過去生命當中,我們曾經在某一個時間、某一個空間,造過某一個業,這個業成熟後就把你的身心世界給顯現出來。就像魔術師他把兔子顯現出來,兔子結束以後,你說它到哪裡去呢?它也沒到哪裡去。

比方說做夢,我們一夜之間連作了五個夢:你第一個夢,是夢到你做什麼人、遇到什麼事;但是夢境消失的時候,你又作了第二個夢;第二個夢作完,作第三個夢…那你說第一個夢從什麼地方來?它沒從什麼地方來;夢消失了它要往哪裡去?它也沒到哪裡去。

我們人生是沒有一個實體,如果它有一個來處,那人生就有一個真實的體性。因為它「覓之了不可得」,它只就在我們一念的清淨本性當中,我們在過去偶然的機會,有一種業力去薰習你的真如本性,這業力把你的身心世界顯現出來。等到這業力的能量消失以後,你再也找不到你的色身、你的內心世界了。我們的人生,只就在因緣當中,一個暫時的假相,它只就是一種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的假名、假相、假用而已。

比方說,我釋淨界從什麼地方來?我也沒從什麼地方來;等我往生以後,你再也找不到我外表的色身、我現在的思想了,我又換了另外一個身心世界。

本性是空,但是有它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的因緣。所以大乘佛法在看人生,它不完全否定,也不完全肯定;它對於不變的體性,「我空法空」的真如是肯定的;身心世界沒有一個真實的自我,那種自性執——「我執、法執」這一點是否定的。我們的身心世界,沒有一個不變的東西,沒有一個常、一個我,沒有!

「空觀」是破除我、法二執,但是它也要修「假觀」。既然身心世界都是因緣和合而成的,是暫時的,那我就完全放棄了,也不對!你必須「借假修真」,你為什麼能夠憶佛、念佛,你還得靠你這個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來聽經,來打佛七,去積集資糧。所以,從大乘佛法來看人生,它不否定,也不肯定,叫做「即空、即假、即中」,一種「中道」思想。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淨界法師文章列表

印光大師談往生極樂的條件

1、有信願,無論行之多少淺深,皆得往生 淨土法門,以...

萬一犯了五逆和謗法,就不能往生嗎

問: 關於往生的條件,在於深信切願,弟子對這點也是...

一心不亂須到什麼程度才能夠往生

問: 為何懺公師父常常在佛七法會的時候,鼓勵大家要證...

離開現前一念心性,沒有一法是真實的

真正的修行,其實修行,實際上講,修,就是要把我們的...

小孩念佛可以消災解難

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

一切修行人必讀——印光大師悲心慈語

凡修行人,必須以念佛為正行,以持咒誦經,及作種種利...

如何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那麼去佛不遠這句話是告訴我們一個真相:阿彌陀佛離我...

淨土的眾生每天都在幹什麼

問: 在淨土的眾生還造孽嗎?阿彌陀經中說淨土世界的...

【大藏經】【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藏經】佛說佛頂尊勝陀羅尼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室羅筏城逝多林給孤獨園。與...

【大藏經】【註音版】延生普佛儀規

延生普佛儀規...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有人一輩子生病,但是帶病延年

有人問我,為什麼有的出家同學吃素修行,身體卻愈來愈...

臨終最怕不是風動幡動,而是仁者心動

接著來談一談淨土法門跟聖道法門之間的結合。淨土宗的...

母親的一生為你做了什麼你知道嗎?

當你1歲的時候,她餵你吃奶並給你洗澡;而作為報答,...

敬畏一切眾生的生命

弘一法師在圓寂前,再三叮囑弟子把他的遺體裝龕時,在...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義

「生命存在,究竟有何意義?」許多人在一生之中,會不...

誦經的六個訣竅

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誦經,大部分的佛教徒都會誦一些經典...

聖嚴法師《知足是幸福的起點》

幸福是每個人都希望得到的,但在追求的過程中,有多少...

惡人所造的惡業是否可帶業往生

問: 帶業往生,善人得往生,惡人以前所造的惡業是否...

打坐完有這兩點需要注意

前面是講調心調息,現在看調身。 然後微微動身,次動肩...

印光大師對祭祖焚燒紙錢的開示

佛弟子祭祖先,固當以誦經、持咒、念佛為主。焚化箔錠...

世間人都愛黃金,但真正修道人愛剎那靜

打禪七的殊勝因緣,確實是難分難離。馬祖門下龐蘊居士...

慧律法師《生從何來 死往何處》

前言 好生惡死乃人之常情。多數的人忌諱談死,殊不知...

孝心只需三分鐘

去同事家玩時,同事正在打電話。只見他拿起電話,撥了...

手機的利與弊

隨著高端手機的發展,由手機帶來的隱患也漸浮於水面,...

善人則親近之,助德行於身心

有一天,有學僧問慧日法安禪師:如何是和尚為人一句?...

無常不是說著玩的,要正確去面對

好景不常在,好花不常開,七天的時間,轉瞬之間就過去...

【佛教詞典】金剛手

(菩薩)手執金剛杖,或金剛杵者。又曰執金剛及持金剛...

【佛教詞典】四果由五因立

【四果由五因立】 p0458 俱舍論二十四卷十六頁云:若爾...

【視頻】「香供養」的具體事項

「香供養」的具體事項

【視頻】夢參老和尚《如何使用占察輪》

夢參老和尚《如何使用占察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