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智蘊第三中他心智納息第三之二

諸有情類。有流轉者有還滅者。流轉者謂更受生。還滅者謂趣涅槃。若諸有情生欲色界。及諸異生生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心心所法。由二事故得他心智。一者能緣。二者現起。若諸有情已般涅槃。及諸聖者生無色界。修他心智者。於彼心心所法由一事故得他心智。謂但能緣不能現起。問若諸聖者生無色界。能修下地他心智不。有說不修。以彼畢竟無起義故。評曰。應作是說。雖必不起而彼得修。生上能修下無漏故。如法智品不違理故。異生生彼無修此義。

或有心心所法是佛他心智境非獨覺聲聞。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他心智境非諸聲聞。或有心心所法是佛獨覺聲聞他心智境。如契經說。苾芻當知。大雪山中有如是處獼猴與人俱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能行人不能行。有如是處獼猴與人二俱能行。此契經中大雪山者。顯所知法。如是處者。顯在見道十五剎那。獼猴顯獨覺。人顯聲聞。能行不能行顯諸他心智。然他心智能知同類心心所法非不同類。謂有漏者知有漏。無漏者知無漏。曾得者知曾得。未曾得者知未曾得。法智品者知法智品。類智品者知類智品。聲聞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二剎那心。獨覺他心智於見道唯能知三剎那心。佛他心智於見道次第能知十五剎那心。所以者何。佛他心智。不由加行而現在前。獨覺他心智。由下加行而得現前。聲聞他心智。由中加行或上加行方現前故。謂修觀者將入見道。聲聞欲知彼見道心。先修法智品他心智加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他心智加行已滿。便能知彼二剎那心。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俱心。彼修觀者入類智品。聲聞復修類智品他心智加行。經十三剎那加行方滿。乃能知彼第十六心。謂本欲知第三心。今乃知彼第十六心。是故聲聞他心智唯知見道初二心。若修觀者將入見道。獨覺欲知彼見道心。先修法智品他心智加行。彼修觀者既入見道。此他心智加行已滿。便能知彼二剎那心。謂苦法智忍及苦法智俱心。彼修觀者入類智品。獨覺復修類智品他心智加行。經五剎那加行方滿。乃知彼第八心。謂本欲知彼第三心。今乃知彼集類智俱心。有說。知彼第十五心。經十二剎那加行滿故。有說。獨覺能知四心。謂知初二及第八第十四心。有餘師說。能知初二及第十一第十二心。即滅類智忍及滅類智俱心。佛他心智不由加行故。具知彼見道十五剎那心。

佛智於三道皆能知自相共相。獨覺智於獨覺聲聞道。能知自相共相。於佛道能知共相非自相。聲聞智於聲聞道能知自相共相。於佛獨覺道能知共相非自相。問聲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能現觀不設爾何失。若能現觀。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佛及獨覺心。若不能現觀。云何亦得緣彼證淨。又應現觀時不遍觀道諦。答應作是說。聲聞入現觀時。於佛獨覺道亦能現觀。問若爾云何聲聞他心智不能知佛及獨覺心。答入現觀時知彼共相非自相故。能現觀他心智唯知自相故。彼他心智。不知佛及獨覺心。

問一有情相續中所有他心智。能知一切有情隨其所應心心所法。此智於彼為知總物類。為知別剎那。設爾何失。若知總物類非別剎那者。於別剎那云何能知。若知別剎那者。云何此智所依非多。謂我他心智聚。有二十一法緣一有情一剎那受。如一剎那受。一切剎那受亦爾。如受剎那無量無邊。諸餘一切心心所法剎那亦爾。如一有情心心所法剎那無量無邊。諸餘一切有情心心所法剎那亦爾。如是我心心所法則為多。餘一切有情由智多故所依亦多。有作是說。知總物類非別剎那。問若爾於別剎那云何能知。答無有是處。然為分別。假使能知物類智盡。於餘剎那不復欲知。設復欲知亦不能知。智若未盡欲知即知。又物類智於諸剎那不欲別知。設欲別知亦不能知。諸欲知者唯於物類。復有說者。知別剎那。問若爾云何此智所依非多。答無如是失。此彼等故。如我他心智聚二十一法。有無量無邊剎那。於餘一切有情一切心心所法。一一剎那別別能緣。如是諸餘一切有情他心智聚。亦各有無量無邊剎那。於餘一切有情一切心心所法。一一剎那別別能緣。故智所依無偏多失。評曰。應知此中後說為善。心心所法所緣定故。

問諸他心智。為能通緣三世。為但緣現在耶。答諸他心智但緣現在。問若爾論說當云何通。如說過去未來法九智知。除滅智。答應作是說。過去未來法八智知。除滅智。他心智現在法九智知。除滅智。而不作是說者。應知有別意趣。謂彼種類九智所知。若在過去即是過去他心智所知。亦是未來不生法。他心智所知。若在未來唯是未來他心智所知。若在現在即是現在他心智所知。亦是未來不生法他心智所知。依此意說過去未來法是九智所知。不說過去未來法是現在他心智所知。復有欲令他心智現在前時能知他相續三剎那心。謂現在前者。次前滅者次後生者。論依此說亦不相違。評曰。彼不應作是說。以他心智唯知現在他心心所。非餘法故。問諸他心智為緣一物。為緣俱生心心所聚。設爾何過。若緣一物。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於有貪心如實知此是有貪心。乃至廣說。若於一時知貪及心豈非緣聚。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世尊說。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若緣聚者。云何他心智有三念住別。答應作是說。一剎那頃他心智起但緣一物。問若爾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於有貪心如實知此是有貪心耶。答有貪心者。謂貪相應心。然知貪時不即知心。若知心時不復知貪。如觀有垢衣。若觀垢時則不觀衣。若觀衣時不復觀垢。此亦如是。故不相違。問若爾餘經所說復云何通。如世尊說。我一作意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耶。答彼經不說他心智但說比智。謂佛先以一他心智觀一苾芻心所念已。後以比智總觀苾芻僧諸心之所念。知彼皆住寂靜正行。有作是說。此非他心智。亦非比智。乃是願智。總知苾芻諸心所念。復有說者。此非他心智。亦非比智及願智。然世尊盡智現在前時得。欲界如是種類未曾得無覆無記心心所法。不入靜慮亦不起通。一作意時由此則能遍知苾芻僧諸心之所念。有說。此是欲界善心盡智時得。謂勝思慧。有餘師說。諸他心智能緣俱生心心所聚。問若爾云何他心智有三念住別。答初引發時有三念住。後成滿時總緣俱起心心所法。作雜緣法念住。評曰。一切他心智。一剎那頃但緣一法。唯緣實物。唯觀自相。唯觀現在時。唯觀他相續。唯觀心心所。不在見道。非空無相三摩地俱。亦非盡智無生智攝。無間道中不修不起是容豫道種類攝故。

云何宿住隨念智。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現憶知諸宿住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是謂宿住隨念智。此中若智修所成者。謂修所成慧為自性故。是修果者。謂是四支五支靜慮果故。依止修者。謂依數習而成就故。已得不失者。已證得不捨故。問何故不說未得已失。答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復次若由此智說名成就宿住通者。此中說之。未得已失。諸宿住智無如是義。是故不說。能現憶知諸宿住事者。謂此智能明瞭憶知過去生中。欲色界自他相續等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者。謂生本死有名種種相狀。可顯示彼相狀別故。中有名所言說。中有微細但可言說。不可示其相狀別故。有作是說。中有名種種相狀。似本有故。生本死有名所言說。可說彼為剎帝利等種姓別故。又本有時能起種種言論事故。復有說者。種種相狀者。略顯前生事。及所言說者廣顯前生事。有餘師說。種種相狀者。顯過去世所詮表事。及所言說者顯過去世能詮表事。如契經說。佛告阿難。若有相狀及有言說可施設。有色身名身。若無相狀及無言說可施設。有增語觸有對觸不。阿難白佛。不也。世尊此中內六處名相狀。外六處名言說。有作是說。外六處名相狀。內六處名言說。所以者何。依內六處可說六識及觸言故。謂說名眼識眼觸乃至意識意觸。又契經說。由如是相狀入初靜慮具足住。此中相者謂加行相。狀者謂所緣狀。如論所說。除前相者相謂所名。如伽他說。

 若成就八智  十六行相者
 如贍部真金  無能說其過

此中相聲說無漏慧。應知此中諸宿住事。種種相狀及所言說。皆顯宿住隨念智境。即欲色界過去生中。自他所更有漏五蘊。

此宿住隨念智。或應說一。謂宿住隨念智通明力。或應說二。謂曾得未曾得。或應說三。謂下中上三品。或應說四。謂四靜慮果。或應說六。謂曾得未曾得各有三品。或應說八。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或應說九。謂下下品乃至上上品。或應說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三品。或應說十八。謂曾得未曾得各有九品。或應說二十四。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各有三品。或應說三十六。謂四靜慮果各有九品。或應說七十二。謂四靜慮果各有曾得未曾得此復各有九品。若以在身剎那分別應說無量無邊。此中總說一宿住隨念智。問此宿住隨念智以何為自性。答以慧為自性。是謂宿住隨念智自性。我物自體相分本性。

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問何故名宿住隨念智。宿住隨念智是何義耶。答諸過去生有漏五蘊名為宿住。隨念勢力而能知彼。故名宿住隨念智。謂此聚中雖有多法。而念力增故說隨念。如四念住雖慧為體。而念力增故名念住。如持息念雖慧為體。而念力增名持息念。如本性念生智。雖慧為體。而念力增名本性念生智。如伏除色想雖慧為體。而想力增名伏除色想。此亦如是雖體是慧。而念力增名宿住隨念智。

此宿住隨念智。界者是色界。問何故無色界無宿住隨念智耶。答非田器故。乃至廣說。復次宿住隨念智依色引發。無色界無色故無此智。地者唯在四根本靜慮。非近分無色。彼地不能發五通故。問靜慮中間諸宿住事。依何地智能隨念知。有作是說。初靜慮上品隨念智能知。復有說者。第二靜慮下品隨念智能知。評曰。應作是說。初靜慮三品隨念智皆能知。所以者何。一地攝故。所依者唯依欲色界身起。行相者作不明瞭行相。非十六行相攝故。所緣者初靜慮宿住隨念智。緣欲界初靜慮前際有漏五蘊。乃至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緣欲界四靜慮前際有漏五蘊。此智不能緣無色界諸宿住事。彼地勝故。如初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第二靜慮以上諸宿住事。乃至第三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第四靜慮以上諸宿住事。是故第四靜慮宿住隨念智。不知無色界諸宿住事。問曾生欲色界所起無色界諸宿住事。是此智所緣不。答非此智所緣。如不知果。因亦爾故。問若宿住隨念智。不能知無色界宿住事者。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契經說。世尊於過去諸宿住事。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種種相狀及所言說皆能憶知。有作是說。若有色者。謂欲色界生本死有色相麁故。若無色者。謂中有位色微細故。評曰。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作是說。聲聞亦知與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讚佛無上德耶。應作是說。若有色者。謂欲色界。若無色者。謂無色界。然佛不以宿住隨念智憶知無色界諸宿住事。但以比智知無色界諸宿住事。問若爾外道及諸聲聞亦有比智與佛何異。而舍利子以此讚佛無上德耶。答應知比智略有三種。一外道。二聲聞。三佛。外道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或二萬劫不見。或四萬劫不見。或六萬劫不見。或八萬劫不見。便謂斷滅。聲聞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二萬劫不見。便謂彼生空無邊處。而彼或生上地壽量不盡而死。若觀欲色界四萬劫不見。便謂彼生識無邊處。而彼或再生空無邊處。或生上地壽量不盡而死。若觀欲色界六萬劫不見。便謂彼生無所有處。而彼或三生空無邊處。或一生半生識無邊處。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量不盡而死。若觀欲色界八萬劫不見。便謂彼生非想非非想處。而彼或四生空無邊處。或再生識無邊處。或一生一分生無所有處。世尊欲觀諸宿住事。若觀欲色界命終時心。或結生時心。即如實知。如是有情當生空無邊處。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識無邊處。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無所有處。或從彼歿。如是有情當生非想非非想處。或從彼歿。於此四處或壽量盡而死。或壽量不盡而死。皆如實知。是故外道比智謂彼斷滅。聲聞比智或如其事或不如其事。佛比智明淨勝妙皆如實知。內法異生及諸獨覺。比智無色諸宿住事。如諸聲聞應知其相。問第四靜慮所起宿住隨念智。為一剎那總緣五地諸宿住事。為地地別緣。設爾何失。若總緣五地。云何麁細一時能知。若地地別緣。何故說此能緣五地。答應作是說。地地別緣。問若爾何故說此能緣五地。答但說此智能緣五地。不說一時斯有何失。下三靜慮准此應知。有作是說。若初引起地地別緣。若至成滿時能總緣五地。念住者唯是雜緣法念住。尊者妙音作如是說。通四念住。如契經說。我念過去受樂受苦。既念知樂苦即是受念處。評曰。應作是說。念過去世諸樂苦具名受樂苦。非但緣受故彼非證。然宿住隨念智。總觀前生分位差別。唯是雜緣法念住攝。智者唯是世俗智。尊者妙音作如是說。此通六智。謂八智中除他心智及滅智。除他心智者。彼緣現在。此緣過去故。除滅智者彼緣無為。此緣有為故。評曰。應作是說。此唯世俗智緣前際事故。三摩地俱者。非三摩地俱。唯有漏故。根相應者。三根相應。謂樂喜捨。三世者是三世。緣三世者。過去現在者緣過去。未來者緣三種。善不善無記者。唯是善。緣善不善無記者。緣三種。系不系者。唯色界系。緣系不系者。唯緣欲色界系。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非學非無學。緣學無學非學非無學者。唯緣非學非無學。見修所斷不斷者。唯修所斷。緣見修所斷不斷者。緣見修所斷。緣名緣義者。通緣名義。緣自他相續非相續者。緣自他相續。加行離染得者。通加行離染得。離染得者。謂初靜慮者。離欲界染時得。乃至第四靜慮者。離第三靜慮染時得。或離自地上地染時亦容修得。加行得者。謂修勝進加行時得。及起加行令現在前。謂諸聲聞以中上品加行。獨覺唯以下品加行。佛不以加行能現在前。此所得者。唯修所成。在定有故。曾得本曾得者。一切聖者及內法異生。皆通曾得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有作是說。住最後有異生及諸聖者。通曾得未曾得。諸餘異生唯是曾得。

問修宿住隨念智加行云何。答施設論說。初修業者。於世俗定已得自在。數起現前令轉明利。先審憶念次前滅心隨念知已。次審憶念久已滅心隨念知已。展轉乃至加行成滿。此中有說。漸審憶念至入母胎。前一剎那心名加行成滿。若作是說非善成滿。所以者何。入母胎前一剎那心是中有位。中有即是此生所攝。以眾同分無差別故。猶憶此生豈善成滿。應作是說。漸審憶念至此中有。前一剎那心名加行成滿。彼是前生命終心故。能隨念知名善成滿。問修此加行漸憶念時。為以剎那。為以分位。答此以分位。不以剎那。若以剎那漸次憶念半生未盡即便命終。豈能修至加行成滿。謂先憶念此生老位。次復憶念此生中年位。次復憶念此生少年位。次復憶念此生童子位。次復憶念此生嬰孩位。次復憶念此生缽羅奢佉位。次復憶念此生鍵南位。次復憶念此生閉尸位。次復憶念此生頞部曇位。次復憶念此生羯剌藍位。次復憶念入母胎位。次復憶念住中有位。次復憶念初受中有位。最後憶念前生命終位。爾時此智加行成滿。問修此加行時為依自相續。為依他相續耶。有作是說。依自相續。若爾自前生欲色界者可爾。若前生無色界者云何可爾。復有說者。依他相續。若爾他前生欲色界者可爾。若前生無色界者云何可爾。評曰。應作是說。修此加行時。亦依自相續。亦依他相續。依自相續修加行者。若自前生欲色界者。即依自相續加行成滿。若自前生無色界者。轉依他相續加行成滿。依他相續修加行者。若他前生欲色界者。即依他相續加行成滿。若他前生無色界者。轉依自相續加行成滿。問修此加行時。為依欲界。為依色界耶。答此有四種。或有依欲界初修加行。後依色界加行成滿。謂與暴惡難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欲界死。漸審憶念此乃前生從色界死。或有依色界初修加行。後依欲界加行成滿。謂與調善易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色界死。漸審憶念此乃前生從欲界死。或有依欲界初修加行。還依欲界加行成滿。謂與暴惡難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欲界死。漸審憶念此果前生從欲界死。或有依色界初修加行。還依色界加行成滿。謂與調善易共住者。同住一處作是思惟。此必前生從色界死。漸審憶念此果前生從色界死。如依界修加行差別。依趣等亦爾。

問此宿住隨念智為但憶知曾所更事。為亦憶知未曾更事。答此但憶知曾所更事。問若爾此智應不憶知五淨居事。無始時來未生彼故。答曾所更事略有二種。一者曾見。二者曾聞。雖未曾見五淨居事。而曾聞故亦能憶知。餘欲色界極遠極勝。諸難知事准此應知。

問此宿住隨念智。為一入定唯知一生。為一入定知多生耶。答初引發時若一入定唯知一生。後成熟時若一入定知百千生。世尊一入定若初若後皆能知百千生。問此宿住隨念智。為能捨近百千生事。而知遠百千生事耶。答初引發時不能。後成熟時則能。世尊若初若後俱能。

問此宿住隨念智。漸次憶知前際無量宿住事已。欲退出時為依前入漸次退出。為頓出耶。有作是說。必依前入漸次退出。評曰。應作是說。隨所意樂。若漸若頓皆能退出。問以宿住智憶知前際宿住事已。無間即能起死生智。觀察後際死生事耶。答佛能非餘。諸佛功德不作加行能現前故。獨覺聲聞諸外道等。要作加行方能起故。

問此宿住隨念智。一剎那頃能知幾生。答能知一生。云何知然。有聖教故。如毘奈耶說。尊者淨妙告諸苾芻言。我一起心憶知過去五百生事。時諸苾芻皆共訶擯言。汝自稱得過人法不應共住。必無但起一剎那心知多生故。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汝等不應訶擯淨妙。隨實想說不犯重故。謂此淨妙曾生無想有情天中。五百劫壽今憶彼事。謂五百生隨實想說故不犯重。由此證知一剎那頃但知一生。問此宿住隨念智。一剎那頃能知幾趣耶。有作是說。此智一剎那頃但知一趣。謂或知地獄趣。乃至或知天趣。復有說者。此智一剎那頃能知二趣。謂或知地獄傍生趣。或知鬼界傍生趣。或知人傍生趣。或知天傍生趣。評曰。應作是說。此智一剎那頃。隨其所應能知多趣。謂若憶念轉輪王事。一剎那頃即知人鬼傍生三趣。若知輪王諸臣眷屬。名知人趣。若知能轉輪及受祀鬼等。名知鬼趣。若知象馬等。名知傍生趣。若能憶念曼馱多王。與天帝釋共集會事。能知四趣。唯除地獄知餘三趣。廣說如前。知天趣者。謂知帝釋及彼眷屬。假使五趣一處集會一剎那頃皆能憶知。是故此智一剎那頃。隨其所應能知多趣。

如契經說。常見論者憶知宿住事。有三種差別。一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二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四萬劫事。三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復有別誦。第三憶知六萬劫事。問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二萬劫事。乃至何等常見論者能憶知八萬劫事耶。答常見論者根有三品。若下根者能憶知二萬劫。若中根者能憶知四萬劫。若上根者能憶知八萬劫。復次常見論者能憶知三劫壞事。若能憶知火劫壞事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能憶知水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能憶知風劫壞事者。彼能憶知八萬劫。復次常見論者。能憶知三根壞事。若能憶知喜根壞事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能憶知樂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能憶知捨根壞事者。彼能憶知八萬劫。復次常見論者有三乘種性差別。若有聲聞種性者。彼能憶知二萬劫。若有獨覺種性者。彼能憶知四萬劫。若有佛種性者。彼能憶知八萬劫。是謂三種別憶知緣。問已說二智自性。雜不雜相今當說。諸他心智皆現知他心心所法耶。答應作四句。此中他心智通三世。現知他心心所法者唯現在。然通他心智。及非他心智。故有四句。有他心智非現知他心心所法。謂過去未來他心智。此有他心智相。而無現知他心等用。謂過去者作用已滅故。未來者未有作用故。有現知他心心所法。非他心智。謂如有一或覩相。或聞語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現知他心心所法。覩相現知他心心所法者。人趣中有如鄔波難陀釋子。至一近事家。見其門邊有一駮犢。便告近事。若得臥具如汝門邊駮犢皮者豈不美哉。時彼近事作是念言。今此釋子定應欲得我駮犢皮持作臥具。便害駮犢以皮施與釋子。受之還本所止。犢母悲喚尋後而行。故知人中有覩相智。聞語現知他心心所法者。人趣中有如鄔波難陀釋子。見一居士著新好衣入誓多林。便告彼曰。若得三衣敷具似汝所著衣者豈不美哉。時彼居士作是念言。今此釋子定應欲得我所著衣作衣臥具。便脫施與。故知人中有聞語智。有作是說。所引二種皆聞語攝或俱覩相。此本論文。應作是說。或覩相或占卜。能現知他心心所法。或覩相者。如前所說。及餘見聞身語業相知他心者。或占卜者。如諸外道種種占卜知他心者。生處得智現知他心心所法者。謂地獄等。有其事云何。且地獄中亦有生處得智能知他心等。然無別現事可說。問彼於何時知他心等。答初生地獄未受苦時。若受苦已尚不能知自心所念。況能知他心心所法。問彼住何心知他心等。善耶。染污耶。無覆無記耶。答三種皆能知。問為住意識。為住五識知他心等。答唯住意識。問為住威儀路心。為住工巧處心。為住異熟生心知他心等。答唯住威儀路心。所以者何。彼無現起工巧處心故。彼異熟生心唯五識有故。

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一百

 

上篇:阿毗達磨大毗婆沙論(200卷)

下篇:阿毗曇毗婆沙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毗曇部目錄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普賢行願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註音版】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

阿毗曇毗婆沙論

毘婆沙序 釋道挻作 毘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

阿毗達磨界身足論

阿毘達磨界身足論卷上 尊者世友造 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阿毗達磨法蘊足論

阿毘達磨法蘊足論卷第一 尊者大目乾連造 三藏法師玄奘...

雜阿毗曇心論

雜阿毘曇心論卷第一 尊者法救造 宋天竺三藏僧伽跋摩等...

法演禪師語錄

法演禪師語錄卷上 舒州白雲山海會演和尚初住四面山語...

大樓炭經

大樓炭經卷第一 西晉沙門法立共法炬譯 閻浮利品第一...

天請問經

天請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佛說咒目經

佛說咒目經...

菩薩十住行道經

菩薩十住行道品一卷 西晉三藏竺法護譯 曇昧摩提菩薩持...

【註音版】天王太子辟羅經

天王太子辟羅經...

入定不定印經

大周新翻三藏聖教序 御製 蓋聞: 大乘奧典,光秘賾於...

【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諦譯本)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真諦譯本)...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

大方廣普賢所說經一卷 唐于闐三藏實叉難陀譯 如是我聞...

【佛教詞典】出隊上堂

(儀式)住待出隊歸而上堂也。...

【佛教詞典】滿意

唐朝律僧。生卒年、籍貫皆不詳。風神峭拔,識量寬和。...

供養三寶獲福無量

佛陀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一日,波斯匿王來見...

亡者有瑞相,能否判斷已往生極樂

問: 我們這裡有一座淨土寺,成立了助念團,好多居士...

活著沒有意思嗎

剛才,來了位中年人。一進門,他就對我說:前幾天,差...

念佛人臨命終時,該怎樣面對病苦死亡

今天我們講的是《臨終切要》,《臨終切要》呀,就是講...

工作的謀生不要違背慈悲

為了修習正命,你必須找到一個謀生的方法,而這個方法...

出了三途的眾生為何又回來了

修行必須有善知識護導我們。地藏王菩薩就護導我們,他...

皈依三寶獲福無量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園時,一日對比丘們開示:皈依具...

三界輪迴的三大業因

其實眾生跟世界會相續,主要的是因為有業力的相續,才...

信佛後事情不順,這是怎麼回事

問: 我看見不少佛友,他們信佛、念佛,但是還有很多...

聖嚴法師:造口業

佛教所說的口業有兩種,一種是搬弄是非,一種是製造是...

處處謙卑,駕馭傲慢

卑以自牧是出自《周易》謙卦裡的一句話,印祖也常常引...

得了什麼享用,先供養

我今天就講一個字橫,橫就是不順當,我們怎麼把橫順當...

【視頻】佛陀成道日法寶節法會(佛光山唱誦)

佛陀成道日法寶節法會(佛光山唱誦)

【視頻】《般舟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

《般舟三昧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