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說見正經

東晉 竺曇無蘭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見正經(亦名生死變識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羅閱,祇園精舍。正以食時,將諸比丘五百人,菩薩及優婆塞千人,皆持供養具出羅閱只城外。有大樹,名曰甘香,根深幹大,枝葉茂盛,華實紅赤,其味甜美,樹下廣平,集石為座。佛意欲止此,諸優婆塞即敷布坐席,佛便止坐;弟子菩薩,亦皆就坐。

時有一比丘,名曰見正,新入法服,其心有疑,獨念言:「佛說有後世生,至於人死,皆無還相報告者,何以知乎?當以此問佛。」未即發言,佛已豫知。

佛因先言:「諸弟子!此樹本以一核種,四大胞毓,自致巨盛,覆爾所人。本為核時,根幹葉實未有未見,至得四大因緣相連,便生芽葉莖節華實,轉增於本,自致成樹,施布廣遠。初名為核,核覆生芽,芽復生莖,莖復生葉,葉復生華,華復生實,展轉變易,非故不離故,而名非常名,遂成大樹;樹復生果,果復成樹,歲月增益,如是無數。」

佛告諸弟子:「欲踧集華實莖節根幹,更使還作核可得乎?」

諸弟子皆言:「不可得也。彼已變轉,不可還復,日就朽敗,核轉復生,如是無極,轉生轉易,終皆歸朽,不可復還使成本核也。」

佛告諸弟子:「生死亦如此。識神為起法,起法為癡,癡為就貪愛,癡如彼樹核,核小而長成大樹。一癡而致多所因緣,多所因緣本由癡出,癡生行,行生識,識生字色,字色生六入,六入生更樂,更樂生痛,痛生愛,愛生受,受生有,有致生,生致老死。合十二因緣,成為身已,有身當就老死,識神轉易,隨行而往。更有父母,更受形體,更六情,更所習,更苦樂,更風俗,都非故,便不得復還。不復識故,向所新見,謂為有、謂可常,著所猗呼為諦,謂無前世後世。識神轉徙,隨行而有也。識神已徙,更有父母,更受新身,更六情,更所習,更苦樂,更風俗,便不復識故,亦不得復還故身故習故所,見如樹不復還作核也。」

於是,比丘見正承佛言,起坐長跪,白佛言:「我意未除、未解正要,今欲發愚癡之問,願佛哀我等,為解了之。我從生已來,見人死者不少,或父子、兄弟、夫妻、內外,或朋友相憐愛,或有怨讎相憎,死後識神,了無還面相答善惡者。何以乎?識神為何所隔礙,而不得還面報人也?願為分別說之,令我等結除疾得見諦。」

佛言比丘:「彼識無形,至於轉徙,隨行而有。若身作福,福識轉生,亦不得還面報人也。何以故?譬如冶家洋石作鐵,已成鐵便鑄以為器,已成器可復還使作石乎?」

見正言:「實不可。石已成鐵,終不得復還作石。」

佛言:「識之轉徙,住在中陰,如石已洋成鐵;從中陰轉受他體;如鐵已鑄成器。形消體易,不得復還故識。何以故?行之善惡,識往受之,轉化變改,如石成鐵。修行五善,稟受人身,則更有父母。已有父母,便有六系閉:一者、住在中陰,不得復還;二者、隨所受身胞內;三者、初生迫痛,忘故識想;四者、墮地故所識念滅,更起新見想;五者、已生便著食,貪念故識念斷;六者、從生日長大,習所新見,識滅無復宿識。

「諸弟子!譬如賈客周遊四方國,具見苦樂,便意思念東方一郡國所有。已起是念,便三方念滅。生死亦如是,從是世作行,往後世受已,受即生新想念,故識想便滅。如賈客惟念一方,三方想滅也。用是六事,係蔽隔礙,不復還故識,如核之成樹,石之成鐵,變本易名,不復還面相答報也。」

佛言:「復譬如陶家埏土為器,以火燒之,則轉成瓦,寧可使瓦還作土乎?」

諸弟子皆言:「實不可。土已燒煉,變形成瓦,不可復使還作土也。」

佛言:「諸弟子!識神轉徙,隨行受身,如土成瓦。人無道行,不復識故,不得復還相報答也。比丘!復譬如樹大數十圍,巧匠便規斲刻鏤奇巧百種。若人欲復集聚斲柿及所刻巧,還使成樹,可得乎?」

諸弟子言:「實不可。樹已斷破,段段刻盡,枝葉槀朽,不復可集使成樹也。」

佛言諸弟子:「識神於是世作行善惡,臨死識徙,隨行受體,所見所習,非復故身,不可得還,不復識故面相答報也。如樹已斷,不可復集使生。」

佛言:「復譬如工師,燒砂作紅色,更轉白形,化如水。諸弟子欲令紅還復作砂,可得成乎?」

諸弟子言:「實不可也。燒砂一變,不可還復。」

佛言:「生死亦如是,人未有道意,無有淨眼,身死識去,隨行變化。轉受他體,所歷異世,更受胞胎,見習皆異,不復識故,如砂成紅不可復還也。」

佛言:「諸弟子!復譬如水,處於圓瓶則體隨圓,徙著方器則體複方,大小曲直隨所墮處。諸弟子!生死亦如此,識神本無,無有常形,隨行善惡,輒往受身。白黑長短,苦樂善惡,變受隨行,如水從器。或從人中所作非法,死墮畜生,合受惡體,不復識故面相答報也。諸弟子!譬如蝮蜟生在土中,無聲無翼,得時節氣,轉化成蟬,飛行著樹,鳴聲不休。」

佛問諸弟子:「寧可還蟬使入土成蝮蜟乎?」

諸弟子言:「實不可也。蝮蜟已變,去陰在陽,身形化異日當死亡,或為眾鳥所啖,不得還作蝮蜟也。」

佛言:「諸弟子!生死亦如此,命訖身死,識神轉徙,更受新身,五陰覆障,見習各異,於彼亦當老死,不得復還,不復識故面相答報也。如蟬在樹,不可復還作蝮蜟也。」

佛告諸弟子:「復譬如段生肉,過時不食,則臭茹生蟲,欲使還成鮮肉可得乎?」

諸弟子言:「實不可。肉已臭敗,不能得使復成鮮潔。」

佛言:「生死亦如此。人在世間,心念惡、口言惡、身行惡,死則識神轉徙,墮地獄身、或畜生身、或魚蟲身,所在異見,不與前同,罪網所蔽,不復識故,不得復還面相答報也,如彼臭肉不可使更成鮮潔。」

佛告諸弟子:「復譬如月晦夜陰,以五色物著冥中,令千人、萬人,令夜視色物,寧有一人,而別其青、黃、赤、白者乎?」

諸弟子皆言:「正使巨億萬人,復無央數人,令夜觀視,終無見者,何能別其五色?」

佛言:「若有人,把炬照之,令人觀視,可得見不?」

諸弟子言:「人依炬明視之,皆可別五色。」

佛言:「若愚人背炬火,進入幽冥,乃進極遠,而望欲見五色,可得見乎?」

諸弟子言:「愚人背明向冥,愈進暗,終無見色時也。」

佛告諸弟子:「人在生死,亦如此。一切人民,蚑行蜎飛蠕動之類,已受身形,癡冥暗蔽,無有道行,不學身事意事,未得慧眼,而欲知生死所趣、識神往來、面相答報,如月晦夜陰欲視五色,終不得見也。若修行經戒三十七品,守攝其意,就清淨行,如隨持炬火人見別五色。人隨佛法教,則能了別死生,具見五道識神往來所墮善惡處,如炬火之照色,皆悉了見。人初不學身事意事,背於經戒,隨俗三流,快意自從,斷割真法,不信不樂、不肯奉行,如背炬入冥,疑結日甚,終無見知有解了時也。」

佛告諸弟子:「莫順汝愚癡閉結之意,而不信清淨正真之道,自墮地獄,為身受痛。我故引譬以解了。汝等常當勤力奉行經戒,以著心中。」

佛告諸弟子:「人生是世稟受身形,肉眼所見現在之事,父母親屬,察察了了,然不能復見知前世所從來處。於是當老死,往生後世更受身形,則亦不能復識知今世之事也。所以者何?一生一死,識神轉易,十二因緣,癡為其主,懵懵冥暗,轉不識故。

「諸弟子!譬如煮練白絲,染作異色青黃赤黑,變本易故,不可復轉還也。生死轉易,如絲受色,識無常體隨行染著,未有淨眼,不識其故心意為法所念即成。人在一世,心念萬端,善惡報受,受新故滅,生死之法,癡暗之常然也。其欲知見生死往來,當廣學行身意之事,深入清淨,思惟本末,爾乃開寤,如臥寤也。」

佛告諸弟子:「識神為癡冥法,生作善惡行,死轉往受,隨善惡行而有形兆,如火得薪而見薪索則滅。意識不作善惡行,則亦滅無所見。未得道者,沉淪生死,轉不識故。譬如穢鏡,垢濁蔽污,舉以向面,了無所見。意識濁蔽,生死轉徙,慘懼蔽盈,牽著殃福,不復識故,如[門@視]穢鏡。

「復譬如深濁之水,雖有魚蟲,了不得見。生死錯亂,憂思蔽塞,轉生忘故,亦如濁水。譬如冥夜閉眼而行,都無所見。生死暗昧,流隨殃福,或喜或惱,綴制所受,不復識故,如夜閉眼。」

佛告諸弟子:「今我為佛,慧眼清淨,一切生死,往來三界,佛悉知見。譬如水精、琉璃、寶珠,彩絲貫之,青黃皆見;佛視生死,如觀貫珠。譬如淨水,清澄見底,其中魚蟲,皆悉裸見;佛視生死,如清水魚。

「譬如大橋,一切行人,往來無絕;佛視生死,往來五道,如觀橋人。譬如高山遠望具見;佛意高遠,具知生死,無不分別。」

佛告諸弟子:「汝等當隨我教,可具知生死千億劫事,當行三十七品要行:四意止、四意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意、八正道。以除意垢,消滅三毒,疑結解散,便見清淨,得佛慧意,便知去來之事,如視明鏡,一切悉見。」

佛告諸弟子:「世人所作善惡,死之後世,亦皆相答報。但人未得三淨眼,是以不見不知,不復識其本,著在六系蔽,為肉眼行故,而不見相答報之本,謂之無有也。其未得道者,皆作濁穢之行,況沒愚癡,生死轉化,更受身形,肉眼眩惑,離故系新,四痛擾亂,終不得知識隨行相答報也。

「今現世人,或受福、或受殃,或相憐、或相憎,此則宿行答報之驗。為無有三淨眼故,不見不知,便結在疑,一切人已來生是世,本與癡俱,無有道意清淨之行,而慾望知前世之事,識反報之效,譬如無手欲書、無目欲視,終不能也。故佛出世,敷現經道,以解人意。其欲知見,識神往來生死所受者,當隨佛教行三十七品,智度無極,撿意敕意,調意正意,入禪三昧之妙,乃可具知,識神所墮,去來之事耳。

「汝諸弟子!當勤學知身事意事,具了諸對,至則滅除之,不為亂誤,堅固於正法,如此莫休。汝所疑問,即可解了。」

佛告諸弟子:「識神有名無形,隨善惡行,依四大為體,初生身小,諸根未具,識見復小,所知未備。及其長大,六情具足,識亦隨體,愛慾諸習,日生盛具。至於衰老,四大羸臞,識亦不明,六情減少。現居一世,變易無常,不如其故;生所習見,老如忘之;況更異世,陰胎系蔽。未得道意,癡行惑穢,欲見意識往來,面相反報,不可得也。

「人無道行,而望見知宿命之事,譬如暗夜貫針、水中求火,終無見得。汝諸弟子!當勤行經戒,深思生死,本從何來?終歸何所?何因往來?所緣何等?諦如思惟空無之法,得淨結除,所疑自解。」

佛說經竟,見正等五百人,及諸優婆塞,悉得須陀洹;諸菩薩皆得不傾回三昧。各起繞佛三匝,頭面著地,作禮畢竟,悉從佛俱還精舍。

佛說見正經(亦名生死變識經)


上篇:佛治身經

下篇:佛說貧窮老公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經集部目錄

佛說食施獲五福報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

大智度論

大智度論卷第一 大智度論卷第二 大智度論卷第三 大智...

【註音版】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瑜伽菩薩戒本

《瑜伽菩薩戒本》 彌勒菩薩說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詔譯...

佛說德護長者經

佛說德護長者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佛說演道俗業經

佛說演道俗業經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

禪要經

禪要經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訶欲品第一 行者求道欲修定...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佛說造立形像福報經 闕譯人名附東晉錄 佛至拘羅懼國,...

佛說德護長者經

佛說德護長者經卷上 隋天竺三藏那連提耶舍譯 如是我聞...

【註音版】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嘉興藏流通本)...

佛說玉耶女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長者給...

佛說演道俗業經

佛說演道俗業經 乞伏秦沙門釋聖堅譯 聞如是: 一時,...

大乘顯識經

大乘顯識經卷上 中天竺國沙門地婆訶羅奉 詔譯 如是我...

禪要經

禪要經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訶欲品第一 行者求道欲修定...

【註音版】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不空羂索神咒心經...

佛說如來興顯經

佛說如來興顯經卷第一 西晉月氏三藏竺法護譯 聞如是:...

小品般若波羅蜜經

小品經序 釋僧睿 般若波羅蜜經者,窮理盡性之格言,菩...

【佛教詞典】焦芽敗種

(喻)不能發無上道心之二乘,如枯焦之草芽和腐敗之種...

【佛教詞典】頻婆羅

(一)梵語 vijvara。古代印度數量名。又作頻婆、頻跋羅...

60歲法師17年獻血累計8200毫升

8月8日上午,身著僧服的光孝寺首座釋戒成法師神清氣爽...

堅定心志,安於靜境

佛陀住世時,有位發心修行的人看到佛陀的僧團裡,每位...

天意與人為

簡單的區分:天意是前世的因,人為是今生的努力。 前...

把握當下

有一天,一位外道婆羅門來到舍衛國的只園精舍拜見佛陀...

透過無分別智遠離五種過失

哪五種過失是透過無分別智可以次第遠離的? 一、遠離外...

世間的一百一十種苦

謂有一苦。依無差別流轉之苦。一切有情無不皆墮流轉苦...

發菩提心的十種因緣

此菩提心,諸善中王,必有因緣,方得發起。今言因緣,...

西方蓮台的「三輩九品」

觀無量壽佛經說。西方蓮台有九品。今略說之。 上品上生...

念到一心不亂,還會遇到惡因緣現行嗎

問: 法師曾提到說,我們今生可能是八識田中眾多的種子...

地藏法門簡易修法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

淺談彌勒淨土的信仰

彌勒菩薩是未來佛,經過七佛授記,為釋迦牟尼佛的輔佐...

素食是治療心臟病的良方

許多醫生以他汀類(statin)處方藥比如立普妥(Lipito...

【視頻】大悲懺(佛光山唱誦)

大悲懺(佛光山唱誦)

【視頻】《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聆志居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