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分別功德論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分別功德論卷第四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如來所以廣為四部各各說第一者,乃為將來末世遺法之中,或有四姓外學梵志及四部弟子共相是非,自稱為尊、餘人為卑。如是之輩不可稱計,故豫防於未然,故開自足之路耳。今稱拘隣為第一者,以其釋種豪族,王簡遣侍從勞苦,功報應敘是第一。又復初化受法,無能先者,亦是第一。善能勸導將養聖眾,先受善來之稱,復是第一。人中所歸仰,遮加越為最,光明之中日為最,星宿中月為最,萬川中海為最,四天王中提頭賴為最,三十三天中釋提桓為最,欲界六天中波旬以為最,色界十八天淨居以為最,九十六部僧釋僧以為最,九十六種道佛道為上最,拘隣比丘等五人中為最。以是言之,拘隣為第一。

優陀夷比丘勸導以為最。比丘皆勸導,所以稱最者,佛將還度本國,先遣現神變。與王相酬酢,一一解釋,人所度不可計,故稱勸導最也。

摩訶曇比丘,利根捷疾,餘比丘皆漏盡成神通,此比丘漏未盡以成神通,故稱第一。

凡乘虛者皆以神足,此比丘能行空如履地,是善肘比丘之所能也,故稱第一也。

目連神足默往異剎,婆破比丘神足陵虛,聲振遐邇,能攝伏外道,故稱第一。

牛腳比丘者,以二事不得居世間。何者?此比丘腳似牛甲、食飽則呞,以是二事不得居世。若外道梵志見其呞者,謂沙門食無時節,生誹謗心。是以佛遣上天,在善法講堂坐禪定意。善覺比丘常為眾僧使至天上。佛涅槃後,迦葉鳴揵椎大集眾僧,命阿那律遍觀世界誰不來者。阿那律即觀世界盡來,唯有橋洹比丘今在天上。即遣善覺命召使來。善覺到三十三天,見在善法講堂入滅盡定,彈指覺之曰:「世尊涅槃已十四日。迦葉集眾,遣我相命,可下世間至眾集所。」橋洹答曰:「世間已空,我去何為?」不忍還世,欲取涅槃。即以衣缽付於善覺還歸眾僧,便取涅槃。以是因緣,善處天上,故稱第一。

善勝比丘者,本是貴族之子。初生之時,有自然金屣著足而生。父母珍之,為起三時殿,妓女娛樂不去左右。時婦睡眠,覩其白齒,身形雖妙但是骨耳,具觀惡露森然毛竪,顧視宮宅猶似塚墓,驚走出戶。二神迎接,問二神曰:「今者委厄,誰能為救?」二神答曰:「唯有世尊善能救厄。」曰:「今為所在?」答曰:「近在祇洹,可從啟請。」尋光至佛,頭面禮足。佛因本心為演妙法,即時心開漏盡結解。以是因緣,善勝比丘惡露觀第一。

優留毘迦葉所以稱第一者,乃宿世以來弟兄三人常有千弟子相隨,今遇釋迦文佛世,佛以十八變度迦葉千人,佛眾得成,四事供養猶此而興。以是言之,優留毘迦葉能將護聖眾供養第一也。

江迦葉所以稱第一者,佛為說法,一心聽受,精誼入神,諸結消盡、德實內充,乃徹骨髓,故脂髓外流,狀似汗出。以是言之,心意寂然能降諸結,故稱第一。

馬師比丘者,從佛受學方經七日,便備威儀。將入毘舍離乞食,於城門外遇優波坻捨。遙見馬師威儀庠序法服整齊,中心欣悅,問曰:「君是何等人?」曰:「吾是沙門。」曰:「君為自知、為有師宗耶?」曰:「有師。」「師名為誰?云何說法?」答曰:「吾師名釋迦文,天中之天、三界極尊。其所教誨以空無為主,息心達本,故號沙門。」優波坻捨聞此妙語,即達道跡。坻捨同學本有要誓,先得甘露者當相告示。即辭馬師至拘律陀所。拘律陀見來顏色異常,疑獲甘露,尋問:「得甘露那?」曰:「得也。」「甘露云何?」「甘露者,達諸法空無也。」拘律尋思,復得道跡。馬師所以威儀第一者,以宿五百世為獼猴,今得為人性猶躁擾,出家七日即改本轍。學雖初淺,善宣尊教,使前覩者悅顏達教。以威儀感悟,故稱第一。

身子所以稱智慧第一者,世尊又云:「欲知身子智慧多少者,以須彌為硯子、四大海水為書水、以四天下竹木為筆、滿中人為書師,欲寫身子智慧者猶尚不能盡,況凡夫五通而能測量耶?」故稱智慧為第一。

目連所以稱神足第一者,世尊亦說有證。昔日三災流行,人民大饑。目連心念:「此地下故有曩日地肥在中。今人民大饑,意欲反此地,取下地肥以供民命。」念已白佛:「今欲以四神足,反地取下地肥以濟民命。不審可爾以不?」佛言:「止止。目連!汝神足雖能反此無難,那中眾生可以一手執蟲、一手反地?」佛言:「不可。所以然者,後世比丘多無神足。設後有饑時,國王臣民命沙門反地。若不能者,謂非沙門。」以是神足證,故稱目連為第一。

二十億耳比丘所以稱苦行第一者,昔佔波國有大長者生一子,端正姝妙,足下生毛長四寸,未曾躡地。所以足下生毛者,昔迦葉佛時為大長者,財寶無極,為眾僧起精舍講堂訖,以白[疊*毛]布地令眾僧蹈上。由是因緣故,得足下生毛。所以字二十億耳者,生時自然耳中生寶珠,價直二十億,即以為稱。時瓶沙王聞其奇異,欲與相見,故命令來。計道裡十五日行乘車而來,將欲下車,輒布[疊*毛]在地,然後行上。既到王所,王命令坐。勞問訖,聞能彈琴,即命使彈之。相娛樂訖,共至佛所。時佛與大眾廣說妙法,見佛歡喜頭面禮足。佛命令坐,聞法欣悅即求出家。佛然其出家之志,即為沙門。勇勐精進經行不懈,肌肉細軟足下傷破,經行之處血流成泥。積行遂久漏猶未除,疲懈心生欲還白衣:「我家錢財自恣,廣為福德且免三惡。」佛知其念,忽然於前從地踴出,問比丘曰:「汝本彈琴時,急緩眾絃,得成妙曲不?」答曰:「不成。」「若眾絃盡緩,復得成不?」答曰:「不成。」「若不緩不急,絃柱相應,得成妙音不?」答曰:「得成。」佛言:「行亦如是,不急不緩處其中適,和調得所,乃可成道耳。」思惟佛語,心豁開解,便成羅漢。以是因緣,故稱苦行第一也。

阿那律所以稱天眼第一者,時佛為大會說法,阿那律在坐上睡眠。佛見其眠,謂曰:「今如來說法,汝何以眠耶?夫眠者心意閉塞與死何異?」那律慚愧剋心自誓:「從今以後不敢復眠。」不眠遂久,眼便失明。所以然者,凡有六食,眼有二食:一視色、二睡眠。五情亦各有二食。得食者六根乃全。以眼失眠食,故喪眼根。佛命耆域治之,曰:「不眠不可治。」已失肉眼無所復覩,五百弟子各棄馳散,倩人貫針,捫摸補衣。線盡重貫,無人可倩。左右唱曰:「誰欲求福者,與我貫針。」世尊忽然到前取來:「吾與汝貫。」問曰:「是誰?」曰:「我是佛也。」「佛已福足,復欲求福耶?」曰:「福德可厭耶?」那律思惟:「佛尚求福,況於凡人耶?」心中感結,馳向佛視,以至心故忽得天眼。以得天眼,復重思惟,便得羅漢。凡羅漢皆有三眼:肉眼、天眼、慧眼。那律正有二眼:慧眼、天眼也。三眼視者亂,肉、天爭功精麁雜觀,故曰亂也。那律專用天眼觀大千世界,精麁悉覩,別形質中有識無識皆悉別知。天人所見有淨不淨,極淨觀者,見世界中諸有形類,有識無識見皆動搖,疑謂是蟲而非蟲也。不淨觀者,見飯粒動皆謂是蟲。優劣之殊有自來矣。以是言之,天眼第一。

離越比丘坐禪入定所以稱第一者,昔波斯匿王請令坐禪在一樹下。時王請入宮食。經歷六年不他周旋,正欲移在他樹。樹神不聽。以何為驗?將欲移時,樹神便散華供養。以是為驗,知其不聽。何以知其意無他念?時拘絺羅來至離越所曰:「何不坐好樹下,坐此枯樹為?」答曰:「名仁四辯第一,能分別法義及以應辭。不審分別枯樹是何辯中耶?自我坐此已向六年,不別生枯。仁者方至而便分別耶?」王請入宮日日供養,使諸夫人各自當直。六年以滿佈施發遣,當達嚫時不識主人字。王曰:「六年受請不識人名,何定乃爾?」答曰:「我樹下坐,尚不知樹枯生,況識人字耶。」供養禪福其德至淳,隨王所願可至涅槃,福田之良也。故稱樂禪第一也。

他羅婆摩比丘勸率施立齋講者,佛委僧事分部所宜,契經契經一處、毘尼毘尼一處、大法大法一處、坐禪坐禪一處、高座高座一處、乞食乞食一處、教化教化一處,隨事部分各使相從。若有檀越來請者,以次差遣不問高下。若有私請者,不聽在此例。時檀越請盡,六群比丘次值貧家懷恨而還,向佛怨言:「摩羅見欺。自受好處,見遣貧家,豈是平等耶?」佛命摩羅:「卿實爾耶?」答曰:「不也。」於時無食,日欲差中,便和牛屎飲以當齋。聞六群語,無以自明,即於佛前吐此糞漿。六群慚愧,二人感結漏盡、二人還為白衣、二人面孔出沸血命終墮阿鼻也。齋講者,齋集部眾、綜習所宜,善能勸成故,稱第一也。

小陀羅婆者,主立房室興招提僧,共成其功,不復別稱也。

賴吒婆羅比丘所以稱豪貴者,是王者種,為人聰明博達,少好追學。聞佛出世開化愚蒙,即詣祇洹精舍聽採法言。聞教入神,思欲出家。歸白父母,父母不聽。心自惟曰:「一切眾生盡是父母,豈獨二人是耶?」念已便至佛所求為沙門。佛問:「父母聽不?」曰:「不聽也。」兄為國王,復白王求為道,王亦不聽。心中思惟:「要作方便出家為道。」父母正有一子,不欲離目前斯須之間。索一獨榻坐父母前,不飲不食經六日。父母惶怖,懼殺其子:「若殺此兒者,用此死兒為?聽,當放之為道。」與兒要曰:「今放汝為道,當數還歸。」父母已許,便至佛所。問曰:「聽汝耶?」曰:「已聽。」佛便命曰:「善來比丘。」手摩其頭,鬚髮自落,如剃鬚發七日者,袈裟著身便成沙門。為說四諦,便成羅漢。以本要故,尋還歸家,著衣持缽在門而立。時婢淘米,將欲棄泔,舒缽索飲。婢舉頭視知是大家,便入白曰:「郎君在外。」父母欣悅:「審是兒者,放汝為良人。」即出迎入為設餚饍。曰:「日時已過,法不應食。」父母曰:「今日已爾,明日早來。」即還所止。還去之後,父母約勅諸婦:「兒明當來。汝等好自莊嚴汝容服飾,各盡妙技,能使我兒還為白衣者,於汝大佳。」復勅藏吏出諸珍寶,金銀七寶各各別聚,冀兒意動還染於俗。明日食時執缽而還,就座而坐訖。諸婦婇女各設姿態,或散華香、或拂衣捻草。婆羅曰:「諸妹何足煩勞耶?」諸婦念曰:「持我等作妹者,將無還理。」語父母曰:「用此寶物為?此但誤人耳,由是致災禍。何不棄之於山澤耶?」父母諫曰:「道德在心,何必出家?質多長者亦在家得道。」曰:「未聞在家得漏盡者。質多所得,由有一生分在,何足為貴耶?」雖復豪珍美玉棄之若遣,故稱出家第一也。

迦旃延所以稱善分別義者,將欲撰法,心中惟曰:「人間憒閙精思不專。」故隱地中七日,譔集大法已訖呈佛。稱曰:「善哉。」聖所印可,以為一藏。此義微妙,降伏外道,故稱第一。又復稱第一者,世尊至釋翅國,坐一樹下執一杖。釋種咸來觀佛:「往棄我女,相好勝前。今意復云何?」答曰:「意者不著世間、不染於俗。」梵志曰:「善哉。」受解還去。後諸比丘不解此語,問迦旃延:「佛稱仁者辯才折理解義第一。世尊所答梵志不染不著者,其義云何?」時迦旃延即為解說:「比丘當知,眼緣色起痛、緣痛起想、緣想來往生識分別起染著心。於此染著永已捨離。」諸比丘聞說此語意猶快然,迦旃延觀諸比丘意不了,即引喻曰:「有人於此欲求牢固之物,反捨根本而取枝葉。為得牢固不?」曰:「不得也。」「君等亦如是。佛近住此而反見問,豈非捨本取其末耶?」諸比丘即往問佛,稱迦旃延所解如是:「不審理應爾不?」佛答曰:「如迦旃延所說等無有異。」以是因緣復稱第一。

君頭波嘆所以稱行籌第一者,凡籌者記錄人數知為誠實以不?答誠實,受籌則得其福,虛妄受者罪積彌大。漢言曰籌,天竺為捨羅。捨羅者亦名壞盡,福則罪盡、罪則福盡也。何以知其然耶?昔阿難邠坻女外適尼揵國,問佛:「可爾不?」佛言:「宜知是時。往必有益。」女既到,遙請世尊。佛知其意,即默然受請。勅阿難曰:「明當受釋摩男請。鳴揵集眾行神通。」捨羅時上座君頭未得神通,聞行籌請,自鄙未得神通,顧惟形影在眾座首,由老野狐在紫金山。進退惟慮,正欲受籌,不在通例;正欲不受,居為上座,八歲沙彌尚得神通,積年之功而無所獲。計惟如此,何用存為?感結受籌,還授之間霍然漏盡。若以虛妄受籌者,人身有九十萬毛孔,以此為數不得受如此之數人身也。若以精誠受者,即可得漏盡之證,以此上座可為明證。所以復為上座者,以善能說法適可眾人,眾所推舉故為上座。以是因緣故,稱上座受籌第一。

所以稱賓頭盧能降伏外道者,毘舍離城中有質多長者,每患六師貢高自大言:「瞿曇沙門自稱為尊,當與其捔技,若彼現一、我當現二,如是轉倍至三十二。」時長者普請內外僧供養訖,立大幢高四丈九尺,置栴檀缽於上,唱言:「其能引手取此缽者,便得第一。」時賓頭盧心自念曰:「今當現神足令六師等默然降伏。」又念曰:「世尊常誡諸弟子,不得現神足。若今不現者,懼彼永以得罪;若現者,懼違尊教。」俛仰不已,便現神足伸手取此旃檀缽。昇在虛空,繞城七匝,還在座上,謂諸梵志曰:「卿等復現其二也。」六師默然。時大鬼將軍名曰半師,謂六師曰,促現其二。時六師徒眾莫知所湊。以是言之,知賓頭盧降伏外道最為第一也。

所以稱讖比丘瞻病為第一者,時祇陀精舍有一比丘病疾困篤,久寢床褥,嵴下蟲出,呻號終日。佛與諸比丘按行房舍,見此比丘困篤如是,問曰:「有人瞻視汝不?」曰:「無也。」又問曰:「汝先時頗瞻視他病不?」答曰:「不也。」佛言:「汝不視他病,云何慾望人看也?」於是如來襞僧伽梨,自手摩捫,為其湔浣。時天帝釋亦來佐助世尊瞻視病人。於是病比丘蒙世尊恩,即得除愈。佛告諸比丘:「自今已後,若有病者當相瞻視。」時世尊顧謂諸比丘:「誰能常瞻視病者?」唯有讖比丘耳。讖比丘常以五事瞻視病者。云何為五?分別良藥,亦不懈怠先起後臥,恆憙言談少於睡眠,以法供養不貪飲食,堪任與病人說法。是謂讖比丘以此五法瞻視病人,未曾有不差者。所以者何?此比丘乃前世時,曾五百世為醫,善解方藥、聽聲察色知病根源,兼以四事瞻養病者。以是因緣,稱讖比丘瞻病第一也。

所以稱朋耆奢比丘能造偈頌者,此比丘前為長者子時,為人天才聰朗觸物讚頌。時出行遊,遇一技家女,形容端正世之希有,覩之情欣便欲納之。歸白父母,啟以前見:「願父母為我娉索不?」父母不悅:「卿族姓子,如何改趣毀先人風。」其子意勐,復重啟曰:「若不為我納者,不能存世。」父母見子言重,不忍呵制,便言:「隨汝。非我所知。」即自遣人與女家相聞。女家是技種,唯技為先,便荅來使曰:「不貪君財。唯能眾技兼備者,便持相與。」朋耆聞之,即詣技工學於諸技,不經數旬眾技兼備。復重遣信:「所學已備,便可相惠。」主人答曰:「若伎備者,當詣王試。」時在正節,王集眾技普試藝術,若最勝者賜金千兩。王亦聞此女妙,欲納之宮裡。試之技法,緣幢為最。竪幢高四丈九尺,下置刀劍,刃皆上向,間趣容足。時朋耆緣幢於上空旋七匝便下投之空地。王懼失女,詐佯不視。人皆言妙。王言:「不見。若審妙者,更復為之。」朋耆念曰:「若不順王教者,必失此女,規一果情。」朋耆冒死復緣,既至幢頭,顧視女面,心自惟曰:「何坐此人乃至斯困?」心懼形慄恐不自全:「女人虛妄何用此為?」佛知此人必可濟度,若不救者當墮三塗。告目連曰:「汝以神足救彼危厄。」目連奉教即往現變,於虛空中結加趺坐,復於幢下現七寶階,餘人不見朋耆獨覩。徐於梯間七匝而下,神力所接內安外危。王與眾人甚為奇異,王手自牽女以付朋耆。朋耆曰:「不用此虛詐之物,誑惑世人迷誤清直,亡國破家莫不由之。」即尋目連往詣世尊。世尊告曰:「善來比丘。」便成沙門。為說四諦,即得應真,喜情發中而形於言,便作頌偈讚於世尊:

「清淨十五日,  五百比丘集,
 已斷諸結使,  仙人不受習。
 猶如轉輪王,  群臣普圍遶,
 四海及與地,  所典無有表。
 降伏人如是,  導師無有上,
 將護諸聲聞,  三明壞結性。
 一切世尊子,  無有塵垢穢,
 已破愛慾網,  今禮星中月。」

以是因緣,稱朋耆奢能造偈頌讚如來德為最第一。

所以稱拘絺羅為四辯第一者,凡聲聞四辯不必具足,或有法辯而無義辯、或有義辯而無法辯、或有應辯而無辭辯、或有辭辯而無應辯,拘絺羅盡具此四辯。舍利弗、迦旃延亦有四辯,所以不稱為最者,身子自以智慧為主,迦旃延自以譔集為主,故各不稱四辯耳,雖復四辯亦不及拘絺羅。拘絺羅但辯一句之義,七日不盡,況復四辯豈可計量乎?以此事故為四辯第一。

所以稱難提比丘乞食第一者,餘比丘雖復乞食,或不具戒、或有貪心、或左右顧視心不專一、或避寒暑。然此比丘當乞食時,都無此事,乞食既精,施者福多。今故引喻,以況大小。有人問射法:「一人射百步玄毛、一人射地塵出。何者為難?」答曰:「玄毛為難,雖射而不著地。」此不足言也。若施乞食、若施眾僧,何者為大?施真阿練。喻中玄毛施不得真,喻其射空。其事雖難,有得有失。箭著地者,喻施眾僧,射毛雖精有失者多,射地雖易未曾失地;福田地厚故無增減,阿練精麁故有得失。難提得精,故稱第一也。

所以稱施羅一坐一食者,此謂頭陀一行也。夫阿練法,或乞食、或坐樹下、或閑居獨處。今此一坐一食者,從早起至日中,若檀越施食,不問多少,其於一處坐食而已。若食未飽坐未移者可得更食,若已起者不得復食。常一處食而不捨離,故稱施羅為第一。

所以言金毘羅比丘者,常行七家乞食,不得過七。所以然者,立誓限七故也。乞食時欲福度眾生,專心念道無有貪想,若得好惡不以增減,隨次乞食不擇貧富。若一家二家得食時,更有佈施者,足則止、不足便受。若至七家不得食者,便還所止思惟行道,不念明日當至某家、不至某家,都無分別之想,故名七家沙門也。還則靜坐斂心在道,故稱金毘羅於七家乞食為第一也。

堅牢比丘者以常居山澤閑靜之處為行、難提比丘常以乞食耐辱為行、金毘羅比丘以七家乞食為行、施羅以一處食為行,十二頭陀各居一行。浮彌比丘者,守持三衣,不離食息。或曰造三衣者,以三轉法輪故;或云為三世;或云為三時故,故設三衣,冬則著重者、夏則著輕者、春秋著中者。為是三時故,便具三衣,重者五條、中者為七條、薄者十五條。若大寒時,重著三衣可以障之。或曰亦為蚊虻蟆子故設三衣。以是緣故常持不忘,故云第一。

所以稱婆差比丘者,本在家時常以家為患,出家求道常在露坐。若入房室常苦氣閉,如似掩口,是以常求露坐思惟行道,然後身體調和氣息通暢行道無閡。以是因緣,稱婆差露坐第一。

所以稱狐疑離越常處樹下者,在凡夫地欲求禪定,處在樹下依倚計意以除縛結。餘比丘亦在樹下坐禪,所以不稱者,以其不能一聞而自專思。此比丘一聞佛教,即能履行專意不捨,六年盡結。前離越者,樂游禪定,行止不異,樂習事殊,故各稱第一。

所以稱陀多索比丘樂空者,此比丘入屋解內空、出屋解外空,內空喻識、外空喻身,入屋達識空、出屋解身空。已了內外空,諸法亦如是。此比丘聞說空教戢在心懷,入屋見空即達身識。餘比丘者,結盡然後達空,空心難獲。貴其先得,故稱第一。

所以稱尼婆比丘五納為上者,此比丘觀身穢漏三十六物無可貪貴,厭賤此身故,以賤物自障。或說曰:夫衣有可親近者、不可親近者。何者可親近?著惡衣令人羞慚自愧,是可親近;著好衣令人自大奇雅,是不可親近。弊衣助行,是以著五納。此比丘善能內外相況,故稱第一。

所以稱優多羅比丘常樂塚間者,此比丘阿難弟子也。先師得道心自念曰:「此身流轉無處不更,在天上時服御自然,今以捨棄;若在人中為轉輪王,七寶導從,亦復過去;或在畜生恆食草棘,此亦過去;若在餓鬼融銅為食、或在地獄刀劍為對,諸此罪形皆以過去。今得人身,齊此分畢,古今所貴皆是棄物幻危之形,無一可貪,俱當棄捐。」便止塚間,復念曰:「正欲在樹下山澤,皆生民所貪,唯有塚間人所不樂。」是以居之。「塚間所樂唯有鬼耳,兼有狐狼烏鵄之屬,今當入慈三昧以濟彼類。」以是故復居塚間。以是因緣,常樂塚間不處人中,故稱第一。

所以稱盧醯寗比丘恆坐草蓐第一者,此比丘常坐草蓐除去愛心。云何除愛?雖復金床玉機,都無愛著。或復說曰:若有人施妙座者,亦如施草座無異。愛心既盡,諸結亦盡,便手執草向草作禮。有人問曰:「何以向草作禮?」答曰:「我因此草榮飾心盡。得道由之,即是我師,故向作禮耳。」五百獼猴得生天上,亦以天文陀羅花散於故尸。由尸生天,故來散華。夫貴者必以賤為本,以是因緣,稱坐草蓐為第一。

所以稱優鉗摩比丘不與人語視地而行第一者,此比丘常患口過,將欲改之,自思惟曰:「正坐此口,生天人中、三塗地獄啾吟喚呼,因備五道更苦無量。我今當如慕魄太子結誓不言,四過三殃何由而生?」既便不言,端視而行。佛奇其能爾,每向諸比丘稱美其德。語阿難曰:「如此比丘,宜存識錄,以率來薄。」以是因緣稱之第一。

所以稱一心比丘三昧第一者,此比丘昔曾習定,研麁至精,今定功既立,行若游塵,坐而忘想、忘想理足。其喻如何?猶如有人食百味食,意以飽滿更無食想。雖復行步進止,蓋感而後應,白而後動耳。依定立字,故曰坐起行步入三昧第一也。

所以稱曇摩留支好遠遊第一者,其事有由。佛在世時,有一長者字曇摩留支,來至佛所禮訖問訊。佛言:「曇摩留支別來大久,乃能相見。」有人問佛:「不審何以言別來大久?」世尊答曰:「汝欲知之耶?」答曰:「欲知。」佛言:「我昔阿僧祇劫時,世有一佛名曰定光。我時為梵志,字曰超述。時定光佛方欲入城,我即中路相逢。見佛光相暉布,即嘆曰:『世尊光相明踰日月;世尊德者乃隆二儀;世尊心者仁過慈母。』顧惟形影,無以供之。今正是時,福田良美可以殖根。見地少泥恐污佛足,即解發佈泥上,令佛蹈而過。佛即記曰:『汝勇勐乃爾。卻後阿僧祇劫,汝當作佛字釋迦文。』時邊亦有一梵志,卻起恚心曰:『此人與畜生無異,乃蹈他頭髮上過去也。』從是以來阿僧祇劫常墮畜生中。復在大海中為魔竭魚,身長七千由延。時有五百賈客,乘船入海採寶,值此大魚[榻-木+口]船,垂欲入口。五百人惶怖各稱所事。時賈客主語眾人言:『今世有佛名釋迦文,濟人危厄無復是過。我等稱名冀蒙得脫。』即便齊聲稱喚。魚聞佛名,本識由存,即自惟曰:『釋迦文佛已出世間。我身云何故在魚中?』即還沒水。五百賈客安隱而歸。時魚即半身出沙壇上,不飲不食經二七日,命終生長者家作子,字曇摩留支。今方來得與吾相見。是以稱之久遠耳。」留支聞此本末,即向海邊求故尸,見海邊有大魚,骨皮肉已盡。便行脇骨上,思惟言:「此是我故尸。」即以華散故尸上。尋惟既往,忽然道成。以是因緣,稱遠遊第一也。

所以稱迦渠比丘集眾說法第一者,此比丘音辭朗達、聲震遐邇。其聞音聲,集眾無數,即為演說法奧美之業:「諸人當知。如來出世難可值遇,四諦甘露亦難得聞。諸人曼時當思惟真諦,除去十二牽連之縛,可得涅槃。」此比丘恆助佛揚化,常以此教未墜於地,以是因緣稱集眾說法音聲第一也。

◎所以稱婆拘羅壽命極長者,以曩昔曾供養六萬佛,於諸佛所常行慈心,蜎飛蠕動有形命類恆加慈愍,無有毫釐殺害之想。由是慈福,今獲其報。佛告阿難:「如我今日皮身清淨無過於我,猶如蓮華不著泥水,正壽八十。不如婆拘羅壽百六十者,如來隨世欲適眾生,不現其異,故壽八十。婆拘羅者受前宿世慈心之福,故得年壽加倍之報。」或問:但以慈心便獲如此之壽耶?復更有餘乎?曰:有。昔毘婆尸如來出世,時有十六萬八千比丘遊行教化。時有長者居明貞修,稟性良謙不好飲酒。時歲節會,少相勸勉薄飲少多,輒以酒勢行詣世尊,禮拜問訊訖,便請佛及諸弟子:「願受我九十日請。比丘疾病者皆詣我家而取醫藥,所須之物皆來取之。」語訖還家約勅家內曰:「我已請佛及諸弟子四事供養,皆當辦具。」約勅竟,便睡眠。眠久還覺,其婦白曰:「君先約勅嚴辦供具,而今默然所以得爾。」長者驚曰:「我向何所言說耶?」婦曰:「君未眠時無所說耶?」曰:「我不省有所說。」婦曰:「君先言:『我已請佛及諸弟子供九十日所須短乏。』不作是語耶?」長者思惟曰:「酒之誤人乃至於斯。」已爾慚愧便當即請。明日清旦於捨燒香遙請世尊。有一比丘來索藥,長者問曰:「何所患苦?」答曰:「患頭痛。」長者曰:「此必膈上有水仰攻其頭,是以頭痛耳。」即施一呵梨勒果。「但服此藥足消此患。」比丘服藥病即除愈。緣是福報,九十一劫未曾病患。生長者家至年八十,出家學道經八十年,道俗之紀合百六十。在家時曾捔牛,斯須頭痛,尋即除愈。自爾常無疾患。以是之故,婆拘羅長壽第一。於百年壽中而加六十者,此人五濁壽命最為奇特,其喻於臭穢之中而生蓮花也。阿難問婆拘羅:「何以不為人說法耶?為無四辯、為乏智慧而不說法乎?」答曰:「我於四辯捷疾之智非為不足,直自樂靜不喜憒閙,故不說法耳。」難曰:婆拘羅長壽者,何以不生三方耶?答曰:諸佛所以不生者,以其土人難化故。此土眾生利根捷疾,極惡勇勐取道不難,是故往古諸佛皆生此中。婆拘羅應在此成道,故不生三方耳。

所以稱滿願子說法第一者,有三事得稱第一:餘比丘亦說法,無有三事可記,故不言第一。滿願子說法時,先以辯才唱發妙音,使眾座歡喜僉然傾仰,次以苦楚之言責切其心,使令內腐肅悚興難遭之想,終以明慧空無之教,聞者結解使恬智交養。世尊演法初中竟善,滿願子亦然,三事俱善,自捨如來莫能先者。身子自誓:「從旦至中,要度一人令至道跡。」目連比丘亦誓度人,於四向之中課進一階然後乃食。其餘比丘皆亦度人,比滿願子百不當一。滿願子從成道至涅槃,度九萬九千人,於聲聞之中度人最多,故稱說法第一也。

所以稱優波離持律第一者,昔佛還本國受父王請,所從比丘雖復心精,無表容貌。時王欲勸釋種豪族子弟出家為比丘侍從世尊,即宣令諸釋:「其有兄弟二人者,皆當一人出家為道。若不從令者當重罰之。」時有一釋種子名曰面王,釋中最長,次應先下發。時佛命優波離為其剃頭,重告曰:「此諸釋種憍樂體軟,汝好徐徐輕手與剃。」優波離即輕手。復太輕不著,時優波離復反刀刃以嵴用之。佛言:「不可。」複用刀腹,亦曰:「不可。」即以刀從頂上剃,泯然除盡。五百釋子皆悉如是。佛命優波離曰:「善來比丘。」即成沙門。佛即授戒,得阿羅漢。次授五百釋子戒。優波離為上座。以手摩五百人頭,為弟子受戒訖,次當禮優波離。諸釋先素憍豪,不能下屈,加復是己之子弟,各言:「此是我家僕,何緣禮之?」佛言:「不爾。法無貴賤,先達為兄、後者為弟。」俛仰不已,制意為禮。即時天地大動,諸天於上讚曰:「善哉善哉!今日諸釋降伏貢高,此意難勝故地為動耳。」當五百釋為道時,亦有九萬九千人出家為道。優波離自從佛受戒已來,未曾犯如毫釐,以是因緣故稱第一。但以是更有餘事耶?祇園精舍北有一比丘,得病經六年不差。時優波離往問比丘:「何所患苦?若所須者便道。」曰:「我所須者不可說。」又問曰:「汝欲須何物?若此無者,當從四方求之。若世間無者,上天求之。」曰:「我所須者舍衛城中有,以違佛教故不可說耳。」曰:「但說無苦。」曰:「我唯思酒耳。得五升酒者病便愈。」優波離曰:「且住。我為汝問佛。」還即問佛:「比丘病,須酒為藥。不審可得飲不?」世尊曰:「我所製法,除病者。」優波離即還索酒與,病即愈。重與說法,得羅漢道。佛讚優波離:「汝乃問如來此事,使病比丘得蒙除差,又使得道。此比丘若不得度者,後當墮三塗作識無有出期。汝乃為將來比丘說禁法,使知輕重得濟危厄。汝真能持律,以律藏付汝,勿令漏失。此藏諸藏之中最在其內,不可示沙彌及以白衣。」以是緣故復稱為第一也。

所以稱婆迦利比丘得信解脫者,此比丘久病著床乃經六年,諸瞻視者皆悉捨去。比丘自念:「疾病經久,瞻視疲倦,甚可患厭,又復如來不見垂愍,且當自害以除患苦。」即便索刀,向刀說曰:「但當殺我,亦當斷結耶?」說訖以刀自刎,正至咽半已得漏盡,比至頭斷以取涅槃。於時大地震動乃感波旬。波旬念曰:「此何瑞應乃爾震動?」即以天眼觀見比丘自殘。「其形神為所趣?」遍觀諸天不見其神,復觀人中亦不見之,復觀三惡道中亦復不見。時佛將諸比丘欲耶旬之,見尸火起。此波旬放火覓比丘神,都不知所在。所以覓者,欲知進趣,壞令不成。諸比丘便耶旬之。佛嘆此比丘得信解脫。或曰:夫至信者委命自然,尚不執杖,何以自防況復自害耶?答曰:信所以執刀者,以刀為慧劍,欲擬斷諸結。身即結本,根辟則支從、身斷則結除,是以執刀者不為妨閡也,執信刀斷疑樹故。下句雲,意無猶豫。從信解脫至無疑解脫者,即轉鈍為利也。以是義故,稱信解脫為第一也。

分別功德論卷第四


上篇:三法度論

下篇: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一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 大乘論師婆藪槃豆釋 後魏北天...

【註音版】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華嚴經義海百門

華嚴經義海百門(並序)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緣起難...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

東海若解

東海若解 唐 柳 子厚 著 清 釋 實賢 解 東海若...

佛說轉法輪經

佛說轉法輪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

【註音版】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課誦儀規

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課誦儀規...

佛說決定毗尼經

佛說決定毗尼經 群錄皆云燉煌三藏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佛教詞典】三教

(名數)謂儒教佛教道教。翻譯名義集曰:吳主問三教,...

【佛教詞典】惡語

(術語)惡之言語。行事鈔中曰:凡有所說,當說善語,...

求籤是怎麼回事

有很多的香客來到寺院,敬好香後就問:師父,有沒有求...

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疾,就是快速;解脫,就是離...

可以有妄想,但是不能隨它而轉

諸位要知道,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如果你要進步快一點是...

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佛像上面

看到有居士很高興的說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藥師佛像上面了...

如何祈求阿彌陀佛解決世間的困難

問: 弟子常常念阿彌陀佛名號,祈求解決疾病、考試不...

對治懶惰放逸,精勤固道心

懶惰放逸是人與生俱來的煩惱。誰都想偷懶,冬天早上賴...

念佛貴在專

清代有一位圓融大師,字竺峰,俗姓姚,湖州清德人氏。...

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

隨煩惱二十:言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

世話、戲論、憒鬧的二十種過失

《大寶積經》云:菩薩應捨憒鬧樂於寂靜,捨諸世話觀於...

古人往生特別容易,為何今人往生十有七難

我等念佛行人,應當考實今時淨土法門,與古時淨土法門...

讓生命每一刻都變得有意義

一切依發心而定 懂得如何過日子極為重要。我們必需知道...

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這幾天我沒有進堂講話,請各位原諒,我不是躲懶偷安,...

【視頻】初一十五早課(圓光佛學院)

初一十五早課(圓光佛學院)

【視頻】《地藏經》印能法師木魚版72分鐘

《地藏經》印能法師木魚版7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