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分別功德論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建初偈所說曰迦葉思惟正法本者,謂思惟經法言教甚多。何以知之?迦葉即以比較明其多少。較法從十驢始,雲十驢力不如一凡駱駝力,十凡駱駝力不如一凡象力,十凡象不如一細腳象力,十細腳象不如一盜食象力,十盜食象不如一蓮華象力,十蓮華象不如一青蓮華象力,十青蓮華象不如一紅蓮華象力,十紅蓮華象不如一白蓮華象力,十白蓮華象不如一雪山象力,十雪山象不如一香象力。從驢至香象為一分,如是八萬四千香象,以較皮表裡,書經滿如是數香象比載。阿難所聞所知事,粗可都較知大數;欲一一演其文字者,畢壽不能暢也。

思惟經法甚為浩大,云何當使流佈天下,千載眾生得蒙法澤耶?深思至理,誰能撰法?唯有阿難乃能集耳。迦葉即時鳴揵槌集眾。於時尋有八萬四千諸羅漢等承命來集,此等無漏皆是俱解脫人。所以召此諸賢聖者,以其盡能入滅盡定故也。諸有入滅盡定者,能使眾生現世得福、濟其苦厄。大千世界諸無著等其數難算,除諸三道,各各一倍。今但錄利根俱解脫,能以滅盡定度脫眾生,是故稱為福田。何以明之?昔日天帝釋福盡命終,時五瑞應至,心即恐懼欲求救護。正欲至佛所求救,念佛恩寬緩,懼不解命急。念舍利弗、目連等,亦恐不能濟命。唯有大迦葉,以滅盡定力尋濟危急,即往迦葉所。時迦葉適欲至貧家福度。諦念正欲現天身,懼恐不受我施。便於中路現作草屋,羸病在中。迦葉從乞,病人即申手施食。迦葉以缽受之,變成甘露。還現天身於虛空中。迦葉曰:「何以妄語誑我耶?」天答曰:「不妄語,我至誠施。我是天帝,五瑞至命欲終,故來求願。願濟我命。」迦葉即默然可之。天至佛所聽法,須臾便睡,睡即覺。佛語天帝:「汝向已死。今已還活,不覆命終。」還複本身。此即是迦葉滅盡定力之所感也。迦葉所以用滅盡定力最勝者,以迦葉本是辟支佛故也。夫辟支佛法,不說法教化,專以神足感動三昧變現。大迦葉雖復羅漢取證,本識猶存。向所錄八萬四千眾,德能所感功齊迦葉。

難曰:迦葉以本是辟支佛,故稱其勝。此等羅漢復是辟支佛耶?答曰:雖非辟支佛,遍習滅盡定,其力是同。以是故言,迦葉、眾僧,眾生福田也。

偈云盡得羅漢心解脫者,俱解脫也。

偈云已脫縛著處福田者,謂迦葉所集八萬四千眾皆得俱解脫,以滅盡定能使眾生現世脫苦、後獲涅槃,故曰處福田也。

偈云集四部者,略也。理應四部,表更有八部。人、天:剎帝利、婆羅門、長者、沙門;四天王、三十三天、魔王、梵王,是為八部。凡有十二部,言四部者,粗舉其要耳。

諸法甚深者,謂十二因緣也。佛為阿難說十二因緣甚深微妙。阿難云:「此之因緣有何深妙耶?」佛語阿難:「勿言不深妙。汝乃前世時亦言不深。昔有阿須輪王,身長八千由旬,上下脣相去千由旬。王有小兒。常愛此兒,抱在膝上。海深三百三十六萬里,阿須輪立中正齊腹臍。兒見父謂海為淺,欲得入水。父語:『不可。海深沒汝。』故欲得入,父即放之,沒於海底,惶怖[口*彊]嘅。父即申手還執出水,語曰:『語汝不可,而汝不信。今者何似?』爾時王者我身是。兒者汝是。昔日不信深,今故不信。汝但思無明緣行尚不能了,況了三十七品乎?」

如來所說四不可思議。何謂四?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龍不可思議、佛不可思議。所以世界不可思議,昔滿願子與梵志共論。梵志自云:「我曾至池水上思惟,見有四種兵眾來入蓮華孔中。即自驚怪,不知我眼華、為實有是?向人說之,人皆不信。遂至佛所云所見如是。佛語:『此是實事,非為虛妄。阿須輪興四種兵與諸天鬪,阿須輪不如,退入此蓮華孔中自隱。』」此非思度所及,故曰世界不可思議。世界或云梵天所造、或云六天所造。梵志又云:「梵天誰造?」或云梵天有父、或云自造。言有父者,父即蓮華也。有云蓮華者何從出?曰憂陀延齊中出也。憂陀延從何出?曰從散嵯王出。又曰散嵯王出何姓?曰剎帝利種也。又曰梵天是婆羅門種,今言由剎帝利出?是何言歟?又曰劫燒時粗可得別。何以言之?曰劫燒時從地際已上,至十五天,蕩然焦盡。如似可知。然復有十六已上三十三天在,此間雖燒,他世界在。以此言之,復不可知。是為世界不可思議。

何謂眾生不可思議?或云劫燒後,水補火處,隨嵐吹造宮殿訖,下有地肥。光音天上諸天輩,遊戲至地,漸甞地肥,遂便身重不能復還。食多化為女。轉減至薄餅、粳米,失神足光明,還復為人。善行生天、惡行三塗,流轉五道無有常准。正使欲窮盡一人根本所由,尚不能知,況復一切眾生而可思度也。是為眾生不可思議也。

何謂龍不可思議?凡興雲致雨者皆由於龍雨之,從龍眼耳鼻口出。為從身出耶?為從心出乎?依須彌山止有五種天亦能降雨。何以別龍雨、天雨?天雨者,細霧下者是;麁下是龍雨。何謂五種天?第一曲腳天、第二頂上天、第三放逸天、第四饒力天、第五四天王。阿須輪興兵上天鬪時,先與曲腳天鬪。得勝,然後次至頂上,次至放逸及與四天王乃至三十三天。下四天欲鬪時,以雨卻敵,更無兵仗。有二種雨:有歡喜雨、有瞋恚雨。和調降雨是歡喜也,雷雹霹靂是瞋恚也。阿須輪亦降雨,天亦下雨,龍亦降雨。各各致雨,理不可定。故曰龍雨不可思議。

佛不可思議者,昔時佛在靜室,諸梵天如恆邊沙來至佛所,欲知佛在何三昧,而不能知在何定中三昧。如是神足變現秘密之事,二乘所不能思議,豈況復凡庶。

阿難推先迦葉云:「耆年堪任為眾演法。所以然者,尊長舊學多識世尊所委,為將來眾生故,欲使正法久存於世,是以如來半坐相命。仁尊既是眾僧上座,又復智慧包博,唯垂慈愍時宣法寶。」外國師云:迦葉所以不說法者,於四辯中無有辭辯。又云:本是辟支佛,但以神足現化,初不演法。迦葉答讓,自云朽邁、情闇多忘。答曰:四諦真法豈可衰亡耶?喻如金剛不可虧損,生死四大乃有增減耳。薩婆多家又云:九種羅漢有退轉者,以幾事退?有四事:年在衰邁、疾病苦逼、好遠行遊、服藥不順。以此四事乃有誤忘耳。真諦妙慧豈可忘乎?迦葉勸阿難曰:「汝今年在盛時,加復有聞智等智,總持強記。佛每說經常囑累汝。以是故汝當宣佈經法。」何以知阿難有等智?昔舍衛城東有尼拘類大樹,蔭五百乘車。城中有梵志,明於算術,於九十五種中最為第一。在此樹下與阿難相遇,謂阿難曰:「人云:『瞿曇弟子智慧第一。頗有此不?』」答曰:「所知少耳。」曰:「少欲問一事。此樹莖節枝葉凡有幾枚?」阿難舉頭視樹,便答之曰:「此樹莖節枝葉各有若干。」即便捨去。梵志在後思惟:「此沙門必不知數,其於見答乃爾。今當試之。」即處處取葉六十枚,藏之土中。阿難乞食還,復問曰:「我向忘數,更與我說。」阿難舉頭視之再遍,答曰:「此樹葉何以少耶?」又曰:「少幾枚?」答曰:「少六十枚。」梵志即叉手謝曰:「未曾有也。」又問曰:「君是羅漢耶?」答曰:「非也。」「是阿那含、斯陀含耶?」曰:「非也。」「是須陀洹耶?」曰:「何以問耶?」又曰:「有師耶?」答曰:「有。真淨王子出家得佛,即是我師。」心念曰:「此假師智,非己所知。」即隨至佛所,求為沙門,即得羅漢。以是知阿難有等智。

阿難所以推先迦葉者,既是上座又是所尊。昔五百世常為其父,宿識尊仰憑仗情深也。迦葉所以慇勤於阿難者,以其曩積厚緣遺恩末嗣,加復聞等智彊記於眾為上。屬集遺典八萬莫先。二人相須,猶盲跛相賴也。互相為利。若二人卒遇千斤段金,正欲相並,力所不勝;正欲分割,不可加功。於是共議並勢持歸,遂得大用。可謂俱智,迦葉、阿難其喻如是。二人齊契,法寶長存。

時阿難說經無量,誰能備具為一聚?(經無量者,十二部經浩漫甚多,適時而說不論次緒,或說一事也)乃雲十事。或說十事乃論二事,或說三事乃說十一事,上下不次不得為一聚。或有說者,如來說法,或說教誡、或說斷結、或說生天人中。以是言之,復不得為一聚。阿難思惟,一便從一、二從二、三四五六乃至十,各令事類相著。或有說者理不可爾,按如佛語不可次比也。阿難復思惟:「經法浩大,當分作三聚。」阿難獨生此念,首陀會天密告阿難曰:「正當作三分耳。」即如天所告,判作三分:一分契經;二分毘尼;三分阿毘曇。契經者佛所說法。或為諸天帝王、或為外道異學,隨事分別,各得開解也。契者,猶線,連屬議理使成行法,故曰契也。毘尼者,禁律也。為二部僧說撿惡歛非,或二百五十、或五百事,引法防姦。猶王者秘藏,非外官所司,故曰內藏也。此戒律藏者亦如是,非沙彌、清信士女所可聞見,故曰律藏也。阿毘曇者,大法也。所以言大者,四諦大慧諸法牙旗,斷諸邪見無明洪癡,故曰大法也。亦名無比法。八智十慧無漏正見,越三界閡無與等者,故曰無比法也。迦旃延子譔集眾經,抄撮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藏也。

阿難復思惟:「此三藏義與三脫相應。何者?契經妙慧理與空合,毘尼制惡玄齊無相,大法正見跡同無願。」故曰三藏三脫冥跡玄會。阿難復思惟:「契經大本,義分四段。何者?文義溷雜,宜當以事理相從、大小相次。第一增一,次名曰中,第三名長,第四名曰雜。以一為本,次至十,一二三隨事增上,故曰增一。中者,不大不小不長不短,事處中適,故曰中也。長者,說久遠事歷劫不絕本末源由,事經七佛、聖王七寶,故曰長也。雜者,諸經斷結,難誦難憶,事多雜碎憙令人忘,故曰雜也。」

阿難撰三藏訖,錄十經為一偈。所以爾者,為將來誦習者懼其忘誤,見名憶本思惟自寤,故以十經為一偈也。

所謂雜藏者,非一人說,或佛所說、或弟子說、或諸天讚誦,或說宿緣三阿僧祇菩薩所生,文義非一多於三藏,故曰雜藏也。佛在世時,阿闍世王問佛菩薩行事。如來具為說法。設王問佛:「何謂為法?」答:「法即菩薩藏也。諸方等正經,皆是菩薩藏中事。」先佛在時已名大士藏。阿難所譔者,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為五藏也。

或有一法義,亦深難持難誦不可憶(一法者即空法也,無形無像不可護持),寂無聲響、無心無念泊然無想,最第一空,義無二故。無容可測,故曰難持;無言可詶,故曰難誦;無意可思,故言叵憶也。所謂深義,其事如此。又復一法者,眾數之本。一者數之始,十者數之終。終於十,復從一起。正至千萬,常始於一。如是諸一不可窮盡。諸經之中,或一義一法一行一事各各相從,不失其緒也,故曰一一相從不失緒也。

二法就二者,或云善惡、或云止觀、或云名色。止者虛也,觀者實也。止者三昧定,泊然滅想冥爾亡懷,故曰虛也。觀所以言實,以其分別有行,是非好惡識別明瞭意不惑亂,故曰實也。

三法就三,三者佈施也、功德也、思惟也。此三行世俗生天法,三脫門行至涅槃法也。諸有三法,三行、三福、三分法身,三三相從,喻如連珠也。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八法義廣,九次第十。法從十至十一,如是諸數皆同二三事類相從。

阿難即時昇於座。座者,師子座也。經所以喻師子座者,師子獸中之王,常居高地不處卑下,故喻高座也。又取其無畏,阿難無量博聞,於聲聞中獨步無畏,故曰無畏座也(阿難昇高座如此也)。彌勒稱善快哉說。(彌勒所以下者,懼阿難合菩薩法在三藏,大小不別也)鍮金同貫。是以慇勤,勸請分部。昔大天聖王具四梵堂,展轉相紹,乃至八萬四千王皆有梵堂。唯大天一人是大士,其餘皆是小節。以是言之,大乘難辯多趣聲聞。彌勒亦知阿難部分三藏,然猶懼後學專習空法斷結取證,是以顯揚大乘,分為別藏。故說六度諸行,大士目要也。

雲施有二種:有信施、有恐怖施。立根得忍,則曰信施。威力逼迫不由本心,則名恐怖施。信則成度,畏則求福,道俗之殊不待言而自別也。其人云:頭目施者,七住已上;財物施者,六住已下。從此退者,不墮生死,要至涅槃耳。何以明之?大品本無說,中雲六十菩薩得羅漢道,此其事。

戒如金剛者,大乘戒也。戒如壞瓶者,小乘戒。何者?金剛者不可沮壞。昔者菩薩比丘端正無比,出行乞食,路遇一端正女人。女視菩薩便起欲意,願為夫婦。覆自思惟:「此同叵得。但共坐者,我便發無上意。」菩薩知女心,便前共坐。有頃便前牽之,比丘默然不答。復重近之,如故寂然。比丘即與說空法:「眼本從何來?去至何所?欲言從父母來耶?未會之時亦無此眼。至後壞時,復到何所?以是言之,眼無所有。五情亦然。」豁然解空,得須陀洹。應與說有乃更說空,菩薩法當入有而說空,是以不全本意。阿難時見此比丘與女坐,犯比丘儀。即還白佛:「向見比丘與女人共坐。」佛以先知便默然。比丘知阿難白世尊,曰:「念我正不往,恐誹謗者墮罪。」正欲現變,佛所不許,直飛至佛所。佛語阿難:「向所見犯律比丘者,今此飛來比丘是。汝頗見犯欲人能飛不也?此比丘向者與女人共坐,時以女人心念:『是比丘與我共坐者,我當發無上意。』此比丘知女人意,便與共坐。即與說空法,分別眼空,五情亦爾。女即恐畏,便得道跡。以其恐懼心生,畏生死故得小乘。若此比丘向者與說有行者,還成本心。」以此事知,是菩薩未成不退,於觀人心未盡善也,所謂金剛戒也。

所謂忍度者,見罵見毀默受不報。菩薩行忍,常以慈等等於彼我。彼我既齊,怨親不二。故經曰:「小乘之慈慈猶肌膚,大士之慈徹於骨髓。」何以明之?若人割截菩薩手足,變成為乳者,即是慈證也。羼提比丘便是其事也。喻若母人生子,便有乳出。此慈念所感,自然變成也。大士如是入慈三昧,故能感乳也。行慈之至,雖執弓矢,眾生反來附己。慈之不徹,雖不執杖,見皆捨走。以是證故,大小之殊有自來矣。

作善惡行者,謂精進作諸善功德。惡行者,猶昔火鬘童子誹迦葉佛言:「禿頭沙門何有道?道難得,能得道也?」由是後受六年勤苦方乃得道。遺法之中,諸比丘常諍,此猶口不可言而言報也。六年苦行者,不可行而行報也。是為菩薩身口惡行也。

禪定入寂,泊然不動。

智慧知塵數及江河沙數,億載不可計,慧明所了不可窮盡。

此六度無極事盡在菩薩藏,不應與三藏合。阿難欲使大小殊因緣,彼不相知。其理自空,難可明瞭。大士疑空者,不取證故,雲狐疑也。

分別功德論卷第一


上篇:三法度論

下篇: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一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 大乘論師婆藪槃豆釋 後魏北天...

【註音版】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華嚴經義海百門

華嚴經義海百門(並序)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緣起難...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

東海若解

東海若解 唐 柳 子厚 著 清 釋 實賢 解 東海若...

佛說轉法輪經

佛說轉法輪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

【註音版】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課誦儀規

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課誦儀規...

佛說決定毗尼經

佛說決定毗尼經 群錄皆云燉煌三藏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佛教詞典】三教

(名數)謂儒教佛教道教。翻譯名義集曰:吳主問三教,...

【佛教詞典】惡語

(術語)惡之言語。行事鈔中曰:凡有所說,當說善語,...

求籤是怎麼回事

有很多的香客來到寺院,敬好香後就問:師父,有沒有求...

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疾,就是快速;解脫,就是離...

可以有妄想,但是不能隨它而轉

諸位要知道,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如果你要進步快一點是...

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佛像上面

看到有居士很高興的說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藥師佛像上面了...

如何祈求阿彌陀佛解決世間的困難

問: 弟子常常念阿彌陀佛名號,祈求解決疾病、考試不...

對治懶惰放逸,精勤固道心

懶惰放逸是人與生俱來的煩惱。誰都想偷懶,冬天早上賴...

念佛貴在專

清代有一位圓融大師,字竺峰,俗姓姚,湖州清德人氏。...

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

隨煩惱二十:言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

世話、戲論、憒鬧的二十種過失

《大寶積經》云:菩薩應捨憒鬧樂於寂靜,捨諸世話觀於...

古人往生特別容易,為何今人往生十有七難

我等念佛行人,應當考實今時淨土法門,與古時淨土法門...

讓生命每一刻都變得有意義

一切依發心而定 懂得如何過日子極為重要。我們必需知道...

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這幾天我沒有進堂講話,請各位原諒,我不是躲懶偷安,...

【視頻】初一十五早課(圓光佛學院)

初一十五早課(圓光佛學院)

【視頻】《地藏經》印能法師木魚版72分鐘

《地藏經》印能法師木魚版7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