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分別功德論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分別功德論卷第二

失譯人名附後漢錄

彌勒稱善者,以其集此六度大法為一分,此即菩薩藏也。斷結者,斷諸望見結使也。成道果,大乘薩云然事也。阿難但云聞不雲見者,豈可不見如來說法也?所以言見為非者,為將來四部故,不得言見也。設言見者,後四部眾復承阿難言見者則為虛妄也。以是故但稱聞不言見耳。

初說法度阿若拘隣等五人,摩竭國降三迦葉。釋翅即迦毘羅衛。若不得說經處,但稱在舍衛者,以佛在舍衛經二十五年比,在諸國最久。所以久者,以其國最妙多諸珍奇,人民熾盛最有義理,祇樹精舍有異神驗。當眾僧在講集時,諸獼猴有數千來,在左右觀聽寂寞無聲,及諸飛鳥普皆來集。眾僧正罷各還所止,揵搥適鳴已復來集。此由國多仁慈故,異類影附。佛或能暫行受請、或能神力適化尋還本所,是以但稱舍衛足知其要也。

所以別稱祇洹、孤獨二人名者,此二人先亡今在天上,亦集諸天說法教化。時心念言:「我等本是眾僧檀越,初不復稱我等名字耶?」欲適彼所念故,復別稱二人名耳。雲當修一法者,亦非次第說。若按初成說法,當從波羅奈鹿野苑說四諦為始,次至摩竭降三迦葉。因稱其精舍主名,便雲當修一法者,以其一法之與四法其理味不異故也。一法亦斷結、四法亦斷結,俱至涅槃,殊途同歸耳。都結二十一,演為三十六。數雖盈縮,俱為是結。凡事有百一舒,復為八萬四千,是以一法之與千萬,同是至道之徑耳。猶師子殺象之殺兔同是一死耳。以其理趣不異故,便從一法始。無放逸者,一法之宗也。或問曰:戒應在前,先當持戒然後念三尊。或曰:此為新學者,先念三尊,即三自歸,運意在佛法眾以次受戒。以是言之,戒應第四息念後解。

雲閑靜身苦念者,謂觀身三十六物不淨惡露,以自覺悟,可以成道。何以明之?昔有比丘作阿練若行乞食,逢一長者女從乞食。比丘女人俱端正,女見比丘便起欲想,比丘見女亦起欲意,意動手掉,投飯於缽錯注於地。女自怪笑。比丘見女齒白,即自覺悟曰:「女人口中鈍是骨耳。如佛語:『人身中有三百二十骨,有六百節,七十萬脈,九十萬毛孔。一孔入、九孔出,泄漏不淨,無一可貪。』」諦觀女身三十六物,慘然毛竪,專自惟察,即解身空,得須陀洹道。復自念曰:「我因女見法,則是我善知識。今當報恩。」即復為女說向所解觀身法。女即心開,亦得須陀洹道。以是言之,身念為勝也。

死念者,念人福盡命終時見地獄瑞驚恐失糞。若見餓鬼、若見畜生,隨行所墮,見皆恐怖。意欲捨去,反為對所牽。若當生人,緣父母會。若受男胎,愛彼女人;若受女胎,愛彼男子。除其疾難,三事不差,便得入胎。既受,又認以為己有,七日一變巧風刻割,至三十八七乃成其形。若生天上,天樂來迎,不勝喜悅即失小便。此五道瑞各有所見。此之死應行者,已為明戒深惟無常,命速若電若云過庭,老病死來無不逝喪。常念此變以自覺悟,故曰死念也。

前十念,佛自說,未有問者故不解。後十念,比丘問,佛更為演說,一一析解。

尊弟子者,謂五百羅漢各有所便,或智慧第一,或神足、或辯才、或福德、或守戒、或知足、或說法,各據第一。欲論先兄而後弟者,以阿若拘隣最長,以須跋為最小,此佛法階次之大要。若以聰哲博達為元首者,此乃是婆羅門法也。

雲千二百五十者,舉其常侍從者。或云五百人者,佛受阿耨達請時,簡五百人可者尋從至龍王宮。何者?此阿耨達泉,非有漏閡形所可周旋也。阿難出經時集八萬四千羅漢,以是言之,數不可計也。此經今正出百人,第一通四部眾,二百二十各第一。其餘者,豈復可計耶!其人云:此經本有百事,阿難囑優多羅。《增一阿鋡》出,經後十二年,阿難便般涅槃。時諸比丘各習坐禪,不復誦習,雲佛有三業坐禪第一,遂各廢諷誦。經十二年,優多羅比丘復般涅槃,由是此經失九十事。外國法師徒相傳,以口授相付不聽載文。時所傳者盡十一事而已。自爾相承正有今現文耳。雖然薩婆多家無序及後十一事,經流浪經久,所遺轉多。所以偏囑累此弟子增一者,以其人乃從七佛以來偏綜習《增一阿鋡》,前聖亦皆囑及此經,是以能仁時轉復勤及此比丘。時優多羅弟子名善覺,從師受誦《增一》,正得十一事,優多羅便般涅槃。外國今現三藏者,盡善覺所傳,師徒相授於今不替。所以迦葉每謂阿難為小兒者,故以累世已來父意相加故也。於時阿難妹為比丘尼,聞迦葉語大用嫌恨:「阿難者聰明博達,眾人所瞻望。而尊謂為小兒耶?」迦葉謂比丘尼曰:「大妹!阿難有二事可恥。何所為恨也?正坐阿難勸佛度母人,使佛法減千年,是一也。阿難有六十弟子,近日三十比丘還為白衣。佛教度弟子法,若在家有信來求道者,當試之七日。若外學來求道者,當試之四月。何以不等也?以外道家或以恶心欲求長短,是以先試知為至誠。不然,阿難來便度之,是可恥二。此三十比丘所以還者,聞阿難於九十六種道中等智第一,從阿難求度者欲請等智。然阿難不與說等智,是以不合本心,於是而還。還必誹謗阿難,謂無等智。度弟子喻若魚生子千億萬,若心念者便生,不念者即爛壞。弟子亦如是,若留心教詔者便成就,不留心者即退還。此豈非可恥耶!」此比丘尼以恚心向迦葉故,即現身入地獄。以阿難有此闕故,迦葉謂為小兒耳。阿難白引往昔為轉輪聖王,名曰長壽。受父大王之遺教,登位治化。將欲出家,復囑太子善觀,委以國政。展轉相授未曾暫替。昔以父子相承,今以師徒相紹。昔尚不失有漏之教,況今當失至真妙法耶。故引自證,明其必堪受遺典也。

於法當念敬者。上偈中已判三藏、四阿鋡。長行中復雲,一偈中乃可具三藏諸法,況復增一而不具諸法乎?所以復有此一段偈說者,以諸天子心中生念:「阿難不能作偈說法乎?何以復作此謾說耶?」阿難知諸天子心中所念,語諸天子:「正使八萬四千象所載經皆作偈頌者,我盡能作偈頌。」況復阿難此少法而不能作耶?欲適諸天意故。復以偈頌諸法,勸喻諸天及利根眾生應聞偈得解者。法即上章: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法也。言此法能成三乘、斷三惡趣、具諸果實、二世受報。以才有優劣故,設誘進之。頌云:上者持三藏,其次四阿含,或能受律藏,即是如來寶。所以雲寶者,喻若王有寶藏不使外人知,唯有內臣與王同心者乃使典掌耳。戒律亦如是,若能持二百五十及與五百事者乃授其人,不可使外部清信士女所可瞻翫,故喻王寶也。設力不及二藏,但持阿毘曇者,便可降伏外道,九十六逕靡不歸宗。何者?此無比妙慧,能決上微滯,使豁爾齊直。雖復五通住劫,未免四駛之所制,是故外學莫敢闚[門@俞]。阿難唱此十偈之妙勸者,正為此三萬天人也。

昔佛始成道,在波羅奈鹿野苑中,為阿若拘隣等五人轉四諦法輪者,佛言:「拘隣!當知苦諦、苦習諦、苦盡諦、苦出要諦。」直說此四諦,拘隣滯有來久,聞說智慧意猶不悟,便為說空:「拘隣!當知四慧所滯,一切皆空亦復無常。喻若幻化,非真非有。」拘隣即解,得見道跡。四人未解,如來復觀心本,二人病在想著更樂,思憶在家五慾自恣,戀著不捨。應病投藥,便說無想三昧:「卿所想者皆歸滅盡,故為馳心放在所樂也?」所想即解,二復得道跡。餘二人心常願生梵天於梵作王,所滯不釋復以為累。如來見心所在,復為說無願:「汝所願求梵天王者,不能出要,皆歸磨滅,無常存者。可捨所求,出要為先。」即復得解,成於道跡。五人所滯各異,所解不同。所謂三轉四諦者,空無相願中皆有四諦。諦即觀也,定則止也。止觀雙行,共治陰、持、入中癡愛病也。

十二者,破十二因緣也。昔佛在世時,為四部說法,或說四諦、或說六度,隨前眾生所應聞者各為敷演,無有常量。或有國王、長者、梵志、居士,或請供養、或來請問。諸可所說者,阿難問曰:「云何名之?當言聞耶?當言見耶?」佛告阿難:「後在將來四部說法時,當言聞,不得言見。若言見者則為虛妄。何以故?聞已過去,見者現在。如過去七佛正可言聞,不得言見也。汝於將來亦復如是。」故曰聞如是也。

我所以慇勤囑累阿難者,過去諸佛雖有侍者,無如阿難知佛意趣,曩昔已曾供養二十億佛常為侍者不求盡漏,常願得等智知佛意趣。以是故今獲其報,覩目達意不失宜則。

諸佛之中勇勐精進無過釋迦文者,兄弟之中彌勒應在前,今反在後。何者?昔三十劫前,時有三菩薩共在山上遊行。時見有餓虎欲食其子。一人念曰:「此虎既為畜生,復食其子,死有痛苦,母復不慈。我今身者,四大合成會當歸死,便當以身救彼子命。」二人不肯,方欲詣市買肉用代子命。一人思惟曰:「若此往返,子命不全。且當投身於山下,濟其子命耳。」即從山上投身來下,趣彼虎口。身則安隱,虎不敢食。所以爾者,夫入慈三昧者,物莫能害也。故以竹自刺,使虎得食。曰是勇勐,即超九劫,今在彌勒前。以是言之,道無前後,意決為先。是故我今成佛,故以遺典委付阿難。汝於當來稱聞如是。

何以復言一時也。為是日月數?為是人名耶?答:亦是時節數,亦是在人名。或曰復有二名,或剎帝利、或婆羅門。復有二名,或長者種、或居士種。或在天上、或在人間。如是諸或,非是一處,故曰一時也。

婆伽婆者,世尊之稱也。結使都盡,無能過者,故稱為尊。三界諸天皆來師仰,八部鬼神亦所宗敬,故稱世尊。能降伏魔,即復是尊。如是所稱不可計量,故號世尊也。

祇樹給孤獨園。祇陀太子者,波斯匿王之嫡子也。有園田八十頃,地平木茂,多諸禽獸日來相集。祇心存佛,常欲上佛作精舍。未周之頃,須達長者復來請買。祇少與長者親善,每喜調戲,戲言許可。須達得決,意甚欣悅,顧謂侍者:「速嚴駕象載金布地。」即負金出隨集布地,須臾滿四十頃。祇曰:「止止。我戲言相可,不須復布。」須達即與太子共至王所,啟白此意。王曰:「法無二言。許決已定,理無容悔。」祇曰:「吾取樹分,卿便取地。」二人會可共立精舍,有七十二講堂、千二百五十房舍。其中平正果木豐茂,流泉浴池寒溫調適,四望清顯冬夏不改。嚴治都訖共請世尊,世尊即與千二百五十比丘游止其中,檀越供養四事無乏。阿難邠坘,以是國臣故高讓在先,是故諸經每稱祇為首。以功德相連故名,亦不得相離故,常合以為稱耳。

佛告諸比丘者。何以不告清信士女,但告比丘者,於四部眾比丘為元首;又復是破惡之主,以無漏法斷諸有漏,以是故先告。比丘亦名沙門。沙門者,心得休息,息移有欲寂然無著。亦名除饉,世人飢饉於色慾,比丘者除此愛饉之饑想。世尊說法,比丘能受,斷除生死至涅槃門,是故告比丘耳。

當修行一法者,謂念佛也。念佛何等事?佛身金剛無有諸漏,若行時足離地四寸,千輻相文跡現於地。足下諸蟲蟻七日安隱,若其命終者皆得生天上。昔有一惡比丘,本是外道,欲假服誹謗。逐如來行,多殺飛蟲著佛跡處,言蹈蟲殺也。然蟲雖死,遇佛跡處尋還得活。若入城邑足蹈門閾,天地大動,百種音樂不鼓自鳴,諸聾盲瘖瘂癃殘百疾自然除愈。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其有覩者隨行得度。功德所濟不可稱計,慧明所照豈可訾哉。佛者諸法之主,總會萬行以載運為先。所謂念佛,其義如此。

念法云何?法者謂無漏法、無慾法、道法、無為法也;從欲至無慾也。佛者諸法之主,法者結使之主。或問曰,法為在先?佛為在先?答:法在先。何以知之?經曰?法出諸佛、法生佛道。以是言之,法為在先。又曰:若然者,何以不先念法,而先念佛耶?答曰:法雖微妙,無能知者。猶若地中伏藏珍寶無處不有,而人貧睏乏於資用。有神通人指示處所,得以自供濟於窮乏。或問曰:寶為勝耶?人為勝耶?曰:人勝也。何以言勝?伏藏雖多,非神通不覩;由人得資生,豈寶藏自貴於地中耶?法亦如是,理雖玄妙,非如來不辯、非世尊不暢、是以念佛在先,以法為次。

云何念僧?僧者謂四雙八輩十二賢士,捨世貪諍、開福導首,天人路通莫不由之,則是眾生良祐福田也。何以明眾僧為良福田也?昔有薄福比丘名梵摩達,在千二百五十眾中,令眾僧不得食。莫知誰咎,佛便分為二部。在一部中,復令一部不得食。複分此一部為半,令從其半,復令此半不得食。如是展轉分半,乃至二人,亦不得食。遂至獨身,乃知無福。所在行食,次至在缽,自然消化。佛愍其厄,自手授食在於缽中,神力所制不復化去。佛欲令現身得福故,令二滅盡比丘在左右,以食施此二滅盡比丘。凡滅盡三昧,皆即時得福。次復令入慈三昧比丘在左右,次以二悲,次以二喜,次以二護,各各遍代令終四等。時波斯匿王聞此比丘薄福,佛愍與食。「我今亦當為其設福。」即遣使人[米*乍]米。時有一烏飛來銜一粒米去,使人呵曰:「王為梵摩達設福,汝何以持去耶?」烏即持還本處。所以爾者,此比丘以蒙眾僧福力,是以鳥獸所不能侵害也。用是證故,知眾僧為良福田也。既已自度,復能度人至三乘道,念眾之法其義如此。

次念戒者,其義云何?從五戒、十戒、二百五十至五百戒,皆以禁製身口撿諸邪非,歛御六情斷諸慾念,中表清淨乃應戒性。昔有二比丘共至佛所,路經廣澤頓乏漿水。時有小池汪水,眾蟲滿中。一比丘深思禁律,以無犯為首:「若飲此水,殺生甚多。我寧全戒殞命,沒無以恨。」於是命終即生天上。一比丘自念:「宜當飲水全命,可至佛所。焉知死後當生何趣?」即飲蟲水,害蟲大多。雖得見佛,去教甚遠,啼泣向佛自云:「同伴命終。」佛指上天曰:「汝識此天不?此是汝伴。以全戒功即生天上,今來在此。卿雖見我,去我大遠。彼雖喪命,常在我所。卿今來見我者,正可覩我肉形耳,豈識至真妙戒乎?」以是言之,持戒不犯,所願者得。十念中戒在前,六度言之施在前。所以前卻不等者,十念戒者聲聞家戒也,弟子法以撿身為先,是以在前。大士法以惠施為重。何者?夫大士者,生天人中心存濟益,濟益之要非施不救。夫眾生存命者以衣食為先,故以財施先救其形,然後以法攝御其神,故大士以施為先。夫戒有二:有俗戒、有道戒。五戒、十善為俗戒,三三昧為道戒。二百五十戒至五百戒亦是俗戒,四諦妙慧為道戒也。但行安戒不出三界,以慧御戒使成無漏乃合道戒。聲聞家戒,喻若膝上花,動則解散。大士戒者,喻若頭插花,行止不動。何者?小乘撿形,動則越儀。大士領心,不拘外軌也。大小范異故,以形心為殊,內外雖殊,俱至涅槃,故曰念戒也。

念施所以得至涅槃者,以施有財施、法施也。因財施得達法施,成檀度無極故,得至涅槃也。

念天者,欲界、色界至無色界天也。天有二種:有受福天、有道德天。欲界諸須陀洹天,永離三惡趣,進昇道堂。色界空界八淨居天,增修止觀,進成無漏,即彼涅槃不還世間。凡夫天者,十善四禪四空,於彼受福,福盡還墮,流轉不已。所謂念天者,念彼諸得道者,專心効彼慕其所行,意不馳散亦至涅槃,故曰念天也。

念休息者,謂心意想息,五欲不起寂然永定,故云息也。凡息亦有二種:外道梵志歛形求福,亦云息也;沙門四果眾結永消,乃是真息。何以知其然?昔有比丘名曰須羅陀,至舍衛城周行教化。時舍衛城西鴦掘魔可殺人處,其地平博多諸樹木。時有一梵志在樹下坐禪,不食五穀但食果蓏,若無果便噉草菜以續精氣。身著樹葉衣,形體羸瘦,裁自支拄。時須羅陀行過逢見,謂是道士,坐禪試觀其心知為定不?見其心本乃求作此國王。念曰:「此乃是大賊耶?」正欲捨去,恐後墮罪;正欲教化,必不隨我語。「當設方便度此人耳。」即便就一樹下坐禪,相去不遠,乃經七日不動不搖。過七日後起至梵志前,彈指覺曰:「同伴!體中何如也?」梵志良久徐乃舉頭答曰:「貧儉無以相遺,如何?」比丘又曰:「我今當遺君一物。」即化作一雞。「君可殺此雞噉。」梵志驚曰:「我尚不殺蟣虱,況當殺雞耶?」比丘曰:「汝本心乃欲殺無數人,可殺此雞何足言。」梵志復曰:「我云何殺無數人耶?」比丘曰:「汝本在此坐禪時,乃欲求作此國王。王者治化,日可殺幾人,而言不殺也。此雞即是汝心中識。雞乃可得無為大道,何用國王為?」即便思惟:「此比丘乃知我心中所念。必是聖人耶!當從其教。」重為說法,即得道跡。此梵志身形雖靜,心不休息也。自得殺識雞已,乃可名為休息耳。故後解曰:心意想息也。

念身者,觀身三十六物惡露不淨,諦念不亂,亦得涅槃。何以知之?昔有比丘作阿練若,常行乞食,於江水邊食,食訖澡缽。時上流岸邊塚間有新死女人,風吹頭髮忽然墮缽中。比丘手執此發,諦視之,甚妙好,心口獨語:「若是馬尾,此復太細。若是男子發,復太軟細。若系不解者,必是女人發。」即便系之不解。便生想念:「此發如是,人必妙好,面如桃花色、眼如明珠、鼻如截筒、口如含丹、眉如蚰蜓。」作是分別已便起欲心,順水尋求,想見顏色。追求不已,見一女人狐狼已噉其半,身形臭爛其發猶存,執發比之長短相似,向者欲想釋然自解。復重觀之分別惟察:「此人生時形容嚴好,今者壞敗令人得見。我向所起想者,但欲貪身愛慾,故而生斯念耳。彼身如是,我復何異。諦計我身四大合成,福盡緣離自然解散。」覩變心悟,即達道跡。以是言之,念身者獲沙門果也。

念死者,行人念:「命逝不停,諸根散壞如腐敗木,命根斷絕。」當念非常以自覺悟。昔有比丘名婆吉梨,坐禪行道經歷年歲而有漏不除,自患己身以為大累。每思自害:「人所以不得至道者,正坐此身纏綿流轉何時可息?」即以手執刀將欲自刎,復重思惟:「世尊有教誡,諸弟子不得自殘。雖爾,我今欲求涅槃。涅槃中無身,是故先除身取無為。」正爾便舉刀自刎,頭亦墮心亦徹,即得阿羅漢。佛知已得道,勅諸比丘闍維其尸。是故念死亦得涅槃也。

前十念佛總說,為利根眾生。後更說者,為鈍根眾生析解其義也。名譽者,後得轉輪聖王。得大果報者,後得天帝釋。諸善普至者,後獲梵天報。得甘露味者,後得辟支佛。至無為處者,後獲阿羅漢果。上說十念無此五句,今所以益諸報者,欲明念佛之義其理深妙。佛說:諸弟子般涅槃,皆以宿緣償對因取涅槃。目連被打、身子下腸,如是五百弟子,各以宿緣取滅度。唯有阿難最善取涅槃。阿難將欲涅槃時,先現光瑞。有梵志從阿難學算術,見阿難顏色發明,告阿闍世王曰:「阿難顏色異常,將欲取涅槃耶?」王即遣人追尋阿難。阿難已將五百弟子至中路恆水岸上,上船欲度。適至水半,王以至岸。毘舍離承阿難來,亦遣五百童子迎。欲適二國意故,以神力制船令住中流。時度弟子:一名摩禪提、二名摩呻提。告摩禪提:「汝至羯賓興顯佛法。彼土未有佛法,好令流佈。」告摩呻提曰:「汝至師子渚國興隆佛法。」囑累訖作十八變,出火燒身,中分舍利,令二家各得供養。此由念佛之力,故得自在也。

分別功德論卷第二


上篇:三法度論

下篇: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

譔集百緣經

譔集百緣經卷第一 菩薩授記品第一 (一)滿賢婆羅門遙...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

序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

黃檗山斷際禪師傳心法要

斷際心要 河東裴休集並序 有大禪師。法諱希運。住洪州...

涅槃論

涅槃論一卷 婆藪槃豆作 沙門達磨菩提譯  頂禮淨覺海...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

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九頌精義論卷上 勝德赤衣菩薩造 西...

佛地經論

佛地經論卷第一 親光菩薩等造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卷上 大乘論師婆藪槃豆釋 後魏北天...

【註音版】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華嚴經義海百門

華嚴經義海百門(並序) 京大薦福寺沙門法藏述 夫緣起難...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

大集大虛空藏菩薩所問經卷第一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

東海若解

東海若解 唐 柳 子厚 著 清 釋 實賢 解 東海若...

佛說轉法輪經

佛說轉法輪經 後漢安息三藏安世高譯 聞如是: 一時,...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 開府儀同三司特進試鴻臚卿肅...

【註音版】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課誦儀規

在家菩薩戒六重二十八輕戒課誦儀規...

佛說決定毗尼經

佛說決定毗尼經 群錄皆云燉煌三藏譯 如是我聞: 一時...

【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佛教詞典】三教

(名數)謂儒教佛教道教。翻譯名義集曰:吳主問三教,...

【佛教詞典】惡語

(術語)惡之言語。行事鈔中曰:凡有所說,當說善語,...

求籤是怎麼回事

有很多的香客來到寺院,敬好香後就問:師父,有沒有求...

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

不經多劫,得疾解脫方便。疾,就是快速;解脫,就是離...

可以有妄想,但是不能隨它而轉

諸位要知道,在修學的過程當中,如果你要進步快一點是...

不能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佛像上面

看到有居士很高興的說把自己的名字刻在藥師佛像上面了...

如何祈求阿彌陀佛解決世間的困難

問: 弟子常常念阿彌陀佛名號,祈求解決疾病、考試不...

對治懶惰放逸,精勤固道心

懶惰放逸是人與生俱來的煩惱。誰都想偷懶,冬天早上賴...

念佛貴在專

清代有一位圓融大師,字竺峰,俗姓姚,湖州清德人氏。...

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

隨煩惱二十:言放逸者,於染淨品,不能防修,縱蕩為性...

世話、戲論、憒鬧的二十種過失

《大寶積經》云:菩薩應捨憒鬧樂於寂靜,捨諸世話觀於...

古人往生特別容易,為何今人往生十有七難

我等念佛行人,應當考實今時淨土法門,與古時淨土法門...

讓生命每一刻都變得有意義

一切依發心而定 懂得如何過日子極為重要。我們必需知道...

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這幾天我沒有進堂講話,請各位原諒,我不是躲懶偷安,...

【視頻】初一十五早課(圓光佛學院)

初一十五早課(圓光佛學院)

【視頻】《地藏經》印能法師木魚版72分鐘

《地藏經》印能法師木魚版72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