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佛調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後漢安息優婆塞都尉安玄共沙門嚴佛調譯

欲斷生死趣度世道者,當念卻十二因緣。何等為十二?一者本為癡,二者從癡為所作行,三者從作行為所識,四者從所識為名色,五者從名色為六衰,六者從六衰為所更,七者從所更為痛,八者從痛為愛,九者從愛為求,十者從求為得,十一者從得為生,十二者從生為老病死,是為十二因緣事。

此十二事欲起,當用四非常滅之。何等為四非常?一為識苦,二為捨習,三為知盡,四為行道。更說念生、念老、念病、念死,念是四事,便卻是十二因緣道成。念是四事道人,欲得度世,當斷十二因緣事,是為斷生死根。

十二因緣有內外:一者內為癡、外為地,二者內為行、外為水,三者內為識、外為火,四者內為名色、外為風,五者內為六入、外為空,六者內為災、外為種,七者內為痛、外為根,八者內為愛、外為莖,九者內為受、外為葉,十者內為有、外為節,十一者內為生、外為華,十二者內為老死、外為實。人生死從內十二因緣,萬物生死從外十二因緣。

何等為癡?謂不禮父母、不分別白黑,從是因緣得痛不欲棄,不信今世亦後世。已作是事便隨行,不作是亦不得,是以有癡便為行,已有行便為識,已有識便為名色,已有名色便為六入,已有六入便為栽,已有栽便為痛,已有痛便為愛,已有愛便為受,已有受便為有,已有有便為生,已有生便為老死。故人生取十二因緣,得十二因緣生,無因緣亦不生;萬物亦爾。不斷十二因緣,不脫生死。行三十七品經,為從是得道。

十二因緣有五事:一者癡;二者生死精行,是前世因緣;三者識,從識受身生;四者名色,色身復成五陰,是今世因緣;五者六衰,復作生死精行種栽,是後世因緣。前後三世轉相因緣故,為有五事。

十二因緣本從身十事,出身十事。七事成一。三事從四,七事成。一者殺、盜、淫、兩舌、惡口、妄言、綺語,共從色為一。三事從四者。嫉、瞋恚、癡,從痛癢、思想、生死、識。是十事合為五陰,便為十二因緣。地名癡,行為盛陰,便作生死行。自種栽名為行。已有行便有識受身生死,有識便有名色。身復作十事,成已五陰、已有名色便有六入,復作盛陰,行種栽後當復受轉相,因緣生死故名為因緣。身十事為十二因緣者,嫉為癡,瞋恚為生死,精疑為識,殺為名色,盜為六衰,淫為更,兩舌為痛,妄言為愛,惡口為成,綺語為願,生有無故為有十二因緣。何以故?淫為癡、瞋恚為生死、精疑為識,內三事為本。已有三事,便有七事,成五盛陰。嫉為五陰本故為疑。五陰行可意善、不可意瞋,便作生死精十事,外從身內意故。疑謂不分別白黑、不識生死故為識。道人欲斷十二因緣,當先斷身十事。便為癡,從癡五陰滅,十二因緣亦滅。斷身十事者,外從身、內從意,故言身意。持謂不殺。亦謂外從口、內從嫉斷者,謂萬物一切意不起便瞋恚止,瞋恚止便殺止,殺止便貪慾止,貪慾止便泣止。外口者謂聲。止聲者,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亦止。無有疑,便入道。是為還五陰斷十二因緣本。

人受身有三別:第一、五陰盛陰;第二、十八種;第三、十二因緣行。是三事得身三別。第一、五陰盛陰者,五陰從身十事出。從眼為色陰,從耳為痛癢陰,從鼻為思想陰,從口為生死陰,從意為識陰。心主念對是六事為根本,是為五陰地。第二、十八,入十九根。十八種者,五陰行為盛陰,有對有入為十二入本。六情為十八,間有識故,為十九根。言十八種者,識不生故,為十八種。是說盛陰行生十八種、十九根。第三、十二因緣者,謂五陰。五盛陰行,求十二因緣便有身。是同身十事,俱分別之耳。從色得身,從四陰得名字,從名色得愛受,從受行癡,行癡便成十二因緣。道當為斷。色不為身,但名字為身。雖有眼耳鼻舌身意,亦復非身。何以故?設耳是人,當能聽一切。從形得名字,譬金字。譬如以金作物,因從是得字。地水火風空,是五事作身,亦復非身。何以故?身知細滑故,人已死,地不知細滑故。知地水火風空非身,身亦空意亦空,俱空無所有,亦無痛癢。何以故?人已死亦不復覺痛癢,如是為空。意已離身亦無痛癢,但因緣共合故,還歸無有。

身中有十二風:上氣風、下氣風、眼風、耳風、鼻風、背風、脇風、臍風、臂風、足風、曲風、刀風。刀風至病人,殺生刀風,刀風斷截人命。

生老病死,生者謂初墮母腹中時為生;已生便老。止者謂意中止。用止故敗氣息出入。見了身本合十事為敗。

身中五事:一者地,二者水,三者火,四者風,五者空。堅者為地,軟者為水,熱者為火,氣者為風,飯食得出入為空。亦餘因緣合為人,自計是我身。若欲萬物,當挍計有身。亦有五因緣共合:一者色、二者痛癢、三者思想、四者生死、五者識。是十事共合,便見生死。

事有善惡。行善有二輩:不犯身三、口四、意三,是為一善;二善者,佈施、持戒、忍辱、精進、不疑。是為二善。惡亦有二輩:犯身三、口四、意三、飲酒,是為一惡;疑、嫉、慳、貪是為二惡。護身口意是為道,行人從福得生。從行得老病死,身便壞敗。人臥出時,意離身在地因緣。何以故不死?四事合持未散故。

人行十事就三事、人行三事就二事、人行二事就一事。何等十事?謂十惡,便得身口意三事。已有三事,便有名色二事。已有名色,便墮癡百劫,乃得為人難得完具。人生精作地識為種,五道識名異,合一識,入一識便失所本知。如人生天上,含人識受入天識,便忘人間事。人從無生、從有死。無何以故生?不識無故生。有何以故死?不識有故死。識無不復生,識有不復死。

意有所念以滅,便到所生處。意念不滅,亦不得行生上意。意頭起以滅,復更念,所念雖多,當還從上頭意受因緣。生人本從婦,婦夫不淨污露得身。長大便惡知識相隨,為五陰、六止、十二衰所欺,便有老病死憂苦。生死為癡,慧人當斷。六止,謂地、水、火、風、空、識。十二衰,謂色、聲、香、味、細滑、念欲。內有匿賊,是為十二衰。

人生有三因緣:一者合會;二者聚;三者心意識。痛癢、思想、生死、識,是為合會。諸愛慾是為聚。上頭為上頭為心、中央為意、後頭為識。人初墮母腹中,如雞子中黃。至三十七日,悉有頭面手足指具足,未生四日到向下。人在母腹中,苦不可言。人在母腹中,命日益、識日大。身稍老至半年時,身與識日減。得身為福亦為罪。何以故?以得人身是為福,以飢渴寒熱貪淫嫉妬為罪。

人生子有五因緣:一者有本願;二者同業;三者曉禮;四者來債;五者償債。何等為本願?謂先世時見人子端正,便願言:「我子如是。」同業者,謂同計挍得利相呼。曉禮者,謂當相敬愛。來債者,謂父母主治生,子橫用之。償債者,謂子治生付父母,是為償債。子以三因緣生:一者父母先世負子錢;二者子先世負父母錢;三者怨家來作子。父母勤苦求財已致便死,子得用之,是為父母先負子錢。子行求財產已致便死,父母用之,是為子負父母錢。有時子生百日千日便死,父母便憂愁惱,是為怨家相從生。

生子有三輩:一者福子;二者真子;三者不真子。何等為福子?謂父母持戒、佈施、忍辱、精進行道,子亦爾,是為福子。真子者,父母不信道,子獨奉道教,是為真子。不真子者,父母隨道業、隨法行,子但飲酒作惡,人所不欲見,是為不真子。

子從父母生,有同意、有同行、有同念。俱長壽富貴端正,是為同行。貪慾瞋恚,是為同意。精進行道,是為同念。本行在父多類父,本行在母多類母,不同行不相類故。人生墮地未有所知,便喜向其母者,意識本因緣故耳。

人來生時有因緣,身能出入無間,至七日便復壞其身。亦有地水火風空,但微難見。人年老少識多忘者,識轉稍向後所生處。何以故不預知當所生處?用未到故。他人生他人來、他人至他人所、他人憂他人所,從來久遠習故。不學身有三痛,意亦有三痛。身痛者,謂得刀杖瓦石蹴蹋;二者病瘦;三者死。意痛者,一為憂父母兄弟妻子知識;二為憂財寶怨家。何以故為痛?謂五陰不調故痛。何以故為死陰?熟壞故為死。一切病皆意所作,身無所知,故不作是病。是身何以故為病?四因緣不等故。何以為憂?一切不如意故。何以不定?病疾過去故。何以為急?要欲壞。何以故為碎?身老毒故。何以為老死?壞故。何以為非常?不得自在故。何以為苦?急故。何以為空?無有主。言我作是如何?以為非身,不能離苦、不得受苦。是為十事。

人所欲凡有三事,人之所愛常欲得之:一者強健;二者安隱;三者長壽。如是復有三怨:一者年老,是強健怨;二者疾病,是安隱怨;三者身死,是長壽怨。亦有三救:一者歸命佛;二者歸命法;三者歸命比丘僧。

有四事可畏;一者生;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人面赤有五因緣:一者近火:二者飲酒:三者恐怖:四者念怒:五者多慚愧。頭白有四因緣:一者火多;二者憂多;三者病多;四者種早白。人病瘦有四因緣:一者少食;二者有憂;三者多愁;四者有病身未和調。有四事不先語人:一者頭白;二者老;三者病;四者死。是四事不可避,亦不可離亦不可卻。

有四事不可忍:一者饑;二者渴;三者寒;四者熱。身復有四事:一者不足;二者不滿;三者不飽;四者不厭。身復有四痛:一者生時痛;二者老時痛;三者病時痛;四者死時痛。

一切味不過八種:一者苦;二者澁;三者辛;四者醎;五者澹;六者甜;七者酢;八者不了了味。苦增寒熱,澁多增風除寒,辛除水,酢除風,令人目冥。食有三因緣悉入骨髓血脈中:一者肥膩;二者毒;三者酒。是三者皆遍身中,無有不到。諸所食飲皆有肥膩,但有薄厚多少耳。人有四種:一者長者種;二者道術種;三者師巫種;四者田家種。生者有四種:一者腹生;二者謂寒熱和生;三者化生;四者卵生。腹生者,謂人及畜生。寒熱和生者,謂蟲蛾蚤虱。化生者,謂天及地獄。卵生者,謂飛鳥魚鼈。

人頭有四十五骨,從腰以上五十一骨,四支百四骨,合二百骨。人身有七十萬脈,九十九萬毛孔,得觀悉自見分別知之。

有阿羅漢,以天眼徹視,見女人墮地獄中者甚眾多。便問佛:「何以故?」佛言:「用四因緣故:一者貪珍寶物衣被,欲得多故;二者相嫉妬;三者多口舌;四者作姿態淫多。以是故墮地獄中多耳。」

阿含口解十二因緣經


上篇:分別功德論

下篇:大智度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右繞佛塔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僧及...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600卷)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一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二 大般...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御製無量壽佛讚  西方極樂世界尊,  無量壽佛世希...

文殊師利普超三昧經

文殊支利普超三昧經卷上(一名阿闍世王品) 西晉月氏三...

【註音版】佛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觀普賢菩薩行法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佛臨涅槃記法住經 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如是我聞...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黃檗斷際禪師宛陵錄 裴相公問師曰。山中四五百人。幾...

佛說緣本致經

佛說緣本致經 失譯人名今附東晉錄 聞如是: 一時,佛...

【註音版】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報四恩品...

八識規矩補註

八識規矩補註序 八識頌凡八章。文略而義深。乃集施頌...

佛說見正經

佛說見正經(亦名生死變識經) 東晉天竺三藏竺曇無蘭譯...

【佛教詞典】二種般若

共般若和不共般若。共般若是三乘行人所共得的我空智;...

【佛教詞典】發光

唐代僧。河南汝陽人,俗姓楊。歷代祖先皆為官宦。師每...

端心正念,這是最要緊的

當自端心,正念求度。 要自己端正自己的心,要保持正念...

持名念佛穩當在什麼地方呢

問: 持名念佛一個最大的好處是至穩當,修其它的念佛...

親得離塵埃,子道方成就

無朽問:云何仰酬祖父?菩薩曰:世間所謂孝者,以何為...

念佛一法對在家人最為親切

念佛一法,乃背塵合覺,返本歸元之第一妙法。於在家人...

妙蓮老和尚《放生與吃素》

放生能得長壽,所以一般佛教徒對放生大都很積極。放生...

蕅益大師警訓略錄

流俗知見,不可入道。我慢習氣,不可求道。未會先會,...

智者的十大追求

頂級的學業是擁有聖賢的智慧; 頂級的事業是廣利一切...

三世因果的道理

中國自古即有善惡因果報應的思想。如《易經》中有積善...

念佛如果心力不夠,還需要加些淨觀

《莫到老來方修道》,今天我們講第九行持門的淨觀門。...

心中有大愛,才會有真愛

1、心中有大愛的人,才會有真愛,大愛無邊。 2、愛是給...

徹悟祖師一生的行業

徹悟大師是淨土宗第十二代祖師,他生活的年代離我們也...

遠離舌尖上的地獄

學佛的人都知道《地獄變相圖》,對於地獄的存在,有人...

【視頻】《增慧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增慧陀羅尼經》聆志居士念誦

【視頻】《地藏菩薩本願經》木魚讀誦

《地藏菩薩本願經》木魚讀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