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三法度論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三法度論卷上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德品第一

 知生苦無量,  善寂趣彼安,
 用悲眾生故,  輪轉於多劫。
 捨己之妙善,  為一切說法,
 普智滅諸趣,  稽首禮最覺。
 開此三法門,  功德之所歸,
 安快彼眾生,  離於一切苦。
 前禮於善逝,  法及無上眾,
 今說真諦法,  三三如其義。

說曰:今說三法。

問:尊雲說三法。三法何義?

答:此經因法故,唯三相續撰。三法者是假想。

問:何故三法撰?

答:此佛經依無量想眾生為惡世所壞、命以食存,欲求其真,為彼開想故及善持故,此三法撰。一切世間亦依真想及假想,是以開想,故三法撰。

問:已答三法撰。三法唯願說。

答:德、惡、依覺善勝法門。若覺德、惡、依,覺則善勝法門。此三法經本三三品說,品各三真度。

問:可說三品,但於說有咎。所以者何?善勝者,應前說是善勝,說善勝已,然後說德、惡、依當覺。答:樂所向者則不應說。此一切世間樂向善勝,乃至昆蟲亦樂向樂。所以者何?為食故有所求。善勝者樂妙愛,如是比義說善勝。世間者多樂向樂而背樂因,樂者大涅槃及無病,是多樂向但背是因,若已樂向不應為說。譬人趣道,若已知道則不語道。彼亦如是,是故無咎。

問:云何此德、惡、依覺便有善勝?頗有見金得富、見藥病無耶?是故不可德、惡、依覺而有善勝。

答:雖有此言,是義不然,當取如燈。譬。如然燈即時壞闇,非然燈已後壞闇。如是智生即有善勝,智覺是一義。

問:德名何等?為眾生數為色味香比、為攝為諍伏耶?

答:我欲不樂自想作經。而此中德者,福、根、無惡。福、根、無惡者,此三是德想,白淨法及法果,我以為德想。是一切此三中攝,今當相續顯示。

問:已說福、根、無惡。何等為福?

答:福者施、戒、修,數數處善勝謂之福,亦揚去人惡謂之福。是三種施、戒、修,如所說:

 福者數數,  將人善處,  亦揚去惡,  故謂為福。

問:已說福:施、戒、修。何等為施?

答:為己他攝故。捨財時俱思願及無教,是三種施。

問:此云何?

答:施者法、無畏、財。法施、無畏施、財施,是三說施。法施者,說經出於世間。無畏施者,八種,三歸為首。如世尊說:「歸佛為無量眾生施無畏,不結恨、無惡法。眾亦如是。」

問:如三歸亦殺生,云何施為無畏首?答:不說一切眾生,但如此邪見為癡。殺生、盜他財、作眾惡,是三歸者所不作,已得正見故。若三歸無正見者,則非三歸。是故施無量眾生無畏為首。無咎財施者,飲食為首,攝他故施。供養等以香華為首,自為故,或復俱故。是己他俱德,故得大果。此中施淨,應廣分別。如所說:

「譬樹用其根,  時複用於枝,
 或有二俱用,  是事世之常。
 如是方便成,  是施得大果,
 有從因緣淨,  俱功德亦然。」

問:云何戒?答:戒者身口二:攝他、不嬈、饒益。戒者有三相,從身口生。

問:此云何?

答:攝他不嬈他及饒益攝他者,饑乏時眾生愛命,恕己不害,離他財他妻亦如是,此是攝他。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是不嬈他。復次七枝不逼他,是不嬈他。眾苦所逼無所歸依,而救濟,是攝他。受持此二,若福相續生是饒益。我從今離殺生,發心即饒益增長。譬如出物日有滋息。受戒心生善相續,受實已滅。如種有萌牙饒益。若不捨善相續,乃至眠亦增益福。此是饒益是謂戒。

問:云何修?

答:修者,禪無量無色。此修於善行,是故修如華薰麻。習是修,如習近王。譬如王臣善習近,必成其果。如是習修必得白淨果故。說修禪者是念義,此四種。

問:此云何?

答:禪者離欲觀喜苦樂。是四禪,初者,已離欲惡不善法,緣善繫心住,謂之離欲。第二離觀。觀者微於覺,如鈴有餘聲是,此中無,謂之離觀。欲前已離。第三離喜。喜者心悅,如海湧波。是此中無及欲觀,故說離喜。第四離苦樂。樂者身心不逼、苦者逼,是此中無及欲、觀、喜故,說離苦樂。是四說禪。

問:云何無量?

答:無量者慈、悲、喜、護,是四假想為無量。無量眾生彼緣故無量,亦不可數功德故無量。慈者,愍一切眾生心行,一切眾生潤在前念是慈。悲者,苦惱眾生愍傷在前,離憂惱念是悲。喜者,於多樂眾生繫縛悅踴是喜。護者,無求不勇勐恕眾生過。若眾生作惡,是不作為快。是反觀眾生自業,如是恕過,謂之護。

問:已說無量。云何無色?

答:無色者,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處。處者依是四種。空者,除色見、色過。是離欲一心緣空,於空系想是空處。不猗於空但有識,緣識便有識處。是亦為依,無依乃勝,若無所有,是謂無所有處。於想見過、滅想見怖,一心是非想非非想處。是無色道,是名一切福。

問:根云何?

答:根者無貪、無恚、無愚癡。不貪、不瞋、不癡,此三根相。問:此是誰根?

答:非是前說德本那!是一切趣善勝法之本,隨其義一,增餘相隨。如無貪於施增,無恚於戒增,無癡於修增。復次無貪於財施增,無恚於無畏施增,無愚癡於法施增。是謂三種施增。復次無貪於攝他增,無恚於不嬈他增,無愚癡於饒益增,是謂三種戒增。復次無貪於禪增,無恚於無量增,無愚癡於無色增,是謂三修增。復次無貪於不惡增,無恚於忍辱增,無愚癡於多聞增。如是於力、根,如是當知一切善行根。無貪者於所有眾具不利不著,意無恚者滅於恚,無愚癡者滅於癡,故曰根。問:云何無惡?

答無惡者,忍辱、多聞、不惡。無惡者是俗數假相。復次惡者,是增惡。是不增惡,故曰無惡。如所說無惡者。妙善之言。忍辱者苦。貴賤力自制不怒怒。忍辱為苦。貴力賤力隨其事自制不怒。怒為苦所逼。自製是堪耐義。為貴力所迫,怒而不能報;但弊惡人故起怒。若於大力所迫不起怒,是忍辱。為賤力所加,恕賤力。怨家能報,若不報者是恕。如是眾生過及行過堪耐。此義今當說。苦者寒熱飢渴風日勤勞,為眾苦所逼,當自制。此苦從二事起,惱於身,不怒於無情。怒者,眾生因緣說。是以依二逼身,當堪忍。

問:已說忍辱。云何多聞?

答:多聞者,契經、阿毘曇、律。多聞者,若能除淫怒癡,是多聞;餘者非多聞。是三種契經、阿毘曇、律。於中契經者,薩雲若說及彼所印可,顯示穢污、白淨,明四聖諦、離無量惡。阿毘曇者,於契經所有盡分別。律者,說威儀禮節令清淨。是謂三種多聞。於中律多制欲,阿毘曇多制恚。阿毘曇者說諸業性,以此止恚。因恚起犯戒,因犯戒墮地獄,契經多制癡,契經者說十二因緣。

問:是多聞云何不惡?

答:不惡者,真知識御意。由真知識、真御意、真由,是謂不惡。真知識者,慈、善、能師弟子同學。若慈善能者,是謂真知識。彼三種師弟子同學。

問:云何?若慈是師、善是弟子、能是同學,說如是耶?

答:不。所以者何?說無差降慈、善、能者,謂真知識相。是說當觀師弟子同學,此中慈相最勝,餘二枝所成。或慈者但不善知事,亦不能說,如父年老無德。或有能者亦不善故,雖有慈不善故教惡,如六師等。若有具足成就三相者,當知是真知識。或有師過故壞、或弟子過、或同學過。是以具足成就三相真知識當求。

問:是真知識云何真御意?

答:真御意者,止舉護想、勇勐止想、舉想護想向是勇勐。於中止者,止心逸意下,此中觀相故說。止舉者,意弱柔濡,下筋力扶起令高,此中觀相故說。舉護者,以平等意任其行,如善御乘,遲者使速、急者制之,等行而護。此亦如是。四無量中護不可意眾生,以慈為首護,此中平等意護。

問:云何知如下意當舉、舉意當制、等者護?

答:非為自隨所欲是真御意那!是故此自隨所欲,隨時隨方便義,若高下者此非真御意。

問:是真御意云何真由?

答:真由者,具方便果。真由者,向彼。或說習修是真由,具方便果。

問:為誰具?答:前已說善勝。

問:具名何等?

答:具者,善損伏根近行禪,此是資於善行,故曰具,如行具足具。具者是枝義。此具三種善,損伏根近行禪。

問:云何善損?

答:善損者,糞掃衣、無事、乞食,眾聚中損,謂之善損。善損者是清薄義。工師作二種像,有增者、有損者。損者石工木工,增者泥工畫工,彼成二種像。若從損,是能耐風雨。餘雖有好色,不耐風雨。如是二種人,在家及出家。出家者於家累意解脫,已捨眾具損為妙。在家者因妻子親族為增,眾事得成。在家者雖有眾具為美味,但愛相別離、憂悲鬪諍等,為非法雨所壞,意無所耐,如畫像為風雨所壞,非出家。如世尊說:

「如飾棄鳥,  青鴟妙色,  終不能及,
 鵝鴈飛行。  在家如是,  不及比丘,
 牟尼遠離,  閑居坐禪。」

是謂善損。糞掃、無事、乞食,此三淨功德,為十二本,餘九是眷屬,彼當別說。世尊欲令難陀歡喜,故亦說此三。

「難陀何見汝,  無事糞掃衣,
 知已樂於高,  捨離不染欲。」

以是故知此三是本。復次四愛生,衣食坐處有故。於中為衣愛所持說糞掃衣,為食愛所持說乞食,為坐愛所持說無事。若成就此三功德,是方便滅有愛,以善損故。復次有二種:計著我行及我所作。於中為貪衣食坐處故,生我所作計著。彼以此三淨功德止。若滅一事必斷計我,是故說淨功德。

問:云何糞掃衣?

答:糞掃衣者,三衣、栴衣、隨坐。此糞掃衣三種所滿:三衣、栴衣、隨坐。若糞掃衣惟三者,應有九淨功德。若爾者,經相違。糞掃衣者,從塚間里巷拾弊壞衣。三衣者,僧伽梨、欝多羅僧、安陀羅會。或有持三衣者,為愛好衣所困,汲汲行求,由此愛極煩勞。若不得多者,三當極妙。愛有二種:妙愛、多愛。譬如求一最勝女,或求不端政千。如是多愛,三衣所制生妙愛。世尊為彼說:「持三衣,有六種:劫貝、畢竟、繒、麻布、葛、紵布,於中要用一。」彼見已是好,是好多勞,為彼說栴衣。如是持栴三衣。或在眾中、或在居家床座,若見餘好座移就坐。為彼說,隨座已坐,不應為好故移座。以我大故起他,是隨座。如是三滿糞掃衣。

問:無事云何?

答:無事者,樹下暴露。正坐受樹下、受暴露。受正坐。受此三,滿無事。此四除處所愛。於中精進人信施作捨,柔濡敷大床座,教化者貪著。世尊知已為彼說此事:「不應捨自家著他家,當捨此捨樂無事。」彼已在無事,復作高大樓閣屋,此亦不應爾。在無事中愛樂高閣屋,如以馬乘具被驢,是故樹下當受持。彼已受樹下,不樂弊惡小樹,而復求好大華果樹。世尊教彼:「當受持暴露。汝施主長養身。復何為此?當學神仙樂於暴露。汝無家,非為愛所逼。」彼已在暴露,便作是念:「我難行已行。」由是捨正思惟,即便傾臥眠至日出。世尊教彼此事:「不可如人截耳而嚴飾首。是故汝當受持正坐,布草結跏趺坐。觀世間如真而作自業。」如是具足無事。

問:是無事云何乞食?

答:乞食者,一食,過中不飲漿。塚間出家者有二種食:僧食及乞食。僧食者,恆精進家得具足食。或復精進者,為除煩勞故,於外作房作食餉。乞食者,從家家乞,至極少,是名乞食。餘者,邪命。彼僧食者作是念:「我能致彼施主食。」便起貢高大慢。世尊為彼說:「當乞食。」彼乞食已,數數食至時,以是廢學。世尊教彼當一食。如所說:

「人當有念意,  每食自知少,
 則是受用薄,  節消而保壽。」

彼一食已著於食,便作是念:「世尊唯聽飲漿。」而求種種漿,以是廢學。世尊教彼:「汝得如是苦處當捨漿。渴者,水亦能除。當受持過中不飲漿。」彼如是少食知足已,復樂澡浴塗身。世尊教彼:「此亦是食想貢高。所以者何?身者從食中生,雖有極肥亦當棄塚間,是故汝當樂塚間。觀於塚間,從食所有爛壞散,膖脹脂血流漫。見已滅此貢高。」如是乞食滿,是謂善損。

問:云何伏根?

答:伏根者,不害、守、降。伏根者,能制諸根是伏根,是三種:不害、守、降。

問:不害何等?

答:前已說根,害根者不能調根。如馬雖斷水穀無道不調,飽以水穀以道則調。如是害根不調,攝諸根則調。若害根謂調,是盲者離欲,是故莫害根。但正御於境界、正思惟攝,即得守。如所說:

「諸根至境界,  當遠離眾想,
 不可害境界,  但除其染著。」

降根者,若見極妙女色,便起如母想,是謂三種伏根。近行禪者,忍名想,近于思惟,故曰近行禪。

問為近誰?

答:如前說善勝。

問:如前已說四禪,何故重說?

答:前說禪,是趣生死勝。此趣出要勝,此次第觀真諦。如人始度曠野,見種種妙好華池若干清泉盈滿,及園觀種種華樹嚴飾。見已作是念:「此非空野中可得,必近城邑。」如是行者在生死曠野,淫怒癡煩勞,得真知識故正思惟,觀陰界入無常苦空無我時,若欲樂是謂忍。正思惟意不動,是謂名如夢中見親、如鏡中像。如是苦觀想,是世間第一法。由世尊想,是謂近行禪。彼次第如夢覺見親,後得聖諦觀亦如是。

德品第一真度說竟。

問:云何名方便?

答:方便者,戒上止智。方便者是道,是趣善勝,故說方便是三種戒上止智。

問:非為重說戒耶?

答:前已說善勝有二種:一受生、二出要。前戒受生,此出要。戒義者是習義。

問:此云何?

答:戒者正語、業、命。正語、正業、正命,是三種名戒。正語者,離兩舌、惡口、妄言、綺語。正業者,離殺、盜、淫。正命者,比丘僧食乞食衣藥具,是正命;餘邪命。優婆塞離五業:刀、毒、酒、肉、眾生,是謂正命。

問:云何上止?

答:上止者,進、念、定。上止者滿具。復次,滅淫、怒、癡謂之上止。向彼住故說上止,是三種進、念、定。於中進者力,若說進當知已說力。復次能作故說進。進者行,此能進至善勝,故說進。

問:此云何?

答:進者,信、勤、不捨。信、勤、不捨,是三假名進。所以者何?信增一切善行,在一切善法前,於一切法最第一。如所說:

「士有信行,  為聖所譽,  樂無為者,
 一切縛解。」

是三種信。

問:云何三種?

答:信者,淨、欲、解。是信:淨、欲、解。於中淨者,除濁故。濁者,人所惡,恚貢高無慚無愧比。譬如像水牛等溷亂泉水,是說濁。停住便澄清。如是人惡恚貢高無慚無愧比亂意謂之濁;無是謂之淨。欲者,愛樂於勝。如人為病所困不欲好食,病差已而欲得。是人為惡所困,不樂欲聞法。得善知識已樂於法,便作是念:「此法極微妙。」更復說是名為欲。解者執持。譬如人為毒蛇所螫,師咒毒時彼意至到,便作是念:「實如說咒。」從此必差,已意解便求藥。如是人為淫怒癡蛇所螫,世尊為彼慈心說法,彼若意解者,無異彼心得除淫怒癡;餘者不除。是解。

問:是信云何勤?

答:勤者,起、習、專。起、習、專此三種謂之勤。起者始造善,如鑽火時造眾火具。習者數數作。專者著不捨不散,意成一緣,如救頭然。是三種謂勤。

問曰:何不捨?

答:不捨者,不止、不厭、不離。不止、不厭、不離,此三謂不捨。不止者,一切時不遠。我極精進不廢,是不厭。我一向勤,久時煩勞,或有果或無,捨置何用。若以此不捨精進,是謂不捨。此三事必獲得果,如行人愛樂所至方。

問:已說進,云何念?

答:念者,身、痛、心、法,內外俱不忘。內外俱不忘是三種念,為自己內;餘者外。二事為俱。復次內者受陰、界、入;外者他受及不受俱。復次三煩惱在內在外俱。在內者欲、在外者恚。恚者為他,非自瞋。若作是念:「欲亦為他。」此不應爾。所以者何?內者染外為他生欲,以內著故。如經所說:「人見女,如內根癡俱行,若滅此三煩惱,是三種念。」彼身三、痛心法三,是十二種念。

問:已說念。云何定?

答:定者空、無願、無想。空、無願、無想是三種定,事空故曰空。

問:多有空,空村、空捨如是比,此中說何等空?

答:空者,我行我作俱不見。我行我作俱不見者,是謂空。

問:何得不見我行我作?如世尊說:「我爾時名隨藍梵志。」復如所說:「比丘!我手著虛空。」

答:非如是。我行我作是假號,但於五陰中計我是我行;世尊不行此。若於境界計著我許,是名我作;是世尊亦無。如《聖法印經》說:「空者觀世間空。」如是比,彼亦我我所有俱得成,以故無咎,是謂空。

問:云何無願?

答:無願者,過去未來現在不樂立。無願者,不立義。是入此三中過去未來現在,是一切有為。如《說處經》所說:「彼若作是意,我及涅槃。」彼不攝是三,此不應爾。所以者何?一無二義故。涅槃者,離世一向無緣。彼中無意我者,離三世更無,此不可說。是以三中不樂立,是謂無願。

問:無想云何?

答:無想者,事、作、俱想離。事、作、俱想離是無想,如所說離一切有為。一切者,事及作。可作是事,能造是作。如由無明福無福不動作行,彼緣相續有生識是事,無明及行是作。如是一切有為,若離彼是說無想。復次如《聖法印經》所說:「無想者不見其色相。」如是一切,彼中亦說。此三事作俱離,彼一切是三義,但說異。如言河無水,不見水是一義而說異。空、無願、無想亦如是,是謂定。

問:云何智?

答:智者,見、修、無學地所行。智者是覺。是三地見地、修地、無學地,此中見,故曰見。

問:何等見何等?

答:見未曾見聖地根、力、覺、道枝及實。修者習義。如以淳灰浣衣,雖去垢白淨猶有灰氣,然後須蔓那華等諸香華熏。如是見地,清淨意禪無量諸定,斷除諸結盡極勳,是謂修。無學地者,淫、怒、癡盡無餘,是謂無學。

問:何等於見地智?

答:見地者,法、觀、未知智。法智、觀智、未知智,此:是見地智。於中法智者,是現智義。譬如良醫知癰已熟,以利刀破癰,然後以指貫通道,令不傷脈而後破癰。彼修行人亦如是,正思惟觀欲界苦時,斷見苦所斷煩惱,然後生第二智,如欲界苦無常,色無色界亦如是,從此比智斷色、無色界煩惱。是謂見苦三智。欲界愛苦因,是法智即是觀智。如是色、無色界未知智,是見習三智。欲界滅止是法智,即是觀智,如是色、無色界未知智,是謂見盡三智。此道滅欲界苦是法智,即是觀智,如是色、無色界未知智,是謂見道三智。此十二智見地廣當知。

問:云何修地?

答:修地者,相、行、種知。相知、行知、種知,此三修地。

問:云何相?答:相者,起、住、壞。起者生,住者成,壞者敗。

問:漫說於眾生涅槃有疑。眾生及涅槃亦有此相,若有者為大過,即有無常。若不者,此經有過,應當說起住壞是有為相。

答:眾生者,於相是,餘不可說。若異即有常,若是即無常,是二過不可說。涅槃亦如是,是故分別。當知相者,一向有為相。

問:今說功德,云何此相是功德?

答:今說智。若此三中智,是功德非相。

問:云何行?

答:行者,無常、苦、非我見。行者,盡智是行義。此相由是行知,是行義。陰無常,若無常者是苦,若苦者是不自在,故非我。無常者不久住,故如水泡。苦者逼迫,故如箭在體。非我者不自在,故如借瓔珞。是謂行。

問:云何種?答:種者,味、患、離。種者是味、是患、是離。

問:是誰?

答:是有為。於中味者是妙,患者是惡,離者俱息。於中天人樂是味,三惡道苦是患,離罪福是離。若如是觀,正見功德故,故即得解脫,是謂種。此是修地智。

問:云何無學地智?

答:無學地者,達、通、辯智。達智、通智、有辯智,是三無學地智。

問:云何達智?

答:達者,宿命、生死、漏盡智。宿命智、生死智、漏盡智是謂達。能達,故曰達。達是知義。於中宿命智憶過去所作行,生死智知得業果,漏盡智後當說。復次煩惱有三種:過去、未來、現在處。過去者十八見,未來四十四見,現在處身見,由此故生,故分別過去、未來。於中若得宿命智者不謗過去,得生死智者不癡於未來,得漏盡智者不著現在處。

問:云何漏盡智?

答:漏盡智者,盡、無生、願智。我煩惱盡,觀如是,是盡智。不復生者是無生智。譬如師治蛇所螫,知已除毒,是一智;不為前氣所熏,是第二智。無生智亦如是。願智者,若聲聞以宿命智自憶生相續,非餘是願智,以願故亦知他,是謂願智。

問:云何通?

答:通者,如意足、天耳、他心智。如意足、天耳、他心智,此三是通。如意足者,後當說。天耳者,以定力故,處一緣中增長四大淨,此天人至惡趣,聞聲隨其力,如眼或見近或見遠,隨其眼力,如是隨其定力得天耳。他心智者,如見眾生若聞聲,知彼心念如是如是。

問:云何如意足?答:如意足者,游空、變化、聖自在。如意足者,得如意,故說如意。如意是自、在義。游空自在、變化自在、聖自在,是謂三種如意足。游空自在者,履水蹈虛、能徹入地、石壁皆過、捫摸日月,是謂游空自在。變化自在者,現人像馬車、山林城郭,皆能化現。聖自在者,能化壽、化水為酥、化土石為金銀,如是比是謂如意足,聖所增長養。如意足、天耳、他心智是謂通,宿命智、生死智,是凡夫五通。

問:云何辯?

答:辯者,法、義、辭、應。善知法、善知義、善知辭、善知應,此四是辯。知法者知名、句、味。知義者,即知彼性實,如火是名彼熱,是義於中不癡。知辭者,此文飾如是次第。知應者,不顛倒說句文飾,亦不差錯,是謂辯。此亦於學地智已廣說。

問:如戒及定,學無學地中亦可得戒定,何以不三種說?

答:無戒戒差別,非為學。離殺生,眾生極護,無學不如是。若學不殺生,即是無學。以是無差降故,不說三種。

德品第二真度說竟。

三法度論卷上


上篇:四阿鋡暮抄解

下篇:分別功德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佛說泥犁經

佛說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摩訶剎頭經

佛說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 西秦沙門釋聖堅譯 「...

【註音版】佛說迴向輪經

佛說迴向輪經...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聞如是...

緇門警訓

重刊緇門警訓序 一性圓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爾輪迴...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佛教詞典】摩訶斯那

(雜語)Mahāsena,摩訶者大之義,斯那者軍之義。即大...

【佛教詞典】無倒迴向

【無倒迴向】 p1066 瑜伽四十七卷八頁云:云何菩薩無倒...

業力是如何形成果報的

業有三塊,我們看這個附表。 我們先看左上角有一個業...

道業未成,白白吃了常住這麼多東西

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講的因果,大乘經講的都是因果。...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於因果

我們以電波和影像來體會,有心念的電波發出去才會投影...

因為吃飯而下地獄,這樣太沒意思了

恭敬心不僅僅是對佛、對菩薩,對人、對萬事萬物都要生...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出家人

這是和每一個出家人緊密相關卻又常常被忽略的問題。特...

佛教是如何看待情感的

情感是生命非常奇妙的特質,微細而複雜,通常人們都生...

如我無心,則物亦隨無心而化矣

吾嘗靜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於毀譽...

做到這十三條,你還會有壓力嗎

1、壓力是是好事,它使人警醒,不會犯錯。即使有錯,...

世間的第一大事

我們在這個堂中是辦世間第一大事,何為第一大事?生不...

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子女必看)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 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

托缽生活的要義

釋迦牟尼佛出世說法之後,有很多人跟他出家修道,他們...

印順法師:唯人為能學佛

一、人類的特勝: 一般來說,人雖自尊心極強,卻都看...

【視頻】《藥師經》寺院版

《藥師經》寺院版

【視頻】《佛說佛名經》(萬佛懺)

《佛說佛名經》(萬佛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