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三法度論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三法度論卷中

東晉罽賓三藏瞿曇僧伽提婆譯

問:前說由者具方便果,於中已說具方便。云何果?

答:果者,佛、辟支佛、聲聞。佛、辟支佛、聲聞者,此三是果。

問:為誰果?

答:戒上止智。

問:今說由,由者是道。云何果亦是道耶?

答:此果說是有餘,前說無餘,無餘般涅槃故,是故無咎。佛者離一切障礙,得十力、逮四無畏、獲一切佛法,諸佛戒定慧等無差降。辟支佛者,為自覺,不為他而自覺,故說辟支佛。聲聞者,由他說。復次解脫具有二種:一者悲、二者厭。若從悲具得道者是佛。厭具有二種:一者由自得、二由他得。若自得者是辟支佛,若由他得是聲聞。復次若普知盡具功德、離諸惡者是佛。辟支佛者,雖離諸惡,餘事不如。聲聞者,緣他離諸惡。

問:云何知諸佛無差降?聲聞亦為不?

答:聲聞者,離欲、未離欲阿羅漢,聲聞有差降,分別相故。信首五根有軟中上依,是諸聲聞有差降一切諸地。

問:云何離欲?

答:無慾者,信解脫、見到、身證。以信為首度故曰信解脫,以慧為首度故曰見到,二俱是身證。是無量種,今當現示。信解脫者,上流、行、無行般涅槃。上流般涅槃、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此三是信解脫。上流者,愛彼將至上。復次流者道,彼於欲界將至上,故曰上流。行般涅槃者,行謂之有為,多方便及道緣行至無為,故曰行般涅槃。無行般涅槃者,無行謂之無為,少方便及道,緣無為至無為,故曰無行般涅槃。是謂三種信解脫。

問:云何見到?

答見到者,中、生般涅槃亦上流見到。亦三種:中般涅槃、生般涅槃、上流般涅槃。中般涅槃者,此命終,未生餘,得道。中般涅槃,如小火迸,未墮已滅,此義亦爾。生般涅槃者,如火迸,墮地即滅。如是始生,次第得道般涅槃。上流如前說。此無色界亦如是。此三是見到。

問:云何身證?答:身證者,行、無行、生般涅槃。此前已說。

問:非為重說耶?

答:不。界異故,離欲界及離色界故,是二種盡除中陰,非有無色界中陰。復次前說無解脫,身證者有解脫。解脫後當說。

問:是離欲。云何未離欲?

答:未離欲者,第八、須陀洹、薄地。第八、須陀洹、薄地,此三是未離欲。

問:云何第八?若數者,應第一,不第八。初向後至阿羅漢,云何此是阿羅漢耶?

答:不當觀。如人有八兒,彼非以長為第八,以幼為第八。如是世尊功德子有八,彼阿羅漢為長,諸漏已盡故。謂初向為幼,是以說第八。

問:是云何?

答:第八者信慧俱,此族姓凡人時有如是具信及慧,彼或信勝慧隨、或慧勝信隨、或等,是生法智已,從信行為鈍根、從法行為中根、俱行為利根,此三是第八。已見諦,若信為勝,是極七。慧勝者中,俱勝者家家,此是見地。若升修地者在薄地,信勝者一往來,慧勝者中俱勝者一種。若離欲界欲,信勝者信解脫,慧勝者見到,俱勝者離色得身證。若一切漏盡,信勝者慧解脫,慧勝者俱解脫,具得解脫,俱勝者亦俱解脫。復次信勝者鈍根、慧勝者中根、俱勝者利根,如是次至上。

問:已廣說第八,漸漸生功德林,而不知此何謂?當為顯示。

答:須陀洹者,極七、家家、中。須陀洹者,是三種,住初果,求第二。須陀洹者是道,升是道故謂洹。身見、戒、盜、疑斷,惡趣盡。鈍根極七受天人中樂,要般涅槃。家家者亦住初果,三結盡,思惟所斷少盡。是於此中生,從家至家而般涅槃。中者,此二中非一向從家至家般涅槃,亦不一向極七天人生般涅槃,而於中間般涅槃。

問:是須陀洹,云何薄地?

答:薄地者,一來、一種、中。欲界結薄住,故曰薄地。此三:一來、一種、中。一來者,此終生天上,一來而般涅槃。一種者,受一有而般涅槃,增益功德故。中者,此二俱。是三謂未離欲。

問:云何阿羅漢?

答:阿羅漢者,利、鈍、中根。阿羅漢者是說供養名,堪受供養故曰阿羅漢。

問:誰堪受?

答:為一切眾生,故說阿羅漢。是阿羅漢三種:利根、鈍根、中根。

問:云何利根?

答利根者,住法、升進、不動法。住法、升進法、不動法,當知是利根。住法者,離方便除煩惱故,故曰住法。升進者,除諸煩惱,求上勝能得,故說升進。勝者,達、通、辯。不動法者,已得勝果,一切談論不動辯才,是謂利根。

問:云何鈍根?

答:鈍根者,退、念、護法。退法、念法、護法,此三是鈍根。退法者,或差降退非聖諦,故曰退法。或復於修地退。修者修習,說以不修習是名退。如學經已不數習忘,如是不修習修地退。是病、業、誦、和諍、遠行觀故退,以是故名修地。念法者,已得阿羅漢。劣行故及身劣,便作是念:「我所作以作。我何為住?」如是思念,思念者多品數,亦思念財產及裁衣。但此中思念捨命。護法者,不退亦不思念,但極大方便護,如貧多方便得財守。是鈍根。

問:中根云何?

答:中根者,慧解脫、具、不具解脫。得慧解脫者下。俱解脫二:一得具解脫,二不具。俱解脫者,信及慧,已得此二故勝。

問:云何解脫?

答:解脫者,欲色滅盡,解脫欲界、色界,滅上心住,及三界盡,是三種解脫。解脫於煩惱,故曰解脫。

問:云何欲解脫?

答:欲解脫者,內色無色想,不淨亦淨。內者自內。是二種:有色想及壞色想。於中內壞色,塚間地觀腐爛肉段眼脫腹潰腸出,大小便處流出不淨,無量種蟲交亂其上,烏鳥爭食,手腳髑髏各在異處。見已起無慾,此便作是念:「是身以此故眾生怒鬪諍訟貢高憍慢,起無量惡。」如是觀已,解脫惡上心定。是謂內色想不淨解脫。二內壞色想,由定故如無色,如是得立觀,他身亦復如上,是謂內無色想不淨解脫。淨解脫,青黃赤白色華衣等緣,以發意思惟心住不動,是淨解脫。此三種是欲解脫。

問:色解脫云何?

答:色解脫者,無色。離色慾已,四種心住,亦復有漏,是謂色解脫。此前已說。

問:云何滅盡解脫?

答:心等諸心想應滅,是謂滅盡解脫。

惡品第二

問:已廣說德品三真度。云何為惡?

答:惡者,惡行、愛、無明。惡行、愛、無明,此三當知是惡。污善行故曰惡。此亦污人,謂污人意樂於惡,如豬樂不淨。於中初身口意惡行,此眾惡初,是三種身口意惡行。惡行者,惡人所行,故曰惡行。復次此行是惡,故曰惡行。是身所作惡,謂之身惡行,口意亦如是。

問:云何身惡行?

答:身惡行者,殺、盜、淫。身惡行當知是三種:殺、盜、淫。

問:已知身惡行是三種。云何為殺?

答:殺者,念、教、作。念、教、作是說殺三種,餘亦如是。如身惡行,殺三種:念、教、作,盜淫亦如是,口業亦如是。

問:知餘亦如是,而未知念。云何為念?

答:念者,心欲、欲使、他作喜。念名思惟。是三種心:欲作、欲使作、他作喜。如意殺眾生,是欲作。意使殺,是欲使作。他殺已,意悅,是他作喜。是謂三種念。

問曰:云何為教?

答:教者,誨、令、可。誨、令、可者,是謂三種教。誨者,如外道說殺豬羊以祠天,是誨。令者,如王令臣:「我有怨敵,卿往害之。」是謂令。可者,如人問:「某是我怨,欲往殺之。」彼即然可。是謂可。此三是教。

問:云何為作?

答:作者,眾生想、捨、斷命。作名施行事。若說殺生者,當知誨、令、可。意惡行亦如是。於中有他眾生想、捨眾生、斷眾生命,是三作具滿。醫者不曉破癰,若破癰時死者,非以醫殺生,彼無害意故。如是三事不具,非殺生。是謂三種作。

問:云何盜?

答:盜者,他物想、偷意、取。他物想、偷意、取,是三種盜滿。所以者何?設使有他物,非盜意取物者,是我許、以相似,故非偷。若他物,不偷意取,無盜,如取知識物。如是三事,不具非盜;具是盜。是謂三種盜。

問:云何邪淫?

答:邪淫者,他、法受,非道行邪淫。三種:犯他受、犯法受、犯非道。

問:說淫是本。以何等故說邪淫?

答:人有二種:出家及在家。於中出家者行淫,是說惡行。在家淫非惡行,而邪是惡行。若在家淫是惡行者,須陀洹行淫應墮地獄。若不爾者,邪為惡行。故經說二種無咎。

問:云何他受?

答:他受者,主、親、王。主所受、親所受、王所受,是一切他受。主有二:有至竟、有少時。至竟者,如方土家法女屬主。若淫此女,從彼邪淫。少時主者,若女從彼取物,齊限有時。若淫此女,從彼邪淫。親者,父母兄弟舅等及養女,若棄女取養。王受者,若無親無主而受王稟。

問:云何法受?

答:法受者,學、齋、族法。若受學法,是學法受。若受齋法,是齋法受。若受族法,是族法受。是俱中可說。學法受者,若主前聽學,後犯者是邪,是謂學法受。齋法受者,若主先聽受齋,後犯者是邪,是謂齋法受。族法受者,如前說親受。但作經者欲令滿三法故,重說族法受。母姊妹女子婦及同姓,是一切不可犯,犯者邪。

問:云何非道行?

答:非道行者,女產、男、不成男。非道行名。若女新產後犯道,是非道行。若以力勢犯未嫁女,是非道行。及淫男、不成男。是謂三非道行。

問:此說不具。所以者何?此中更有餘邪淫。此說云何攝彼?若不攝者,是故此說不具。

答:此說已具。所以者何?前已說離產時女。若說女,當知已說畜生。若說離產者,當知已說餘行,是故具說。

問:此惡非義從何而生?

答:盡從淫、怒、癡生。彼一切當知從淫、怒、癡生。

問:云何一切為殺、盜、淫耶?

答:不但是。若但說是,作經者應當說即是但攝一切,故當求經本。一切身口意惡行當別說。

問:云何此從三惡中生?此中有咎。所以者何?非以樂痛苦痛一時生,亦非以瞋樂痛所使。淫者說樂習,欲者淫,此中云何瞋?

答:非為說從淫生瞋那!此中說本願,為愛牙毛故起瞋殺。如是前發恚,彼犯我婦我亦報彼,而後行淫起愛,但本願從恚中生。欲從彼生故,是故無咎。餘亦如是。

問:前說一切從淫、怒、癡生,於中已說身惡行。但不知口惡行是云何?

答:口惡行者,不實、不虛、綺語。口惡行者四種,但撰三法故,當知是三。是三,亦顯示四。

問:云何不實?

答:不實者,為己他利諱實。若不實口惡行,是為己故、他故、利故意諱實。諱實者意覆藏,如意知已口說異是。說三種:為己、為他、為利。為己者,自命故。為他者,親故。為利者,財物故。是謂三種。如世尊說:「在眷屬因己、因他、因利,知已妄語。」

問:已說口不實惡行。云何口不虛惡行?

答:不虛者,不愛、別離、俱行。不虛名為不愛行、為別離行、為俱行。行者,謂作不愛行者名惡口。愛故說瞋是不惡口,若不爾者無非惡口。惡口者,為己生;若異者,世尊亦惡口,彼為慈愍調達說而瞋。是以為不愛行是惡口。如人瞎呼瞎瞋,雖有實言但以惡意,是故為不愛說是惡行。別離行者,雖有實言,但為別離行故是兩舌。若不為別離行而能別離者,是非兩舌。若不爾者,世尊亦當兩舌。世尊者慈愍異學故,過度為弟子,是以為別離行故惡。俱行者,即此二事,作不實及不虛如是惡口。是以惡口亦名兩舌。

問:云何綺語?

答:綺語者,不時、不誠、無義說。不時說、不誠、無義說,是三種綺語,分別為無量。不時說者,應說時不說、不應說時說。如婚姻歡會時,或有人說:「某族姓子!一切合會皆歸磨滅,萬物無常盛者必衰。君速捨此事。」彼說此言,佛、辟支佛、聲聞所稱,但非時說,故是綺語。不誠說者,若實想故邪說。如異學說:「我是薩雲若。」彼雖有實想但綺語。所以者何?此非薩雲若,但想爾。若為人說佛薩雲若者,是妄語。所以者何?本非薩雲若意。無義說者,笑歌舞愁憂說。是謂口惡行。

問:云何意惡行?

答:意惡行者,貪、恚、邪見,意所行惡,故曰意惡行。是三種:貪、恚、邪見。貪者,願他財物。

問:若願他財物是貪者,重說有咎,在念中故。彼中說,念者心欲、欲使作、他作喜。

答:此說非重,意欲爾故。念者,意欲爾欲作。此中不欲作而欲奪他物,貪故令此財物於我有。如是染污意著他財物中。貪者,向他物故說貪。恚者,逼迫他惡意。

問:云何邪見?

答:邪見者,業、果相違,無見。業相違、果相違、無見,是略三種邪見,若分別無量,如此異見是邪見。

問:云何業相違?

答:業相違者,淨不淨意、不淨淨意、俱一意。淨不淨意、不淨淨意、俱一意,是三種業相違。淨不淨意者,善身口意業不善果。不淨淨意者,不善身口意業善果。俱一意者,善不善身口意業善不善果。果亦如是。如分別業,分別果亦爾。天上苦、涅槃苦,如是比淨果不淨意。惡道樂、生死樂,如是比不淨果淨意。惡道苦非苦,如是比俱一意。

問:云何無見?

答:無見者,業、果、眾生無見。無業見、無果見、無眾生見,是謂三種無見。無業見者,無施無齋、無說無方便、無作善不善業。無果見者,作善不善無果報,無地獄、畜生、餓鬼。無眾生見者,無父母、無眾生生,世間無實沙門梵志,是謂邪見無量種。此是三種意。惡行無量種,一切惡所作因,相違一切善所作因。彼前戒中已說。

惡品第一真度說竟。

問:已說惡行。云何為愛?

答:愛者染、恚、慢。染、恚、慢是三種當知愛。愛者求,是三種總說一。

問:云何為染?

答:染者,欲、有、梵行著。欲著、有著、梵行著,是三種染。於中欲者五欲,色聲香味細滑,是依三種眾生各各著樂,餘事不爾。於中欲著者,女、男、不成男欲著。女欲男、男欲女、及不成男。不成男欲女、欲男。

問:前已說五欲著,今說女、男、不成男,非為過耶?

答:女、男、不成男,女、男、不成男是重於五欲中各各著,於餘事不爾。如世尊所說:「我不見餘色愛,如是男女色、如是五欲境界。」是故無過愛。欲有三種:微、中、上。微者男欲,中者女欲,上者不成男欲。是謂欲著。

問:云何有著?

答:有著者,欲、色、無色有。欲有、色有、無色有著,是謂有著。

問:如此欲著,前已別說女、男、不成男。今何以復於有著中說?

答:有著為眾生故說,欲著為煩惱故說。一切欲界法說欲有,若著彼是謂欲有。着色界法說色有,若著彼是謂色有。著無色界法說無色有,若著彼是謂無色有著。是以別說,故無咎。

問:云何梵行著?

答:梵行著者,得、未得、失著欲憂。梵行著已得便著、未得便求、失便憂,以此義亦應說欲有著。已得便著、未得便求、失便憂,如是欲有,梵行著各三,應說九。復次得女便著、未得便求、失便憂。如是男、不成男欲著,亦應說九種。如是有著梵行著,應說二十七。

問:可得爾梵行著是煩惱耶?

答:有。如世尊說三求,欲求、有求、梵行求。求、愛、染著是一義。復次如所說,欲及梵行離愛常念。

問:若爾者,梵行不可行。所以者何?有著故。復次若如所說,一切梵行者應有著。

答:應方便行,如釋種所行。釋種者,行梵行不著梵行,彼離罪福故。行道不以求果,求果者是說著我。以此戒、以此苦行、以此梵行生天上,及餘如是行著染污求,我何時當得梵行,使我生善趣中?若梵行著後世樂,樂愛所持,作非梵行生悔:「咄!我退。」是謂憂。是謂梵行著。

問:云何為恚?

答:恚者,己、親、怨故忿怒。己故、親故、怨故忿怒者,是三種恚。

問:云何恚,愛處說?

答:恚者求惡求,非愛耶?是已故四門中行,親怨故亦四門中行。

問:此云何?

答:為己及親未得樂求、已得令不失;已得苦欲捨、未得不欲令得。如是己及親四種為怨。未得苦欲使得、已得欲令不捨;未得樂欲使不得、已得欲使速失,是謂為怨求惡是恚。是以愛處說恚無咎。

問:云何為己故?

答:為己故者,三時求不利。三時名過去、未來、現在。如所說,彼為我求不利、當求不利、今求不利生恚,是謂為己三時求不利生恚。

問:云何為親?

答:親亦如是。如為己三時求不利生恚,如是為親三時求不利生恚。

問:此云何?

答:如所說,若我親愛彼,為此已求不利、當求不利、今求不利生恚,是謂親。

問:云何怨?

答:異怨家異。如所說,如我怨彼,為此已求利、當求利、今求利生恚。如是為怨求利三時生恚,是謂九種恚。

問:此恚、三惡行中恚,何差別?

答:此依方便生。惡行恚者,當知從無智瞋。

問:一切眾生九種恚為等不?

答:此住如畫水地石。此恚隨眾生,當知如畫水地石。眾生者若干種,當知恚有軟、中、上。如畫水即時壞;畫地少時若風雨及餘因緣乃滅;畫石至石住,無石乃滅。如是眾生若干種恚,或始生恚時便自責:「我不是。眾生者自然滅法,無量苦所逼自當滅。我無辜壞他故生惡意。」如是彼瞋自止,如畫水。或復生恚不能自制,若師善友慈愍呵責乃得止,如畫地。或復惡意不正思惟生恚,彼佛、辟支佛、聲聞不能止,與身俱滅,如畫石。是謂恚。

問:云何慢?

答:慢者,卑、等、上起意,以此猗故曰慢。復次稱量彼彼故曰慢。是三種:我卑起意、我等起意、我上起意。若有色富族術,我不如彼,故曰我卑起意。若有色富族術,我與彼等,故曰我等起意。若有色富族術,我於彼勝,故曰我上起意。

問:已說卑、等、上慢相。云何知此真度分別一切慢?慢有無量種,如麁雜中說。

答:卑者,邪、不如、極下慢。卑慢者三種:邪慢、不如慢、極下慢。邪慢者,我極作惡業,起貢高。不如慢者,受他稱嘆讚說:「善哉汝有大德。」聞已內懷歡喜:「於我云何得無爾乎!」極下慢者,懈怠作是念:「人不能趣勝。」是三卑慢。

問:云何等慢?

答:等慢者,我、貢高、不敬慢。等慢三種:我慢、貢高慢、不敬慢。我慢者,見五陰是我已,於惡中計功德。貢高慢者,受他恭奉。不敬慢者,不敬師長。是謂三種等慢。

問:上慢云何?

答:上慢者,大慢、慢大慢、增上慢。大慢者,於卑及等、我勝生慢。慢大慢者,於勝、我勝生慢。增上慢者,於未得勝謂得生慢。是謂三種上慢。是一切慢,從愛樂憂懼生,是以愛處說。

惡品第二真度說竟。

問:已說愛。云何無明?

答:無明者,非、邪、或智。非智、邪智、或智者,此三種是無明。無明者,癡假名,是分別字者說彼毀訾而立名。如人有惡子說無子,如是此無明惡明故說無明。

問:此云何?

答:非智者,有為、無為、不可說不知。有為、無為、不可說不知,是謂三種非智。

問:二種有為,受及不受。此中何者定?

答:有為者,受、不受、俱。若非智者,當知受癡、不受癡、俱癡。於中受者,陰界入。二種:自受、他受。不受者,草木牆壁比。於中若他受、若不受者,是當知不受。此中一一癡闇,是謂非智。如世尊說:「六更入非智不見。」如是廣如經所說。受名者,取義也。因業及煩惱癡意計我是我所,是名受。

問:無為是涅槃,是一云何說三?

答:無為者,有餘、無餘、俱。雖涅槃一無為,但事故說二種:有餘及無餘。有餘者,業及煩惱所受身,是說有餘。彼斷一切煩惱盡,作證已故有餘,是說有餘。無餘者,若此受陰捨,更不相續如燈滅,是涅槃此名無餘。於中一一及俱癡,是無為不知。

問:云何不可說?

答:不可說者,受、過去、滅施設。受施設、過去施設、滅施設,若不知者,是謂不可說不知。受施設者,眾生已受陰界入,計一及餘。過去施設者,因過去陰界入說。如所說,我於爾時名瞿旬陀。滅施設者,若已滅是,因受說。如所說,世尊般涅槃。復次過去施設者,制眾生斷。滅施設者,制有常。受施設者,制無。不受施設者,制有。彼中一一無知,是謂不可說無智。

問:已說無智。云何邪智?

答:邪智者,身、邊、盜見。見身、見邊、見盜,是三種邪智。邪者是顛倒,非如、不真同一義。身見者,我是我自在,我必爾,是我必爾,自在必爾,是身見。我必爾者,陰幻化野馬響水月形相似五陰,計著是我。是我必爾者,假借瓔珞樹果怨相似五陰,計是我所有。自在必爾者,芭蕉樹水泡沫相似五欲境界,計自在,如空聚邑。身見者,是身我所有。見如是,謂三種身見。

問:云何邊見?

答:邊見者,斷、常、俱斷常。俱是三種邊見受。邊者,非以道理是邊見。於中:斷常者,世間有常、無常、非有常非無常,有邊、無邊、非有邊非無邊,眾生有終、眾生無終、非有終非無終,是身是命如是比。俱者,有常無常、有邊無邊、有終無終如是比。是謂三種邊見。

問:云何盜見?

答:盜見者,戒、見、依。彼盜見從三中生:一戒、二見、三依。彼於中戒,第一真度已說,由此戒得清淨及受戒,是謂二種戒盜。此真實、餘虛非真,是謂見盜。計是真必爾,是亦說見盜身縛。依彼者,若依戒及見是五陰,由此故或戒或見計五陰淨,當知是戒盜。計五陰第一非餘,當知見盜是依彼。是謂三種盜見。

問:云何惑智?

答:惑智者,寶、諦、定中不了。寶不了、諦不了、定中不了。不了者,不決,疑、猶豫同一義。

問:云何寶?答:寶者佛、法、僧。佛寶、法寶、僧寶,當知是三寶。佛者普智,成就一切功德、離一切惡。

問:佛以何故名寶?

答:以此功德故,復次大慈大悲故、不空說法故、無事親故、難出世故如優曇華,如是不可計功德成就故說寶。法者方便及方便果,但此中說涅槃是法寶。彼佛處在一切法上。如經所說:「若有法有為及無為者,彼無為涅槃是第一。」此寶不敗壞故、滅諸苦故、至竟冷故、難得故、不可盡故,如是比故說寶。僧者,前聲聞中已說是寶。廣福德故、不違世尊教故、無上福田故、世尊稱譽故、不敗壞故、和合無諍故,如是比無量功德成就故說寶。

問:已說寶。云何為諦?

答:諦者,等,相,第一義諦。等諦,相諦,第一義諦,是三種諦。諦者,實有諦、真諦、不虛諦、如諦,故說諦。等諦者,方俗、族、學舉。方俗舉、族舉、學舉,是謂三種等諦。行種種事,故曰等諦。行種種事者,是智義。於中方俗舉者,必爾義。此事是我許某事某名,如水潤漬澤,如是比如是所舉,是謂等諦。族舉者,是我家法。學舉者,以威儀禮節為行,及解經想。復次晝食不夜食、不截草、夏不行,如是比行是謂等諦。

問:云何相諦?

答:相諦者,苦、集、道。苦諦、集諦、道諦是三相諦,以諦相觀故相諦。相者說生老無常,相者說幖幟。於中逼相苦諦,轉成相集諦,出要相道諦。滅者無相,此當別說。復次苦諦者陰界入,集諦者淫怒癡,道諦者戒定智。是謂相諦。

問:云何第一義諦?

答:第一義者,作、字、念至竟止。作、字及一切念至竟止,是謂第一義諦。作者身業,字者口業,念者意業。若此三至竟滅,是謂第一義諦,是涅槃義。

問:如佛說偈:

「一諦無有二,  若生生於惑,
 觀眾諦難陀,  是不說沙門。」

如四諦,云何說一?

答:此第一義故,說無有二涅槃。如此偈所說:

「觀眾諦難陀,  是不說沙門。」

以此半偈可知,不說餘諦無咎。

問:已說諦。云何為定?

答:定者,色、無色、無漏定。色定、無色定、無漏定,是謂定。定者,定心行義。於中色定者,色界禪無量,除入初、第二、第三解脫及初八,一切入。無色定者,四無色二,一切入。無漏定者,空、無願、無想,無漏禪無漏,無色定無漏,前五想及斷界定。此一切不決、疑惑、猶豫,是謂惑智。此亦是苦、非苦集盡道、非道惑。如是四諦,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十二種。於此惑智如愛處所說。無智處所亦說邪智邪見,前意惡行中已說。見盜亦如是。身見、邊見在苦三界,戒盜在苦道三界。復次愛亦思惟斷,如是分別說九十八使。

惡品第三真度說竟。

三法度論卷中


上篇:四阿鋡暮抄解

下篇:分別功德論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經咒語文章列表
大藏經·釋經論部目錄

【註音版】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

佛說盂蘭盆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捨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大目乾連始得六...

僧伽吒經

僧伽吒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在王舍城靈鷲...

【註音版】大輪金剛陀羅尼

大輪金剛陀羅尼...

十地經論

十地經論序 侍中崔光製 十地經者。蓋是神覺之玄苑。靈...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

彌勒菩薩所問經論卷第一 後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譯 如是...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

勝思惟梵天所問經論卷第一 天親菩薩造 後魏北印度三藏...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

涅槃經本有今無偈論一卷 天親菩薩造 陳世真諦三藏於廣...

佛說泥犁經

佛說泥犁經 東晉西域沙門竺曇無蘭譯 聞如是: 一時,...

佛說摩訶剎頭經

佛說摩訶剎頭經(亦名灌佛形像經) 西秦沙門釋聖堅譯 「...

【註音版】佛說迴向輪經

佛說迴向輪經...

摩訶止觀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隋天台智者大師說 門人灌頂記 止...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

佛說眾許摩訶帝經卷第一 西天譯經三藏朝散大夫試鴻臚...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

佛說稱揚諸佛功德經卷上 元魏天竺三藏吉迦夜譯 聞如是...

緇門警訓

重刊緇門警訓序 一性圓明人人具足。瞥然妄念遽爾輪迴...

別譯雜阿含經

別譯雜阿含經卷第一 失譯人名今附秦錄 初誦第一 (一...

【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佛教詞典】摩訶斯那

(雜語)Mahāsena,摩訶者大之義,斯那者軍之義。即大...

【佛教詞典】無倒迴向

【無倒迴向】 p1066 瑜伽四十七卷八頁云:云何菩薩無倒...

業力是如何形成果報的

業有三塊,我們看這個附表。 我們先看左上角有一個業...

道業未成,白白吃了常住這麼多東西

佛說法四十九年,就是講的因果,大乘經講的都是因果。...

世出世間之事不出於因果

我們以電波和影像來體會,有心念的電波發出去才會投影...

因為吃飯而下地獄,這樣太沒意思了

恭敬心不僅僅是對佛、對菩薩,對人、對萬事萬物都要生...

怎樣做一個合格的出家人

這是和每一個出家人緊密相關卻又常常被忽略的問題。特...

佛教是如何看待情感的

情感是生命非常奇妙的特質,微細而複雜,通常人們都生...

如我無心,則物亦隨無心而化矣

吾嘗靜而思之,天下未始有吉凶也。吉凶之生,生於毀譽...

做到這十三條,你還會有壓力嗎

1、壓力是是好事,它使人警醒,不會犯錯。即使有錯,...

世間的第一大事

我們在這個堂中是辦世間第一大事,何為第一大事?生不...

你留意過自己的父母嗎?(子女必看)

如果你在一個平凡的家庭長大, 如果你的父母還健在,不...

托缽生活的要義

釋迦牟尼佛出世說法之後,有很多人跟他出家修道,他們...

印順法師:唯人為能學佛

一、人類的特勝: 一般來說,人雖自尊心極強,卻都看...

【視頻】《藥師經》寺院版

《藥師經》寺院版

【視頻】《佛說佛名經》(萬佛懺)

《佛說佛名經》(萬佛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