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何謂「中陰身」

星雲大師  2012/06/26  大字體  護眼色

人死之後,到哪裡去呢?人死之後,在還沒有投胎轉世之前,他是一個‘中陰身’的地位。

什麼叫‘中陰身’?簡單的說,就是生死之間並不是沒有‘我’這個人了,我的心業還存在,這個心業就叫做‘中陰身’。

中陰身的生命有多長?在人生數十寒暑之後,轉世投胎為牛為馬,為天人為阿修羅;從這到那,可能數百年,可能是數小時,但中陰身的年齡究竟有多長?以經典論,中陰身只是生死中間的一個過渡,它可以長四十九天,也可能只是短暫的幾秒鐘之間。

在中陰身的階段,是靠著自己往昔的行為業力,在五趣六道中去找他的緣份轉世。有時候是隨著重的業力去投胎,有時是隨念的業力去轉世,有時是隨著習慣記憶,朝著印象深刻的地方走去。

中陰身是個一尺多長,類似幽浮的一個陰暗的東西,它在大氣虛空中飄浮,找尋它的歸宿。有時它會經過一道白色的長洞,穿過這個長洞,必定投生於善道,所謂天、人之類;如果是罪惡深重的人,他就會經過一個黑色的長洞,穿過黑洞,可能是地獄、餓鬼、畜生。就好像人間犯了罪刑被囚禁的人,送到那一間牢房都不是太嚴重,因為服刑完畢就可以出獄;中陰身投胎後,不管生在那一道,只要業報受盡,還是會有重新來過的機會。

人死之後在中陰身時,我們要預知它的未來,其實從往生時刻的屍體,也可以找到一點訊息,如「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畜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是可以測量的。

當中陰身尚未找到歸宿,在大氣裡浮沈的時候,在陽間的眷屬為他誦經、拜懺,這種祝福的心力會影響到他的去處與未來。誦經是家人和有德者對亡者未來轉世投胎所做的一種教化和引導,這是一種中陰身教育。

死亡不見得是值得悲哀的事,等於木柴燒完以後,中間有個火源接續傳遞到另一根木材,木材就會繼續燃燒,所謂薪盡火傳,人的生命永遠不死。所以人生對於未來不必畏懼恐怖,不必認為未來是幻滅的人生,你有信心生命不死,死得了身體死不了生命。所以吾人不要生死顛倒,心生恐怖,我們應該積極行善,以為未來找尋人生更高、更大的出路。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生命的無常,就是這樣迅速

死無定期,分三: (一) 思維南瞻部洲眾生壽命不定。...

中陰身的定義與壽命

中陰身的定義 自亡者斷氣,第八意識脫離軀殼,至轉世投...

於出入息中,精勤思維死想

過去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天,佛告誡...

我們哪天離開過這具骷髏

古大德常講,修行人三常不足,要少睡、少吃、少穿。因...

我們怎樣為死亡做準備

龍舒居士在這裡用起興的手法,最後落實在我們平時沒有...

遠離這九種橫死的因緣

《佛說九橫經》原文 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

【推薦】追求外在的物質,得不到真正的幸福

當初我學佛的一個因緣就是,覺得這個人沒意思,特別是...

相信念佛法門,緣於一次住院的經歷

本人能夠相信念佛法門,實際上比較感謝一次住院的經歷...

何謂「世間食」與「出世間食」

世間食有四食,即: (1)段食,亦作揣食、摶食、見取...

僧人受具足戒前所問遮難的內容及其意義

僧團為簡別出家者是否有資格求受具足戒,事先提出一系...

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尼

意思是乞士,稱呼年滿20歲的正式出家的男性佛教出家人...

何謂佛度「有緣人」

佛法中的有緣人,指的就是聞、思、修佛法機緣已經成熟...

每天念佛多少與行願有無

問: 淨土行人每天念佛念多少聲?法師曾開示說至少每...

觀音菩薩為何會示現成面然鬼王

《梵網經菩薩戒本》說:人命無常,過於山水,壯色不停...

《大吉祥經》中的38種吉祥事

根據《大吉祥經》的義註:古印度曾發生了關於什麼是吉...

要達到清淨心和功夫成片才能往生嗎

問: 弟子念佛老是會出現念頭不專一,心不清淨,是很難...

證嚴法師《靜思語錄》

1. 太陽光大、父母恩大、君子量大、小人氣大。 2....

瀟灑人生,坦然面對死亡

生命,是人類永恆的話題,也是一切宗教、哲學、文學、...

萬物皆為我所用,但非我所有

《論語》中有君子使物,不為物使,這句話說的是我們不...

恭敬讚歎地藏菩薩,即得超越三十劫罪

佛告普廣菩薩:未來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地藏...

只有工夫,不存工夫知見,是名真心

參禪人,由散亂心,參到有心,只有參禪心,無妄想心。...

【推薦】印祖一生教化的三十二字箴言

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真為生死,...

【佛教詞典】業起之源

亦名:起業之源 行事鈔·篇聚名報篇:「起業要托三毒而...

【佛教詞典】提舍

(術語)又作底沙。譯曰說,說法度人。探玄記五曰:提...

【視頻】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

淨界法師《瑜伽菩薩戒本》

【視頻】珠海普陀寺:道心、道風、道行

珠海普陀寺:道心、道風、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