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人生最美的心境

證嚴法師  2012/02/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一位老先生懷抱「我家門前清潔,別人家門也該乾淨」的心念,每天都去打掃街道。他以實際的行動來愛鄉里、愛別人。二、三十年來,不管是颱風、下雨,從未曾間斷過。

我曾經在電視上,看到一位真正富有的人—他不是物質富有,而是心靈上真正的富足。

他是一位六十多歲的老人,平時靠勞力維生。但每天清晨四點多,他就出門打掃市區的街道,以實際的行動,來愛鄉里、愛別人。他只要看到路面有凹洞,會設法把它補好,以免騎機車的人不小心摔倒。

他的妻子是位很賢淑的女人,雖然沒有任何妝扮,卻很美。她每天煮好早餐,就去找先生回來用飯。

記者問她:「你會不會找得辛苦?」老太太說:「是呀!有時候不知他掃到哪裡去了?我就到處找,看得眼睛都快花了!」

記者問老先生:「可曾想過要去遊玩?」他說:「從來沒有計劃過!」

他的休閑,就是打掃街道、撿拾垃圾、修補路面。他覺得「我家門清潔,別人家門也該乾淨」,這份關愛他人的心靈,正是他人生最美的心境!

他這麼做,有沒有影響別人呢?的確有人讚美老先生雖然沒有念什麼書,卻能如此奉獻社會,實在了不起!但有些人,卻認為他是神經病。

老太太跟先生說:「你每天做這些沒人做的事情,大家都笑你是瘋子喔!」老先生說:「那是他們的觀念不正確!」

多麼有智慧的老人啊!對呀!何必去在意別人的批評呢?只要是有益人群的事,就應趕緊利用時間去做。這才是最富有的人生,才能擁有最豐富的心靈。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故事文章列表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只有活在當下,才是最真實的人生態度

凱魯亞克的《在路上》中有一句:在路上,我們永遠年輕...

【推薦】你的生命不因別人的喜歡而存在

世界之所以精彩,是因為這個世間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

人該懶散還是精進

很多人認為現代人之所以心裡不安,是因為生活太緊張,...

妄想將導致人生的各種過患

人們生存在這個世間,因慾望驅使,就會引發與之相應的...

我能為社會做點什麼

我們總是在向外索求,從不想對外付出。修行正是要逆其...

突破障礙,超越自我,舞出生命

引生修學的動力,就是所謂的精進。有些人剛開始學佛是...

證嚴法師:最健康的人生

現在的社會,尤其令人感受到這種身心不調和的狀況。因...

他用八塊錢素餐溫暖了廣州

一家面積才67平米,人均僅10元的素餐館,竟引來一百多...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入於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捨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天台止觀有四本:一曰《圓頓止觀》,大師於荊州玉泉寺...

不老不死的「我」在哪裡?

波斯匿王向佛請問:我在未曾受佛教化之前,曾遇見迦旃...

八歲的沙彌

很久以前,當時的印度由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所統治。有一...

為別人留一條路

一個村莊坐落在沙漠地帶,村人趕集必須穿過那片氣候無...

從不遺失物品的婦人

過去有一個婦人,常常很自信地說:我不會遺失任何東西...

開飯店僱人殺生,同時要說假話,這樣犯戒嗎

問: 弟子開一個飯店,開飯店當然以贏利為目的,弟子...

【推薦】熱心公益皈依佛法的他,為何卻痛失愛子

接到了你寫給明道法師的信,悉知你的第三子,年紀才二...

大慧宗杲禪法心要——禪病種種

知道了用功方法之外,參禪之士尚須提防禪病,以防走錯...

應如何擴大自己的心量

問: 如果覺得自己心量狹小,沒辦法生起大悲心,應該...

有教養的人的十大特徵

一、守時: 無論是開會、赴約,有教養的人從不遲到。...

四十八大願——(第22願)菩薩一生補處

設我得佛,他方佛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必至一生...

遇到事情,先觀察自己很重要

覺察的智慧是內觀的,跟別人沒關係。就是不管你遇到什...

大安法師2023年新春開示

正月初一開示 | 柔忍 各位大德比丘、各位尼師、諸位優...

獵人與小鳥

有一群小鳥每天很快樂的飛翔,有個獵人很想捕捉它們,...

刻薄不賺錢,忠厚不折本

現在很多人認為誠實就是吃虧。其實,一個人如果失去了...

修淨土法門帶業往生

如來苦口婆心勸導眾生,勸諫我們老實念佛,修淨土法門...

吃素一天對環境的影響

美國經過研究,統計了一組數據,進一步佐證了吃素對環...

【佛教詞典】標幟

又作幖幟。謂彰表之義。系藉世間具體之名字、符號、器...

【佛教詞典】闕過

因明用語。闕遺不周之過失。為「支過」之對稱。又作闕...

【視頻】大安法師《波闍羅女的故事》

大安法師《波闍羅女的故事》

【視頻】佛光山《梵音清流》

佛光山《梵音清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