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95頁)   更多詞典列表

橫來機

又作橫來新受小機。謂於釋尊一代之說法中,未依次第聽...

橫拈

禪林用語。指師家之拈提評釋縱橫自在。又師家指導學人...

橫柱指合掌

為密教十二種合掌之一。又稱啼哩曳。即合掌之時,二掌...

橫掛絡

日本佛教所用袈裟之一。掛絡又稱掛子、絡子。今日本禪...

橫被

指披七條衣時,另外覆於右肩之衣。又稱橫披、橫帔、橫...

橫超大誓願

指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之第十八願。此願為四十八願中之最...

橫截

謂橫斷三界五趣生死之流,而往生於極樂世界。無量壽經...

橫豎

即橫與豎。與「縱橫」同義。有二義:(一)以次第謂豎...

橘夫人念持佛

為日本光明皇后之母橘夫人所造之念持佛像。指安置於法...

橘寺

位於日本奈良縣高市郡明日香村。本名佛頭山上宮院菩提...

樹下石上

謂坐於樹下之石上。指世尊成道之際,在菩提樹下金剛座...

樹下坐

梵語 vrksa-mūla,巴利語 rukkha-...

樹下思十二因緣經

全一卷。三國吳·支謙譯。又稱貝多樹下思惟十二因緣經...

樹王

樹中之王。有二說:(一)指菩提樹。(二)指波利質多...

樹提伽

梵名 Jyotiska,巴利名 Jotika。印度...

樹提伽經

全一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四冊。本經...

樹想

為觀無量壽經所說十六觀之第四觀。又作寶樹觀、樹觀。...

樹經

指經典。以梵文經典多刻於貝多羅樹之樹皮或樹葉上,故...

樹頭

指禪林中管理山林樹木之職僧。[禪林象器箋職位門、僧...

橋流水不流

禪林用語。形容超越一般常識見解之境界。蓋以常識之立...

橋樑

謂以橋樑之受人踐踏,比喻謙恭卑下而忍受他人之侮慢。...

根機、機緣等之意。即具有遇緣而發動之可能性,亦即堪...

機用

禪林用語。玄機妙用之意。大徹大悟之禪林師家,以拄杖...

機先

禪林用語。又作機前。原指事機之先兆;禪林中,形容一...

機如

(1632~?)明末臨濟宗僧。上海人,俗姓潘。號古...

機見

謂隨機感見。蓋眾生之機根不同,所見之國土或佛身亦異...

機宜

謂眾生皆有善根,故若欲度化,則隨應其機,而施之以適...

機性

指眾生之機根性質。蓋佛陀說法,乃隨眾生根性之不同而...

機法

機與法之併稱。機,根機;法,教法。法為能被、能化、...

機法一體

為日本淨土宗西山派及真宗之用語。此乃根據善導觀經疏...

機要

機,樞機;要,精要。又作要機。續高僧傳卷四(大五○...

機根

指教法所被之機,又指人之根性資質。又作根機。或作根...

機能

(1618~?)明末臨濟宗僧。湖北黃岡人,俗姓康。...

機教

指眾生之機與佛陀之教。謂眾生之根機各異,佛陀乃隨其...

機教相應

指佛陀之教法與眾生之根機相應契合。又作機法相應、時...

機感

機,機類;感,感應。謂眾生皆為具有善根之機,能隨機...

機語

禪林用語。指契合神妙機法之語句。蓋說法有契理、契機...

機緣

機,根機;緣,因緣。眾生之根機具有接受佛、菩薩等教...

機鋒

禪林用語。又作禪機。機,指受教法所激發而活動的心之...

機機

禪林用語。指師家之機與學者之機。又師家與學者之心地...

機應

機,指眾生之機根;應,指如來之應機化導。以眾生皆有...

機關

禪林用語。指師家為令學人得悟,而順應其根機所設之機...

機關木人

比喻五蘊之虛假。木人,傀儡之意。人之身心繫由五蘊假...

歷代三寶紀

凡十五卷。隋開皇十七年(597)費長房撰。又作開皇...

歷劫

謂經過劫數,乃形容長遠之時間。劫,梵語 kalpa...

歷劫迂回

為漸教之法門。以經歷三阿僧祇百大劫修行後方始成佛,...

歷然

即區別分明之意。華嚴經探玄記卷一(大三五·一一九上...

歷緣對境修

為修習止觀之一。又作歷緣對境修止觀。緣指行、住、坐...

澡豆

洗滌身體、衣服等污穢所用之豆粉。為比丘十八物之一。...

澡瓶天子

又稱「作瓶天子」。據佛本行集經卷十四至卷十六載,佛...

澤庵宗彭

(1573~1645)日本臨濟宗僧。但馬(兵庫縣)...

澤當比烏哲古岩洞

譯作猴子洞。位於西藏拉薩東南八十公里澤當鎮貢布山。...

濁世

原指亂世。於佛教則指塵世、凡界,乃謂充滿五濁之惡世...

濁劫

指濁惡之時期。劫,為長時,即五濁中之劫濁。即指減劫...

濁惡

指五濁與十惡。五濁,指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

濁惡處

指娑婆世界。娑婆世界為五濁與十惡所行之處,故有此稱...

濁業

三業之一。指依貪而生之身、口、意三業。俱舍論卷十五...

熾盛光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

全一卷。又稱大威德消災吉祥陀羅尼經、消災吉祥經。唐...

熾盛光佛頂

梵名 Prajvalosnīsah。乃釋迦佛之教令...

熾盛光佛頂法

略稱熾盛法、熾盛光法。指依熾盛光佛頂如來之本誓,為...

熾盛光曼荼羅

即以熾盛光佛頂為本尊所建立之曼荼羅。依經軌而有數種...

熾盛光道場念誦儀

全一卷。宋代遵式撰。收於大正藏第四十六冊。系依消災...

燒指

又稱燃指。即燃燒手指,表示信仰之誠摰。佛教有以身體...

燒香

梵語 dhūpana,巴利語同。謂於諸佛、菩薩、祖...

燒香侍者

為五侍者之一。又稱侍香。於禪林中,任此僧職者須於法...

(一)梵語 dīpa。音譯你播。即燈明。為六種供具...

燈王

即須彌燈王佛之略稱。為東方須彌相世界之佛。據吳·支...

燈光城

梵名 Dīpavatī。音譯提婆跋提城。為釋迦佛前...

燈光梵志

又作焰光學志。為釋尊過去世修梵行時之名。據止觀輔行...

燈來

(1614~1685)明末臨濟宗僧。四川墊江人,俗...

燈明

梵語 dīpa,巴利語同。略稱燈。指於佛前供養或室...

燈指比丘

原為佛世時王舍城中一長者之子,初生之日,其手一指放...

燈指因緣經

全一卷。後秦鳩摩羅什譯。收於大正藏第十六冊。記述王...

燈滅方盛

系佛陀於涅槃前對佛法終滅所作之預言。謂佛法將滅時,...

燈節佛供

西藏佛教於燈節(音譯局阿曲巴)時所供養物之總稱。包...

燈錄

又稱傳燈錄。指記載禪宗歷代傳法機緣之著作。燈或傳燈...

燈頭

即禪林中司掌燈燭之職稱。禪苑清規卷四街坊水頭炭頭華...

燈籠

安置燈火之籠狀器具,可避免燈燭為風吹熄,或蚊、蛾等...

燕坐

梵語 pratisajlayana,巴利語 pat...

獨一法界

謂一切諸法,平等真實,無妄無二,一法而融攝萬法,萬...

獨一善

系佛陀所說大小乘經典所具七善之一。依法華文句卷三之...

獨生獨死獨去獨來

謂人之生死,但獨自一身,無人可代,亦無有雷同。無量...

獨行不共無明

法相宗所立四種無明中不共無明之一。謂不與貪等俱起,...

獨明珠

又作異同珠。為「順明珠」(又作同異珠)之對稱。釋摩...

獨秉

即心念法。三種羯磨法之一。謂比丘懺悔作法之時,若事...

獨空

又作一空。語出大品般若經。謂諸法隨緣而皆無自性,如...

獨股杵

為密教真言行者所持金剛杵(梵 vajra,音譯跋折...

獨參

學人單獨進入師家之室,呈上自己對公案之見解,稱為獨...

獨眼龍

(一)一般指眇一目者;於禪林,則特指雖僅具一目而學...

獨菩薩教

指天台宗所判化法四教之第三別教。天台宗將佛陀一代教...

獨影境

法相宗所立三類境之一。謂依第六意識之妄想分別,浮現...

獨樂寺

位於河北薊縣西門內,距北平東方約九十公里。寺不知創...

獨頭無明

二種無明之一,五種無明之一。又稱不共無明。無明,即...

獨頭意識

法相宗所謂八識中,第六意識有明瞭、定中、獨散、夢中...

獨覺身

華嚴經所說融三世間十身之一。華嚴宗謂圓教之菩薩以真...

獨覺舍悲障

謂獨自修行,覺悟而離生死之人,徒能自度,難以生起大...

獨覺菩提

又作緣覺菩提。乃三菩提之一。謂獨覺之人自發菩提心,...

獨覺應

觀音三十二應之一。謂觀音菩薩應獨覺人之機類,示現獨...

盧至

(一)為佛世時舍衛城中之長者。又作盧遮。世稱盧至長...

盧至長者經

全一卷。全稱盧至長者因緣經。譯者不詳。收於大正藏第...

盧行者

即禪宗第六祖慧能禪師。俗姓盧,初在蘄州(湖北)黃梅...

盧舍那經

為江南敏法師所立二教之一,與釋迦經相對。華嚴五教章...

盧景裕

(?~542)北魏人。字仲孺,小字白頭。專攻經學,...

盧達斯

(Lyders, Heinrich; 1869~1...

盧遮那

(一)梵名 Vairocana。為佛之報身或法身。...

彌陀本願

指阿彌陀佛所立之誓願。阿彌陀佛在往昔為法藏比丘時,...

彌陀利劍

謂彌陀之聖號猶如利劍,可以斬除眾罪。蓋因稱念聖號,...

彌陀供

又稱阿彌陀護摩。為追薦及回向而行供養阿彌陀佛之修法...

彌陀頭

化主之一。於禪林,多擔任勸化讀誦阿彌陀經之職。現今...

彌帝麗尸利

梵名 Mitra?rī。罽賓國人。被認為系賢劫出現...

彌迦

梵名 Mekā。為佛世時之牧牛女。佛陀初成道時,來...

彌勒三尊

指以彌勒佛居中,法音輪菩薩居左,大妙相菩薩居右之三...

彌勒下生成佛經

全一卷。彌勒六部經之一。唐代義淨譯。收於大正藏第十...

彌勒下生經

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又稱觀彌勒菩薩...

彌勒上生經

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全稱觀彌勒菩薩...

彌勒上生經疏

凡二卷。唐代窺基(632~682)撰。又作觀彌勒上...

彌勒大成佛經

全一卷。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略稱彌勒成佛經...

彌勒六部經

又稱彌勒菩薩六部經。指敘述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及自...

彌勒寺

位於韓國全羅北道益山郡金馬面。七世紀初,百濟武王(...

彌勒來時經

全一卷。彌勒六部經之一。譯於東晉。譯者不詳。收於大...

彌勒受決經

全一卷。彌勒六部經之一。姚秦鳩摩羅什譯。又稱彌勒下...

彌勒信仰

指以彌勒菩薩為信奉對像之宗教信仰。在印度,早期即有...

彌勒淨土

指欲界六天中第四之兜率天。其內院常為補處菩薩所生之...

彌勒淨土變

即依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所造之彌勒淨土兜率天宮相...

彌勒菩薩

彌勒,梵名 Maitreya,巴利名 Mettey...

彌勒論師

彌勒,梵名 Maitreya。意譯作慈氏。佛陀入滅...

彌曼差經

梵名 Mīmājsā-sūtra。為印度六派哲學彌...

彌曼差學派

彌曼差,梵名 Mīmājsā,考察研究之義。印度六...

彌梯羅城

彌梯羅,梵名Mithilā,巴利名同。又作彌薩羅城...

彌樓山

(一)位於印度王舍城北方。為阿羅羅迦羅摩仙人居住之...

彌遮迦

付法藏第六祖。率有大仙八千,後逢付法藏第五祖提多迦...

彌盧

梵語 meru。意譯高。新譯華嚴經卷四十八(大一○...

彌遲伽塔

彌遲伽,梵名 Mrttika。據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

彌蘭陀王

彌蘭陀,梵名 Milinda,巴利名同。意譯作慈王...

徽宗排佛

指北宋徽宗皇帝尊崇道教,而排斥佛教之事蹟。徽宗寵信...

應人

謂應受人、天供養之人,即阿羅漢。亦稱應供、應真。南...

應土

二土之一,三土之一,四土之一。又作應化土。即佛應眾...

應化

又作應現、應化利生。佛、菩薩應眾生之利益而變現與眾...

應化佛菩提

又稱方便菩提。就佛三身而言,可分為三種菩提,應化佛...

應化法身

指自法身佛應現之佛、菩薩、人、天、鬼、畜生等無量身...

應化聲聞

四種聲聞之一。即佛菩薩為化導眾生,暫現聲聞身,以令...

應天寺

位於洛陽夾馬營。營在紋城東郊,為宋太祖誕生處,真宗...

應夫

宋代雲門宗僧。滁州(安徽滁縣)清流人,俗姓蔣。生卒...

應文

(1337~?)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之孫,後即位,...

應本

即應化身之根本。在天台宗,藏、通、別、圓等化法四教...

應用無邊

與「應化無方」之義同。謂佛菩薩為救度眾生而應現化身...

應作

(一)應機而示現。與「應現」、「應化」同義。謂佛菩...

應形

佛應眾生之根機而示現教化,稱為應形。義同於應身、應...

應身

梵語 nirmāna-kāya。又稱應佛、應身佛、...

應身記

「法身記」之對稱。指應身佛之記莂。即將來八相成道其...

應身與化身同異

謂於應身與化身之同異,諸經說法不同,如同性經、金光...

應供

梵語 arhat 或 arhant,巴利語 ara...

應受識

十一識之一。即塵識。塵識系由色、聲、香、味、觸、法...

應和宗論

為日本佛教史上之著名法爭,由我國曆來性相二宗之衝突...

應果

即阿羅漢果。阿羅漢,係梵語 arhat 之音譯,意...

應法妙服

指僧眾所披之袈裟。應法,謂與法相應而不悖於理。以袈...

應法沙彌

三沙彌之一。謂正合沙彌之位。沙彌,係受持出家十戒而...

應客侍者

方丈六侍者之一。即代為招呼客人之侍者。禪林象器箋職...

應病與藥

謂醫師針對病癥施藥,比喻佛菩薩等善知識應所對之根機...

應干

(1034~1096)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袁州(江...

應理圓實宗

略稱應理宗。為法相宗(唯識宗)之別名,係依解深密經...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為金剛般若經中之名句。又稱無住心、非心。與般若心經...

應庵曇華禪師語錄

凡十卷。又作應庵和尚語錄。宋代應庵曇華撰,守詮等編...

應慈

(1873~1965)安徽歙縣人,俗姓餘。字顯親。...

應滅擯

梵語 pravāsanīya。略稱應擯。義同於擯出...

應頌

梵語 geya,巴利語 geyya。音譯祇夜。又作...

應端

(1069~1129)宋代臨濟宗黃龍派僧。世稱法輪...

應應

為「法應」之對稱。法身之感應,稱為法應;應身之感應...

應聲即現彌陀

指觀無量壽經中說第七觀時,出現於韋提希夫人面前之阿...

應護

(一)諸佛菩薩為眾生之利益而應機化現,稱為應化;若...

闍嚩羅

梵語 jvālā。(一)意譯為光明。即謂由安住於無...

戲曲

凡是宗教,其儀式之原始型態大多含有戲劇之成分,最初...

戲忘天

又作戲忘念天、遊戲忘念天。此界天眾因耽著於戲樂,而...

戲海獰龍摩天俊鶻

禪林用語。鶻,屬於鷹類;獰龍、俊鶻,皆比喻才智出眾...

戲論

梵語 prapaca。謂錯誤無意義之言論。即違背真...

戴逵

東晉畫家及雕塑家。譙國銍縣(安徽亳縣)人,字安道。...

戴進

(1388~1462)明代畫家。浙江錢塘人。字文進...

擺?派

為我國雲南瀾滄江下游地區小乘佛教教派之一。主要流傳...

擊石火

禪林用語。形容極短暫之時間,亦比喻異常機敏。蓋擊石...

擊節錄

凡二卷。宋代雪竇重顯(980~1052)拈古,圓悟...

擦擦

小浮屠;即泥作之小塔。置於海濱,以鎮海之災患。元史...

擬人神

乃依人類形象與本性而假想之擬人化之神。此於古代希臘...

擬宜教

指天台宗五時教判中之第一華嚴時。擬者比擬,宜者機宜...

擬寒山詩

全一卷。元代臨濟宗僧中峰明本(1263~1323)...

擬聲

指鳴打殿鐘之最初三響。又鳴打大鐘一○八聲之最初三響...

擬講

日本平安時代以來,受敕命而任三會講師之僧人。另以正...

擬寶珠

為置於寺院之外椽,或橋之欄杆等柱頭上的裝飾。因其模...

斂衣

「提衣」之對稱。禪林住持入院時,披搭由開山所傳之袈...

斂鐘

斂,收之意。斂鐘,謂撞鐘終了之收音。禪苑清規卷二念...

檀尼迦

梵名 Dhanikā。佛之弟子。又作檀膩迦、但尼迦...

檀弘忌

又作前至忌。指死後六七日(第六個七日)之忌辰。[諸...

檀光

檀,梵語 dāna,佈施之意。以其佈施行之因,可得...

檀耳

栴檀樹耳之略稱。耳亦作茸,生於栴檀樹之茸,稱為檀耳...

檀那

梵語 dāna,巴利語同。又作旦那、柁那、拖那、馱...

檀林寶座

即指極樂淨土之寶座。檀林,指栴檀林。意謂在栴檀林樹...

檀契

檀,檀家,即信徒。檀契,指僧俗間之契合,尤指俗家對...

檀施

檀,梵語 dāna 之略譯,意即佈施、舍施。梵漢並...

檀拏

梵語 danda,巴利語同。又作檀荼、檀陀、但荼、...

檀特山

梵名 Dandaka。位於北印度健馱邏國。約今印度...

檀溪寺

位於湖北襄陽。東晉寧康元年(373)道安創建,有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