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87頁)   更多詞典列表

瞋斗詬地

禪林用語。又作嗔斗[口*後]地。為宋代之俗語,意謂...

羯專缽失遮薄底迦

意譯作不重受食。指一時受食,再度則不受。其義有二:...

羯磨阿闍梨

梵語 karmācārya,巴利語 kammāc...

羯陵伽國

羯[食*夌]伽,梵名 Kalivga。為南印度之古...

遮梨夜

梵語 caryā, carita, caritra...

[土*塞]缽

以麻布為器體,並塗漆以固定,而作成之缽。為鐵缽之代...

喜多迦文

為一種古代印度之文字。悉曇字記(大五四·一一八六上...

磚佛

又作磚佛、磚佛。系以泥土燒制而成之小形浮雕佛像,亦...

磨

謂研磨磚瓦欲使成鏡,乃比喻修道有所欲求則終不能成就...

琉璃

梵語 vaidūrya,巴利語 veluriya。...

琉璃壇

指以琉璃寶築造之戒壇。又作琉璃壇。宋高僧傳卷十一(...

琉璃燈

指供於琉璃觀音前之燈。又於佛前供燈以讚佛之教化,近...

琉璃觀音

三十三觀音之一。又稱高王觀音,香王觀音。高王觀世音...

慨古錄

全一卷。又作湛然禪師慨古錄。明代曹洞宗僧湛然圓澄(...

溈山

(一)位於湖南長沙寧鄉縣西。為衡山山脈之分支、溈水...

溈山三種生

溈山靈祐為接引學人證得大圓鏡智(佛智),達自由無礙...

溈山警策

全一卷。唐代溈山靈祐撰。為靈祐之語錄。全稱溈山大圓...

溈山靈祐

(771~853)唐代僧。為溈仰宗初祖。福州長溪(...

溈山靈祐禪師語錄

全一卷。為溈山靈祐之語錄。詳稱潭州溈山靈祐禪師語錄...

溈仰宗

我國禪宗五家七宗之一。屬南宗南嶽法系。以溈山靈祐(...

慈悲

慈,梵語 maitrya,maitrī,巴利語 m...

慈悲水懺法

凡三卷。唐代知玄(一作智玄)述作。系依據宗密之圓覺...

慈悲地藏懺法

凡三卷。譔者不詳。又稱慈悲地藏菩薩懺法、地藏懺法。...

慈童女

為佛陀過去世之名。在佛陀諸多過去世故事中(即本生譚...

慈雲

(一)比喻佛之慈心廣大,猶如大雲覆蓋世界眾生。雞跖...

慈雲寺

(一)位於山西天鎮縣城內。相傳始建於唐代,原名法華...

慈雲妙意

(1274~1345)日本臨濟宗法燈派僧。為國泰寺...

慈愍流

淨土教三流之一。指唐朝慈愍三藏慧日(680~748...

慈壽寺

位於北平阜成門外八里莊。系萬曆四年(1576),明...

慈賢

五代譯經僧。中印度摩揭陀國人。東遊入契丹,被尊為國...

慈藏

新羅僧。俗姓金。新羅王族出身,夙懷出塵之志,雙親喪...

漏盡意解

謂斷盡一切煩惱而心得解脫。為小乘阿羅漢之證果。維摩...

漏質

指有漏之體質。漏,煩惱之異稱。謂有煩惱迷染之身。鎮...

漏縛

漏,漏泄、滲露之意;縛,係縛之意;皆為煩惱之異稱。...

漢法本內傳

凡五卷。譔著年代與譔者皆不詳。又作法本內傳。本書記...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

民國初年湯用彤著。為民國以來有關我國佛教史實之著述...

滿分戒

(一)具足戒之異稱。相對於在家、沙彌之五戒、八戒而...

滿分清淨者

佛為滿清淨者,菩薩為分清淨者。佛與菩薩合稱滿分清淨...

滿月

唐代譯經僧。西域人。精通瑜伽法門及咒術。開成年間(...

滿月尊

為佛之德號。佛德圓滿無缺,猶如滿月,故以滿月喻之。...

滿字

指梵字之摩多(母音)與體文(子音)相合而成之全字,...

滿字教

大乘教義圓融具足,猶如字之完成,稱為滿字教。與半字...

滿足大悲人

指佛而言。蓋菩薩雖有大悲,然未至滿足,故大智度論卷...

滿足願

指阿彌陀佛之願心圓備。為阿彌陀佛五種力之一。即希求...

滿果

(一)指滿業所招感之果報。宗鏡錄卷五十(大四八·七...

滿泥

梵語 vande。又作漫提。意譯為禮拜。觀自在如意...

滿洲佛教

滿洲,即今東北九省,古名遼東。四世紀初,佛教即已傳...

滿座

其義有二:(一)指法會之最終日。其「滿」字乃圓滿之...

滿財長者

為佛世時印度一長者之名。據須摩提女經載,舍衛國王舍...

滿荼

梵語 manda。意譯為堅固、不動、無等比、遍周法...

滿都佉耶頌

梵名 Māndūkya-kārikā。又稱聖傳論(...

滿散

指法會圓滿日。即法會期滿,眾人散去之意。為「啟建」...

滿意

唐朝律僧。生卒年、籍貫皆不詳。風神峭拔,識量寬和。...

滿業

指圓滿有情之眾同分,而令各人諸根形量等殊別之善惡業...

滿馱

梵語 bandha。又作縛馱。即束縛之意。蘇悉地羯...

滿願

(一)指願望已滿。往生論註卷下(大四○·八三五中)...

漸次止觀

天台宗所立三種止觀之一。為由淺入深之觀法。又稱漸次...

漸江

(1610~1663)明末清初畫僧。安徽歙縣(今休...

漸悟

指須經順序修習,而漸入徹悟境地。又作漸了。為「頓悟...

漸教

指循序漸進而說之教法;即初說小乘,後說大乘,以淺深...

漸寫

指以數日書寫經文。為「頓寫」之對稱。即為法施而於數...

漸斷

指經長時間漸次破除煩惱。「頓斷」之對稱。謂三界九地...

漕矩吒國

位於阿富汗(Afghanistan)之古國。又作漕...

漁山

位於山東東阿縣西。又作魚山、吾山。魏之陳思王曹植曾...

熊耳山

位於河南盧氏南方,與永寧(今洛寧縣)為界。山之兩峰...

熊野山

位於日本紀伊國東牟婁郡。以山中有熊野坐神社、熊野速...

熊野比丘尼

於日本,以繪圖解說而勸人信佛之比丘尼。又作歌比丘尼...

熒惑星

(一)梵名 Avgāraka。音譯盎伽羅迦。為九曜...

爾焰

梵語 jeya 之音譯。又作爾炎、爾焰。意譯為所知...

獄卒

梵語 naraka-pāla。即指地獄之鬼卒。又作...

獄縛

眾生輪回於三界中,猶如系身牢獄,故形容眾生為三界之...

瑤光寺

北魏宣武帝於洛陽所建立之尼寺。寺在閶闔城門御道北。...

瑤花

即玉華宮。位於陝西鄜州宜君縣西南。唐玄奘三藏曾於此...

瑪拉達薄伽梵塔派

梵名 Marātha Bhāgavata。又作瑪拉...

瑪倉迦爾居

為西藏佛教迦爾居派潑結迦爾居支系之一。系潑結迦爾居...

瑪瑙

梵語 a?magarbha,巴利語 asama。七...

瑪瑙寺

位於浙江杭縣西湖寶雲山下。五代吳越王錢氏開創於後晉...

瑪德瓦

(1197~1276)梵名 Madhva。印度吠檀...

甄叔迦樹

甄叔迦,梵語 kij?uka,意譯赤色、肉色花。印...

甄叔迦寶

甄叔迦,梵語 kij?uka,巴利語 kijsuk...

甄迦羅

梵語 kavkara。古代印度數目之一。又作矜羯羅...

梵語 vicikitsā,巴利語 vicikicc...

疑見

十種邪見之一。謂於苦、集、滅、道等諸諦之理,心存猶...

疑使

五鈍使之一,十使之一。謂行者心神為疑惑所驅役而流轉...

疑刺

謂疑念能害善根,猶如毒刺之能害人。若信根堅定,則疑...

疑城

乃阿彌陀佛淨土中,以疑惑心修諸功德之行者所止之處。...

疑是解津

謂疑為知解之門路。三德指歸卷十八載,津,津濟之意。...

疑悔

有二義:(一)疑念與後悔。彌沙塞五分戒本(大二二·...

疑根

疑念深入於心,猶如樹根深植於地,故稱疑根。楞嚴經卷...

疑執

指疑惑之執念。於見道之時斷除。起信論疏筆削記卷一(...

疑惑

疑,梵語 vicikitsā,指心生疑念而不能安定...

疑結

梵語 vicikitsā-sajyojana,巴利...

銀閣寺

位於日本京都市左京區。本名慈照寺。屬於日本臨濟宗。...

銀輪王

為四轉輪王之一。於人壽六萬歲時出世,統治南贍部洲、...

軟賊

指名聞利養。因名聞利養能潛蝕行者之功德,壞其道心,...

銅板經

指於金鍱、銅板等金屬板表面鏤刻經文之經典。佛典中有...

銅柱地獄

以銅柱刑治罪人之地獄。指犯邪淫行、非處非時行、不淨...

銅鈸

為寺院法會所用金屬法器之一。又作銅盤。以響銅製之,...

銅輪王

(一)四輪王之一。為感得銅製輪寶之轉輪聖王。於人壽...

銅鍱部

巴利名 Tambapannīya。為部派佛教之一派...

銅鑼

為寺院法會時所使用法器之一。系由圓盆狀青銅片製成之...

銖衣

銖,為古代稱量輕重之器具名,指極輕極微之單位。故以...

閩南佛學院

我國現代佛學院之一。創辦於民國十四年(1925),...

閣主

閣,指寺院之殿堂;閣主,係指管理大寺院七堂伽藍以外...

梵語 āvarana,巴利語同。又作礙。全稱障礙。...

際史吒

梵名 Jyaistha,巴利名 Jettha。為印...

際醒

(1741~1810)清代僧。為蓮宗第十二祖。河北...

悉曇字 (ph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門之...

頗尼多

梵語 phānita。指煎熬甘蔗最初所得之濃汁。正...

頗勒窶拏

梵名 Phālguna,巴利名 Phagguna。...

頗羅墮

梵名 Bharadvāja。為印度古代婆羅門六姓之...

錦麝

指刺繡之佛菩薩圖像。又稱繡像、繡佛、繡帳。此類圖像...

領納

謂身心領受納得,感受快感、不快感。成唯識論卷三(大...

領解

理解他人所教,如所教而開悟,稱為領解。又作領悟、解...

颯秣建國

又作薩末鞬國。西域之古國名。為現今俄屬土耳其斯坦(...

魂神精識

指眾生之心識,亦泛指人之神識或物之精。又作精神、精...

魂祭

為日本神道祭祀先亡諸靈之行事。又作靈祭、盆祭、聖靈...

鳴沙餘韻

全一帙。日本矢吹慶輝(1879~1939)編。慶輝...

鳴道集說

凡五卷(或說一卷)。金代(十三世紀)李純甫(自號屏...

鳴鐘

指佛寺之敲鐘。鐘有大鐘與小鐘之別。大鐘又分晨鐘、齋...

鳳林寺

(一)位於浙江杭縣秦亭山(又稱葛嶺)之西。俗稱喜鵲...

鳳剎

佛寺之美稱。寺院之稱為「剎」,係梵語 laksat...

鳳凰

自東漢開始,鳳凰漸成為裝飾品之圖樣,其形狀類似極樂...

鳳凰山聖果寺志

全一卷。清代僧超干撰。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第一輯。...

鳳潭

(1654~1738)日本華嚴宗學僧。又作芳潭。攝...

鳳岩寺

位於韓國慶尚北道聞慶郡曦陽山。又稱陽山寺。為朝鮮佛...

(一)悉曇字 (ba)。悉曇五十字門之一,四十二字...

麼吒

系由日月定慧之淨眼所成之印明,為密教真言行者入道場...

麼洗

為梵語 māsa 之音譯,意譯為月。印度曆法,自陰...

麼麼

為梵語 mama 之音譯,意譯為我所、我的。為梵文...

麼麼雞菩薩

麼麼雞,梵名 Māmakī。又作忙莽雞菩薩、忙莽計...

麼羅庾

梵語 malayū。又作麼囉庾。指白檀之香料。學名...

鼻根

梵語 ghrānendriya,巴利語 ghān'...

鼻隔禪師

為「闇證禪師」之同義語。鼻隔,謂閉息六根而隔離六境...

鼻蟲

為有關因果之傳說。據經律異相卷三十七清信士臨亡夫妻...

鼻識

梵語 ghrāna-vijāna,巴利語 ghān...

齊己

唐末五代詩僧。湖南益陽人,俗姓胡。自號衡岳沙門。幼...

齊玉

(1071~1129)宋代淨土宗僧。霅川(浙江吳興...

齊安

(?~842)唐末僧。海門郡(浙江,一作海汀郡)人...

齊業身

指以宿業盡為齊限而入滅之佛身。為「齊緣身」之對稱。...

齊說齊聞

與「俱宣俱聽」同義。實大乘主張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所...

齊緣身

指以緣盡為齊限而入滅之佛身。為「齊業身」之對稱。乃...

梵語 mātsarya。心所之名。俱舍七十五法之一...

慳心

又作慳貪心。為六蔽心之一。心為慳吝貪饜之惑所迷蔽,...

慳法七報

據成實論卷十二、大明三藏法數卷三十所舉,慳吝說法而...

慳惜加毀戒

顯教十重禁戒之一。又作慳生毀辱戒、慳惜財法戒、故慳...

慳貪

梵語 mātsarya-rāga。慳吝貪著之意。即...

摶食

又作揣食、段食。四食之一,九食之一。段食有粗細兩種...

朅地羅樹

梵語 khadira,巴利語同。又作羯地羅、佉陀羅...

朅伽

梵語 khadga。(一)又作竭誐。意譯作刀、劍。...

朅伽毗沙拏

梵語 khadga-visāna。又作佉伽毗沙拏、...

朅盤陀國

梵名 Khabandha。又作渴槃陀、喝槃陀、喝囉...

寬朝

(916~998)日本真言宗僧。世稱遍照寺僧正、廣...

審祥

(?~742)日本華嚴宗初祖。唐代新羅國人。早年出...

寫真

即描繪真實之相貌,尤指人物相貌,乃今所謂肖像畫。法...

寫經

書寫佛典之謂。約起於西元前一、二世紀,即印度初期佛...

梵語 dhvaja,巴利語 dhaja。音譯為馱...

梵語 patākā,巴利語 patākā,音譯波多...

廢三顯一

系天台宗所立。謂佛陀說法華經以前之諸經教法皆屬權施...

廢立

系廢與立之併稱。廢,即舍棄;立,即存立。於天台宗謂...

廢前教

指佛陀說涅槃經時廢除以前所製定之部分戒律。如以前比...

廢詮談旨

謂廢舍言詮而直指其理。系法相宗所立。又作廢詮辨實。...

廢權立實

即廢舍法華經以前之權教,樹立法華一乘。又作廢三顯一...

廚子

又作佛龕、豆子。即安置佛像或經卷之器具。呈箱形,上...

廚庫三門

禪宗公案名。又作雲門廚庫三門。系唐代雲門宗祖文偃禪...

指奉祀佛祖、聖賢等神靈之所。又稱靈廟、塔廟、祖廟。...

廟產興學

指清末民初以來,主張利用全國廟產以開辦學校之風潮。...

廝禪

廝,乃相互之意。原指禪師與門人相互問答應酬,參究宗...

廣大行

西藏語 rgya-chen-spyod-pa。即於...

廣大智

佛之智慧廣大而不可思量,為最勝無上之智見,故稱佛智...

廣大會

阿彌陀佛三十七號之一。謂十方眾生得以往生極樂,皆因...

廣大轉

系六種轉位之第六,表示大乘極位之用語。謂證得泯絕迷...

廣中說略

系如來應機說法方式之一。將範圍廣泛之事,用簡略要語...

廣仁寺

位於陝西西安。又稱喇嘛寺。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

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

位於四川廣元縣北四公里處。為四川境內最宏偉之石窟群...

廣六度行

又作六德行。謂菩薩應廣修六度行,方能大弘法義。據成...

廣化寺

(一)位於北平德勝門大街內。為北平名剎之一。寺內有...

廣心

(1547~1627)明代臨濟宗僧。上饒(位於江西...

廣弘明集

凡三十卷。唐代律僧道宣(596~667)譔於麟德元...

廣目天

廣目,梵名 Virūpāksa,巴利名 Virūp...

廣印

(1566~1636)明代臨濟宗僧。槜李嘉善(浙江...

廣百論本

全一卷。又稱四百論頌、廣百論。聖天(提婆)造,唐代...

廣百論釋論

凡十卷。又稱大乘廣百論釋論、廣百論、廣百論釋。護法...

廣果天

廣果,梵名 Brhatphala,巴利名 Veha...

廣空

(1887~1970)福建晉江人,俗姓鄭。名照皆,...

廣長舌相

梵語 prabhūta-jihvatā,或 pra...

廣律

指內容詳備之律儀,即比丘、比丘尼之生活規矩。佛成道...

廣洽

福建人。曾於馬來西亞創建彌陀寺。其後任新加坡龍山寺...

廣修

(771~843)天台宗第十一祖(一說第十祖)。世...

廣狹自在無礙門

華嚴宗新十玄門之第二。此門乃就空間而言。又作諸藏純...

廣祐寺

位於遼寧遼陽城西門外。俗稱白塔寺。建於金代(111...

廣參

為「獨參」之對稱。於禪林,眾僧齊集參堂,一同參問宗...

廣教

佛教戒律有廣略二教。佛成道之十二年間,大眾清淨,無...

廣略本尊

指日本日蓮宗供奉之本尊形式。該宗之本尊有木像雕刻之...

廣略相入

謂廣門與略門二者相即相入。廣聚八萬四千佛法,示諸法...

廣略要

系廣、略、要之併稱。乃詮顯經論眼目的方法之一。涉及...

廣勝寺

位於山西趙城縣霍山之南。相傳該寺創建於後漢建和(1...

廣博仙人

廣博,梵名 Vyāsa。為印度六派哲學中吠檀多學派...

慧球

(一)(431~504)南朝劉宋時代僧。扶風郡(陝...

慧理

晉代僧。西印度人。生卒年不詳。於咸和(32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