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光大辭典】(第66頁)   更多詞典列表

崇善寺

(一)位於山西太原。始建於唐初,時稱白馬寺,明代重...

崇傳

(1569~1633)日本臨濟宗僧。京都人,俗姓一...

崇照

(?~1342)元代臨濟宗僧。晉寧(雲南)人,俗姓...

崇壽登子

禪宗公案名。又稱法眼識得凳子。為唐代僧法眼文益與雲...

崇福寺

(一)位於陝西長安。初,唐帝室自念起自太原,為報地...

崇福寺志

凡四卷。清代朱文藻撰,真源訂。收於中國佛寺史志匯刊...

崇慶寺

位於甘肅蘭州五泉山上。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

崇慧

(一)唐代牛頭宗禪僧。杭州人,俗姓章。生卒年不詳。...

崛山寺

位於韓國江原道江陵郡闍崛山。為朝鮮佛教禪門九山闍崛...

崑崙子

(一)又作崑崙奴。即崑崙國(南海諸國)之黑人。或對...

崑崙山

又作崑崙山、昆山。乃一頗具神秘性之山嶽。相傳,或為...

崑崙國

南海諸國之總稱。梵名 Dvīpatala。又作掘倫...

崑崙嚼生鐵

禪林用語。原謂囫圇嚼生鐵,既咬不動,又索然無味;於...

崔致遠

(857~904?)唐代之新羅文豪。慶州(慶尚北道...

崔浩

(381~450)北魏宰相。清河(山東)人,字伯淵...

常不輕菩薩

常不輕,梵名 Sadāparibhūta。又作常被...

常光

佛所具三十二相之一。即常圍繞佛菩薩身邊,晝夜恆照之...

常在靈鷲山

又作常在靈山。指釋尊之肉身,雖以八十歲為期而入涅槃...

常行三昧

天台宗所立四種三昧之一。又作般舟三昧。即依般舟三昧...

常行三昧堂

即依般舟三昧經,以阿彌陀佛為本尊,為修念佛三昧所設...

常住

(一)梵語 nitya-sthita。略稱常。為「...

常住心月輪

指吾人本有常住之菩提心,如同清淨圓明之滿月。於密教...

常住物

指常備供僧伽受用之物。又作常住僧物、常住、常什。如...

常住相似過類

因明用語。古因明之祖足目所立因明「似能破」十四過類...

常住教

又作雙林常住教。五時教之一。南朝劉宋之慧觀、蕭齊之...

常坐三昧

為天台宗所立四種三昧之一。又作一行三昧。依文殊師利...

常沒眾生

即指常沉淪於迷界,不得出離之眾生。又作常沒凡夫。北...

常見

梵語 nityadrsti 或 ?ā?vatadr...

常侍擲下筆

禪宗公案名。又作常侍擲筆。此公案係指唐代僧溈山靈祐...

常夜燈

指於佛前無分晝夜,不斷點燃獻供之燈。又作長明燈、無...

常忠

(1514~1588)明代曹洞宗僧。建昌(江西)人...

常念佛

謂長時間相續不斷的念佛。又作不斷念佛。即固定時日或...

常念觀音

謂長時期相續不斷的憶念觀音。出自法華經卷七普門品(...

常流

指凡俗之人物。又作常凡。從容錄第四十七則(大四八·...

常真

遼代僧。生卒年不詳。嘗住河北趙州開元寺。作俱舍論頌...

常寂光土

指諸佛如來法身所居之淨土。為天台宗所說四土之一。又...

常途

即指尋常所遵行之規則、道理;亦即不變之理。佛典中,...

常陸天德寺語錄

凡四卷。詳稱月坡禪師住常陸州岱宗山天德寺語錄。日本...

常凱

(1916~)福建晉江人,俗姓洪。法名禪即,以號行...

常啼菩薩

常啼,梵名 Sadāprarudita。音譯薩陀波...

常惺

(1896~1939)江蘇如皋人,俗姓朱。名寂祥,...

常智

即證得真實、無生滅變易之智慧。又稱常住智。諸法實相...

常無常

指常與無常。常,梵語 nitya,又作常住(梵 n...

常無常二身

即常身與無常身,為如來所具有之二種身。常身,為常住...

常愍

唐代僧。並洲(山西太原)人。嘗發大誓願,往生淨土,...

常說熾然說無間歇

唐代僧南陽慧忠回答一僧所問之語。意謂盡十方界之一切...

常數

(一)即指通常之理法。肇論(大四五·一六一中):「...

常樂寺

位於河南武安縣。寺後之鼓山有北響堂山石窟。本寺創建...

常樂我淨

(一)大乘涅槃與如來法身所具足之四德。又稱涅槃四德...

常潤

(?~1585)明代曹洞宗僧。南昌(江西)進賢人,...

常醉天

常醉,梵名 Sadāmatta。住須彌山第三層之夜...

常曉

(?~865)日本真言宗僧。幼性俊利,弘仁六年(8...

常總

(1025~1091)宋代臨濟宗僧。劍州尤溪(四川...

常轉如是經

即禪宗於印度相承二十八祖中,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羅之語...

常覺

(1927~)福建泉州人。幼年皈投崇福寺出家,於廈...

帶刀臥

又作帶刀睡。指右脅而臥。蓋帶刀者,佩刀於左腰,故左...

帶刀語

禪林用語。原指言語中藏有殺活自在之利刀;於禪林中,...

帶行

即伴隨賓客、尊宿而行之意。帶行之僧及行者,稱為帶行...

帶累

即牽連無辜,增添麻煩之意。亦即拖累。碧岩錄第四十七...

帶業往生

謂命終之後,帶著宿業,往生他道。業,即吾人之身、語...

帶數釋

梵語 dvigu,巴利語 digu。六合釋之一。指...

康有為

(1858~1927)廣東南海人。原名祖詒,字廣夏...

康村

為西藏佛教格魯派寺院中隸屬於紮倉下之一級組織,依僧...

康孟詳

東漢譯經家。其祖先為康居國人。以慧學稱名洛陽。獻帝...

康居國

西域之古國。系土耳其系遊牧民族建立之王國。自錫爾河...

康法朗

晉代僧。中山(今河南省內,或作河北定縣)人。自幼出...

康塔基伐那

梵名 Kanthakīvana,巴利名 Kanta...

康僧淵

東晉豫章山寺之僧。其祖先為西域人。生於長安,容止端...

康僧會

(?~280)三國時代譯經僧。交趾(越南北部)人,...

康僧鎧

梵名 Sajghavarman。音譯僧伽跋摩。三國...

康慶

日本七條佛師之第五代佛師,運慶之父。以雕造著名。與...

出家者、退隱者遠離村落所居之房舍。系以草木覆蓋而成...

庵中不死人

禪林用語。比喻人人本具之佛性。又作庵中不死人。庵,...

庵主

創建庵寺之人。原通於僧、俗。又作庵主。如景德傳燈錄...

庵主不顧

禪宗公案名。庵主,指宋代禪僧蓮華峰之祥庵主,為奉先...

庵主溪深杓柄長

禪宗公案名。即一庵主與唐代雪峰義存禪師藉杓柄而顯喻...

張三豐

(一)宋代武當人。又作張三峰。武當派之祖師,為技擊...

張大千

(1899~1983)四川內江人,名爰。為當代最傑...

張大帝

禪家所奉祀,護佑土地、伽藍之神;屬從有掌簿判官、感...

張之洞

(1837~1909)清代政治家。河北南皮人。字孝...

張公吃酒李公醉

禪林用語。又作張翁吃酒李翁醉。張、李均為我國最常見...

張少齊

(1907~)江蘇如皋人。早年曾入泰州佛學研究社、...

張仲仁

清末民初,湖北漢陽人。字純一,號一麔。久居蘇州,以...

張伯端

(984~1082)北宋道士。浙江天台人,字平叔。...

張君房

宋代「道藏」之總修校者。安陸(今屬湖北)人。生卒年...

張宏

明朝碭山(江蘇碭山縣東南)人。字君度,號鶴澗。生卒...

張廷榮

(1920~)湖北當陽人。中央警官學校畢業。曾任警...

張尚德

湖南人。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曾任中國文化學院講...

張拙

五代宋初人,生卒年不詳。曾舉秀才。因禪月大師貫休之...

張保太

清代乾隆時(1736~1795)之民間宗教教首。雲...

張若虛

(1925~1982)江蘇如皋人。皈依南亭法師。民...

張商英

(1043~1121)北宋蜀州(四川崇慶)新津人。...

張宿

梵名 Pūva-phalgunī。即二十八星宿之一...

張掄

南宋人。字材甫。高宗時,以詞章邀寵,任均州防禦使,...

張陵

(34~156)東漢五斗米道(天師道)之創建者。又...

張勝溫

南宋大理國利貞人,生平事蹟不詳。以繪畫著稱,尤精於...

張載

(1020~1077)北宋儒者。字子厚。鳳翔郿縣(...

張幔天網

禪林用語。即張開漫天大網,令一人亦不得逃脫;禪林中...

張融

(444~497)南朝劉宋、南齊時代人。字思光,吳...

強毒

強結毒鼓之緣,以殲滅其惡。又作強毒。即對於不信佛法...

梵語 prāpti。為俱舍七十五法之一,唯識百法之...

得一切如來智印如來

梵名 ?ā?vata-sarva-tathāgat...

得一切秘密法性無戲論如來

梵名 Vairocanah sarva-tathā...

得一望二

禪林用語。得一,謂得道精純;得一望二,即雖已得一,...

得人憎處

禪林用語。指得悟者之境地。因得悟者具有異於常人之氣...

得入

(一)即證得悟入佛道。維摩經卷中(大一四·五四四上...

得大勢明王

指大勢至菩薩(梵名 Mahā-sthāma-prā...

得自性清淨法性如來

梵名 Sva-bhāva-?uddha。為觀自在王...

得戒舍戒

即得戒與舍戒之併稱。又作發戒失戒。發得律儀、不律儀...

得果

指三乘之聖者各達成自乘之果法。如聲聞乘觀四聖諦,得...

得度

(一)蒙受教化,渡越生死之海,而達於涅槃之彼岸。引...

得格巴哈都爾

(Tegh Bahadur, 1621~1675)...

得病十緣

即得病之十種因緣。據佛醫經載,即:(一)久坐不食,...

得益分

即唐代善導於觀無量壽佛經疏中,將觀無量壽經(略稱觀...

得恁軟頑

禪林用語。貶指不靈活、暮氣沉沉之修行者。為責罵修行...

得脫

得解脫之略稱。即了脫生死之苦,獲得涅槃之妙樂。或斷...

得魚忘筌

筌,又作荃。指既釣得魚,便忘其魚具。比喻既已成功即...

得勝

(1327~1387)日本臨濟宗法燈派僧。號拔隊。...

得勝堂

天帝(帝釋天)與阿修羅交戰得勝,令毗首羯磨建造最為...

得菩薩忍陀羅尼

為四種陀羅尼之一。又作能得菩薩忍陀羅尼、忍陀羅尼。...

得道

又作得度。道,指三乘各斷惑證理之智慧;得道,即三乘...

得道梯橙錫杖經

全一卷。又作錫杖經、得道梯橙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

得繩

即說一切有部所立十四不相應法中之「得」。謂一切有情...

得髓

謂得玄理之極致。與「得證」同義。即內心洞徹明晰而證...

從心流出

謂由大日如來心中流出眷屬諸尊。此諸尊皆由大日如來之...

從因向果

修行佛道時,從因位(例如菩薩位)次第進入果位(例如...

探竿影草

臨濟宗七事隨身之一、四喝之一。略稱探草。因其作用與...

探險

求法者之遊歷,經常是實質上的探險行為。如華嚴經入法...

探頭

禪林用語。原為刺探之意;於禪林中轉指師家之勘辨。臨...

探題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題者、探題博士。略稱博士。於敕會...

接人一路

即指接化學人之方法。一路,為方法、手段之意。景德傳...

接入圓

又作圓接通,圓入通。為天台宗所說的修行境界之一;亦...

接引

又稱攝引、接化。為引導攝受之意。謂諸佛菩薩引導攝受...

接心

日本佛教用語。又作接心會、攝心會。謂於一定之期間,...

接竹點月

禪林用語。謂欲連接竹竿以拍打月亮;意即懷有緣木求魚...

接足作禮

梵語 pādau ?irāsāvandati。全稱...

接物利生

即接引化導世間眾生,相應其種種機根,而給予利益。碧...

接待

即施與往來路人之所需要者。又稱攝待、門茶。於印度有...

接得

即親自接應修行僧,給予教化引導。與「接化」同義。或...

掩土

通稱土葬。即全身埋葬於土。掩土之法,掘地作窖,切石...

掩色

即掩隱白毫之色。指佛陀涅槃,或用於指高僧示寂。所謂...

掩室

閉室而不與外界接觸。指佛陀成道後,於三七日間,坐思...

掉悔蓋

梵語 auddhatya-kaukrtya-āva...

掉棒打月

禪林用語。即持棒欲打月,如同隔靴搔癢,無論如何亦達...

掉舉

梵語 auddhatya,巴利語 uddhacca...

掃地五德

又作掃地五種勝利。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雜事卷十四...

掃地真言

即密教建立曼荼羅土壇時,修飾並打掃壇地時所誦之真言...

掃除凡聖棒

即臨濟宗師家接化學人時所用八種方法之一。為臨濟宗八...

掃蕩門

為「扶起門」之對稱。又作推倒門。即師家接引學人時,...

掛角羚羊不見蹤

禪林用語。意指於言行上絲毫不留染污之痕跡。又作掛角...

掛真

指懸掛遷化尊宿之像於真亭。據禪林象器箋喪薦門載,真...

掛唇齒

禪林用語。又作掛唇齒。原謂唇夾於齒間,則不能吞物;...

掛絡

又作掛子、掛落、掛羅、掛子、掛絡、絡子。即通兩肩懸...

掛搭

又作掛單、掛搭單、掛錫、掛褡、掛缽。僧人遊方行腳,...

掛錫

禪林用語。與「掛搭」同義。又稱留錫。即懸掛錫杖之意...

深行阿闍梨

「淺行阿闍梨」之對稱。深行,深秘之行業,即初地以上...

推功歸本

即推業用之德,令歸根本之體。大日經義釋演密鈔卷二(...

推官

唐代官名,為節度使、觀察使等僚屬,宋沿其制,實為郡...

推撿

推測思考之意。心雖無形,然隨念之起動,有:未起(未...

授手

有多種含義,可類分三種:(一)即佛伸手引導眾生入淨...

授手印

於密教入壇灌頂時,本尊授予行者「外五股印」,而與灌...

授衣節

指陰曆九月。即支給衣物之時節。晚秋時,行者因未貯厚...

授戒

梵語 ?īla samādhāna。即授制戒,令受...

授決集

凡二卷。日僧圓珍著。收於大正藏第七十四冊。系譔者為...

授記

梵語 vyākarana,巴利語 veyyākar...

授記光

指佛為行者授記別時所照於行者身上之光明。大智度論卷...

授記品

即法華經二十八品中第六品。於正法華經稱為「授聲聞決...

授發菩提心戒

全一卷。唐代不空(705~774)譯。又稱授灌頂金...

授菩薩戒儀

全一卷。唐代湛然述。收於卍續藏第一○五冊。又作受菩...

授學無學人記品

為法華經二十八品中之第九品。於正法華經稱為「授阿難...

梵語 upeksā,巴利語 upekkhā 或 ...

舍父逃逝

與出自法華經信解品中「長者窮子」之譬喻同義。據傳,...

舍由六緣

又作舍心由六。據俱舍論卷十五舉出六種受因緣之斷壞而...

舍身

(一)梵語 ātma-parityāga。指舍棄身...

舍家棄欲

即出家成為沙門。舍離對家庭之愛著及五欲色味之貪愛,...

舍無量心

梵語 upeksāpramāna,巴利語 upek...

舍覺支

梵語 upeksā-sajbodhyavga,巴利...

舍囉梵

梵語 ?arāvam。意譯瓦碗。大日經卷二(大一八...

捺落迦

梵語 naraka。音譯那落、那落迦、那羅柯、奈落...

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

浮屠,指佛塔;七級浮屠,即七層高之佛塔。俗諺「救人...

救世

救濟世間人類之苦痛。又用作佛、菩薩之通稱,特以聖觀...

救苦齋

法會名。南朝梁武帝曾設之。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記載,...

救脫菩薩

此菩薩以救人病苦,脫離災難而得名。七佛八菩薩所說大...

救濟

原始佛教特別強調自迷中解放(解脫)而進入永遠之平安...

救護慧菩薩

救護慧,梵名 Paritrānā?aya-mati...

梵語 ?āstra。音譯設娑怛羅。意譯效、訓。即聖...

教內教外

即將佛陀之教化分為教內與教外二種。即:(一)教內之...

教化

(一)梵語 pari-pac。教,以善法教導他人;...

教化地

謂能教化眾生之菩薩地位;即指第八地以上之位。即第八...

教化地益

謂於往生極樂淨土所得五種果相(五功德門)之第五「園...

教化地獄經

全一卷。後漢安世高譯。又作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地獄...

教王經

又稱大教王經。一般指唐代不空譯之三卷教王經。金剛頂...

教王護國寺

日本真言宗東寺派總本山。位於京都下京區。本名金光明...

教主

一般指創教者、主持宗教教團者。佛教系由釋迦牟尼佛所...

教令輪

教令,指如來為教化利益眾生所發出之教敕。輪,原為武...

教令輪身

三輪身之一。行教令輪之身。如來為濟度逆惡難化之眾生...

教外別傳

(一)禪林用語。不依文字、語言,直悟佛陀所悟之境界...

教行

教與行之併稱。教,佛之教法;行,眾生依教起修。亦即...

教行信證

凡六卷。日本親鸞撰。全稱顯淨土真實教行證文類。略稱...

教行理

教、行、理三者之併稱。教,隨應機緣之教說;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