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常寂光土之略稱。又作寂光土。天台宗四土之一。即毗盧遮那如來所住之淨土。(參閱「常寂光土」4528)
(二)指理智二德。寂者,真理之寂靜;光者,真智之光照。悟得此真理、真智之境地,稱為寂光田地。[大日經疏卷一]
(三)(1580~1645)明代律宗千華派之祖。廣陵(江蘇江都)人,俗姓錢。字三昧。二十一歲出家,從雪浪洪恩習賢首之教觀,徹其宗乘後,遍尋名宿,受紫柏真可、雲棲袾宏等人所器重。同時從慧雲如馨受具足戒,精研毗尼。後歷衡山,登廬山,為江州之眾所延請而住東林寺。時池中白蓮不種自生,符合慧遠再來之讖,復自塔龕中得晉太尉陶侃所奉之文殊金像。師留錫衡山雉潭時,馴伏潭下之怪龍,於五台山建龍華大會講戒,興維揚(揚州)石塔寺。於金陵報恩寺說戒之際,該寺塔放光二十餘夜。又受都人之請,興寶華山隆昌寺,開千華大社,學侶雲集。弘光元年(1645),設壇於金陵,帝特賜紫衣、白金,文武百官迎謁於寺,敬稱國師。同年六月,於寶華山端坐入寂,世壽六十六。賜額「光明金剛」,謚號「淨智律師」。綜其一生,足跡遍海內,臨壇說戒凡百餘回,修建佛寺達一、二十所,專弘律法,為律宗千華派之祖。著有梵網經直解四卷(清乾隆時入藏)、十六觀懺法。寶華山在寂光之後,成為我國戒學之中心。[寶華山誌卷七、新續高僧傳卷二十八] p4500
上篇:寂用湛然 下篇:寂光海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