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佛教故事
慧律法師
大安法師
淨界法師
印光大師
夢參法師
佛經咒語
阿彌陀佛
觀音菩薩
地藏菩薩
佛法入門
佛學問答
念佛
智慧
福報
放生
因果
修行
戒淫
懺悔
【佛光大辭典】(第56頁)
更多詞典列表
毗阿沙
梵名 Vyāsa。古代印度傳說中之聖者。又稱吠陀毗...
毗耶老古錐
禪林用語。指住於毗耶離城之維摩居士。老古錐,指老練...
毗耶杜口
禪宗公案名。毗耶,為維摩居士所住之城市。吉藏之淨名...
毗耶窟
指禪院之方丈室(住持之居室)。乃因維摩居士之居室在...
毗首羯磨天
毗首羯磨,梵名 Vi?vakarman。又作毗守羯...
毗琉璃王
毗琉璃,梵名 Virūdhaka。又作毗流離王、毗...
毗紐女天
毗紐女,梵名 Vaisnavī。為七母女天之一,乃...
毗紐天
毗紐,梵名 Visnu。又作毗瑟笯天、毗濕笯天、毗...
毗紐天教
毗紐天,梵名 Vaisnava。又稱毗濕笯派。為印...
毗婆屍佛
毗婆屍,梵名 Vipa?yin,巴利名 Vipas...
毗婆沙
梵語 vibhāsā。註解書之名。又作毗婆娑、鞞婆...
毗婆舍那三行
毗婆舍那,梵語 vipa?yanā,觀之義;即以寂...
毗婆羅山
毗婆羅,梵名 Vaibhāra,巴利名 Vebhā...
毗嵐風
毗嵐,梵語 vairambhaka 之音譯。又作吠...
毗提訶洲
毗提訶,梵名 Videha。為須彌四大部洲之一。全...
毗睇
梵語 vidyā 之音譯。意譯作明咒。即指真言陀羅...
毗曇宗
又作毗曇學派、薩婆多宗、數論、數家。屬於小乘二十部...
毗盧印
毗盧遮那佛之法界定印。系照破法界之普遍光明定印,用...
毗盧性海
謂毗盧遮那佛之體性廣大無限,猶如大海。又作毗盧藏海...
毗盧帽
乃黃檗宗僧所用之帽。因帽上有毗盧佛像,故稱為毗盧帽...
毗盧遮那
(一)梵名 Vairocana。為佛之報身或法身。...
毗盧壇
即禪宗戒壇。禪宗戒壇由毗盧遮那佛之無限性海湧現故,...
毗濕笯史瓦閔派
梵名 Visnusvāmin。印度教毗濕笯派之一分...
毗濕笯富蘭那
梵名 Visnu-purāna。古印度教之聖典,係...
毗羅畢利多法會
錫蘭語 Veil pirita。意為「小保護」或「...
毗蘭若市
毗蘭若,梵名 Vairajā,巴利名 Verajā...
珂月
珂,玉之白者。以珂與月,譬指物之鮮白者。法華經嚴王...
苾芻
梵語 bhiksu,巴利語 bhikkhu。又作比...
苾芻尼
梵語 bhiksunī,巴利語 bhikkhunī...
苾芻草五德
據翻譯名義集卷一載,苾芻,指雪山之香草;以此草之五...
苻堅
(338~385)東晉時代之前秦王。字永固,一字文...
回心向大
梵語 mahāyānātiprativāhanār...
乘
梵語 yāna。音譯為衍那。有乘物、運載、運度等意...
乘戒
乘,指藉以開悟實相、出離生死之智慧;戒,指用以防非...
乘車節
梵名 Rathayātrā。印度教三大派之一毗濕奴...
乘津
乘佛菩薩船筏,渡生死之海。亦即指依佛法修持,能令眾...
倩女離魂
禪宗公案名。無門關第三十五則(大四八·二九七中):...
值佛
(一)即遇佛。遇值佛陀出世乃稀有而難得之事,故宗門...
值佛難
謂值遇佛陀出世、聽聞教法甚難。諸經論謂佛之出世,數...
借別名通
依天台四教之判,有以別教之名顯通教之義者,稱為借別...
借花獻佛
俗稱借他人之物以獻客,謂借花獻佛。典故出自佛本行集...
借香
禪門燒香形式之一。謂兩序出班上香時,向住持借香。借...
倚伏相乘
謂二者或倚或伏相乘密接之關係。倚,寄、依之意;伏,...
倚版
與禪版同。坐禪時所倚之道具,厚約一公分,長五十七公...
倚像
坐像之一種。坐時兩足垂下,或平行或交叉。另有丁子坐...
倒凡
即指顛倒之凡夫。凡夫隨情妄執,顛倒黑白,不知涅槃至...
倒合過
因明用語。倒合,梵語 viparītānvaya。...
倒我
四顛倒之一。我乃四大、五蘊假合而成,無實體可得;若...
倒見
顛倒事理真相之妄見。眾生以無常為常,以苦為樂,以無...
倒退三千
禪林用語。又作退倒三千。以戰爭敗北遁走三千里,轉喻...
倒離過
因明用語。倒離,梵語 viparīta-vyati...
倒懸
梵語 ullambana 之意譯。音譯盂蘭盆。人死...
俱不成過
因明用語。俱不成,梵語 ubhayāsiddha。...
俱不極成過
因明用語。俱不極成,梵語 ubhayāprasid...
俱不遣過
因明用語。俱不遣,梵語 ubhayāvyāvrtt...
俱生法
略稱俱生。即同時併生起而不相離之法。依俱舍論卷四謂...
俱生神
梵名 Saha-deva。屬天部。據舊華嚴經卷四十...
俱生起
梵語 sahaja。略作俱生。與「分別起」對稱。煩...
俱生惑
與生俱起之諸惑。如俱生之我執、俱生之法執、俱生之煩...
俱有因
梵語 sahabhūhetu。六因之一。又作共有因...
俱有依
又作俱有所依、增上緣依、俱有根。指與心、心所同時具...
俱有法
又作共有法。單稱俱有。同時存在為一類聚而互不相離之...
俱利迦羅龍王
俱利迦羅,梵名 Kulikah。意譯作尊敕。又作俱...
俱夜羅
意譯作隨缽器。即貯放匙、箸、[金*諮]、缽等之容器...
俱肥羅天
俱肥羅,梵名 Kuvera,或 Kubera,意譯...
俱舍
梵語 ko?a。又作句舍。譯作藏、繭、鞘。即包含、...
俱舍三家
指玄奘門下之普光、法寶、神泰而言。玄奘新譯俱舍論,...
俱舍宗
即依俱舍論而立之小乘宗派。我國十三宗之一。相對於成...
俱舍師
以俱舍為宗之師。系對以俱舍等論為宗之師而言,非專指...
俱舍曼荼羅
為日本平安末期之作品,藏於日本東大寺。其圖像系以釋...
俱舍論要解
凡十卷。日本淨土宗僧普寂撰。共分七門:(一)明論之...
俱舍論記
凡三十卷。唐代普光(七世紀)撰,故本書又稱俱舍論光...
俱舍論疏
(一)唐代神泰撰。今收於卍續藏第八十三冊。略稱泰疏...
俱舍論頌釋疏
凡二十九卷或三十卷。全稱阿毗達磨俱舍論頌疏論本。又...
俱品一分轉不定過
因明用語。俱品一分轉,梵語 sapaksa-vip...
俱珍那
又作俱陳那。據慧苑音義卷下載,俱陳,大盆之意;那,...
俱胝
(一)梵語 koti,巴利語同。又作拘胝、俱致、拘...
俱胝一指
禪宗公案名。又作俱胝豎指、一指頭禪。此公案述唐代俱...
俱致
(一)梵語 koti,巴利語同。又作拘胝、拘梨、俱...
俱迦利
梵名 Kokālika,巴利名同。又作瞿伽離、俱迦...
俱毗陀羅樹
俱毗陀羅,梵語 kovidāra 或 kudāra...
俱毗羅
(一)梵名 Kumbīra。又作鳩鞭羅、金毗羅、宮...
俱密
謂真如實相等之圓理,稱為理密;印契禁咒等之三密,稱...
俱發意轉輪菩薩
位於密教胎藏界曼荼羅虛空藏院,坐於虛空藏菩薩之右。...
俱會一處
往生極樂淨土而與諸上善人聚於一處。阿彌陀經(大一二...
俱解脫
梵語 ubhayato-bhāga-vīmukta...
俱遊行藏
天台宗於半、滿、顯、密,因隨時應機而有取舍之謂。法...
俱睒彌犍度
梵名 Kau?āmbīskandha,巴利名 Ko...
俱遜婆花
俱遜婆,梵語 kusumbha,巴利語同。意譯為紅...
俱摩利天
俱摩利,梵名 Kumārī。又作鳩摩利天、俱摩羅天...
俱摩羅天
俱摩羅,梵名 Kumāra。意譯為童子。又作鳩摩羅...
俱摩羅軌
指金剛童子之儀軌,即佛說無量壽佛化身大忿迅俱摩羅金...
俱緣果
梵語 mātuluvga,巴利語同。音譯摩登隆伽、...
俱縛婆羅門
又稱俱博婆羅門、救婆俱婆羅門。此婆羅門身犯百罪,命...
俱蘇摩
梵語 kusuma,巴利語同。又作拘蘇摩。花之音譯...
俱蘇羅
梵語 kusūlaka。又作厥修羅、祇修羅、瞿修羅...
俱攞缽底
梵語 kulapati。意譯作家主。求法高僧傳卷上...
函可
(1611~1659)明代曹洞宗僧。又作函可。惠州...
修二月會
又作修二(法)會。乃於二月初為祈求天下泰平等所舉行...
修十種善法如師子王
師子王,又作獅子王。據寶雨經卷五載,菩薩因修十種善...
修大方廣佛華嚴法界觀門
全一卷。略稱法界觀、法界觀門。隋代杜順述。本書原不...
修大涅槃得五事
據北本大涅槃經卷二十一載,涅槃,大滅度之義。大,即...
修正會
日本佛教用語。略稱修正。為日本佛教各寺院每年正月舉...
修生
由修行之功漸顯本有性德之謂。乃自後天之修行而得,與...
修因感果
修善惡之因,可感招苦樂之果。例如三種佛身中之報身即...
修多羅
(一)梵語 sūtra,巴利語 sutta。所指有...
修多羅藏
梵名 Sūtra-pitaka,巴利名 Sutta...
修色迦爾居
西藏佛教迦爾居派潑結派支系之一。南宋淳熙八年(11...
修行
含有實習、修養、實踐之意。宗教生活中,欲實現生活上...
修行本起經
梵名 Cārya-nidāna。凡二卷。後漢竺大力...
修行道地經
梵名 Yoga-cārya-bhūmi-sūtra...
修伽陀
(一)梵語 sugata。又作修伽度。意譯好去、好...
修忍五想
據菩薩善戒經卷五載,忍,安忍之義,即菩薩為化度一切...
修定三障
據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卷四載,修禪定時有三種障礙,能...
修定寺塔
位於河南安陽縣城西北三十五公里之清涼山南麓。修定寺...
修性
依修行始能成就者,稱為修;不待修行而本來具足者,稱...
修性不二門
天台宗之觀心法門「十不二門」之第三。修治造作之功,...
修法
又作行法、秘法、密法。在密教所修之加持祈禱等法,即...
修法阿闍梨
指密教修法中,作加持祈禱之阿闍梨。阿闍梨,即教授弟...
修法壇
即修法所用之壇。修法時安置佛像、三昧耶形,並配備供...
修得佛性
與「性得佛性」相對。此種佛性由現世修行而成就,而非...
修得性得
又作修德性德、自性得人功得。依修習而得,稱為修得;...
修習
梵語 bhāvanā,巴利語同。數數薰習之意。略稱...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全一卷。隋代智顗述。略稱坐禪法要、童蒙止觀、小止觀...
修造司
日本禪寺司營造之職者。其籌辦事務之處,稱為修造局。...
修惑
修道所斷惑(梵 bhāvanā-mārga-pra...
修惡
天台宗用語。為相對於「性惡」之稱。謂惡為眾生本有之...
修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
全一卷。又稱華嚴奧旨妄盡還源觀、妄盡還源觀、華嚴還...
修道
梵語 bhāvanā-mārga。數數修習道之意。...
修德寺
位於韓國忠清南道禮山郡德山面。知明法師創建於百濟法...
修禪六妙門
全一卷。隋代智顗撰。又作六妙法門、六妙門禪法。略稱...
修禪寺
屬日本曹洞宗寺。位於靜岡縣田方郡修善寺町。空海之弟...
修齋
畢行齋會之謂。又會聚僧眾而供齋食,稱為齋會。 p4...
修羅
梵語 asura。音譯阿修羅、阿須倫、阿蘇羅、阿素...
修羅妄執
修羅之本性憍慢,執著之念強,雖被種種教化,其心不為...
修羅宮悉地
密教有成就阿修羅法之悉地,此法乃生於修羅宮殿之法。...
修羅琴
阿修羅之琴。欲聽之則無彈者而隨意自出聲,此乃阿修羅...
修羅窟
指阿修羅王所住之石窟,大都在深山幽谷中。[大唐西域...
修羅戰
指阿修羅王與忉利天帝釋之戰鬥。修羅有美女而無好食,...
修羅隱藕絲孔
阿修羅王與帝釋戰鬥,大敗而走,欲遁無所,以神通力潛...
修證
指修行與證悟。蓋修行與證悟原本不二,宜應相輔相成;...
修證不二
修行與證果不異之謂。表示禪家證果之後尚修坐禪而無礙...
修證儀
為證理而修行之儀則。即記錄禮拜、懺悔、禪定、觀察等...
修懺要旨
全一卷。宋代知禮(960~1028)撰。本書旨在依...
修驗道
日本宗派名。其主旨以修持咒法,證得神驗為本義,故強...
倭藏
指日本江戶(東京)寬永寺以活字版印行之大藏經。乃由...
倫理宗教
(Nithi Dharma or Ethical ...
兼行六度品
指天台觀行五品中之第四品。法華經分別功德品就如來入...
兼但對帶
天台宗五時判教中,前四時之名目。第一華嚴時,圓教兼...
兼利
自利而利人,是為人我兼利。此乃大乘菩薩之基本精神。...
兼兩用中
對於「乃至」一詞的解釋方法之一。如舉一至一百之數,...
冥
冥,即幽冥、無法見聞者;反之,顯,即顯現、可見聞者...
冥一
混然而不可區別彼此者,稱為冥一。摩訶止觀卷一下(大...
冥心
冥合本有清淨之佛性如來藏心。亦即冥合本有清淨自性之...
冥加
(一)又作冥應、冥助。加,加被之意。謂冥冥之間蒙佛...
冥利
指冥冥中蒙佛菩薩加被之利益而言。又作冥益、冥應。法...
冥使
冥官之使者,即閻魔卒。據大智度論卷十六載,於地獄中...
冥官
冥界之官屬。於地獄輔佐閻王,對六道有情所犯之罪業,...
冥府殿
又稱十王殿。冥界十王所居之殿宇。中韓兩國常於寺廟中...
冥往
冥然而往他處,即死亡之義。蓋以佛教之輪回思想而言,...
冥思
佛菩薩之思慮,幽冥難測,非吾等凡夫所能窺知,故稱冥...
冥界
又作冥道、冥土。廣義指地獄、餓鬼、畜生等三道:狹義...
冥祇
冥界之神祇。如十王經所載之秦廣王、初江王、閻羅王、...
冥益
又作冥利。佛菩薩加被於人身之利益,非凡人所能覺知。...
冥寂
不見一物謂冥,泯絕諸相謂寂;乃形容真空之理。 p4...
冥眾
指梵天、帝釋、諸鬼神、閻魔王等非人眼目所能見之諸眾...
冥眾護持益
為現生十種利益之一。信仰彌陀者為四大天王、龍神八部...
冥祥記
南齊之太子舍人王琰撰。本書為佛教故事集,收錄有關觀...
冥通
冥,離諸相而冥寂;通,通融一切而無礙。乃讚歎真理之...
冥途
指死者所往之迷暗世界。又作冥土、冥府、冥塗、冥界、...
冥途鳥
俗稱杜鵑。啼聲淒厲,能動羈旅者之歸思。 p4056...
冥報記
凡三卷(一說二卷)。唐代唐臨撰。收於卍續藏第一五○...
冥陽會
指施食會。冥,即冥界之餓鬼眾;陽,即陽界之婆羅門仙...
冥資
為亡人資福,稱為冥資。譬如在親友死亡之日,延請法師...
冥道供
供養閻羅王及其眷屬之修法。又作閻羅王供。修此法可息...
冥機
於過去世曾修三善業,雖現在世未運身口業,然藉往昔之...
冥諦
為古代印度六派哲學中之數論哲學派所立二十五諦之第一...
冥薰
又作內薰。於本覺之真如內,冥冥薰習妄心,使生菩提心...
冥權
(一)指佛菩薩施於人之權巧方便。[維摩經序] (二...
冥顯
幽冥不可見聞者稱為冥,顯現而可見聞者稱為顯。[法華...
冥顯兩界
即冥界與顯界。冥界為死後之世界,顯界為娑婆之世界。...
塚間衣
又作塚間衣。十種糞掃衣之一。包裹死人,棄於墓地,撿...
塚間坐
梵語 ?mā?ānika。十二頭陀法之一。又作塚間...
塚間第一
指優多羅比丘。又作塚間第一。以其常離人中,於塚間思...
凌山
位於新疆烏什之北,天山之穆雜爾特嶺,其地約在今之拔...
凌雲山大佛
位於四川大渡河與岷江交會處。附近有凌雲山勝境,該山...
准胝觀音
准胝,梵名 Cundī 之音譯,又作準提、準泥。...
剜燈
謂刳(剖)身燃燈以供養佛。為釋迦佛本生故事之一。世...
剝皮
為釋迦佛本生故事之一。釋迦如來於過去世行菩薩道時,...
原人
(一)梵名 Purusa。(一)印度婆羅門教神名。...
原子論
即主張一切存在之物,皆由不可再分割之粒子,即原子所...
原妙
(1238~1295)南宋臨濟宗僧。江蘇吳江人,俗...
原志
(1628~1697)明末清初僧。鹽城(江蘇鹽城)...
原始佛教
又作早期佛教、初期佛教。一般係指相對於後來發展的大...
原始宗教
處於初期狀態之宗教,存在於尚無成文歷史之原始社會中...
原道
全一篇。唐代韓愈撰。韓愈一生力主振興我國古聖賢之道...
原肇
宋代臨濟宗大慧派僧。通州靜海(今江蘇南通)人,俗姓...
唐大和上東征傳
全一卷。日僧元開撰。又作唐鑒真過海大師東征傳、東征...
唐大圓
(?~1941)湖南武崗人。初皈依印光大師,修學淨...
唐中宗
(656~710)唐高宗之第七子,名顯,為武后所出...
上一頁
下一頁
蕅益大師
超度
打坐
禪修法門
真如自性
淨界法師
佛教故事
普賢菩薩
夢參老和尚
健康素食
拜佛
因果報應
嗔恨怨恨
人生感悟
明海法師
普賢行願品
佛弟子文庫 fodizi.tw
隨機推薦
文庫首頁
回頂部
全部欄目
網站郵箱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