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第十四難,心行平等難

證嚴法師  2011/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人有二十難,心行平等十四難;

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古行行出狀元;

生命原來本同源,何必區分貴與賤;

怨親一如無分別,心行平等亦不難。

四季的轉換,不同的氣候,分別有不同的景象,人當然也有不同的分別心。

佛陀要我們將自己的心調適平等,不要有分別心。尤其在人與入之間,關於各人的地位、名譽等,不要有貴賤的分別。但是談何容易!所以佛說人有二十難中,「心行平等十四難,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古行行出狀元。生命原來本同源,何必區分貴與賤,怨親一如無分別,心行平等亦不難」。要心行平等的確比較困難,因為心的運作易向外區分。

慈慧平行心平等

在大林慈濟醫院剛開幕時,本會宗教處有一位基層同仁,一個多月的時間都在大林幫忙,每天記錄全院上下的工作日誌傳回花蓮,讓我可以了解那邊的最新消息。

當他要離開時,院長別情依依送他到門口,忽然間對這位年輕人說,告訴你一個故事——在夏威夷海邊,有位白髮蒼蒼的老人,每當氣候有所變化,就有人來請教他天氣動向。他也會很準確地向大家報告:何時會下雨!何時有颱風!颱風距離夏威夷還有多遠等等的消息,所以大家都很敬重這位老人。

有一天,老人同樣走在海邊,又有人來問他,今天的氣候如何?老人回答:「今天收音機失靈,我的消息都是來自廣播。」大家原以為他料事如神,至此才恍然大悟。院長將故事說到此處,接著就告訴他:「你在這裡一個多月的時間,每天都將院內所發生的狀況寫出來,讓師父了解,如今你要回去了,這個工作要教誰替代呢?」

這段故事真的讓我很感動。院長雖然是醫院的大家長,但是他與同仁之間的關係,就如同父子般的情感。此外,他也能夠做到尊重年輕人,這就是前面所說的「不輕未學」。

接著談到「心行平等」,院長與基層員工打成一片,將他們視為自己的孩子,這就是平等心。如果每個人都能用這種親愛、平等的心念待人,我們的社會將會充滿溫情。

「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古行行出狀元」,每個人都有他本能的才幹,不一定人人都是萬能,但是都有各自的優點與專長。只要我們有興趣,願意用心學習,自然會懂得更多,做出來的事也將更成熟。

反之,沒有培養出興趣,就無法專心學習,每樣都想學,卻都學得不徹底,這樣就沒辦法學到真功夫。要知道,每個人都有各自的功能——例如媒體曾經報導,一位醫學系畢業生,畢業後重新報考餐飲科,將來想當廚師,這就是他的興趣。

這位年輕人,他如果對當醫師有興趣,就會成為看病的醫師。但是,他真正的興趣卻是烹飪、下廚房,所以他去學餐飲,將來融入醫學觀念做好營養調理,讓每位客人都有均衡的營養,其實這樣也很好。因為行行都能出狀元,若能用心為社會人群付出,就是最有價值的生命。

追溯生命本同源

所以說「生命原來本同源,何必區分貴與賤」,生命原本就有相同的起源。佛陀說六道輪迴,大地有無量無數的眾生,所謂眾生,就是指不同形態的生命——貓不是狗,狗不是豬,豬也不是牛,它們的形態各不相同。

因此,狗不會生豬,鴨不會生雞,它們的生命都有各自不同的基因,所以就會有不同的形態。然而同是人類,先天的構造就都一樣,大家都有一個頭、兩隻手、兩條腿,在六道輪迴中,人的形態是相同的依報,大家都是人,依報在地球上。

但是各人卻有不同的正報——你是你、我是我;我吃我飽、你吃你飽;你修你得,我修我得。同樣的境界,說不定你們看了很煩惱,而我看了很感恩;感受不同,結果就不同。所以,我們在人生道上,有一個共同的依報,同樣生在「人」的境界裡,卻有各自不同的際遇。

正報來自於人的心態,各人的心態絕不相同,所以佛陀教導我們,必須調整好自己的心。其實人與人之間,不需要分高低,也不需要分貴賤,因為再高的位置,即使名氣很大,所有的一切都很優越,然而也都是「一日之所需,百工斯為備」,食衣住行所需各項,都不是自己能獨力創造的,需要很多人同心合力地付出。

所以,每個人都要依靠別人而生活,同時也為別人提供生活所需,因此,還有什麼貴賤之分!

怨親一如無分別

心境若能突破,就會「怨親一如無分別」,沒有我們所怨恨拘人,也沒有我們特別親愛的人,擴大小愛,就能轉化成大愛,有了大愛,就會怨親平等,絕對沒有分別。如此一來,心行平等就不困難。

學佛就是要學一念心,如何調整好這念心,在心與境界交會時,常常保持平衡,沒有起心動念,也不會在境界中起煩惱。現代人的生活比較富有,所以總是不敢承擔責任,也不想去做比較辛苦的工作,動不動就會說:「我太辛苦了,壓力太大了,責任太重了!做超過時間了!」

這都是由於現代人把心放鬆了,懈怠心一起,自然就會起分別——分別辛苦與享受。有了貪享受的心,就會怕辛苦;心起了分別,行為的懈怠就接踵而至。

學佛應該要超越心靈境界,選擇了志願的道路就一心向前,這就是精進。在人與人之間,人與事之間,要時時間自己:今天我依報於此,抱持著怎樣的心情來融入這個境界,是否能共同承擔師父這分心願志向?

有句話說「發心如初,成佛有餘」,修行如果能將初發心好好把握恆持,內心就會輕安自在,無論怎麼辛苦也會甘之如飴,因為這畢竟是自己的志願。我們發心立願,「只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若能將心行調好,就會很平等,不會有分別、計較,所以要多用心!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深思此二十一事,可得道矣

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為眾多比丘弟子...

站在本來就沒有的角度來面對人生

依止空正見跟發心,他開始修行了。 第一個,安心如空之...

不可樂於聽聞而怠於實修

問: 師父慈悲,弟子學佛以來,一直很好樂聽經聞法。對...

有什麼看不開的呢

比捨是個出名的珠寶商人和經驗豐富的航海家。一次,比...

宣化上人:人為什麼來到這世界上

各位善知識、教授、同學們: 今天大家有緣同聚一堂,...

你的人生很多時候是浪費在閑扯淡上

有時候,我們可能心血來潮想要修行,不僅僅是閱讀而已...

聖嚴法師《我要活下去》

有一位退休的政要向我表示,他這一生輝煌時代已經過去...

四念處

四念住是佛教的人生觀,即時時刻刻要保持的四種正念:...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註音版】勸發菩提心文

勸發菩提心文...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花林窟,與大比丘眾千...

修行不在於找「境界」

修行學佛,重要的不在於找「境界」,最主要的應是「自...

愛的行動莫過於關懷

佛陀教我們要時時付出愛心,愛的行動莫過於關懷。一切...

證嚴法師:靜思懺悔

△ 人因自覺而成長,因自滿而墜落;自我批判的認錯心...

證嚴法師:惜時惜命

無論是學業、事業、道業,一切是時間的累積;好人活久...

不是境不順,是內心矛盾

江西雲居山真如寺,禪堂有明神宗皇帝御書的匾額楹聯:...

菩薩四十六輕戒之來求法不施予

《集頌》:1、他來求法懷嫌恨,恚惱嫉妒不施法。或作變...

唐代中原著名高僧一行和尚

一千二百六十年多前的唐開元年間,一位身披袈裟的和尚...

誑者,為護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

隨煩惱二十:言誑者,為護利譽,矯現有德,詭詐為性。...

夢參老和尚:占察善惡業報經

第1講 第2講 第3講 第4講 第5講 第6講 第7講 第8講 第...

蓮池大師不食肉的論點解析

(一)人不宜食眾生肉 (人者,仁也。五穀為養,五菜為...

散心念佛與至心念佛,兩者功德大相懸殊

聽說居士您念佛已久, 不知是否曾經註意深信, 切願, 求...

文殊菩薩為什麼要高舉寶劍

我們看到文殊菩薩的塑像,他右手拿著寶劍,很多佛像也...

散念佛號要做迴向嗎

問: 對平時的散念佛要做迴向嗎?應如何正確迴向發願...

不是念了幾聲佛號,就是念佛人

我們要思惟自己夠得上夠不上念佛人,不是泛泛悠悠念了...

慧律法師:勿在道場說是說非

說是說非是極不可取的行為。你如何知道事情的始末、對...

真如本性的功德一切都在

總而言之,大白牛車的啟動,我們講過有三個次第:安住...

【佛教詞典】出家律儀

【出家律儀】 p0482 雜集論八卷一頁云:依止何等補特伽...

【佛教詞典】鐵薩羅

劉宋比丘尼。師子國人。文帝元嘉十年(433),率比丘尼...

【視頻】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11-正依因性》

宏海法師《莫到老來方修道11-正依因性》

【視頻】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為何容易得感應加持》

淨界法師《受菩薩戒後為何容易得感應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