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第十三難,不輕未學難

證嚴法師  2011/03/09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佛說人有二十難,不輕未學十三難;

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

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

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

每天早晨,我們靜坐的時間實在不長。然而,雖然是短短的幾分鐘,卻能在一念靜寂時,聽聞大地的聲音——幾隻鳥兒總是輕柔地叫喚,群鳥也溫和地回應,這的確是很美的聲調。盡管我們無法明瞭小鳥彼此間對答的內容,卻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片充滿祥和的世界。

大地眾生何其多!萬物共住是一件多麼奧妙的事。「和」就是萬物共同的依據,彼此若能相互尊重,才能在和睦的世界裡共同生活。

佛陀時時警惕我們,人生有很多的困難,最難的就是度過心靈難關。在重重關卡中無法超越,只要心念一轉,就可以看破人我是非,透徹人生的道理。所以說「一理通,萬理徹」,如果破除了困難,我們的心就會很平和。

佛陀說修行人的心態有二十種困難,接下來是第十三難。

丈夫豈可輕少年

「佛說人有二十難,不輕未學十三難,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人人都有我見,這種自我的心態與見解,就是造成「心」的困難之因。我們要知道數學,不一定在學校裡,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以彼此教導與學習,互為師也互為徒。當老師的人,可以從學生身上得到很多東西;而老師為了教人,也必須精進探討,所以一邊教一邊也在學。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境界,即使是相同的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些都值得彼此分享。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在原地踏步,等到必須教人時,自己才會提起精進心,無形中就能學到更多,來求教的人,他們以不同的心境看相同的事物,也可能發現更好的方法。因此很多時候,在教的同時也就是在學。

有一位剛上中學的孩子,接受大愛電視台採訪。他的智識見解都十分成熟,此外,動作也非常利落。我們大人已走過幾十年的人生歲月,然而要學習一樣新事物,也不一定能像他如此熟練。那一天,看他在工作裡推著工人載重物的獨轉車,很輕鬆地將粗重的東西運送到目的地,甚至還用跑的。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懂得運用自己的智識,分辨眼前的工作應該用什麼方法完成,應該如何使力才能操作自如。

很多時候,人可以運用自己的本能(本具的智慧)來發揮良能,所以我們應該以謙虛、尊重的心,來看待四週圍的一切人事物。謙虛,才能擁有更寬闊的空間,如果太自大了,周圍的空間就會被自我填滿。

下一句是「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曾經種過田的人就知道,必須彎下身體才能插秧。我們待人要謙和,時時懂得禮貌和尊重,就像在種田一樣——插秧一定要往後退,每後退一步,就插好一列秧苗,人雖是向後退一步,工作則是往前增加了。

因此,待人處事如果能夠退讓一步,就會海闊天空,不需要與人爭論是非得失。學佛就是要做到「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如果時時謙虛、退讓,自然就能縮小自己,周圍的境界也就會更開闊。

接著是「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從前的聖人都十分謙虛,並且縮小自己。真正的聖人,必須超越種種人我是非的考驗,同時尊重大地眾生。佛陀說,一切眾生的智慧與佛平等,因此聖人敬畏後生。

老和尚與小沙彌

有句話說「後生可畏」,意思就是不是只有我行,後來的人比我還行。在禪宗公案裡,有這麼一段小故事——老和尚帶著小徒弟出門行腳,在山路上,小徒弟看老和尚輕鬆地走在前面,自己卻背著包袱跟在後面,心裡就想:「因為老和尚是有修行的人,才能如此輕鬆自在,所以我也要立志修行菩薩道,將來也要教化眾生。」

他立下了弘大的誓願。這一動念,前面的老和尚馬上轉頭說:「來!包袱讓我背,請你走前面。」小徒弟感到莫名其妙,師父怎麼突然對我這麼尊重,待我這麼好?老和尚輕聲細語,恭敬地說:「因為你發大心要行菩薩道,拯救天下眾生,所以我應該尊重你,讓你走前面,東西我來背。」

小徒弟恭敬不如從命。走著,走著,心裡又開始想:這樣多得意,多自在!自己只是發一念心,師父就這麼恭敬我,將來我如果再進步,就可以當大和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當他生起不可一世的自大心態時,老和尚又出聲叫他停下來,態度很不好地對他說:「把包袱背好,跟在後面走。」

小徒弟覺得師父真奇怪,剛才是那樣,現在又變成這樣。老和尚似乎猜透他的心思,就說:「剛才你很謙卑又發大心,願意精進認真以拯救眾生,這個志願很高貴,所以我尊重你。但是,現在你還沒成就,就想要博取別人的恭敬,實在太自大了,這是錯誤的觀念。」從這個小故事裡,我們就知道,謙虛自己恭敬他人,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對人謙虛,還要立大志願,這是修行人不可或缺的態度。學佛必定要具足謙和,才懂得尊重年輕、未學的人。所以「丈夫豈可輕少年」,大人物也是從無名小卒一路走過來的,因此不應該輕視年輕或資淺的人。

「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三人同行,另外兩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為善良正當的當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感恩及學習;然而,示現不良形態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因為他能讓我們提高警覺,反觀自我,所以也要尊重、感恩他。

日常生活裡,我們要彼此相教、相學,互為師徒,這就叫做「教學相長」。我們能夠當老師,就是因為有人願意接受教導,自己才能更精進去探究,總之,我們在世間要能夠心和謙虛,才能過著真正美滿的生活,學佛的心態不要有「缺角」,應該要學得圓滿,這才是真學佛者。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推薦】夢參老和尚談修行

離開紐約不到四年,這次重回紐約,我問了很多道友:有...

笑看得失,淡觀榮辱

一個人活在世上,目的是追求自己的幸福。到底什麼才是...

你追求感受,心性就沒有你的份

你要追求珍寶,你要放棄果報,這是不兩立的。你不可能...

求一份心安,坦然以對人生路

無相禪師行腳時,因口渴而四處尋找水源,這時看到有一...

宏海法師:信解行證

好各位,我們尊敬的上果下道和尚慈悲,各位在座的法師...

水喻成功人生的三種境界

一位年輕的商人被搭檔出賣,人財兩空,痛不欲生,決定...

學會忘記

一天晚上,我去看望一位遭人誣陷的朋友,吃飯時,朋友...

你有自我概念後,就看不清人生真相了

你有自我概念以後,你再也看不清楚人生的真相了,因為...

【大藏經】佛說分別善惡所起經

佛在舍衛國祇洹阿難邠坻阿藍。時佛傷哀諸所有生死之類...

【大藏經】【註音版】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弘化社32分本)...

【大藏經】思惟略要法

形疾有三:風、寒、熱病,為患輕微。心有三病,患禍深...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學佛者,可以把煩惱減少一點

人生煩惱的事真的很多,不過,我們學佛者,可以把煩惱...

在順逆境中不為所動

佛陀說睹境不動難,意思是:身在順逆境界之中,而能不...

證嚴法師:不說是非難

在日常生活中,有兩種表達彼此感受的方式,那就是「聲...

無位高權重,只相互尊重

「『如願行,如是行』,我們發了願就要走,就要去做,...

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

復次,龍王!若離妄語,即得八種天所讚法。何等為八?...

女人一生中最常得的心理疾病

於壓力過大,而又沒有及時得到解壓,長此下去的話,很...

僧濟法師的往生故事

東晉慧遠大師在東林寺率緇白二眾一百二十三人結白蓮社...

6種養顏補虛的豆漿

1、黃豆漿 用料:黃豆85克,水1200毫升(容量可根據個...

心念盡是貪愛,是長不出智慧來的

我們總愛想過去的事,過去都已經沒有了,還要回憶,把...

佛教徒的化妝與美容

早上醒來我會用智慧水洗滌臉,讓貪嗔的油垢不再污染本...

修行人為何還會生病

我在信佛,以至於出家之前,都很願意聽暮鼓晨鐘。 在二...

【推薦】有一盞燈是特意為他們點亮的

一個行路人因為太疲憊,躺在路邊睡著了。不久,一條毒...

聖嚴法師《念觀音,學觀音,做觀音》

2006年11月9日,這一天正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聖...

人之所以活的累就是因為想的太多

一位搞研究的學者問:整天在緊張忙碌地工作,研究做課...

哪怕是獨處,也不要去交那些損友

作為一個朋友,一定要講信譽。那這個信不欺的意思,也...

佛法讓煩躁心變平靜

從來我就是個性格暴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意氣用事起...

【佛教詞典】四聖言

【四聖言】 p0408 瑜伽三卷十二頁云:四聖言者,一、見...

【佛教詞典】酪味

天台宗以酪譬喻第二時的小乘教,為五味之一。...

【視頻】《圓覺經》男聲讀誦

《圓覺經》男聲讀誦

【視頻】惠空法師《法藏比丘因地菩薩行之典範》

惠空法師《法藏比丘因地菩薩行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