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調伏人生二十難》第十三難,不輕未學難

證嚴法師  2011/03/09  大字體  護眼色
佛說人有二十難,不輕未學十三難;

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

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

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

每天早晨,我們靜坐的時間實在不長。然而,雖然是短短的幾分鐘,卻能在一念靜寂時,聽聞大地的聲音——幾隻鳥兒總是輕柔地叫喚,群鳥也溫和地回應,這的確是很美的聲調。盡管我們無法明瞭小鳥彼此間對答的內容,卻可以感受到,這是一片充滿祥和的世界。

大地眾生何其多!萬物共住是一件多麼奧妙的事。「和」就是萬物共同的依據,彼此若能相互尊重,才能在和睦的世界裡共同生活。

佛陀時時警惕我們,人生有很多的困難,最難的就是度過心靈難關。在重重關卡中無法超越,只要心念一轉,就可以看破人我是非,透徹人生的道理。所以說「一理通,萬理徹」,如果破除了困難,我們的心就會很平和。

佛陀說修行人的心態有二十種困難,接下來是第十三難。

丈夫豈可輕少年

「佛說人有二十難,不輕未學十三難,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人人都有我見,這種自我的心態與見解,就是造成「心」的困難之因。我們要知道數學,不一定在學校裡,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大家都可以彼此教導與學習,互為師也互為徒。當老師的人,可以從學生身上得到很多東西;而老師為了教人,也必須精進探討,所以一邊教一邊也在學。每個人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境界,即使是相同的事物,也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些都值得彼此分享。

有時候我們常常會在原地踏步,等到必須教人時,自己才會提起精進心,無形中就能學到更多,來求教的人,他們以不同的心境看相同的事物,也可能發現更好的方法。因此很多時候,在教的同時也就是在學。

有一位剛上中學的孩子,接受大愛電視台採訪。他的智識見解都十分成熟,此外,動作也非常利落。我們大人已走過幾十年的人生歲月,然而要學習一樣新事物,也不一定能像他如此熟練。那一天,看他在工作裡推著工人載重物的獨轉車,很輕鬆地將粗重的東西運送到目的地,甚至還用跑的。其實,最主要的原因是他懂得運用自己的智識,分辨眼前的工作應該用什麼方法完成,應該如何使力才能操作自如。

很多時候,人可以運用自己的本能(本具的智慧)來發揮良能,所以我們應該以謙虛、尊重的心,來看待四週圍的一切人事物。謙虛,才能擁有更寬闊的空間,如果太自大了,周圍的空間就會被自我填滿。

下一句是「待人謙和如種田,插秧後退是向前」。曾經種過田的人就知道,必須彎下身體才能插秧。我們待人要謙和,時時懂得禮貌和尊重,就像在種田一樣——插秧一定要往後退,每後退一步,就插好一列秧苗,人雖是向後退一步,工作則是往前增加了。

因此,待人處事如果能夠退讓一步,就會海闊天空,不需要與人爭論是非得失。學佛就是要做到「與人無爭則人安,與事無爭則事安,與世無爭則世安」,如果時時謙虛、退讓,自然就能縮小自己,周圍的境界也就會更開闊。

接著是「聖人猶能畏後生,丈夫豈可輕少年」。從前的聖人都十分謙虛,並且縮小自己。真正的聖人,必須超越種種人我是非的考驗,同時尊重大地眾生。佛陀說,一切眾生的智慧與佛平等,因此聖人敬畏後生。

老和尚與小沙彌

有句話說「後生可畏」,意思就是不是只有我行,後來的人比我還行。在禪宗公案裡,有這麼一段小故事——老和尚帶著小徒弟出門行腳,在山路上,小徒弟看老和尚輕鬆地走在前面,自己卻背著包袱跟在後面,心裡就想:「因為老和尚是有修行的人,才能如此輕鬆自在,所以我也要立志修行菩薩道,將來也要教化眾生。」

他立下了弘大的誓願。這一動念,前面的老和尚馬上轉頭說:「來!包袱讓我背,請你走前面。」小徒弟感到莫名其妙,師父怎麼突然對我這麼尊重,待我這麼好?老和尚輕聲細語,恭敬地說:「因為你發大心要行菩薩道,拯救天下眾生,所以我應該尊重你,讓你走前面,東西我來背。」

小徒弟恭敬不如從命。走著,走著,心裡又開始想:這樣多得意,多自在!自己只是發一念心,師父就這麼恭敬我,將來我如果再進步,就可以當大和尚,受到更多人的尊重。」當他生起不可一世的自大心態時,老和尚又出聲叫他停下來,態度很不好地對他說:「把包袱背好,跟在後面走。」

小徒弟覺得師父真奇怪,剛才是那樣,現在又變成這樣。老和尚似乎猜透他的心思,就說:「剛才你很謙卑又發大心,願意精進認真以拯救眾生,這個志願很高貴,所以我尊重你。但是,現在你還沒成就,就想要博取別人的恭敬,實在太自大了,這是錯誤的觀念。」從這個小故事裡,我們就知道,謙虛自己恭敬他人,是一件多麼重要的事。

對人謙虛,還要立大志願,這是修行人不可或缺的態度。學佛必定要具足謙和,才懂得尊重年輕、未學的人。所以「丈夫豈可輕少年」,大人物也是從無名小卒一路走過來的,因此不應該輕視年輕或資淺的人。

「三人行裡我師焉,不輕未學並不難」,三人同行,另外兩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行為善良正當的當然是我們的老師,我們要感恩及學習;然而,示現不良形態的人,也是我們的老師,因為他能讓我們提高警覺,反觀自我,所以也要尊重、感恩他。

日常生活裡,我們要彼此相教、相學,互為師徒,這就叫做「教學相長」。我們能夠當老師,就是因為有人願意接受教導,自己才能更精進去探究,總之,我們在世間要能夠心和謙虛,才能過著真正美滿的生活,學佛的心態不要有「缺角」,應該要學得圓滿,這才是真學佛者。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如何在不同場合守住妄語戒

佛教講,我們造業的方式有三種:身、口、意。口業佔了...

修行法語

1、一個人要改變只有他自己想要改變,所以你的目的就是...

五戒善法為做人應知應行之原則

吾人生在世界,不只是要從自然界的萬物得到自身生活之...

修行的第一件事就是改造我們的業力

在祖師大德的判教當中,把我們整個大乘的成佛之道分成...

蹲下去是為了跳得更高

退一步風平浪靜,讓一步海闊天空。 當身處逆緣時,我們...

謙虛十要

世上任何事物,都有外貌。外貌乃內心之窗;心有所思,...

如果,今天就是生命的最後一天

《普賢菩薩警眾偈》曰: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

星雲大師《六根互用》

我們必須引導自己的六根,超越五欲六塵的業惡,來達到...

【大藏經】【註音版】維摩詰所說經

維摩詰所說經...

【大藏經】【註音版】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卷第一 妙法蓮華經卷第二 妙法蓮華經卷第三...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註音版】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消除苦的妙方

當旭日東昇,窗外的一草一木漸漸明朗,鳥聲啁啾,萬物...

愛人者人恆愛之

人們常問:天堂、地獄在哪裡?就在人間! 如果每一個...

飽滿的稻穗

佛陀常常警惕弟子,即使已經智慧圓融,更應含蓄謙虛,...

證嚴法師:生死之間

比如在慈濟醫院中,最近有兩件個案,一件是父與女,另...

順著道德去做,就能得到五種福報

《周易》講: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讓生命每一刻都變得有意義

一切依發心而定 懂得如何過日子極為重要。我們必需知道...

如何克服節後綜合症

長假早已悄然結束,短暫的閑暇,似乎打亂了往常的生活...

惠空法師《從佛法觀點談感情問題》

感情問題,從佛法立場來看,勢必從生命現象的角度分析...

妙蓮老和尚:人最折福之處是什麼

就是嫉妒障礙!看人家做好事總是眼紅、心裡不是滋味,...

神奇的誦經聲

在一座山上有一茅舍,住著一個比丘僧。比丘對佛法真可...

永遠都是自己的錯

我們的生命中,可能還是有很多眾生、有很多緣並不是投...

從愚癡造業到持戒念佛

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

何可心靜,何可忘情

問: 何可心靜,何可忘情?心燥由萬事起,情卻為一人...

做任何事情都要善用其心

諸位菩薩慈悲,諸位道友慈悲。凡是發心的到了這個法會...

見佛生歡喜得生天

過去南印度有一個習俗,家中未成年的女孩必須早起,將...

末法時期還能發輪迴度眾生的願嗎

淨土祖師講願立則道業可成發願為先。那我們該發什麼樣...

【佛教詞典】盡智無生智

【盡智無生智】 p1286 瑜伽五十五卷十八頁云:何等名為...

【佛教詞典】三十棒

乃禪林師家指導學人所用方法之一,棒打之目的在於警策...

【視頻】遁入空門,就能萬事皆休嗎

遁入空門,就能萬事皆休嗎

【視頻】淨界法師《優婆鞠多尊者與魔王的故事》

淨界法師《優婆鞠多尊者與魔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