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證嚴法師的慈濟世界

陳慧劍居士  2011/01/13  大字體  護眼色

一、初訪靜思精舍

1981年十一月,一個密雲布天的日子。我和台北顏宗養居士到達花蓮,初嘗北回鐵路莒光號火車的滋味。

台灣的環島鐵路,到現在為止,還有南台灣屏東縣的枋寮——台東這一段一百公里左右的缺口等待‘接榫’,如果一旦接榫的話,那麼你從全島任何一個點上車,便可巡迴三萬六千平方公里的福爾摩沙一週。從一個觀光客的眼睛來看,有了環島鐵路,可以使自己的眼睛,多灌些椰雨蕉風,多映些紅男綠女,看些明山秀山水;但是從一個濟學觀點來看,這個土星環型的鐵道通了,全島在一瞬眼間,便壓成了一個現代模式——到那時‘飛快車’票一張在手,‘知本溫泉’,也就是‘台北溫泉’了,而且。這裡的一千九百萬的人民,在生活需求上,現代的意識上,都也變成了一個味覺了。當民國六十九年,台北花蓮‘自強號’,‘莒光號’接通之後,花蓮馬上‘甦醒’了過來,彷彿一個村少婦,突然間容光煥發,於是台北到花蓮的這一條鐵軌的火車,變成了供不應求的火柴盒,而登上火車的‘台北花蓮人’,一個個被壓成了火柴榛,而他們所爭的,只是要換一換台北的污濁空氣與嗅一嗅東台灣鄉野的泥土香。

第一次坐這種分秒必爭的‘現代火車’,三個小時十五分鐘,到了‘花蓮新站’,這個站比台北的偉大火車站,要舒坦多了。我們下車,搭上一輛‘的克’,一聲‘功德會’,那位(看來是阿美族)司機老爺,駕著他的裕隆二二○○,十五分鐘之後,經過上美侖,加裡彎,北埔——我二十年前曾經棲息徘徊的地方,到了新城的‘康樂村’,由‘蘇花公路’輚入一條向秀林鄉(山地鄉)窄窄的柏油道,行了三百多公尺,再向田間的椰林一轉,便停在一座洋灰色的建築物之前。……二十年前的花蓮,天翻地覆,在‘花蓮人’的眼前,是看不到的。而我這個離開花蓮二十八年之久的‘異鄉人’,便一下子凝結了。在十五分鐘,約十公里左右的路邊景物,我嗅不到一絲舊日氣息。除了飛機場,一切都已成了無奈的‘影塵回憶’!

我們下車後,拿出照相機,先到這棟房舍周圍拍了幾張外景,踅過一個圓形花圃,進了覿面聳立的‘靜思精舍’大殿9這座大殿面積有一百五十平方公尺,四十多坪),大殿上,正面供著一尊一公尺多高孔白色的釋迦牟尼佛,右邊一尊是同色的觀世音菩薩,左邊一尊是地藏王菩薩,清淨莊嚴。我們拜佛之後,有一位比丘尼師問我們來自何處 我說是台北來,要拜訪‘慈濟功德會’的證嚴法師。

他便把我們引到大殿後面一棟比大殿還略大寮房前面,在這裡,我們看到了久已敬仰的佛門大德比丘尼——靜思精舍住持,‘佛教慈濟功德會’會長——清淨無塵,清瞿淡泊的證嚴法師。

二、故園舊事如夢

進入靜思精舍寮房的客廳,裡面有幾位居士正在為他們的‘慈濟月刊’做發行工作。客廳的四壁,掛滿了從1966年以來,歷年政府頒發的獎狀,獎牌,匾額,還有蔣經國先生,謝東閔先生,以及林洋港先生到精舍來參觀,與證法師合照的大幅照片。我與法師寒暄片刻,便展開了我們的‘歷史性’訪問工作。

證嚴法師,故鄉是台灣台中縣清水鎮,她在幼年便承嗣給自己的叔父,因此,以叔嬸為‘父母’,隨父母移居到現在台中縣的首邑豐原鎮。法師生為長女,俗名錦雲,因為他的父親在台中市,豐原,清水,潭子等地經營‘戲院’業務,事業忙碌,法師在未滿二十歲時便分勞父親,參予事業,同時協助處理家務。

現在先回到法師的幼年。住在清水的時候,正當‘中日戰爭’,每逢空襲,聽到警報便跑,當時有人‘觀世音菩薩’名號,同時清水的一些神佛不分的廟中,也供觀世音菩薩。於是到1952年,法師十五歲時,母親罹患急病——胃穿孔,須要開刀;當時開刀是很危險的事,因此在母親病中,便虔念‘觀世音菩薩’名號,為母親消災,並且發願:‘如母親病能好,願減少自己一紀十二年的壽命,同時開始素食,為母親增壽’。在發願時,一連三天,做同一樣的夢,夢中——‘見到一座小型佛寺,中有大門,兩邊有兩個小門,殿中有一尊大佛像;一張竹子做的床,放在佛像旁邊,媽媽便在那張竹床上,而我正在旁邊扇火,為媽媽煮藥。這時忽然聽到一陣風聲,從小門那邊傳來,同時一朵白雲,幽美地,緩緩地飛近,雲裡坐著一位美女。我不由自主地抬頭,看他從瓶中倒出一包藥,也沒有說話,我跪下來,伸手接下了藥,那個美女的影子便慢慢地消失了……。’

‘我將那包藥打開,把藥放進瓶中,便餵給媽媽吃了!’這三天晚上,夢境完全相同,彷彿同時看一場電影;後來媽媽沒有開刀,病便好了起來。

從此,她便開始‘素食’。雖然‘素食’,但她對‘佛法’並沒有印象,只是出於一片純孝而已。

過了五年以後,她的父親五十一歲時(1960年),有血壓高的向,六月間有一天,頭突然痛起來,父親的病似乎開始發作。但是他突然說:‘今天我們父女一同吃素好了!’然後,父親先出門,到‘光華戲院’辦公室去,她稍後便跟著去了。父親到了辦公室,躺在沙發上,直說‘頭痛’,她便派人請特約醫生來量血壓;血壓很高,醫生打了針,過一會兒,血壓已稍稍下降,便通知家裡三輪車工友(那時家中自備三輪車,還沒有自用轎車),用車子把父親接回家。等到家門口下了車,父親已走不上去了。她把父親扶著,到家裡已不能講話了。再請醫生來診治,醫生說:‘如果不移動就好了!’隔了一天,父親便溘然長逝。因為父親之死,給她的打擊至深,她深深後悔‘自己為什麼出主意叫車伕把父親送回家,使他受震動,結果腦部溢血逝世……’她一連昏昏沈沈好多天,心已碎了。‘不知道父親現在那裡’ 她整天地想。有一天外祖母看她這,心中很憂愁,就去問一個乩童,他說‘父親關在枉死城內’。

從此,她念念不忘‘父親在那裡’ 當時,妙廣法師在豐原寺講地藏經,有人要她去聽,她沒有去。那時,她根本不知佛法是什麼。

有一天,她騎著腳踏車到豐原寺,法師拿出一本‘解結科儀’的書,要她回去看,就知道父親在那裡了。

其實,書中並沒有說什麼,只說,‘人,有生必有死。’

後來,她有一位友人,也到寺中,告訴她說:‘錦雲!你不能如此痛苦下去!你放心,我帶你慈雲寺,去拜梁皇懺,你就知道老伯的去處了!’從此以後,她便天天往寺裡跑,並且想到棄俗出家。

‘人,為什麼要出家呢 啟發出家的念頭是什麼呢 而自己身為長女,應協助主持家庭大計。母親多病,弟妹幼小,父親去後,身擔內外一切務,憑什麼理中棄俗呢 ’她反覆地想。

有一天,她到市場買菜,囑託賣菜人把菜送回家去,她自己順轉到不遠的慈雲寺拜見寺中住持法師。

三、鹿野雲山寂寞

到了慈雲寺,找到住持修道法師,便問:

‘哪一種女人最幸福 ’

‘能提得起菜籃的女人最幸福!’法師說。

‘奇怪了!我天天提菜藍,為什麼這麼苦 ’

‘你想通了再來!’法師說。

回去之後,歲月如恆。每天早晨還是親到市場買菜,然後處理家務,商務。但是心頭縈繞不去的,依然是那個老問題:‘是不是一個提菜籃的女人,錢包裡的錢,可以由自己全權支配,便是幸福 ?法師說的話——我很懷疑,這種人就是幸福 ——我想,女人並不單單有權處理自己的錢包,不必單單為了一個家庭;她應該也可以和男人一樣,承擔起社會責任!——假如有一天能出家,把這種參與社會的悲懷推廣到整個人類……我想每個人「愛家」的心,擴展到愛社會,愛眾生——這算不算幸福 ’

由於這種心理,推動了她,想投身佛門,透過佛法,承擔男性所能做的事業。但是,在‘家’裡,卻無由這樣做,她因此鄭重起‘出家’的念頭。雖明知母親絕不會答應,幸好家庭環境充裕,她想到獨自離家,投身到天涯海角的寺院,去尋求皈依處。

記得1960年的秋天,透過慈雲寺法師的推薦,不辭而別——上了火車,直抵台北,轉赴汐止的‘靜修院’。承院裡的老師父收留下來,還住不到三天,便被媽媽跟蹤找到了,只好跟著她回家。——這是她第一次離家出走,棄俗不成。

過了一年,1961年夏秋之交,農人還在秋收,她買好菜,到慈雲寺,寺裡有稻田,師父們都要割槄,他們問她——要不要去看他們割稻。

她突然想到慈雲寺裡的那位法師,曾經在日本待過,回台之後,對佛教的生活方式很難適應;因此,她這時對於‘佛門的經懺生活’,也同樣不滿,她鄭重地自誓:‘假如有一天我能出家,我要改變出家的生活環境,建立出家人的人格尊嚴。’

她的理想是:當我無法兼善天下,堅守‘自力更生’的百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生活規範時,決不接受人供養。當我可以兼善天下時,要把佛家精神推展到社一階層。

她同慈雲寺的師父們水乳交融,參加了她們,在一起割稻。那位法師突然問她:‘你要不要出家去 ’

愕了一會兒。她想:第一次在汐止出家不成,還有第二次的機會嗎?

‘要去嘛——就現在!’那位法師說,這時她們在台中與豐原之間的潭 子附近田裡。‘好——就現在!’她說。‘一切身無罣礙!’其實她此時身無長物,兩袖清風,什麼都沒帶。

那位法師匆忙回去準備了自己的衣物,坐了三輪車,趕回來,她則由田 裡到縱貫公路上等待,二人在路邊招呼站相會,一同上三輪車,直奔台中市火車站。

到了車站,那位法師問:‘北上南下 ’‘那邊火車來趕那班——由命運安排。’

結果來了一班南下高雄的火車。她們到了高雄,然後像隨緣的流水,又 轉公路局班車,宜往台東。

原來那位鼓舞她棄俗出走,而與之‘偕亡’的法師——她的俗家二哥住 在台東,她們到那裡暫時落腳。

到台東第二天,他們在火車站,竟然巧遇她父親生前的一個朋友,一看她與一位尼師為伴,覺得很驚訝,知道她可能要出家,就問:‘孝女(豐原有很多人叫她‘孝女’)!你媽知道你來台東嗎 ’

當下她就撒了妄語——‘我出來玩的!’

那位老伯霎霎眼,便跨上摩托車,飛出去不遠,忽然又轉回來,說:‘你媽當真知道嗎 ——不要像以前那樣啊!’糟了!她支吾著一陣子,把那位前輩弄走了,覺得台東住不下去,到那裡呢 ?她們一僧一俗商量:‘由火車來決定吧!’當時有一班開往‘鹿野’的車,她們隨車到了鹿野,猶如一對‘孤魂野鬼’。

四、知本落魄歸人

鹿野,在1961年,還落後得很,車站下面三兩間小店,一問村人,

這裡有沒有寺廟什麼的 他們說‘有’,鹿野村山坡上有廟。他們上了山,找到的卻是一間日人遺留下來的‘神社’,風景是幽美的。這神社其實是‘王母廟’——花蓮慈惠堂的分壇;可是小得不能再小,簡陋得不能再簡陋,連燈火都沒有;其中有一男性廟祝問她從何處來 法師說:‘——來處來,到這裡掛單修行!’因為鹿野村的村民,喜歡‘唱念’經懺,村民便留她們下來在這小小神社中,閑時念念經,教教唱。

這裡固然沒有燈,連自來水也沒有,修‘苦行’倒不缺乏條件。

她們安身下來,不納村民供養,白天到出上採些野生菜回來煮水吃。九月是花生收穫季,她們也到田間,揀農家殘留下來的花生,河況,田裡還有地瓜可撿。住了兩個月,天卻漸漸冷了,而兩個人只有三件‘僧衣’,交換著穿——這時她身上已換了僧衣,但一頭長髮,卻一個打完佛七的女居士。

這樣的日子,因為衣單被薄,苦起來了。

有一天修道法師發了胃病——她身體很弱。看看不行了,一天天亮,她說:‘這樣不行,我看要去台東買點油來,潤潤腸胃吧!’即把隨身帶著的一條白金‘鑲鑽’的項煉向村婦調借三百元,到台東,恰巧又遇到法師的兩位出家徒弟來找她們的師父。被她們看到了,只好帶著她們,買了點花生油,一同到鹿野。她們這一餐吃了白米飯,很興奮。徒弟要師和她們一同回去。

法師說:‘我們要不要回去 ’

‘沒有一個結果,我絕對是不回去,——你身體不好可以回去。’她說。

‘你不回去,我也不回去!’法師也不忍棄她不顧。

第二天,那兩位弟子,其中一位陪師父到台東買食物,一位留下來和她作伴。她們回來說,在車上遇到一個奇人,住在台東都蘭山上,山上有大蛇,有仙人,有石崖,石上有裂縫,人手僅僅能插進去,但是如果你誠心求仙人,你是個胖子也能擠進去……。

她們聽了像是神話,居然決定第二天拂曉到都蘭山去訪‘仙人’。師徒僧俗四人,天剛亮到一個叫‘稻香’的小站,與那位‘奇人’和一個老人會合。從稻香過一條大河——兩公里寬的‘新武呂溪’——水深到胸部,她們在法師的‘鼓舞’下,手牽著手,結成一條線,口裡念大悲咒,居然渡過了大河。上山,走了十個小時,看到一棵榕樹,樹幹掛下來的‘氣根’,垂到地面,長成粗如碗口的藤莖,樹蔭蓋覆了一公頃的地面,而找不出真正的樹根部在那裡。

那‘奇人’身上帶著蕃刀,使人心裡發毛,於是,法師出個主意,將那把‘番刀’哄到手,一路見爬藤砍爬藤,見茅草斬茅草。他們六人到深山之上,真的看到兩間草編小屋,有兩個‘野人’在祭天。他們誰也不是仙人,不過是從中部來的兩個流浪漢,在山上採藥草和藤子出售維生。

在山上過了一夜,第二天下山走大路,直下都蘭港,上了公車,抵達台東,人們看著這一群人——尼師手持蕃刀,女孩披頭散髮,一身山野擦撞的狼狽,山裡的妖魔一般;到了法師的二哥家裡,那個二哥把每人大罵一通,說:‘你們回豐原去!否則到知本清覺寺去住,我貼你們米糧,不要再到鹿野那個鬼地方去流浪啦!’

她們覺得無理可說,只有回鹿野取回一點東西,又移居到知本的清覺寺。

五、似曾相識舊地

那位法師的兩個弟子回去了,她們把‘她的消息’傳給她的母親,結果,母親和伯父找知本清覺寺,硬逼她回去,她堅持不回去。

媽媽說:‘你要不回去,我也跟定你了!’

她寧死也不回去!最後,她向母親要了三百元,由伯父陪她到鹿野贖回那條‘鑽石項煉’,並把隨身的金飾,統統交給了媽媽,只留下手錶和大衣,孑然一身。母親只有哭回豐原。

在這一年年底,她們還住覺寺,也認識了一些信徒,介紹她們不妨到花蓮去看看。因此,她們兩個又收拾衣單到了玉裡的玉泉寺,掛了幾天單,為找個落腳處,再轉到花蓮。

冬天,十二月間,下著毛毛小雨,也不知花蓮有沒有寺廟可供掛單。她們下車後,找了一輛三輪車,問車伕有沒有一間‘東淨寺’ 車伕也不太清楚,並且,車簾是放下來的,又看不到東西,正在摸索中,到了一處山坡地,路很陡,她們只好下車,在後面推著三輪車上山,在朦朧中看見一間寺廟,就這樣,身上濕濕地,上了東淨寺,很多人看著這兩個‘奇人’推著三輪車。知客師帶她們到一間小客房,一位老菩薩慈悲,拿著乾毛巾給她們擦擦頭臉,與她們閑聊,並提起花蓮的許聰敏老居士第二天要到天祥‘看地’,要蓋一間佛寺。她們便經過介紹,到許老居士家,一敘起來,原來許聰敏老居士是台灣月眉山‘普’字輩的德融老和尚弟子,而修道法師是‘普’字下‘修’字輩的出家人,竟然是‘同門’,因此敘來非常親切。翌日,她們與許老居士去了太魯閣,長春祠,經天祥回來,修道法帥生了病發高燒,許老居士為她請生也看不好。這時她們都感覺‘很累’,現在還是沒有根的浮萍。‘好累——閉眼就看到許多無手沒腳的人。……’法師說。‘這樣,你發願為它們念地藏經——講一部地藏經吧!’修道法師便在心裡發一個願,睡了一覺,身體不由得輕鬆了起來。

在東淨寺裡,照顧她們的那個老太太是台東人。提起台東,說那兒有一間佛教蓮社,須要人宏法,便由老太太推薦,她們在東淨寺裡住了不到七天,便逕奔台東佛教蓮社。她們於是在台東住了一段時期,而修道法師在台東頗有法緣。

然而她們曾在花蓮發願,要講‘地藏經’,在台東宏了一陣子法,又轉回花蓮許聰敏居士家,想去太魯閣,但是環境太複雜,於是許聰敏老居士說,‘秀林鄉’有一間小寺——普明寺——供地藏菩薩——是不是可以住 ’這間小寺是老居士他們發心建的,可以去看看。

她們到了秀林鄉佳民村(距現在靜思精舍只有二百公尺)普明寺,正逢落成典禮。她忽然感覺很親切,似曾相識,好熟好熟——想一想,原來這就是八年前她為母病祈求而連續三夜夢中所見的小廟。到了這裡,心裡的一切都落實了。要出家就在這裡。她們倆決定暫住在花蓮許家,隨緣講講佛法,就這樣在花蓮待了下來。這是民國五十一年,適逢許老七十歲。但修道法師的身體很壞,豐原的徒弟來信要她回去;而她還沒有師父,也有出家,還是堅持不回去!

修道法師說:‘許老的德望很高,你不如仍暫住他家,私淑為師吧!’就樣,許老為她取了個法名——‘修參’,她勉勉強強地被安置下來。這年冬天,自己落了發,現‘沙彌尼相’;於是,和她在東部流浪年餘,患難相依的修道法師,終於回到她豐原的本寺。

六、皈依受戒修行

1963年二月台北市臨濟寺要開壇傳戒,她請求許老將秀林鄉佳民村的地藏殿普明寺後面修一間小屋,以便她受戒之後去掛單修行。

她在開壇前一天到台北住在菩提講堂,然後到臨濟寺戒壇報名,當時是淨心法師(中佛會理事)負責登記的,問她:‘你師父是誰 ’

‘——我 沒有師父啊!’

‘沒有剃度師怎麼能受戒 ’

‘我還沒有找到一個剃度的師父……這樣真的不能受戒 ……’

‘依法是不成的。’淨心法師說。

既然受不成戒,又回南京西路的菩提講堂,講堂裡的慧音法師說:‘白忙一趟,你好可惜啊!為什麼不找一個師父嘛 ’

她說:‘師父——待我慢慢找。找不到——我寧願回去再靜修一番。現在,我要買一部「太虛大師全書」回去讀。’

慧音法師說:‘啊!慧日講堂那邊有,我帶你去!’

她們到龍江路的慧日講堂,首先拜見了印順長老。印老說:‘是新戒子吧!’

‘因為沒有師父,沒法子報名。’她說。

‘好可惜!’當時管理圖書的常覺法師在一旁惋惜,並且拿了鑰匙到書庫,去包裝‘大師全書’。此時,把書包好,剛好上天佈施一陣大雨。講堂住持印海法師說:‘我叫一部車子,送你們回去!’

她心裡實在不想回去,便瞅著慧音法師說:‘拜託你啦!請你向導師說——我要拜他為師啦!’

慧音法師道:‘——導師是不收徒弟的。他到今天只四個——那是個最高數字耶!’

‘你就說說看吧!拜託!’

剛巧印老從丈室出來,慧音法師走向前去,向印老說——這個自己削髮的女孩要拜他為師,而當時她就站在慧音法師的後面——聽得清清楚楚。印老看看她,點點頭,竟然默允了,真是喜出萬分。

印老說:‘你要拜我為師呀!我們因緣很特別,我看時間來不及了——但既然出家了,你要時時刻刻為佛教,為眾生啊!’‘我會!我一定會!’她心裡說。印公馬上為她寫了法名——‘證嚴’字‘慧璋’,又行了簡單的皈依禮。此時距受戒報名截止時間,只剩下一個小時。

隨後趕急到臨濟寺報了名,順利地受了三十二天比丘尼具足戒。

回到花蓮,住進了佳民村地藏殿後的小屋,就在這裡開始拜‘法華經’,研究法華教義。並且每天誦法華經,每月寫一部法華經,寫完已是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再為眾生迴向。但是生活很窮苦。因為‘不受供養’,常常坐車到花蓮的三兩元公車費也沒有著落。而每次供佛,迴向,沒有果,也沒有花。即使如此,她依然每天凌晨一時就起身早課,燃臂供佛,一連幾個光景。

這裡山地鄉村的人們,有一天夜晚,看到這間兩坪大屋子,油紙頂上佈滿了光。對面派出所的主管太太晚上起來,從廁所的窗戶透視小屋頂上,天天都是光,而且每個月有一天特別亮,像三盞電燈光一般,縱橫排列。那就是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凌晨一時前後,山地人都說,那間小屋裡有妖怪。小屋子放光這件事,驚動了派出所的主管巡官。有一天傍晚,民家開燈時,他走到小屋來,找證嚴法師:‘修參師!你出來一下,把燈關掉。’她出來以後,黃巡官派山地青年到山上,把營地的燈火也關了。

她非常詫異,問黃巡官:‘有什麼事 ’

他說:‘你的小屋上一片火光!’

這時,她才恍然大悟,但是她自己還不知有這回事,當她回頭看自己的小屋,屋角邊緣縱橫都是光芒,門的四邊也有光放射,連自己都驚訝得呆住了。

當時很多人好奇,對出家人尤其帶著神奇的目光,她從這一年(1963年)五月間住進小屋,日食一餐,讀經拜佛,燃臂修道,因此有人對她好生奇怪。

七、一個貧女悲劇

此時普明寺住著一位老太太,是花蓮電力公司平副廠長的老母親,信佛虔誠,對證嚴法師很護持,別人來‘看’她的時候,老太太便出來擋駕!因此,外人越是看不到她,越是擴展鄉人對她的玄奇感。

1963年七月三十日,地藏菩薩聖誕,普明寺地藏殿的信徒都來禮拜,人很多,平老太太到‘靜室’來,告訴她,信徒把人家農作物都踩壞了,要求法師為信眾講一點佛法。

證嚴法師住在普明寺後面小屋(靜室)的期間,起先是小屋放光,鄉人驚為‘妖魔’,同時,這座地藏殿本身原有一個管理委員會,除許老居士以外,還有些非正信的佛徒,認為她住在這裡很不祥,妨礙他們的‘風水’,他們不安心,向許老居士抗議,可是暗中的風潮,證嚴法師還不知道。

到了九月間,颱風來襲,小屋的竹籬院牆,被風吹倒,平老太太的兒子派車將媽媽接回去,叫法師同走。送到了家,等風過後,老太太又用車把她接回地藏殿,發現竹籬又被南來的風吹正了,老太太說:‘你看,連天都護持你,人為什麼不護持你呢 ’

‘我不願為許老居士增加困難,還是離開這裡吧!’她說。

因此,十月間她回許家掛單,而反對她住普明寺的人,知道她離開,很高興,馬上派人到佳民村來拆證嚴法師的油紙頂小屋,誰知,一動手,一陣大風,刮得飛沙走石,那拆屋的人不敢再敲了,第二天又有個人山了車禍,小屋就此被保留了下來。

證嚴法師此後,又由許老居士家,移單到花蓮的慈善寺講地藏經,第二年四月間,到基隆海會寺‘結夏安居’;七月間回花蓮再度到慈善寺,她在這裡因為講經的因緣,結識了許多佛弟子。因此又有因緣被請回地藏殿原住地,帶著幾位弟子在殿後結伴修行。這是五十三年的秋天。

她們一不趕經懺,二不做法會,三不化緣;她們自力更生——到工廠去拿原枓來,加工打毛衣;把水泥袋改裝成小型紙袋當作飼料袋。後來她們增加了嬰兒布鞋的製作,以維持她們的常住生活。

因為戒也受了,身心也算有了著落,她也回過俗家,母已發願,要護持她修道,弘法,救世。

1966年,有一次,她與弟子到鳳林,在一家私人醫院,去看望一位因患胃出血而住院開刀的信徒。因為東部醫療設備極差,人民生活貧苦,生病得不到良好的照顧,她的心底——‘慈濟功德會’的根苗,便由此而萌芽——她要為東部千萬同胞,奉獻自己的一切,來解決社會貧病問題。

當她從病房出來,看到地上有一灘血,但是沒有看到人。她問:‘地上怎麼多血呢 ’有人說:‘是豐濱山上一個山胞女人小產,由她們的家人抬了八小時,到了這裡,已經昏迷了。醫生說要八千元醫療費,才能為她動手術,可是山地人錢不夠,醫院又不願免費,所以他們只好將病人又抬走了……’

法師聽到這段話,幾乎暈了過去,‘人與人間竟然這冷酷!’她忍著眼淚,難過萬分,她當時下定決心,要設法積錢來救人。

過了不久,花蓮海星女中的三位修女,要來地藏殿的精舍‘救’她。原因是那三位修女每週日到山上傳教,聽說山地有幾個女孩經常為法師提水,修女問她們:‘你們常去那個小廟嗎?你們引我們去救那個背棄上帝的人吧!’山地女孩問她可不可引修女來,法師說:‘好!’那三位修女果真到了普明寺後面的小屋,修女與‘比丘尼’相見之下很親切,她們談人生,宗教,教義,同時辯論了起來。修女們認為人生空幻,正如佛教所說。但佛教對社會缺乏具體表現——最低限度,花蓮的佛教沒有具體表現。如果不做,像鳳林醫院那個女人的悲劇,不知還要有多少。

本來,證嚴法師想在這一年離開花蓮到嘉義去師父的道場——妙雲蘭若。

大家聽說她要走,情緒都很亂,除了平老太太,還有一位貨運行的老太太都拾不得她離開,於是集合了三十位信眾聯名上書,挽留她。

八、事業緣自悲心

她向兩位老人說,如不願她離開花蓮,就要讓她做些具體的社會事業;事業如有發展,便不離開了。

證嚴法師便把‘救世工作’的初步構想向她們說出來。

她向那兩位老太太說:‘寺裡六個人,做嬰兒鞋,每人一天增產一雙,每雙可賣台幣四元,六個人可多賺二十四元,一個月多出七百二十元,全年可多出台幣八六四○元。有了這筆錢,就可以拯救鳳林那家醫院小產昏迷的山地女人一命了!從今天開始,實踐我們的具體救濟事業好嗎 ’

老太太說:‘那很容易!’

除此之外,法師又要那些不讓她走的信徒——主婦到市場買菜以前,先省五角輔幣下來,投入竹筒。於是,在地藏殿的證嚴法師號召下,全體三十位基本信徒每天可省十五元菜錢,一個月省下四百五十元。加上增產嬰兒鞋每月七百二十元,那麼一個月可得一一七○元。

主婦出門先丟五角在竹筒裡,這件事在花蓮各菜市場,很快傳開來,從五十五年二月十九日開始,馬上獲得強烈的感染,在市場輾轉相傳,如火如荼,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他們在五十五年三月二十四日,正式組織了‘佛教克難慈濟功德會’——也就是證嚴法師每月‘小屋於光’,誦藥師經迴向之日。他們收集的救濟金,存入‘功德會’名下他們的生活費分開,這一件具有歷史性的事業展開了。

證嚴法師當受戒之後,本就發願一不做‘法師’;二不做住持;三不收弟子(也不受在家人皈依)。

但是,由於‘功德會’的成立,參與者對證嚴法師犧牲無我,悲憫情懷,深為感動;因此有許多人都要求剃度,或皈依座下,法師為了‘功德會’的因緣,只好訂下自己破例接受皈依的兩項尺度:

凡皈依者,必須要做‘慈濟功德會’的成員;

凡皈依者,必須實際負起‘慈濟功德會’的救濟社會工作,而不能 徒託空言。

只要接受這兩項條件,法師便為之授皈依禮。法師這一尺度訂下之後,座下的白衣弟子便急驟增加,‘慈濟功德會’的工作,也因而獲得大幅度的成長。

‘功德會’成立時的地址,只有二十坪大的地藏殿(即普明寺),到四月初開始‘救濟’第一個孤苦無依,不能走動老人——大陸來台的林老太太,直到她死後安葬為止。第二個受救濟的是一位青光眼開刀的婦人……。以後救濟工作普遍展開;救濟工作包括‘長期救濟’和‘緊急救濟’,他們所做的,都是‘救人救到底’,絕不中途撒手,有始無終,因此凡受救濟者均感激無涯。

而救濟工作的程度,方式,績效,在日積月累中,也一再加以修正,改進,增強,所以得到和地貧苦同胞的普遍信賴!

九、慈濟功德遠景

現在,說到一件全省的私人救濟事業——‘佛教慈濟功德會’,侷促在秀林鄉佳民村警察派出所後面不到二十坪空間的地藏殿(普明寺)裡,地方實在太小。這裡除常住的出家人做加工品之外,功德會要處理業務,包括每月發於救濟米,同時每月農曆二十四日有一次‘藥師法會’。在平時,法師不為任何人家趕‘經懺’,和‘請托誦經’,因而參加的人異常踴躍!

所以,為了功德會的場地問題,證嚴法師第一次向俗家的母親要求經濟支援——結果獲得母親的同意,也就在這一年(五十六年)秋天,買下目前精舍的所在地四千五百坪土地,現在精舍本身佔地一千五百坪,剩下三千坪成為精舍的預定用地。

靜思精舍的大殿是1969年冬天開工,不到五十坪,大殿和右面廂房的工程,是以土地權狀向銀行貨款來完成,等到七年之後還完了貨款,再度向銀行貨款,建築了現在大殿後面的二層五十坪辦公室及常住寮房。

他們堅持著自立自強的原則,使‘靜思精舍’成為台灣全省‘慈濟功德’的象徵。

而他們也在買地的同時——1967年七月二十日創辦了四開報型的‘慈濟月刊’,1973年八月五日改為十六開雜誌型,到今天(1990年六月),已出版了二八三期。這份刊物除了刊載佛學論文,及有會務報導,大部分篇幅以‘帳目徵信’為主,並報導二十萬會員濟貧建院績效。

現在這份刊物發行量已達十三萬份以上。

慈濟工作,由於馬上辦,集中辦,全效辦;其效率非常高。他們在973年秋娜拉颱風橫掃台東大湳村時,第一次發揮了緊急救災的迅速效果。當時證嚴法師在豐原,聽到災情報告,天一亮趕回東部,馬上召開緊急會議,集合三十多人,僱用一輛大卡車,把毛毯,衣服,被子,台幣,運到災區,配合當地人士,將受災同胞的苦難減少到最低度。

這種連續性,持久性,沒有政府支援經費的‘慈濟’工作,使證嚴法師‘心勞神瘁’,體力上受到極大的損耗。雖然,她把一切獻給佛教,獻給社會人群,不化緣,不趕經懺,二十多年來,參與功德會的成員,沒有一個人退卻,她的精神感動了社會上千萬的人群,而千萬人無條件地參與了慈濟功德會,也深深地感動著她;但是她的身體累病了!

在1978年——她第一次發覺自己罹患‘心絞痛’,有同道好友勸她立遺囑。這一年她才四十二歲——是功德會成立的第十三年。

過了一年,1979年,有一天夜裡胸部又急又痛,身上隨時準備的心藏病急救藥片,忽然找不到了,在寮房裡,就這樣昏過去了,直大殿上早課完畢,她才在痛苦中醒來。

她的精神幾乎不允許她奮鬥下去了;這種病隨時隨地會使一個人猝然死亡。

功德會沒有基金,而精舍裡的出家眾每天要辛勞地做工來維持最低生活,非常艱苦。她感到這種工作,彷彿沒有源頭的水,遲早有一天會枯竭。她想,必須為功德會找到一種‘水源’。一方面,‘人命在呼吸間’——這一次沒有死掉,她為了慈濟功德會的慧命,和無數的貧苦同胞,總想找一個長遠的辦法,建立一個能自己運轉的機構,不需依靠‘外援’,不必依靠她一個苦行比丘尼!

於是,1979年夏天,她的師父——印順長老,由西部來花蓮渡夏,她把這個構想提出來——要辦一座東部最大,最完善,設備最優良的醫院——‘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其籌建醫院基本原因是:

東部(花蓮台東一帶)缺少一間完善的醫院;東部同胞有重病,因當地醫療單位設備不足,只有往台北送,但是許多人都因為時間耽擱,結果使病情惡化,而回天乏術。

一般貧民都要送到基督教醫院及省立醫院,急病治好後領出來又無 法休養——功德會只能救於一時,不能救到底,因此佛教也需要一間醫院,可以辦理‘全部濟助作業’! 為‘功德會’的本身,須要這樣一種機構。 將來醫院完成,可以解決經濟枯竭的問題——而不再需要外援。

這件計劃一經在‘慈濟月刊’上提出,並經社會報刊發佈,第一個響應的,是東海大學的陳燦暉教授(亦即現任慈濟醫院的榮譽董事)——捐助了十五兩黃金!

十、政府領袖光臨

從1979年秋天到現在,經過了整個社會各階層的東持,報刊的發佈,攻府各級人員的全力照顧——尤其是現任司法院長林洋港,當時在任省政府主席,對發大悲心的證嚴法師,多次親自於電話中,給予全力支持與勉勵。前參謀總長宋長志上將(現任駐巴拿馬大使),也親自到花蓮為醫院建地勘察過,最後,在當時林洋港主席的支援下,以慈濟基金會名義,歷經數月的辛苦溝通,民間,官方多方交涉,分向民間幾十戶地主及官方承購住於花蓮市郊國富裡山邊佔地約九公頃的一大片平原。

並於七十三年二月五日在真華法師主持之下,由李登輝先生蒞臨破土。這時八億的總工程費只籌到台幣約三千萬。

破土前一天,李登輝先生蒞臨佛教慈濟功德會本會——靜思精舍參觀用膳,正逢全省慈濟委員為全省貧胞們準備冬令賑濟品。

當登輝先生山睹本會為每一戶每一口的貧胞,細心的準備了衣,食,用品,並依地區戶別,分別裝袋,裝箱,打包,再由貨運分送各地,由當地委員將這一份份年節用品轉送到貧戶手中。這位前台灣省李主席讚歎地表示:‘政府做的社會工作,還不及你們的周全啊!’

當晚,登輝先生在全省委員代面前提出新台幣三萬元,並滿心歡喜的對大眾表示:‘從今天開始,我也慈濟會員之一了。’

本身篤信基督教,一再公開表示退休後將任牧師,來為上帝的子民解決心理問題的李登輝先生,在多次接見證嚴法師時,再度表示,每一個宗教都愛為出發點,行善不分宗教。並一再表示:認識慈濟之後,對正信的佛教,有了更明確的認識。

在破土大典上,登輝先生鼓勵會中來自全省數千位關心熱愛慈濟委員,會員代表說:‘萬裡長城是由一塊磚開始……’這句話至今餘音猶存。

在同年三月間,有一天證嚴法師突然接到軍方通知:‘慈濟醫院土地另有他用,請暫緩使用。’這一晴天霹靂,讓證嚴法師數日不眠不食,萬念俱灰。一來為佛教,為眾生的千秋大業,眼看又成泡影;二來如何向當時三萬多位熱心護持慈濟的善心大德有所交代。

於是當即吩咐工作人員總計已收到的建院基金,一一列出明細表,一旦建院不成,將每一筆淨資悉數退回原捐款人。

當時的李登輝主席獲悉建院土地發生了枝節,當即組成專案小組前往實地勘察。而當時已調任內政部長的林洋港先生亦多次去電慰問:‘法師!我會為你解決土地——這只是時間問題,請法師身體保重!要做的事還很多啊!’

同時,林洋港部長電話與宋長志上將連絡:‘一間有意作公益事業,政府應鼓勵支持。’在各方首長及花蓮地方政府,仕紳的多方協助下,終於由證嚴法師覓得位於花蓮新火車站後,未來大花蓮都市計劃的中心點,隸屬水利局土地約二萬多坪,由省府以‘政策性’方案裁定,讓慈濟基金會購下權,並於七十三年四月二十四日,由林洋港先生與慈濟基金會主任委員印順長老聯袂為慈濟醫院主持動工大典。林洋港部長並於大會上當眾提父新台幣二十萬元,護持建院大業。

慈濟綜合醫院,上到蔣經國先生,謝東閔,李登輝,馬紀壯,林洋港,還有前花蓮縣長吳水雲(他是長期捐款者),議長王慶豐,都給予莫大的支持與讚助!

蔣經國先生在1980年十月十九日到花蓮巡察,十九日下午三時五十分,由沈昌煥,花蓮縣前縣長吳水雲陪同到靜思精舍訪問,蔣經國對‘功德會’十多年來辦理‘濟貧救病’的慈善事業,卓著績效,倍致嘉許。蔣先生到精舍門口下車後,精舍全體工作人員熱烈迎這位國家領袖光臨。

蔣先生問證嚴法師:‘你是何時來花蓮的 ’

法師說:‘已經二十年了!’

‘慈濟功德會的業務做了多久? ’

法師說:‘已經做了十四年。’

然後蔣先生由法師引進精舍會客室入座,並詳細垂詢功德會的業務概況。

下面,是他們兩位的問答。

蔣先生:‘慈濟功德會的救濟對像都是些什麼人 ’

法師:‘只要有「困難」的人,本會就救濟。救濟包括「長期救濟,急難救濟,風災水災救濟,緊急貧病重症救濟,醫院治療……」。在花蓮市區同時設立施診所,從事義診及施藥。長期救濟主要以無依老弱,貧病,鰥寡,孤兒為主。……’

蔣先生:‘救濟的地區範圍多大 ’

法師:‘救濟地區包括全省各地低收入同胞,離島的澎湖也有分會。目前受功德會長期救濟者有六百多戶,二千多人。直接負責工作委員有一百多人,會員二萬多人。’

蔣先生:‘你們用什麼方式救濟,每月要開支多少錢 ’

法師:‘每月發給長期救濟戶食米和現金,同時按月固定日期發。花蓮地區附近貧民到本會領取,其他縣市,鄉鎮到各地分會或由地區委員處領取。每月開支救濟金額一百多萬元。’(目前已不止這個數字。)

蔣先生:‘你們的經濟來源從那裡來呢 ’

法師:‘(將慈濟月刊的徵信部分翻給總統看)——由本會會各縣市的慈濟委員,向各地會員徵求捐助。各委員均為義務職,除了奔波勸募救濟經費之外,也負責調查被救濟者的資料。委員——是本會的支柱,勞績也最大。’

蔣先生:‘什麼資格可擔任委員 ’

花蓮前縣長吳水雲代答:‘據知各階層人士都有,只要是熱心慈善事業的人。’

蔣先生:‘參加為會員要具備什麼條件 ’

法師:‘憑自己經濟能力,每月捐資多少不拘,只要有愛心,便有會員資格——例如吳縣長每月捐五百元,也是本會會員之一。’

蔣先生點頭,說:‘真了不起!’

蔣先生在精舍內坐了二十多分鐘,然後步出大門,並要精舍各位法師,居士和他合照一張照片留念。

最後總統知道精舍的法師,都自食其力,耕作農地,從事手工業加工,賺取生活費,對信眾獻出的供養金,也移作救濟基金,因此,很讚歎地說:‘你們真了不起,為社會做這麼多事,實在辛苦!’

‘你們對那些可憐的人,要當作自己人;對他們的痛苦,當作自己的痛苦,來幫助他們啊!’

大家都回答蔣先生:‘我們會這樣做……’

十一、萬眾一心救世

慈濟功德會在證嚴法師領導下,擔救濟責任的委員到今天(1990年六月)為止,已將近二千位,會員已超過七十萬人。

慈濟千萬道侶在默默中為‘慈濟功德會’展開慷慨捐輸與影響社會的工作。

功德會創辦從1966年開始,到今年已進入二十五個年頭,為社會付出‘救急救貧’的資金,達新台幣數億元。

功德會起初的‘濟貧,濟病,濟急’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他們的善款,是一角,一元的聚沙成塔,‘善行’是從‘渺小’處著手的。五十五年度的善款收入只有台幣二萬八千七百六十八元,七十八年度的善款收入達新台幣三億二千二百餘萬元。累計總額十二億四千餘萬元,其成長率達四萬三千二百餘倍,可見我們的社會,依然是同情多於冷漠,熱情重於淡薄。但是,這種工作,所需要的,是一個具有大悲大願心腸的人來領導,和一個建立在永久基礎上的機構,才能為社會帶來永不中斷的福祉。

‘慈濟功德會’領導人證嚴法師,和她的支持者,是如此地點著他們‘螢火’般的光,卻有心想照亮黑暗的人生坎坷面。

慈濟功德會的創辦人證嚴法師,從一個民家小女子,到一個出世的比丘尼,孤伶伶地,起初連生活著落都沒有。到今天,由於她秉持佛陀悲心,從實踐理想,來展示佛門救古救難的大願大行,引起社會的廣大同情與共鳴,同時參予她的行列,由寸絲片縷的救病救貧,到大規模全省救濟,建立在全省救濟網,同時建立起他們東部最大的‘佛教慈濟綜合醫院’,得到海內外同胞以及宗教界師友的支持,完成她的救世大願!慈濟醫院已在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十七日,以‘滴水穿石’與‘眾志成城’的偉大景象,巍然展現在我們的眼前。

證嚴法師,現值中年,但是她由於常年辛勞,罹患了心藏病,每天救急藥不離身,她不顧生命,‘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追隨她的二眾弟子,每日忙碌於‘加工品’的製作工作,真正地實踐了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百不食’佛門自力更生的明訓,這種大丈夫,奇女子的志節與操行,這種偉大的冰雪精神,‘匹夫而為天下法’,‘弱女而為百世師’,我們怎能不寄予崇高的敬意!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證嚴法師文章列表

優波笈多尊者度生的因緣

釋迦牟尼佛在將要入涅槃時,化導並降伏了阿波羅囉龍王...

憨山大師參學悟道記

一、寺廟啟蒙 大師俗姓蔡,諱德清,字澄印,別號憨山。...

虛雲老和尚的淨土思想

虛雲和尚(1840-1959)是近代禪宗泰斗、佛教領袖。當...

修學淨土法門應該怎麼下功夫

2015年9月24日,受大安法師委託,《淨土》雜誌編輯部一...

真修實幹的青萱老和尚

現在要真正找到一個像徹悟大師講的,真為生死發菩提心...

宋代高僧圓通居訥禪師

廬山圓通寺居訥禪師,宋代著名高僧。梓州(今四川三台...

天竺十二祖馬鳴菩薩

今天要講的這位祖師是西元一世紀時期的中天竺國人,人...

一次施舍的福德

在舍衛國裡有個名叫拘留的老人,他非常富有,卻一點也...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佛名號利益大事因緣經

我聞如是:一時佛在王舍城耆闍崛山中,與大比丘眾,千...

【大藏經】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卷第一 佛在王舍國靈鷲山中,與...

【大藏經】佛說出家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毘舍離國。食時到,入城乞食。時毘...

【大藏經】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

三劫三千佛緣起(出《觀藥王藥上經》) 宋畺良耶舍譯 爾...

警惕無常,行善修福

《佛說無常經》云:「假使妙高山,劫盡皆壞散;大海深...

慎選人生方向

世間有許多微妙的事,譬如心境,有時一點點起心動念,...

《愛心無限》楊瀾訪問證嚴法師

楊瀾:我現在所處的這個地方是台灣東部的花蓮郊區,在...

【推薦】理直要氣和,得理要饒人

人性本善,每個人與生俱來都有善良本性,但是在塵世中...

行善後為何家裡常有不好的事情

問: 為何行善,家裡卻常有不好的事情,請問殺生真的...

寶貴的時間不是用來生氣的

小寶氣呼呼地放學回來了,和爸爸媽媽講述學校裡發生的...

將心外求,舍父逃走

此句出自度門神秀禪師的示眾偈:一切佛法,自心本有;...

不肯認真專修淨業,總由宿世善根淺薄

原文: 今見好心出家在家四眾,多是好高務遠,不肯認真...

慾望適度則為利,過度則為害

如果生活是海,那麼慾望如潮。 人生在世,不能沒有欲...

佔寺院或僧眾的便宜,這個千萬要不得

三寶物分佛物、法物和僧物。 佛物有供養物、受用物、獻...

修行的三種方法

第一,觀想 依《觀無量壽經》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遍...

無視生命的苦痛 源於心靈的麻木不仁

《論語》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宰我問孔子:爹媽死了,非...

不抱怨也是一種修行

我們學習佛法,了解了什麼是真正的智慧,就要從不抱怨...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問: 凡夫如何能做到至心? 大安法師答: 至心就是至...

大臣鑄銅鐘

戰國時代,楚王命令大臣北宮奢鑄造一座大銅鐘。好的銅...

撲滅心頭燃燒的嫉妒火

嫉妒心,是指對強於自己、超過自己的人心懷忌妒,是對...

【佛教詞典】第四禪

梵語 caturtha-dhyāna,巴利語 catuttha-jhāna。新譯...

【佛教詞典】愛涎

(術語)由愛慾情而垂之涎也。楞嚴經八曰:貪求財寶,...

【視頻】快樂的鸚鵡

快樂的鸚鵡

【視頻】綠度母心咒(伊藤佳代)

綠度母心咒(伊藤佳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