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白話文

印光大師  2018/09/24  大字體  護眼色

第四章 論生死事大

一、警人命無常

導讀

佛陀常說,人命就在呼吸之間。一氣不來,一命嗚呼。因此,印光大師提出修行人要時刻記得一個死字。大丈夫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先為之計劃。只有生死一事,反而大多置之不理。一直等到報終命盡,則隨業受報。人命無常,但是人死了以後並非就什麼也沒有了,人死了,再投胎,僅僅是形體改變了,所以人不要怕死。可人又要怕死,因為人死了,下世有可能投胎三惡道,現在就要精進修行,以求臨終往生。

179、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都不停息。這大概是造物主出廣長舌,普為你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的無上妙法啊!

180、生死大事,必須提前準備。如果等到臨終才修,恐怕被業力所牽引而沉淪惡道。

181、古語說:「聰明不能戰勝業力,富貴亦不能免除輪迴。」生死到來,一無所靠,只有阿彌陀佛,能為依靠。可惜世人知道的很少,知道並且真信實念的更少。

182、求生西方的人,不能怕死。如果今日即死,今日即生西方。正如孔子所說:「朝聞道,夕死可矣。」怎麼可以今日要死,卻不願死?既然貪戀塵境,不能放下,就會因貪成障,淨土的境界就難以出現了,而隨業受生於善惡道中的境界就會出現。境界一旦出現,就會隨業受生到善惡道中去了,往生西方,便成空想。因此淨土行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歲死也好,一切所從前業的安排,不去妄生計較。如果信願真切,則報終命盡時,神識就能夠往生淨土,從此不要受業力的牽引,擺脫了世間一切痛苦。一到西方,就可以在九品蓮花中化生,阿彌陀佛授記成佛了。

183、大丈夫生於世間,事事無不預先為之計劃。只有生死一事,反而大多置之不理。一直等到報終命盡,便隨業受報。不知這一念心識,又向哪一道中受生去了。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鄉。三途一報百千劫,復生人天了無期。這樣說來,則了卻生死輪迴的方法,當然不可不急於尋找了。

184、佛法無一人不堪修,也無一人不能修。時刻記住,若不修淨業往生西方,則長劫輪迴,沒有辦法出來啊!以此自憐憐他,自悲悲他,大聲疾呼,使近到家人,遠到世人,同修此道。這種利益與只求自了的人比較,何止有天壤之別啊。

二、教專仗佛力

導讀

為了一生了斷生死輪迴,印光大師提出要靠佛力才能往生淨土。我們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來,無量無邊。如果想要依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消滅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真是難如登天。如果能信佛所說的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則無論業力大,業力小,都可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依靠自力了脫生死,就好比一粒沙子,入水即沉;而如果依靠佛力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則即使有數千萬斤石,裝於大輪船中,也可不沉,並且運到他處,以隨意使用。石頭比喻眾生的業力深重,大輪船比喻彌陀的慈力廣大。如果不念佛,依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想要了生死,必須到業盡情空的地位才行。否則即使讓煩惱惑業,消滅到只剩下一絲一毫了,也不能了生死。好比極小的沙子,也必定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

185、佛法,法門無量。無論大小權實,一切法門,均必須憑藉戒定慧消滅貪瞋癡,使身心完全清淨沒有一點妄念,才可以了生脫死。要達到這個境界真是難如登天,不是我們這些充滿煩惱的凡夫所能期望的。如果以真信切願念佛求生西方,則無論功夫淺深,功德大小,都可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這就如同坐輪船過海,只要肯上船,即可到達彼岸,這是借助船的力量,並非自己的本事。信願念佛,求生西方,也是這樣,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的道力。

然而一旦生西方,則生死輪迴已結束,煩惱不生,已經與在娑婆久用功夫,消滅煩惱了卻生死的人相同。所以念佛一定要求生西方,千萬不可求來生人天福報。那些不注重信願念佛求往生,只以念佛求開悟的說法,千萬不可依從。念佛之要,在於都攝六根。當念佛時,收斂耳朵仔細聽,即是攝六根的下手處。能志心仔細聽,與不聽而散念相比,功德相差懸殊。這個方法無論上中下根人都可用,都可得益,有利無弊,可讓一切人都依照這個方法去修行。

186、我們在生死輪迴中,久經長劫,所造惡業,無量無邊。如果想要依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消滅煩惱惑業,以了生脫死,真是難如登天。如果能信佛所說的淨土法門,以真信切願,念阿彌陀佛名號,求生西方,則無論業力大,業力小,都可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依靠自力了脫生死,就好比一粒沙子,入水即沉;而如果依靠佛力往生西方,了生脫死,則即使有數千萬斤石頭,裝於大輪船中,也可不沉,並且運到他處,以隨意使用。

石頭比喻眾生的業力深重,大輪船比喻彌陀的慈力廣大。如果不念佛,依靠自己修持的力量,想要了生死,必須到業盡情空的地位才行。否則即使讓煩惱惑業,消滅到只剩下一絲一毫了,也不能了生死。好比極小的沙子,也必定沉於水中,決不能自己出於水外。閣下只可生信心,念佛求生西方,不可再產生別種念頭。果然能夠這樣,壽未盡則可使病速得痊癒,因為專一志誠念佛的功德,便能滅除宿世惡業,好像天亮太陽出來,霜雪就會融化一樣。壽已盡時,即能往生,因為心無異念,就能與佛感應道交,所以蒙佛慈悲接引往生。閣下若相信我的話,則在生得大利益,死後也得大利益。

187、《楞嚴》這部經,不知道淨土的人去讀它,就會成為破淨土的元勳。知道淨土的人去讀它,就會成為弘揚淨土的善導。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自力悟道難,淨土往生易,十法界因果,一一分明。如果不依靠佛力,即使破五陰中的一二,如果著魔發狂,就是地獄種子。而且二十四門圓通的功夫,今天的人誰能修習?唯有如子憶母般地念佛,凡有心的,都能奉行。只要能夠淨念相繼,自然可以親證三昧境界。知道好歹的人讀它,他會認同只主張自力不依靠佛力嗎?

188、念佛人有病,當一心等死。若世壽未盡,則能速愈,因為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業,業消則病癒。若不放下,只求病癒,如果不能病癒,則一定沒有辦法往生了。因為他不願往生,只求病癒。這個道理不明白,還能依靠佛的慈力嗎?

189、淨土法門,是極難極易的法門。說它難,則大徹大悟,深入經藏的人,尚且不信。說它易,則愚夫愚婦,至誠懇切念,即能臨終出現各種瑞相,往生西方。那些大徹大悟,深通經論的人,也不能望其項背。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有些大徹大悟,通經通論的人,他們放棄佛力以專主自力;而愚夫愚婦專靠佛力,而由佛力以引發自力。因為佛力,法力,自心本具的力,三法契合,所以能夠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淨土法門最重要的地方在信願,有信願,則一定肯認真修持,肯修持即可得往生的利益。

190、佛祖出世,他的教法都是隨眾生的根基而建立的。末世鈍根,應當選擇其中契理而又契機的淨土法門,專精用力,才可依靠佛的慈力,橫超三界,在這一生,即了卻百千萬劫不易了卻的生死輪迴大事。

三、示臨終切要

導讀

臨終一般人都有病苦,這是正常的。高僧也會有病苦,何況一般人?對於一般人,在臨終病苦中,即將斷氣時,最重要是要助念,印光大師詳細地說明了臨終助念的方法。在助念時,不能哭泣,要輪班不讓佛號停止。

191、臨終一關,最為要緊。世人有很多愚人,在父母眷屬臨終時,總是悲痛哭泣,洗身換衣。只圖世人好看,不考慮給死人留下禍害。不念佛的,暫且勿論。對於一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臨終遇到這種眷屬,多數都會被他們破壞正念,仍然留在三界之內。臨終助念,譬如懦夫上山,自力不足,幸而有前牽後推左右扶助之力,才可登峰造極。(凡有平素念佛的人,或他的子孫信佛,於臨命終時,請眾居士助念,利益很大。見文鈔續編復楊慧昌書二。)對於臨終正念分明,卻被魔眷,愛情,搬動等破壞的人,譬如勇士上山,自力充足,而親朋好友,各各把自己的東西,讓他擔負,擔負過多,力竭身疲,望崖而退。其中的得失,雖然由於他人引起,實際也是自己往昔劫中,成全破壞他人的善惡業力所引起的。凡是修淨業的人,應當成全人的正念,預先向眷屬開示其中的利害關係,讓大家知道應當要注重的是人死之後神識的去處,而不在世情場面的好看,這樣才可以沒有顧慮了。

192、凡人有病,可用藥治的,也不必一定不用藥。不可以藥治的,即使仙丹也無用處,何況世間的藥呢?無論能治還是不能治的病,都宜服阿伽陀藥。這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一定即刻見效。然而,人生在世,無論長短,最終都有一死,死不足惜,但死後到什麼地方去,才是最重要的,怎麼可以不預先為之安頓呢?有力量的人,自己預先替自己安頓妥帖,則臨終當然不須他人輔助。可有人輔助,則更加得力。無力量的人,應當讓家屬代他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至於恩愛牽纏,仍然被愛情所束縛,下世仍然留在六道不能出離輪迴了。

193、在重病中,宜將一切家事,及自己的色身,全都通身放下,用一塵不染的心,念萬德洪名聖號,把自己當作將死的人想,除念佛求接引外,不讓心中起一絲雜念。能這樣的,壽已盡,則一定往生西方,超凡入聖;壽未盡,則一定業消病癒,慧開福高。如果不這樣去念佛,癡癡然只求病速愈,則不但不能速愈,反而又添病。如果壽盡了,一定隨業漂沉,而永無出離這個娑婆的苦日子了。

194、你心裡除念佛外,不使自己有一點別的念頭,連你這個身子,也不要去預計死後怎麼樣安頓,連孫子重孫等,都要當做素不相識的人,不管他們長長短短,只管念我的佛,一心盼著佛來接引我往生西方。你能照我所說的做,一切事通通放下,到了臨命終時,自然感佛親垂接引,往生西方。如果仍舊貪戀一切好東西,及銀錢房屋首飾衣服,並兒女曾孫等,則萬萬也不會生西方了。

195、有淨業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己念,眷屬助念,何必擔心不生淨土?之所以不往生,是由於情愛一起,正念就消失了。莫說功夫淺,即使功夫深,也不能往生。因為凡情用事,就與佛聖氣分相隔了。

196、能成就他人往生,等到自己臨終時,必定大有成就自己往生的人來,千萬不要認為事不關已而忽視。平常應當與家中眷屬,說臨終助念的利益,說預先洗澡換衣及對死人哭泣會造成的禍害。應當請一本《飭終津梁》,讓家人閱讀詳知如何安排後事。等到父母或其他眷屬快要命終時,家中眷屬,同為念佛,讓他心存正念,隨佛往生,並請同修為他助念。這個時候千鈞一髮,關係很大。應當將喪祭種種虛華的花費,移到這個時候來用,並將悲哀盡孝的誠心,轉變成為親人念佛的行動。必須讓眷屬都聽從助念同修的指導,千萬不可隨從於習俗,以誤大事。

197、至於為人助念,怎麼可以為他念觀音,是為他祈壽嗎?念佛也能延壽,念觀音則無求往生的心念,如果壽命已盡則誤事。並非念佛一定死,念觀音一定不能往生。愚人以不求往生的心念,必然誤事,最後隨業輪迴了。阿彌陀,就是「無量光」的意思,即消災,又有「無量壽」的意思,即延壽。念阿彌陀佛,最高成果尚且能成佛,難道還不能延壽而讓人速死嗎?

198、平素不念佛的人,臨終善友開示他,大家助念,也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常念佛的人,臨終若被無知眷屬,預先替他揩身換衣,問及各種事情,以及哭泣等等,由此因緣,破壞正念,就難以往生了。因此念佛之人,必須讓家中眷屬,平時都念佛,那麼自己臨終,他們均能助念。又因常說臨終助念的利益,及瞎張羅,哭泣會造成的禍害,便不至於因為後輩盡孝心反而引起親人仍然受生死輪迴的大苦,就得到往生西方的大益了。

199、玄奘法師臨終,也稍有病苦,他心裡就懷疑他所翻譯的佛經,或許有錯謬。這時就有菩薩出現安慰他說:「你往劫的罪報,都在這一點小痛苦上消除了,不要有什麼懷疑。」你應當以這個故事去安慰你的母親,勸她在病重中生歡喜心,不要生怨恨心,那麼就一定可以蒙佛加被,壽未盡則病速愈,壽已盡就往生了。

200、人的一生事事都可作假,唯獨人的死,不可作假,何況她(指寫信給印光大師的那位居士的母親)臨終無愛戀之情,有悅豫之色,安坐而去世。如果不是淨業成熟,怎麼能到達這樣的地步?只願你昆弟與全家眷屬,認真為你母念佛,這不但讓母親得益,實則比自己念佛的功德更大。佛所以教人,凡誦經持咒念佛作各種功德,都是為法界眾生迴向,平時尚且為與自己無直接關係的法界眾生迴向,何況母親臨終,可以不至心為母親念佛嗎?因為能為一切眾生迴向,即與佛菩提誓願相合;如一滴水,投於大海,即與大海同深同廣。如果未到海,則莫說一滴水,即使是長江大河,也與大海有天地懸殊之別。因此應該知道,凡是施恩於親,及一切人,都是屬於自培自福。知道了這個道理,有孝心的人,孝心要更加增長。無孝心的人,也應當發起孝心。請僧人念四十九天佛很好,念時,你兄弟家必須有人隨之同念。

201、保佑病人,超度亡者,今人都以誦經,拜懺,做水陸法會為事。我向大家說,都讓念佛。因為念佛利益,比誦經,拜懺,做水陸法會的利益多多了。為什麼呢?誦經則不識字的不能誦,即使識字,但誦經速度快如流水,稍鈍的口舌,也不能誦。有人雖能誦,但懶惰不肯誦,就有名無實了。拜懺,做水陸,也可例推。念佛則無一人不能念。即使懶惰人不肯念,但大家一口同音念,他不塞住自己的耳朵,則一句佛號,當然已清清楚楚灌進他心中了,雖然不念,但與念也沒有差別。如染香人,身有香氣,沒有特意追求這樣的效果,卻反而得到這樣的效果。要為親眷祈求平安,及超度亡者,這個道理不可不知。

202、至於喪祭,通通都用素菜,不要隨俗改變。即使不識時務的,說不能這樣,也任他譏笑罷了。喪葬之事,不可過分鋪排張羅。做佛事,只可念佛,不要做別的佛事,並讓全家通通懇切念佛。這樣做,對於你母親,各眷屬及親戚朋友,都有實益。

203、自佛法東來,僧人死後都實行火化。到了唐宋時代,崇信佛法的高人達士,也常常用這種方法。因為佛法重神識,唯恐死者迷戀身軀,不得解脫,故把身體火化,則知這不是我,就不再迷戀了。又為亡者誦經念佛,期盼他早證法身。

204、火葬一法,唐,宋佛法興盛時,在家人多用它。然而你還是應該隨俗葬埋比較好,主要是怕執拗拘泥,不知變通的人妄生議論。實際上火化是最好的處理方法,過了四十九天再燒更為妥當。埋葬則年代一久,可能會導致骨骸暴露了。

205、世間最可悲慘的事,莫過於死,而且舉世之人,無一能倖免。因此有心想要自利利他的人,不可不早為自己計劃考慮了。實際上「死」這個字,原來是假名。因為宿生所感一期報盡,所以舍此身軀,再受別種身軀罷了。不知佛法的人,簡直無法預先計劃,只可任他隨業流轉。今天既然聽到了如來普度眾生的淨土法門,就當然要信願念佛,預備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資糧,以期望免除生死輪迴的幻苦,證得涅磐常住的真樂。

如果父母,兄弟及各眷屬得重病,勢難痊癒的,宜發孝順慈悲的心,勸他念佛求生西方,並為他助念,使病人由此死後,即生淨土。其中的利益,真是無法比喻啊!今列三要,以它作為成就臨終人往生的依據。語言雖然簡陋,可道理來自佛經。遇此因緣,都一一列舉出來去實行。

說三要: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使生正信;第二,大家輪班念佛,以助淨念;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果然能依此三法去實行,一定可以消除宿業,增長淨因,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一得往生,則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漸漸進修,必至圓成佛果而後已。這樣的利益,全靠眷屬助念之力。能這樣實行,對於父母,則是真孝;對於兄弟,姊妹,則是真悌;對於兒女,則為真慈;對於朋友及平常人,則為真義真惠。以此培植自己的淨因,啟發同人的信向。久而久之,成為風俗還有什麼困難呢?今為一一陳列,才不至於臨時無所適從了。

第一,善巧開導安慰,使生正信。懇切勸告病人,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如有應交代的事,速讓他交代。交代以後,便置之度外。即作我現在將要隨佛往生佛國想,世間所有富樂眷屬,種種塵境,都是障礙,會招來禍害,因此不應生一念繫戀的心。須知自己一念真性,本無有死。所說「死」,只是舍此身而又受別種身罷了。若不念佛,則隨善惡業力,再受生於善惡道中。(善道,即人,天。惡道,即畜生,餓鬼,地獄。修羅,又叫善道,又叫惡道。因為他所修的因和所感的果,都是善惡夾雜的緣故。)

如果在臨命終時,一心念「南無阿彌陀佛」,以這種志誠念佛的心,必定感佛大發慈悲,親垂接引,讓我往生。莫懷疑我是業力凡夫,怎麼可能以短時間念佛,便可出離生死,往生西方。應當知道佛大慈大悲,即使是十惡五逆的極重罪人,臨終時地獄出現了,若有善知識教他念佛,或念十聲,或只一聲,也能蒙佛接引,往生西方。這種人念這幾句,尚且能夠往生,我又怎麼可以認為自己業力重,念佛數少,而生懷疑呢?須知我們本來具有的真性,與佛無二,只因為惑業深重,不得受用。今天既然歸命於佛,如兒子靠近了慈父,是回到我本有的家鄉,難道是分外之事?

又佛曾經發願:「若有眾生,聞我名號,志心信樂,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因此一切眾生,臨終發志誠心,念佛求生西方,無一不蒙佛垂慈接引啊!千萬不可懷疑!懷疑即是自誤!禍害非小。何況離開這個痛苦世界,往生到那個極樂世界,是最快意的事,應當生歡喜心。千萬不可怕死!怕死則仍舊不能不死,反而引來不能往生西方的後果了!這是因為自心與佛心相違反的緣故。佛雖具有大慈大悲,對於不依佛教的眾生也沒有辦法挽救。阿彌陀佛萬德洪名,如大冶洪爐,我們多生罪業,如空中一片雪,業力凡夫,由於念佛的緣故,罪業便消滅,如一片雪近於洪爐,即刻便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業力既然消失,所有善根,自然增長殊勝,又怎麼可以懷疑自己不能往生,以及佛不來接引呢?這樣委曲宛轉開導安慰,病人自然可以生正信心。為病人所開導的內容大致是這樣。至於自己所應盡孝致誠的地方,也在這裡。

第二,大家輪班念佛以助淨念。前面已經開導病人,讓生正信。然而此時病人心力虛弱。莫說平素絕不念佛的人,不易相繼長時間保持念佛;即使向來以念佛為事的人,到這個地步也全靠他人相助,才能得力。因此家中眷屬,應同發孝順慈悲的心,為他助念佛號。如果病人尚未斷氣,應當分班念。應分三班,每班限定幾人。頭班出聲念,二三班默持。念一點鐘,二班接念,頭班三班默持。若有小事,當在默持時辦理。值班時,千萬不可走開。二班念畢,三班接念,終而復始。念一點鐘,歇兩點鐘。即使念一晝夜,也不很辛苦。

須知肯助人淨念往生,也會得到人助念的回報。且莫說是為父母盡孝應當如此,就是為平常人,這樣做也培植了自己的福田,增長了自己的善根,實為自利之道,不僅僅只是利益了別人而已。成就一人往生淨土,就是成就一眾生成佛,這樣的功德,怎麼可以思議?三班相續,佛聲不斷。病人有力氣能念出聲,則隨大家小聲念;不能念,則收斂耳朵仔細聽,心無二念,自然可以與佛相應了。念佛聲音不可太高,高則傷氣,難以持久;也不可太低,低則病人聽不清楚。不可太快,也不可太慢;太快,則病人不能跟隨,聽也不很清楚;太慢,則氣接不上,也難得益。須不高不低,不緩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讓病人字字句句,入耳經心,這樣才容易得力。

念佛法器,只用引磬,其他一切,一概不宜用。引磬聲清,聽之令人心地清淨;木魚聲濁,故不宜用於臨終助念。又宜念四字佛號。則開始念時,念幾句六字,以後專念「阿彌陀佛」四字,不念「南無」。因為字少易念,病人或者隨大家念,或者攝心聽,都省心力。家中眷屬這樣念,外請善友也這樣念,人多人少均這樣念。不可一起念,歇歇又念,致使病人,佛念間斷。如果正值吃飯時,大家應當換班輪流去吃,不要中斷佛聲。

如果病人將要斷氣,宜三班同念,直至氣斷以後,又再分班念三小時,然後歇氣,以便料理後事。當念佛時,不得讓親友來病人前問訊安慰。既然與病人有感情,就應當隨念佛若干時,這才是真實情愛,有益於病人。如果用世間俗情去看病人,簡直就是推人下海。其情雖可感,其事甚可痛。全在於主事者是否明白道理,應預先與人說清楚,以免引起有礙情面的事情發生,以致危害病人,由於分心而不能往生了。

第三,切戒搬動哭泣,以防誤事。病人將終之時,正是來世做凡做聖做人做鬼分判之際。一髮千鈞,要緊到了極點。只可以用佛號開導他的神識,千萬不可洗澡換衣,或移動地方。任他如何坐臥,只可順他的姿勢,不可稍有移動,也不可對他露出悲痛感傷的樣子,或者忍不住哭泣。因為這個時候他身體不能自主,一動則手足身體,均受拗折之痛。痛則瞋心生,而佛念就停止了。隨瞋心去投生,大多墮落為毒類眾生,恐怖到了極點。如果臨終之人見其親友悲痛哭泣,則情愛心生,佛念也停止了。隨這情愛心去投生,則生生世世,不得解脫。因此此時,最有益的,莫過於一心念佛;最有害的,莫過於妄動哭泣。如果妄動哭泣,引起他生瞋恨及情愛心,則要生西方,萬無有一了。

又人快要死了,熱氣從下至上的,為超升相。從上至下的,為墮落相。所以有這樣的說法;「頭頂最後冷是聖人,眼最後冷生天,心最後冷投人胎,腹最後冷變餓鬼,膝蓋最後冷成畜生,腳板最後冷下地獄。」然而果然大家能至誠助念,則亡者自然可直下往生西方。千萬不可屢屢去試探病人體溫,以致神識未離,因此或有刺激,心生煩惱和痛苦,以致不得往生。這個罪過,實在是無量無邊。願各親友,各各懇切念佛,不須試探他的身體最後冷於何處。為人子的,於此留心,才是真孝。

如果依照世間種種俗情辦理後事,就是不惜推親人以下苦海。這樣做引來一般無知無識的人,群聚而稱讚他能盡孝,但這種孝與羅剎女的愛正相同。《經》上說:「羅剎女食人,說:我愛你,所以吃了你。」那些無知的人行孝,讓親人失樂而得苦,難道不與羅剎女愛人相同嗎?我說這種話,並非不近人情,只是想要大家各在實際上講求,必定要期望亡者往生,存者得福,以成全孝子賢孫孝親的一片血誠,不知不覺我的言語就這樣激烈了。真正愛護親人的人,必能體諒我。

第五章 心誠則靈

導讀

我們常說,心誠則靈。對於信仰尤其如此,維持信仰的根基就在心誠。心誠的表現就是真誠和恭敬。

206、修行入道,門徑很多,只是隨從各人的志趣,完全沒有固定的修法。要說有一定的法則,那就是「真誠」與「恭敬」。這兩條,就是盡未來際,諸佛出世,都不能改變,何況我們這些地地道道的凡夫俗子,想要頓消業力牽引,速證無生法忍,不致力於誠敬,譬如樹木無根而想茂盛,鳥無翅膀而想飛翔,這可能嗎?

207、念佛一法,是最簡單,最容易,最廣大的法門。必須懇切志誠到極處,(印光大師示寂入滅的那天晚上,告訴真達師等:「淨土法門,別無奇特,只要懇切至誠,沒有不蒙佛接引,帶業往生的。」見《永思集》。)才能感應道交,此生親身獲得真實的利益。如果懶惰懈怠,毫無敬畏,雖然是種下了遙遠成佛的因,可是褻瀆輕慢的罪過,在現在和不久的將來,就有不堪設想的惡果。我常說,想要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必須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則消除一分罪業,增長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則消除十分罪業,增長十分福慧。若無恭敬而褻瀆輕慢,則罪業愈增,福德與智慧就愈減了。

208、禮佛,誦經,持戒,念佛等種種修持,都應當以誠敬為主。誠敬到極處,那麼經中所說的功德,縱然我們在凡夫位上,還不能圓滿地全部獲得,但所得到的,已經是不可思議了。若無誠敬,就與唱戲相同,戲裡的苦樂悲歡,全部是假,不是真實的。所以說,若無誠敬而修持佛法,即使有功德,也不過是人天癡福罷了。而依靠著這麼一點癡福,將來必定迷惑顛倒而大肆造惡,那麼,將來的痛苦,哪裡有了結的時候呢?

209、真誠,恭敬,若說這兩個詞語,每個人都知道,若說其中的道理,又有誰真正懂得呢?我自己由於罪業深重,總是期盼著可以消除罪業,以報佛恩。於是我就常常從高僧大德們的行持與心得中去尋求道理,終於明白了其中的秘決,那就是「真誠」和「恭敬」,這就是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的妙法啊!所以,我常常以此諄諄告誡那些有緣的人。

210、釋迦牟尼佛滅度之後,所存的唯有經書與佛像。若能將泥土,木頭,金屬,彩繪等做成的佛像,視作真佛,就能滅業障而破煩惱,證三昧而出生死。若將他們視作泥土,木頭,金屬和彩繪,則他們也只是普普通通的土木金彩而已。對土木金彩,不恭敬也沒有過失。如果褻瀆的並非是土木金彩,而是土木金彩所做成的佛像,那就是彌天大罪!

讀誦佛經祖語,認為這是佛祖現前,為我親自宣說的,不敢稍微萌發懈怠輕忽的念頭,能這樣恭恭敬敬的人,我說他一定會在此生高登九品往生西方,徹底證得一真法界。否則,不過是遊戲法門,其利益只是言語文字的多知多見,說得頭頭是道,可得不到一絲一毫的真實受用,只有道聽途說的本事,沒有真實體會。古人在三寶門中,都存真實的誠敬,不只是浮淺,不切實的口談,而是真恭敬!今人在口裡尚且不肯說一句恭敬的話,何況是實際的行持呢?

211、禮佛儀式,對於極忙的人,不便特立,但只要至誠懇切,好像諸佛菩薩就在面前,用無比虔誠的心,哪怕只是念一句佛號,禮佛一拜,也有莫大的功德。

212、沒有機緣能夠禮拜舍利,也不能親自到叢林中接受祖師大德們的教誨,又有什麼缺憾呢?只要見到佛像時,作真佛想;看到佛經祖語時,就當是佛祖就在面前親為宣講。必恭必敬,沒有懶惰鬆懈,也無粗心大意。這就是整天見佛,整天在親近諸佛,菩薩,祖師和善知識。舍利不能禮拜,叢林不能親灸,又有什麼好遺憾的?

213、釋迦牟尼大覺世尊,所說的一切大乘顯,密經典,其義理的源頭都出自於本心,其道理的根本都符合實相。這樣的佛理,縱使經歷全部的過去,現在和未來,也不會改變;地獄,餓鬼,畜生,阿修羅,人,天,聲聞,緣覺,菩薩,佛,以上十個法界都必須共同遵守。這些經典,回歸本元,恢複本性,是諸佛的導師;拔除痛苦,施予快樂,作眾生的慈父。若能竭誠盡敬,禮誦受持,那麼不但自己和他人都蒙受殊勝的利益,就是法界一切有情眾生,也會共同沐浴佛恩的慈光。就像那「如意寶珠」與「無盡藏」,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隨心現量,都滿所願。

214、想要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就必須用十分的誠心。大家誦經念佛,表面上都是相同的,而實際上,每個人心中的誠敬卻有著淺與深,輕浮與懇切的不同,因此各人所得到的利益便大相懸殊了。世間一切事情,事事都必須憑藉「誠心」才能成功,何況是誦經念佛這樣出世間的大事?要以凡夫身,了生脫死,超登佛國,不「誠」而能成功嗎?

215、誦經持咒,貴在於誠。即使根本不知道經義咒語的含義,但如果能竭盡誠敬,虔誠懇切地受持,久而久之,自然惡業消除,智慧明朗,業障滅盡,自心清明。這樣久而久之,對於佛意尚能直達,更何況是弄懂那些文字註疏及其意思呢?相反的,即使能清楚明白經咒的意思,由於不至誠,也只是凡夫的情識淺見,私心猜度思量而已。經文的真實利益,真實感應他都無法得到。因為完全是用意識心去思量計度,這樣怎麼能夠潛移默化地自然通達佛的智慧?又怎能暗暗地自然符合佛道不可思議的微妙,從凡夫地一下超越直接進入聖位,立刻獲得殊勝的利益呢?

216、經上說:「人身難得,佛法難聞。」若非在過去世就已經種下了善根因緣,佛經的名字,連聽都聽不到,何況還能受持讀誦,修因證果呢?然而如來所說之法,實在都是依據眾生「自性本自具足」的道理,於心性外,完全沒有另外什麼法可得。只是因為眾生在迷執中,不能清楚明白真諦,在真如實相之中,由無明而產生了許多妄想執著,從此貪婪,瞋恚,愚癡,造作了殺,盜,淫等罪業。智慧迷失了變成了煩惱,真心不見了變成了生滅萬法。

經過了像微塵那麼多劫數的時間,也不知道自己在迷途,不能返回自己的家鄉。終於有幸遇到如來所說的大乘顯,密各部經典,這才知道自己衣中寶珠固在,佛性仍存。這個流落他鄉的貧賤人,原來是大富長者的兒子。人天六道,不是自己的住處,「實報莊嚴土」和「常寂光土」才是自己本有的家鄉。回想從無始以來,這麼長的時間,從未聽聞過佛法,雖然具有清淨本性,卻因迷路,無端端地枉受輪迴,真該痛哭流涕,聲震大千世界,心片片裂,腸寸寸斷啊!佛恩浩蕩,此恩此德,超過天地父母養育之恩,何止百千萬倍!縱使粉身碎骨,也難以報答啊!

217、《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又說:「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即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為什麼要對《金剛經》如此的尊重呢?因為一切諸佛,以及諸佛的無上正等正覺,都是源自此經而出。每部大乘的經典,處處教人恭敬經典。因為各大乘經是諸佛之母,菩薩之師,三世如來的法身舍利,九界眾生的離苦慈航。

即使已經高證佛果,也仍然須要恭敬法寶。這是飲水思源,報本追遠,不忘大恩。故《涅槃經》說:「法是佛母,佛從法生。」三世如來,都供養法,何況地地道道的凡夫呢?通身上下全是業力纏繞,好像判無期徒刑的重囚犯被關在牢獄裡,久久不能出離,幸而承蒙過去世所種善根,看到了佛經,如囚犯得到赦書,何等慶幸?當然就要堅定不移地遵從佛經的教導,努力修行,從此永別三界,永出生死的牢獄,並且親證佛陀的三身,直達涅槃的家鄉。如此無邊的利益,都是從聞經得到的,怎麼可以放任自己狂妄無知的錯誤見解,絲毫不存敬畏之心,像世俗讀書人那般,隨隨便便地讀誦經典,言行舉止輕慢褻瀆呢?

218、至於閱經,如果想做法師,為眾講說,弘揚佛法,則應該先看經文,再看註疏。然而這樣做的話,若非精神充足,見解過人,沒有不徒勞心力,虛度歲月的。如果想親得讀經實益,必須至誠懇切,清淨身,口,意三業。可以先端坐片刻,凝定身心,然後拜佛,接著才開始朗誦,或者只默讀,或者拜佛之後,端坐一小會,再打開經文。讀經時,必須端身正坐,如對聖容,親聆圓音,不敢萌發一念的懈怠,不敢稍起一念的分別。從首至尾,一路讀下去,無論是文字或經義,一概不加理會,只管恭恭敬敬,一心一意地讀過去。

這樣閱經,利根之人,便能悟解二空的道理,證得諸法實相。就算是善根淺薄,生性愚鈍的人,也可以消除業障,增長福德智慧。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只看《金剛經》,即能明心見性。」就是指這樣看經,所以說一個「只」字,即只能這樣。能這樣看經,各大乘經都能明心見性,難道唯獨就是《金剛經》嗎?若一路分別,此一句是什麼義,此一段是什麼義,全屬凡情妄想,瞎猜亂想,怎麼能夠暗合佛意,圓悟經旨,並由此業障消滅,福慧增長呢?

智者大師誦《法華經》,到《藥師如來品》時,豁然大悟,寂然入定,親見釋迦牟尼佛靈鷲一會還未散呢!這樣殊勝的利益,豈是用分別心讀經所能得到的嗎?一位古德寫《法華經》,一心專注,以至妄念情想一時消滅。天已經黑了,他也不知道,依舊寫。等到待者進來說:「天黑了,怎麼還能寫?」這一提醒,起了分別,隨即伸手就不見五指了。這樣讀經,與參禪看話頭,持咒念佛,是一樣的,都必須專心致志。如此用功,久而久之,自然有一天會突然地豁然貫通,大徹大悟,得大利益!

明朝雪嶠信禪師,寧波府城人,目不識丁,中年出家,苦參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他的苦行實在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時間一久,大徹大悟,隨口所說,妙契禪機。開悟時,還是不識字,不會寫,繼續苦行,後來竟然識字了。再苦行一段時間,居然手筆縱橫,成為無師自通的優秀書法大家。此等數不勝數的利益,都從毫不分別的專精參究中來。讀經人都應該以此為榜樣。

219、學佛之人,夜間不可赤身裸體睡覺,得穿上衣褲。因為隨時隨地想著佛在面前,所以任何時候,都要恭恭敬敬。吃飯不可過度,再好吃,也只可吃八九分。若吃十分,已不養人。吃十幾分,臟腑必傷。常如此吃,必定短壽。飯一吃多,心神昏昧,身體睏倦。消化不好,多半要放屁。放屁一事,最為下賤,最為罪過。佛殿僧堂,均須恭敬。若燒香,不過表心,不必講究多少。若吃多了放的屁,極其臭穢。以此臭氣,熏及三寶,將來必作糞坑中蛆。不吃得過度,則不會放屁。如果是受了涼,身體不好,要放屁了,別擔心,從佛殿出去到空地上放掉,等到氣味散盡了,再回到屋中。如有事不能出外,常用力提,憋住了,不一刻,即在腹中散開了。有人說:「不放會得病。」這話比放屁還罪過,千萬不可聽。我們這些業力凡夫,在聖中聖,天中天的佛殿中,三寶具足之地,竟敢不加約束,任意放屁,這個罪過,極大無比。

許多人因不多看古德著述,當做古德沒有說,卻不知是古德說得委婉,叫「泄下氣」。看的人也不理會是什麼話,仍不介意。我在三四十年前,就常說「泄下氣」這樁事。後來,發覺我的話似乎沒起什麼作用,就試著問:「知不知道什麼是泄下氣?」人人都不知道是什麼事情,因此,我就只好不客氣地直說「放屁」了。唱戲罵人說「放肆」,意思就是說「你說的話是放屁」。凡有所畏懼的人,氣都不敢大出,怎麼還敢放屁?只有肆無忌憚的人,才敢放屁。你不要說「放屁」的話,不好聽,我實在是為了要救人,以免他們不懂事,將來變成糞坑裡的蛆啊!

220、早晨起床後,及大小解後,必須洗手。凡在身上摳,腳上摸,都要洗手。夏天雖然熱,褲腳不可敞開,要紮好。隨便吐痰甩鼻涕,是一大折福的事。清淨佛地,不但殿堂裡不可以吐痰涕,殿堂外乾乾淨淨的地上,也不能吐。淨地上一吐,便出現污相。有些人肆無忌憚,房裡,地上,牆上到處亂吐,好好的一個屋子,遍地滿牆的都是痰。他以吐痰當架子擺,久久成病。天天亂吐,飲食精華,都變成痰了。

221、看經論,及各典章,不可急躁,要多看。急躁不能心靜,走馬觀花,必然難得其中要旨和大意。有些稍微聰明的後生,倘若得到一部經書,就廢寢忘食地看。可一遍看過後,再提不起興趣看第二遍。就算是再看一遍吧,也是心不在焉,丟魂喪魄,無精打采的樣子。這種人,絕無成就,應當引以為戒。蘇東坡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孔子是生而知之的聖人,可他讀《易經》,曾把穿竹簡的皮條翻斷了很多次。以孔子的天資,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何必還要拿著書,看著讀?所以說,看書讀書,有特別的好處。背誦,大多滑口誦過。看文,則一字一句,都去認真理解其中的要旨和大意。我們應該傚法孔子,千萬不要賣弄聰明,專門崇尚背誦。

孔老夫子的時代,還沒有發明紙,書都寫在木板上,或者是竹簡上的。《易經》的六十四卦,是上古時期伏羲所畫。六十四卦開首之彖,是文王所作。每卦的六爻,是周公所作。除此,剩下的上經彖傳,象傳,下經彖傳,像傳,並乾坤二卦的文言,及系辭上傳,係辭下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稱十翼,都是孔子自己著作的。如果按字數算,孔子所寫的,比文王,周公加起來所寫作的,還要多十餘倍。可是孔子讀文王,周公寫的《易經》,竟然將編書用的繩索,磨斷過多次,從中不難得知,孔子讀《易經》,遍數之多,無可計算。我們能夠有孔子的恆心,持之不斷地讀佛經,持佛名,一定可以用佛言,佛德,熏修自己的身,口,意三業,把業識心轉成如來的智慧藏。

222、佛經破損毀壞得不能讀了,佛像破損毀壞得不能供了,當然應該焚化,但是又不可當作平常字紙那般火化。必須另設火化的器皿,要防風吹,不讓灰飛起,散落到其他地方。將這些灰裝進極密緻的布袋內,再裝一些乾淨的沙石,使它可以沉入水中,不會漂浮於兩岸。有漂洋過海的,可將它投到深海中,或投到大江深處去。小溝小溪小河,萬萬不可投。

第六章  論因果

導讀

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於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眾生常造惡因,等到出現報應的時候才後悔,想要免除惡果,可是已經晚了。印光大師強調因果是通三世的。報通三世是指現報,生報和後報。「現報」是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生報」是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後報」是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後的十百千萬生,乃至無量無邊劫後,才受福受殃。後報雖然遲早不定,但是凡所作業,是決無不報的。轉變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可他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一邊自己修行,一邊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為這樣的緣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遭受一切不如意事;這樣,先前所作應永墮地獄,長劫受苦的惡業,即在此消滅。

佛教從眾生平等和六道輪迴的觀點出發,提出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必須戒殺。既然眾生都有佛性,殺動物與殺佛也沒有區別。印光大師諄諄告誡,在各種罪業中,殺的罪是最重的。他又引用儒家聖人孔子的話,孔子說最先提倡造作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這個人將來一定斷子絕孫。因為偶然是眾生,用它殉葬就斷了慈悲的種子。又解釋孟子的「君子遠庖廚」,希望大家不要說遠離廚房,就可以吃肉了,這是聖人隨俗的權宜說法。只有永斷葷腥,才是真理實義。

一、明因果之理

223、因果法則,是聖人治理天下,佛陀普度眾生的法。就佛法的道理而言,從凡夫地到佛果,所有諸法,都不出因果之外。就世法的道理而言,不也是這樣嗎?所以孔子讚歎《周易》,開篇就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積善與積不善,是因;餘慶與餘殃,是所得之果。既有影響到一家人的餘慶,餘殃,難道就沒有本慶,本殃嗎?本慶本殃,就是積善與積不善的本人,來生後世所得的果報。這個果報應當大於子孫們遭受的餘慶餘殃百千萬倍。普通人看不到前世和後世,就可以說這樣的事情不存在嗎?經上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洪範》是在夏朝大禹所著,周朝的箕子將它陳獻給武王,書的末後有五福六極之說,闡發說明三世因果的意義,極其確切。但是,宋時的儒者說:「佛說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是為了騙愚夫愚婦信奉佛教,其實並無其事。」這是斷定人死即無,身體朽滅腐化了,神魂也已飄散。縱然真的有剉,斫,舂,磨等酷刑地獄,又能向誰用刑?既然靈魂已經飄散,讓誰去投胎受生呢?所以他們斷定沒有什麼因果。然而,《春秋傳》,《漢書》,《史記》中常常記載有冤枉被殺者作祟,蒙受恩惠者報德的種種事實,這難道都是前賢先輩為佛教預先準備好的騙人把戲嗎?既無因果,無後世,則聖人堯與暴君桀都同歸於盡,死後沒有兩樣,那誰還肯勤勉地孜孜修持,以求身後之虛名呢?因為實實在在的我已經死了,留下一個虛名,對我何用?如果是這樣的話,善得不到勉勵,惡也受不到懲罰。這就會讓天下大亂啊!

224、佛講「三世因果,六道輪迴」,徹底地闡明了因果的道理。有人說因果是小乘,從而不肯提倡,這都是些專事空談,不修實在功德的人。如來成正覺,眾生墮惡道,都不出因果之外,怎麼能單獨視它為小乘呢?古德說「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指的是什麼樣的道呢?不就是「誠明合一」的道嗎?「誠」,就是「明德」,是人們即心本具不生不滅的妙性,為「性德」。由於沒有克已復禮的功夫,「性德」就不能顯現,所以稱之為「陰」。「明德」之上,再加上一個「明」字,即「明明德」,是指朝夕晨昏,日日夜夜努力追求,警惕用功,兢兢業業修持的功夫,即是「修德」。修德之事顯著,稱之為「陽」。修德的功夫達到極處,性德就能圓滿彰現。

「誠明合一」,就是「明明德而止至善」。明明德的功夫,為格,致,誠,正修;至善的事業,為齊,治,平。然而,誠明合一,明明德而止至善,直到齊,治,平,並非是憑空產生,無根無據的,自然有使之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存在。什麼是使它不能不如此的原因呢?那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人再愚蠢,也一定沒有喜好凶禍,厭惡吉祥,以災為幸,以禍為樂的。聽到「積善必有餘慶,積不善必有餘殃」的話,賢良的人,必定會更加勤懇修持,而不肖的人也會努力行善。

不斷勉勵自己,久而久之,則惡業消除而智慧顯現,沒有過錯而性德顯明。雖然過去是不肖浪子,現今卻已成為有德賢人。因此,「誠明合一」的道理,對於自己的修持已經足夠了,但是要用它教人的話,如果不借助於因果規律,就難以讓一切人都依從奉行。把「因果」與「誠明」兩種法門結合起來,才是聖人順應天心所建立的真理,是流傳萬世而不變的大道。也就是自心本具的智慧之光和普照法界的佛光啊!

225、《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可知,智慧德相,是眾生和佛所共有的,即「性德」。有妄想執著的是眾生,離妄想執著的是佛,眾生與佛迥然不同,原因在於修德。修德有順有逆。順著性德而修,愈修愈近,修到後來就大徹大悟,雖證悟而歸無所得。逆著性德而修,愈修愈遠,修到後來就永墮惡道,雖墮落而「性德」亦無所失。明白這一點,則愚人可以變為賢人,賢人可以變為愚人;長壽的可以夭折,夭折的可以長壽;富貴貧賤,以及子孫的繁衍滅絕,一一都可以自作主宰。

有禍福吉凶依據的,也可以變為無依據,無依據的也可以變為有依據。譬如山高不可登,有的人由此停步,望山興嘆;有的人則鑿岩設砌,開出一條路來,那麼高山絕頂也可直到。古今之人,不知「隨心造業,隨心轉業」的道理,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而且還累劫禍害後世。若不修德,即使親身做到富甲天下,貴為天子,或者是位及人臣,聲勢顯赫的宰相地位,能夠在有生之年不被殺戮,不慘遭滅門者,有嗎?難道這些人都是本不該富貴而該滅絕的嗎?

袁了凡就很懂得「隨心造業,隨心轉業」的道理,改變了命運。所以,所享受的一切,都不是前因所固定了的。前因,世俗的稱為「天」,天定者勝人,是講天命半點不由人,前因難轉;人定者亦可勝天,是講命運不是固定的,通過兢兢業業,勤勤懇懇的修持,前因是可以改變的。這是以現在的善因,消滅了前面的惡因。但如果恣意妄為,為所欲為,則結果相反。懂得了這個道理,則愚蠢者也可變得賢良,平庸者也能夠超拔卓絕,這全在自己是否存心修德以及是否隨時隨地從善而已。

226、經上說:「菩薩畏因,眾生畏果。」菩薩恐遭惡果,預先斷除惡因,於是罪障消滅,功德圓滿,直至成佛。眾生常造惡因,想要免除惡果,如同在陽光下想要逃避自己的影子一樣,徒勞奔走。常常看見無知愚人,稍微做了一點善事,即盼望得大福報;一遇到逆境,便說做善事不得善報,沒有因果,從此退心,放棄作善,反過來誹謗佛法。他哪裡知道「報通三世,轉變由心」的奧旨。

報通三世是指現報,生報和後報。「現報」是現生作善作惡,現生獲福獲殃;「生報」是今生作善作惡,來生獲福獲殃;「後報」是今生作善作惡,第三生,第四生或以後的十,百,千,萬生,乃至無量無邊劫後,才受福受殃。後報雖然遲早不定,但是凡所作業,是決無不報的。轉變由心,譬如有人作了惡業,當永墮地獄,長劫受苦,可他後來生大慚愧,發大菩提心,改惡修善,誦經念佛,一邊自己修行,一邊教化他人,求生西方。因為這樣的緣故,現生或被人輕賤,或稍得病苦,或略受貧窮,遭受一切不如意事,則先前所作應永墮地獄,長劫受苦的惡業,即在此消滅。並且他還能夠了生脫死,超凡入聖。《金剛經》第十六品「能淨業障分」說:「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誦讀《金剛經》,若被人輕賤,此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因為今世被人輕賤的緣故,先世罪業即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就是「轉變由心」的含義了。

227、念佛雖能消滅過去的惡業,然而必須生大慚愧心與大怖畏心,把損人利己的私心,轉為普利眾生的菩薩行。那麼不管是過去世的,還是現在的所有惡業,都會憑藉此大菩提心中的佛號光明,而消滅淨盡。

228、人們修福造業,總不會超出六根,三業。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屬於身業,後意根屬於心,即意業。三業,一,身業。有三:即殺生,偷盜,邪淫。這三種事,罪業極重。第一,殺生。學佛的人,應當吃素,愛惜生命。凡是動物,都知道疼痛,都貪生怕死,不可殺害。若殺而食之,就造了一件殺業,來生後世,必被他殺。第二,偷盜。凡他人的財物,未經許可,不可私自拿取。偷輕物,則喪失自己的人格;偷重物,就會害人身命。偷別人的財物,好像得到了便宜,實際上折了自己的福壽;失去自己命中所應該得到的,比所偷的還要多上許多倍。如果是用計謀取,或者是以權勢威脅強奪,或者是為人管理財務作弊貪污,都叫做偷盜。偷盜之人,必生浪蕩的敗家子;廉潔的人,必生賢良的好兒郞。這是符合天理的因果規律。第三,邪淫,凡不是自己的妻室,無論賢良卑賤,都不可以與她行淫。行邪淫就是敗壞人倫,就是以人身行畜生的事。現生已成畜生,來生便做畜生了。世人以女子偷人為恥,不知男子邪淫,也與女子一樣。邪淫的人,必定生不貞潔的兒女,誰願自己兒女不貞潔?自己既以此事行之於前,兒女稟承自己的氣分,決定難以正而不邪。不但外面的美色不可淫,即使是夫妻間的正淫,也應當有所限制,否則不是夭折,就是殘廢。貪房事的人,反而不易生兒女;即使生,也難以養大成人,即使成人,也會孱弱無所成就。世人以行淫為樂,不知樂只在一刻,痛苦卻牽累一生並殃及子女及孫輩啊。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則為身業善,犯了則為身業惡。

二,口業。有四:妄言,綺語,惡口,兩舌。妄言,即說話不真實。話既不真實,心也就不真實,就會大失人格。綺語,即說風流邪僻的話,讓人心念淫蕩。無知少年聽久了,必定會邪淫,而喪失人格,或犯手淫損害身體。綺語的人,縱使自己不邪淫,也當墮大地獄。從地獄出來,或作母豬母狗。如果生在人中,當作娼妓。開始則貌美年青,尚無大苦,久則梅毒性病一發,則苦不堪言。做人幸有口說話,何苦為自,他招禍殃,不為自,他作幸福呢?惡口,即說話凶暴,如刀如劍,讓人難受。兩舌,兩頭挑唆是非。小則誤人,大則誤國。以上四方面都不犯,則為口業善,犯了則為口業惡。

三,意業。意業有三,即貪慾,瞋恚,愚癡。貪慾,對於錢財,田地,物品,總想通通歸我,越多越嫌少。瞋恚者,不論自己是不是有理,若他人不順自己意,便大怒,並且聽不進他人善意的勸導。愚癡者,並不是什麼都不知道。即使讀盡世間書,過目成誦,開口成章,但是不相信三世因果,六道輪迴,說什麼人死神滅,無有後世等,都是愚癡。以上三方面都不犯,則意業善,犯了則為意業惡。若身,口,意三業全部都善的人誦經念佛,比三業惡的人誦經念佛,所得的功德要大百千倍。

229、「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利人即是利己,害人即是害己。殺他人的父母,他人也會來殺他的父母;殺他人的兄弟,他人也會來殺他的兄弟。善心事奉自己的親人,他的兒子必然孝順;善心事奉自己的兄弟,他的子女必然和睦。如屋簷水,後必繼前。由此看來,孝親敬兄,愛人利物,都是自己後來幸福的基礎;損人利己,傷天害理,都是自己後來災禍的根本。人即使再愚蠢,也一定沒有喜歡災禍,趨凶避吉的。

然而研究他們的言行,其結果卻適得其反。為什麼呢?就在於他們沒有遇到明理的人,為他們詳細說明因果報應的道理和事實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怎麼才能使天下大治太平呢?那就要幫助天下的人,都能知因識果,則貪,瞋,癡心不至於興盛,殺,盜,淫業,都不敢妄為。愛人利物,樂天知命,心地既已正大光明,則無論走到哪裡,無不是光明的前途。

230、佛與眾生,心體是一。然而佛與眾生的受用,卻是天地懸殊,這是因為彼此的用心不同所造成的啊!佛唯以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度脫眾生為本懷,沒有人我彼此分別的心。縱然度盡一切眾生,也沒有能度所度的分別。所以得福慧具足,為世間之至尊。眾生唯以自私自利為前提去作事,對於父母,兄弟這樣的至親,尚且做不到不分彼此,何況是對旁人,世人呢?故眾生所感業報,或生到人間而貧窮下賤,或墮入三途惡道。即使能夠奉行五戒十善,自修禪定,得生人天樂處,但因為沒有大悲心的緣故,不能直契菩提,以至於福報一盡,仍然會再墮落,可不悲哀?所以,一心想要利人的,正是成就了自利;而那些只想損人利已的,卻偏偏是害了自己。

231、天下的事,都有因緣。事情成功與否,都是由因緣決定的。雖然有操縱成敗的人,但其實真正的根本權力,還是在於自己的前因,而不在他的現前緣分上。明白了這個道理,就該樂天知命,不怨天尤人了。(若知前後因果,則困窘,順利,獲得,喪失,都是自作自受,縱遇逆境,不怨不尤。只慚愧自己無有德行,不見人天會有什麼過失。見文鈔正編《何閬仙家慶圖》序。)安於本分,盡職盡責,則無時無處而不自得了。

232、人生世間,之所以能夠成德成才,建功立業,有一才一藝養活自己及家人,全仗「文字」主持的功力。「文字」為世間至寶,能使凡人變為聖人,愚蠢的人變為有智慧的人,貧賤的人變為富貴的人,有疾病的人變為健康的人。古代聖賢的修道法脈,得以流傳於千古,身家經營的財產,得以遺傳給子孫,沒有不靠文字功力的。倘若這世上沒有文字,則一切事理,就會混淆不清,而人與禽獸沒有不同了。文字既有如此的功力,就該十分的珍重愛惜。我卻常見今人對字紙任意褻污,簡直把至寶當成糞土,哪有不現生折福折壽,來生無知無識的呢?

二、示戒殺之要

233、諸惡業中,唯有殺業最重。普天之下,幾乎沒有不造殺業的人。就算畢生不曾殺生,可天天食肉,即是天天殺生。因為沒有殺,就決定沒有肉,屠夫,獵人,漁夫,都是為了食肉者所需而代為殺生的。食肉吃素一關,實在是人們禍福升沉,天下治亂的根本,不是細微小事啊!自愛其身,兼愛普天人民,想要長壽安樂,免遭意外災禍的人,就應當戒殺吃素,這是挽回天災人禍的第一妙法。

234、須知水裡游,陸上跑,天上飛,洞裡藏的各種動物,其靈明覺知之心,和我們人類一樣只是因為宿業深重,使其形體和我們相差很遠,口不能言。觀察它們求食避死的情狀,就可知道是與人無異了。我們秉承宿世的福力,幸而生在人道,心有智慧思慮,正該推崇天父地母,民胞物與的情誼,以期不辜負「天,地,人」三才之名,能夠做到天人合一,同聲讚揚天地教化養育的恩德,使人類與萬物各得其所,都能同受天覆地載,同樂天年。

倘若不去體察天地的好生之德,恣意放縱自己貪吃的念頭,以我的強大,欺凌弱小的動物,用眾生的肉,填飽自己的肚子,如此下去,一旦過去生累積的福報享盡了,殺業就會現前,要想不改頭換面,不受輾轉殺食之報,能辦得到嗎?況且肉食有毒,這種毒素是動物被殺時的瞋恨心所聚結產生的。所以大凡瘟疫流行,素食者很少傳染。另外,肉是穢濁的食物,食後血液污濁,神智昏迷,發育快而衰老早,最容易使人生病。

蔬菜瓜果是清潔的食品,食後口氣清潔,神智明朗,健康長壽並且不易衰老,這是因為素食富有滋補之力的緣故。這個雖然是衛生常談,但實在還是回歸本性的至論。只因世俗習以為常,代代相傳,導致人們積迷而不返。要知道,仁愛人民的人必能愛物,而殘害生靈的人也決難仁愛人民,這是習性驅使的。

所以聖王治世,連鳥獸魚鱉都能獲得他的恩澤;以正確的道理教化人民,則黏蟬的竹竿及打鳥的彈弓都沒有了。試想從古至今,凡是殘忍貪吃的人,家門多數沒有後人;而仁愛慈悲利濟萬物的人,子孫必定昌盛。最先提倡造作木偶土偶來殉葬的人,孔子斷定這個人將來一定斷子絕孫;貪吃肉食者,如來預言他們隨後定會得到償報。希望大家不要說遠離廚房,就可以吃肉了,這是聖人隨俗的權宜說法。只有永斷葷腥,才是真理實義。

235、或者有人說:「鰥寡孤獨,貧窮患難,到處都有,為什麼不施舍救濟呢?只是熱心於不相關涉的異類,這難道不是緩急輕重倒置了嗎?」答:「你是不知道如來教人戒殺放生的道理啊!人與動物外表雖然不同,內在的佛性卻是相同無異的。動物因為過去世的惡業,淪落成異類,人以過去生的善業,幸得人身。如果人對動物不加以同情憐憫,任意吞食動物,那麼一旦我福享盡,被殺與被吃的動物的罪受滿了,就會改頭換面,我變為畜生,它成了人,就這樣從頭償還,充填他的口腹。

須知刀兵戰爭的大劫難,都是宿世的殺業感招的。若無殺業,縱然身遇賊寇也無危險。那些平常兇惡歹毒的賊寇,面對沒有殺業的人,也會心生善念,不忍殺害。另外,那些瘟疫水火等等的災難橫禍,戒殺放生的人也是絕少遭逢的。由此可知,愛護動物的生命,原本其實就是愛護自己的生命。戒殺,可免天殺,鬼神殺,盜賊殺,未來怨怨相報殺。

對於鰥寡孤獨,貧窮患難的人,也應當隨分隨力實行周濟,豈有戒殺放生的人,就不做這些慈善公益事業的呢?然而,鰥寡孤獨雖然深為可憐,尚未至於死地,動物則如果不行救贖,立刻就會成為了拈板上的肉,鼎鍋裡的菜,很快就到人的肚子裡去了啊!又有人說:「物類無盡,能放多少?」答:須知放生一事,最可貴的地方,其實就在培養人們愛護物命的善良慈悲之心,希望人們能夠體會放生的心意,油然而生憐憫之心,不忍食肉。

既不食肉,捕捉殺害者也就會停止殺業。這樣,水陸空行一切物類,就能自在飛走於它們各自的世界。這豈不成了不放而普放,把天下全部當做一大放生池了嗎?縱使不能人人如是,而一人不忍食肉,則有無量的水陸生命,得免殺戮,況且不止一個人呢?再說戒殺放生,還為現在,未來一切同人,斷除鰥寡孤獨,貧窮患難的因,作長壽無病,富貴安樂,父子團圓,夫妻偕老之緣。所以說戒殺放生,正是在提前周濟,讓人們未來生生世世,永不遭遇鰥寡孤獨等苦,長享富貴長壽等樂。這難道不是讓全天下眾生都得到幸福的好事嗎?怎麼可以漠然置之呢?請大家仔細地想想吧,戒殺放生究竟是積極幫助人,還是只積極幫助動物,是不是緩急輕重倒置了呢?

236、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輪迴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彼此生養關愛,這叫做「互生」;另一方面,互為冤家對頭,循環報復,這就叫做「互殺」。佛雖然在各種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真心信受奉行者更少。於是,佛以大悲心,示現各種異類,供人殺食。即被殺以後,現出各種不可思議的情景,使一切人,知道是佛示現。這是佛陀的大悲權宜之法,以此希望可以教化眾生戒殺放生,從而消除殺劫,令眾生都得安樂。如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齒,鱉腹,都有佛化生其中,驚人耳目,息世殺機。如此奇聞,各種典籍上記載很多,怎麼能詳述得盡呢?未殺之前,都說是畜;既殺之後,才知是佛。因此要知道,殺生,就等於殺佛。即使它不是佛變化的,也是未來佛,殺而食之,罪惡之大,比海深,比山高。應該趕緊痛下決心戒殺,才能得到解脫。

要知道,人和動物形體雖異,但是靈敏和愚蠢也是會互相變換的。人雖然號稱萬物之靈,可是蠢人,愚昧無知;動物雖然蠢,靈敏的動物也很有智慧。五倫八德,也不會比人差;而其誠摯處,比人更深。怎麼還敢以我強,殺食其肉呢?害自己在未來漫長的歲月裡,轉相報酬,常被人食。縱觀史籍,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孫必定賢善發達;凡害人害物者,子孫必定庸劣滅絕。

237、念佛的人,應當吃長素。如果做不到,應當持六齋或十齋(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為六齋。加初一,十八,廿四,廿八為十齋。遇到月小,即盡前一日持齋。正月,五月,九月為三齋月,宜持長素,做各種功德),由漸漸減少最後做到永遠斷除葷腥,才最好。即使沒有斷葷,也應當買現成的肉,不要在家中殺生。因為我們常常希望家中吉祥,如果天天殺生,則家就成了屠宰場。屠宰場是怨鬼聚會的地方,太不吉祥了!因此應當切戒在家中殺生。

238、人只因為不知道設身處地,反觀自我,所以把極慘極苦的事,強加在動物身上,而心中還覺得歡悅,稱之為「有福」。卻不知道他宿世所培的福壽,因此就漸漸消失了,而未來要受的苦毒,生生世世沒有了結的時候!倘若在殺生食肉時,一想到此,縱然以殺身逼迫,叫他殺生食肉,亦有所不敢。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錯失良機的吳引之

民國時,蘇州有位吳引之先生,是清朝的探花,探花是科...

求生極樂是貪心嗎

或問:何得文中,彼佛有聲聞弟子。答:此暫有終無,至...

生活中修行的四句偈

無論那一種宗教,都是講究自我的修行。好比衣服破了要...

傳喜法師《金光明最勝王經》一二卷大意

《金光明最勝王經》,我們讀了兩卷,前面這兩卷的大意...

一念熏修雖然短暫,但卻是真實的力量

一念熏修無漏善故,或得出纏,或蒙授記,如何自欺,尚...

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是知念佛一法, 乃上聖下凡共修之道,若愚若智通行之...

論發菩提心與往生

1、凡修淨業者,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

為何至心念佛能消多劫生死之罪

諸經典中都說念佛有無量的功德。為什麼會有無量的功德...

【大藏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

【大藏經】佛說當來變經

聞如是: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俱...

【大藏經】【註音版】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印光大師校印本)...

【大藏經】大寶積經之無量壽如來會

大寶積經卷第十七 大唐三藏菩提流志奉 詔譯 無量壽如...

念佛人不可以有求取福報之心

何以世間念佛人多,真能了生死者少。祗以念佛之人,無...

與子女因緣總不出此四種

接汝與明道師函,知第三子年已二十,忽爾夭逝,不勝慨...

【推薦】念念不忘往生西方的大事

古人云,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聞,生死難了。我...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來之大道曰慈

天地之大德曰生,如來之大道曰慈。人物雖異,心性是同...

冒失的檀膩觭

從前有個人,名叫檀膩觭。家境清寒,經常食不果腹,衣...

活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等到等到似乎我們所有的生命,都用在等待。 等到我大...

以佛法來指導自己的身語意

要知道由聞思修修心的方法和次第,對此獲得定解之後,...

慈法法師:拜藥師佛能令見者歡喜

近代有這樣的例子,這個法師的名字不太好講,因為不太...

照看你自己的心

我現在教給你們一個最殊勝的法門就是照看你自己的心。...

中醫如何看「素食夠不夠營養」

中醫更強調吸收能力 首先,傳統中醫的角度,基本上沒有...

人緣不好要怎麼辦

人緣不好者往往有一個毛病,自以為是,瞧不起別人;看...

【推薦】父母過逝時,勿行落井下石之孝

【白話文】 昨天收到你寄來的訃信,知道你父親在上個月...

波斯匿王減肥記

有一天,波斯匿王來到只樹給孤獨園,他頂禮佛陀後便坐...

你佈施出去的東西,最終還是你的

你佈施出去了,你就創造了一個人天福德之身,那人天福...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問: 學佛以後,是否能萬事如意? 知義法師答: 這個...

不能只欣求極樂,還要能厭離娑婆

念佛人不是只有念佛,你要培養信願,所以它是三資糧。...

【佛教詞典】永嘉禪宗集註

凡二卷。明代僧無盡傳燈重編並註釋,熹宗天啟二年(16...

【佛教詞典】化法

「化儀」之對稱。謂如來所說法門之教旨。天台宗稱藏、...

【視頻】大悲咒(木魚版五遍唱誦)

大悲咒(木魚版五遍唱誦)

【視頻】淨界法師《修十念法能產生強大的正念》

淨界法師《修十念法能產生強大的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