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白話文

印光大師  2018/09/24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第三章  淨土修持方法

一、示念佛方法

導讀

對於工作極其忙碌的人,印光大師推薦「十念法門」,對於一般人,印祖根據自己的實踐體驗,推薦「十念記數法」。印光大師強調,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

53既然有了真信切願,就應當修念佛的正行。以信願為先導,念佛為正行,信,願,行三個方面,是念佛法門的宗要。有行無信願,不能往生;有信願無行,也不能往生;信,願,行三者,具足無缺,一定往生。「得生與否,全由信願之有無;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淺」。如何修念佛的正行,各隨自己情況而定,不可固定地執著一個方法。如果自己無事拖累,則應當從早晨至晚上,從晚上至早晨,行住坐臥,語默動靜,穿衣吃飯,大小便利,一切時,一切處,讓這一句阿彌陀佛洪名聖號,不離心口。如果洗漱清淨,衣冠整齊,及地方清潔,那麼或者出聲念或者默念,都是可以的。睡眠,身體裸露澡浴以及大小便的時候,或者到污穢不清潔的地方時,只可默念,不宜出聲。默念功德一樣,出聲便不恭敬。不要認為這個時候或者這個地方,不可以念佛,只是這個時候或者這個地方,不宜出聲念佛罷了。再說睡覺時若出聲念佛,不僅不恭敬,而且會傷氣,不可不知。

雖然長時念佛,沒有間斷,但還必須在早晨向佛禮拜完畢後,先念《阿彌陀經》一遍,《往生咒》三遍,然後念《讚佛偈》,即「阿彌陀佛身金色」這個偈。念偈完畢,念「南無西方極樂世界大慈大悲阿彌陀佛」,隨即只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或者一千聲,或者五百聲,應當圍繞走動念。(須從東至南至西,北順時針方向繞,為順從,為隨喜。順從有功德。西域最重圍繞,此辦法也可與禮拜一同實行,見文鈔正編復馬契西書五。)如果繞念不方便,或者跪或者坐或者立都可以。念到將要完畢的時候,歸位念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菩薩,各三稱,然後念《淨土文》,發願迴向往生。念淨土文的,要依文義而發心。如果心不依文義而發,則徒有虛文,不得實益了。念《淨土文》完畢後,念三歸依,禮拜而退。這是朝時功課,晚上也可以這樣。如果想要多多禮拜的,可以在念佛歸位時,拜佛若干拜。九次稱念菩薩,即作九禮,禮畢即發願迴向。或者在功課念畢後禮拜,隨自己的方便,都是可以的。只是必須懇切至誠,不可潦草粗率。蒲團不可過高,高則便不恭敬。

如果事務實在太多,沒有空閑,應當在早晨洗漱完畢後,有佛則禮佛三拜,然後正身合掌念「南無阿彌陀佛」,盡一口氣為一念,念至十口氣,即念《小淨土文》,或者只念「願生西方淨土中」四句偈,念畢禮佛三拜而退。如果面前無佛像,即向西方問訊作禮,依照上面的念法而念。這叫做十念法門,是宋代慈雲懺主,為王臣政務繁忙,無空閑修持的人而規定的。為何要盡一口氣念?因為眾生心散,又無空閑專念,這樣念時,借氣攝心,心自不散。但必須隨氣長短,不可勉強使自己多念,勉強多念會傷氣。又只可以十念,不可以二十,三十,多會傷氣。因為散心念佛,難得往生,此法能令心歸一處。一心念佛,決定往生。念數雖少,功德頗深。極閑極忙,既然已經各有辦法,則半閑半忙的人,自己可以斟酌選擇適合自己的修持法則。

54、閉關專修淨業,應當以念佛為正行。早課仍照常念《楞嚴》,《大悲》,《十小咒》。如《楞嚴咒》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極,再背念。晚課《彌陀經》,《大懺悔》,《蒙山》,也須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從朝至暮,行住坐臥常念。還可以立一規矩,朝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師釋迦牟尼佛三拜,次拜阿彌陀佛若干拜,再拜觀音,勢至,清淨大海眾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諸佛,一切尊法,一切賢聖僧三拜。)念佛或一千聲,或多或少。念畢,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午後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課。初夜念《蒙山》,後念佛若干聲,拜若干拜,發願迴向,三皈依,後心中默念佛號養息。臥時,只許心中默念,不可出聲,出聲則傷氣,久則成病。雖是睡覺,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如果有時心起雜念,馬上集中思想虔誠念佛,雜念即滅。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法緣,得名譽,想興寺廟。如果有這種念頭,時間一久必然會著魔。即使讓心清淨了,妄想降伏了,也不可心生歡喜,對人自誇,有一分就說有十分,這也是著魔之根。

55、念佛的時候,必須用耳朵仔細聽,一字一句,不要讓它滑過去了,久而久之,身心歸一。聽佛號這種辦法,實在是念佛的重要方法,無論任何人,都有利無弊,功德很深。不比觀想念佛等法,知法者則得益,不知法者多有受損。

56、你不知淨土宗旨,應當依照《一函遍復》所說,生真信,發切願,志誠懇切,念佛名號,不要用觀心念法,應當用攝心念法。《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念佛時,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聽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都集中於佛號,則眼也不會東張西望,鼻也不會嗅其他氣味,身也不會懶惰懈怠,這就叫做「都攝六根」。

都攝六根而念,雖不能全無妄念,比那不攝心的,則心中清淨多了,所以叫做淨念。淨念若能常常相繼,沒有間斷,自然可以心歸一處。淺一點的可得一心,深一些的則可得三昧。三摩地,就是三昧的別名,翻譯為正定,也可說正受。正定,就是心安住於佛號中,不再跑出去的意思。正受,就是心所納受,只有佛號功德的境緣,其他一切境緣都不可得。(又正定即寂照雙融,正受即妄伏真現。見文鈔正編復永嘉某居士書五。)能真正都攝六根念佛,一定業障消除,善根增長。不須觀心,而心自然清淨明瞭,又怎麼會引來心火上升的病呢?

你是業力極重的凡夫,卻妄用觀心之法,故致如此。觀心之法,是教家修觀之法,這個方法對念佛之人,不很契機。「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才是上,中,下,聖凡等一切根機眾生的無上妙法。要知道「都攝」注重在聽,即使心中默念,也要聽。因為心中一起念,即有聲相,自己的耳朵聽自己心中的聲音,仍然是清清楚楚的。果然能字字句句,聽得清楚,那麼六根通歸於一(耳根一攝,諸根無由外馳,才可速至一心不亂。見文鈔正編與徐福賢書)。與其他觀法比較起來,這種方法(指持名念佛)是最穩當,也最省力,最契理契機的。

57、念佛之人應當恭敬至誠,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果然能夠這樣,即使不能做到完全沒有一點妄念,妄念也不至於很多。很多人只圖快,圖多,隨口去讀,因此無效。若能攝心,才可以說是真念佛人。大勢至菩薩,以兒子思念母親為比喻,兒子心中只思念他的母親,其他事情,都不是自己心中的事,所以能夠感應道交。

58、修習淨土,隨分隨力,難道一定要排除世間萬緣,才能修持嗎?譬如孝子思慈親,淫人思美女,雖然每天做事繁忙,這一念卻無時無刻不在,一定沒有忘記啊!修淨土的人,也是這樣。任憑每天做事有多繁忙,也決不允許忘記心中的佛念,這就得到修行的要旨了。

59、出聲念,就可念「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心中默念,字多難念,適宜念「阿彌陀佛」四字。從白天到黑夜,睡著了任他去,醒來就接著念。以念佛為自己的本命元辰,決不片時放棄,才可以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往生西方啊。

60、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在六道中輪迴,無業不造。如果無心修行,反而不能覺察出有這些稀奇古怪的惡念;如果發心修行,那麼自己就會發現,這些念頭反而更多(這是心地趨於清淨而容易顯露妄念,妄念從前並非沒有,只是不能發覺罷了)。這個時候應當想,阿彌陀佛就在我面前,因此不敢有一絲雜念妄想,就會至誠懇切念佛聖號(或小聲念,或默念)。必須字字句句,心裡念得清清楚楚,口裡念得清清楚楚,耳朵聽得清清楚楚要。能如此常念,則一切雜念,自然消滅了。當雜念產生時,格外提起全副精神念佛,不許它在我心裡作怪。果然能如此常念,則意地裡自然清淨。當雜念剛剛生起時,如一人與萬人作戰,不可稍有寬恕縱容的心。否則它就做了我的主人,我就受它的危害了。如果拚命抵抗,它就會隨我所轉,即所謂轉煩惱為菩提了。

你能常以如來萬德洪名極力抵抗,久而久之,心地自然清淨。心清淨以後,仍舊念佛不放鬆,則業障消而智慧開。切不可生急躁心。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已過,閑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者小聲念,或者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叫它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即使有修持,總覺我功夫很淺,不可自誇自大。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薩,只有我一人實是凡夫。你果然能依我所說而修行,一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

61、至於念佛,心難歸一,只要收起心來懇切地念,自然能夠歸一。攝心之法,首先要至誠懇切,心不至誠,想要收斂也沒有辦法。如果心已至誠,而念頭還未專一,應當收斂耳朵仔細聽。無論出聲還是默念,都必須念從心起,聲從口出,音從耳入(默念雖不動口,然意地之中仍有口念的樣子)。心,口念得清清楚楚,耳根聽得清清楚楚,如此攝心,妄念自然消失了。如果有時妄念還會洶湧而至,則就用十念記數法,將全心的力量都放在一聲佛號上面,這樣的話,即使想要產生妄念,也沒有力量和時間來顧及了。

這種攝心念佛的究竟妙法,過去弘揚淨土的人,尚未談及,因為那時人的根基比較好,不必如此,便能使心歸一。我印光因為心難制伏,才體會此法之妙。屢次試驗屢次成功,並非我輕率亂說的。願與天下後世鈍根人共同如此修行,令萬修萬人去,所謂十念記數法,就是在念佛時,從一句至十句,必須念得清清楚楚,還必須記得分分明明。到十句後,又必須從第一句至十句念,不可接著念二十,三十等。隨念隨記,不可掐珠,只憑心記。如果十句一次記憶比較難,可以分為兩次記,即從一至五,從六至十。如果還感覺費力,可以從一至三,從四至六,從七至十,作三次記憶。念得清楚,記得清楚,聽得清楚,妄念無處插腳,一心不亂,久而久之自然得念佛三昧。

須知這個十念法,與早晨的十念法,收斂妄心是相同的,用功就大有差別了。早晨十念法是盡一口氣為一念,不論佛數多少;此十念法是以一句佛為一念。早晨十念法只能十念,若二十,三十,則傷氣成病。這裡則是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從一至十,從一至十,即使每天念數萬,都是這樣記。不但去妄,最能養神。隨快隨慢,沒有一點停滯和阻礙。從朝至暮,沒有什麼時間不適宜。

與掐珠記數法比較起來,所得利益有天壤之別。掐珠記數法身體勞累且心神不安,此十念法則身體安逸且心神安定。只是做事時,或者難以記數,就懇切直念。做事完畢,仍然再攝心記數。這樣下去,則心中往來不絕的念頭都消歸於專注一境的佛號了。

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利根則不須說,像我們這些鈍根,如果放棄十念記數之法,想要做到「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太難太難了!又必須知道這種攝心念佛之法,是既可以淺又可以深,既可以小又可以大的不可思議之法。只應當相信佛言,切不可因為自己想不到,就生疑惑,致使多劫善根,從此喪失,不能最後親獲實益,實在悲哀!

掐珠念佛,只適用於行住二時。如果靜坐養神,因為手動的緣故,心神不能安定,時間久了就會得病。而此十念記數法,行住坐臥,沒有哪個時間不適宜。

62、攝心念佛,是一定不變的大道。攝心之法,只有反聞最為第一。

63、凡是修淨業的人,第一,必須嚴持淨戒;第二,必須發菩提心;第三,必須具真信願。戒是諸法的基礎,菩提心是修道的主帥,信願是往生的前導。

64、念佛法門,以信,願,行三法為宗;以菩提心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作為因入果海,果通因源的實義;以都攝六根,淨念相繼,為下手最切要的功夫。這樣做下去,再能以四宏誓願,常不離心,則心與佛合,心與道合,現生即入聖流,臨終直登上品,這才不辜負此生為人。

65、追頂念佛容易得病。大聲,小聲,金剛,默念,隨自己精神調停而用,怎麼可以死執一法,以至於得病呢?隨息念佛不如靜聽,因為隨得不好,也會得病。靜聽不會得病。

66、念佛閉目,容易使人昏沉,若不善於用心,可能還會著魔。如果你眼皮垂簾(就如佛像上佛眼睛微閉的樣子),則心便沉潛不浮動,也不生頭火。你念佛,如果感覺頭上有物撫摩及牽制等,這是念佛時心朝上想,引起心火上炎的現象。若眼皮垂簾,及心向下想,則心火不上炎,此病就消滅了。切不可認為此為念佛功夫好,也不可怕它為魔境,只要至誠攝心而念。並觀想自身在蓮花上或坐或立,一心想著所坐或所立的蓮花,則這種問題自然馬上就沒有了。

67、學佛之人,平時一舉一動,都必須留心。至於念佛,必須志誠。如或有時心中悲痛起來,這也是善根發現的好相,但切不可懇切常常如此,否則必著悲魔。凡是心情適意時,也不可過分歡喜,否則必著歡喜魔。念佛時,眼皮須垂下,不可提神過度,以致心火上炎,或者產生頭頂發癢,發痛等毛病。必須調停適中。大聲念,不可過分用力,以防得病。掐珠念,能防止懈怠,但靜坐時,切不可掐珠,掐則手指動而心不能定,時間久了必得病。

68、大念見大佛,小念見小佛。古德解釋說:「大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大;小聲念,則所見之佛身小。」也可以這樣解釋:「大心念,則所見的佛身大。以大菩提心念佛,就可見佛的殊勝微妙應身或報身了。

69、感應的道理,可以用撞鐘為比喻,撞的力氣大則大鳴,撞的力氣小則小鳴。世上常常有小感而大應的,這是他前世修持的功德所引來的。

70、念佛修持,如病人吃藥。能夠明白教理,就如同能夠全部知道病源,藥性,脈理;如果再能夠吃藥,則是所謂自利利他,善莫大焉!如果不能這樣,只要肯吃佛陀醫王代你所制的阿伽陀藥,也可以愈病。也可以用此藥,讓一切人服以愈病。只要能夠愈病,就不必為不知病源,藥性,脈理而遺憾了。

71、念佛之法,怎麼可以固定?古人立法,如藥店中準備了很多藥品。我們怎麼選擇,必須根據自己的精神氣力,過去的善根等,或大聲念,或小聲念,或金剛念,或默念,都沒有什麼不可以的。昏沉則不妨大聲以退昏,散亂也是這樣。如果經常大聲念,必定引起疾病。別說普通人,不可以經常如此,即使極強健的人,也不可經常如此。

72、淨土法門絕對沒有什麼口傳心授的事情,任憑人們在經教著述中自行領會,無不得益。在唐,宋時,還有傳佛心印之法,今則只是一種歷代源流罷了,稱它為法,也太可憐。淨土宗絕對沒有這種事。你來山看我,還不如在家看書更有益。古人說:「見面不如聞名。」即使你來了,我能與你說的,也仍然是《文鈔》中的話,難道另外還有什麼特別奧妙的秘法嗎?十多年前,我曾在給吳璧華的信中末後說:「有一秘決,懇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信願行三,為淨土綱要;都攝六根,為念佛秘決。知此二者,就不必再問人了。

73、如來的福慧功德之香,慈悲攝受之光,豎窮三際,橫遍十方,普皆熏照。然具足煩惱的凡夫,對此卻絕對不聞不見,如有眼疾和鼻疾的人,中午路過旃檀林,卻一點也不知道有檀香和日光一樣。倘若產生正信的心,並經常念佛號,因為如來的萬德洪名,在冥冥之中熏照加被,則業消智現,障盡福高。自然可以隨自己的份量,或許證得三昧,而對此稍有所聞見,或許證得無生而大有聞見,直到證得佛的境界而完全見聞佛的莊嚴。監院妙真大師,希望蒞臨此處的人能同染佛香,同蒙佛光,所以求我題此「香光莊嚴」四字,並作跋以告來哲。

74、如果憑空造樓閣,妄說自己有殊勝境界,就犯了大妄語戒。未得說得,未證說證,他的罪過超過殺盜淫百千萬億倍。此人若不盡心誠意地懺悔,一氣不來,即墮落到阿鼻地獄。因為他的說法壞亂了佛法,疑誤了眾生。所以你千萬要慎重!所見之境有一分,不可說一分一,也不可說九釐九,說過了頭有罪過,少說了也不可以。為什麼呢?因為善知識沒有得到他心通,天眼通等神通,只能憑你所說來判斷。這種境界,向善知識說,目的是為了驗證邪正是非,則無過;如果不是為了驗證,僅僅是想要炫耀自己,就有過。如果向一切人說,也有過。除了求善知識驗證外,不可以跟其他人說。說了,則以後便永遠不能得到這種殊勝境界。這是修行人第一大關,在天台教中已屢次說明。

所以,近來修行的人,很多著魔,都是因為以急躁妄心,希望得到殊勝境界。莫說他的境界是魔境,即使他的境界是勝境,一旦產生貪戀歡喜等心,他就只會受損不受益了,何況他的境界未必就是勝境呢?倘若此人有涵養,無躁妄心,無貪戀心,見到各種境界,就像沒有見到,既不產生歡喜貪戀,又不產生恐怖驚疑,莫說勝境出現有益,即使魔境出現也有益。為什麼呢?因為心不被魔轉,功夫就能上進。須知學道的人,眼光要大,否則得小益必受大損。莫說此種小境界,即使真的得了五通,也要置之度外,最後才可能得到漏盡通。如果一貪戀,就難上進,甚至退心墮落,不可不知啊。

75、念佛的人,應當保持隨時往生的心,但如果未到命終,也只可隨緣在世。倘若限定自己在某一時間往生,若功夫成熟,則固然無礙;否則只是這種希求的心,便成魔根。倘若這種妄念結成莫解之團,則險不可言。隨順一世生命之報,致以誠心,是我們所應該遵守的正道;任意中止自己壽命來達到即刻取證的目的,是戒經所嚴厲指責的做法。(《梵網經》後偈云:「計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滅壽取證者,亦非下種處。」 )只能盡敬盡誠求速生,不應當自己刻意限定某一時間一定要往生。

學道的人,心不可偏執,偏執可能會導致喪心病狂,則不獨無益,還會危害很大。淨業若成熟了,今日即生當然更好,若未成熟,就要往生,便是拔苗助長。這樣恐怕魔事一來,不但自己不能往生,而且使身邊的無知修行人都退了信心,說念佛有損無益,某人即是借鑒,這種危害實在不是很小了。我希望你將決定刻意限期往生的心,改作唯願速往的心,即使不速也無遺憾,只要致誠致敬,發願壽終往生則可,不要有急躁妄心結成的不解之團,以免招來魔事的禍害。

76、無論誦什麼經,持什麼咒,都必須念佛若干聲迴向往生西方,才符合修淨業的宗旨。

77、念佛迴向,不可忽視。迴向即是信願發在口中。然而迴向只適宜於夜課完畢,或者日中念佛誦經完畢後實行。念佛則應當從朝至暮不間斷,心中只要具有願生的念頭,即是常時迴向。

78、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行為,所有一絲一毫的善,以及誦經禮拜種種善根,把這些功德都迴向往生。如此,則一切行門,都是淨土的助行。譬如聚集一切塵土造成大地,聚集一切河流匯成大海;廣大淵深,誰能知道它的邊際和深淺?然而必須發菩提心,誓願普度眾生。如果能將所有修持功德,普為四恩三有法界眾生迴向,則如火加油,如苗得雨,既與一切眾生深結法緣,又速能成就自己的大乘勝行。如果不知道這個道理,就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見,雖然修妙行,可感來的果報就很卑劣了。

79、迴向發願心,就是以自己念佛的功德,迴向法界一切眾生,全部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若有這種心願,功德無量。若只為自己一人念,則心量狹小,功德也狹小了。譬如一盞燈,只有一盞燈的光明。如果肯以自己的燈點燃其他的燈,就會有百千萬億無量無數盞燈,它們的光明就無法比喻了,而自己的燈卻毫無所損。世人不知道這個道理,所以只知道自私自利,不願別人得到利益。

80、什麼是迴向呢?因為自己所修念誦等種種功德,若任其所作,不做迴向,就會隨其功德得到各種人天福報。所謂迴向,就是現在將所作得人天福報的因,回轉歸向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以作超凡入聖,了生脫死乃至將來最後成佛的果,而不是使它僅僅只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個「回」字,便可見修行人有決定不隨世情之意;用一個「向」字,便可見修行人有決定希望出世之方。這就是所謂的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向他。所作功德,人天的因,要迴向涅磐的果;所作功德,生滅的事,要迴向不生不滅的實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屬個人行為,要迴向法界一切眾生。

「迴向」即發願,立誓,決定所向的意思。「迴向」有三種意義:一,迴向真如實際,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義。二,迴向佛果菩提,念念圓滿,此即回因向果之義。三,迴向法界眾生,同生淨土,此即回自向他之義。迴向的意義很大啊!迴向之法雖不統一,但是必須以迴向西方淨土為唯一不二的最妙法。因為其他大願,不生淨土,常常難以成就;若生淨土,則無願不成。因為這個緣故,凡是所作一切功德,即使另外有所期盼,也必須再迴向淨土。

81、發願,應當於朝暮念佛完畢後進行。可以用《小淨土文》(晨朝十念,也是先念佛後發願)。若有空閑時間,則用蓮池大師的《新定淨土文》比較合適。這篇文章詞理周到,為古今之冠。須知發願讀文,是要你依文發願,而並非讀文一遍。就是發願了。

二、勸兼念觀音

導讀

念佛念觀音,都能消災免難。平時適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到患難,可以專念觀音;因為觀音悲心很切,與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宿緣很深。不過,聽見這種說法,不能就認為佛的慈悲比不上觀音。要知道觀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釋迦佛在世時,也曾經讓苦難眾生念觀音,何況我們現在這些凡夫呢?

82、觀世音菩薩,在過去久遠劫中,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只是因為慈悲心切,雖然安住在常寂光土,但又垂跡於實報莊嚴,方便有餘,凡聖同居三土;雖然常現佛身,但又普現菩薩,緣覺,聲聞,及人天六道之身。雖然常侍奉在彌陀身邊,但又在十方無盡法界,普現色身。所以說只要有利益眾生的事,觀世音菩薩無不使之興盛。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

普陀山是觀音菩薩的應跡之處,觀世音菩薩示現在普陀山,是想讓眾生虔誠禮拜有個地方,豈是菩薩只在普陀山,而不在其他地方?一月高懸天空,大地萬川影現,即使小到一勺一滴水中,各各都現全月。若水昏濁而動盪,則月影就不清楚了。眾生之心如水,若一心專念菩薩,菩薩即於念時,就在冥冥之中顯靈使眾生獲益了。若心不志誠,不專一,就難蒙菩薩救護了。此義很深,應當看《印光法師文鈔》中的《石印普陀山誌序》便可以明白。

菩薩名叫「觀世音」,是因為菩薩在因地中由觀聞性而證圓通,果上由觀眾生稱菩薩名號的音聲而施救護,所以名為「觀世音」。「普門」的意思,是因為菩薩道大無方,普隨一切眾生根性,使他們就路還家,不單獨只建立一個法門。如世人病有千般,那麼藥也有萬品。菩薩不執定一法,而是根據眾生所迷之處及其易覺悟之處,去點化他。如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各各都可獲證圓通佛果。因此法法頭頭都是出生死,成正覺的法門,故名「普門」。如果菩薩只在南海,則不足以為「普」了。

83、觀音大士,在無量劫前,早已成佛。為度眾生,不離常寂光佛土,現菩薩身。還普應各種不同根基眾生的需求,化身於六道中,用三十二應化身,十四種無畏,四種不思議無作妙力,尋聲救苦,度脫眾生。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就好像月印千江,春育萬草一樣。雖然不作計較考慮,但是能隨緣施為了無妨礙。這是因為觀世音菩薩完完全全證到了一切唯心的境界,圓融顯露了自性。同體大悲無緣大慈,即以眾生之念以為心,盡法界之境以為量。由此可知,無盡法界,無量眾生,都在菩薩寂照心中。所以能夠慈雲遍佈一切處,讓一切眾生得甘露,波浪湧現於悲海,永無疲倦普渡眾生,有求必應,無願不從啊!

84、要知道菩薩無心,以眾生之心為心;菩薩無境,以眾生之境為境。所以能夠有感即通,不謀而應。這是由於眾生心的本體,與菩薩的心息息相通。因此凡是遇極大險難時,眾生一產生向觀世音菩薩求救的念頭,即獲感應。還有菩薩現身救苦,不一定只現有情眾生身,其他如山河樹木,橋樑船筏,樓台房舍,牆壁村落,也會隨機顯現。觀世音菩薩一定要使已入絕境的眾生,再走上四通八達的大道;沒有地方躲藏的眾生,得到大遮蔽。菩薩的種種救護,難以說盡。

85、我們的心,與菩薩的心,同一體性。我們由於一念迷惑,背離覺性,用自己的妄心,起惑造業,受盡各種苦惱。如果我們知道產生貪瞋癡的心,即是菩薩圓證戒定慧的心,則起心動念,哪一念不是菩薩在顯神通,說妙法呢?

86、念觀音名號,大心念則大感應,小心念則小感應,絕對沒有不感應的道理。只管放開大膽對人說。即使看不見感應,也不能說沒有感應。

87、菩薩的心,猶如虛空,無所不遍,但眾生被迷惑,不生信仰,所以沒有感應。譬如虛空,用物阻障,便會隔離。如果穿一個小孔,就得到一個小孔的空間;穿一個大孔,就得到一個大孔的空間;如果完全撤去障礙之物,則與普含萬象的虛空,渾然一體毫無間隔了。因此眾生小感則小應,大感則大應。

88、如果病痛得厲害,不能忍受的人,應當在朝暮念佛迴向以外,專心致志念「南無觀世音菩薩」 。觀音菩薩現身一切國土,尋聲救苦。人在危急的時候,如果能夠持誦禮拜,無不隨感而應,即得到菩薩的慈悲保佑,使眾生擺脫苦惱而獲安樂。

89、上海戰爭時,閘北區的房舍,多燒成了灰燼。唯獨我的皈依弟子夏馨培的寓所未曾波及。因為當戰事激烈時,他們全家同念觀世音菩薩聖號。最奇異的是,戰事起後第七日,他們一家人,才被十九路軍救出來。到戰停歸家時,家中所有一切,都一無所失。如果不是菩薩佑護,怎麼能夠如此呢?他在新聞報館工作已數十年,夫妻均吃素,念佛很虔誠。由此可知,觀音菩薩大慈大悲,眾生如遇到災難,一稱聖號,一定蒙菩薩救護。有人說:「世人千千萬萬,災難頻頻發生。觀音菩薩,僅是一人,怎麼能夠同時到很多人身邊去救護呢?即使能救護,也太勞累了。」這是不知道並非觀音菩薩處處去救,是眾生心中的觀音救眾生啊!

90、觀音聖號,是當今世人的大依靠,應當勸一切人念。如果是修淨業的人,念佛之外,兼念觀音。沒有發心修淨業的人,就讓他專念觀音,因為他的心願是得到觀音大士保佑而消災免禍罷了。等到他修淨土的信心產生了,就可以再以念佛為主,念觀音為助。實際上,念觀音,求生西方,也可如願。

91、念佛念觀音,都能消災免難。平時適宜多念佛,少念觀音。遇到患難,可以專念觀音,因為觀音悲心很切,與我們這個世界的眾生宿緣很深。不過,聽見這種說法,不能就認為佛的慈悲比不上觀音。要知道觀音是代佛垂慈救苦的,即使釋迦佛在世時,也曾經讓苦難眾生念觀音,何況我們現在這些凡夫呢?

92、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哪裡有不救苦難的事情?觀音菩薩隨機示導,又哪裡有不接引眾生生西的道理?往生西方應當以信願為本。如果遇到危險念觀音,有信願,命終決定往生西方。或者只專一念彌陀,有苦難,也必定得到解脫。

93、救災,應當念那些大眾都會念的聖號或咒語才能得到大利益。如念摩利支天咒,即使印得多,也難以在大劫臨頭時用,所以應當取消。讓人念觀音聖號,即使是三歲孩童也能念。不要說念支天咒的利益大,念觀音聖號的利益小,即使此咒是觀音示現,也應當以念觀音聖號為事。你信心雖好,但是不知一法普攝一切法,還不知最要緊的時候應該越簡單越好的道理。儒教孟子也說:「廣博地學習,詳盡地解說,目的在於融會貫通後返歸簡約去。」你若知道這個道理,應當會認為我印光的話是至論。

三、明對治習氣

導讀

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關鍵要搞清這個「物」。「物」是什麼?即隨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順人情的幻妄私慾,並非外物。由於這私慾牢固結於內心,則所有知見,都隨私慾而成偏見邪見。例如貪名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盡力索取,以至於身敗名裂。名利要從正道獲得,不須攀緣妄求。若知此「物」,是我們的生死怨家,決不讓它暫存我心,則即心本來具有的正知自然顯露。正知顯露則意誠,心正,身修,順流而引導,勢如破竹。凡有忿怒,淫慾,好勝,賭氣等念頭,偶爾萌動,就要這樣想:我是念佛人,怎麼可以有這種心念呢?念頭就會消失。

94、念佛想要得一心不亂,必須發真實心,為了自己了卻生死輪迴,不是為了獲得世人稱讚我真實修行的虛名。念佛時必須字字句句,從心而發,從口而出,從耳而入。一句是這樣,百千萬句也是這樣。能夠如此,那麼妄念就沒有辦法產生,心與佛自然可以相契合了。

95、念佛時心不能懇切,是因為沒有深切體會到娑婆世界的痛苦,極樂世界的快樂罷了。如果想到人身難得,中國難生,佛法難遇,淨土法門更為難遇,而人若不一心念佛,一氣不來,一定隨宿生今世的最重惡業,墮落三途惡道,長劫受苦,完全沒有出離的日子。這樣一來,想到地獄的苦,就會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自利利他的心。這個心一發,就如機器受電,如火藥加硫,它的力量很大,而且迅速。其消業障,增福慧的力量,不是平常福德善根所能比的啊!

96、念佛時,只要時常想自己將死,而且死後將墮地獄,則不懇切也會自然懇切,不相應也會自然相應。以恐懼痛苦的心念佛,就是出苦第一妙法,也是隨緣消業的第一妙法。

97、念佛,心不歸一,是由於生死心不迫切。如果經常想到自己將被大水沖走,被大火燒死,又無所救援,或者想到死後墮地獄等種種痛苦,則心自然會歸一,無須另求妙法。因此經中多次說:「思地獄苦,發菩提心。」這是大覺世尊最切要的開示,可惜世人不肯認真思量啊!地獄的痛苦超過水火之慘無量無邊倍。可人一想到水沖火燒就恐懼,而想到地獄反而無所謂。這是因為自己心力小,不能詳知地獄中一切痛苦的事,一旦親眼看見,不覺毛骨悚然啊!

98、念佛號時,雜念紛飛,這是多知多見,心無正念的現象。想要這種境象不出現,只有專心痛念自己將要命終,唯恐即墮惡道,就會促進自己勵志念佛,完全不起其他的念頭,時間一久,則一切雜念自然可以澄清。

99、今天慶幸得到這個大丈夫身,又聽到了最難聽到的淨土法門,怎麼敢將這有限的光陰,為聲色貨利消耗殆盡,讓自己仍舊虛生浪死,仍舊沉淪六道,求出無期呢?必須徑直將一個「死」字(此字好得很),掛到自己的額頭上。凡是不應當貪戀的事情出現,就要知道這是我死後下鑊湯爐炭地獄的前奏,那麼就一定不至於象飛蛾撲火一樣,自取燒身了。凡是我分內所應做的事情,就要知道這是走出痛苦的慈航,那麼就一定不至於當仁固讓,見義不為了。這樣,則塵境就可以作入道的緣,難道一定要屏絕塵緣,才能修道嗎?

100、人在世間不能超凡入聖,了生脫死的原因,都是因為妄念所引起的。現在念佛時,就作自己已死而未往生想。在一念一念中,所有世間一切情念,全部置之度外,除一句佛號外,沒有其他一念可得。為何能夠這樣呢?因為我已經死了,所有一切妄念,都用不著了。能這樣念佛,必有大利益。

101、初學念佛,沒有到親證三昧的時候,誰能沒有妄念?可貴的是,內心能夠經常反省,不跟著妄念而轉。比如兩軍對陣,必須堅守自己的陣地,不讓敵人稍有侵犯。等到敵人一發動進攻,就迎敵去攻打。一定要用正覺之兵,把敵人四面合圍。使他們上天無路,入地無門。他們感到恐懼,怕得滅頂之災,就會紛紛投降了。最重要的一著,就是要主帥不昏沉不懈怠,經常保持清醒。如果一旦昏沉懈怠,不但不能消滅敵人,反被敵人消滅。所以念佛的人,如果不知收心,就會愈念愈生妄想。如果能夠收心,則妄念就會漸漸輕微,以至於沒有。因此說:「學道猶如守禁城,晝防六賊夜清醒;將軍主帥能行令,不動干戈定太平。」

102、心向外攀緣,不知道返照回光,這樣學佛,很難得到實際利益。《孟子》說:「學問之道沒有別的,只是求其能放下向外攀緣的心而已。」你學佛卻不知息心念佛,連儒教的思想都不能實踐,又怎麼知道佛教是真實息心的法呢?觀世音菩薩「反聞聞自性」 ;大勢至菩薩「都攝六根,淨念相繼」 ;《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而行佈施,以至於世間萬行;《心經》「照見五蘊皆空」 ,這都是開示人遇到境界要認識自己本心的妙法呀。一向只想博學一切學問,這並非沒有利益,只是這業障沒有消除,還沒有得到博學的利益,就先受其害了。

103、修行之要,在於對治煩惱習氣。習氣少一分,即功夫進一分。有的人修行愈用力,習氣就愈顯露,這是由於只知道依事相修持,不知道返照回光,克除自己心中的妄情所引起的。如果在平時,預先提防,那麼遇境逢緣,凡夫習氣自然不會發作。倘若平時能認識到我這個身心,全屬幻妄,找不到一個實體實性的「我」,既然沒有了「我」,那麼哪裡還有什麼因境因人而生煩惱的事?這才是根本上最切要的解決方法。如果不能明白我空的道理,應當依如來所開示的「五停心觀」,作為對治。(五停心,以此五法,調停其心。使心安住,不隨境轉。)所謂多貪眾生修不淨觀,多瞋眾生修慈悲觀,多散眾生修數息觀,愚癡眾生修因緣觀,多障眾生修念佛觀。

104、在凡夫的境界,誰沒有煩惱?必須在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煩惱習氣不至於突然發作。即使發作了,也能頓時反省,讓它消滅。產生煩惱的情境,不一而足。舉出其中最厲害的,只有財,色與橫逆幾個方面罷了。如果知道不義之財,其危害超過毒蛇,那麼面對不義之財就沒有苟且求得的煩惱了。與人方便,最後終歸也是給自己方便,就沒有遇到窮困危急患難者求救時,因為惜財而不肯幫助的煩惱。色則即使面對如花似玉的人,也要常存如自己姊妹的心。即使是面對娼妓,也要有這種想法,生憐憫心,生度脫心,這樣就沒有看見美色而動淫慾的煩惱了。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室為生兒育女繼承祖業的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的工具,那麼就沒有求欲滅身,以及妻不能育,子不成器的煩惱。子女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和培養,那麼就沒有忤逆親心,敗壞門風的煩惱。至於遇到被他人欺壓強暴之事,必須生憐憫心,憐憫他無知,不與他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經惱害過他,因為這個緣故,他就來惱害你,現在就當作償還這一筆宿債,要生歡喜心,如此就沒有橫逆報復的煩惱了。然而,上面所說的道理,是隨順初機的提示。如果久修有證的大士,能明白我空的道理,那麼無盡的煩惱,都變化為大光明藏。

105、人真是痛苦,每天都在煩惱中,還不知是煩惱;如果知道是煩惱,則煩惱便消滅了。(心本是佛,因為煩惱未除,枉作眾生。只要能使煩惱消滅,本具佛性,自然顯現。見文鈔正編復袁聞純書。)譬如如果將盜賊錯認做家人,則所有家財,都會被他偷走;如果知道他是賊,那他就逃走了。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不在煩惱中經歷過,一遇煩惱之境,便讓心神失所。要能識破它沒有什麼勢力,發生勞擾心神的原因,都是我自找的。經上說:「若知我空,誰受謗者?」今可以照例說:「若知無我,煩惱何生?」古德說:「萬境本閑,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

106、三障,即煩惱障,業障,報障。煩惱即無明,也叫惑,就是指不明白道理(即貪,瞋,癡),妄起各種不順理的心念。(要滅各種不順理的心念,先須了知世間一切諸法,都是苦,是空,是無常,是無我,是不淨,則貪瞋癡三毒,無由而起了。見文鈔三編與謝融脫書。)業,即因為有貪,瞋,癡煩惱的心,便引起他做殺,盜,淫等惡事,所以叫業。惡業已成,則將來必定要受地獄,餓鬼,畜生的三途惡報。

107、所謂貪,就是見境而心中產生愛樂的念頭。欲界眾生,都是從淫慾中出生的,淫慾是因為愛而產生的。如果能將自身,他身,從外至內,一一仔細觀察,就只見污垢汗液涕唾,發毛爪齒,骨肉膿血,大便,小便,身體臭如死尸,污如茅廁。誰見此物,會生貪愛?貪愛之念既然已經平息,則心地自然清淨。以清淨心,念佛名號,如甘受怡,如白受彩。以因地心,契果地覺,事半功倍,利益不可思議。

108、瞋怒心,是宿世的習性。現在當作我已經死了想,任他刀割香塗,於我無干。遇到所有不順心之境,都當作我已經死了想,就無法起瞋怒心了。這就是如來所傳的三昧法水,普洗一切眾生的罪業,並非我印光別出心裁妄說的。

109、瞋怒心,是宿世的習性。今天既然知道瞋心於我們有損無益,就應當以海闊天空的肚量容納一切事情;則現在的寬宏習性,就可轉變宿生的偏窄習性。倘若不加對治,則瞋怒習氣越來越大,它的危害就不是一點點了。

110、瞋心一起,於人無益,於已有損。輕則心煩意亂,重則肝目受傷。必須讓心中常有一團太和元氣,則疾病消滅,福壽增高了。

111、愚癡的人,並非說他沒有一點知識。而是指世人不知善惡境緣都是宿業所引,現行所感招的,胡說沒有因果報應,沒有前生後世等。一切眾生,沒有慧眼,不是執著於「斷」,便是執著於「常」。執「斷」的人,說人是受父母之氣而生的,未生之前,什麼也沒有,等到已死,則形體既然腐朽消滅,魂也飄散了,有什麼前生和後世?那些見識短淺的讀書人,多作此說。執「常」的人,說人死了後還是變人,畜牲死了後還是變畜牲,不知業由心造,形隨心轉的道理。過去曾有極惡毒的人,還沒有死,身體就變成了蛇;極殘暴的人,還沒有死,身體就變成了虎。當他的業力太猛厲時,在生尚且都能使他的身體發生改變,何況死後神識隨業力牽引而轉變呢?因此佛說的十二因緣,是連貫三世而論的,前因必感後果,後果必有前因。善惡之報,禍福之臨,都是自作自受,並非從天而降。上天只不過是根據他的所作所為代為安排罷了。生死循環,沒有盡頭,想要恢複本心以了卻生死的人,如果捨棄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的法門,是不可能達到目的的。貪瞋癡三,是沉淪生死的根本;信,願,行三,是了脫生死的妙法。要棄貪,瞋,癡,必修信,願,行。信,願,行得力,貪,瞋,癡自然消滅了。

112、對於俗務糾纏,無法擺脫的人,當俗事糾纏時,只要心念能不隨事務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子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如果不知此中道理,即使讓你屏除俗務,無所事事,仍然有散亂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的人,必須站在平時自己所處的位置上做事,盡到自己的本分,這樣,雖整天俗務糾纏,卻又整天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就是這個意思。

113、要使真知顯現,應當在日常生活一切行為中,常起覺照。使一切違理情想,不在心中萌芽。常常使自己的心,空無一物,明淨透徹。譬如鏡台,映現外境一切,而自己卻不隨境轉,美丑是對方的,於我有什麼關係?既不預計外境的來臨,也不留戀外境的離去。如果違理情想一在心中萌動,就應當立即嚴以攻治,剿除乾淨。

114、眾生的心念,與佛沒有區別,只是由於迷而未悟,所以全體智慧德相,都變成了煩惱業苦。心本來是一個,迷悟不同則苦樂也不同了。因此要知道一念心性,本是智慧功德海,只是由於煩惱障蔽,沒有智慧照見,則全體都成了煩惱業苦海。今天用智慧覺照它,則煩惱業苦海,就變成了智慧功德海。所以《華嚴經》說:「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則一切智,無礙智,即得現前。」

115、凡夫心的本體,與佛沒有區別,因此佛讓人念佛,以佛威德神力的智慧火,烹煉凡夫夾雜煩惱惑業的佛心,使他的煩惱惑業,全部四散消落,只留下一顆清淨純真的心,到了這個境界才可以說「心即佛,佛即心」 。不到這個境界,不過是從體性上論的,若從相與用上去論,則完全不是這樣了。

116、念佛,既是養氣調神之法,也是參本來面目之法。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的心經常紛亂,如果至誠念佛,則一切雜念妄想,都會漸漸消滅。一旦消滅,則心歸於一,歸一則神氣自然充暢。你不知念佛是可以消除妄想的,姑且試試念佛,你就會覺得心中妄念都出現了。若念的時間一久,自然就沒有這種妄念。最初發覺有妄念,是由於念佛的緣故,才顯出心中的妄念,不念佛就不顯露。譬如屋中,清淨無塵,窗孔中射進一線陽光,就會發現屋中微塵不知有多少。屋中之塵,因為陽光而顯露;心中之妄,因為念佛而顯露。若常念佛,心自清淨。孔子仰慕堯,舜,周公之道,念念不忘,所以見堯於羹,見舜於牆,見周公於夢。這種經常憶念,與念佛有何差別呢?佛見眾生的心口,被煩惱惑業所污染,就以「南無阿彌陀佛」的洪名聖號,讓眾生心口稱念,如染香人,身有香氣。念的時間一久,業消智現,障盡福高,自心本具的佛性,自然可以顯現。

117、聖人想要天下永遠太平,人民時常安樂,特作《大學》,來開示方法。開章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雖然明德,人人都各各具備,可由於沒有克服妄念和反省觀察的功夫,則明德就被幻妄私慾所遮蔽,不能顯現,因而也不得受用。使明德顯露的辦法,在於克服妄念。克服妄念功夫的次序,在於修身,正心,誠意,致知,格物。關鍵要搞清這個「物」。「物」是什麼?即隨境所生,不合天理,不順人情的幻妄私慾,並非外物。由於這私慾牢固結於內心,則所有知見,都隨私慾而成偏見邪見。

例如貪名貪利,只知有利,不知有害,盡力索取,以至於身敗名裂。愛妻愛子,只知妻,子之好,不知妻,子之惡,養成禍胎,以至於蕩產滅門。這都是由於貪與愛的私慾所引起的。如果將這種不合情理的私慾,消滅乾淨,則妻,子的是是非非自然知道。名利要從正道獲得,不須攀緣妄求。所以,對於這個「物」字,我們先要認識它是幻妄不合情理的私慾,那麼把它格除,就變成很容易的事了。否則,盡平生之力,也不能奈何它。即使讀盡世間書,也只能成為一個依草附木,隨波逐浪的愚癡漢。

厲害啊!私慾之「物」的禍害。若知此「物」,是我們的生死怨家,決不讓它暫存我心,則即心本來具有的正知自然顯露。正知顯露則意誠,心正,身修,順流而引導,勢如破竹,原以為難以做到的出乎意料地做到了。人人都可以為堯舜,人人都可以作佛。因為一切人民,各各都具有明德,一切眾生,都有佛性。他不能為堯舜,不能作佛,都是因為被私慾淹沒了,不奮力去提高克服妄念的功夫,以致於從劫至劫,隨私慾而轉,輪迴六道,了無出期,這難道不悲哀嗎?然而,如果只以儒家「格致」為訓導,而不以佛家的「因果規律」相輔來引導人們,則人們就難以奮發大心,勵志修持了。

118、你年紀才二十一,就能詩能文,這是由於你前世有善根。但你必須保持謙虛的態度以提高自己的修養,不要在人前擺聰明,驕傲炫耀。學問越廣博,越要覺得不足。能夠那樣,則後來成就,不可測量。

119、民國十年,我到南京。魏梅蓀對我說:「佛法我也相信,佛也肯念,師父的文鈔也看過,就是吃不來素。」我說:「富貴人習氣難忘,您要吃素,希望熟讀《文鈔》中《南潯放生池疏》,(此文先說眾生與佛心性不二,然後說眾生歷劫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互殺,次引梵網,楞嚴,楞伽經文為證。熟讀深思,不只不忍食,而且不敢食了。見息災法會法語。)應當多次讀,自然不能吃肉食了。」這是八月十二日的話。到十月,他六十生辰,恐怕人情難卻,就往金山過生日,回家即長吃素了。

120、世人對於衣食等供身之物,都知道預備,不致臨時失措。可對於身心性命之事,卻不但不知道預先修行,而且還認為人不享福卻預先修行是愚癡,認為自己放肆縱情,任意淫殺,是有福,是有智。殊不知世間那些盲,聾,喑,啞及殘廢無依之人,以及那些牛馬豬羊及為人服役或充人口腹的畜生,就是這種自以為有福有智之人所得到的「福智」的真實報應啊!

121、你既然知道自己性情暴戾,就應當時時作我事事不如別人想。即使別人在德行上對不起我,也要當作我對不起別人想。感覺自己對一切人都很慚愧,慚愧的心情常常有,則暴戾之氣,就沒有辦法產生了。大凡暴戾之氣,都從傲慢而起。既然感覺自己處處抱歉,自然心平氣和,就不會貢高我慢,盛氣凌人了。

122、佛法要義,在於無執著的心。如果預先執有欲得種種境界利益的心,便含魔胎。如果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號外,別無一念可得,才會有所得啊!

123、這本《自知錄》裡的話,是引人入魔的最為可惡的魔話。上海羅濟同居士得到此書,石印一千本送人。丁桂樵居士想要廣為流佈,讓羅濟同寄我一包,丁桂樵自己寫信給我,希望我作序,以作推廣。我看後不勝驚異,就將原寄之書,全部退回給桂樵,並極力說明此書的禍害。因為初發心的修行人大都不在一心至誠憶念上用功,卻經常想要看見好境界,倘若一見此書,就會以急切的狂妄心,常作此念,必至引起宿世怨家,為之變化呈現他所仰慕的境界。等到他一見此境,生大歡喜,怨家隨即附體,此人即喪心病狂,佛對他也無可奈何了。

124、色慾一事,是舉世之人的通病。不僅僅是中,下根之人,被色所迷,即使是上根之人,如果不戰戰兢兢,時刻保持警惕,那麼也難免不被所迷。試觀古往今來多少英雄豪傑,本來足以為聖為賢,只因為過不了此關,反而為下愚不肖,更有永墮惡道者,數不勝數。《楞嚴經》說:「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學道之人,本來是為了出離生死,如果不痛除此病,則生死很難出離。即使是念佛法門,雖然是帶業往生,可若淫習牢固凝結於心中,就與佛隔離,難以感應道交了。要絕此禍,莫如見一切女人,都作親想,怨想,不淨想。所謂「親想」,就是見到年紀大的女人,將她當作自己的母親想,比自己年長的當作自己的姐姐想,比自己年少的當作自己的妹妹想,年幼的當作自己的女兒想。淫慾心即使很旺盛,也絕對不敢在母,秭,妹,女身邊起不正的念頭。看一切女人,都是我的母,秭,妹,女,則理智降伏了慾望,淫慾就沒有地方產生了。

所謂「怨想」,即要這樣想:見到美女,便起色心,就是這種色心,引我墮落惡道,長劫受苦,不能出離。這樣一想,則所謂的美麗嬌媚者,其危害比盜賊虎狼,毒蛇惡蠍,砒霜鴆毒強百千倍。對於這樣的極大怨家,還要戀戀不捨,難道不是迷惑到了頂點的人嗎?所謂「不淨想」,即要這樣觀想:即使是美貌動人的女人,也只不過是外面一層薄皮罷了。如果揭去此皮,則不忍見了。骨肉膿血,屎尿毛髮,淋漓狼藉,完全沒有一物可讓人愛,雖是人們被薄皮所蒙,就妄生愛戀。花瓶盛了糞,人們就不會玩賞它。今天這美人的薄皮,不異於花瓶,皮內所容,比糞更污穢,怎麼能愛其外皮,卻忘記了皮裡的種種穢物而亂生妄想呢?如果不戰戰兢兢,保持警惕,痛除此習,則一見女人姿質美麗,就愛箭入骨,以致不能自拔。平素尚且如此,死後想要不進入女腹,就不可能了。進入人女的腹還算可以,進入畜女的腹,那怎麼辦?一想到這裡,心神驚怖。然而要想見境不起染心,就必須於未見境時,常作以上三種觀想,則見境自然可以不隨境轉。否則即使不見境,意地裡仍舊纏綿,終被淫慾習氣所束縛。所以,一定要認真滌除惡業習氣,才有自由往生淨土的分。

125、我常常說世間人民,在十分之中,因為色慾直接而死的,佔有四分,間接而死的也有四分。因為色慾會使人身體虧損,而易受別種外感,導致死亡。對於這些死者,人們無不推之於命。哪裡知道貪色者的死,都不是他們命裡注定的事。能終天命的人,都是居心清貞,不貪慾事的人。那貪色的人,都是自己害了自己的性命,怎麼可以說他的死是他命裡注定的呢?依命而生,命盡而死的人,才不過十分之一,二啊。由此可知,天下多半都是枉死的人。色禍的危害,世上沒有比它更大的了,難道不可悲,難道不可畏嗎?

世上也有不費一分錢,不花一點力就能成就最高德行,享受最大安樂,給子孫遺留無窮福蔭,使來生得貞良眷屬的人,這種人有這麼大的福報,不就是因為他戒邪淫嗎?夫婦正淫,前面已略說利害,今暫且不論。至於邪淫的事,沒有廉恥,極穢極惡,是以人道之身,做畜生之事。因此,艷女來奔,妖婦獻媚,君子視為莫大的禍殃而拒之,必會招致福星高照,皇天保佑;小人視為莫大的幸福而納之,必會招致災星降臨,鬼神殺戮。君子則因禍而得福,小人則因禍而加禍。所以說:「禍福無門,唯人自召。」世人如果在女色關頭,不能徹底看破,就是把最高的德行,最大的安樂,以及子孫無窮的福蔭,來生得貞良眷屬等的這些福報,斷送在一瞬間的歡娛裡了,可悲啊!

126、聰明人,最容易犯的就是色慾。所以要經常保持敬畏之心,切勿稍有邪念的萌芽。如果偶然產生這種念頭,就要想到我們的一舉一動,天地鬼神,諸佛菩薩,無不全知全見。人的前面尚且不敢為非作歹,何況在佛天森嚴之處,敢存邪想卑鄙的念頭,敢做邪想卑鄙的事嗎?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守孰為大?守身為大。」如果不能守身,即使能夠侍奉親人,也只是皮毛形式而已。實際上,看賤親人生我養我的身體,也已經是大不孝了。所以曾子臨終時,才敢說放心無慮的話:「《詩》云,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不到死時,都要一心保持警惕,使身體不失貞潔。曾子尚且這樣,何況我們這些凡夫呢?

127、凡有忿怒,淫慾,好勝,賭氣等念頭,偶爾萌動,就要這樣想:我是念佛人,怎麼可以有這種心念呢?念頭就會消失,久而久之,則凡是一切勞神損身的念頭,都沒有辦法產生了。整天都有佛的不思議功德,加持身心,我敢保證你不須十日,即見大效。

128、業障重,貪瞋盛,體弱膽小等毛病。只要能一心念佛,久而久之自然都會治癒。《普門品》說:「若有眾生,淫慾,瞋恚,愚癡等念頭很多,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這些念頭就能離開。」念佛也是這樣,只要盡心竭力,沒有懷疑,沒有二心,便無求不得。

四、論存心立品

導讀

念佛的人,必須孝養父母,侍奉師長,慈心不殺,修十種善業。又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職守,盡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計較別人是否對我盡分,我總要盡到我的本分。能對家庭與社會,盡義盡分,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臨終時即得往生。學聖學佛,都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必須保持謙虛的態度以提高自己的修養,韜光養晦,上效古人,躬行實踐。

129、念佛的人,必須孝養父母,侍奉師長(即教我之師,及有道德之人),慈心不殺(當吃長素,或吃花素。即未斷葷,切勿親殺),修十種善業(即身不行殺生,偷盜,邪淫之事;口不說妄言,綺語,兩舌,惡口之話;心不起貪慾,瞋恚,愚癡之念)。又必須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和,婦順,主仁,僕忠,恪盡職守,盡到自己的本分。不要計較別人是否對我盡分,我總要盡到我的本分。能對家庭與社會,盡義盡分,這就叫做善人。善人念佛求生西方,一定在臨終時即得往生。因為他的心與佛相應,所以感動佛的慈悲接引。如果雖然經常念佛,但心卻不皈依正道,或者對父母,兄弟,妻室,兒女,朋友,鄉黨,不能盡分,就會心與佛相背,就難以往生了。因為自心發生障礙,佛也無法慈悲來接引了。

130、如果遇到境況不佳時,要做退一步想。想一想世上比我好的固然很多,可不如我的也有不少。只要不飢不寒,何必羨慕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這樣能轉煩惱成菩提,難道不能轉憂苦作安樂嗎?如果疾病纏身,應當痛念身體是痛苦的根本,由此生出厭離娑婆世界之心,用力修淨業,誓願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以致成就佛道,我們要以病為藥,速求出離六道輪迴。須知具足煩惱的凡夫,如果沒有貧窮疾病等苦,將會天天奔馳於聲色名利等場合,不會停止。誰肯在春風得意,聲名顯赫的時候,會去想未來衰落的事情呢?

《孟子》說:「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由此可知,天要成就人就多以逆境來鍛煉他,可人只願意承受天的順境。孟子所說的「大任」,是世間的爵位,尚且需要如此憂勞,才可不負天心,何況我們是地上的凡夫,逕直要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若不稍借貧病的挫折,那麼凡夫惑業就會一天天旺盛,淨業難成,本心迷惑,永墮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了。古德說的「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正是這個意思。只可志心念佛以消舊業,千萬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說因果虛幻,佛法不靈。

131、小人之所以敢假裝做善事而實際上卻做惡事,是因為自以為別人不知道。他哪裡知道,只有世間的凡夫才不知實相。如果是得道的聖人,則清清楚楚全部知道。還有天地鬼神,雖未得道,但因為他們有他心通,所以也清清楚楚全部知道,更何況聲聞,緣覺,菩薩,諸佛,有他心通和慧眼,圓見三世,如放在手掌之中呢?所以想要沒有人知道,除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若知道,則天地鬼神,佛菩薩等,無不全知全見。如果懂得了這個道理,那麼,即使在暗室屋漏之中,也不敢鬆懈散漫;在人不知道的地方,也不敢萌發惡念了。(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判若天淵。見文鈔正編復高邵麟書四。)因為天地鬼神諸佛菩薩共知,所以,即使是不知慚愧的人,想到這裡也會慚愧得無地自容了,更何況是真修實踐的君子呢?

所以要使自己少有過失,就必須先從恐懼鬼神諸佛等全部知道我所做的一切開始。(《文昌帝君陰騭文》)說:「見先哲於羹牆,慎獨知於衾影。」這還是就世間情見而淺顯說的。實際上我們的心與十方法界一體脗合,只是由於我迷惑的緣故,所知就僅局限在自己一身了。那些十方法界的聖人,徹底證得了自心本來具有的法界藏心,對法界中一切有情眾生的舉心動念,無不親知親見。為什麼呢?因為眾生與佛同具真如自性,在這點上自己和他人並沒有兩樣。人若懂得了這個道理,自然能夠戰戰兢兢,時刻保持警惕,主敬存誠。剛開始時則努力消除妄念,時間一久則無妄念可得了。(惡念願屬妄念,若不覺照,便成實惡,如果能覺照,則妄念滅而真心現。)

132、念佛之人,必須事事常存忠恕,時時提防過錯,知過必改,見義勇為,才與佛道相應。這樣的人,一定往生。若不這樣,則與佛相反,決難感通。

133、學佛之人,先從知因果,慎獨上下手。既能慎獨,則邪念自然消失,怎麼還會有不如法的地方?若有就要用力消除,才是真實履行所學。否則學在一邊,行在一邊,知見愈高,行為愈下,這是今天學佛自稱通家者深入骨髓的大瘡。倘若能夠希望下次不犯同樣的錯誤,則學得一分,就得一分實益了。

134、諸惡眾善,都須在心地上論,不專指具體做事。心地上完全不起惡念,則全體是善,這個人念佛,功德勝於常人百千萬倍。要使心地只有善沒有惡,應當在一切時,一切處,主敬存誠,如同面對佛天,才有希望。心一放縱,各種不如法的念頭,隨之而來。

135、過去的罪業,雖然極其深重,只要能志心懺悔,改往修來,用正確的知見,修習淨業,自利利他,矢志不渝,則罪障霧消,性天開朗。所以經上說:「世間有兩種好健兒,一是自己不犯罪,二是做了能懺悔。」「悔」這個字,要從心起,心不真悔,口說無益。譬如讀藥方卻不服藥,則一定沒有愈病的希望。倘若能依方服藥,自然可以病癒身安。所怕的是,立志不堅,一暴十寒,則徒有虛名,毫無實益了。

136、學聖學佛,都以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本。又必須保持謙虛的態度以提高自己的修養,韜光養晦,上效古人,躬行實踐。能這樣,則他的學問和品德,便可高出同流之輩。常常有一些聰明人,都是矜誇暴露,尖酸刻薄,他的心絕無涵養。這種人不是終身坎坷,就是少年夭折。(凡居心行事,必須向厚道一邊做。厚則載福,薄則無福可得。若再加之以刻險奸巧,則便如山峰峻峙,任何雨澤皆不受,任何草木皆不生矣。見文鈔續編復金善生書。)

137、「忠」這個字,它的含義可以貫穿在一切行為之中。人如果存有忠心,則必定能孝敬父母,敬愛兄長,和睦親族,誠信待友,憐憫孤兒,周濟寡婦,仁民愛物,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了。為什麼呢?因為有忠心,則不欺詐,不欺詐就會盡到自己的本分。盡分則屬於自己分內中事,自己必然會實幹實行,絕不會有表面上應付你而實際上卻不盡心盡力的欺詐行為。近世雖然已經推倒了帝制,但是仍然必須事事講忠,才不至於互相詐騙,沒有依從的道德標準。

五、評修持各法

導讀

印光大師認為,法門雖多,主要有二,即禪即淨,解脫最易。禪靠自力,淨兼佛力,二法比較,淨最契機。也就是在所有的法門中,禪和淨是最好的法門。而將禪與淨相對比,淨又是最好的法門。修淨最好的方法則是持名念佛。祖師告誡,千萬不可說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太淺近,丟棄它而去修觀像,觀想,實相念佛等法門。在四種念佛法門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門最為契機。持到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和盤托出。對於各種苦行,印祖一般不提倡。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為榜樣而倣傚。

138、我私下思考修持法門,有兩種不同。如果依靠自力修戒定慧,以至於斷惑證真,了生脫死,這是一般法門。如果具有真信切願,持佛名號,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往生西方,這是特別法門。一般法門全靠自力,特別法門則自力佛力兼而有之。有深修定慧斷惑之功,而無真信切願念佛求生,也屬於自力。現以比喻來說明。一般法門如畫山水,必須一筆一畫而漸漸完成。特別法門如拍山水,雖數十重蓊蔚峰巒,一拍照就完成了。一般法門又如步行起程,身體強健的人每天也不過百十里。特別法門如乘轉輪聖王的輪寶,一天即可遍達四大部洲。我們既沒有立地成佛的資格,又沒有斷除見惑,可以無論如何都不造惡業的實證,如果不專修淨業,以期望依靠佛的慈力,帶業往生,則恐怕盡未來際,仍在三途六道中,出生入死,沒有辦法解脫啊!這難道不可悲嗎?願我同人,都生正信。

139、不要說緣想一尊佛,不如緣想多尊佛的功德大。須知阿彌陀佛,是法界藏身。所有十方法界諸佛功德,阿彌陀佛一佛,全體具足。如帝釋天宮的因陀羅網珠,千珠入於一珠,一珠遍於千珠,舉一全收,無欠無餘。如果是久有修證的大士,緣境不妨寬廣,境愈寬而心愈專一。如果是剛發心的末學,緣境如果寬了,則心紛散,而障深慧淺,或許會引起諸多魔事。所以我佛世尊,及歷代祖師,都讓我們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就是這個緣故。等到他念佛得證三昧,則百千法門,無量妙義,都全部具足。古人說:「已浴大海者,必用百川水。身到含元殿,不須問長安。」這可以說是最好的形容了。

140、我等心性,與佛同類,只因迷惑,輪迴不息。如來慈憫,隨機說法,廣使眾生,就路回家。法門雖多,主要有二,即禪即淨,解脫最易。禪靠自力,淨兼佛力,二法比較,淨最契機。如人渡海,必靠舟船,很快到岸,身心坦然。末世眾生,唯此捷徑,否則違機,勞而難成。發菩提心,生真信願,畢生堅持,唯佛是念。念極情忘,即念無念,禪教妙義,徹底顯現。等到臨終,蒙佛接引,直登上品,證無生忍。有一秘決,懇切相告,竭誠盡敬,妙妙妙妙。

141、千萬不可說持名念佛這個法門太淺近,丟棄它而去修觀像,觀想,實相念佛等法門。在四種念佛法門中,只有持名念佛法門最為契機。持到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和盤托出。即持名而親證實相,不作觀而徹底看見西方。持名一法,是入道的玄門,成佛的捷徑。今天的人對教理觀法,都不清楚明白,若修觀想實相,也許會引起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墮。應當修易行之行,自然感來最妙的果了。

142《觀無量壽佛經》雖有十六觀,但修行人學習,應當從容易修的開始。或者作如來白毫觀,或者作第十三雜想觀。至於九品之觀,不過是讓人知道修行往生的前因與後果罷了。只要完全了解明白就行了,不必特別以此作觀。觀的道理,不可不知,觀的實踐,暫且緩行。如果理路不清,觀境不明,心浮氣躁去修觀想,則容易引起魔事。即使能使觀境現前,若心有妄生喜悅的念頭,也會因喜成障,也許又會前功盡棄了。故《楞嚴經》說:「不作聖心,名善境界。若作聖解,即受群邪。」希望你一心持名,此法千穩萬當。等到心歸於一,淨境自然會現前。

143、作觀只取對自己最得力的練習,何必從頭至尾,天天重習?佛說十六觀,前面則是讓人知道極樂世界的莊嚴,後面九品往生,讓人知道所修的因果。各觀既然知道,即觀佛一法中,即可圓觀其他各觀。

144、《觀無量壽佛經》說:「此心作佛,此心是佛。」「作佛」,就是說觀想佛像,憶念佛德以及佛號。「是佛」,就是說在觀想憶念的時候,佛的相好莊嚴,福德智慧,神通道力,都現於觀想憶念者的心中。如鏡子照像,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全部攝錄。如果心不作佛,則心不是佛,心作三乘,則心是三乘,心作六道,則心是六道了。心的本體,如一張白紙。心的作用的善惡因果,如畫佛畫地獄,各隨心現。它的本體雖然相同,但它的造詣卻完全不同。所以說:「唯聖罔念作狂,唯狂克念作聖。」我們對於所念所作可不慎重嗎?

145、觀想這個方法,如果不是那種理路明白,觀境熟悉,無躁妄速成之心,有鎮定不移之志的人,修它則損多益少。至於實相念佛,乃是一代時教,一切法門的通途妙行。如天台宗的止觀,禪宗參究向上等都是實相念佛,即所謂念自性天真之佛。這個念實相佛,說起來容易,要修行有證,實在是難中之難。如果不是再來的大士,誰能即生親證?持名這個方法,是即事即理,即淺即深,即修即性,即凡心又佛心的一個法門。於持名念佛的修行認識到自己的當體實相,則利益宏深。外面持名念佛而實際上是專修實相的,一萬個人中也難得一,二個實證的。能得到蘇東坡,曾魯公,陳忠肅,王十朋等的果報,已經是屬於上等的了。了生脫死的大事,難道光志大言大就可以成辦了嗎?

146、佛為九法界眾生說法,我們怎麼可以不自量力,而專門以最難的觀想為主呢?超過常人八尺的丈六金像,佛已為我們說過了。下品將要墮地獄之前,大開持名之法,因此《觀無量壽經》仍然以持名為最重要的修行。《無量壽經》詳說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以及極樂世界清靜莊嚴之相,是作為依小本《阿彌陀經》修行的要訣。正是因為有了這兩本經,我們才知道《阿彌陀經》的內容只是上述兩本經的要點罷了。因此,雖然是依小本《阿彌陀經》修行,但也不能忽視這兩本經,認為它們無關緊要。至於修持,果然真正至誠,一頂禮一稱名,都可消滅無量罪過,增無量福德,並非一定有什麼固定的方式啊!心地清淨,聖境現前,是我本來就具有的,怎麼可以如貧兒拾金,顯出喜得發狂的樣子?既然有這個樣子,完全是凡情氣概。若不省察,難免著魔。

147、信願念佛,求生西方,是萬修萬人去的最直捷穩當的法門。我們心中,必須先要清楚明白這個法門的所以然。如果還有餘力,再去參究一切經論。各種法門,都可作為這個法門的輔助。

148、今天既然發心念佛,就應當以心佛相應,生前得一心不亂,(欲得一心不亂,在於心專注與懇切罷了。見文鈔三編答幻修學人問。)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向。不必求自己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禪宗以開悟為事,淨宗則以往生為事。開悟而不往生的,百有九十,往生而不開悟的,萬無有一。

149、沒有做到一心不亂之前,千萬不能萌發見佛的想法。能做到一心不亂,則心與道合,心與佛合,想要見即刻可見,不見也完全沒有妨礙。倘若急著想要見佛,心念紛飛,要見佛的念頭,牢固結於心中,便成修行大病。久而久之,則多生怨家債主,趁你有這個急躁妄念,現作佛身,企圖以報宿怨。自己心無正見,全身都是魔氣,一見便生歡喜。從此魔入心腑,著魔發狂。即使有活佛來,也無可奈何了。

只要能夠一心不亂,何必就要預先想著見佛?一心不亂以後,自然知道善惡好壞。不見佛固然能夠工夫上進,即使見了也能更加息心專修,一定不會有誤會的事情發生,只有更加精進的好處。世間不明理的人,稍有一點修持,便懷越分的期望。譬如磨鏡,塵垢若盡,一定會光明顯露,照天照地。若不致力於磨,而只希望發光,本來是一塊渾身垢穢的鏡子,若有光產生,也屬於妖光,不是鏡子本身的光。我恐怕你不善於用心,以致不但自己失去利益,並且還退人信心,因此補寄一信告訴你如何做。永明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今依照他的話這麼說:「但期心不亂,不計見不見。」知道了這個,就應當能夠致力於心與佛合之道了。

150、閉關中用功,應當以專精不二為主。心果然歸一了,自然有不可思議的感通,在沒有歸一之前,千萬不可以急躁妄心先求感通。一心之後,一定會有感通,感通則心更加精一。所謂明鏡當台,遇到的事物都會從鏡子裡面反映出來,形形色色,可它是它,我是我,與我有什麼相干呢?心未歸一而急求感通,即此求感通的心,便是修道的第一大障礙。

151、近來的人常常好高騖遠,稍微有一點聰明,便學禪宗,相宗,密宗,大多將念佛看作無用。他只知道禪家機語的玄妙,相宗法相的精微,密宗威神的廣大,卻不知修禪之人即使到大徹大悟的地位,若煩惑未盡,則依舊不能了斷生死。相宗不破盡我法二執,則即使明白種種名相,也如人只說食物卻吃不到,只數珠寶卻得不到一樣,究竟有什麼利益呢?密宗雖然說現身可以成佛,可能成的人,決非地上的凡夫。凡夫妄生這種想法,則著魔發狂的,十有八九。因此必須專志於念佛一門,它是千穩萬當的無上第一法則。

152、如果他天姿聰敏,不妨研究性相各宗,但仍須以淨土法門為依歸修行,才不至於有因無果,把了生脫死的妙法,作口頭活計,得不到它的實際利益了。必須要主敬存誠,對經像如對活佛,不敢稍存怠慢和忽視之心,這樣才會隨自己的誠心大小,而得到深淺不同的利益。至於根機愚鈍的人,暫且專門研究淨土法門,果真信得及,守得定,一定現生了生脫死,超凡入聖。與那深通經論,卻不修行淨土法門的人相比,所得到的利益有天壤之別啊!如上所說,無論什麼資格,最初先下這一味藥,則無論什麼邪執謬見,我慢放肆,或者以為聖境太高,就以下劣自居等病,由這一味阿伽陀萬病總治之藥,無不隨手而愈。

153、禪宗常常說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明心見性,是大徹大悟。說見性成佛,是親見自性天真之佛。名為成佛,實際是理即佛與名字佛,並非是福慧圓滿的究竟佛。這人即使悟到最高境界,親見佛性,仍是凡夫,不是聖人。若能廣修六度,在一切境緣中,對治煩惱習氣,讓自己心地清淨沒有其他污垢,則可以了生脫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了。佛在世時這種人很多,我國唐宋時還有,今天則大徹大悟,尚且不易得到,何況煩惱全無的人呢?密宗現身成佛,或說即生成佛,這與禪宗見性成佛的話相同,都是稱讚功夫很高的說法,不可以認做真能現身成佛。要知道現身成佛的,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除此之外即使古佛示現,也沒有現身成佛的事。

154、善導和尚,是阿彌陀佛的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他弘揚闡述淨土,不崇尚玄妙,只在真切平實的地方,教導人修持。至於他對專,雜二種修法的開示,可以使人受益無窮。專修就是身業專禮(凡圍繞及一切處身不放逸),口業專稱(凡誦經咒,能志心迴向),意業專念,這樣則往生西方,萬不漏一。雜修就是兼修種種法門,迴向往生。因為心不專一,所以難以得益。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這是金口誠言,千古不變的鐵案。

155、每日根據自己的精力,念佛並持大悲咒,以此作為自利利他的依靠。對一切人,都以信願念佛求生西方為勸。無論出家在家,均以各盡各人職分為事。讓一切人,先做世間賢人善人,才可以依靠佛的慈力,超凡入聖,往生西方。還要不與人說做不到的大話,任人說自己是百無一能的粥飯僧,大略就是如此修行。

156、他人教人修行,多在玄妙的地方著力。我教人,多在盡分上指點發揮。假設不能盡分,即使將禪教一一窮源徹底,也只成一個三世佛怨罷了,況且還沒有窮源徹底的事呢?

157、刺血寫經一事,暫且緩圖,當先以一心念佛為要。恐怕血耗神衰,反成為修行障礙了。身安而後道隆。凡夫地位的人不能以法身大士的苦行作為榜樣而倣傚。只要能夠得一心,就法法圓備了。

158、居士(指高鶴年)在俗修真,隨緣精進。執持一句彌陀,當做本命元辰;抱著「慚愧」二字,以為入聖階梯。不厭其苦遊遍聖地名山,記錄遊訪事蹟以開人耳目,確實可以說是為法忘軀的人了!但是以我的愚見,似乎可以止步休息了。如果還要廣游,宜以神而不須以身。《彌陀》三經,《華嚴》一部,就可當作遊訪路程。安坐七寶池中,遍游華藏世界。神愈游則身愈健,念愈廣則心愈一。寂,則一念不可得;照,則萬德本具足。寂照圓融,真俗不二。十世古今,現於當念;無邊剎海,攝歸自心。與你披星戴月,冒雨沖風,臨深淵而戰兢,履危岩而驚怖相比,不只是一天與一劫的差距啊!鄙見如此,不知居士以為如何?

159、閣下年未三十,已現衰相,確實應當捨繁就簡,專修淨業。淨業有大成就後,再弘揚其他法門。才會得到自利利他之實益。否則雖能利人,也非究竟。

160、修淨業的人,來不得一點機巧。如果好奇而厭惡平常,必然會弄巧成拙。這就是為什麼通宗通教的人,常常不如愚夫愚婦老實念佛,更有實際利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實家風,則往生極樂,一定可以預見,否則,生不了極樂,也是可以預見的。

161、念佛一法,只有死盡一切狂妄知見的人才能得益。任憑你智同聖人,也都要置之度外,將這一句佛號,當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即使以死相逼,讓你改轍,也不可得。這樣才算是聰明人,才能得實際利益。否則由於多知多見,不能決疑,反不如一無知識的老實人,更容易得益了。

162、看你的來信,知道你是個發大菩提心,期望自,他都得利益的人。可你說:「自利心淡,利他心切。」我認為這句話也很有問題。不能自利,一定不能大利於他人,二者應當不分親疏才對。然而利他是純真之一願而已,自利則必須竭盡心力,那麼自利這一邊怎麼可以淡,而妄學大菩薩身份呢?

163、你喜歡念《金剛經》,當以此功德,迴向往生,即為淨土助行。可淨土五經,它的功德也不亞於《金剛經》。寄你的經書,先詳閱我所作的序,則書中大意可以全部知道。然後再靜心恭敬閱讀,則無邊利益,自然可親得。

164、玉峰法師行持雖好,但見理多偏。比如他說的念佛四大要決,他的用意也並非不善,可措詞立論,完全與古德相反。念佛「不除妄想,不求一心」,這全體都是背離正道的謬論。佛經教人求一心,他卻教人不求。不消除妄想,能得一心嗎?取法於上,僅得其中,怎麼可以因為做不到一心不亂就不按佛經上的教法去做呢?如果以不易得一心而讓人不取法,則是讓人取法於下了啊!大勢至菩薩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卻極力教人散心念,不讚揚攝心念。念佛雖一切無礙,可要親證三昧,能靜當然好,不能靜,也無妨即動而靜。他卻完全以靜為邪,說這樣是大違執持名號憶佛念佛之要旨。這種說法的過錯真是難以說盡啊!況且念佛一法,圓融包容一代時教一切法門,可在他那裡,「靜」這個字,尚且隔在外面,怎麼可以說他是淨宗真善知識呢?希望二次再版時,刪去這四大要決。這樣,才不會讓初機受害,而通人也不會譏笑了。

165、不修身而念佛,也有利益,可能否決定往生,則百千萬中難得一個。才幹傑出的人只求恭敬誠意,這是他幸運的地方。你所譔的兩句,雖然對,但不是很確切,宜改為「智斷煩情超苦海(煩,即煩惱。乃通指。情,則專指淫慾。),立堅信願入蓮池」則確切。用功法則,都包含在這兩句話裡了。

166、念佛一事,要現生得利益,就必須至誠懇切常念。若種善根,即使是遊戲或玩笑中念一句,也一定會在後世因為這個善根,發起修持。所以古人大建塔廟,想要一切人見之而種善根。這一句佛號,在八識田中,永久不滅。因此要知道肯念佛當然好,不肯念,為他說,他聽到佛號,也種善根,聽得久了也有大功德。

167、十念一法,使人的心隨氣息而收斂,無從散亂。這個法的奧妙,不是智者則無法知道。然而只可在早晨用一次,或者早晚及日中用三次,再不可多。多則傷氣受病。千萬不可說此法最能攝心,讓人常用,則為害不小。念佛是出聲還是默念,要看他在什麼地方和什麼情況。倘若所處之境地不宜大聲念,則只可小聲念,或者金剛持。念佛功德只在專心致志,音聲大小還是次要的。

168、你想要我讓你圓覺妙心,廓然開悟(此心乃佛所證之心),寂光真境(此境乃佛所居之境),常得現前,蓮池大師的發願文裡雖有這些境界的話,可你千萬不可發癡,想即刻就得到。如果想即刻得到,必定會著魔發狂,佛也不能救你了。譬如小兒扶牆學走路,連不跌倒尚且難以做到,卻想要飄行長空,遍觀四海,難道不是夢話嗎?只求往生,即了生死。如果想要悟此心,見此境,還必須慢慢修,才能有一分悟即有一分見。如果想要圓悟圓見,非成佛不能。

169、「敦倫盡分,閑邪存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學佛道來擺脫凡俗,如果不注重這四句話,就如無根之木,期望它能盛茂,無翅之鳥,盼望它能高飛一樣。「真為生死,發菩提心,以深信願,持佛名號」。地上的凡夫,想要在現生即了生死,若不依這四句,則相當於無因卻想要得果,未下種卻想要收穫,萬萬沒有這樣的道理。果然能將這八句,全心全意擔負起來,則一定可以在生進入聖賢之境,死後往生極樂之邦。

六、勉行人努力

導讀

人生在世,具足八苦,即生天上,難免五衰,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切痛苦,享受各種快樂。經上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對於這些話還不醒悟,還不精進修淨業,則與同時生長在天地之間的無情木石一樣了。

170、人生在世,具足八苦,即生天上,難免五衰,只有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一切痛苦,享受各種快樂。經上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人命無常,速如電光。大限到來,各不相顧。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對於這些話還不醒悟,還不精進修淨業,則與同時生長在天地之間的無情木石一樣了。有血性的漢子,難道肯在生做走肉行尸,死後與草木同腐嗎?感覺聖境界高不可攀,就甘心自己處於凡愚地位,遇大警策而不奮發圖強,聞聖賢佛祖之道而不肯實踐,是天辜負了人呢,還是人辜負了天呢?

171、人生在世,超升最難,墮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說人道不足以依賴,即使生到天上,福壽很長,可福力一盡,仍舊墮落人間,或者墮入三途惡道受苦。不知佛法,就沒有辦法挽救自己了,今天既然略曉佛法,難道可以將這一番大利益事,讓與別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永無解脫的日子嗎?

172、一句佛號,包括一切大藏教義,其微妙含義無窮無盡。通宗通教的人,才能作真念佛人。另外一無所知,一無所能,只是口會說話的人,也可為真念佛人。除開這兩種人,則信念真不真,都在於自己努力與否,是否依教罷了。

173、前世培植了這個慧根,當然不容易。如果不在這個基礎上精進用功,以期待親證如來本性,則如坯器未燒,一下雨就化散了。光陰短促,人命幾何,一氣不來,即屬後世。沒有證道的人,從悟入迷的,萬有十千,而從悟增悟的,億無一二。怎麼忍心讓無上法器的坯胎,經再生之雨,而又變為塵土了呢?

174、古人說:「重在行動的君子,得到一句善言,終身受用無盡。」不重視躬行實踐,即使讀盡世間書,對於自己仍然沒有什麼利益。如真龍得一滴水,可以遍灑一世界,而泥龍即使泡在水中,也難免喪身之禍。

175、黃後覺臨終所出現的現象,對學佛的人有大利益。無論他究竟是往生,還是墮落,姑且不論,果然是真正的念佛人,知道他臨終的現象,決不敢輕慢從事於了生死的念佛法門了。看看他的外表行跡,似乎至誠,但看看他臨終所現的景象,則說明他平日未曾認真從心地上用功,並且他從前或者因為吝惜錢財,而致人喪命,或者因為吝惜言語,而致人喪命,如此等業而引起臨終這種現象。(什麼叫「吝惜言語,致人喪命」呢?比如,自己知道有強寇來了,並知道可以躲避的地方,因為心無慈悲,樂人得禍,所以不肯告訴他人。此事此心,極犯天地鬼神之怒。故致出現臨終前不能言語,而且討厭聽到念佛聲等現象。)然而從一時不死,等助念人離開,未久則死的現象來看,這與吝財吝言誤人性命,完全相同。

雖不墮餓鬼,可他的跡象,是餓鬼的跡象啊!然而他或者因為自己心中能夠懺悔,或者因為助念人及兒女的誠懇,罪過因此得以減輕,不至直墮餓鬼了。現在最好的做法是,必須是他的兒女及其眷屬,想到他的痛苦,同發自利利人的心,為他念佛,求佛垂慈,接引往生。如果十分誠懇的話,則可料定他一定可以往生。因為父子天性相關,佛心有感即應。可眷屬們若是泛泛悠悠應付了事,則難以消業障而蒙佛接引了。千鈞一髮,關係極重。

凡是念佛人,各須務實,克服自己的不良習氣,與人方便。凡是必須說的,即使對方與我有仇,也要跟他說,讓他趨吉而避凶,離苦而得樂。平時說話理直氣壯真實可信,與人說因果報應,生死輪迴,並念佛了生死的道理,與教兒女,立太平的基礎,心如直弦,語不模棱兩可。居心可以質鬼神,做事決不昧天理。若到臨終,絕對沒有這種可憐可憫的現象。能夠這樣,黃後覺就是大家的接引導師了。大家既因為他而將來可得到大利益,那麼他將來也依靠大家的心力,而滅罪往生。我這話並非首鼠兩端,是一定不欺騙人的定論。

176、念佛不分聖凡。「聖」指三乘,即聲聞,緣覺,菩薩;「凡」指六道,即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只是天人因為快樂的緣故,不能念佛的佔多數;三惡道因為痛苦的緣故,不能念佛的更多;阿修羅因為瞋心的緣故,也不能念佛;只有人最易念佛,可是富貴的人被富貴所迷,聰明的人被聰明所迷,愚癡的人被愚癡所迷,芸芸眾生,能念佛的,有多少呢?既然知道了這個道理,就應當勇猛修持,不要導致自己今後陷入想要念佛又不能念佛的地步。勇猛精進地念佛,才不會辜負此生此遇了!

177、雲南張拙仙次女出嫁時,女婿家送雙鵝做奠雁禮,他就將此雙鵝放生於華亭山雲棲寺,現已三年了。這兩隻鵝每當早晨和晚上,廟里人上殿做課誦時,就站在殿外伸長脖子看佛。今年四月,雄鵝先亡,大家沒有介意。後來雌鵝幾天不食,它去看佛,寺裡維那開示它,讓它求往生,不可戀世。然後為它念佛數十聲,鵝繞三圈,兩翅一拍即死。張拙仙因此作《雙白鵝往生記》。真是奇異啊!一切眾生,都有佛性,都能作佛,鵝尚且如此,而我們人反而不如鳥嗎?

178、古人說:「死生的事情太大了,可以不悲嘆嗎?」我個人認為僅僅悲嘆究竟有什麼利益呢?必須知道生死是大事,信願念佛。既然知道死是可悲的,就應當在未死之前,修此法,則死不但不可悲,而且大可幸了。為什麼呢?因為淨業成熟,依靠佛的慈力,逕直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了,超凡入聖,了生脫死,從此能夠永離眾苦,只享受快樂,漸次進修,直至成佛而後已。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蓮宗助念的殊勝利益

蓮宗助念利益之殊勝,非世俗送終陋習所能比。對有緣的...

如何去認知多善根多福德

什麼樣的人才能往生呢?在淨土法門如何去認知多善根多...

汝能修淨土,安隱無驚疑

請看第八段:往西方得安穩。這是對多年修行的人,讓他...

阿彌陀佛四十八願--蒙光觸身獲益願

第三十三 蒙光觸身獲益願: 設我得佛,十方無量不可思...

懺雲法師《修行法語·淨土篇》

○勸修淨土 餘少聞輪迴往返之說,輒自悲流浪五濁,悵...

聰明人習氣重問題多以及對治方法

原文: 數日前,令甥崔澍萍來函,並將閣下與彼之函,亦...

我們怎樣為死亡做準備

龍舒居士在這裡用起興的手法,最後落實在我們平時沒有...

《一函遍復》白話譯

(印光大師著 圓濤法師白話譯) 淨土法門,對上、中、下...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大藏經】文殊菩薩心咒

文殊菩薩心咒: 嗡ong 阿a 喇la 巴ba 札zha 那na 諦d...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註音版】禮佛大懺悔文

禮佛大懺悔文...

挽回天災人禍第一妙法

念佛免災減災 念佛人但能真切念佛,自可仗佛慈力,免彼...

能戒房事,則病少多矣

近人多生肺病,光頗不以為然。後世人業重,情竇早開。...

如何對治悲觀抑鬱想自殺的煩惱

守本分,修實行,分外不起一毫欲得之妄念。悲觀抑鬱和...

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發隱

觀世音菩薩,誓願宏深,慈悲廣大,雖已成等正覺,而復...

不同部位的皺紋暗示著身體的問題

隨著年齡的增大,臉上長皺紋是不可避免的,但如果並不...

螞蟻的哲學

光滑的牆壁上,一隻螞蟻在艱難地往上爬。爬到一大半。...

拜佛的十種功德利益

一、得妙音色:若多拜佛,相貌也會轉變為好,音聲和身...

學佛人的人際交往21法

我們接觸到的人可以分為:富貴者、貧苦者、初交者、久...

尊師重道方能獲法益

真信佛法之人,見一切僧,尚行禮敬,況於最初對所皈依...

釋迦彌陀此遣彼喚,豈容不去

又佛密意弘深,教門難曉。三賢十聖,所弗窺測。況我信...

承事善知識應發的二十一種心

復次善男子,汝承事一切善知識, 應發如大地心,荷負重...

關於香疤起源的說法

影視文學作品中,經常會有某人看破紅塵,落髮受戒為僧...

印光大師顯神通感化黑老大

顧竹軒,名如茂,生於1886 年,因在家中排行第四,鄉人...

八種飲食習慣容易導致癌症

飲食與癌症的發生有著密切的關係,但是,什麼樣的飲食...

比丘尼現身變

昔日的舍衛城,是拘薩國的首都。當時有一群亂紀之徒,...

邪師騙子都是利用我們貪婪的慾望

問: 法師吉祥,我最近遇到一位活佛,他能知道每個人...

【佛教詞典】二十八不正見

何因緣故一分眾生於方廣分廣大甚深雖生勝解而不出離?...

【佛教詞典】摑裂

(雜語)裂破也。無量壽經上曰:摑裂邪網。同述文讚曰...

【視頻】佈施供養交通工具、湯藥的功德

佈施供養交通工具、湯藥的功德

【視頻】慧普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慧普法師《般若波羅蜜多心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