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能治或不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

印光大師  2014/12/12  大字體  護眼色

能治或不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

接手書,知夫人身嬰貴恙,已經月餘。用藥頗難,諸醫束手。當此時機,正好用萬病總持之阿伽陀藥。閣下每以此藥,普施於人。何於夫人之病,尚沾沾然以難於用藥為憂哉。其令郎令愛令媳等,既受生育之恩。當此大病臨身,存亡莫保之時。教以各各為其母志誠懇切念南無阿彌陀佛,以祈壽未盡則速愈,壽已盡則速得往生西方。令郎等孝心淳篤,當必皆如救頭然,而常持念也。如是則豈但有益於夫人,實則深有益於令郎等也。

凡人有病,可以藥治者,亦不必決不用藥。不可以藥治者,雖仙丹亦無用處,況世間藥乎。無論能治不能治之病,皆宜服阿伽陀藥。此藥絕不誤人,服則或身或心,必即見效。

然人生世間,無論久暫,終有一死。其死不足惜,其死而所歸之處,可不預為安頓乎。有力量者,自己預為安頓妥帖,則臨終固不須他人為之輔助。然能輔助,則更為得力。無力量者,當令家屬代為念佛,則必能提起正念,不致恩愛牽纏,仍舊被愛情所縛,住此莫出也。(光)之為此言者,非徒為令夫人計也。以太夫人已經八十有三。雖閣下之德,足能延親之壽。而期頤之後,終必有去世之一日。

恐閣下未能慮及於此,而猶復注意於醫藥,則為舍本逐末。益不能得,而反將一心念佛,由忙碌於醫藥而成間斷,不能純一,則其損大矣。故借夫人之病,預為閣下陳其盡心力於親之神識得所,以期閣下究竟能報親恩耳。今將陳了常之佛性助念發隱,附函寄來。雖文不雅馴,而意義有可取焉。

節選自《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二》復黃涵之居士書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怎樣判斷自己對淨土的信心

問: 怎樣判斷自己是真信還是假信? 大安法師答: 其...

修淨土要不要兼持楞嚴咒與往生咒

問: 修淨土的人要不要兼持《楞嚴咒》與《往生咒》? ...

要趁身體強壯之時辦往生大事

唯有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淨土,才是究竟脫離輪迴的捷徑。...

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為何還要願往生

問曰:大乘經論中,處處說眾生畢竟無生如虛空,云何天...

印光大師開示念佛病好的幾則故事

消災治病有求必應 病有能醫者,有醫不能醫者。能醫者,...

禪淨二宗的區別

我佛說法,契理契機,因群機不等,故施設有殊,雖方便...

極樂世界的空間解脫境界

《華嚴》一微塵中,具足十方法界,無盡莊嚴。此則如《...

具足信願的人會散亂念佛嗎

問: 弟子有一個問題請教,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

【大藏經】妙法蓮華經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

【大藏經】正法念處經

正法念處經敘 夫域中之名四等,道之所生萬殊,名蓋眾...

【大藏經】【註音版】一切如來心秘密全身舍利寶篋印陀羅尼經

(龍藏本)...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末法眾生,根機淺薄,匪仗佛力,決難了脫

竊以末法眾生,根機淺薄,匪仗佛力,決難了脫。是以必...

仗佛慈力即生了脫

淨土法門,實為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上成佛道,下化眾生...

凡做不到的事,決不肯說

汝書說得很熱鬧好聽,急宜自抑。凡做不到的事,決不肯...

「念」字,萬萬不可加口

原文: 佛念字,萬萬不可加口。許多人皆作念,則失義之...

淨土行人如何分辨雜修夾雜

大凡修淨土法門的人,最忌諱的是夾雜。我們在《無量壽...

一切都是我們自作自受

我們看到那麼多的經書,裡面都是告訴我們覺悟的方法。...

殺業之結,唯食肉最為酷烈

原文: 曠觀古今,治時少而亂時多,縱令大治,亦不過百...

陞遷如何避免被嫉妒

被上司賞識、陞遷,本來是件好事,卻惹得同事眼紅、流...

忽然看見異相,這裡頭有魔也有聖境

如果你念經念得忽然看見光明,忽然之間我們燒的香爐上...

對治煩惱有兩種選擇

我們要對治煩惱時,你有兩種選擇: 第一個時時勤拂拭,...

法華譬珠喻

佛陀於《妙法蓮華經》舉髻珠為喻,為大眾開示佛法,有...

改一字即可避免「十後悔」

某天,有一位學僧前去請教雲居道膺禪師,他問道:弟子...

戒貪得自在

佛陀時代,有位婆羅門國王名叫多味寫,平日信奉九十六...

女人長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一個女人可以生得不漂亮,但是一定要活得漂亮。無論什...

思維地獄苦,珍惜修學緣

通過學習三惡道苦中的地獄苦,我有兩點收穫。 一、透過...

風水好壞以什麼為依據

問: 風水好或者風水差是以什麼為依據的? 體恆法師答...

【佛教詞典】逋盧羯底攝伐羅

(菩薩)Avalokite?vara,觀自在菩薩之梵名也。探玄記...

【佛教詞典】無漏法性

法性,指諸法之真實體性,為真如之異稱。法性清淨,離...

【視頻】《心經》吳瓊演唱

《心經》吳瓊演唱

【視頻】夢參老和尚《佛法與日常生活的關係》

夢參老和尚《佛法與日常生活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