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女眾入寺應注意的事項

普果法師  2014/09/23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女眾入寺應注意的事項

梵語優婆夷,中文意譯為清信女,即在家學佛的女眾。不少佛學辭典對「清信女」都解釋為受三皈五戒具清淨信心的女子。但依照《雜阿含經》所說:何名優婆塞?在家清白,修習淨住,男相成就,受持三皈。男相成就即具男子身,按照此標準,具女子身,受持三皈以後,無論受沒受五戒,都可以稱為優婆夷。

優婆夷即現在我們常說的在家女居士。依據我國的習慣,除了用於講法時及文章中外,一般不習慣稱呼在家學佛男女為「優婆塞」、「優婆夷」,而多習慣稱在家的學佛人為「居士」。作為一個約定俗稱的學佛人專用稱呼,「居士」一般用來指已經學佛的人,或已經皈依的佛弟子。有時想得知對方是否學佛時,也會間接詢問是否是「居士」。

另外,有的人剛來到寺院,在互相不了解的時候,很難區分皈依與否,用其它稱呼也不太方便,所以有時就對未受三皈,但親近三寶的人通稱為居士。居士還有「有德者」的意思,故為對人之尊稱。人能親近三寶,自為有德,所以通稱亦無妨。

這裡雖然是說「清信女人入寺法」,同時也通指所有的在家女眾。無論學佛與否,所有女眾都應該按照此學習,但因為有的還沒有學佛,故不太好規範。而女居士已經進入佛門,受持三皈,就應該嚴格遵守下面的入寺規矩。

▲《事鈔》云:「清信女人入寺,儀式同前。唯不得在男子上坐。形相語笑。脂粉塗面,畫眉假飾。非法調戲,共相排蕩,持手撐人。必須攝心整容,隨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養。懺悔自責,生女人中常成礙絕,於此妙法修奉無因。不得自專,由他而辦,一何苦哉,應深生鄙悼。若見沙彌,禮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此於大僧為小,於俗為尊。出家受具,便入僧數。不得以小兒意,輕而待接。設有說法,謹當聽受,勿復喚名而走使。)」

《資持》釋云:「初指同。唯下,次彰異又二,初指過,排謂推排,即牽推等。蕩謂縱放。撐,觸也。必下示法。礙絕謂系屬於人,不自在故。鄙謂厭惡,悼即悔恨。敬沙彌者,恐謂未具,不加敬故。」(見《事鈔記》卷三十九) 《事鈔》:

【清信女人入寺,儀式同前。唯不得在男子上坐】:

女眾進入寺院,所應遵守的儀規和前面所說的「清信士法」是一樣的。即男眾所要遵守的規矩,女眾同樣也要遵守。另外還有一條要注意,就是坐的時候,不能坐在男子的前面。也包括一起排班走路的時候,不要故意走在男子的前面。現在寺院大眾站班時,或者在一起坐著聽法時,一般都安排受過五戒,搭縵衣的居士在隊列前端,然後依次為穿海青的居士,其他未穿著法服的居士站隊列最後。這種安排表示尊重戒律。在這種情況下,這時有可能出現受戒的女居士坐在未受戒男子前面的情況,這時應該按照寺院安排去做。「不得在男子上坐」,主要指以一種慢心故意坐在男子前面。

【形相語笑。脂粉塗面,畫眉假飾】:

這些都是特別針對女眾而言的。在寺院內,要舉止莊重,不可以做各種滑稽的動作,和人相對戲笑,也不得和人互相說說笑笑。來寺院前不要刻意的化妝,描眉畫眼,塗脂抹粉,噴灑香水等氣味刺鼻的東西,也不應戴各種裝飾物,如珠寶、項鏈、戒指等首飾。穿著打扮應該盡量朴素,不得著奇裝異服,應避免特別鮮艷的顏色。喜歡化妝打扮,濃妝艷抹,以炫耀自己,引起他人的注意力,這都屬於世間女人的習氣。

《四分律》卷十八中記載:佛在世時,一位名叫毘舍佉母的女居士,一次去祇桓精舍禮拜世尊,到精舍附近時才注意到身上還佩戴著瓔珞等首飾,便思惟道:我不應該著首飾往見世尊。於是在一樹邊,將身上寶衣瓔珞等都脫下來,這才進入精舍禮拜世尊。以此可見,居士為了恭敬佛陀,都是以莊重、朴素、大方的裝束前去拜見的。

如同女眾一樣,男眾進入寺院也不應該化妝,佩戴各類裝飾品。如果男眾佩戴這些東西,雖是男子身,但心理上就屬於女人了,更十分不宜的。

【非法調戲,共相排蕩,持手撐人】:

女眾在寺院內不要互相調戲,開玩笑,互相拉扯,或者兩人手挽手走路,或者手搭在別人的肩膀上,勾肩搭背。或者幾個人在一起推推搡搡,你觸我一下,我碰你一下,或者追打嬉鬧,非常放縱的高聲語笑,大喊大叫,這都是不合適的。這屬於世俗女人的習氣,要進行克制。

在《大愛道比丘尼經》裡講述了「女人八十四態」,形象地講述了女人的各種放逸習氣。如搖頭搖身,畫眉描眼,塗胭脂口紅,戴耳環項鏈等都屬於女人態,詳細內容可以具體參照一下這部經典裡所說的。作為修行人,在世間尚不應如此,何況來到三寶地呢!這些行為在寺院裡都是不如法的,也是不允許的,是對三寶不恭敬的表現。

另外,女眾進入寺院,應時刻注意自己言行舉止是否莊嚴得體。不要穿過於暴露的衣服。尤其是夏季,應避免穿領口很低的短袖,及短裙、短褲等,最好能夠穿著朴素大方的長衣長褲。在世間,根據場合選擇適宜的衣著尚且能體現個人修養,也是表示對他人尊重的一種重要禮儀。而到寺院這一出家人修行的清淨莊嚴之地,就更要注意自己的衣著舉止得當。寺院是出家人修行的地方,屬清淨之地。常言道:寧攪千江水,不動道人心。因為自己不合時宜的衣著打扮,以及一些嬉鬧等女人態行為,引起他人的起心動念都是不應該的。

男眾也是如此,如果是去尼眾寺院,更需要注意,不能袒胸露背,言語粗魯。

【必須攝心整容,隨人教令,依次持香,一心供養】:

入寺時,女眾應該收斂身心,整肅儀容,按照寺院的規矩,依次持香,一心供養。

上香拜佛的時候不要爭搶,要聽從寺院安排,依教奉行。如果地方狹小,而人又多,這時要主動排隊,依次上香拜佛,以虔誠心恭敬禮拜佛菩薩。總之要遵守秩序,謙卑禮讓,拿出學佛人的樣子,處處作表率。

《資持》解釋說:【初指同。唯下,次彰異又二,初指過,排謂推排,即牽推等。蕩謂縱放。撐,觸也。必下示法】:《事鈔》首先說明,初入寺的清信女同樣要遵守前面對清信士所說的禮儀。

從「唯不得在男子上坐」,又說明兩點和清信士不同的地方,即不應該坐在男子前面,不要化妝打扮,與人嬉笑打鬧等。「排」謂推排的意思,即去牽人或者推人等行為,「蕩」謂縱放的意思,「撐」,即用手去碰觸人的意思。從「必須攝心整容」以後,說明正確的方法。

【懺悔自責,生女人中常成礙絕,於此妙法修奉無因】:

來到寺院以後,要深深地懺悔自責,自己為何生在女人之中?由於業障深重,此生才投身做了女人。女人業重情迷,不但在身體、心理方面較男人軟弱,受的管制也比男人多,很多方面得不到自由。結了婚的女人更是如此,不但有繁重的家務,還要負責生兒育女等,受丈夫的管制,孩子的牽絆,不得自在。許多事情自己無法做主,沒有閑暇時間去供奉三寶。做事情受到一定局限,需由他人幫助辦理。身為女人,便要受很多的苦,這些在修行佛法中都造成很大的障礙,沒有因緣去修學妙法。

佛在很多經中,都說到女人身有五障,也叫做五漏。一、不能以女身成為梵王。二、不能以女身成帝釋。三、不能以女身成魔王。四、不能以女身為轉輪聖王。五、不能以女人身成佛道。

女人不得作梵天王。梵王是淨行,而女人多染,所以不得作梵天王,並且梵天中也沒有女人。

女人不得作帝釋。帝釋是少欲的代表,修持善業,報為天主。而女人雜惡多欲,所以不能作帝釋天主。帝釋梵語為釋提桓因,即忉利天主。

女人不得作魔王。魔王即欲界第六天之他化自在天之天主,是堅強的象徵。女人體性懦弱,是柔弱的代表。另外,魔王也是通過修十善業等而得,而女人大多輕慢嫉妒,不順正行,所以不得以女身作魔王。

女人不得作轉輪聖王。輪王是大仁,因中行十善道,慈愍群生,而報做輪王。若女人無有慈愍淨行,則不得作轉輪聖王。

女人不得作佛。謂如來行菩薩道,愍念一切,心無染著,乃得成佛。女人多身口意業,情慾纏縛,故不得作佛。男子是大丈夫身,以此身相才能更好地廣度眾生。而女人身形丑劣,故不能以女身示現成佛。即使如《法華經》中的龍女,雖然即身成佛,也是先轉男身再成佛的。

另外,以上並不是說今世身為女人,就不可以生到忉利天、梵天上,女人通過行持善法,修持禪定,也可以得生忉利天上、梵天上(生到梵天后就沒有女人相),這裡只是說不得以女身作這些天的主人。女人精進修行,現世也可以得證阿羅漢果,脫離輪迴之苦,了脫生死。如佛在世時,有很多證得羅漢果的比丘尼,在家女居士也有很多證果以及往生極樂世界的。

通過以上說明,我們可以知道,五障或五漏不是單指身相上的障礙,也包括心理方面的障礙,如多染、多欲、懦弱、善妒、煩惱等。上面所說的五障,並不是對女人的歧視。佛法講眾生平等,無論男子女人都是平等的,一切眾生也都是平等的。只是女人的業障習氣比較重,佛菩薩和祖師大德慈悲指出女人的種種過患,習氣毛病,一方面能夠幫助女眾對自己的習氣加以認識,對女身生起厭離心,並加以改正,下定決心剷除障道之源。另一方面目的是說明女人身的種種過患,呵欲不淨,以告訴男子不要貪著女色。女人要對自己的女身心生厭離,不要貪著自己的身體,勿因皮囊之惑而繼續沉淪苦海。所以無論男子、女人對此都應深深警惕,引以為誡。所以經中言,佛說此五障,欲令女人知有此障,即當發菩提心,行大乘行,早求解脫。

【不得自專,由他而辦,一何苦哉,應深生鄙悼】:

無論是在古代的印度還是中國,女人的社會地位都非常低下,受到嚴重的歧視。「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周易》中有主張婦女順從專一、恆久事夫的卦辭,特別在中國因受儒教等所謂的主流文化所影響,如三從四德之類的說法長期興盛,古時甚至有要求婦女殉夫陪葬的風俗。所以說女人凡事不得自主,都要聽從他人的安排。在家要順從父母,出嫁以後要順從丈夫,人老的時候還要順從兒女。

現在社會雖提倡人人平等,但是一些現象還是存在的,例如不少地區還都存在著重男輕女的現象,許多女性因此深受其苦。除了不被家人重視外,一般來說,女人生理心理都比男子軟弱,不但要生兒育女,還要照顧家庭,洗衣做飯,一生如同免費的奴僕一般為他人服務。忙忙碌碌,不得停息。根本沒有修行的時間,這是多麼苦惱的事情。

《佛說轉女身經》中佛告無垢光女:「若有女人,能如實觀女人身過者,生厭離心,速離女身疾成男子。女人身過者,所謂欲瞋癡心並餘煩惱,重於男子。又此身中有一百戶蟲,恆為苦患愁惱因緣,是故女人煩惱偏重。應當善思觀察,此身便為不淨之器,臭穢充滿,亦如枯井空城破村,難可愛樂,是故於身應生厭離。又觀此身,猶如婢使不得自在,恆為男女衣服飲食,家業所須之所苦惱,必除糞穢涕唾不淨。於九月中懷子在身,眾患非一,及其生時受大苦痛,命不自保,是故女人應生厭離女人之身。

又復女人雖生在王宮,必當屬他盡其形壽,猶如婢使隨逐大家,亦如弟子奉事於師。又為種種刀杖瓦石,手拳打擲惡言罵辱,如是等苦不得自在,是故女人應於此身生厭離心。又此女身常被系閉,猶如蛇鼠在深穴中不得妄出。又女人法制不由身,常於他邊稟受飲食衣服花香,種種瓔珞嚴身之具,象馬車乘,是故應當厭離女身。又此女身,為他所使不得自在,執作甚多,搗藥舂米,若炒若磨,大小豆麥,抽毳紡疊,如是種種苦役無量,是故女人應患此身,欲求永離如是眾苦。當以此法教示餘人,常念如來所言誠實,讚歎出家,能報佛恩。當發此心,願離女身速成男子。」

所以應該對女身深生厭惡,為不幸墮落為女人而深生悔恨。如經中所說,要發願盡此一報女身,以後百千萬劫,更不生有女人世界。何況復受女身,除非慈願力故,要受女身,度脫眾生。

【若見沙彌,禮如大僧,勿以位小而不加敬】:

這裡的「大僧」指比丘,是指出家後受過二百五十條具足戒的沙門。「大」是相對於沙彌而言,沙彌只受過沙彌十戒,受持的戒律少於比丘,故稱沙彌為小眾,比丘為大僧,就像我們現在所習慣的稱呼比丘為大戒師一樣。

道宣律祖恐有人帶著世間的習氣,見到沙彌,認為其在僧團中地位低,就生了輕慢心,所以在這裡特別交代。如果見到沙彌應該像對待比丘一樣恭敬禮拜,不能因為是沙彌而生輕慢心,而不恭敬禮拜。

雖然同要恭敬沙彌,但沙彌與比丘同在面前時,只能給比丘頂禮,不要再給沙彌頂禮。在前面說過,這樣會亂了次第,尊卑不分,沒有大小。此時對沙彌心裡生恭敬心就可以了。

【此於大僧為小,於俗為尊。出家受具,便入僧數。不得以小兒意,輕而待接。設有說法,謹當聽受,勿復喚名而走使】:

沙彌沒有受具足戒,和比丘相比為小,但是作為一名出家人,也同樣是福田。由於已經出家入道修行,從法上講就要比世間人尊貴。

在僧團中,沙彌雖然也和比丘受同樣的利養,但是不列入比丘僧數的,不能參加比丘的羯磨等法事,不得參加比丘誦戒等。沙彌受比丘戒後,成為比丘,便列入僧數。

男子七歲就可以出家剃度為沙彌,二十歲才可以受具足戒為比丘。所以有的沙彌年齡很小,而有的女人由於世俗的習性,有一些習慣的行為,比如看見有的沙彌年紀小了,或是其他原因,像對待小孩一樣,問你年齡多大了,想不想家等。或者去拉手,要抱一抱等。這都是屬於一種輕慢對待的行為。要知道,沙彌雖小,也貴為法王子,是不能這樣的,要知道沙彌也為人天表率。沙彌如果宣說佛法,也應該認真地聽受,依教奉行。

在家人見到沙彌,不得直接稱呼沙彌的法名,更不能稱呼他在俗家時的姓名,這是不恭敬的一種叫法。應該稱沙彌為「某某師父」,或者直接說「師父」也可以。也不得稱「某某師」,這一般是比丘戒臘相等或沙彌平輩之間的稱呼。

如同世間人,為了表示禮貌,也不直接稱呼對方名字,都會在名字或者姓氏後面加上一個尊稱,如某某先生、某某女士、某某同志等。而僧人稱呼居士,或居士之間互相稱呼,都是某某居士,這既是應該遵守的禮儀,也是對人的一種尊重。

另外,不得隨意招呼沙彌為自己做事情,說「你去把那個東西給我拿來」,「你把這個事給我做了」等諸如此類的話,這就亂了尊卑的次第。在家人不應該讓出家人為自己做事,而是應該盡心盡力地護持。「喚名而走使」等,都是自己的分別心在作怪,認為沙彌小,而生起一種慢心,這是極其不應該的。

很多經典中都說道:星火雖小,亦不可輕,王子雖小亦不可輕,龍子雖小亦不可輕,沙彌雖小亦不可輕。因為星火雖小,足以燎原;王子雖小,終登王位,也能殺人;龍子雖小,能致雨雷電霹靂,能興風雨;沙彌雖小,卻為法王子,能度眾生。故不可因其小而輕之。

據《阿育王傳》記載,阿育王信佛後很是虔誠,看見出家人就要禮拜。一次見到一位七歲的小沙彌,見他太小,自己身為國王,又這麼大年齡,給他頂禮自己有些不好意思。但他也是僧人,又不得不頂禮,於是他將沙彌請至屏處,在沒有人看見的地方給他作禮,然後告訴沙彌說:「你不要告訴別人我給你頂過禮。」沙彌是已經證果的羅漢,有神通變化,為了教化阿育王,便入面前一澡瓶中,出來以後,說:「此事大王也不要向別人說。」阿育王立即懺悔說:「我禮拜的事不再隱瞞,我自己就去向別人說。」

另外,佛法皆從恭敬中得,自己的恭敬心到位,也可以得到大的利益。即使是小沙彌,如果說法,當虔誠聽受。因為法不從外得,是從自己心裡生起來的。

在釋迦牟尼佛住世的時候,常常有人供齋,請佛及諸大弟子應供。過完齋後,佛要給齋主說法。有一次佛和諸大比丘都出去應供去了,精舍裡就剩一個小沙彌。這時又來一個齋主請齋供養,並沒因為見到的只是小沙彌而生分別心,同樣恭敬地請他前去。小沙彌答應前去,但心懷忐忑:過完齋後要為齋主說法,以前應供都是他隨同比丘前去,由比丘說法,但現在齋主單獨請他吃飯,如何為人講法?

過完齋後,齋主就像往常恭敬佛及諸大弟子一樣,請沙彌坐到高座上,非常虔誠地叩頭頂禮,然後謙恭地低著頭等待聽法。小沙彌在高座上非常害怕,覺得自己無法可說,就偷偷跑回精舍去了。齋主跪了很久,沒有聽到任何聲音,就想悄悄地抬起頭,看看沙彌究竟為自己說了什麼法?抬頭後卻發現,座位上根本沒有小沙彌的影子。見此情形,齋主突然悟到人空、法空的道理,就此開悟。沙彌本來不會講法,也沒有說出任何語言,正是由於齋主毫無分別的恭敬心所致,因緣成熟,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開悟以後,齋主還得要前去求證明,同時感謝小沙彌對他的成就。小沙彌從齋主家逃出來以後,生怕齋主再來找他,請他說法,就跑回自己的房裡,把門鎖上。可沒過多久,這個齋主就來敲他的門了。小沙彌在裡面緊張得不敢出聲,戰戰兢兢的,著急得不得了,沒想到這一急,也急得開了悟,悟到了人法雙空的道理。 《資持》:

【礙絕謂系屬於人,不自在故。鄙謂厭惡,悼即悔恨。敬沙彌者,恐謂未具,不加敬故】:

「礙絕」是指女人很多時候,都從屬於他人,不得自在的意思。「鄙」謂厭惡的意思,厭惡女身不淨,生厭離心。「悼」即悔恨的意思,要深深地懺悔自責,自己生為女人有諸多不便,在修學佛法上會有許多障礙。這裡所說的「恨」重點並不是讓人去懊惱,無法自拔,而是通過悔恨自己的習氣深重,從而誓願改正,遠離一切女人過失,以女身行大丈夫事,做一位名副其實的「大丈夫」。

在古代,無論印度還是中國,女人的社會地位都非常低,這方面印度甚至比中國還要嚴重,即使現代的印度社會中,仍舊存在一些歧視女人的制度。佛陀成道以後,宣說眾生平等,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可以成佛的思想,這對當時印度社會中佔絕對主流地位的種姓歧視和女性歧視思想,造成了很大的衝擊。出家不分出身,不論種族,不分性別,四姓出家,同名釋種。在佛陀時代,出家沙門中許多都是王公貴族、財富長者,但同時也允許家庭不好的人出家,允許低種姓的人出家,尤其是允許女眾出家,徹底的體現了佛法的平等。後世的學者,即使是不學佛的人,都稱此為劃時代的進步,其對人性的尊重絲毫不亞於現代文明所提倡的人權、平等等思想。由此不禁感嘆佛陀的偉大,由衷生起敬佩之心。

在最初的時候,佛陀座下是沒有比丘尼眾的。佛陀在出家前為悉達多太子時,是由其姨母大愛道養大的。佛成道後,其姨母大愛道帶領五百釋迦族女子,前來求見,請求出家修行,說:我聞佛說法,女人精進修行,也可以得須陀洹等沙門四道果。我等現在願得受佛法律,我等居家,對佛法有信心有樂,現在想發心出家修道。

但被佛陀拒絕,告訴現在還不允許女眾出家,可以在家修行。佛言:「且止裘曇彌,無樂以母人入我法律中,服我法衣者。當盡壽命清淨潔己,究暢梵行靜意自守。未曾起想,如道憺然,無邪念欲。心與空寂為娛樂。」

大愛道等人聽後並沒有心生不滿,而是思惟女身的過失,「自感愁毒,悔過悲哀,淚出不能自止。自念:作女人情態罪患,乃當如是。即便作大願:‘願一切諸菩薩及人非人,莫復更此女人想態也。今要當求佛,盡形壽終不懈倦。’」後來又懺悔自責,女人身體有八十四恣態丑惡。「迷亂丈夫使失道德,佛知深諦,實如是審。天下男子,無不為女人所惑者,甚難甚難。」

大愛道等女眾幾次請求出家,而不被准,便在佛陀後面跟隨,以至於著弊衣踱跣,面目流離,身上蒙塵,疲勞悲涕。後由阿難尊者多次代為請求說:「我從佛聞,女人精進可得沙門四道。今大愛道以至心欲受佛法律。其以居家對佛法有信心有樂,曉知無常,自審欲態,深知已諦。今欲出家為道,願佛許之。」佛告之若能遵守「八敬法」可以出家。大愛道等歡喜接受,得以出家,世上這才有了比丘尼。由此可知女人得度之難。

佛說若女人出家,佛法將會早五百年滅世。阿難尊者聞已流淚,佛又說:「若比丘尼能行八敬法,正法還得千年。」如《善見律》卷第十八云:何以佛不聽女人出家?為敬法故。若度女人出家,正法只得五百歲住。由佛制比丘尼八敬,正法還得千年。

「八敬法」的具體內容是:

一、雖百臘比丘尼,見初受戒比丘,應起迎禮拜、問訊、請令坐。

二、不得罵謗比丘。

三、不得舉比丘罪,說其過失,比丘得說尼過。

四、於大僧中求受大戒。

五、若犯僧殘,應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

六、半月半月,當從大僧中,求教授人。

七、不得在無比丘處夏安居。

八、安居竟,應詣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見、聞、疑。

「八敬法」並非一般人理解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佛陀主要是針對女人煩惱深重的特點,而特別製定了比男子更多的戒條,以幫助尼眾遠離女人習性,早脫女人丑態,修出丈夫相。說「八敬法」為女眾修行的法寶,是絲毫不為過的。

大愛道及五百比丘尼因如法奉行「八敬法」,如法修持,有很多都證得阿羅漢果。

《大毗婆沙論》卷第一百四十五中記載,大愛道比丘尼圓寂以後,佛以兩手捧其遺骨,告諸比丘:汝等諦聽,一切女人其性輕轉,多諸嫉妒,諂媚慳貪。唯大愛道雖是女人,而離一切女人過失,作丈夫所作,得丈夫所得,我說是輩名為丈夫。

《資持》:【敬沙彌者,恐謂未具,不加敬故】:

告訴見到沙彌要如比丘一樣禮敬,是恐怕有人認為沙彌沒有受具足戒,就不加恭敬,所以特別提醒注意。這點不單是針對女眾,所有的男子進入寺院也是一樣,要如同恭敬比丘一樣恭敬沙彌,應該像對待比丘一樣進行護持。這也是告訴我們修恭敬心,從恭敬出家人開始,擴展到恭敬所有的人及一切眾生。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常用佛語的背後義理

你的業障重啊! 常聽佛教徒講業障,聽久了實在讓人害怕...

虛雲老和尚論《西遊記》

世上流傳的《西遊記》、《目蓮傳》,都是清濁不分,是...

佛法中有提到順星、犯太歲嗎

問: 頂禮法師,請問佛法中有提到順星、犯太歲嗎?弟子...

「無事不登三寶殿」的說法從何而來

人們常說:無事不登三寶殿。無事不登三寶殿說法從何而...

皈依是什麼意義

學佛必從受三皈依起,三皈依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

怎樣隨喜才能真正獲得功德

時下流行隨喜一詞,很多學佛人嘴上有事沒事總喜歡掛著...

欲得成就一心應當存誠念佛

經云: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

行住坐臥二六時中,一切無心不被物轉

佛所說法,千經萬論,總是要眾生明自己的心。若人識得...

【大藏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序 朝議大夫直龍圖閣權江淮荊淛等路...

【大藏經】佛說施燈功德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捨...

【大藏經】佛說佛名經

佛說佛名經卷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捨婆提城祇樹給...

【大藏經】【註音版】佛說阿彌陀經

(印光大師校印版本)...

天台宗傳法儀軌

一、迎師 傳法時至,鳴鐘三下。諸師及觀禮隨喜者齊集法...

釋迦牟尼佛名號的含義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為我國廣大...

「十惡不赦」是哪十惡

十惡不赦是形容一個人罪大惡極、不可饒恕,古代刑法中...

佛學常見辭彙(十畫)

【乘】 運載之義,是譬喻佛法如渡船,能把眾生從生死...

天眼通宿命通,真有這回事嗎

問: 師父,我遇到一個疑團,大家一些學佛的去往生,...

怨是病之根

一個人如果你在心性裡面若有怨、恨、惱、怒、煩的負面...

十大菩薩名號隱含的義理

大智,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表智,文殊菩薩以智慧著稱。...

如何根治煩惱習氣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

【推薦】佩帶誦持楞嚴咒有八大功德

在本經經文當中講到:不論佩帶楞嚴咒也好、誦持也好,...

寶靜法師:略說天台宗大旨

天台宗教義,浩如汪洋,非一言所能罄,今僅作概要之敘...

靜坐的好處

靜坐(冥想、禪思、內觀)提供人類一貼清涼劑,無論閑...

人生七種無形的財富

人生有許多無形的財富。大部分的人都只知道追求物質財...

念佛法門乃一切世間極難信之法

一、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如來一代時教,智慧深廣如大海...

母親留給兒子的證明

有一個台灣的企業家,他是通過中國佛學院來找我。他有...

沒人綁住你

三祖僧粲繼承慧可的事業,廣施法雨,普度眾生。 一天...

《金剛經》精華的40句

1.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南懷...

【佛教詞典】獅子

(動物)猛獸名。產非洲及南美之巴西國。身長至七八尺...

【佛教詞典】通豫

(1588~1646)明末清初臨濟宗僧。江蘇昆山人,俗姓陳...

【視頻】成都文殊院之阿彌陀佛造像

成都文殊院之阿彌陀佛造像

【視頻】夢參老和尚《華嚴經-升兜率天宮品》

夢參老和尚《華嚴經-升兜率天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