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印光大師嘉言錄--諭在家善信

2014/01/0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甲、示倫常大教

盡性學佛,方能盡倫學孔。盡倫學孔,方能盡性學佛。試觀古今之大忠大孝,與夫發揮儒教聖賢心法者,無不深研佛經,潛修密證也。儒佛二教,合之則雙美,離之則兩傷。以世無一人不在倫常之內,亦無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倫常心性,而以佛之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為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盡倫盡性,以去其幻妄之煩惑,以復其本具之佛性,非但體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書二】五三

須知佛法,乃十法界公共之法,無一人不應修,亦無一人不能修。彼謂佛教為棄人倫、害聖道者,皆未見顏色之瞽論也。何以言之?佛於父言慈,於子言孝,於君言仁,於臣言忠,夫倡婦隨,兄友弟恭,舉世諦之嘉言懿行,佛經無不詳陳其宿因現果,現因後果。其言慈孝等,則與儒教相同。其詳示三世因果處,則儒教便無聞焉。況其斷惑證真,及圓滿菩提,歸無所得之法乎。惜其人之未睹也。倘詳閱而深思之,則當痛哭流涕,聲震大千世界,悲昔謗佛之罪咎也。【書一】十六

欲學佛祖,先須取法聖賢。倘躬行有玷,倫常乖舛,尚為名教罪人,何能為佛弟子?佛教雖出世法,然遇君言仁,遇臣言忠,遇父言慈,遇子言孝,由淺而入深,下學而上達。熟讀《安士全書》,可以知其梗概矣。【書一】三二

欲為真佛,須先從能為真儒始。若於正心誠意、克己復禮、主敬存誠、孝友弟恭等,不能操持敦篤。則根基不固,何以學佛?選忠臣於孝子之門,豈有行悖儒宗,而能擔荷如來家業,上續慧命,下化眾生乎?佛法大無不包,細無不舉。世出世間,無一法不在範圍之中。世之拘墟者,每以出家為悖倫理。遂不體究,反加謗毀。因噎廢食,自喪性命。實可哀憐。若能放開眼界,方知佛法流佈中外,二千年來,其道盛行。經幾多聖君賢相、傑士偉人,為之護持傳佈者,固自有非凡情所測之真道在也。縱有一二拘墟之儒辟之,暴惡之君毀之,究屬隻手遮日,仰面唾天,適自形其少知少見,妄作妄為之過咎耳,於佛究何損哉?又有外彰辟撥之名,內取修證之實。由宋以來,凡儒門大宗,莫不皆然。光所謂誠意正心,由此致有欠缺者,實屬決定論也。【書一】七三

學佛一事,原須克盡人道,方可趣向。若於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等事,一不實踐。雖終日奉佛,佛豈祐之哉?良以佛教該世出世間一切諸法。故於父言慈,於子言孝。各令盡其人道之分,然後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萬丈高樓,必先堅築地基,開通水道。則萬丈高樓,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壞。若或地基不堅,必至未成而壞。語云:「選忠臣於孝子之門。」學佛者亦復如是。昔白居易問鳥窠禪師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惡,欲借佛法以免罪業者。何異先服毒藥,後服良藥。欲其身輕體健,年延壽永者,其可得乎?【書二】十六

大丈夫能令文章蓋天下,功業宣宇宙。而不能斷惑證真,了生脫死者。以著於外而遺其內,著於有為之末,而遺其無為之本也。世間人誰能一一佔全?吾人但取其克盡倫常、力修淨業即已,何暇計其他哉!【書二】三二

竊以春秋祭祀,儒禮所重。歲時追薦,釋教尤崇。念水源木本之恩,修慎終追遠之事。世出世間,又何間然。【序】三七

乙、論家庭教育

人家欲興,必由家規嚴整始。人家欲敗,必由家規頹廢始。欲子弟成人,須從自己所作所為,有法有則,能為子弟作榜樣始。此一定之理。今欲從省事省力處起手,當以因果報應,為先入之言。使其習以成性,庶後來不至大有走作。此誠淑世善民、齊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書一】四九

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凡屬子女,必須從幼教以孝弟忠信,勤儉溫恭。至其長而入學讀書,方有受益之基。倘自幼任性而慣,且無論無天姿、無善教,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個文字工人、儒門敗類而已。世有才高北斗,學富五車,而其所作所為,皆仗此聰明,以毒害生靈、毀滅道義者。其原皆由初無家教以為之肇也。文王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與《大學》欲治天下國家者,必從格物致知、誠意正心而起,同一旨趣。此儒門教人希聖希賢之無上秘訣。捨是而求,皆其末耳。【書一】六二

為今之計,子女當能言語、知人事時,即於家庭先令認字塊。(女子雖不必令其造大學問,斷不可不識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識字通文理,則所生子女,便易為學矣。)每一塊紙方,只寫一字,不可兩面俱寫。若兩面寫,則便同記口歌矣。日限幾字,每日將認過熟字,又須遍認一二過。不上年餘,便認許多。後讀書時,凡讀過者,通皆認得,不致有只記口歌之弊。凡彼力能為者,必須令其常做以習勤(如灑掃、執侍等)。

凡飲食衣服,勿令華美。但凡拋撒五穀,及損壞什物,無論物之貴賤輕重,必須告其來處不易,及折福損壽等義。倘再如此,定遭撲責,決不放過。如此則自能儉約,斷不致奢侈暴殄。及能讀書,即將《陰騭文》、《感應篇》,令其熟讀,為其順字面講演之。其日用行為,合於善者,則指其二書之善者而獎之。合於不善者,則指其二書之不善者而責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於江浙,歷代以來,遵行二書,其家狀元甚多,然皆終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豈有不能成器,仍舊橫流之理乎?

人之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講,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則可矣。然讀書之時,不可即入現設學校。宜合數家,請一文行兼優、深信因果之師,令其先讀《四書》及《五經》耳。待其學已有幾分,舉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說俗論所惑。然後令其入現學校,以開其眼界,識其校事。不致動與時乖,無由上進矣。能如是,則有天姿者,自能有為。無天姿者,亦為良善。獨善兼善,自利利他,實不外此老僧常談也。【書一】六二

教子女,當於根本上著手。所謂根本者,即孝親濟眾,忍辱篤行。以身為教,以德為范。如熔金銅,傾入模中。模直則直,模曲則曲。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預知,況出模乎。近世人情,多不知此。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無天姿者,復歸頑劣。以於幼時失其範圍。如熔金傾入壞模,則成壞器。金固一也,而器則天淵懸殊矣。惜哉!佛以無我為教。今人每每稍有知見,便目視雲漢。是以知文字義理為佛法,而不知以修身淨心,滅除我相,力修定慧,以期斷惑證真為佛法也。【書二】五

竊謂父母愛子,無所不至。唯疾病患難,更為嬰心。小兒甫能言,即教以念「南無阿彌陀佛」,及「南無觀世音菩薩」名號。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禍消於未萌,福臻於不知。而關煞、病苦等險難,可以無慮矣。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殺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顯事蹟。俾習以成性。在兒時不敢殘暴微細蟲蟻,長而斷不至作奸作惡,為父母祖先之辱。【書二】三

子弟之有才華,有善教,則易於成就正器。無善教,則多分流為敗種。今日之民不聊生,國步艱難,幾於蹶覆者。皆有才華無善教者,漸漸釀成之也。無才華,固宜教其誠實。有才華,益宜教其誠實。然誠實亦可偽為。最初即以因果報應,及人之一舉心動念,天地鬼神,一一悉知悉見,作常途訓誨。而《陰騭文》、《感應篇》,必令其熟讀。且勿謂此非佛書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淺近,若以遠大之深理言之,則難於領會。此等書,老幼俱可聞而獲益。而況德無常師,主善為師乎。佛尚以死尸、糞穢、毒蛇,令人作觀,以之證阿羅漢者,逾恆河沙。況此種貼實存養省察之言句乎。【書二】五

在凡夫地,不能無病,亦不能任而不治。其治之之法,最省力、最得益處,在以病為藥。以病為藥,則病不為累矣。即如愛子女之病,決不能斷。不妨即以此愛為本,必欲使子女生為正人,沒生淨土。此其愛,乃以世間凡情,成就出世聖果。若不善用愛,任性嬌養,則與殺其身,過百千萬億無量無邊多多倍。國之滅亡,民之塗炭,皆此種不洞事之父母釀成之。可不哀哉!【書二】六

欲子孫之不趨敗途,共入正道者。當以《感應篇彙編》、《陰騭文廣義》,為定南針。則世俗習染之惡浪滔天,黑雲障日,亦不至不知所趨,而載胥及溺。否則縱令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亦難保不入洄澓,而隨即沉溺矣。況絕無風平浪靜、天日昭彰之望之世道人心乎。須知陰德二字,所包者廣。成就他人子弟,令入聖賢之域,固屬陰德。成就自己子弟,令入聖賢之域,亦是陰德。反是,則誤人子弟,固損德。誤己子女,亦損德。力能兼及,何幸如之。否則且就家庭日用雲為,以作為聖為賢之先容。正所謂即俗修真,現居士身而說法者。祈以此意,與令友,及一切知交,剴切言之。亦未始非己立立人,自利利他之一端也。【書二】四五

周之開國,基於三太。而文王之聖,由於胎教。是知世無聖賢之士,由世少聖賢之母之所致也。使其母皆如三太,則其子縱不為王季、文王、周公。而為非作奸,蓋亦鮮矣。而世人只知愛女,任性驕慣,不知以母儀為教。此吾國之一大不幸也。人少時常近於母,故受其習染最深。今日之人女,即異日之人母。人欲培植家國,當以教女為急務。勿曰此異姓之人,吾何徒受此憂勞哉?須知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屬莫大功德。況女能德鎮坤維,其子女必能肖其懿範。榮何如之!況自己子孫之媳,亦人家之女乎。欲家國崛興,非賢母則無有資助矣。世無良母,不但國無良民,家無良子。即佛法中賴佛偷生之蟒流僧,一一皆非好母所生。使其母果賢,斷不至下劣一至於此,惜哉!【書二】二

汝家屬甚多,倘諸弟婦、令妹、令女等,學堂歸來,宜以因果報應,及念佛利益,與之談論。俾彼等各各心中自知己心與天地鬼神相通,與彌陀慈父相通。由茲斷除惡念,增長正信。俾彼現在堪為人之賢妻,將來堪為人之賢母。以此風於鄉邑,是亦治天下國家之根本法輪也。菩薩隨俗利生,並不另起爐灶。對病發藥,令彼各各就路還家而已。現今學堂中婦女,多多妄生異圖,擬操政權。不知各守本分,相夫教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以故周之王業,基於三太。彼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聖人。但以陰相其夫,胎教其子為事。今人不此是學,其所計慮,皆為亂天下之媒糵,可勝道哉?【書二】四

人生世間,善惡各須輔助,方克有成。雖天縱之聖,尚須賢母賢妻,以輔助其道德,況其下焉者乎!以故太任有胎教,致文王生有聖德。故《詩》讚其「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然此但約文王邊說。若論太姒之德,固亦可以輔助文王之道。如兩燈互照,愈見光明。兩手互洗,方得清淨。觀思齋太任、太姒嗣徽音之說,可以知矣。由是言之,世少賢人,由於世少賢母,與賢妻也。良以妻能陰相其夫,母能胎教子女。況初生數年,日在母側。親炙懿範,常承訓誨,其性情不知不覺為之轉變,有不期然而然者。餘常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又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蓋謂此也。

以天姿高者,若有賢母以鈞陶之,賢妻以輔翼之,自可意誠心正,明明德,止至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即天姿平常者,亦堪循規蹈矩,作一守分良民。斷不至越理犯分,為非作奸,以忝所生,而為世害也。惜世人夢夢,不以盡倫守分教女,使日唯從事於妝飾,此外則一無所講。異日為人妻、為人母,不但不能相夫教子,以成善士,或反相之教之以成惡人。由是言之,教女一事,重於教子多多矣。而餘所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及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乃真語實語也。近世學風大開,女子入學,多被不知教本之教員所誤。從茲不以盡倫守分,宜室宜家,相夫教子為事。各各皆欲操政權,作長官。越分計慮,習為狂妄,亦可慨也!安得有長民者,極力提倡,令其在家庭中培植。俾修齊治平之效,出於不知不覺、了無形跡中,則何幸如之。【雜著】十三

為人子者,父母之德,固宜表彰。其表彰之法,注重躬行。必須克己復禮,閑邪存誠。知過必改,見義必為。明因識果,戒殺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生信發願,持佛名號。自行化他,同生淨土。能如是者,人縱不知其父母之德,而以景仰其人之德,並景仰其父母祖宗之德。以為潛修已久,故有如是之令嗣。否則縱父母祖宗有懿德,人所共知。因其人不肖,必疑其父母祖宗雖有懿德,或復兼有隱惡。否則懿德之門,何為出此不肖之子孫耶?以是知立身行道,即為表彰父母祖宗之德。為人子者,宜如何主敬慎獨,躬行實踐,以期無忝所生也。【雜著】十四

世有賢母,方有賢人。古昔聖母,從事胎教,蓋鈞陶於稟質之初,而必期其習與性成也。世以「太太」稱女人者,蓋以太姜、太任、太姒三聖女,各能相夫教子,以開八百年之王業者,用稱其人焉。光常謂治國平天下之權,女人家操得一大半,又嘗謂教女為齊家治國之本者,蓋指克盡婦道、相夫教子而言也。無如今之女流,多皆不守本分。妄欲攬政權,做大事,不知從家庭培植。正所謂聚萬國九州之鐵,也鑄不成此一個大錯。以故世道人心,愈趨愈下。天災人禍,頻頻見告。雖屬眾生同分惡業所感,實由家庭失教所致。以故有天姿者,習為狂妄。無天姿者,狎於頑民。使各得賢母以鈞陶之,則人人皆可為善士。窮則獨善,達則兼善。夫何至上無道揆,下無法守,弊竇百出,民不聊生乎哉。【雜著】十五

但求不飢不寒,何思財發巨萬。遺子黃金滿籯,不如教子一經。祖德若虧,便當愧死。祖業縱虧,有何所傷。【書一】十七

富貴人家子弟,多不成器,其源由於愛之不得其道,或偏與錢財,或偏令穿好衣服。錢隨彼用,則必至妄吃致病。若為彼存以生息,餘不得者,於父母生嫌心,於所偏得兄弟姊妹生忌心,皆非所以教孝教弟之道。若女有錢,出嫁必以錢自驕,或輕其夫,或不洞事,以錢助夫為不法事。欲兒女成賢人,當為培福,不當為積財。財為禍本,汝等看多少白手起家者,皆由無錢,自勤而來,而大富家多多不久房產一空。故古人云:「遺子黃金滿籝,不如教子一經。」能讀則讀,不能讀,或農或工或商,各有一業,為立身養家之本。女子若有錢,明道理,錢固為助道之本,不明道理,則害其女,並害其婿,並害其外孫孫女矣。【書二】六一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讀過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騭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於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為辛苦。古語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此時若錯過光陰,後來縱然努力,亦難成就。以年時已過,記性退半,所學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於我、於親、於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於人物,無害於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於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丑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祈審慎思察,則幸甚幸甚。【書一】九九

丙、勸處家宏法

如來說法,恆順眾生。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外盡人倫,內消情慮,使複本有真心,是名為佛弟子,豈在兩根頭髮上論也。況貴鄉僻居深山,知法者少。高明者以語言不通之故,皆不至其地。仗此好心,竭力學道。孝弟修,而閭裡感化。齋戒立,而殺盜潛消。研究淨土經論,則知出苦之要道。受持《安士全書》,則知淑世之良謨。以淨土法門諭親,以淨土法門教子,及諸親識。正以生死事大,深宜痛恤我後。不必另擇一所,即家庭便是道場。以父母、兄弟、妻子、朋友、親戚,盡作法眷。自行化他,口勸身率,使其同歸淨域,盡出苦輪。則可謂戴發高僧,居家佛子矣。【書一】三十

二位令親在堂,宜以淨土法門,感應事蹟,常時解說,令其發歡喜心,信受奉行。若不以此為孝,則縱能盡世之所謂孝者,究竟於親有何利益?大禹,大聖人也,不救於鯀之神化為黃能(音乃平聲,即三足鱉),入於羽淵。觀此,可不惕然驚,憬然悟,以求導親之神,高預海會,親炙彌陀,以證夫即心本具之無量光壽乎。

志蓮居士,苦行雖好,恐淨土宗旨,有所不知。或求轉女身,及生人天樂處之心,不能徹底放下。致無邊利益,隨世間小樂而失之。亦宜常為講說,令其志向決定耳。夫勸一人生淨土,即成就一眾生作佛。凡成佛必度無量眾生,而其功由我始,其功德利益,何可思議也哉!又自既修淨土,尚須以此法門普告一切,況妻妾子女,豈可不勸令發心,而失此巨益乎?倘天性相近,則何善如之。如稍相遠,亦須漸磨漸染,俾即遠而成近耳。此所謂深愛,所謂宏慈,捨此而為慈愛,皆名有而實無耳。【書一】三七

太夫人年已八十有三,當常勸諭,令其信願念佛。若令終日長念,或恐不能如是。前者頗欲設法,在生助念,思之未得。鎮守使王悅山,奉母來山,見其眷屬甚多,因得一絕妙之助念法。已與彼略說之。亦與彼說,當與閣下言之。倘閣下能實行,彼亦不至漠然置之,亦自利利他之道也。閣下眷屬,兒輩則各有職業,固難常時依行。若媳輩,則無事清閑。

女使輩若奶媽等,則無甚要事。當令諸人,按鐘點,日在太夫人旁,高聲念佛半點鐘。過時換班,一日不斷佛聲。太夫人能隨之而念亦好。如不能隨,但令攝心諦聽。則一日之中,常不離佛。在諸人亦不吃力。以一日之中,不過當一回值,或至兩回,亦隔許久時候。彼等一無事事,借此令盡孝思,令種善根。即女使等,亦得因此之故,得植出離生死之緣。從此以往,率以為常。即太夫人壽過期頤,此法無令中輟,其利益不可思議。凡有信心人,欲成就父母往生之道業者,皆當以此告之。【書二】四八

汝母年高,於淨土一法,未能認真修持。宜常與談說六道輪迴之苦,極樂世界之樂。人生世間,超升最難,墮落最易。若不往生西方,且莫說人道不足恃,即生於天上,福壽甚長,福力一盡,仍舊墮落人間,及三途惡道受苦。不知佛法,則無可如何。今既略曉佛法,豈可將此一番大利益事,讓與別人,自己甘心在六道輪迴中,頭出頭沒,永無解脫之日乎?如是說之,或可發其宿世善根,信受奉行也。菩薩度生,隨順機宜,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汝能力修孝友,及以淨土法門,勸導自己眷屬,及一切有緣者,同作蓮池會里人,則功德大矣。【書二】五九

夫孝子之於親,宜先乎本而次乎末,養其體而導其神。倘唯知服勞奉養以安之,立身行道以榮之,而不知以常住無生之道,念佛往生之法,諭令修持。使其生念佛號,死生佛國。辭生死之幻苦,享常住之真樂。承事彌陀,參隨海眾。聞圓音而三惑淨盡,睹妙境而四智圓明。不違安養,遍入十方。上求下化,廣作佛事。徹證即心本具之佛性,普作苦海度人之慈航。是所謂見小而忘大,得近而遺遠。乃中人之局見,非達士之大觀也。若能令慈親與己,並及家眷,同出娑婆,同生安養,同證無量光壽,同享寂滅法樂,同作彌陀法王子,同為人天大導師。方可盡其孝慈之心,與夫教育之誼。其所謂孝慈教育,非世之所謂孝慈教育也。【序】六

孝之為道,其大無外。一切諸善,無不彌綸。然有世出世間、大小本跡之異。世間之孝,服勞奉養以安其身,先意承志以悅其心,乃至立身行道以揚名於後世。雖其大小不同,皆屬色身邊事。縱令大孝格天,究於親之心性生死,無所裨益。所謂徒徇其跡而不究其本。況乎殺生以養以祭,俾親之怨對固結,永劫酬償不已者乎。出世間之孝,其跡亦同世間服勞奉養,以迄立身揚名。而其本則以如來大法,令親熏修。親在,則委曲勸諭,冀其吃素念佛,求生西方。

吃素則不造殺業,兼滅宿殃。念佛則潛通佛智,暗合道妙。果能深信切願,求生西方。必至臨命終時,蒙佛接引,托質九蓮也。從茲超凡入聖,了生脫死。永離娑婆之眾苦,常享極樂之諸樂。親沒,則代親篤修淨業,至誠為親迴向。心果真切,親自蒙益。若未往生,可即往生。若已往生,高增蓮品。既能如是發心,則與四宏誓願相應,菩提覺道相契。豈獨親得蒙益,而己之功德善根,蓮台品第,當更高超殊勝矣。而況以身說法,普令同倫發起孝思乎。此其孝方為究竟實義。非若世間只期有益於色身及現世,竟遺棄其心性與未來而不論也。是知佛教,以孝為本。

故《梵網經》云:「孝順父母、師僧、三寶,孝順至道之法,孝名為戒。」又於殺、盜、淫各戒中,皆言應生慈悲心、孝順心。於不行放救戒中,則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父母。」由是言之,佛教之孝,遍及四生六道。前至無始,後盡未來,非只知一身一世之可比也。知是而不戒殺放生、吃素念佛者,安盡其究竟至極無加之孝耶?【記】十二

自既修持淨業(謂改過遷善及念佛,即生即願往生西方),亦當教一切相識者,亦修淨業。宜依《龍舒文》普勸門,令其隨分隨力,種此不思議善根。然既欲教人,須由親及疏。妻妾子女,忍不令得此利益乎?文王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世出世自行化他,莫不如是。【書一】二十

自己改惡修善,一心念佛。凡一切親故,並有緣之人,亦當以此教之。其反對之人,當作憐憫想,不可強制令行。按牛頭吃草,萬萬做不得。若曰我一心念佛,諸事不理。不唯與世法有礙,亦不與佛法相合。素位而行,方為得之。勸人念佛修行,固為第一功德。然下而妻子兄弟,上而父母祖妣,皆當勸之。倘不能於家庭委曲方便,令吾親屬,同得不思議即生了脫之益。便為捨本逐末,利疏而不計利親。其可乎哉?【書一】五十

同室之人,固宜於閑暇無事時,委曲宛轉,開陳至理,令其心知有是非可否。則心識不知不覺,漸摩漸染而為轉變。至其愚傲之性發現時,可對治,則以至理名言,和氣平心以對治之。否則任伊,一概置之不理。待其氣消,再以平心和氣,論其曲直,久之則隨之而化。若用強蠻惡辣手段,斷非所宜。以彼有所恃(所恃者子女也),兼失子女觀法之訓。【書二】五

現今法弱魔強,欲護持佛法,在俗則易,在僧則難。閣下若能嚴持五戒,專念彌陀。克己復禮,言行相應。然後廣行化導,普利群倫。不可居師位而自高,不可受錢財而自益。在家為一家演說,對眾為大眾詳陳。則人皆仰其德而信從其言。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以身作則,草上之風必偃也。【書二】二四

吾嘗有聯云:「捨西方捷徑,九界眾生,上何以圓成佛道。離淨土法門,十方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閣下當發大勇猛,發大精進,擔荷此法。取古人宏揚淨土之逗機言論,為鄉里倡。居塵不染,即俗修真。方合融脫命名之義。【書二】二五

丁、勖居塵學道

念佛,固貴專一。然居士上有父母,下有妻室。分外營謀,妄希富樂,實所不應。至於分內所當為者,亦須勉力為之。非必屏棄一切,方為修行也。若屏棄一切,能不缺父母妻室之養則可,否則便與孝道相背。雖曰修行,實違佛教,是又不可不知也。又須以淨土法門利益勸父母,令其念佛求生西方。若能信受奉行,臨命終時,定得往生。一得往生,直下超凡入聖,了生脫死,高預海會,親炙彌陀,直至成佛而後已。世間之孝,孰能與此等者?又若能以此普告同人,令彼各各父母,皆得往生。則化功歸己,而親與自己之蓮品,更當高增位次矣。《詩》云:「孝子不匱,永錫爾類。」欲孝其親者,宜深思而力行之。【書一】十五

人之際遇,萬有不齊。約汝分論,實為在家益大,而出家益小。汝祖業頗可度用,上有慈親可事,中有兄弟可靠。室有賢妻,膝無子女。而且汝之大兄,頗信佛法。三弟四弟,亦皆與道不相悖戾。汝在家篤修淨業,亦可為慈親生信念佛,以期了脫之導。亦可為兄弟在外,料理家門之事。亦可以率其妻室、弟婦等,同修淨業,同出輪迴之計。外而鄉黨親戚,隨緣開導。即家舍為道場。舉慈親,及兄弟、妻室、子侄、鄉黨親朋,皆為法眷。隨力隨分,身率言化。

俾永嘉一班迷途之人,並彼邪見種性之人,同納於佛法至極圓頓淨土法門大冶洪爐之中,共成法器,同修淨業。將來同登蓮邦,共證菩提。豈不如汝出家為僧,舍親遠去。室人有無依之恨,慈親有怨子之懷。而且一班不明至理之人,反謂佛法為背畔世道,妄生謗毀。俾此等人造口業,墮惡道。未見其益,而先受此等大損之為愈乎?況汝慈親,既不應許。豈可不遵慈命,仍懷此心乎?如汝親絕不許汝修行,猶有可原。汝親甚歡喜汝修行,何得必欲離親修行乎?

佛法中,六度萬行,種種功業,皆為利益眾生。汝不出家,則於親有大利益。只此一事,即可曲順親心,居塵學道,俾親見熟,不期其信向而自然信向,即為莫大功德。況不止親一人乎?又親既不許,則不可再思出家。以佛戒律中,父母不許出家,自己任意求出家者,不許攝受剃度,及受戒等。否則師、弟各皆得罪。【書二】九

今藩籬大撤,在家人研究修習者,其多如林,得利益生西方者,亦常有其事,何得要離親出家乎?此事光絕不贊成。按實說,當今修行,還是在家人好。何以故?以一切無礙故。出家人之障礙,比在家人多,是以非真實發道心者,皆成下流坯,無益於法,有玷於佛也。【書一】九一

若欲出世,亦不須另起爐灶,但依佛之言教,對治煩惱習氣,俾其淨盡無餘即已。雖身在俗境,不妨斷惑證真,了生脫死,以進趣佛果。如西天之維摩居士,及此土之傅大士、李長者、龐居士等。即力有不及,又有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一法,以為恃怙。豈必盡人捨俗出家,方為佛弟子乎?【序】六六

居塵學道,即俗修真。乃達人名士,及愚夫愚婦,皆所能為。勉力修持,以在家種種繫累,當作當頭棒喝。長時生此厭離之心,庶長時長其欣樂之志。即病為藥,即塞成通。上不失高堂之歡,下不失私室之依。而且令一切人同因見聞,增長淨信。何樂如之!【書二】十

人生世間,不可無所作為。但自盡誼盡分,決不於誼分之外,有所覬覦。士農工商,各務其業,以為養身養家之本。隨分隨力,執持佛號,決志求生西方。凡有力能及之種種善事,或出資,或出言,為之讚助。否則發隨喜心,亦屬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順水颺帆,更加櫓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書二】十七

若大通家,則禪淨雙修,而必以淨土為主。若普通人,則亦不必令其遍研深經奧論,但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即已。此人不廢居家業,而兼修出世法。雖似平常無奇,而其利益不可思議。良以愚夫愚婦,顓蒙念佛,即能潛通佛智,暗合道妙。較比大通家之卜度思量,終日在分別中弄識神者,為益多多也。以故愚夫愚婦念佛,易得益。大通家,能通身放下,亦易得益。若唯以義理是卜度者,則不得益,或反得病。及未得謂得,流入狂派者有之。參禪一法,非現今人所宜學。縱學亦只成文字知見,決不能頓明自心,親見自性。何以故?一則無善知識提持抉擇,二則學者不知禪之所以。名為參禪,實為誤會。【書二】二八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為僧,必須入堂習儀,方知叢林規矩,為僧儀則,則遊方行腳,了無妨阻。否則十方叢林,莫由住止。若在家女人,家資豐厚,身能自主,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於身家窮困,何必如此。但於佛前懇切至誠,懺悔罪業一七日,自誓受戒。至第七日,對佛唱言:「我弟子某某,誓受五戒,為滿分優婆夷(優婆夷,此雲近事女,謂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滿分者,五戒全持也)。盡形壽不殺生,盡形壽不偷盜,盡形壽不淫慾(若有夫女,則曰不邪淫),盡形壽不妄語,盡形壽不飲酒。」如是三說,即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並無優劣。切勿謂自誓受戒者,為不如法。此係《梵網經》中如來聖訓。【書一】五四

三皈五戒,為入佛法之初門。修餘法門,皆須依此而入,況即生了脫之至簡至易、至圓至頓之不思議淨土法門耶。不省三業,不持五戒,即無復得人身之分,況欲得蓮華化生,具足相好光明之身耶?【書一】二十

為在家弟子,略說三歸、五戒、十善義。

悲哉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流轉四生。無救無歸,無依無托。若失父之孤子,猶喪家之窮人。總由煩惱惡業,感斯生死苦果。盲無慧目,不能自出。大覺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間,為其說法。令受三歸,為翻邪歸正之本。令持五戒,為斷惡修善之源。令行十善,為清淨身口意三業之根。從茲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三業既淨,然後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塵合覺,轉凡成聖。斷貪瞋癡煩惱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故為說四諦、十二因緣、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無量法門。又欲令速出生死,頓成佛道,故為說念佛求生淨土法門,使其不費多力,即生成辦。噫!世尊之恩,可謂極矣。

雖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實深,報恩無由。今汝等謬聽人言,不遠數千里來,欲以我為師。然我自揣無德,再四推卻,汝等猶不應允。今不得已,將如來出世說法度生之意,略與汝等言之。並將三歸、五戒、十善,及淨土法門,略釋其義。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諦,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書。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為師,何況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則尚負不慧之恩,何況佛恩。【雜著】三八

三歸者(歸,亦作皈。皈字從白從反,取其反染成淨之義。)

一歸依佛、二歸依法、三歸依僧。

歸者,歸投。依者,依托。如人墮海,忽有船來,即便趣向,是歸投義。上船安坐,是依托義。生死為海,三寶為船。眾生歸依,即登彼岸。既歸依佛,以佛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既歸依法,以法為師。從今日起,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經,及修行種種法門。典籍,即經書也)。既歸依僧,以僧為師。從於今日,乃至命終,不得歸依外道徒眾。【雜著】三九

五戒者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好生惡死,物我同然。我既愛生,物豈願死。由是思之,生可殺乎?一切眾生,輪迴六道。隨善惡業,升降超沉。我與彼等,於多劫中,互為父母,互為子女。當思拯拔,何忍殺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於未來世,皆當成佛。我若墮落,尚望拔濟。又既造殺業,必墮惡道。酬償宿債,展轉互殺,無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殺乎?然殺生之由,起於食肉。若知如上所說因緣,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謂肉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內盛屎尿,外雜糞穢。腥臊臭穢,美從何來?常作不淨觀,食之當發嘔矣。又生謂人及禽獸、蛆蟲魚蝦、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謂大者不可殺,小者可殺也。佛經廣說戒殺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讀。當觀安士先生《萬善先資》,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偷盜者,即是見得思義,不與不取也。此事知廉恥者,便能不犯。然細論之,非大聖大賢,皆所難免。何也?以公濟私,克人益己,以勢取財,用計謀物,忌人富貴,願人貧賤。陽取為善之名,遇諸善事,心不認真。如設義學,不擇嚴師,誤人子弟。施醫藥,不辨真假,誤人性命。凡見急難,漠不速救。緩慢浮游,或致誤事。但取塞責了事,糜費他人錢財。於自心中,不關緊要。如斯之類,皆名偷盜。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關風化,下關祭祀,夫婦行淫,非其所禁。但當相敬如賓,為承宗祀。不可以為快樂,徇欲忘身。雖是己妻,貪樂亦犯,但其罪輕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極重。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報終命盡,先墮地獄、餓鬼,後生畜生道中。千萬億劫,不能出離。一切眾生,從淫慾生。所以此戒難持易犯。縱是賢達,或時失足,何況愚人。若立志修持,須先明利害(利,謂不犯之利。害,謂犯之禍害),及對治方法。則如見毒蛇,如遇怨賊。畏怖恐懼,欲心自息矣。對治方法,廣載佛經,俗人無緣觀覽。當看安士先生《慾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

不妄語者,言而有信,不虛妄發也。若見言不見,不見言見,以虛為實,以有為無等,凡是心口不相應,欲欺哄於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斷惑,謂為斷惑。自未得道,謂為得道。名大妄語,其罪極重。命終之後,決定直墮阿鼻地獄,永無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當痛戒之,切要切要。以上四事,不論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過,以體性是惡故也。然不受戒人,一層罪過。受戒之人,兩層罪過。於作惡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無量無邊,切須勉之。

不飲酒者,酒能迷亂人心,壞智慧種。飲之令人顛倒昏狂,妄作非為,故佛制而斷之。凡修行者,皆不許飲。並及蔥、韭、薤(音械,小蒜也)、蒜,五種葷菜(五葷菜,西域有五,此方但四),氣味臭穢,體不清潔。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許食。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飲之食之,皆無罪過。受戒飲食,即犯佛戒一層罪過。佛已禁製,汝又去犯,故有罪也。【雜著】三九 [按五種葷菜,吾鄉於蔥、韭、薤、蒜外,再加藠,為五。臭味相同,似不宜食。德森注。]

十善者

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兩舌、七不惡口、八不慳貪、九不瞋恚、十不邪見。

此中前三名身業,中四名口業,後三名意業。業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則為十善。若犯而不持,則為十惡。十惡分上中下,感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羅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惡因感惡果。決定無疑,絲毫不錯也。殺、盜、淫、妄,已於五戒中說。綺語者,謂無益浮詞,華妙綺麗,談說淫慾,導人邪念等。兩舌者,謂向彼說此,向此說彼,挑唆是非,斗構兩頭等。惡口者,謂言語粗惡,如刀如劍,發人隱惡,不避忌諱。又傷人父母,名大惡口,將來當受畜生果報。既受佛戒,切莫犯此。慳貪者,自己之財,不肯施人,名之為慳。他人之財,但欲歸我,名之為貪。瞋恚者,恨怒也。見人有得,愁憂憤怒。見人有失,悅樂慶快。及逞勢逞氣,欺侮人物等。邪見者,不信為善得福,作惡得罪。言無因果,無有後世。輕侮聖言,毀佛經教等。

然此十善,總該一切。若能遵行,無惡不斷,無善不修。恐汝等不能體察,今略舉其一二。當孝順父母,無違無逆。委曲宛轉,勸令入道。斷葷吃素,持戒念佛,求生西方,了脫生死。父母若信,善莫大焉。如決不依從,亦勿強逼,以失孝道。但於佛前,代父母懺悔罪過,斯可矣。於兄弟則盡友,於夫婦則盡敬。於子女則極力教訓,使其為良為善。切勿任意驕慣,致成匪類。於鄰里鄉黨,當和睦忍讓,為說善惡因果,使其改過遷善。於朋友則盡信,於僕使當慈愛。於公事則盡心竭力,同於私事。凡見親識,遇父言慈,遇子言孝。若做生意,當以本求利,不可以假貨哄騙於人。若以此風,化其一鄉一邑,便能消禍亂於未萌,致刑罰於無用。可謂在野盡忠,居家為政矣。【雜著】四十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印光大師文章列表

居士的正淫範圍及其意義

男者俱通自他。非支分者,謂除產門所有餘分,馬鳴阿闍...

勝鬘夫人的故事

勝鬘夫人,出自佛教經典《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

【佛學漫畫】曠世一人:傅大士

大士之意,本為菩薩,是勇士,是慈悲。傅大士以白衣之...

居士今日要務,唯當謝絕人事一心念佛

《與茅靜遠居士書》是省庵祖師寫給茅靜遠居士的一封書...

佛給在家人提出的五條基本規範

在佛教裡面,釋迦牟尼佛給在家人提出五條基本的規範,...

能讓在家人獲得現世後世安樂之八法

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位叫郁闍迦的年輕婆羅...

女眾出家的注意事項

近來經常有女居士問我出家要注意的事情,我想,能夠放...

惟賢長老《在家居士修行之次第》

諸佛正法賢聖僧,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修諸善根,...

【大藏經】【註音版】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

地藏十輪經...

【大藏經】早課(朝時課誦)

●大佛頂首楞嚴神咒 南無楞嚴會上佛菩薩(三稱) 妙湛...

【大藏經】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卷上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三十三天...

【大藏經】【註音版】地藏菩薩本願經

根據弘化社《地藏菩薩本願經》流通本印本校對註音。...

以金做馬桶夜壺,太不知自重

原文: 真性在未證前,隨惡緣則成煩惱,而仍不變。隨善...

印光大師:修行人降魔的方法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是一定的。修行到功夫深了,難免...

悟而未證,絕不能了生脫死

原文: 世之學佛者,率以開悟為志事。不知悟而未證,尚...

誡心外求法

只求心不外馳,念念與佛號相應。若或心起雜念,即時攝...

教你從四點看清一個人

在利益面前時的抉擇 利益面前,很多人都會扯下偽裝。這...

詳解佛教《四威儀》偈語

佛教《四威儀偈》是自古以來在佛門中廣為遊行的講述行...

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

問: 師父,逃避和出離有什麼不同呢? 慧廣法師答:...

鋤草斬蛇

有一個學僧到智常禪師的道場來參學。 智常禪師正在鋤...

夢到底從哪裡來呢

在說夢之前,我們先要說一下眾生都具有的八種識:眼識...

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我們古人都很相信這個道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有個公案...

宏海法師:佛陀的十大弟子們

一、舍利佛 好,阿彌陀佛! 各位與大覺世間有緣的同修...

【推薦】激揚生死凡夫令起欣厭

我們這個世間的眾生,有一個特點:雖然這個世間很苦,...

怎麼才稱得上「真佛子」

舍利弗尊者本來是認為三乘法門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

【推薦】印光大師講故事

你在沒有辦法中,還有阿彌陀佛 觀世音菩薩可以依靠,有...

空中樓閣

一棵樹最初必由一粒種子,下土發芽生根慢慢長大而成。...

六字明功德頌

嗡 能消除天界生死苦, 嘛 能消除非天鬥爭苦, 呢 除...

【佛教詞典】有緣

即有因緣關係之意。一般指於佛道有緣者。亦即指有聞法...

【佛教詞典】欲想

三惡想之一,即貪愛五欲的意思。...

【視頻】妙華法師《永嘉大師證道歌》

妙華法師《永嘉大師證道歌》

【視頻】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