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詳解佛教《四威儀》偈語

2020/10/02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詳解佛教《四威儀》偈語

佛教《四威儀偈》是自古以來在佛門中廣為遊行的講述行、住、坐、臥四種威儀的偈語。《四威儀偈》共有五首偈語,分別為《行威儀》《住威儀》《坐威儀》《臥威儀》和一首綜述四威儀的偈語組成。

前四首偈語分別闡述了行、住、坐、臥應當具足的威儀,最後一首則是對這四種威儀的綜合概說。

1、行威儀

《行威儀》闡述了修行之人在行走之時應當具足的威儀。

偈云:

行步徐徐牛顧視  高觀下盼不移神

縱使觸目繞諸境  了了知心不受塵

無塵莫未執為宗  心境雙亡不住空

任運安養到處所  行與行來豈異同

不記山河是南北  誰知途路向西東

這首偈語告訴修道者在走路時應當像牛行走一樣,步履穩重,目光顧視前方。修行者行走時要全神貫注,眼睛只看鼻下之路,不得左顧右盼,以免自心懈怠散亂。

對於在行走時見到的各種外境,應當心不執著,看過即罷。只有當修道者於相而離相後,心才不執著於外境,自然能夠心境雙亡,於空而不住於空。

「行步徐徐牛顧視,高觀下盼不移神。」這兩句偈語告訴我們,修道之人在經行或繞佛時,應當徐徐行步,目不斜視。

在行走時,眼睛只照顧腳下,不看與修行無關的事物。修道者若心不專注於道,對外面的風吹草動都去關注,就失去了修行人心不外求的本懷。

「縱使觸目繞諸境,了了知心不受塵。無塵莫未執為宗,心境雙亡不住空。」這四句偈語警戒修道者在行走時若眼睛見到諸種外境,看過即作罷,切不可被外境所轉,染污自己的清淨心,以免妨礙自己修道。

修道者不僅要將自心中的垢染都清除乾淨,而且對於外在的各種境遇都能不執著。只有做到心不執著外境,才能達到心境雙亡,不住於空境界。

「任運安養到處所,行與行來豈異同。」當一個人具足行的威儀之後,則可任運自然地往生西方安養,到那時則無論修道者行去行來,或是行於東西南北都無礙於修道。

2、住威儀

《住威儀》主要講述修道者站立時應當具足的威儀。我們常說「站如松」,就是說一個人站立時應當如松樹般安穩挺拔,切不可站立時身體彎曲或抖動,也不可沒有威儀地隨意站立。修道者在站立時,應當心存正念,念念在道。

偈云:

住立端然絕思慮  寂寂不慮亦不緣

縱使風塵千遍度  六入無聞玄更玄

諸塵所以本來前  良由淨慮覺心源

念念無依著究竟  菩提真門當自詮

偈語告訴我們,修行人在站立之時應當端然站立,如松樹般安穩不動。在站立時還應當心中不存思慮妄想,讓心安住於空寂之境。

當站立之時,縱然千百遍地歷經風塵的漂泊與磨難,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也絲毫不為外境所動。

外界的五欲六塵隨時都會誘惑修道之人,但當一個人內心清淨,沒有任何妄想雜念之時,自然能夠見到本來具足的清淨自性。

「住立端然絕思慮,寂寂不慮亦不緣。縱使風塵千遍度,六入無聞玄更玄。」這四句偈語著重勸誡學佛之人在站立時要身體端正,心無妄想雜念,一心專注於道。

若能做到如此,則雖然歷經各種艱辛痛苦和漂泊遊蕩,六根仍然專注於道,絲毫不為外境所動。

最後四句則說明當修道者具足站立威儀時,五欲六塵等諸種煩惱都無法侵入,自己則能在降伏煩惱之後頓悟心源。只有當念念在道,方可得真實解脫,菩提之果自然能夠得成就。

3、坐威儀

《坐威儀》講述修道者在靜坐時應當具足的威儀。坐禪修定是禪宗學徒因定發慧的重要方式。

佛門俗諺常說「坐如鐘」,是說坐禪者在靜坐時當如鐘一般沉著穩重。佛門中的靜坐即包括結跏趺坐,也包括一般的散坐。其中尤以結跏趺坐最為常見。

偈云:

坐等須彌不傾動  事緒縱橫心拒生

閉目自知心不起  開眼觀塵與理平

平與無干支可住  於中皎潔息無明

明與無明俱不起,貪慾之心自不住

偈語講說了修道者在靜坐時應當像須彌山一樣安穩不動。當靜坐之時,雖然世事繁雜,縱橫交錯,但清淨心都能將其降伏,使之在自心中歸於寧靜。坐禪者在靜坐用功,閉目觀心時,常令各種妄想不生。

深入禪定之境的禪者在睜開眼觀察外境之時,眼中無纖塵染污。因眼內無塵,心中自然妄想不生。心無妄想,無明自然熄滅。當心中沒有明與無明的分別之時,貪慾之心自然就沒有了。

《坐威儀》主要講述了正確的坐姿不僅可以令靜坐者顯得莊重,而且也能促進道業的進步。「坐等須彌不傾動,事緒縱橫心拒生。閉目自知心不起,開眼觀塵與理平。」這四句偈語說明靜坐的功效。

在禪宗祖師看來,坐禪修定是靜坐修行的直接目的,只有當禪子進入禪定境界之後,方才能夠證得無量智慧。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要不斷降伏我們的妄想,達到內心的清淨純潔。

而靜坐則是降伏妄心的最好方法,當禪者靜坐時,你閉目觀心,則各種妄想雜念則無從生起。由於靜坐用上功夫,當睜眼觀察各種塵境,就能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世事,心不被塵境所轉。

「平與無干支可住,於中皎潔息無明。明與無明俱不起,貪慾之心自不住。」這四句偈語說明當靜坐降伏妄心之後,內心十分清淨,妄想無明自然熄滅。無明熄滅之時正是明心見性之時。

然而,一個安住於道的人,心中連明與無明的念頭都沒有。此時,心中沒有明與無明的分別,貪瞋癡等障礙修道的逆緣也不存在了。坐禪者若能如此靜坐觀心,則自會心境澄明,大徹大悟。

4、臥威儀

佛教提倡修道者應減少睡眠,如《佛教遺經》云:「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夜。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佛子若睡眠時,應當做到「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或暫時的臥,則右臥晏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兒臥。」

本首《臥威儀》偈語講述了修道者在睡臥時應當具足的威儀。

偈云:

高臥清虛住法印  外示乖慵內精進

傍眠側臥不隨塵  展腳橫腰絕戲論

心中慧劍利如霜  相貌觀瞻卻似鈍

破衲搭肚守真如  曲肘抵頭看漏盡

佛陀住世時,經常告誡弟子當於一切時中都念念在道,即便在躺臥時也不例外。修行人在睡臥時也應當具足一定的威儀,方才符合修行的本懷。臥威儀主張修行人當臥如弓,以右側臥而眠。

臥時不僅不思慮俗事,而且應當常思精進行道。修行人在睡眠時當曲躬而臥,不說妨礙修道的戲論之言。靜臥時當思斷除煩惱,開啟本自具有的智慧。

「高臥清虛住法印,外示乖慵內精進。」這兩句偈語警示修道者在睡臥時當心安住於道。修道者正睡臥時,表面看來似乎是慵懶懈怠的,其實修道者內心卻在觀照自心,精進修道。

「傍眠側臥不隨塵,展腳橫腰絕戲論。」這兩句偈語是為了警示修道者在睡眠時心不散亂。

修行者當睡眠時,應右側臥,頭枕右手掌心而眠,心不隨俗塵所轉,睡臥不伸腳橫腰,是修道者的睡臥威儀所在。當睡臥未入眠時,應當口不言語,更不可與人談論與修道無關的世俗之語。

一個人在睡眠時不言語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還可使人靜下心來思慮修行之事,從而在思慮中增進道業。

孔子曾說:「食不言,寢不語。」就是從養生角度告訴世人,在睡眠時不可言語,否則有傷中氣。

「心中慧劍利如霜,相貌觀瞻卻似鈍。」當睡臥之時,僅從外貌來看,修道者似乎顯得有些愚鈍。其實,他此時正在思慮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當修道者沉思觀心時,心中常會生出智慧。

「破衲搭肚守真如,曲肘抵頭看漏盡。」修道者睡眠時常會守護清淨自性,當曲肘而臥時也常思斷除煩惱,趣證圓滿菩提。

5、綜述四威儀

在《四威儀偈》中除了專門論述行、住、坐、臥四威儀之外,還有一首綜述四威儀的偈語。

偈云:

舉佛音聲慢水流  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  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  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  不枉空門作比丘

在念誦佛號、唱頌佛偈之時,清音梵語之聲悠揚悅耳,念佛如輕輕流淌的山泉。口中念佛,耳中能清楚聽到佛號之聲。只此佛號能生無量功德,度化無量眾生。

在誦經時當隨文觀想,品味經文講說的義理。在與大眾一起經行修道時,如飛行的大雁整齊而有序,一步接著一步,做到不緊不慢。經行時一人緩步跟隨另一人。

在站立合掌誦經時,雙掌十指併攏,平衡結彌陀印,如雙手捧水,絲毫不會傾瀉。在公眾修行場所站立時,兩腳以八字站立,即前寬八寸、後寬二寸。身體平直,頭不偏向一方,後頸靠著衣領,如同頂著一碗油在頭上。如果頭偏向一邊,油就會灑出碗外。

行走的時候,要瞻前顧後,輕輕移動步伐,鞋不拖著地面。當開眼看東西時,只展開半眼,所看不過三五尺遠。

只有當修行者在行住坐臥都能具足威儀,則不僅能令人生恭敬心,而且能令心安住於道業,最終明心見性,成就圓滿佛果。

《四威儀偈》是學佛者在行住坐臥等方面必須應當具足的威儀。只有以四威儀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才能使自己為人莊重有禮,受人尊敬。同時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主動戒除妨礙修道的逆緣,從而更為方便快速地修身進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五觀若明金易化,三心未了水難消

我今天在過堂的時候,看見各人吃飯,漸漸有些散亂。吃...

出家人為何「結夏安居」

安居又作夏安居、雨安居、坐夏、夏坐、結夏、九旬禁足...

魔作沙門的十個徵兆

一、雖名出家,但捨棄出家法。到俗家中住,不依出家法...

明海法師自述出家的心路

我在上大學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緣,看了一本介紹弘一...

處世間,如虛空

出家人的生活,一方面是通過戒律來規範自身行為;一方...

人不可貌相,有很多和尚是異相

人家說聰明不過衲子,衲子,就是指出家人說的。你不要...

佛陀勸誡比丘勿以神通度眾

昔日,佛陀與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住在那難陀城的波婆利...

比丘十八物

所謂比丘十八物,又稱頭陀十八物,即是指古代大乘比丘...

【大藏經】瑜伽師地論(100卷)

瑜伽師地論卷第一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

【大藏經】悲華經

悲華經卷第一 轉法輪品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王舍城...

【大藏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爾時,無盡意菩薩即從座起,偏袒(tǎn)右肩,合掌向佛...

【大藏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大勢至法王子,與其同倫五十二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

法相宗的概況

佛滅八、九百年間,彌勒菩薩應無著菩薩的請求,從兜率...

比丘的五類

在毗奈耶雜事卷一三中,比丘分為五類:經師、律師、論...

佛學常見辭彙(三畫)

【三力】 1.一、我功德力,即自身的修行;二、如來...

出家人的五堂功課是哪五堂

參加三壇大戒的新戒們報到後,就要接受五堂功課的考核...

有分別與無分別

分別是一種知識、知能。如果沒有分別作用的話,則天下...

夢參老和尚《學三皈依》

釋迦牟尼佛最初在因地時,聽到五十三佛的名字,他就輾...

一切具足,何假向外求覓

大珠慧海向馬祖道一求佛法,馬祖告以:「一切具足,更...

《楞嚴經》的三個重點

《楞嚴經》前三卷半的經文當中,有三個主題是它的重點...

發心的重要性

修任何法都要注意三個方面,修任何法門都好,首先是發...

何謂「中陰身」

人死之後,到哪裡去呢?人死之後,在還沒有投胎轉世之...

這個是非怎麼能聽呢

這個習氣不容易了解,但是我們用一種比喻就很容易了解...

三種念佛方法可對治妄想

這裡有幾種念佛方法,都可以對治亂想,防止思業。我今...

悲田供養獲極大功德福報

父母,祖父母乃至親人長輩老病時,我們能以飲食,醫藥...

懺悔的心力要強過你造業的勢力

懺悔是什麼意思,就是這個業已經造下去了,但是還沒得...

【推薦】賺錢與修行--對生意者的忠告

很多居士會認為:我沒有時間修行。因為我要去掙錢,等...

道證法師:動物的墳墓鬼屋

人有時很奇怪,假如知道某人有病,即使是親人,也不敢...

【佛教詞典】無生生

全稱無生之生。無生,指法性真如之理無生無滅;生,指...

【佛教詞典】退法等六無學果

【退法等六無學果】 p0913   顯揚三卷十二頁云:退法...

【視頻】慧律法師《業障很重如何消業》

慧律法師《業障很重如何消業》

【視頻】八十八佛大懺悔文(30分鐘)

八十八佛大懺悔文(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