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詳解佛教《四威儀》偈語

2020/10/02  大字體  護眼色

詳解佛教《四威儀》偈語

佛教《四威儀偈》是自古以來在佛門中廣為遊行的講述行、住、坐、臥四種威儀的偈語。《四威儀偈》共有五首偈語,分別為《行威儀》《住威儀》《坐威儀》《臥威儀》和一首綜述四威儀的偈語組成。

前四首偈語分別闡述了行、住、坐、臥應當具足的威儀,最後一首則是對這四種威儀的綜合概說。

1、行威儀

《行威儀》闡述了修行之人在行走之時應當具足的威儀。

偈云:

行步徐徐牛顧視  高觀下盼不移神

縱使觸目繞諸境  了了知心不受塵

無塵莫未執為宗  心境雙亡不住空

任運安養到處所  行與行來豈異同

不記山河是南北  誰知途路向西東

這首偈語告訴修道者在走路時應當像牛行走一樣,步履穩重,目光顧視前方。修行者行走時要全神貫注,眼睛只看鼻下之路,不得左顧右盼,以免自心懈怠散亂。

對於在行走時見到的各種外境,應當心不執著,看過即罷。只有當修道者於相而離相後,心才不執著於外境,自然能夠心境雙亡,於空而不住於空。

「行步徐徐牛顧視,高觀下盼不移神。」這兩句偈語告訴我們,修道之人在經行或繞佛時,應當徐徐行步,目不斜視。

在行走時,眼睛只照顧腳下,不看與修行無關的事物。修道者若心不專注於道,對外面的風吹草動都去關注,就失去了修行人心不外求的本懷。

「縱使觸目繞諸境,了了知心不受塵。無塵莫未執為宗,心境雙亡不住空。」這四句偈語警戒修道者在行走時若眼睛見到諸種外境,看過即作罷,切不可被外境所轉,染污自己的清淨心,以免妨礙自己修道。

修道者不僅要將自心中的垢染都清除乾淨,而且對於外在的各種境遇都能不執著。只有做到心不執著外境,才能達到心境雙亡,不住於空境界。

「任運安養到處所,行與行來豈異同。」當一個人具足行的威儀之後,則可任運自然地往生西方安養,到那時則無論修道者行去行來,或是行於東西南北都無礙於修道。

2、住威儀

《住威儀》主要講述修道者站立時應當具足的威儀。我們常說「站如松」,就是說一個人站立時應當如松樹般安穩挺拔,切不可站立時身體彎曲或抖動,也不可沒有威儀地隨意站立。修道者在站立時,應當心存正念,念念在道。

偈云:

住立端然絕思慮  寂寂不慮亦不緣

縱使風塵千遍度  六入無聞玄更玄

諸塵所以本來前  良由淨慮覺心源

念念無依著究竟  菩提真門當自詮

偈語告訴我們,修行人在站立之時應當端然站立,如松樹般安穩不動。在站立時還應當心中不存思慮妄想,讓心安住於空寂之境。

當站立之時,縱然千百遍地歷經風塵的漂泊與磨難,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也絲毫不為外境所動。

外界的五欲六塵隨時都會誘惑修道之人,但當一個人內心清淨,沒有任何妄想雜念之時,自然能夠見到本來具足的清淨自性。

「住立端然絕思慮,寂寂不慮亦不緣。縱使風塵千遍度,六入無聞玄更玄。」這四句偈語著重勸誡學佛之人在站立時要身體端正,心無妄想雜念,一心專注於道。

若能做到如此,則雖然歷經各種艱辛痛苦和漂泊遊蕩,六根仍然專注於道,絲毫不為外境所動。

最後四句則說明當修道者具足站立威儀時,五欲六塵等諸種煩惱都無法侵入,自己則能在降伏煩惱之後頓悟心源。只有當念念在道,方可得真實解脫,菩提之果自然能夠得成就。

3、坐威儀

《坐威儀》講述修道者在靜坐時應當具足的威儀。坐禪修定是禪宗學徒因定發慧的重要方式。

佛門俗諺常說「坐如鐘」,是說坐禪者在靜坐時當如鐘一般沉著穩重。佛門中的靜坐即包括結跏趺坐,也包括一般的散坐。其中尤以結跏趺坐最為常見。

偈云:

坐等須彌不傾動  事緒縱橫心拒生

閉目自知心不起  開眼觀塵與理平

平與無干支可住  於中皎潔息無明

明與無明俱不起,貪慾之心自不住

偈語講說了修道者在靜坐時應當像須彌山一樣安穩不動。當靜坐之時,雖然世事繁雜,縱橫交錯,但清淨心都能將其降伏,使之在自心中歸於寧靜。坐禪者在靜坐用功,閉目觀心時,常令各種妄想不生。

深入禪定之境的禪者在睜開眼觀察外境之時,眼中無纖塵染污。因眼內無塵,心中自然妄想不生。心無妄想,無明自然熄滅。當心中沒有明與無明的分別之時,貪慾之心自然就沒有了。

《坐威儀》主要講述了正確的坐姿不僅可以令靜坐者顯得莊重,而且也能促進道業的進步。「坐等須彌不傾動,事緒縱橫心拒生。閉目自知心不起,開眼觀塵與理平。」這四句偈語說明靜坐的功效。

在禪宗祖師看來,坐禪修定是靜坐修行的直接目的,只有當禪子進入禪定境界之後,方才能夠證得無量智慧。我們修道的目的就是要不斷降伏我們的妄想,達到內心的清淨純潔。

而靜坐則是降伏妄心的最好方法,當禪者靜坐時,你閉目觀心,則各種妄想雜念則無從生起。由於靜坐用上功夫,當睜眼觀察各種塵境,就能以局外人的眼光看待世事,心不被塵境所轉。

「平與無干支可住,於中皎潔息無明。明與無明俱不起,貪慾之心自不住。」這四句偈語說明當靜坐降伏妄心之後,內心十分清淨,妄想無明自然熄滅。無明熄滅之時正是明心見性之時。

然而,一個安住於道的人,心中連明與無明的念頭都沒有。此時,心中沒有明與無明的分別,貪瞋癡等障礙修道的逆緣也不存在了。坐禪者若能如此靜坐觀心,則自會心境澄明,大徹大悟。

4、臥威儀

佛教提倡修道者應減少睡眠,如《佛教遺經》云:「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夜。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佛子若睡眠時,應當做到「非時不臥,為調攝身心,或暫時的臥,則右臥晏安,不忘正念,心無昏亂,如法兒臥。」

本首《臥威儀》偈語講述了修道者在睡臥時應當具足的威儀。

偈云:

高臥清虛住法印  外示乖慵內精進

傍眠側臥不隨塵  展腳橫腰絕戲論

心中慧劍利如霜  相貌觀瞻卻似鈍

破衲搭肚守真如  曲肘抵頭看漏盡

佛陀住世時,經常告誡弟子當於一切時中都念念在道,即便在躺臥時也不例外。修行人在睡臥時也應當具足一定的威儀,方才符合修行的本懷。臥威儀主張修行人當臥如弓,以右側臥而眠。

臥時不僅不思慮俗事,而且應當常思精進行道。修行人在睡眠時當曲躬而臥,不說妨礙修道的戲論之言。靜臥時當思斷除煩惱,開啟本自具有的智慧。

「高臥清虛住法印,外示乖慵內精進。」這兩句偈語警示修道者在睡臥時當心安住於道。修道者正睡臥時,表面看來似乎是慵懶懈怠的,其實修道者內心卻在觀照自心,精進修道。

「傍眠側臥不隨塵,展腳橫腰絕戲論。」這兩句偈語是為了警示修道者在睡眠時心不散亂。

修行者當睡眠時,應右側臥,頭枕右手掌心而眠,心不隨俗塵所轉,睡臥不伸腳橫腰,是修道者的睡臥威儀所在。當睡臥未入眠時,應當口不言語,更不可與人談論與修道無關的世俗之語。

一個人在睡眠時不言語不僅有益於身心健康,還可使人靜下心來思慮修行之事,從而在思慮中增進道業。

孔子曾說:「食不言,寢不語。」就是從養生角度告訴世人,在睡眠時不可言語,否則有傷中氣。

「心中慧劍利如霜,相貌觀瞻卻似鈍。」當睡臥之時,僅從外貌來看,修道者似乎顯得有些愚鈍。其實,他此時正在思慮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當修道者沉思觀心時,心中常會生出智慧。

「破衲搭肚守真如,曲肘抵頭看漏盡。」修道者睡眠時常會守護清淨自性,當曲肘而臥時也常思斷除煩惱,趣證圓滿菩提。

5、綜述四威儀

在《四威儀偈》中除了專門論述行、住、坐、臥四威儀之外,還有一首綜述四威儀的偈語。

偈云:

舉佛音聲慢水流  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  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  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  不枉空門作比丘

在念誦佛號、唱頌佛偈之時,清音梵語之聲悠揚悅耳,念佛如輕輕流淌的山泉。口中念佛,耳中能清楚聽到佛號之聲。只此佛號能生無量功德,度化無量眾生。

在誦經時當隨文觀想,品味經文講說的義理。在與大眾一起經行修道時,如飛行的大雁整齊而有序,一步接著一步,做到不緊不慢。經行時一人緩步跟隨另一人。

在站立合掌誦經時,雙掌十指併攏,平衡結彌陀印,如雙手捧水,絲毫不會傾瀉。在公眾修行場所站立時,兩腳以八字站立,即前寬八寸、後寬二寸。身體平直,頭不偏向一方,後頸靠著衣領,如同頂著一碗油在頭上。如果頭偏向一邊,油就會灑出碗外。

行走的時候,要瞻前顧後,輕輕移動步伐,鞋不拖著地面。當開眼看東西時,只展開半眼,所看不過三五尺遠。

只有當修行者在行住坐臥都能具足威儀,則不僅能令人生恭敬心,而且能令心安住於道業,最終明心見性,成就圓滿佛果。

《四威儀偈》是學佛者在行住坐臥等方面必須應當具足的威儀。只有以四威儀的要求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才能使自己為人莊重有禮,受人尊敬。同時更加嚴格要求自己,主動戒除妨礙修道的逆緣,從而更為方便快速地修身進道。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佛教知識文章列表

大安法師談出家

有一念出家的心,很了不起啊,對發心出家的人表示讚歎...

出家看著簡單,實際上不簡單

(有一個姑娘失戀以後到廟裡來要出家,師父和她說出家...

念佛消業障出家獲新生

我家族從祖輩開始,男眾有一種共業,壽命都短。我沒有...

越是在修行的人,那些罪業越是會現形

傍晚,某某法師與一些信徒,近十人上承天寺請示老和尚...

切莫譭謗出家人,龍天護法定不饒

出家人是佛陀的親近追隨者,是如來偉大家業的繼承者,...

「比丘」有三種含義

比丘有三個意思。 一個是乞士,乞食來滋養這個色身,乞...

出家僧人的四威儀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

五種邪命值得我們去認真反省

佛教在說八正道之第五正命的過程中,相對應地說了五種...

【大藏經】【註音版】朝時課誦

根據《靈岩山寺專修淨土道場念誦儀規》(印光法師鑒定...

【大藏經】【註音版】華嚴經普賢行願品

普賢行願品...

【大藏經】【註音版】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

【大藏經】大寶積經

大寶積經卷第一 大寶積經卷第二 大寶積經卷第三 大寶...

普賢十忍

在《華嚴經、十忍品》裡,普賢為菩薩摩訶薩提出十忍,...

三十七菩提分

三十七菩提分也叫三十七道品、三十七覺支等。指佛陀教...

《梁皇寶懺》十卷都說了些什麼

禮拜《梁皇寶懺》是佛門中修懺悔的主要法門之一,流傳...

誦經時要注意這10個問題

1、讀佛經律時應焚香端坐,如對聖容,不可靠背交足,有...

如果不懺悔,罪業會增長廣大

《龍舒淨土文》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人生為善...

寧可割肉補常住,不可私蓄肥自己

在佛門中有副著名的對聯:楊歧燈盞明千古,寶壽生薑辣...

臥時即有,坐時即無

問: 有和尚問石霜慶諸禪師:聽說佛性像虛空,這對不...

得意勿恣意奢侈,作福莫如惜福

得意勿恣意奢侈,失意勿抑鬱失措。 前面是講人,這裡講...

炒股障礙修行

張居土學佛很精進,十幾年如一日,嚴持戒律,誦經拜懺...

睡眠者,昧略為性,障觀為業

不定四者:睡眠者,令身不自在,昧略為性。障觀為業。...

淫念生起時該如何對治

雖然我們已經明白了一些道理,但是如果不經過修行,還...

常熬夜者應多吃胡蘿蔔

常熬夜會使身體的正常節律性發生紊亂,對視力、腸胃及...

別讓垃圾倒進你的腦袋

如果有人把垃圾倒在你的身上,你會怎麼樣?會生氣、會...

我們所需要的一切都不能離開佛法

出家三十多年,感覺每天一轉身就是一個白天,睡一個晚...

有誦經念佛,但內心總是放不下該怎麼辦

問: 作為一名退休的教師,雖然有誦經念佛,可心裡總...

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是自然出現的

淨土宗臨終的正念絕對不是自然出現的,也不是佛菩薩賜...

【佛教詞典】一角仙人

一角仙,梵名 Eka?rvga。為印度古代神話中之仙人名,亦...

【佛教詞典】菩提講

(修法)為求菩提講說法華之法會也。...

【視頻】天因法師《舍利弗請佛制戒的緣》

天因法師《舍利弗請佛制戒的緣》

【視頻】夢參老和尚《如何使用占察輪》

夢參老和尚《如何使用占察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