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星雲大師《從衣食住行談禪宗的生活》

星雲法師  2010/09/05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大家好!我今天想從衣食住行來談禪宗的生活。

衣食住行和我們每一個人的關係非常密切。講到生活,我們都離開不了衣食住行;而在佛門裡修道的禪師,他們衣、食、住、行的情形又是怎麼樣呢?

有人問法華山的全舉禪師:‘當初佛陀勉勵弟子們要發四弘誓願,請問禪師:你的弘願是什麼呢?’

全舉禪師回答的非常妙:‘你問起我的四弘誓願,我是「饑來要吃飯,寒來要添衣,困時伸腳睡,熱處要風吹」,我肚子餓了要吃飯,天冷了要穿衣,疲倦時伸腿就睡覺,天熱就想吹吹風,你看如何?’

全舉禪師這一段話,可以說把禪的本來面目表達得非常透徹。禪不是離開生活,也不是閉關到深山裡自我了斷,而是在言行動靜中修道,在生活上自然表現出平常心,不起分別妄念,這衣食住行裡面就有禪。雖然是穿衣吃飯這樣簡單的事,我們一般人卻不敢自己承擔,很多人明明熱衷名利,卻千方百計開脫自己:「哼!我是不好名的!我是不好利的!」你如果說他好吃懶做、貪睡愛穿,他就把臉這麼一板呀!更不喜歡你了。真實的事,都要逃避不敢承認,這就是沒有擔當,而禪師們是直下承擔,毫無罣礙的:‘我全舉啊!四弘誓願就是吃飯,就是穿衣,就是睡覺,就是要風吹!’

息恶心,除妄想,坦坦蕩蕩面對自己,是何等光明磊落的境界!何況禪師們的吃飯、穿衣、睡覺、吹風裡面,還有一般人看不到的自在風光呢。常常有人問禪師:‘你如何參禪?’

禪師回答:‘吃飯,睡覺。’

‘喔?吃飯睡覺,這等事大家都會啊!和一般人沒有什麼不同。如果學禪就只是吃飯睡覺,那又有什麼了不起?’

‘這個不同。社會世俗的人,吃飯,他挑挑揀揀,吃得不甘味;睡覺,他輾轉反側,睡得不安心。很多人煩惱纏身,當吃他不吃,當睡他不睡。珍饈美味;他食不知味,寬廣大床,他寢不能安。處處計較分別,顛倒睏頓,禪不是這樣的啊!’

禪,是一種歡喜自在:菜根豆芽,都是香的;山林樹下,木板地蓆,也都睡得安然自在。同樣是吃飯睡覺,有禪沒有禪,味道就是不一樣。譬如一間寺廟蓋在山林裡、水泉邊,和蓋在垃圾場旁、屠宰場邊,氣氛就是不一樣。

禪師們在衣著上,有時穿百衲衣,破破爛爛也不要緊;有時穿金縷袈裟,也不覺得榮耀。因為「黃金白玉非為貴,唯有袈裟披肩難」,袈裟和缽盂,在一個禪者心中,價值勝過萬鐘富貴。有名的大梅法常禪師離世隱居,把衣食住行的慾念悉數拋棄,把妙真如性高高陞華後,寫下了一首法偈:

「一池荷葉衣無盡,數株松花食有餘;剛被世人知住處,又移茅舍入深居。」

衣食,對禪師們只是過眼的雲煙。

禪者的吃,是怎樣的生活呢?住,可以樹下一宿;吃,日中一食就好了。一缽飯送進嘴裡之前,要先念三句偈:

「願斷一切惡,願修一切善,願度一切眾生皆共成佛道!」

念完這首偈子,再吃飯。所謂「天下叢林飯似山,缽盂到處任君餐」,就是禪者吃的生活。對一個參學修道的禪者來說,「口中吃得清和味,身上常披百衲衣;五湖四海為上客,無邊法界任逍遙」,就是不貪口腹食慾的寫照。

說到禪師們的住,山林水邊、街頭巷尾,都可以隨緣安住,清涼自在。古德說:「密富禪貧方便淨」,密富,學密宗要有錢,因為壇場供養耗費多;禪貧,學禪清儉,在家裡的地板可以打坐,在辦公室座位上可以打坐,在高雄到台北的火車上都可以打坐,甚至山林水邊都可以參禪,所以學禪不需要什麼費用;方便淨,學淨土念佛,一心持念,那就更方便了。「禪悅酥酡微妙供,大千世界一禪床」,是說真正的禪者,禪就可以當食住。參禪參到歡喜了,無所住,也無所不住,常以禪悅為皈依,大千世界都是禪者的一個床。

有一位禪師說:「木食草衣心似月,一生無念不思他;時人若問居何處,青山綠水是我家」,就是形容禪者棲身心於大千世界,樹木蔬食都可以裹腹,草葉為衣,心如明月清淨無染;一生不起雜念,也沒有害人的心思,常以青山綠水為家。現代人都住高樓籠屋,用冰箱電視,想一想:禪者那種青山綠水的悠遊住境多麼美好啊!

說到禪者的行,真是「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皆是禪」了,一個禪者遊方參訪,風光無限,「一缽千家飯,孤僧萬里游;為了生死事,乞化度春秋」,是多麼逍遙自在的生活,禪師們和大自然結合在一起,隨緣放曠,任運逍遙,禪,就是一個「自然」。

在叢林裡修鏈的禪者,是刻苦自勵的,要嚴格在團體裡自我提升。他們出家的行儀可以用八句話來形容:

「舉佛音聲慢水流,誦經行道雁行遊;

 合掌當胸如捧水,立身頂上似安油。

 瞻前顧後輕移步,左右迴旋半展眸;

 威儀動靜常如此,皈依三寶復何憂。」

禪師們的行止,注重「四威儀」,就是「行如風,坐如鐘,立如松,臥如弓」,寓法相於性相之中,寄妙理於俗理之外,行止之間,自有高岩千仞、碧海萬頃的氣度。

假如你們各位要學禪的話,我也有四句話給你們參考,讓各位了解禪者的生活:

「衣單二斤半,洗臉兩把半;吃飯三稱念,過堂五觀想。」

禪師的衣單有多重?規定只有二斤半。在座的女士小姐們,誰沒有十件二十套衣服?你要來聽佛學講座,把衣服東挑西揀:唉!我昨天才穿這件,今天不能再穿啊!這一件我也穿過啦,那一件我也穿過啦,紅的穿過了,綠的也穿過了,不行呀!滿櫃衣裳都不能穿。禪者是沒有這麼多分別心的,禪者的衣裳穿來穿去就這麼一件百衲衣,因為他們的生活裡,有比衣裳門面更重要的事。

「洗臉兩把半」,是說禪堂生活裡,洗臉只要兩把半。什麼兩把半?就是一、二百個人只用一盆水洗臉,大家輪流用毛巾沾一下,到溝邊洗過臉,再回來沾一次洗,就是兩把,然後再扭擰出一點水,算兩把半。它的意思不一定規限用水量,而是盡量在生活上要求簡單。現代人不但洗手、洗臉不能兩把半,進盥洗間都要半個小時才出來喔!在生活裡面養成許多奢糜的習氣,像禮服要八九套,宴客十幾道菜,把大好的生命和時間都浪費了。我在桃園國際機場候機時,聽到兩個人送行的對話:

‘今天出國,天氣真好哇!’

‘可不是!昨天還嘩啦嘩啦下大雨呢!’

‘就是說呀,街上還積著水沒退。’

‘正巧我今天趕著出國開會。’

‘正好放晴了,您老運氣好。’

‘哪裡裡!哪裡裡!今天天氣真好哇!’

‘可不是......’

到機場來回送行一趟,只是為了講「今天天氣真好哇!」,這樣的生命算不算浪費?禪,是簡單、愉快、放曠的感受,沒有禪,生活會很枯燥乏味。

「吃飯三稱念」,就是吃飯前,合掌稱念「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這種稱念,養成了修道參禪者心裡時時悲憫奉獻、救度眾生的胸襟。佛教和其它宗教有一點不一樣:我們佛教徒吃飯祈禱,是長養悲憫心,發願供養法界眾生;而其它的宗教呢,他們祈禱「神啊!上帝啊!主啊!天父啊!請您賜給我飲食,賜給我可口的面包,賜給我奶油......」。有這樣一個笑話:一個父親的兒女信仰別的宗教,飯前祈禱:‘神啊!上帝啊!感謝您賜給我面包、奶油!’,他父親很生氣,一巴掌摑上去:‘你這不孝子!這是爸爸我辛苦流汗賺來的食物,怎麼是上主賜給你的?我天天供養你,你一聲謝謝都沒有,反而去感恩那個「信就得救,信就得永生」的上主,這像話嗎?’現在我們民間的信仰,到廟裡拜拜也是一樣,都是祈求財富啊,向神要求平安、健康、得救、無災厄,這種信仰建立在貪心上,那裡會有宗教的體驗呢!

真正的禪者,是一種奉獻,是一種喜捨,是擴大自己,悲憫眾生。所以,我們的社會如果有禪,不但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品質,昇華我們的人格,而且可以提高國家的道德心態。

至於「過堂五觀想」,是要禪者在飯前飯後反躬自省,滌除塵垢,秉持修行正念:

1.計功多少,量彼來處──一絲一縷,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要多多感恩惜福。

2.忖己德行,全缺應供──想想自己何德何能,有資格來享受豐富的供養嗎?

3.防心離過,貪等為宗──吃飯,要用平等心、慚愧心、感恩心,不要起貪瞋妄心,分別飲食好惡。

4.正事良藥,為療形枯──吃飯,只是當做湯藥一樣,治療這個身體的飢餓病,不讓身體衰毀,才有氣力修行。在禪者眼中,青菜豆羹,美食佳餚,滋味一模一樣,禪者不是為口腹食慾而活的。

5.為成道故,應受此食──禪者無心於飲食,但為了借假修真,成就無上的菩提道業,又不可不吃飯。

我現在把禪者衣、食、住、行的生活,分四點向大家做個簡單的解說:

一.從雲遊參訪來談禪者的衣食住行

禪師們啊!就是喜歡雲遊參訪:到白雲深處,如見宇宙之浩瀚;到山澤水湄,即見生命之真如。中國地大寺多,從北京到五台山,從山西到普陀山,曉行夜宿,颳風淋雨,步步參學,時時開悟,禪師們的三昧慧根就深植不滅了,衣食住行也成為學佛的道場了。我現在說幾個禪師雲遊參訪的公案給大家聽聽:

有一天,智學、智道師兄弟參訪求法,來到有名的無三禪師處。這個無三禪師,對於來參訪他的人,只要一開口問話,他就二話不說,出其不意的打上去,每求必打。智學師兄弟兩人為了參學求道,不能不問,結果今天也被他打,明天又被他打,沒有一次躲得過。無三禪師打人的技術非常高明,當你不注意的時候,心神一散,「啪!」,一個巴掌、一支棍子就飛過來了。這個師兄弟兩人每問一定被打,就商量:我們今天不進屋子,只在門外問,他如果回答我們,我們就聽;要打我們,我們拔腿就躲得遠遠的,不給他打。師兄弟兩人如此一番商議,自以為很高明,好!便在門外揚聲問:

‘禪師!禪師!我們有問題請您開示!’

無三禪師大喝一聲,用聲音打過來:‘你們是什麼東西!?’

師兄弟兩人乍聞獅子吼,心頭一凜,不由自主跪下來,頓時矮了半截。

禪師傳授禪法,總是出乎凡心臆想之外,如同絃音常在絃音外,青山更在青山外,甚至於無我相、無人相、無諸相,不但聲聞緣覺,悉皆念佛念法,連衣食住行都是菩提般若的化身。

仙崖禪師有一個徒弟,想到別處去參訪修行,仙崖禪師很高興,就囑咐他到某地某寺、某山某院去參訪,等於現在要留學時,老師會告訴你到哪裡個大學去陞學研究。這個徒弟很歡喜,就遵照仙崖禪師的指示準備遊學,臨行前,向師父辭行,仙崖禪師高高興興把他叫住,兜頭打他一棒!徒弟被打得莫名其妙,抗聲問:

‘師父!既然允許我雲遊參學,為何又打我?’

仙崖禪師呵呵大笑,轉身即走。這個徒弟託人去問,仙崖回答的很妙:

‘我啊!因為他要走,打他一下,讓他知道怎樣做師父啊!’

仙崖禪師慈悲,又疼愛徒弟,打他一下,要他時時不忘初心,無論雲遊何處,山叢水陬,朝夕惕勵,勿失勿忘。隨身以道念為衣,以禪悅為食,以正法為住,以參學為行。仙崖禪師這一打,涵意多麼深遠!

有名的懶融禪師,他雲遊參訪一段時間後,找了個深山岩穴修行,多少年都不下山。因為他名震朝野,皇帝特別派遣大臣來尋訪他,請他上朝相見。懶融禪師也懶得跟大臣多費唇舌,當著大臣的面,讓鼻涕一直流啊流的流下來,大臣看不過去,就勸告他:‘禪師,您的鼻涕都流到嘴邊了,擦一擦吧!’

懶融禪師把眼睛一掃:‘你講什麼?我才沒時間為你們俗人揩鼻涕呢!’

連鼻涕都沒有時間去擦,可見他修行精進到什麼程度。後來大臣肚子餓了,懶融禪師順手拿了一些石頭放進鍋裡煮,大臣看了很奇怪,問:

‘煮石頭做什麼?’

‘咦,拿來吃啊!’

大臣很驚訝:‘什麼!石頭怎麼能吃呢?’

懶融禪師就當著大臣的面吃起石頭來,石頭到了禪師嘴裡,像馬鈴薯、山芋一樣,被禪師一塊一塊的吃下去。

大臣還不死心,提起「皇上請您上朝相見」的話,懶融禪師把石頭一放,說了幾句很有禪味的偈: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臥藤蘿下,塊石枕頭。不朝天子,豈羨王侯;生死無慮,吾復何憂。」

這幾句話凸顯了懶融禪師在禪行上的超越:他,把世間功名富貴視同塵土,全不放在心上,草樹藤蘿下枕石而臥,便有種種勝妙自在。天子王侯,算什麼?生死都無懼了,還憂愁什麼?還放不下什麼?

人到無求品自高。禪者,最大的特色就是無慾無求,無煩與惱,這種特色在雲遊參訪時尤其明顯,呈現了禪師們清淨超越的品格──衣食無沾滯,隨緣放曠;行住是雲水,自來自去。對一個雲遊參訪的禪師來說,衣食住行,一一是妙諦,何處不自在。

二.從生活作務來談禪者的衣食住行

禪師們非常重視生活裡的勞動和服務,像:

黃檗禪師曾經開田、摘菜,流汗田裡......

溈山禪師曾經摘茶、合醬、泥壁,從茶園工作到廚房,從做醬菜到水泥粉牆、挑磚砌瓦,樣樣做過。

石霜禪師在米坊裡做篩米,雙手不停勞動......

雲岩作鞋,孜孜的幫人家補鞋、做鞋......

臨濟栽松、鋤地,將一棵棵樹苗種下......

仰山牧牛、開荒,在荒原上行走跋涉......

洞山鋤茶園,一鋤鋤揮下,汗流如注......

雲門擔米,寺裡的米糧都由他一肩肩挑起......

玄沙砍柴,那握著柴刀的手厚繭累累......

趙州掃地,日掃夜掃,多少煩惱掃成堆......

雪峰斫槽、蒸飯、畲田,不發一聲苦,不喊一句累,默默在毒辣的大日頭下耕耘......

丹霞除草、蒔花,從一草一花中憬悟生命的義諦......

禪師們就是這樣在生活裡作務,千錘百鏈,忍苦耐勞,使肉身更堅強,讓心志更純一,如同利劍淬鏈自寒水與烈火,禪師也是從心苦與身頹中超脫的。別以為參禪的人不費心力,身體輕飄飄地,心擴大了,好像超越了世界,好像神仙一樣騰雲駕霧......;真正的禪不是這樣!禪,是面對現實的生活,要工作,要苦心志、勞筋骨,要在生活裡面植根,再慢慢的昇華、漸漸的擴大,心靈可以高上萬丈青天,腳卻要踏著實地,這是禪要求我們的主要內容。

我在佛光山訓練徒眾,最初也依照古叢林作務方式,要大家搬柴、挖土......,後來很多家長和寺廟住持都不肯讓子弟來佛光山念書,說我們莫名其妙!要做工不會在家裡做,還跑到佛光山做啊?既然大家認為不好,好!所有的學生們就停止挖土、運磚......,十年來都不做粗工,只有每天修行,每天讀書,什麼粗活都不做。哎!家長們又說啦:哼!佛光山只叫學生讀書修行,不給他們工作歷練,將來什麼事都不會做啦!像這樣,做也不好,不做也不好,究竟怎麼辦好?

禪者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裡,是離不開作務的。如同魚離不開水,樹少不了土,生活作務是禪者的道糧,很多禪師都是在彎腰劈砍、直身挑擔之間開悟的。

像我們出家人,再怎樣努力也有人說閑話:譬如有發心寫文章、做出版的,有人就說了:某某只會寫不會講。趕快發心弘法講經,又有人批評說只會講,不會做。好啦!發心在國內各地建分別院,在海外開闢道場,興辦教育,推廣佛教文化,做慈濟、義診,設養老院、育幼院,又受到那些人的攻擊,說某某人只會辦事業,自己都沒有修行。好!我們來提倡修行:打禪七、念佛,辦傳戒會、信徒講習會、閉關、不倒單、過午不食......通通一起來、一起來!好啦!又有人批評說:不管怎麼樣修行,英文一句都不會講啦!

其實,禪是在衣食住行的生活裡紮根的,一切的苦修作務不是拿來炫耀的,大家不要以為禪就是古怪的樣子:垂簾閉目,手持念珠不理睬人;結印趺坐,不食人間煙火,那是故神其貌的空禪。要工作,要務實,要體驗,磨心志刮骨髓才叫禪!

三.從待人接物來談禪者的衣食住行 

有名的「趙州茶」、「雲門餅」的公案裡,可以看出禪宗待人接物的生活:

有人來參訪趙州禪師,禪師問:‘你來過沒有?’

‘沒有。’

趙州一笑:‘喫茶去!’

又有人來拜訪,禪師合十問訊:‘你來過沒有?’

‘來過!’

趙州一笑:‘喫茶去!’

旁邊的弟子聽到了,覺得迷惑,就請示:‘禪師,那沒有來過的喫茶去,來過的也喫茶去,究竟什麼人可以喫茶去?’

趙州莞爾一笑:‘喫茶去!’

茶葉,有三種味道:第一次泡開的茶,味道甘美;再泡,有苦的味道;又再泡,是澀澀的滋味。「喫茶去」,是要人去體驗人生三味:甘味、苦味、澀味──人在青年時期,多采多姿,自由快樂,是甜蜜甘醇的味道;到了中年以後,為工作奔波,為家小妻兒忙碌,是含辛茹苦的味道;到了老年,唉!體衰力弱,病痛纏身,是艱澀的味道了。當然這人生三味不是絕對的,因人因境而不同。有的人少年時期非常苦,有的人中年很甜蜜,有的人老年很幸福,然而我們哪裡一個人沒有嘗過人生的三種味道?天天喫茶、喫茶,從喫茶裡面我們就能體會到人生的三種滋味。

雲門禪師對於待人接物,曾經有極恰當的兩句偈:

「莫嫌佛門茶飯淡,僧情不比俗情濃。」

禪者修禪,是要破癡迷,除塵妄,「縱遇刀鋒常坦坦,假饒毒藥亦閑閑」的,精魂遊魄都要放下,何況是衣食住行呢!妙喜禪師有一段趣事,可以看出禪者待人接物的風姿:

一個吝嗇的大財主收集了很多古董,展覽給大家看,妙喜禪師也來開眼界。看完了收藏品後,妙喜禪師向大財主說:‘這些古董不算最有價值。我有三件人間奇珍殊寶,敢誇舉世無匹!’

大財主立刻追問:‘請說是什麼寶物?’

‘喔,這三件寶貝,一是孔子的枴杖,二是周公的帽子,三是文王吃過的飯碗,全都價值非凡!’

財主爺一聽,大喜過望:‘哇!您有這樣的寶貝啊,太好了!可不可以讓給我?’

‘可以是可以,不過,你買得起嗎?一千兩銀子一件!’

財主撥撥算盤,亟想得到寶物,就答應了。回家後,怕禪師反悔,立刻派人攜三千兩銀子來換寶物。妙喜禪師不動聲色,悄悄吩咐徒弟到後院拆下一隻舊桌腳,找一頂禪師冬天戴的濟公帽,和一個餵貓的破飯碗一起拿來,著人帶回去給財主:

‘這就是孔子的枴杖,周公的帽,文王的飯碗了!請上覆你家老爺便是。’

來人不敢作聲,戰戰兢兢捧了回去,果然換來一頓臭罵:

‘混賬東西!這哪裡裡是什麼寶物!明明是一截桌腳,一頂舊帽,一個破碗嘛!’

財主立刻氣沖沖趕來理論,暴跳如雷:

‘禪師,這太豈有此理了!這三件東西一個錢也不值,怎麼可以騙我說是孔子枴杖、周公帽、文王碗呢!快把三千兩銀子還我來!’

妙喜禪師微笑安撫道:

‘不要亂說!我這三樣東西比三千兩銀子的價值還高呢!你想想:你的銀錢再多,你的寶貝再多,能增加道德嗎?能增加智能嗎?能了脫生死嗎?能增長福報嗎?現在你這三千兩銀子,我拿去替你救災了,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福報功德你來生都用不完了。阿彌陀佛!’

這是以化緣度眾的一個事例。禪者待人接物,秉持著慈悲心、喜捨心,一切可以包涵,一切可以奉獻,解衣推食,難住苦行,禪者都不放在心上。他們有的是「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有的是「煩惱海中為雨露,無明山上作雲雷」,以佛心待人,以禪法接物,處處顯現他們無染著的智能風範。

四.從修行悟道來談禪者的衣食住行

世間有些現象很有趣,像噴射機駕駛員,在天空旋舞飛馳,一落地,卻不能開車,因為沒有速度感,容易撞車。遠洋輪船的船員,回到岸上,老覺得有地震,走路的時候都要一蹻一蹻的,好像跳土風舞。這就是因為太專注於一件事上,反而顧不到別的了。禪者修行悟道時,心思都放在禪修上面,衣食住行的需求極低,像月江正印的那首偈:

「去來恰似月行空,住著猶如風過樹;此菴無壞亦無成,於中只麼老此生。」

趙州是一個很有趣的禪師,人稱趙州古佛。他也講道,也談禪,不但佛教徒來聽,很多道教徒也來聽他說道。有一個道士,眼見門下徒弟都去聽禪師講道,心裡很嫉妒,一怒之下,憤然到寺裡找趙州理論:

‘天下的人都敬佩你,我是不服氣的!你以為你有多偉大呀?搶我的徒眾算什麼高明?在信仰你的人心目中,你是神,你是古佛,在我的心中你是小人!你會講道,好啊!你講啊!你能講得我心服口服信奉你嗎?’

趙州禪師很謙和的說:‘喔,不要那麼激動,來!來!來!我同你到這裡來講。’

道士排開眾人,氣昂昂一搖一擺的走到趙州禪師面前。趙州向左邊偏偏頭,說:‘請你站到左邊來,我好同你講!’

道士又傲然站到左邊,趙州搖搖頭:‘這樣不大好講,請你到右邊來談。’

道士又瞪眼鼓唇走到右邊來。趙州禪師把手一拍,笑著問:‘你看,你不是也很聽我的話嗎?你不佩服我,怎麼會聽我的話左站右站呢?’

道士一聽,恍然知道自己落了下風,滿臉羞紅:‘哼!算你會講話,我還是不服氣。你沒有神通,告訴你!道爺我可是大有神通的哪裡!’

‘你有什麼神通?’

‘我肚中會叫,口中會放光。你能嗎?’

‘這個神通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你肚子會叫有什麼用?叫又不能當珠寶;口中放光,放光也不能了生脫死。我的神通比你高明多了!’

‘哼!你!你又是什麼神通?’

趙州大笑:‘嘿!我的神通可高明了!我會吃飯,一吃就飽;我會喝水,喝水不渴。這樣的吃飯、喝水,你行嗎?’

很多人學禪,把一個活生生的禪機,弄成了僵化的格式,不知本末,不知落實。禪是非常實際的,穿衣、吃飯,不多不少,不忮不求,很不容易,完全視同無物更不容易。對趙州來說,穿衣吃飯喝水只是例行瑣事,全不放在心上,所以不須貪戀多欲──禪是講受用的,精神生命上的受用,遠比衣食生活上的受用來得重要。

有人發現一休禪師近來茶不思、飯不想,精神恍惚,不知怎麼回事,就去問他為什麼。一休禪師說:

‘我在想一個人,想一個人呀!’

嗄!一休禪師莫不是單戀?話一傳開,寺裡鬧得天翻地覆。鬧了很久,眾人傳說紛紜,莫衷一是。住持看看不是辦法,就把一休叫來,說:

‘你究竟是想哪裡一個人?你講出來,我替你做主。如果是愛上了哪裡家的小姐,罷了!你還俗好了,也勝似天天愁眉苦臉作踐自己!’

一休禪師說:‘我想念的人,你找不到的啦!’

住持問:‘你說!我一定找到!’

一休說:‘你找不到!’

住持說:‘找得到!’

一休就念了一首偈:

「本來面目初現前,雖然只是一面緣;念念不忘難放下,釋迦達摩本一人。」

這首詩的意思是:我剛剛體悟到自己的心,剛剛認識它,它就不見了。我一直念念不忘參省,要找到我本來的人,本來的心,我要找到受、想、行、識之外,我真正的靈台面目啊!

禪,是不能向外尋求的,「本無形跡可尋求,雲樹蒼蒼煙霞深」,要找也找不到。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我們自己的生命真諦,要在自己方寸之間尋求。

像佛窟惟則禪師修行時,用落葉舖蓋屋頂,結成草庵,以清泉潤喉,每天摘野果來裹腹,把衣食住行的需求減到幾乎無沾滯的境界了。一天,一個樵夫路過庵前,問:

‘您在此住多久了?’

‘大約四十個寒暑了吧!’

‘您一個人修行嗎?’

‘叢林深山,一個人都嫌多了,還要找人添麻煩嗎?’

‘您不需要道侶嗎?’

佛窟禪師拍拍掌,很多虎豹由庵後魚貫而出,樵夫大驚,佛窟禪師示意虎豹退回庵後,說:

‘朋友很多,大地山河,樹木花草,蟲蛇野獸,都是我修道的法侶!’

一個禪師修行悟道,要把自己修行到無妄無染的境界,才能與鳥獸同群,任運逍遙。像佛窟禪師,視虎豹如人,沒有一絲怖懼心,這是很不容易的!

我們三天講禪,禪本來不可說,我勉強說了,只希望能做一個小小的擺渡者,讓大家在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裡看見一點禪光智能,受用一些禪意法喜,使我們的生活更坦蕩,更安然,更自在!

我祝福大家法喜充滿,福慧增長。我們下次再見。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星雲大師文章列表

禪的心要

大詩人白居易有一次請問惟寬禪師道:身口意如何各自修...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

星雲大師《從風趣灑脫談禪宗的人物》

各位法師、各位護法居士: 大家晚安! 這次佛學講座三...

本既無迷,悟亦不立

問:如何是修道? 師云:道不屬修。若言修得,修成還壞...

世間之樂虛誑不實,禪定之樂永離生死

四者巧慧:籌量世間樂,禪定智慧樂,得失輕重。所以者...

認知的三個境界

人對事物的認知有三個境界。要想提升生活的境界,就要...

星雲大師《什麼是禪》

今天和大家講的題目是《什麼是禪?》。凡是對佛教有研...

【佛學漫畫】禪宗四祖道信法師

四祖道信是禪宗歷史上承上啟下的重要祖師,從他開始,...

【大藏經】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佛說觀藥王藥上二菩薩經 宋西域三藏畺良耶舍(宋言時稱...

【大藏經】淨土十疑論

淨土十疑論序 宋、無為子楊傑述 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

【大藏經】佛說十善業道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

【大藏經】【註音版】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神咒(往生咒)...

星雲大師《為什麼》

各位法師、各位來賓、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為什麼?...

觀心的五法

世間上,多數人喜歡看外面,不喜歡看裡面,經常都在心...

如何靠自己?健全自己?

一般人都是心向外求,一心只希望別人幫我,只要求國家...

出門六要

每個人每天幾乎都要出門。出門就要融入到大眾裡,所以...

當願眾生,得入佛乘,三世平等

今天我們學習《淨行品》偈頌的第一〇七願: 入其家已 ...

息滅妄念的三招

宋代青原禪師有參禪三重境界說:禪之初,看山是山,看...

【推薦】教化獵人的白象

有一天,佛陀對須菩提說了一個他過去生轉世為六牙白象...

許止淨居士與印光大師的因緣

許止淨(1876 1938),本名業笏,字子晉,號止淨,止淨...

如何確定亡者的往生去處

問: 現在社會上流傳用摸溫度來判斷亡者的往生去處,...

虛雲和尚法匯開示

宣統三年在上海靜安寺成立佛教總會 今承眾位居士邀請...

寬容別人等於祝福自己

當你劃破手指,生命會原諒你,它(潛意識中的智慧)會...

【推薦】你有什麼樣的心量,就有什麼樣的六根

我們從六根的相狀來看,我們的確看到每一個人的六根不...

這才是究竟的快樂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前面是修行...

東林寺為何確立兩大參照系

問: 東林寺為何確立淨土五經一論的聖言量和中國淨土...

妙境法師:四護法門

經論中有法門名為四護:一、命護 二、力護 三、心護 四...

淨土法門之金玉良言精要

夫稱三昧者何?思專想寂之謂也。思專,則志一不分;想...

【佛教詞典】隸籍

(雜語)名籍懸於某寺處也。六祖壇經曰:師游境內山水...

【佛教詞典】知解宗

(雜語)但以多知多解為宗者。六祖壇經曰:汝向去有把...

【視頻】崇慈法師《為什麼南無要讀成那摩》

崇慈法師《為什麼南無要讀成那摩》

【視頻】准提咒(宏忍法師念誦)

准提咒(宏忍法師念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