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聖嚴法師  2021/08/30  大/小字體  選護眼色  聽文章

修行人一定要閉關嗎

閉關,又稱掩關,這名詞和風氣,在印度並沒有,在中國也一直到元朝之後,甚至到了明朝,才看到這種修行方式的記載。因此可說,大修行人不一定要閉關;相反的,閉關者也不一定是大修行人。

從修行的方法而說,有定時的、定期的功課以及一定時段的修法,比如七天、二十一天、四十九天、九十天、一百天等,剋期取證,專心修持某一法門;如果環境許可、事實需要,也可為期一年、三年,乃至於六年、九年、數十年。

但不一定是單獨地個人修持,例如:釋迦時代的結夏安居,禪林的冬、夏兩季禪期,是集合許多人共同修行的。天台宗祖師們所編的懺法、儀軌,都是結合六、七人,十數人共同結壇而修的。在佛世時的結夏安居,也是在一定的範圍之內,或於樹下,或於洞窟,或於自建的茅舍,或於居士家的空捨,各別修行的,但那些都不是現在所說的閉關。

在早期的中國,也有一些禪者,於悟發之後,而由善知識囑其到水邊林下,山間洞窟,單獨過木食澗飲的修行生活數年。最有名的例子是終南山,據說那兒有七十二家茅蓬,原先都是個人修行,其中後來也有的漸漸成為一個個的寺院;但是住茅蓬的風氣,仍然歷久不衰。所謂住茅蓬,是自備炊具以及穀類、菜蔬的種子,入山披荊斬棘,結茅為捨,以避風雨,長期遠離人間。不過這樣的修行法,雖類似閉關,而不是閉關。

近世的閉關修行有兩種人:一種是為避世俗事務的紛擾;另一種是為精進地禪修或潛心於經藏。前者等於是隱退修養,後者才是真正的修行。如果僅為修養,只要有錢,或有外緣的護持,就可以辦到。

進關之後,若不知修行的方法,也不懂深入經藏的門徑,那麼雖然閉關三年、五載,還是不可能有所成就。如為禪修及閱藏,也得已經有了禪修功夫的基礎,或已經摸到了進入經藏的門徑才可,否則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

所謂大修行者的定義,應該是全心投入,至少已經開了心眼,而依舊不露聲色、忍辱負重、吃苦耐勞,忍人之所不能忍,舍人之所不能捨,雖心淨如明鏡而不表現於外,雖言行如癡呆而悲智存於內。一旦因緣成熟,即能登高一呼,萬山相應,廣度眾生,有教無類而不著痕跡。

如果因緣未熟,雖終其一生,默默無聞也不減其生命之光輝。如寒山、拾得、豐幹,都是大修行的人,要不是後來的好事者,收集了他們的詩偈,流傳於世,不然誰都不知道歷史上曾經有過這樣的人物。

比如,孟子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這就很類似佛教所說的大修行者的襟懷和風光。因此,大修行者可以掩關,也不一定非要經過閉關的形式和過程不可。如果因緣許可、事實需要,閉關的確也是擺下雜務、杜絕外緣,專事修行的最佳方式之一。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文章列表

聖嚴法師《悟的定義》

悟的意思,就是本來不知道的,突然間知道了;但是佛教...

【推薦】苦從哪裡來?

有一次,佛陀在恆河中游北岸的末羅國游化,來到一個叫...

念佛的七大誤區

一、堅決不許打餓七 民國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年),有一...

祈禱有用嗎

伽彌尼出家不久,有一天,他向佛陀提出一個問題:佛陀...

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

溈山老人曾說過,老僧一打坐,能消萬兩金。唐裴休丞相...

星雲大師《為自我信心祈願文》

慈悲偉大的佛陀! 請您垂聽一個膽怯的聲音,在您的座...

佛教的特色與教育

(一)佛教的特色 普通的理解,佛教是一種宗教,有其...

去除比較計較,回歸平等自性

有一個學僧道岫,雖然精於禪道的修持,但始終不能契悟...

【大藏經】阿彌陀經要解

原夫諸佛憫念群迷隨機施化,雖歸元無二而方便多門,然...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品

(根據印光大師校定本校對)...

【大藏經】【註音版】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

【大藏經】佛說無量壽經

佛說無量壽經卷上 我聞如是,一時佛住王舍城耆闍崛山...

樣樣與他人較量,必定是很痛苦的事

某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游泳比賽,由日本選手得到第一名...

聖嚴法師《觀自在菩薩》

菩薩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

聖嚴法師《苦修》

編按:許多禪師的法名與高山、雪有關,這是因為禪師通...

聖嚴法師《為什麼而忍》

我曾經做過一個比喻:當山擋在前面,一味退讓,永遠也...

驢子還債

有個秀才從鄉村要趕到城裡,就騎了一隻驢子趕路,到目...

念佛時耳鳴煩躁無法攝心該怎麼辦

問: 頂禮法師!弟子因為業障深重飽受耳鳴之苦,而念佛...

印造楞嚴咒經書或佩件的功德利益很大

一、如果有人能書寫、印刷、雕刻此咒,帶在身上或掛在...

珍惜把握當下所擁有的一切

在《百喻經》中,有一篇《獼猴把豆》的譬喻故事。說的...

米拉日巴尊者最後的囑託:不要做表面的功德

米拉日巴在圓寂前跟弟子說:又有某些只有少量福德的學...

夢參老和尚:如何面對滿口佛語卻言行不一的朋友

問:長老慈悲,弟子有一些朋友,總是滿口的佛語,但是...

日日是好日

經常有人叫我看看這個日子好不好,或者問哪個日子好?...

大安法師:信願堅固

印祖說,所遺憾的是自己的色力衰弱,身體不好,力量不...

志公禪師:十四科頌

菩提煩惱不二 眾生不解修道。便欲斷除煩惱。煩惱本來空...

四十八大願——(第14願)聲聞廣多無量願

設我得佛,國中聲聞,有能計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

蕅益大師:觀四念處

恩愛迷情,四大緣生妄有身。膿血交相潤,臭穢常無盡。...

痛苦是把雙刃劍

眾生的疾病都是來自於長久的、外在的和內在的不和諧。...

【佛教詞典】身識緣共相境

【身識緣共相境】 p0678   大毗婆沙論十三卷十三頁雲...

【佛教詞典】得魚忘筌

筌,又作荃。指既釣得魚,便忘其魚具。比喻既已成功即...

【視頻】放生與護生

放生與護生

【視頻】大安法師《壽命第一的薄拘羅尊者》

大安法師《壽命第一的薄拘羅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