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財富有枯竭的一天,只有自性寶藏才是取之不竭

2014/08/23  大字體  護眼色

財富有枯竭的一天,只有自性寶藏才是取之不竭

一、物質財富是無常的

論財富西漢司馬遷《史記·貨殖列傳》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原來熙熙攘攘這個成語是說明,這個世界如此熱鬧,皆因利益而往來。一切眾生為個人利益而爭奪,這從理論上反映了世俗人難以懂得財富的真諦,從實踐上更是難以做到捨財為善,而真正受益。這就需要我們學習佛法,參悟智慧之門,樹立正確的財富觀。

如果知道了什麼是真正的財富,縱使他暫時還很貧窮,但他實際上已經很富有,因為真正的財富並非指的都是金銀珠寶。如果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財富,即使他富可敵國,也不是真正的富有。

慈禧太后是清朝末年的老佛爺,她生前享盡榮華富貴,窮奢極欲,死前又花費金銀無數,把自己的陵寢建設得金碧輝煌。更令人髮指的是,她棺槨內帶去的珍寶,價值5000萬兩白銀,堪稱世界之最。

據心腹太監李連英和侄子所著的《愛月軒筆記》記載,慈禧屍體入棺前,先在棺底鋪三層金絲串珠錦褥和一層珍珠,共厚一尺。頭部上首為翠荷葉;腳下置粉紅碧璽蓮花。頭戴珍珠鳳冠,冠上最大一顆珍珠大如雞卵,價值1000兩白銀。身旁放金、寶石、玉、翠雕佛爺27尊。腳下兩邊各放翡翠西瓜、甜瓜、白菜,還有寶石製成的桃、李、杏、棗200多枚。身左放玉石蓮花,身右放玉雕珊瑚樹。另外,玉石駿馬8尊,玉石18羅漢,共計700多件。葬殮完畢,又倒入四升珍珠,寶石2200塊填棺。

帶去一棺金銀珠寶,閉上眼僅20年,即1928年7月4日至10日,軍閥孫殿英盜掘了她的陵寢,毀棺拋屍,掠走了全部隨葬珍寶。慈禧遺體被拋出棺外,嘴裡的寶珠被摳走,上衣也被扒光了,下體僅剩一條內褲。

想把財寶帶去陰間,沒想到反而自取其辱。名為老佛爺,實則與佛法背道而馳。

世間的財富與這世間其他的萬事萬物一樣,都是無常的,轉瞬即逝,不能長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那是人們沒有認識到世間財富的無常性,他們認為財富是屬於自己的東西。按照佛法的解釋,諸法(一切客觀現象)皆空,因果不空,財富的具足,世間的萬事萬物之因緣聚散,都是不能長久的,都是如過眼雲煙。而只有參透宇宙人生真諦之人,才能得到真正的法樂與寂靜。正如電視連續劇《濟公遊記》裡唱的「迷迷糊糊/顛顛倒倒/幾度一輪迴,昨天是你/今天是我/明天又是誰;來來去去/起起落落/妄心生煩勞,清清靜靜/自自在在/心與蓮花隨。」

《法句經》有:「‘此我子我財’,愚人常為憂。我且無有我,何有子與財?」大意是,佛說:「‘這是我兒子,這是我的財富。’因此(執著的)愚者感到苦惱。事實上,他自己也不是自己的,兒子與財富又怎能是他的呢?」

把財富視為己有,那是不知道無常的道理。因為你自己在哪裡呢?如果血肉之 軀 就 是 你 自己,它終究是會消失的,當你死了你自己又到哪裡 去 了 呢 ? 因此,一切物質的東 西 都 是 無 常的,如果認為財富 是 屬 於 自 己的,那是愚癡而沒有智慧。不但財富不會永屬於你,世間的萬物也是一樣。

論財富如果一個人本來已經很富有,可他還在那裡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不去從事社會慈善事業,即使做一點好事,也僅僅是沽名釣譽,甚至還是為自己的產品做廣告而已,那麼,這種人的未來很可悲,財富給他帶來的不是快樂,而是痛苦。

世間的好多事情,有的時候都是那麼滑稽和耐人尋味。有位佛教大德講過這麼一個故事,他說,有幢非常豪華的別墅,主人一年只來一兩次,每次也就住上幾日,便就繼續奔波於商海。這所別墅日常總是兩個保姆打理,且居住在這麼豪華的別墅裡。大德說,這兩個保姆比那個別墅主人的福報還大啊!

《淨心誡觀法》說:「一切苦因果,財色為本。」就是說,一切痛苦的根本,都是因為對財色貪得無厭而引起的。

《四十二章經》有言:「財色施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人們對於財色戀戀不捨,實際上就等於在舔食鋒利刀刃上的蜜。

佛陀曾經將金錢說為毒蛇,它只會給人們帶來傷害和痛苦,要想得到真正的解脫,就要像逃避毒蛇一樣逃避金錢。《無量壽經》說:「棄國捐 王 , 絕 去 財色。」可見,尋求解脫的大修行人,連國王都可不要,佛陀自己曾經身為太子,可他卻拋棄了王位,出家修行,就是因為要尋求宇宙人生解脫的真理,永恆之法。貴為皇子,整個國家都是自家的,財富巨大可想而知,但是,佛陀還是捨棄了所有財富,這在常人看來比登天還難啊!

世間上物質財富的作用,僅僅能夠滿足眼耳鼻舌身五根的肉體享受,它所帶來的五欲是使人墮落的前因。老子所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大意是說,五色使人眼瞎,五音使人耳聾,五味使人喪失口感,縱情圍獵使人心發狂,稀罕的寶物使人行為變壞。因此得道的聖人只要飽腹就行了,不為耳目享受,所以要拋棄後者選取前者。

我們來看出自《大莊嚴論經》的故事。有一位國王,名叫難陀。這國王拚命聚斂財寶,希望把財寶帶到他的後世去,心裡想:「我要把一國的珍寶都收集到我這兒來,不能讓外面有一點剩餘。」

因為貪戀財寶,他把自己的女兒放在淫女樓上,吩咐她身邊侍候她的人說:「要是有人帶著財寶來求我的女兒,把這個人連同他帶的財寶一起送到我這兒來!」

他用這樣的辦法聚斂財寶,全國沒有一個地方還有金錢寶物,所有的金錢寶物都進了國王的倉庫。

那時有一個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她對他極為疼愛。這個兒子看見國王的女兒姿色美麗,容貌非凡,非常喜歡。但是他家裡沒有錢財,沒法結交國王的女兒。為了這事,他病得身體瘦弱,氣息奄奄。

他母親問他:「你害了什麼病,怎會病成這個模樣?」

兒子把事情告訴了母親,說:「我要是不能和國王的女兒交往,必死無疑。」

母親對兒子說:「可是國內金錢寶物,一無所剩,到哪裡去弄到寶物呢?」

母親又想了一會,說:「你父親死的時候,口裡含有一枚金錢。你要是把墳墓挖開,可以得到那枚錢,自己用那錢去結交國王的女兒。」

兒子照著母親的話,就去挖開父親的墳,從屍口裡取出那枚金錢。他拿到了錢,來到國王女兒那兒。這時國王的女兒便把他連同那枚金錢送去見國王。

國王見了,說:「國內所有的金錢寶物,除了在我的倉庫中,都蕩然無存。你從哪里弄到這枚金錢?你今天一定是偷了我地下的窖藏了吧?」

國王用了種種刑法,拷打這寡婦的兒子,要問清楚他得到錢的地方。

寡婦的兒子回答國王說:「我真的不是從地下的窖藏中得到這枚金錢的。我母親告訴我,先父死的時候,口中含著一枚錢。我挖開墳墓,是由此而得到這枚錢的。」

難陀王派了人去驗屍檢查,果然看見此人父親口中曾放過錢,這才相信了。難陀王聽了差人的報告,心裡暗自想道:「我先前聚集一切寶物,想的是把這些財寶帶到後世。可是那個人父親死了,一枚錢尚且帶不走,何況我這樣多的財寶呢?」

貪得無厭地積累財富,只能算一個守財奴。如果捨財布施,那麼財富不但不會減少,而且因為積德越來越多,那麼福報就越來越大,為善好施的人最快樂,不僅他自己能夠善終,而且子孫還代代發達,這是古今不變的鐵律。

二、君子謀道不謀食

《佛遺教經》說:「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並不稱意。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雖富而貧。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牽,為知足者所憐憫。」

知足的人,即使睡在地上,他也感覺到安樂;不知足的人,即使到了天堂,也不會滿意。知足的人,即使他很貧窮,可實際上他已經很富有。不知足的人,即使富有,實際上他還是很貧窮。不知足的人,常常被世間五欲所牽累,被知足的人憐憫。

顏回是孔子最窮的學生,但孔子卻稱讚他是最好的學生,因為顏回在物質財富上很貧乏,在精神財富上卻很富有,所以他實際上很快樂。孔子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一簞飯,一瓢水,住在簡陋的小屋裡,別人都忍受不了這種窮困清苦,顏回卻沒有感覺到不快樂。顏回的品質是多麼高尚啊!)

君子謀道不謀食,因為追求大道可得到真正解脫,而衣食只能滿足色身的需要,只要能夠飽腹御寒就行了。只有「安貧」,才能「樂道」。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即是說粗茶淡飯,居住簡陋,對於有理想的人來講,可以說是樂在其中。所以孔子特別讚揚顏子「一簞食」的精神。

當然孔子也不是要說讓大家都去做苦行僧,正當的生活還是必要的,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決不能以破壞別人的利益為代價去取得自己的名利。所以孔子提出:「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通過不義的手段而取得富貴榮華,是堅決不能做的。不義的榮華富貴,如天上的浮雲一般,來得快,也去得快。聖人視天下如敝屣,把拋棄本來屬於自己的榮華富貴都看作如拋棄一隻破舊的鞋子一樣,可世間人竟然還要用不義的手段去獲取富貴,真是有天壤之別。伯夷和叔齊兄弟互相推讓王位,竟然為此而逃走。佛陀雖然為太子,卻不願意繼承王位而出家修道,尋找天下眾生的解脫之道。與他們比起來,若有人還想通過不義手段去牟取富貴,是不是太愚蠢了呢?

中國歷史上的禪師們對於安貧樂道體會最深,他們認為「少一分物慾,就多一分菩提;少一分佔有,就多一分慈悲。」有的禪師,堅持過午不食,即過了中午後就不再吃東西。有的禪師,夜不倒單,所謂休息就是打坐。有的禪師,入山苦修,皇帝請他下山他不肯,他以山間的松果為食,與大自然同在。有的禪師,農禪併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有的禪師,身懷絕技,醫術精湛,救死扶傷,不求回報。

四川樂至報國寺前任住持離欲禪師,可謂是真正離欲的一位禪師,一生安貧樂道,也是仁者壽的現實榜樣。他是四川省合川縣泥溪鄉人,生於1868年,清同治七年,1992年4月17日預知時至,安詳坐化,世壽124歲。禪師一生節儉,朴實無華,常年居住一小小的房屋,從一扇小窗透進微弱的光線,照著一張三尺多寬的舊木床,一床土麻布蚊帳,老藍布的被褥和床單。床上一張爛草蓆,一個土藍布包糠殼的枕頭,都是疤上重疤,深淺不一的各色補丁,共有一百多個。一張舊書桌,一把舊竹椅,一個裝滿雜物的舊衣櫃。屋側一間小廚房內,一個泥糊的土灶,放著直徑約一尺五寸缺一個邊邊的小鐵鍋,小缸邊一張爛木桌。雖然報國寺設施不斷改善,但禪師的寮房一直照舊,直到圓寂。禪師對自己的生活如此簡省,對眾生卻有求必應。他做了很多好事,又用精湛的醫術,給大眾看病。

三、淡泊知足,即能入道

在我們這個世界也有很多大富翁明白財富的真諦,他們雖然有錢,卻比我們生活得更簡單,甚至更加清貧。新加坡過去有一位大財主陳嘉庚先生,南洋的人都知道他,他白手起家,發了大財。可是自己的生活非常節儉。年老了去檢查身體,還營養不良。他的錢到哪裡去了?他的錢全部都用來做社會慈善事業,新加坡南洋大學是他辦的。在國內自己的家鄉,他到處興辦學校,提倡教育,幫助一些苦難的人。

如果一個人很有錢,他省吃儉用把錢節約下來貢獻給眾生,又不追求任何回報,也不企求後世的大富大貴,這種人就是真正的財主,其福報不再是下輩子的富貴。因為他捨棄了五欲虛假的快樂,必然得到解脫的永恆的快樂。

孔子說「君子安而不忘危」。

《易經》否卦九五爻辭是:「休否,大人吉。其亡其亡,係於苞桑。」意思是,不要幹壞事,王公貴族就會吉祥。如果作威作福,為所欲為,那就會滅亡,王公貴族的命運就像繫在苞草和桑枝上一樣搖搖欲墜。

孔子解說:「凡是遭遇危險的,都是他處於富貴時安享逸樂;凡是滅亡的,都是他自以為可以長久;凡是混亂的,都是自以為秩序會永遠良好。所以,君子應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這樣才能身安、國保。」

處於富貴的有錢人,一定要居安思危,不可以為滿足五欲而幹盡壞事,也不可為積累財富而慾壑難填。今天雖然還是億萬富翁,哪能保證明天就不一貧如洗?即使一輩子富貴,又哪能保證後世不輪迴受苦?

總之,淡泊知足,不為世俗名利富貴所左右,即能入道,斷惑證真。

四、追求永恆的財富

追求世間的物質財富不是究竟,相反讓人沉迷物慾而不能自拔。什麼叫做「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享福的時候有權有勢,忘乎所以,為所欲為,無惡不作,等福享盡了,第三世便墮落。

因此,為了求得後世富貴,大做好事,可以得到後世的富貴,可不能保證有錢有勢的時候再做好事,多少有錢有勢的人還願意做好事?一旦權在手,便把令來行,世間的貪官他不記得他前世是怎麼為善的了。

《大寶積經》說:「吾不捨財,財將捨我。我今當捨,令作堅財。」

大意是,「我不捨財,財就會捨我;我現在就應當捨財,使它變為永不衰竭的堅財。」

什麼是永不衰竭的堅財?那就是覺悟,也最究竟,最圓滿!

佛經說:「貧女不知自家有伏藏,待智者教之始發掘。」佛陀告訴人們不要去挖掘身外的伏藏,真正的財富就在自己心裡。「不知自家有伏藏」即比喻眾生不知自身具有佛性,待佛說法開示始能覺悟。

有則禪話,對我們認識財富的實質很有啟發。「十五月圓的夜晚,一個小偷去禪師居住的茅屋裡面偷東西,正好被禪師回來趕上。這個小偷看到貧窮的禪師什麼值錢的東西都沒有,遂沮喪地要躲閃開禪師而去。禪師不但沒有憎恨小偷,反而把身上僅有的袈裟送與小偷,並對小偷說——你等等,我再把這庭前屋後的滿月之光給你帶走吧!小偷聽後,似有所悟,偷偷地又把袈裟送了回來。」

總之,要得到永恆的財富,就要覺悟,覺悟五蘊皆空,也就是要看空一切世間財富,拋棄自我的執著,不要總是心看外面,而要發掘自心的智慧寶藏,面對到處都有引誘我們走向歧途的花花世界,要時刻提防,像觀自在菩薩那樣時時觀照自己,那麼,我們也就會像菩薩一樣漸漸擁有永恆不變的財富。

一句話,任何物質性的東西都是無常的,任何財富也都有枯竭的一天,只有自性寶藏才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最圓滿的財富。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推薦】富人和窮人不能只比物質,還要比幸福感

1960年,美國因貧富差距懸殊,產生許多社會矛盾。窮人...

好的人品是無價的,是金錢買不到的

1982年,美國印第安納州阿歷山德亞市的比爾先生喜得貴...

技能與家財

從前印度南面海邊,有一個名叫那梨的國家,這個國家的...

黃金賊

一天,佛陀與弟子們在外行化後,準備返回精舍。途中,...

人生的財富不代表你有多少金錢

有這樣一個故事,雖然很平常,卻意義深刻。 瑞士是世界...

他用一根稻草換到了一個莊園

古時候,有一位很想成為富翁的青年,他到處流浪,尋找...

如何花錢花的有意義

在現今社會上,有一些人的生活過得非常奢華,出入坐的...

錢反而讓他造罪業

如果他品德很好,他多賺一點無所謂嘛。不好的,那你不...

持誦往生咒的功德利益

往生神咒,全稱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淨土陀羅尼,簡稱往...

解析禪的內涵

一、禪是心的原態,生命的共相、永恆相 禪究竟是什麼...

為什麼有人活得快樂,有人活得痛苦

第六意識在受用外境時,包括了受用跟想像,也就是受用...

如此捱到臨命終時,自然正念現前

人生母子、夫妻、一家眷屬,俱是宿世虛緣。暫時會聚,...

在業障重的時候,應先讀誦大乘經典

用我們的心修行,一心。我們無論念哪部經,都告訴你一...

如何用楞嚴咒求子

復次阿難!若有女人,未生男女,欲求孕者,若能至心憶...

人生也要像四季一樣活出精彩

人生有生老病死,氣候有春夏秋冬。拿四季來比喻人的一...

美好的掌聲

王先生是一個公司的董事長,生意做得非常成功。 他的...

宿命通一看,你還敢結婚嗎?還敢吃雞嗎?

人豬合體 看看人和人的關係:當年恩愛,今作怨家。昔日...

持名念佛簡易殊勝普攝三根

念佛法門裡有四種念佛。有觀像念佛,觀阿彌陀佛三十二...

濟群法師: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問: 從佛法角度來說,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濟群法師...

飢寒困苦愛易除,義無反顧往極樂

貧窮之人是由於多生多劫沒有種植善因,所以今生窮苦潦...

好心真的能有好報嗎

我們都知道,慈悲是佛教的根本,而因果律則是佛教理論...

有我與無我

有一次,一位婆蹉族的出家外道遊行沙門,到摩揭陀國首...

【佛教詞典】信瑜伽有二行相及二依處

【信瑜伽有二行相及二依處】 p0871   瑜伽二十八卷九...

【佛教詞典】惡說者性

【惡說者性】 p1159 瑜伽六十四卷十七頁云:復次由五種...

【視頻】夢參老和尚《生在五濁惡世怎麼辦》

夢參老和尚《生在五濁惡世怎麼辦》

【視頻】宏海法師《宋代高僧宗賾法師》

宏海法師《宋代高僧宗賾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