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庫

達摩大師「四道行」的人生哲理

2012/03/12  大字體  護眼色

達摩大師來中國以後,為了教育其弟子創立了達摩禪,還特別立了「四道行」,要求弟子時時刻刻鍛煉自己,在生活中體驗、磨練,久之定力必增,慧性也就展示出來。這是達摩大師主張起坐後的如理踐行,也被認為是禪的組成因素,即所謂「行入」:初報怨行者;二隨緣行者;三名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達摩「四道行」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對我們為人處世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下面筆者就對「四道行」蘊涵的人生哲理略作介紹。

四道行中的第一行是「報怨行」,它的意思是所有發生在我們身上的愛憎,起因都是前宿所做,才令自己這當下來受。既然它發生,那麼我們就要承擔和接納這些不如意的果報。不要想著去逃避它,畢竟那解決不了什麼問題。它已經發生了,那就必須去承擔它,這是我們最直接的面對自己命運的態度。只有接納不如意,才有可能面對它,繼而克服乃至改變、超越它。

你也許剛剛丟了工作;也許情感上受到了很大的打擊;也許家庭非常的窮困;也許從小就沒有了雙親……不如意的事情人人都有,對此,我們的最好的態度就是接納,因為逃避不能夠幫我們解決任何困難,只有當我們勇敢地面對它,毫無怨恨地接納,然後才可能以平靜的態度開啟智慧去想辦法解決它。

有些看上去很糟糕的事情,只要你接納它,以坦然的態度來對待它,憤怒和痛苦的心情可能也就慢慢地減輕,然後才可以去著手解決它。馬祖道一說過:「能照破一切有無諸境是金剛慧。」就是說能接納一切不如意,就能照破一切不如意;能照破一切束縛我們的境界,就能使自己成功的生活。就好像你必須先接納失敗,才能在失敗之後重新開始走向新的開端,如果你一直因害怕失敗而不敢行動,那就永遠也體會不了到達成功巔峰時的喜悅。

四道行中的第二個法則是「隨緣行」。「隨緣」是佛門弟子常常掛在口邊的一句禪語,它不光是一種禪的意境,更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常常認知的一種自然的對生命的態度。

有一個故事說一個小和尚隨同師父撒下草籽,可是刮來一陣大風把許多草籽吹到別處去了,於是小和尚叫了起來:「不好了,種子被風吹散了。」師父道:「沒關係,吹走的多半是些乾癟的種子,撒下去也發不了芽。隨性。」不多會兒又飛來幾隻麻雀啄食種子,小和尚趕緊前去驅趕,師父道:「沒關係,種子多,吃不完。隨遇。」半夜下起了大雨,小和尚很擔心,師父安慰他說:「不要擔心,衝到哪兒,就讓它在哪兒發芽吧。隨緣。」幾天過去了,那些原本光禿的地面上居然生出了嫩綠的小苗,小和尚高興得直拍手,師父微笑著點了點頭:「隨喜。」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隨緣」是一種樂觀的心態,它要求我們不急躁、不抱怨、不強求、不悲觀。它又是一種智慧,一個人一旦能夠凡事「隨緣」,思想必然豁達,生活也自然會淡泊寧靜。

相傳道信到牛頭山尋訪法融,法融請他到自己的草庵裡。道信走進草庵裡發現裡面養著許多老虎和豺狼,情不自禁地舉起雙手露出害怕的樣子。法融見了,說:「你還有這個在(即害怕之心)。」道信反問道:「這個是什麼?」法融無話可答。四祖的害怕狀是自然之心的流露,而法融問「這個」,卻是他心裡先存了「害怕」這個念頭。所以,道信告誡法融說:佛就在自心中,一個人既不外鶩旁求,也不刻意澄心;既不作惡,也不念善,讓自心隨順自然,無礙無掛,任意縱橫,這樣就能體悟到「行住坐臥,觸目遇緣,總是佛之妙用。」

正如一首禪詩說:不求名利不求榮,只求隨緣度此生;一個幻軀能幾日,為他閑事長無明。是啊,人這一生能有多長久呢,尤其是生活在現世中的我們,切不要為了那些「閑事」而讓自己的心靈充滿了怨言、憤憤不平和仇恨紊亂情緒,最終讓自己生活在「無明」的困苦境界裡。人只有在「不求名利不求榮」時,才能做到一切「隨緣」,才會讓心態平和,思想清明,也才能發揮人的潛能和才智,得到成功和喜悅的人生。

所以說,生活是在隨緣中實現的,心智也在隨緣中成長。每一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那份緣去生活,才可能成就自己的因緣人生。唯有把握自己,憑著自己的實際能力,如實地發揮,安於當下,放曠隨意,這就是「如來」的生活。

第三個禪法是「無所求行」。無所求即是放下,亦是空。有一個人兩手拿了兩個花瓶來獻佛。佛陀對他說:「放下!」那個人就把他左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了。佛陀又說:「放下!」那個人又把他右手拿的那個花瓶放下了。佛陀還是對他說:「放下!」那個人說:「能放下的我已經都放下了,我現在兩手空空,沒有什麼可以再放下了,你到底讓我放下什麼呢?」佛陀說:「我讓你放下的,你一樣也沒有放下;我沒有讓你放下的,你全都放下了。花瓶是否放下並不重要,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要、六塵和六識。你的心已經被這些東西充滿了,只有放下這些,你才能從生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才能懂得真正的生活。」

「放下」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真正施行起來卻是很困難的。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的人追求功名,他就放不下功名;有了金錢,他就放不下金錢;有了愛情,就放不下愛情;有了嫉妒,就放不下嫉妒。世上能有幾個能真正地「放下」呢!

有一個將軍,由於厭倦戰爭,所以想要出家。他向著名的大慧宗杲禪師說:「大師,我現已看破紅塵,請讓我做你的弟子吧。」宗杲禪師說:「你有家庭,有太重的社會習氣,暫時還不能出家。」將軍說:「禪師,我現在什麼都放得下!」宗杲說:「等到明天再說吧。」第二天一早,將軍就到寺裡禮佛了,宗杲一見到他就說:「將軍為什麼那麼早就來拜佛呢?」將軍引用禪語詩偈說:「為除心頭火,起早禮師尊。」宗杲這時說:「你起得那麼早,就不怕妻子在家中和別的男人睡覺嗎?」將軍一聽大怒,罵道:「你個老東西,怎麼出口傷人!」大慧宗杲禪師哈哈一笑道:「輕輕一撥扇,性火又燃燒,如此暴躁氣,怎算放得下?」

放下!放下!不是口說放下就能放下,「說時似悟,對境生迷」啊!

禪宗認為生活的本質是實現而不是需索,因為自古以來,需索者的心態總是飢餓和匱乏的;實現者則充滿豐足、喜悅和光明的意義。實現的生活,也一切具足,明顯地不同於那挑剔、不滿和不安的態度。禪者正是在不斷地放下實現的過程中成長,提升自己,最後徹悟。

同樣,只有當把一切虛幻放下時,我們才能不被世俗的是非、利益等物質慾望所束縛,才能擺脫對肉體生命的生死病苦的恐懼,才能不執著於「小我」的名利,不執迷於一己之私慾,真正地認識自己、實現自己,達到那種恬淡自然、無慾則剛的人生境界。

達摩提示的第四個禪法是「稱法行」。佛陀說若做到用因果報應的教義支配自身忍辱受苦的行動,就會與禪觀內證所得的「真性」之理相應,故曰「稱法行」。稱法就是按照佛法的指引去生活。也就是按照佛陀所製定的戒、定、慧三學來要求自己。

以我們生活中人的觀點來看,被稱戒學的戒律可以理解為要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態度。因為身處社會之中我們要想有良好的生活就需努力工作才能達到目標,而為了達到具體的目標必須具備某些能力,每一種能力都要紮根在好的生活習慣和工作習慣上。無論你怎樣生活,工作是什麼,如果沒有良好的習慣,就會面臨很多麻煩和失敗:

諸如你愛睡懶覺而沒有養成按時早起的習慣,那麼上班就必然會遲到,遲到必然會帶來被扣獎金的處罰;諸如你平時說話不注意口德,總是帶髒話,那麼很可能在一場很正式的談判中,對方由於你出言不遜而心生不滿,從而使談判破裂,失去了本當順利達成協議機會;諸如不注意工作環境的衛生而引起上司對你的不滿;不愛護公物導致被管理員揪住開罰單;隨地吐痰,被心儀已久的女孩見到而引起的嫌惡……所以在佛經中,佛陀要人起碼堅持五戒:戒殺是為了培養仁慈之心,戒盜是為了確立無貪和知足的態度,戒淫是為了養成健康的心志力量,戒妄語是為了維持平和良好的人際關係,戒酒是為了保持清醒的思考能力。

而被稱為定學的禪定,則是指一個人控制自己的能力的大小。什麼是禪定?《六祖壇經·坐禪品》云:外離相即禪,內不亂即定。外禪內定,是為禪定。其意是指自己不被外界色相誘惑,不被自己的貪慾、瞋怒、愚癡、傲慢和疑心所擾亂,在日常的行為中,時時能保持一種不被境界所牽動的態度;保持一種不被慾望蠱惑的定心;保持一種不被冒犯和欺騙所激怒的平靜,就是禪定。人如果能夠修有一定的禪定功夫。就能夠通過定而把握自己,不讓自己容易被外界所動,對自己充滿信心,遇事不慌張,處理雜務也能心安理得,別人也相對的會比較信任和尊重你。

最後說一下慧學,慧是指不被某些成見和偏見所拘縛,也不被物慾和色相蒙蔽相欺。擁有了慧的人,才是清醒的人,唯有清醒的人才可能醒覺,才會善用自己的知識、經驗、能力去創造自己理想的生活。

達摩的四道行,是達摩留給世人的珍貴心傳。理解並實踐它也是一個人性提升的過程。經過了四道行的洗滌,人才能從許多無明中解脫出來,才能夠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發揮高的工作效率,維持健康的身心生活。尤其是生活在忙碌的現代社會,我們需要一點禪定修養來幫助自己從許多追逐與佔有中解脫出來,不讓自己成為物慾的奴隸,然後承擔一切生活的悲喜事實,最終實現生命的圓覺之路。

文庫首頁全部欄目隨機文章

聖嚴法師《不上進的藉口》

許多人誤解不執著的真義,把它當成不上進的藉口,人家...

濟群法師:人心與人生

各位學佛的時間和程度都有一定差距。有些人已學佛多年...

【推薦】道源老法師為臨終者的助念開示

大德,我現在要向你講幾句佛法,希望你靜下心來聽著。...

【推薦】《雜阿含經》中居士的修行方法

《阿含經》是佛滅度後首次結集的教法,屬於佛教的根本...

慧律法師《你儂我儂,障礙修行》

我們之所以會在六道輪迴、生死痛苦,完全是「自作自受...

布袋和尚笑癡度世歌

無心話兒無心來,癡癡呆呆看世態, 是非曲直無須分,...

人生是苦

生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無論你身處何時、何地,也無論...

人生八苦

無量劫以來,我們一念無明,迷惑顛倒,造諸惡業,輪轉...

【大藏經】佛說長阿含經

長阿含經序 長安釋僧肇述 夫宗極絕於稱謂,賢聖以之沖...

【大藏經】佛說療痔病經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在王舍大城竹林園中,與大苾芻...

【大藏經】【註音版】普賢菩薩行願讚

普賢菩薩行願讚...

【大藏經】教觀綱宗

教觀綱宗 (原名一代時教權實綱要圖。長幅難看。今添四...

所有的功德中,智慧最重要

前面的五度就像一個人的雙腳,福德的資糧,它是讓一個...

四點建議避免學佛走偏

對於學佛人來說,這幾個重要的概念一定要搞清楚,不能...

微笑地面對生活

雖然,人生有很多苦難。人來到世間,就已經是一齣悲劇...

天下第一菜:大白菜

慈禧晚年時,得了一場重病:高燒不退,且口乾舌燥、咳...

佛弟子如何看待儒道思想

問: 弟子熏習道德教育多年,今方聞正宗佛教一年,倍有...

《法華經》對漢傳佛教的六層意義

《法華經》對漢傳佛教來講,意義非常重大,它的重要性...

印光大師教「攝耳諦聽」念佛

印光大師認為,世間人不論從事什麼職業,如能諦聽自己...

禪修中的五種念頭

《禪宗永嘉集》奢摩他頌第四中記載: 復次初修心人。入...

八歲龍女,即身成佛

在《妙法蓮華經提婆達多品》中,有一段敘述八齡龍女即...

往事不堪迴首,這句話你要永遠記住

我們看這個內觀的思想。諸位!如果大家佛號都念得差不...

透過聲音使心靈穩定下來

觀世音菩薩由於修習《楞嚴經》的耳根圓通法門,證入諸...

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脫死出離三界

世間人為了傳宗接代,夫婦之道是無可厚非的,但是以佛...

佛家怎麼看待占卜與推步盈虛

問: 佛家對於陰陽、占卜、推步盈虛、看天像這些怎麼...

受持十善業,能得哪些功德利益

離殺生,得成就十離惱法 一、於諸眾生普施無畏。二、常...

八歲論師的舍利弗尊者

八歲走上論師寶座 舍利弗譯為身子,其母身形好,身子...

現階段你還無法度仙界冥界的眾生

問: 我是一個虔誠信佛已皈依沒受戒的俗家弟子。我的家...

【佛教詞典】共未受具同誦戒開緣

亦名:與未受具同誦戒開緣 子題:同業 行事鈔·隨戒釋...

【佛教詞典】塔史

巴利名 Thūpavajsa。南傳上座部佛教經典以外之著作。...

【視頻】惠空法師《大乘起信論》

惠空法師《大乘起信論》

【視頻】南無阿彌陀佛(印光大師調)

南無阿彌陀佛(印光大師調)